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显微手术25例
- 格式:pdf
- 大小:111.49 KB
- 文档页数:1
单鼻孔经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护理体会【关键词】垂体瘤切除术;单鼻孔;蝶寞入路;护理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经鼻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术,因其手术切口小,不用开颅,损伤小,已是治疗垂体腺瘤的首选方法。
然而,手术成功与否,与护理工作有直接关系,护理人员细致的观察,精心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我科于2011 年1 月~2012 年1 月,对30 例垂体腺瘤患者行单鼻孔经蝶垂体腺瘤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30 例中男21 例,女9 例;年龄16—67 岁,病程2 个月.4 年,平均2 年;临床表现:视力下降13 例,视野缺损28 例,头晕头痛10 例,闭经溢乳9 例,肢端肥大8 例,性功能障碍8 例;头颅MRI 检查:肿瘤位于蝶鞍内,鞍上生长,部分鞍旁侵袭并包绕颈内动脉;内分泌检查:血泌乳素(PRL)明显升高15 例,生长激素(GH)升高6 例。
1.2 治疗及预后30 例均采用显微镜下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
本组患者术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26 例视野缺损患者中,25 例较前有所好转;15 例视力下降患者中,5 例恢复正常,10 例视力好转12 例头晕头痛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好转;27 例内分泌功能障碍患者均有好转:复查激素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3 个月后复查MRI, 27 例全部切除,5 例大部分切除;3 例脑脊液漏发生;4 例术后并发尿崩症;4 例高热; 1 例瘤腔出血,保守治疗后痊愈;2 例垂体功能低下;无死亡病例。
2 护理2.1 术前护理2.1.1 心理护理:术前有效的交流及良好的心理暗示能使患者主动配合手术,使手术顺利完成。
垂体瘤患者一般病程较长,伴有头晕、头痛、视力减退且因内分泌功能改变影响容貌,如肢端肥大症、满月脸、向心性肥胖、女性闭经或不孕、男性性欲减退等。
患者思想负担重,甚至感到自卑,再加之对头部手术的格外紧张、恐惧,对手术的相关情况缺乏正确的了解,容易产生顾虑和紧张的心理。
经蝶窦显微手术切除老年人垂体瘤老年人体质差,手术风险大,加之垂体瘤位置深,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常令神经外科医师困惑。
本文总结1991年1月至1996年12月经蝶窦显微手术切除老年人垂体瘤24例的经验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性13例,女性11例。
年龄60~65岁15例,65~69岁8例,70岁以上1例。
病程小于1年4例,1~3年6例,3年以上14例。
主要临床表现:视力障碍为首发症状17例,伴有视野缺损13例,头痛为首发症状5例,垂体功能低下13例,共济失调1例。
影像学检查:22例术前行瘤区轴面薄层增强扫描加矢、冠状重建行肿瘤立体定位,2例行MR矢、冠状扫描。
肿瘤直径2cm以下2例,2~2.9cm4例,3.0~3.9cm7例,4.0cm以上11例。
其它合并疾病:仅5例患者未合并其它脏器疾病,其中心脏疾病13例,高血压病4例,糖尿病2例,慢性肺气肿2例,胃溃疡2例。
手术方法与结果:手术均在C-臂X线机透视监测及显微放大5~15倍下进行,鞍底应尽可能开大,一般前后径不少于1.2cm,横径不少于1.0cm,切瘤自下向上分层刮除,肿瘤质地坚韧或鞍上残瘤用双极电凝或CO2激光反复烧灼,切瘤充分后可见鞍隔下陷,脑搏动良好。
术中见20例肿瘤液化或质脆易刮除,仅4例肿瘤质地韧,难以刮除。
本组镜下全刮除11例,次全切除8例,大部分切除5例,2例术后脑积水缓解不明显再行右侧V-P分流术。
1例术后合并脑出血死亡,3例出现术后瘤腔出血经再手术止血治愈。
视力改善13例,无改善2例,恶化2例。
垂体功能好转8例。
病理检查:无功能腺瘤17例,混合性腺瘤7例。
术后治疗及随访结果:镜下全切除病例口服少量溴隐亭1.25mg~2.5mg1年左右,次全切除病例口服溴隐亭2.5mg~5.0mg6例,其余病例加用放射治疗一疗程。
随访6月~6年,获得随访20例,CT扫描肿瘤消失12例,残瘤静止4例,肿瘤复发2例,1例经蝶窦手术,1例开颅手术。
2例患者因其它疾病死亡。
神经内镜与显微镜手术切除垂体瘤的疗效对比简历;杨建;李鹏飞;徐可【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24(33)6【摘要】目的比较神经内镜与显微镜手术切除垂体瘤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23年5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8例垂体瘤为研究对象,其中32例接受经鼻碟神经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36例接受经鼻碟显微镜下垂体瘤切除术。
