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与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

道德与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

道德与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
道德与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

道德与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

——对道德与法律的认识

魏玲玲(写)

摘要:“德防之于将然之前,而法禁之于己然之后。”上层建筑的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可见法律与道德两者的不同。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法律有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内心信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诸手段。法律是按照特定的程序指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特殊的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

关键字:道德与法律日常生活影响与作用

正文:

大学是一个陶冶人文气质、引领精神文明、促进学术争鸣、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园地。“大学,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 大学之所以被称之为“大学”,不仅仅因为这里有蕴藏着涵盖古今中外的各种专门书籍和先进的仪器设备的“大楼”,而且因为这里有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大师”。同学们不仅能从这些良师那里学到系统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能从他们身上学习做人的道理,接受他们人格的熏陶和感召,从而汲取思想道德的营养,为自己的成长和成才创造有利的条件、打下坚实基础。进入大学学习,意味着人生的奋斗历程揭开了新的一页。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已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得课程。

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遵纪守法观念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在智育方面,要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专业比较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能,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培养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在体育方面,要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身体健康,才能胜任今天的学习任务和明天的工作职责。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在美育方面,要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念,加强审美修养,认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不断提高审美水平。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努力成长为主动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浅谈我对新教材《道德与法治》的认识

浅谈我对新教材《道德与法制》的认识 杨荣誉 今年秋季小一年级的学生拿到教材会发现,以往的《品德与生活》教材名称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编写是按儿童的生活路径,以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设计的。教材中的主体是儿童,教材的内容是儿童的生活。教材关注一年级学生的整体成长、生活;了解学校生活的两个主体生活方式;学会玩,并且有意义地玩;学会主动思考,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想法的参与学习。整本教材洋溢着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从多元的生活世界,力图体现多元、开放、平等、包容的价值观。新教材具备了以儿童的生活视角和路径,形成生活内容和教学相统一的叙事逻辑,教材力图体现和谐与温暖的情怀,体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与温暖的关系。学生从课本中能学会做事、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学习,让自己努力从适应制度走向自理、自律、自觉、自主。 新教材中没有了说教性的内容,各册设计了相对集中的教育主题,呈现方式体现了儿童的审美需求,突出趣味性,激发了学生想象力,力求从生活中的小事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呈现良好的道德实例和现实需求的法治知识,也应和学生一起解读、分析,更要带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观察、思考、感悟、实践。 面对新教材,我们要多思考,多研究,做一名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书育人,做一位有眼光、有底蕴、有情怀的教育者,用德浸润儿童心灵,用法呵护儿童成长。 所以,从思想品德课,到品德与生活课,再到道德与法治课,这不仅是名字的改变,更应该是教育思想的进步,教育理念的更新。将道德与法律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更清晰地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应当追求的,什么是做人做事的底线。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希望我们的学校和老师能以这次的课改为契机,改变以前的说教、灌输模式,从学生的成长出发,用更鲜活的教学手段,让法律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表现,将他们培育成合格的公民。 我想,这才是将《品德与生活》改为《道德与法治》的价值之所在。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在生活状态中绽放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在生活状态中绽放 发表时间:2020-04-13T06:42:58.912Z 来源:《素质教育》2020年6月总第345期作者:徐洪美 [导读]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让《道德与法治》课做到生活化。 山东省平度市店子镇昌里小学266711 摘要: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换言之,《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 关键词:教学方式道德与法治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之上的课程。生活化是小学《道德与法治》与生活课程的首要特征,新课程理念倡导《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让《道德与法治》课做到生活化。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全家福》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的全家福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勾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由于我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1.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 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 2.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本身。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在充分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与兴趣;关注学生现有的学习经验与学习能力;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种教学资源,从生活中寻找教学内容,让教学更加生活化,让学生能在各自熟悉的环境中领悟道德与法治与生活课中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学生《道德与法治》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道德与法治》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如教学《上学路上》、《你认识这些标志吗》,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三、将课堂延伸至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规范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规范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着多种规范行为准则的方式,最主要的是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两种,下面让我们分别介绍一下: 一、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道德是分领域和层次的。道德中的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社会公德作对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成为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 1.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道德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之间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有;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 继承性人们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基本准则。这些凝聚着人类的道德智慧,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为维护公共生活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广泛性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无论具有何种身份,都必须在公共生活中遵守社会道德。 简明性如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等就是基本的生活共识,不随地吐痰,不乱穿马路等公共道德规范,更是简明了。 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㈠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与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文明礼貌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交流思想的窗口,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它是反映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而且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倡导讲文明、懂礼貌、守礼仪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㈡助人为乐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把帮助别人视为自己应该做的事,看做是自己的快乐,这是每个社会成员应有的社会道德,是有爱心的表现。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的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应该“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共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关爱别人,在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中获得人生的快乐。 ㈢爱护公物 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一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会公用的设施得到妥善保护并保持良好的状态,是使公共生活有秩序进行的基本保证,也有利于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能珍惜,爱护公物,就意味着全社会的公共财物都能物尽其用,用有所值。

