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衰的心率管理-
- 格式:pptx
- 大小:4.87 MB
- 文档页数:43
慢性心衰的诊疗心衰定义: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临床表现:呼吸困难、乏力和液体潴留等。
心衰的诊断:病史+临表+辅助检查;确定病因+诱因;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询问病史:冠心病、高血压、心衰高危因素;临床表现:端坐呼吸、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体格检查:颈静脉充盈(坐或半坐卧位)、肺部啰音、心脏杂音、心尖搏动测移或弥散,下肢水肿。
辅助检查:1.胸片:肺淤血,肺水肿、心脏扩大;2.心电图异常3.心超: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4.NT-proBNP≥125ng∕1,BNP≥35ng∕1o根据检查结果查找病因,评估合并症,根据心超结果分为:射血分数减低、中间值、保留的心衰。
开始不同的治疗。
其他特殊的检查:心脏MRI、CTA,核素同位素现象、负荷超声心动图、心肺运动实验(心脏移植和或机械循环支持,临床症状稳定2周以上的慢心衰患者);6min 步行实验(V150m重度,150-45OnI中度,>45OnI轻度)(I.B)oBNP<I∞ιιg∕1..NT-1m>B∖P<3∞I唱/1时通常可排除急性心衰oBNP<35ng∕I.w NT-∣>mBNP<125ιψ∕1时通常可排除慢性心衰,但其敏怨慢性射血分数减低的心衰:改善症状和生活质量,预防或逆转心脏重构,减少住院和死亡。
一般性治疗:去除心衰诱发因素,调整生活方式。
限钠:心功能InTV级,Na<3g∕d;急性心衰伴容量负荷重,Na<2g∕d;对于轻度或稳定期心衰,严格限钠没有益处Q饮食:肥胖的低脂,消瘦的加强,戒烟;运动:失代偿期卧床休息,多做被动运动,防治深静脉血栓。
临床改善后,不引起症状的情况下,活动。
用药:DAB1.利尿剂:有液体潴留证据的心衰患者都应使用。
用法:以每天体重下降0.5-Ikg为宜,一旦症状缓解、病情控制,以最小有效剂量长期维持。
1-2周复查血钾和肾功能。
心衰管理指南解读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
我国成人心衰患病率为0.9%,发达国家约为1~2%,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衰患病率迅速攀升,心衰的各年龄段病死率均高于同期其他心血管病,心衰患者4年死亡率达50%,严重心衰患者1年死亡率高达50%。
因此,对于心衰的预防及治疗已经成为了全球慢性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内容。
我国于2014年2月发布了《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年5月欧洲心力衰竭年会推出了《2016 ESC急性与慢性心衰诊断与治疗指南》。
同月,美国ACC/AHA/HFSA也联合发表了《2016心衰新型药物治疗指南更新》,强调在临床实践中应遵循指南导向的心衰评估、药物治疗和管理(简称GDMT),2017年4月Circulation杂志在线发布由ACC/AHA/HFSA联合制定的《2017 ACC/AHA/HFSA 心衰处理指南更新》它不仅是2013 ACC/AHA心衰处理指南的更新版,也是2016 ACC/AHA/HFSA心衰新药物治疗更新的二期发表。
1.心衰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心衰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为心肌病理性重构,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主要有心肌死亡及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其中RASS系统以及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对心衰的发生及进展起着主要作用。
心衰患者早期仅有心脏结构的改变而无临床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失代偿期可出现以肺循环淤血、心排量减低或体循环淤血为表现的一系列症候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
2.心衰的分类及分期2014年我国心衰指南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心衰分为两类:LVEF降低的心衰(HF-REF)、LVEF保留的心衰(HF-PEF),此种分类方式有利于预后判断及治疗方式选择。
2016欧洲心力衰竭指南在HF-REF、HF-PEF的基础上新增了射血分数中间范围的心力衰竭(HF -MREF),这一类型约占心衰群体的10%~20%,与HF-REF和HF-PEF相比,HF-MREF有着独特的临床、超声、血流动力学和生物标志物的特征和治疗效果。
259.《慢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要点一、概述(一)定义心力衰竭(心衰)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定义为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乏力(活动耐量受限)以及液体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
(二)流行病学(三)分类及诊断标准依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将心衰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FmrEF),3种心衰类型的定义见表1。
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速度、严重程度可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在原有慢性心脏疾病基础上逐渐出现心衰症状和体征的为慢性心衰。
慢性心衰症状、体征稳定1个月以上称为稳定性心衰。
慢性稳定性心衰恶化称为失代偿性心衰,如失代偿突然发生则称为急性心衰。
(四)心衰发生、发展的4个阶段根据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A.前心力衰竭阶段、B.前临床心力衰竭阶段、C.临床心力衰竭阶段、D.难治性终末期心力衰竭阶段),各阶段的定义和患者群见表2。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病因及诱因心衰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
