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全国宁夏高考理科综合(物理部分)
- 格式:doc
- 大小:225.00 KB
- 文档页数:8
离子反应中的“过量”问题探讨离子反应是近年高考中的热点问题,几乎每年必考,主要以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以及离子共存问题为切入点,但最终都归结为“能否发生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如何进行”的问题。
离子反应中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过量”问题,这是近年高考离子反应中的热点问题也是易丢分的地方。
有些离子反应与“量”有着密切的关系,量不同反应就不同。
“过量”其实是相对的,若两种物质反应,一种过量另一种就表现为不足,考察该部分内容时,主要表现为出现以下几个关键词“过量”、“大量”、“少量”、“继续滴加”等,另外还表现为滴加顺序的不同上,根据滴加顺序不同还可以用于区分两种溶液。
有关“过量”问题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时,以不足的物质为“标准”,以哪个物质为标准,该物质的系数就为1,现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简单阐述:一、多元弱酸盐与酸的反应例:a. 将碳酸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溶液中b . 将稀盐酸溶液滴加到碳酸钠溶液中解析:a中其实就是盐酸过量,以碳酸钠为“标准”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离子方程式为:CO32-+2H+=H2O+CO2↑b中其实就是碳酸钠过量,以盐酸为“标准”化学方程式为:HCl+Na2CO3=NaCl+NaHCO3离子方程式为:H++CO32-= HCO3-二、多元酸的酸式盐与碱反应例1:a. 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b. 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氢钠溶液解析:a中氢氧化钡过量,以碳酸氢钠为“标准”化学方程式为:NaHCO3+Ba(OH)2=BaCO3↓+NaOH+H2O离子方程式为:HCO3-+Ba2++OH-=BaCO3↓+H2Ob中碳酸氢钠过量,以氢氧化钡为“标准”化学方程式为:Ba(OH)2+2NaHCO3 =BaCO3↓+Na2CO3+2H2O离子方程式为:2OH-+Ba2++2HCO3-=BaCO3↓+CO32-+2H2O例2:a. 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b. 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氢钙溶液解析:a中氢氧化钠过量,以碳酸氢钙为“标准”化学方程式为:Ca(HCO3)2+2NaOH=CaCO3↓+Na2CO3+2H2O离子方程式为:2HCO3-+Ca2++2OH-=CaCO3↓+CO32-+2H2Ob中碳酸氢钙过量,以氢氧化钠为“标准”化学方程式为:NaOH+Ca(HCO3)2 =CaCO3↓+NaHCO3+H2O离子方程式为:OH-+Ca2++HCO3-=CaCO3↓+H2O例3:a. 硫酸氢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b. 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硫酸氢钠溶液解析:a中氢氧化钡过量,以硫酸氢钠为“标准”化学方程式为:NaHSO4+Ba(OH)2=BaSO4↓+NaOH+H2O离子方程式为:H++SO42-+Ba2++OH-=BaSO4↓+H2Ob中硫酸氢钠过量,以氢氧化钡为“标准”化学方程式为:Ba(OH)2+2NaHSO4=BaSO4↓+Na2SO4+2H2O离子方程式为:Ba2++2OH-+2H++SO42-= BaSO4↓+2H2O三、 Al3+与AlO2-的问题例1:a. 向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大量白色沉淀生成,继续滴加沉淀溶解并逐渐消失b. 向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解析:a中先发生Al3++3OH-=Al(OH)3↓继续滴加发生Al(OH)3+OH-= AlO2-+2H2Ob中氢氧化钠过量,Al3+直接转化为AlO2-Al3++4OH-= AlO2-+2H2O例2:a.向偏铝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溶液有大量白色沉淀生成,继续滴加沉淀溶解并逐渐消失b. 向偏铝酸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盐酸溶液解析:a中先发生AlO2-+H++H2O= Al(OH)3↓继续滴加发生Al(OH)3+3H+= Al3++3H2Ob中盐酸过量,AlO2-直接转化为Al3+AlO2-+4H+= Al3++2H2O注:弱碱NH3·H2O、弱酸H2CO3均不能使Al(OH)3溶解四、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例:a. 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硫气体b. 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硫气体解析:a中氢氧化钠过量,以二氧化硫为“标准”SO2+2OH-=SO32-+H2Ob中二氧化硫过量,以氢氧化钠为“标准”OH-+SO2=HSO3-五、银离子与氨水反应的问题例:a. 