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

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生活联系,避免纸上谈兵! 导读 赵括自小熟读兵书,军事知识很丰富,可谓接受了充分的“国防”教育。但是,他不能实际带兵打仗。小学一年级开始使用的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就是要避免培养道德上的“赵括”——掌握许多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知识,却不能落实在行动上。 本文字数:1721 字 阅读时间:5 分钟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从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指导思想及方法上,都做了调整,注重课程对学生行为的矫正和规范。 教材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接受社会规则,规范自身行为。 对于小孩子来说,能不能体认班规校规,规范自己在课堂上和校园里,以及家庭和社会各种生活情境中的行为,至关重要。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行为合乎规范,要比能记住许多该方面的知识和名词更为重要。 这门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上不要着眼于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名词,而要着眼于使学生的行为符合这些知识和名词的规范。就是说,这些知识和名词不是让学生说出来,而是要让学生做出来。 重视一年级学生适应学习生活的问题 一年级学生首先面临着适应小学生活的问题,这样的现实要求契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或者换句话说,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契合学生的现实需要,所以这门课程要对学生的现实需要有切实的帮助。 一年级学生虽然在幼儿园也体验过校园生活,但是,到了小学,无论是活动范围还是与老师、同学交往的内容都有了拓展和深入。此外,孩子对身边事物的认知和处理方式,很多还是受家庭的影响。走出家庭,走向学校生活,可以说是一个人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一步。 一些小公主、小王子,以及其他一些家庭教育存在偏差和缺陷的孩子,不能正确处理与同学间发生的矛盾。这不仅影响了同学团结,也不利于个体健康成长。这些都需要引导和教育。 比如,有的一年级孩子会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看到自己喜欢的就会据为己有;有的孩子很傲

让《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生活联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110995109.html, 让《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生活联系 作者:叶轻风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1期 在击鼓传花的音乐声中,一朵用布条扎成的小彩花伴随着孩子们的笑声在小手间传递,被点到的孩子站起来,大声介绍自己的名字、爱好,最后说出自己的想法“我想和大家交朋友”。击鼓传花一圈结束后,老师让被点到的孩子介绍自己后并说出自己最想和谁交朋友,说出刚刚认识的小伙伴名字,点到名的小伙伴跑向自己刚刚结交的新朋友……这是开学伊始,老师与孩子们使用教育部统一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在上课的情景。新教材更加生活化,注重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唤醒、加深和提升自己的道德意识,载德立人,形成自己的道德体系。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通过趣味性的活动及学生生活场景再现,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从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指导思想及方法上,都做了调整,注重课程对学生行为的矫正和规范。 一、教材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接受社会规则,规范自身行为。 对于小孩子来说,能不能正视班规校规,规范自己在课堂上和校园里、以及家庭和社会各种生活情境中的行为,至关重要。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行为合乎规范,要比能记住许多该方面的知识和名词更为重要。 这门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上不要着眼于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名词,而要着眼于使学生的行为符合这些知识和名词的规范。就是说,这些知识和名词不是让学生说出来,而是要让学生做出来。 二、重视一年级学生适应学习生活的问题 一些小公主、小王子,以及其他一些家庭教育存在偏差和缺陷的孩子,不能正确处理与同学间发生的矛盾,这不仅影响了同学团结,也不利于个体健康成长,这些都需要引导和教育。 比如,有的一年级孩子会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看到自己喜欢的就会据为己有;有的孩子很傲慢,碰撞到别人也不道歉;有的孩子过于娇气,不懂得宽容别人;也有的孩子在从家庭走向学校的过程中发生了认知和行为上的偏差,走上错误的道路。 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好,学生的成长就会受到影响。我在上课时,注意把这些现实问题整合到课程中去,让课程切实作用于学生的成长。