中国心衰注册登记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心衰患者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占49.6%、高血压占50.9%,风湿性心脏病在住院心衰患者中占的比例为8.5%。
心衰患者心衰加重的主要诱因为感染(45.9%)、劳累或应激反应(26.0%)及心肌缺血(23.1%)。
(二)病理生理心衰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为心肌病理性重构。
导致心衰进展的2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自噬等)的发生,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失衡,其中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起主要作用,切断这两个关键过程是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衰的基础。
三、诊断、病情评估与转诊(一)诊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大多数心衰患者的首诊机构,更应尽早识别心衰。
诊断流程见图1。
慢性心力衰竭护理常规一.心力衰竭:是指各种心脏疾病引起心肌收缩力下降,导致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临床综合症,按其发病的缓急可分为慢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力衰竭。
按其发生部位可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
二.【病因】1、基本病因①原发性心肌损害包括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心肌炎和心肌病等。
②心脏负荷过重:压力负荷(后负荷)过重和容量负荷(前负荷)过重。
左室压力负荷过重常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右室压力负荷过重常见于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肺栓塞等。
容量负荷过重常见于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和血液反应等。
2、诱因:感染、心律失常、血容量增加、生理或心理压力过大、妊娠和分娩等。
三、【临床表现】(一)左心衰竭以肺瘀血和心排出量降低表现为主。
1、呼吸困难: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是最主要的症状,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
2、咳嗽、咳痰、咯血。
3、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等症状。
4、体征有肺部湿性啰音、心脏扩大等。
(二)右心衰竭以体静脉瘀血的表现为主。
1、消化道症状:腹胀、恶心、呕吐等是最常见的症状。
2、劳力性呼吸困难。
3、体征:水肿、颈静脉征、肝脏肿大等。
(三)全心衰竭继发于左心衰而形成的右心衰,当右心衰竭出现后,肺於血症状反而有所减轻。
(四)心功能分级:心功能分级特点Ⅰ级病人患有心脏病,但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心绞痛等症状。
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可出现上述症状,休息后很快缓解。
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低于平时一般活动量时间即可引起上述症状,休息较长时间后方可缓解。
四、【治疗要点】(一)病因治疗1、基本原因的治疗:如控制高血压,应用药物,介入及手术治疗改善冠心病心肌缺血,慢性心瓣膜病手术治疗,先天性畸形的纠治手术等。
2、消除诱因:如积极控制呼吸道感染,心房颤动应及时复律或控制心室率,注意检查并及时纠正甲亢、贫血等。
contents •心衰与容量管理概述•容量评估方法及技术•容量管理策略与方案制定•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营养支持与康复期管理•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展目录01心衰与容量管理概述心衰定义及分类心衰(Heart Failure,HF)定义心衰是指心脏无法有效泵血以满足身体代谢需求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
分类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速度、严重程度等,可分为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可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
容量管理重要性0102ICU在心衰容量管理中角色ICU(Intensive Care Unit,重症监护室)在心衰患者的容量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ICU医生需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出入量、体重等指标,评估容量状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严重心衰患者,ICU可提供机械通气、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等高级生命支持手段。
治疗目标与原则02容量评估方法及技术临床表现与体格检查颈静脉充盈与肝颈静脉回流征腹部膨隆与移动性浊音A B C D肺部啰音与水肿体重变化血常规与血生化尿常规与尿生化心衰标志物其他相关指标实验室检查指标分析影像学检查应用胸部X线片超声心动图肺部超声其他影像学检查通过动脉导管、肺动脉导管等,直接测量血压、心输出量、中心静脉压等指标。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连续心输出量监测其他监测技术利用超声心动图、生物阻抗等技术,间接评估血流动力学状态。