硝酸银溶液中滴入氨水,有白色沉淀生成,继续滴加沉淀溶解并逐渐消失Ag++NH3·H2O= AgOH↓+NH4+AgOH+2NH3·H2O=Ag(NH3)2++OH-+2H2Ob. 向硝酸银溶液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Ag++2NH3·H2O= Ag(NH3) 2++2H2O六、变价金属的问题例:a. 向铁粉中加入少量稀硝酸化学方程式为:3Fe+8HNO3= 3Fe(NO3)2+2NO↑+4H2O离子方程式为:3Fe+8H++2NO3-= 3Fe2++2NO↑+4H2Ob. 向稀硝酸中加入少量铁粉化学方程式为: Fe+4HNO3= Fe(NO3)3+NO↑+2H2O离子方程式为:Fe+4H++NO3-= Fe3++NO↑+2H2O7. 多种还原剂同时存在的问题例: a.向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少量氯气Cl2+2Fe2+=2Cl-+2Fe3+b. 向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过量氯气2Fe2++4Br-+3Cl2=2Fe3++2Br2+6Cl-注:根据还原性的强弱判断,还原性强的优先被氧化以上从七个方面对离子反应中的“过量”问题作了简单的阐述,离子反应的问题其实并不难只要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总结、多注意就很容易做好。
2020年全国卷1高考卷物理部分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 行驶中的汽车如果发生剧烈碰撞,车内的安全气囊会被弹出并瞬间充满气体。
若碰撞后汽车的速度在很短时间内减小为零,关于安全气囊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增加了司机单位面积的受力大小B.减少了碰撞前后司机动量的变化量C.将司机的动能全部转换成汽车的动能D.延长了司机的受力时间并增大了司机的受力面积15. 火星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10,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1/2,则同一物体在火星表面与在地球表面受到的引力的比值约为 A.0.2 B.0.4 C.2.0 D.2.516.如图,一同学表演荡秋千。
已知秋千的两根绳长均为10m ,该同学和秋千踏板的总质量约为50kg 。
绳的质量忽略不计。
当该同学荡到秋千支架的正下方时,速度大小为8m/s ,此时每根绳子平均承受的拉力约为 A.200N B.400N C.600N D.800N17.图(a )所示的电路中,K 与L 间接一智能电源,用以控制电容器C 两端的电压C U 。
如果C U 随时间t 的变化如图(b )所示,则下列描述电阻R 两端电压R U 随时间t 的变化的图像中,正确的是 18. 一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其边界如图中虚线所示,ab 为半圆,ac 、bd 与直径ab 共线,ac 间的距离等于半圆的半径。
一束质量为m 、电荷量为(0)q q >的粒子,在纸面内从c 点垂直于ac 射入磁场,这些粒子具有各种速率,不计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磁场中运动时间最长的粒子,其运动时间为 A .76m qB π B .54m qB π C .43m qB π D. 32mqBπ19. 下列核反应方程中,1234X X X X 、、、代表α粒子的有A. 2211101H H n X +→+B. 2311102H H n X +→+C. 235114489920563633U n Ba Kr X +→++D. 1630314n Li H X +→+ 20. 一物块在高3.0m 、长5.0m 的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其重力势能和动能随下滑距离s 的变化图中直线I 、II 所示,重力加速度取210/m s 。
(物理版)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宁夏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Ⅰ卷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 在力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中,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做出了贡献。
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伽利略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B. 卡文迪许通过实验测出了引力常量 C .牛顿最早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 .笛卡尔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做出了贡献15. 地球和木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都可以看作是圆形的。
已知木星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轨道半径的5.2倍,则木星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线速度之比约为A. 0.19B. 0.44C. 2.3D. 5.217. 质量为m 的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从t=0时刻开始受到水平力的作用。