分析两组肿瘤全切率、视力视野改善率、激素水平术后缓解率、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神经内镜组肿瘤全切28例,高于显微镜组(23例)(P<0.05)。
对于Knosp 0~2级垂体瘤,神经内镜组肿瘤全切率高于显微镜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Knosp 3~4级肿瘤,神经内镜组肿瘤全切率高于显微镜组(P<0.05)。
神经内镜组视力视野改善率高于显微镜组(P<0.05),神经内镜组激素术后缓解率高于显微镜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神经内镜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显微镜组,术中出血量低于显微镜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神经内镜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显微镜组(P<0.05)。
结论神经内镜经鼻碟手术治疗垂体瘤安全有效,可优化围手术期指标,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减少并发症。
【总页数】4页(P1015-1018)【作者】简历;杨建;李鹏飞;徐可【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4【相关文献】1.神经内镜与神经导航辅助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瘤的疗效对比及手术前后相关激素改善情况2.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切除术和显微镜切除术治疗垂体瘤的疗效对比3.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治疗垂体瘤近期疗效的对比4.显微镜术和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切除术治疗垂体瘤的疗效对比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显微镜下单鼻孔切除垂体腺瘤16例分析摘要:报道了16例显微镜下单鼻孔切除垂体腺瘤手术,术后病例无死亡,并发尿崩症者7例,无术后长期垂体功能低下者,只有1例术后出现短期垂体功能低下,给予激素治疗后好转。
关键词:垂体腺瘤单鼻孔切除【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300-01垂体瘤约占原发性颅内肿瘤的10%,是常见的鞍区颅内肿瘤之一。
我院2006年以前采用开颅的手术治疗方法,创伤大、恢复慢、费用高,往往使患者产生恐惧心理。
因而此类患者很希望有一种新技术能避开传统的缺点取而代之。
2006年5月开始,我科在淮南市内率先开展显微镜下单鼻孔切除垂体腺瘤,效果满意。
显微镜下切除垂体瘤有创伤小,切除率高,手术时间短,借助显微镜良好的照明,可以在蝶窦、鞍内提供宽广视野,能清楚地分辨肿瘤与正常垂体及鞍隔,无须输血,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现将2006年6月至2009年12月显微镜下单鼻孔切除垂体腺瘤16例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本组16例。
其中男5例,女11例,年龄26—65岁,平均45.5岁,均采用单鼻孔入路切除式,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垂体腺瘤。
1.2临床表现。
闭经及/或泌乳8例,肢端肥大2例;视力障碍及/或视野缺损4例,乏力/纳差2例。
性欲减退6例,皮肤痤疮/向心肥胖2例。
1.3影像学及内分泌检查。
本组均行头颅mri检查。
肿瘤最大径介于13-46mm,平均31mm。
侵及单侧海绵窦者2例,视交叉弧形上抬4例。
内分泌检查:无功能型3例;分泌型13例,其中泌乳素腺瘤(prl)9例,生长激素腺瘤(gh)2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acth)2例。
1.4治疗方法。
术前检测垂体功能,均正常。
手术步骤:经口插管麻醉后,仰卧头正位,消毒、铺巾,麻黄素滴入右侧鼻孔,用鼻孔扩张器插入右侧鼻前庭扩张,从垂直板根部折断鼻中隔,将其推向对侧:放置手术显微镜,寻找蝶窦开口后,磨开蝶窦前壁,进入蝶窦窦腔,咬除蝶窦分隔,清除蝶窦内粘膜,c型臂定位下,磨开鞍底约15mm×10mm,用细针穿刺确定无血液和脑脊液后,十字切开硬膜,即见肿瘤,用刮匙小心刮除;海绵窦受侵者小心探查海绵窦,刮除其内肿瘤。