采用热稀释法或脉搏轮廓分析法等技术,实时监测心输出量变化。
如近红外光谱监测组织氧合等,为容量管理提供辅助信息。
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03容量管理策略与方案制定评估容量状态液体选择复苏目标030201液体复苏与维持策略利尿剂使用时机和剂量调整使用时机剂量调整注意事项血管活性药物应用药物选择01使用方法02监测与调整03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治疗方案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容量管理治疗方案,包括液体复苏、利尿剂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等。
心率控制对慢性心衰病人预后的影响王 岩,王 冬(辽宁省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 心内科,辽宁 阜新 123000)摘要:目的 观察经药物强化控制心率对慢性心衰病人预后的影响。
方法 将206例我院住院或门诊慢性心衰病人,随机分为A组:心率控制组;B组:常规对照组。
两组均予利尿剂、ACEI或ARB制剂、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控制血压、血糖药物等;心率控制组监测心率,根据其心率控制情况调整用药量,或加用地高辛或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口服,强化其心率控制于55-65次/min。
监测两组病人心率、血压、超声心动图、心功能及再入院率。
结果 强化药物治疗组病人心率、血压较对照组低;心功能改善明显(P<0.05);再入院率低(P<0.05)。
结论 强化心率控制可进一步改善慢性心衰病人预后。
关键词:心率控制;慢性心衰;预后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B静息心率是高血压、冠心病和慢性心衰等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一种重要预测因子。
研究表明控制心率可以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减少能量消耗的同时改善能量供给,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1]。
对我院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药物强化控制心率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以探讨强化控制慢性心衰患者的心率与其预后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6例我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Ⅱ-Ⅲ级(NYHA分级)慢性心衰病人随访1年。
排除标准:血压≤90/60mmHg;心率≤50次/min;≥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Ⅳ级(NYHA分级);同时合并甲状腺疾病,恶性肿瘤,肺部疾病等影响心率的疾病的病人。
1.2随机分组随机分为A组(心率控制组):共105例,男性62例;B组(常规对照组):共101例,男性60例。
两组均予利尿剂、ACEI或ARB制剂、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控制血压、血糖药物等。
心率控制组监测心率,根据其心率控制情况调整用药量至患者可耐受剂量,如效果不佳,加用地高辛或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口服,每月随访,强化其心率控制于55-65次/min。
慢性心衰与静息心率及血压的关系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其心功能与静息心率(RHR)、血压的关系。
方法:选择205例CHF患者,按入院时静息心率(治疗前心率)分为3组:CHF 1组(静息心率50~79次/min),CHF 2组(静息心率80~99次/min),CHF 3组(静息心率100~140次/min)。
对其入院、出院时的心功能与静息心率及血压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CHF3组的心功能比CHF 1组或CHF 2组的心功能明显加重、组间比较P<0.05;CHF3组的血压又比CHF 1组或CHF 2组患者的血压显著降低、组间比较P<0.05。
CHF 2组的心功能比CHF 1组的心功能明显加重、两者比较P<0.05;而血压又比CHF 1组的血压显著降低、两者比较P<0.05。
经治疗心功能改善后RHR随之下降、血压随之增高。
如心功能无改善时血压及RHR则无变化。
结论:随着心衰的加重RHR增加而血压下降, RHR及血压可作为动态观察心功能好坏的指标。
【关键词】心力衰竭;静息心率;血压;射血分数【中图分类号】R11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180-02慢性心衰是一种进展性临床综合征,该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其患病率高,致残率、死亡率高,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已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和心脏病治疗的最后战场[1,2]。
评价慢性心衰的预后、病情转归的指标很多,但慢性心衰与心率、血压的关系有关文献报道较少,本文对我科住院的205例慢性心衰患者入院时静息心率(治疗前心率)进行测定,以进一步探讨慢性心衰患者 RHR 与心功能的及预后的关系,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对象:选择 2007 年 1 月~2011 年1月,在我心内科住院的患者,同时根据病史、症状、体征、胸片、心电图、心脏 B 超等,排除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及甲亢、低血容量、除外脑,肾、肝、内分泌、感染等系统疾病后已确诊为慢性心衰患者共 205 例,其扩张型心肌病75例,缺血性心肌病95例,风心病35例,其中男 125例,女 80 例;平均年龄 36~85 (55.52 ±11.73)岁,所有患者均未使用或停用增快和减慢心率的药物 5~7 个半衰期、并排除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