力的大小F 与时间t 的关系如图所示,力的方向保持不变,则 A .03t 时刻的瞬时功率为m t F 0205B .03t 时刻的瞬时功率为mt F 02015C .在0=t 到03t 这段时间内,水平力的平均功率为m t F 42302D. 在0=t 到03t 这段时间内,水平力的平均功率为mt F 6250218. 空间有一均匀强电场,在电场中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xyz O -,M 、N 、P 为电场中的三个点,M 点的坐标)0,,0(a ,N 点的坐标为)0,0,(a ,P 点的坐标为(,,)22a aa 。
已知电场方向平行于直线MN ,M 点电势为0,N 点电势为1V ,则P 点的电势为A.2 B.2C.14V D.34V19. 如图所示,一导体圆环位于纸面内,O 为圆心。
环内两个圆心角为90°的扇形区域内分别有匀强磁场,两磁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均与纸面垂直。
导体杆OM 可绕O 转动,M 端通过滑动触点与圆环良好接触。
绝密★启用前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宁夏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第Ⅱ卷第30~38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I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过程不.属于细胞分化的是A.B淋巴细胞形成浆细胞B.胚胎干细胞形成神经细胞C.质壁分离植物细胞的复原D.蜥蜴断尾再生2.为证实叶绿体有效放氧功能,可利用含有水绵与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进行实验,装片需要给予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A.光照、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B.光照、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C.黑暗、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D.光照、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3.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
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
这是由于该药物A.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C.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4.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分A.降低、CO2、Na2CO3B.降低、乳酸、NhHCO3C.升高、CO2、H2CO3D.升高、乳酸、NaHCO35.以下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错误..的是A.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能导致基因重组B.非姊妹染色体的交换可引起基因重组C.纯合体自交因基因重组导致子代性状分离D.同胞兄妹间的遗传差异与父母基因重组有关6.有一山区由于开采露天小铁矿等活动,自然生态系统完全被破坏,成为一片废墟,为尽快使该山区恢复到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状态,应采取的最好措施是在这片废墟上A.回填土壤,引进多种外来物种,重建新的生态系统B.撤出人类全部活动,实行全面封闭,等待自然恢复C.回填土壤,栽培当地经济农作物,发展农业生产D.回填土壤,栽种多种当地原有的植物,实行封山育林7.图标所警示的是A.当心火灾——氧化物B. 当心火灾——易燃物质C.当心爆炸——自然物质D. 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8.在①丙烯②氯乙烯③苯④甲苯四种有机化合物中,分子内所有原子均在同一平面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乙醇和乙酸都是常用调味品的主要成分B.乙醇和乙酸的沸点和熔点都比C2H6、C2H4的沸点和熔点高C.乙醇和乙酸都能发生氧化反应D.乙醇和乙酸之间能发生酯化反应,酯化反应和皂化反应互为逆反应10.一种燃料电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在酸性溶液中甲醇与氧作用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离子反应中的“过量”问题探讨离子反应是近年高考中的热点问题,几乎每年必考,主要以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以及离子共存问题为切入点,但最终都归结为“能否发生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如何进行”的问题。
离子反应中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过量”问题,这是近年高考离子反应中的热点问题也是易丢分的地方。
有些离子反应与“量”有着密切的关系,量不同反应就不同。