道德与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作

道德与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 一从社会学角度讲,我国正在融入法治社会。对置身于未来社会的任何一个人,是无法摆脱法律而生存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加入WTO,所有市场主体都得遵循统一的规则或制度,在这种高度规则化的社会里,“法制手段”将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的现实社会关系中。这意味着,从个体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到丰功伟业之创造,均离不开一定的法律知识或法律技能。当我们以审思发展和关切生活的态度来判断实践视域时,自然会发现,必备的法律素养,已成为现代市民特别是青年学生们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 何为法律素养,简言之,是指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或素质。一个人的法律素养如何,是通过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表现出来的。法律知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制定法中关于规则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条文体系;二是法律学问中关于原理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原理或法律理论。一般意义上的学法、懂法,就是要求既熟知一些基本的法律条文,同时又掌握一定的普遍适用的法律原理。而法律意识,它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 [1] 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能驱动公民积极守法。公民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使守法由国家力量的外在强制转化为公民对法律的权威以及法律所内含的价值要素的认同,从而就会严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就会充分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权利和自由;就会积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和争议,自觉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就会主动抵制破坏法律和秩序的行为。另外,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能驱动公民理性守法,实现法治目标。理性守法来自以法律理念为基础的理性法律情感和理性法律认知。法律意识,一般由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信仰等要素整合构建,其中,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识的最高层次,也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核心。 所谓法律信仰,就是人们对法律的无限信服与崇拜,并以之为行为的最高准则。“一个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生成相当重要,它是一个国家法治化的关键性要素。正因为如此,伯尔曼的至理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才会广为流传,成为所有崇尚法治的人们确信的一条真理性原则。[2]”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认同和依归,其实质是追求法律至上和法律统治。只有信仰法律,才可能守法。法律作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守法仅是法信仰的外在表现形式,守法精神才是法信仰的灵魂。守法精神要求的是主体不仅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把守法内化为道义上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变被迫守法为自愿守法,由强制守法到良心守法,由他律守法到自律守法。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史,越是民主化和秩序化的社会,该社会场景下的市民对法律的崇尚和需求就越强。这些市民之所以追求法律(规则)至上,首先是他们习惯于信赖法律规则;更重要的电子商务资料库-62*7’7*%*2*$6+是他们有条件通过法律规则来保障自身权利实现的最大化和对政府权力控制的具体化。这是因为“法律规则是一种普遍、稳定、明确的社会规范,是一种公共权威,而非人格权威、特权威严及亲情,在调整社会向高层次发展中,能自动地排除或抵制偶然性、任意性及特权的侵害,使社会在严密的规范化、制度化的良性运动中,形成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品德教育源于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在充满探究与乐趣的童年生活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不断深入,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小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助于学生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提高他们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的应对能力。将生活化的理念引入到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中,是出于教学的需要,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的需要。小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认知主要通过生活和学习来了解,小学生的思想还处于一个单纯状态,生活与教育给他提供怎样的环境和画笔,他就会逐渐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教学中一定要扎实的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感知生活,贴近生活,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在生活中应用这些策略和知识。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书本学习转向对社会生活的学习,通过学生对自然、社会、事件、人物等的真实感受,在与现实社会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对社会、对生活的关爱,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过程。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堂,拓宽教材内容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设计时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比如,在《家乡的名片》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学生进一步感受教学内容,教师可利用多种方式,如视频、图片、动画等将全国各地的特产展示在学生面前,之后再让学生讨论,自己家乡的特产有哪些,在学生们回答“牛肉”“长山药”……后,教师再向学生展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事物,通过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品,使学生的亲切感增强。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中,使之对知识展开主动理解与表达,同时也可充分体现教学联系生活情境的主动性,有效提高生活化教学的课堂效率。 二、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践,强化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不只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一个人思想的倾向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让生活体验升华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情境,并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和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在“责任”中长大》这一框题时:我把班级一名家庭困难但自立自强的学生的事迹讲给同学们听:有位同学每天就在我们身边,她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因病去世,她的母亲在三年前得了重病,瘫痪在床。但就是这位同学坚强地“扛”起了这个家。她每天早早起床,先做饭给妈妈吃,然后喂妈

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感受生活中

六年级上册xx与法治教案 课题: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1课时总计第2节组内讨论形成教案: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与道德。 教学 目标 2."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认识法律的保护和规范作用,能够遵守法律和道德。 3.知识目标: 了解法律是什么,对法律的概念和法律后果有正确的认识,学会区别道德和法律,懂得道德与法律缺一不可,我们既要遵守法律,也要遵守道德。 教学 1."认识法律,做守法公民。 重难点 2."懂得道德与法律缺一不可,既要遵守法律,也要遵守道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那么国法指的是什么呢?它和家规、规矩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 【设计意图】使用导入语直接导入。

