外国工艺美术史 第四章 古代印度工艺美术
- 格式:ppt
- 大小:2.24 MB
- 文档页数:22
西方艺术史:印度美术-印度古典美术【95】亚洲美术印度美术公元前6世纪佛陀的诞生给印度思想界带来了巨大变化。
不过在美术史上的重大影响还在于佛陀逝世200年以后的孔雀王朝(MauryaDynasty)。
该王朝建立于公元前4世纪,其第三代英主阿育王(Asoka)是一位虔诚的佛教拥戴者,又是最初统一广阔的印度次大陆的君主。
阿育王在国内各地建造了佛教构筑,存留至今的遗物中,特别值得介绍的是阿育王石柱。
目前印度还留下了这种石柱14座左右,保存比较完整的仅仅一座。
这种石柱分打磨得很漂亮的柱头和柱身两部分。
柱头刻着钓钟状的莲瓣。
莲瓣之上制作了象、母牛、狮子及马等动物圆雕。
这些动物圆雕高约1.5米至2米,创作得十分真实生动并富于厚重的迫力。
《阿育王石柱》此外,作为孔雀王朝美术必须提及的是圆雕石刻神像。
帕特拉博物馆藏的药叉女神像及加尔各答博物馆藏的药叉神像作为婆罗门教的礼拜对象,表现得较为粗放而质朴,让人感到那一时代率真的民众情感。
《持拂药叉女》《孔雀王朝石雕》公元前184年孔雀王朝结束,代之以巽加王朝(巽伽王朝SungaDynasty)。
从巽伽王朝的遗品中,如桑奇和巴尔胡特佛塔(帕尔芙特多波),(Stupa佛塔)雕刻里可以看到印度传统手法得以发挥。
多波乃收纳佛陀遗骨、遗发、遗齿的建筑物。
当时的印度主要以砖石将多波构筑成向下的半圆球形式,在其周围修筑栏J及石门,再在石造栏J及石门上创作浮雕,这成为当时流行的风尚。
这些浮雕的主要内容为佛传故事及本生故事,在装饰多波的同时对参拜者给予形象的视觉影响。
这些佛传故事及本生故事浮雕中,对佛陀形象常常用塔、莲花、法轮、菩提树、金刚宝座等等形象来进行象征性的描写。
佛塔以及栏J、石门的构筑及浮雕以帕尔芙特(Bharhut)和桑奇(Sanchi)多波群为其精华。
《巽伽贵族》《持栏夜叉》《巴户特浮屠》《桑奇大塔》《桑奇佛塔北门背面第一横梁》《桑奇塔门支撑的女药叉》来自民间信仰的守护神药叉(Yaksa)和药叉女(Yaksi)在桑奇@多波门栏雕刻中不乏极为优秀的作品。
西方艺术史:印度美术-印度中世纪美术【96】亚洲美术尽管印度是佛教的发祥地,然而占印度全人口的80%以上的却是印度教徒。
雅利安人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印度西北部以来直到现在,一直保持着民族宗教传统的连续性。
古代印度曾经有过佛教美术的全盛期,而印度教美术的造形活动直到公元5世纪左右才真正开始,到中世纪前期才逐渐取代佛教美术而成为印度美术的中心。
印度教诸神作为表现自然界各种威力的象征,有许多多臂多面的和奇怪姿态的造型,以激烈的动感和力量为其特征。
印度教的雕刻与佛教雕刻相异的是以一种跃动而柔和的线条去塑造轮廓,达到富于肉感性、神秘性,怪异性的趣味。
笈多时代静谧的内在的佛教雕刻接受了印度教神像的跃动的多臂多面造形样式的影响,逐步走向了密教化。
印度教的许多神妃成了佛教中的天部诸神及菩萨,如梵天(Brahma)的神妃萨拉斯瓦蒂(Sarasvati))成了辨财天;维修奴(Vishnu)的神妃拉克湿密(Laksmi)成了圣观音;难近母(Durga)女神成了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如意轮观音、不空索观音等等,还有其他姿势各异、多面多臂的观音造形。
这对中国、日本等密教美术造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湿婆与帕尔瓦蒂的婚礼》公元8世纪中叶,由哥帕拉(Gopala)建立了帕拉王朝(PalaDynasty),帕拉朝历代王热心保护佛教,使佛教在东印度的比哈尔、奔嘎尔等地区得以延续发展近400年,使印度佛教美术展现了最后的光辉,并给予尼泊尔、西藏、东南亚诸地区佛教美术以重大影响。
帕拉朝雕刻以密教像为多,传统的释迦佛也制作了不少。
以佛传的场面表现礼拜尊像为其特征。
佛传的各场面都有特定的印相,同时在释迦像周围根据不同场面关系,概要地表现出一些人物,成为这一时期的特点。
佛传场面常被限于八相。
中央为降魔成道独尊,周围有诞生,猕猴奉蜜、三十三天降下、醉象调伏、舍卫城神变、初法转轮、涅槃等画面很小的七相,即所谓释迦八相图,那烂陀的一尊释迦八相图即为其代表。
目录第一章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第二章古代埃及工艺美术第三章古代两河流域工艺美术第四章古代波斯工艺美术第五章古代印度工艺美术第六章古代地中海工艺美术第七章古代希腊工艺美术第八章埃特鲁里亚与古代罗马工艺美术第九章伊斯兰工艺美术第十章古代日本工艺美术第十一章古代非洲工艺美术第十二章古代美洲工艺美术第十三章古代大洋洲工艺美术第十四章欧洲中世纪工艺美术第十五章文艺复兴时期工艺美术第十六章巴洛克时期工艺美术第十七章罗可可时期工艺美术第十八章新古典主义时期工艺美术第十九章近代工艺美术第二十章现代工艺美术第一章: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知识提要:工艺美术是伴随着人的诞生而产生的,无论是旧石器时代的石工艺、牙骨工艺,还是新石器时代的陶工艺,都是原始人类为了生存的需求和逐渐形成的审美意识的产物。
在这些工艺美术作品上体现出了原始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统一。
时间概念:1、旧石器时代工艺美术。
以石工艺和牙骨工艺为主,文化有了较高的发展。
不仅出现了切削石刀和雕刻器,而且也有骨针、渔叉。
2、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
在旧石器时代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陶工艺,陶器的产生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名词解释一、威兰多夫的维纳斯:1、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工艺作品,出土于奥地利威兰多夫。
2、它是成组的小型女性石雕像,通常被称之为“维纳斯”3、特征:肥大的乳房、突出的骨盆和阴部,把女性的特征夸张到无以复加,这与祈愿人类的繁衍有关。
膝盖微微弯曲,表明制作者对于人体的结构有着一定的了解和表现力。
二、化妆土:用水将陶土调和成泥浆涂在陶胎上,形成色浆层,起到美化和装饰作用,且可以避免胚胎大量吸收釉水或烧裂,又能填补胚胎气孔。
亦称“陶衣”、“装饰土”、“护胎釉”三、押绳纹:在日本最早的陶器底部是呈尖形或圆形,器壁上用蓖尖刻出精美的纹样,或用绳子缠在器壁上后滚动器物,或用贝壳押印成奇特的装饰纹样。
这种纹样实际上是修整器物时留下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