“过量”其实是相对的,若两种物质反应,一种过量另一种就表现为不足,考察该部分内容时,主要表现为出现以下几个关键词“过量”、“大量”、“少量”、“继续滴加”等,另外还表现为滴加顺序的不同上,根据滴加顺序不同还可以用于区分两种溶液。
有关“过量”问题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时,以不足的物质为“标准”,以哪个物质为标准,该物质的系数就为1,现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简单阐述:一、多元弱酸盐与酸的反应例:a. 将碳酸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溶液中b . 将稀盐酸溶液滴加到碳酸钠溶液中解读:a中其实就是盐酸过量,以碳酸钠为“标准”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离子方程式为:CO32-+2H+=H2O+CO2↑b中其实就是碳酸钠过量,以盐酸为“标准”化学方程式为:HCl+Na2CO3=NaCl+NaHCO3离子方程式为:H++CO32-= HCO3-二、多元酸的酸式盐与碱反应例1:a. 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b. 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氢钠溶液解读:a中氢氧化钡过量,以碳酸氢钠为“标准”化学方程式为:NaHCO3+Ba(OH)2=BaCO3↓+NaOH+H2O离子方程式为:HCO3-+Ba2++OH-=BaCO3↓+H2Ob中碳酸氢钠过量,以氢氧化钡为“标准”化学方程式为:Ba(OH)2+2NaHCO3 =BaCO3↓+Na2CO3+2H2O离子方程式为:2OH-+Ba2++2HCO3-=BaCO3↓+CO32-+2H2O例2:a. 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b. 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氢钙溶液解读:a中氢氧化钠过量,以碳酸氢钙为“标准”化学方程式为:Ca(HCO3)2+2NaOH=CaCO3↓+Na2CO3+2H2O离子方程式为:2HCO3-+Ca2++2OH-=CaCO3↓+CO32-+2H2Ob中碳酸氢钙过量,以氢氧化钠为“标准”化学方程式为:NaOH+Ca(HCO3)2 =CaCO3↓+NaHCO3+H2O离子方程式为:OH-+Ca2++HCO3-=CaCO3↓+H2O例3:a. 硫酸氢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b. 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硫酸氢钠溶液解读:a中氢氧化钡过量,以硫酸氢钠为“标准”化学方程式为:NaHSO4+Ba(OH)2=BaSO4↓+NaOH+H2O离子方程式为:H++SO42-+Ba2++OH-=BaSO4↓+H2Ob中硫酸氢钠过量,以氢氧化钡为“标准”化学方程式为:Ba(OH)2+2NaHSO4=BaSO4↓+Na2SO4+2H2O离子方程式为:Ba2++2OH-+2H++SO42-= BaSO4↓+2H2O三、 Al3+与AlO2-的问题例1:a. 向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大量白色沉淀生成,继续滴加沉淀溶解并逐渐消失b. 向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解读:a中先发生Al3++3OH-=Al(OH)3↓继续滴加发生Al(OH)3+OH-= AlO2-+2H2Ob中氢氧化钠过量,Al3+直接转化为AlO2-Al3++4OH-= AlO2-+2H2O例2:a.向偏铝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溶液有大量白色沉淀生成,继续滴加沉淀溶解并逐渐消失b. 向偏铝酸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盐酸溶液解读:a中先发生AlO2-+H++H2O= Al(OH)3↓继续滴加发生Al(OH)3+3H+= Al3++3H2Ob中盐酸过量,AlO2-直接转化为Al3+AlO2-+4H+= Al3++2H2O注:弱碱NH3·H2O、弱酸H2CO3均不能使Al(OH)3溶解四、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例:a. 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硫气体b. 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硫气体解读:a中氢氧化钠过量,以二氧化硫为“标准”SO2+2OH-=SO32-+H2Ob中二氧化硫过量,以氢氧化钠为“标准”OH-+SO2=HSO3-五、银离子与氨水反应的问题例:a. 硝酸银溶液中滴入氨水,有白色沉淀生成,继续滴加沉淀溶解并逐渐消失Ag++NH3·H2O= AgOH↓+NH4+AgOH+2NH3·H2O=Ag(NH3)2++OH-+2H2Ob. 向硝酸银溶液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Ag++2NH3·H2O= Ag(NH3) 2++2H2O六、变价金属的问题例:a. 向铁粉中加入少量稀硝酸化学方程式为:3Fe+8HNO3= 3Fe(NO3)2+2NO↑+4H2O离子方程式为:3Fe+8H++2NO3-= 3Fe2++2NO↑+4H2Ob. 向稀硝酸中加入少量铁粉化学方程式为: Fe+4HNO3= Fe(NO3)3+NO↑+2H2O离子方程式为:Fe+4H++NO3-= Fe3++NO↑+2H2O7. 多种还原剂同时存在的问题例: a.向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少量氯气Cl2+2Fe2+=2Cl-+2Fe3+b. 向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过量氯气2Fe2++4Br-+3Cl2=2Fe3++2Br2+6Cl-注:根据还原性的强弱判断,还原性强的优先被氧化以上从七个方面对离子反应中的“过量”问题作了简单的阐述,离子反应的问题其实并不难只要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总结、多注意就很容易做好。