内镜下经蝶入路垂体瘤显微切除术的护理配合钱跃飞(浙江省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浙江宁波315040)[关键词] 内镜;经蝶入路垂体瘤显微切除术;护理配合[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07)23-3432-01 内镜辅助下经蝶入路垂体瘤显微切除术具有路径短、创面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近10+a来耳鼻喉科与神经外科合作,使该项手术的应用得到快速发展。
我院2001年3月—2006年11月施行内镜辅助下经蝶入路垂体瘤显微切除术26例。
笔者认为周到仔细的术前准备和娴熟默契的术中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现将手术配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男13例,女13例;年龄24~75岁,平均43.6岁。
泌乳素腺瘤10例,生长激素腺瘤7例,无功能腺瘤9例;其中2例伴有鼻息肉、鼻窦炎。
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视力损害,停经、泌乳,肢端肥大等。
112 手术方法 上唇揭翻取唇龈沟横弧形切口长约4cm,切开黏膜取1.5cm×2cm上唇筋膜备用,分离暴露鼻小柱软骨。
如患者鼻腔宽大,亦可直接从一侧鼻腔进入。
在鼻内镜下剥离鼻中隔两侧黏膜,咬除鼻中隔骨片(留1块2cm×2cm 骨片备用),直至蝶窦前壁。
开放蝶窦前壁形成直径2cm骨窗,进入蝶窦并剥除蝶窦黏膜。
放置垂体窥镜。
确定鞍底位置(必要时X线辅助定位),在显微镜下切除鞍底骨质形成直径1cm×1.5cm骨窗,鞍底硬脑膜十字形切开,切除大部分肿瘤后,将内镜插入瘤腔,观察残余肿瘤。
通过正压通气升高胸内压继而增加颅内压,迫使鞍上残余肿瘤下降,以方便切除。
止血后用无水乙醇烧灼瘤腔以防肿瘤复发。
瘤腔内填塞少量明胶海绵,用上唇筋膜修复鞍底硬脑膜,鼻中隔骨片修复鞍底骨质,涂生物胶封固重建鞍底结构。
两侧鼻腔填塞凡士林纱条压迫止血,缝合上唇内切口。
2 护理配合211 术前准备21111 手术仪器设备准备 准备1套内镜摄像显示仪器、鼻显微器械、经蝶器械、手术显微镜和C形臂X线机,其中内镜选择直径4mm、视角0~30°硬性鼻内镜。
显微镜下单鼻孔经蝶窦垂体瘤手术切除技巧的研究作者:陈伟朝李少鹏刘斌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3年第04期【摘要】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单鼻孔经蝶窦入路手术技巧对治疗巨大垂体腺瘤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2年手术治疗垂体腺瘤患者87例,根据治疗方法的改进,患者分为两组:2006-2009年组应用常规的经鼻蝶垂体瘤手术方式;2010-2012年组采用扩大蝶窦及鞍底,切除过程中逐层刮除及适度负压吸引技术。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均进行鞍区冠状CT、MRI检查,并行内分泌学检查。
结果:2006-2009年组肿瘤全切16例,次全切除18例,部分切除6例。
2010-2012年组肿瘤全切31例,次全切除15例,部分切除1例。
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垂体瘤;经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垂体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发病率约1/10万。
随着神经外科医师对垂体瘤疾病的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以及单鼻孔经蝶窦切除垂体瘤微创技术的出现,大大的提高了垂体瘤的手术治疗效果。
本院神经外科自2006-2012年在显微镜下行单鼻孔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手术87例,并且总结出一些实用的技巧,应用于2010年以后的手术中。
笔者对2006-2012年87例垂体瘤手术资料进行了统计对比,分析了相关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垂体腺瘤患者87例,其中男35例,女52例,年龄31~75岁,平均55岁。
1.2 神经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鞍区CT平扫及冠状、矢状三维重建,头颅MR平扫及增强扫描。
2006-2009年组:垂体瘤最大径为10~20 mm 22例;垂体瘤最大径为20~35 mm 18例。
2010-2012年组:垂体瘤最大径为10~20 mm,24例;垂体瘤最大径为20~35 mm 23例。
见表1、表2。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以及肿瘤大小经过统计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同组手术医师治疗。
1.3 手术方法两组患者均采取显微镜下单鼻孔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