说明:(1)此书近600页,原想放在一个文档中,由于内容多,运行太慢,因此分成几个文档。
(2)点击目录可浏览相应页面。
(3)此书用word排版,将近六年的全国及各省市的高考试题按高考考查知识点分类,有利于广大教师备课和学生系统复习,如有不足和遗漏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证。
2000-2010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中篇2005-2008年)直线运行篇总题数:34 题第1题(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天津卷))题目一个静止的质点,在0—4 s时间内受到力F的作用,力的方向始终在同一直线上,力F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则质点在( )A.第2 s末速度改变方向B.第2 s末位移改变方向C.第4 s末回到原出发点D.第4 s末运动速度为零答案D解析:F在0—2 s内方向不变,则质点在0—2 s内一直加速;F在2—4 s内方向与前2 s方向相反,但大小变化规律与前2 s相同,可知2—4 s内质点减速运动、速度方向不变,到4 s末速度减为0。
由上述分析可知只有D选项正确。
第2题(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物理(广东卷))题目伽利略在著名的斜面实验中,让小球分别沿倾角不同、阻力很小的斜面从静止开始滚下,他通过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得到的正确结论有( )A.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位移与时间成正比B.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C.斜面长度一定时,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时的速度与倾角无关D.斜面长度一定时,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所需的时间与倾角无关答案B解析:从伽利略斜面实验中观察和逻辑推理可知物体沿光滑斜面滚下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a=gsin θ,s=at2=gsinθt2,位移与时间不成正比,所以A错误.v=at=gsinθt,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即B正确.物体从光滑斜面下滑机械能守恒,斜面长度一定但倾角不同,则底端的速度应不同,所以C错误.从s=at2=gsinθt2,可知当斜面长度s一定时,时间t与倾角θ有关,所以D.错误.第3题(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物理(广东卷))题目某人骑自行车在平直道路上行进,图中的实线记录了自行车开始一段时间内的v-t图象.某同学为了简化计算,用虚线作近似处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t1时刻,虚线反映的加速度比实际的大B.在0-t1时间内,由虚线计算出的平均速度比实际的大C.在t1-t2时间内,由虚线计算出的位移比实际的大D.在t3-t4时间内,虚线反映的是匀速运动答案BD解析:v-t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在t1时刻虚线斜率小,反映的加速度小,所以A错误.v-t 图象包围的面积表示位移的大小,0—t1时间内虚线包围面积大,则求得平均速度大,所以B正确,同理C 错误.在t3—t4时间内,虚线是一段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反映速度不变,所以是匀速运动,则D正确.第4题(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综合能力测试(理科使用)(广东卷))题目下图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得到的正确结果是()A.t=1 s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1.0 m/s2B.t=5 s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0.75 m/s2C.第3 s内物体的位移为1.5 mD.物体在加速过程的位移比减速过程的位移大答案B解析:t=1 s时,加速度为1.5 m/s2,3—7 s物体加速度为-0.75 m/s2,故A错误,B正确;第3 s内位移为3 m,加速过程位移为3 m,减速过程位移为6 m,故C、D.均错误。
第 1 页 (共 7 页)2008年宁夏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宁夏卷)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处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
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a 、b 、c 处,各有一条长直导线垂直穿过纸面,导线中通有大小相等的恒定电流,方向如图.过c 点的导线所受安培力的方向 A 。
与ab 边平行,竖直向上 B.与ab 边平行,竖直向下 C 。
与ab 边垂直,指向左边 D 。
与ab 边垂直,指向右边 15。
一个T 型电路如图所示,电路中的电110R =Ω,23120,40R R =Ω=Ω。
另有一测试电源,电动势为100V,内阻忽略不计。
则 A. 当cd 端短路时,ab 之间的等效电阻是40Ω B. 当ab 端短路时,cd 之间的等效电阻是40Ω C 。
当ab 两端接通测试电源时, cd 两端的电压为80 V D 。
当cd 两端接通测试电源时, ab 两端的电压为80 V16.如图所示,同一平面内的三条平行导线串有两个电阻R 和r ,导体棒PQ 与三条导线接触良好;匀强磁场的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导体棒的电阻可忽略。
当导体棒向左滑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流过R 的电流为由d 到c ,流过r 的电流为由b 到a B 。
流过R 的电流为由c 到d ,流过r 的电流为由b 到a C 。
流过R 的电流为由d 到c ,流过r 的电流为由a 到b D 。
流过R 的电流为由c 到d ,流过r 的电流为由a 到b17.甲乙两车在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v-t 图象如图所示。
两图象在t =t 1时相交于P 点,P 在横轴上的投影为Q ,△OPQ 的面积为S .在t =0时刻,乙车在甲车前面,相距为d .已知此后两车相遇两次,且第一次相遇的时刻为t ′,则下面四组t ′和d 的组合可能是A 。
t ′=t 1 ,d=SB 。
2007年高考理科综合物理试题分析与2008年高考备考建议2007年高考已经结束,今年物理试题总体来看难度比2006年有所增加。
试题仍然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常规题目较多,没有偏题、怪题,较有利于学生水平的发挥。
下面就理科综合试题中的物理部分做一些分析,以便使同学们更进一步了解今年高考试题的特点,为今后的高考复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试卷的结构今年的高考物理试题共12个题,总分120分。
占理科综合试题总量的40℅,其中选择题8个为多选题,实验题1个,综合计算题3个。
各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分值如下表:从07年试题内容分布来看,力学部分比例最大,共62分,占试题内容的50.8℅,这部分内容中,动力学问题和能量问题是试题的重点。
电学内容共40分,占试题内容的33.3℅,其中电场、磁场和电磁感应是重点。
热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各出了一个选择题,分别占试题内容的5℅。
二.试题的基本特点07年高考物理试题又一次明确地体现了《考试大纲》的命题要求,确实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
具体到题目内容来看,大部分题目都是常规题,没有偏题、怪题。
无论是选择题、实验题还是计算题都是学生平时训练的题型,物理过程、物理情景都是学生所熟悉的,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都是很常见的。
可见要取得理想成绩,关键在于学生平时的积累,扎扎实实的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好常规的解题方法。
1、保持稳定适度创新今年试题的数目、题序、类型与前两年完全相同,体现了高度的稳定性。
但今年的试题有亮点、有新意。
尤其是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上注重已知条件呈现方式和物理情景的变化。
如第18题考查的主要知识是牛顿运动定律,可以说这已成为高考中必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年的考查一改以往以文本形式给出已知条件的方法,而是通过图像来呈现已知条件的信息。
再如第21题考查电磁感应这一重要知识点,虽然题目给出的磁场是匀强磁场,但磁场是角形的磁场,而非矩形磁场。
200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物理部分试题答案二、选择题(本题共8 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 6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3 分,有选错的得0 分)14、据报道,最近在太阳系外发现了首颗“宜居”行星,其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 6.4 倍,一个在地球表面重量为600 N 的人在这个行星表面的重量将变为960 N ,由此可推知该行星的半径与地球半径之比约为A .0.5B . 2.C. 3.2 D . 415、一列简谐横波沿x 轴负方向传播,波速 v=4 m/s,已知坐标原点(x= 0)处质点的振动图象如图 a 所示,在下列 4 幅图中能够正确表示t =0.15 s 时波形的图是y/m y/m0.10.1-0.800.81.6x/m- 0.800.8 1.6x/my/m A By/m0.10.1- 0.800.8 1.6x/m- 0.800.8 1.6 x/mC D16、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活塞将一定质量的气体封闭在气缸内,活塞与气缸之间无摩擦, a 态是气缸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气体达到的平衡状态,b 态是气缸从容器中移出后,在室温( 27℃)中达到的平衡状态,气体从 a 态变化到 b 态的过程中大气压强保持不变。
若忽略气体分子之间的势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与 b 态相比, a 态的气体分子在单位时间内撞击活塞的个数较多B .与 a 态相比, b 态的气体分子在单位时间内对活塞的冲量较大C.在相同时间内,a、b 两态的气体分子对活塞的冲量相等D .从 a 态到 b 态,气体的内能增加,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向外界释放了热量17、从桌面上有一倒立的玻璃圆锥,其顶点恰好与桌面接触,圆锥的轴(图中虚线)与桌面垂直,过轴线的截面为等边三角形,如图所示,有一半径为 r 的圆柱形平行光束垂直入射到圆锥的底面上,光束的中心轴与圆锥的轴重合。
2007年高考宁夏理综(物理)二、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得6分,选对但不全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天文学家发现了某恒星有一颗行星在圆形轨道上绕其运动,并测出了行星的轨道半径和运行周期。
由此可推算出A .行星的质量B .行星的半径C .恒星的质量D .恒星的半径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行星的运动和地球上物体的运动遵循不同的规律B .物体在转弯时一定受到力的作用C .月球绕地球运动时受到地球的引力和向心力的作用D .物体沿光滑斜面下滑时受到重力、斜面的支持力和下滑力的作用 16、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沿同一方向作直线运动,t =0时刻同时经过公路旁的同一个路标。
在描述两车运动的v -t 图中(如图),直线a 、b 分别描述了甲乙两车在0-20 s 的运动情况。
关于两车之间的位置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在0-10 s 内两车逐渐靠近B .在10-20 s 内两车逐渐远离C .在5-15 s 内两车的位移相等D .在t =10 s 时两车在公路上相遇17、一正弦交流电的电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A .该交流电的电压瞬时值的表达式为u =100sin(25t)VB .该交流电的频率为25 HzC .该交流电的电压的有效值为D .若将该交流电压加在阻值R =100 Ω的电阻两端,则电阻消耗的功率时50 W18、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用不可伸长的细线连结,置于场强为E 的匀强电场中,小球1和小球2均带正电,电量分别为q 1和q 2(q 1>q 2)。
将细线拉直并使之与电场方向平行,如图所示。
若将两小球同时从静止状态释放,则释放后细线中的张力T 为(不计重力及两小球间的库仑力)A .121()2T q q E =- B .12()T q q E =-C .121()2T q q E =+ D .12()T q q E =+-2 sE 球1球219、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E 为电源电动势,r 为电源内阻,R 1和R 3均为定值电阻,R 2为滑动变阻器。
当R 2的滑动触点在a 端时合上开关S ,此时三个电表A 1、A 2和V 的示数分别为I 1、I 2和U 。
现将R 2的滑动触点向b 端移动,则三个电表示数的变化情况是A .I 1增大,I 2不变,U 增大B .I 1减小,I 2增大,U 减小C .I 1增大,I 2减小,U 增大D .I 1减小,I 2不变,U 减小20、电阻R 、电容C 与一线圈连成闭合电路,条形磁铁静止于线圈的正上方,N 极朝下,如图所示。
现使磁铁开始自由下落,在N 极接近线圈上端的过程中,流过R 的电流方向和电容器极板的带电情况是A .从a 到b ,上极板带正电B .从a 到b ,下极板带正电C .从b 到a ,上极板带正电D .从b 到a ,下极板带正电21、匀强电场中的三点A 、B 、C 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AB 的长度为1 m ,D 为AB 的中点,如图所示。
已知电场线的方向平行于ΔABC 所在平面,A 、B 、C 三点的电势分别为14 V 、6 V 和2 V 。
设场强大小为E ,一电量为1×10-6 C 的正电荷从D 点移到C点电场力所做的功为W ,则A .W =8×10-6 J ,E >8 V/mB .W =6×10-6 J ,E >6 V/mC .W =8×10-6 J ,E ≤8 V/mD .W =6×10-6 J ,E ≤6 V/m22、实验题⑴由绝缘介质隔开的两个同轴的金属圆筒构成圆柱形电容器,如图所示。
试根据你学到的有关平行板电容器的知识,推测影响圆柱形电容器电容的因素有 。
⑵利用伏安法测量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现有的器材为:干电池:电动势约为1.5 V ,符号电压表:量程1 V Ω,符号电流表:量程1 A 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99999.9 Ω,符号单刀单掷开关1个,符号 导线若干①设计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电路并将它画在指定的方框内,要求在图中标出电压表、电流表的接线柱的正负。
②为了满足本实验要求并保证实验的精确度,电压表量程应扩大为原量程的 倍,电阻箱的阻值应为 Ω。
A C23、倾斜雪道的长为25 m,顶端高为15 m,下端经过一小段圆弧过渡后与很长的水平雪道相接,如图所示。
一滑雪运动员在倾斜雪道的顶端以水平速度v0=8 m/s飞出,在落到倾斜雪道上时,运动员靠改变姿势进行缓冲使自己只保留沿斜面的分速度而不弹起。
除缓冲外运动员可视为质点,过渡轨道光滑,其长度可忽略。
设滑雪板与雪道的动摩擦因数μ=0.2,求运动员在水平雪道上滑行的距离(取g=10 m/s2)24、在半径为R的半圆形区域中有一匀强磁场,磁场的方向垂直于纸面,磁感应强度为B。
一质量为m,带有电量q的粒子以一定的速度沿垂直于半圆直径AD方向经P点(AP =d)射入磁场(不计重力影响)。
⑴如果粒子恰好从A点射出磁场,求入射粒子的速度。
⑵如果粒子经纸面内Q点从磁场中射出,出射方向与半圆在Q点切线方向的夹角为φ(如图)。
求入射粒子的速度。
30、物理选考题A.(物理——选修2-2)塔式起重机的结构如图所示,设机架重P=400 kN,悬臂长度为L=10 m,平衡块重W =200 kN,平衡块与中心线OO/的距离可在1 m到6 m间变化,轨道A、B间的距离为4 m。
⑴当平衡块离中心线1 m,右侧轨道对轮子的作用力f B是左侧轨道对轮子作用力f A的2倍,问机架重心离中心线的距离是多少?⑵当起重机挂钩在离中心线OO/10 m处吊起重为G=100 kN的重物时,平衡块离OO/的距离为6 m,问此时轨道B对轮子的作用力F B时多少?B.(物理——选修3-3)如图所示,两个可导热的气缸竖直放置,它们的底部都由一细管连通(忽略细管的容积)。
两气缸各有一个活塞,质量分别为m1和m2,活塞与气缸无摩擦。
活塞的下方为理想气体,上方为真空。
当气体处于平衡状态时,两活塞位于同一高度h。
(已知m1=3m,m2=2m)⑴在两活塞上同时各放一质量为m的物块,求气体再次达到平衡后两活塞的高度差(假定环境温度始终保持为T0)。
⑵在达到上一问的终态后,环境温度由T0缓慢上升到T,试问在这个过程中,气体对活塞做了多少功?气体是吸收还是放出了热量?(假定在气体状态变化过程中,两物块均不会碰到气缸顶部)。
C.(物理——选修3-4)图为沿x轴向右传播的简谐横波在t=1.2 s时的波形,位于坐标原点处的观察者测到在4 s内有10个完整的波经过该点。
⑴求该波的波幅、频率、周期和波速。
⑵画出平衡位置在x轴上P点处的质点在0-0.6 s内的振动图象。
D.(物理——选修3-5)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1的小球A以速率v0向右运动。
在小球的前方O点处有一质量为m2的小球B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
小球A与小球B发生正碰后小球A、B 均向右运动。
小球B被在Q点处的墙壁弹回后与小球A在P点相遇,PQ=1.5PO。
假设小球间的碰撞及小球与墙壁之间的碰撞都是弹性的,求两小球质量之比m。
答案12⑵①②2; 998.323、如图选坐标,斜面的方程为:3tan 4y x x θ== ①运动员飞出后做平抛运动0x v t = ② 212y gt =③ 联立①②③式,得飞行时间 t =1.2 s落点的x 坐标:x 1=v 0t =9.6 m 落点离斜面顶端的距离:112 m cos xs θ== 落点距地面的高度:11()sin 7.8 m h L s θ=-= 接触斜面前的x 分速度:8 m/s x v = y 分速度:12 m/s y v gt ==沿斜面的速度大小为:cos sin 13.6 m/s B x y v v v θθ=+= 设运动员在水平雪道上运动的距离为s 2,由功能关系得: 2121cos ()2B mgh mv mg L s mgs μθμ+=-+ 解得:s 2=74.8 m24、⑴由于粒子在P 点垂直射入磁场,故圆弧轨道的圆心在AP 上,AP 是直径。
设入射粒子的速度为v 1211/2v m qBv d =解得:12qBdv m=⑵设O /是粒子在磁场中圆弧轨道的圆心,连接O /Q ,设O /Q =R /。
由几何关系得: /OQO ϕ∠= //OO R R d =+-由余弦定理得:2/22//()2cos OO R R RR ϕ=+- 解得:[]/(2)2(1cos )d R d R R d ϕ-=+-设入射粒子的速度为v ,由2/v m qvB R=解出:[](2)2(1cos )qBd R d v m R d ϕ-=+-30、物理选考题A 、解:⑴空载时合力为零:600 kN AB f f P W +=+=已知:f B =2f A 求得:f A =200 kN f B =400 kN设机架重心在中心线右侧,离中心线的距离为x ,以A 为转轴,力矩平衡 4(21)(2)B f W P x ⨯=⨯-+⨯+ 求得:x =1.5 m ⑵以A 为转轴,力矩平衡(62)4(2 1.5)(102)B W F P G ⨯-+⨯=⨯++⨯+求得:F B =450 kNB 、⑴设左、右活塞的面积分别为A /和A ,由于气体处于平衡状态,故两活塞对气体的压强相等,即:/32mg mgA A= 由此得: /32A A =在两个活塞上各加一质量为m 的物块后,右活塞降至气缸底部,所有气体都在左气缸中。
在初态,气体的压强为2mg A ,体积为52Ah ;在末态,气体压强为83mg A ,体积为32Ax (x 为左活塞的高度)。
由玻意耳-马略特定律得:4533mg mg Ah Ax A A= 解得:54x h = 即两活塞的高度差为54h⑵当温度由T 0上升至T 时,气体的压强始终为83mgA,设x /是温度达到T 时左活塞的高度,由盖·吕萨克定律得: /0054T Thx x T T ==活塞对气体做的功为:0054(1)5(1)4T TW Fs mg h mgh T T ==-=- 在此过程中气体吸收热量C 、解:⑴A =0.1 m 2.5 Hz nf t== 10.4 s T f== 5 m/s v f λ==⑵D 、解:从两小球碰撞后到它们再次相遇,小球A 和B 的速度大小保持不变,根据它们通过的路程,可知小球B 和小球A 在碰撞后的速度大小之比为4∶1两球碰撞过程有:101122m v m v m v =+ 222101122111222m v m v m v =+ 解得:122m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