二、讲授新课: 【法律是什么】 1.展示图片: 图一: 学生乘坐大巴去秋游 图二: xx带孩子到医院看病 2.思考: 这些事情都和法律有关吗?可能跟哪些法律有关呢? 3.过渡语: 这些活动都要受法律的约束,也会受法律的保护。那么,法律究竟是什么呢? 4.法律大家谈: 法律是什么?请你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你对法律的认识。 【设计意图】谈谈自己对法律的理解,对法律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 5.归纳1: (1)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 财产权、受教育权。 (2)说一说: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有哪些权个人修改利呢?

6.归纳2: (1)法律规定了我们的义务: 我要遵守交通法规、保护野生动物。 (2)说一说: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有哪些义务呢? 7.总结: 法律既保护了我们的权利,又规定了我们的义务。 【设计意图】: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便于学生从具体生活中进行思考的感悟。 【法律与xx】 1.探究与分享: 判断下列情景属于道德、法律还是纪律?违反的后果是什么? 【设计意图】以具体的情景作为材料,让学生正确区分道德、法律和纪律,并从具体事例中去思考、分析它们之间的区别,加深理解。 (1)小伙子,能给老人让个座位吗? (2)无故迟到、旷课,是违法校规的。 (3)无证驾驶、后悔呀! 2.真知灼见: 你认为违反法律的后果和违反学校纪律的后果是一样的吗?法律和道德、纪律有什么不同呢?

六年级上道德与法治-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 1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正当权益,懂得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理解法律保护是未成年人的特别需要,感受法律保护对未成年人的意义。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法律来积极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权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法律的保护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依法保护我的正当权利。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法律保护公民的正当权利,当公民权利受到侵犯时,应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教学难点:理解法律保护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特别需要。 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情景体验,分组探究,交流展示,归纳提升,达标测试。 教法 提问法,讲解法,讨论法

学法 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教具及学具准备 小品表演、案例搜集、了解有关法律的一些规定。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与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渴望平静、和和美美的生活,但社会生活并非如此。请欣赏同学给我们带来的小品表演。 小品表演:学生表演引言中的汪菁、杨依、王浩权利被侵害的三个片段。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呢?面对这些情形,你觉得是继续忍受还是可以想别的办法解决呢? 学生讨论,分别发表意见,说出多种解决方案,如通过新闻媒体披露,运用社会舆论的压力解决;推举代表与对方交涉,协商解决;到政府的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把对方告上法庭,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生活中权利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运用法律来积极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权利,法律保护就在我们身边。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第五单元第一节“生活中的法律保护” 二、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 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到法律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权利,协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知道在法律的规定下,我们享有人身权、财产权等权利,同时法律也规定了我们的义务。 3、认识到纪律、道德和法律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具有强制力和权威性,所有成员都要遵守法律。 4、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法律的身影,我们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 教学重点: 认识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法律,我们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教学难点: 认识到纪律、道德和法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明白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具有强制力和权威性,所有成员都要遵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国家的一些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课本插图,法律案例等。预习要求: 课前与爸爸妈妈交流交流,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涉及哪些法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暑假中,老师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情:小明爸爸妈妈离婚了,小明跟妈妈生活,刚开始的时候爸爸每个月都会支付小明的生活费,可是爸爸再婚之后又生了一个小孩,就不再支付小明的生活费了。你们说小明的爸爸做的对吗为什么这时候小明又该怎么办呢 2、学生简单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出本课话题:是的,小明的爸爸做的是不对的,他没有对小明尽抚养的义务,违反了我国的法律。这时候小明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在生活中,如果

有人侵犯了我们的权利,我们就可以利用权法律来维护我们自身的权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法律方面的常识。 3、板书课题: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二、法律是什么 1、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法律是什么吗关于法律你们知道些什么 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关于法律的知识。 教师小结:看来大家对法律的知识了解的还不真不少,法律在生活中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权利,协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时常与我们相伴,大家来看一看,下面的这些事情都与法律有关吗 2、教师出示课本第2页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图片上的内容,想一想这些活动和法律有哪些关系 预设: 图1:学生乘坐大巴去秋游,依据《合同法》第三百零二条规定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一条规定,乘客对提供服务的承运人有权依据自己的损失要求承运人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依据《保险法》《道路运输条例》第三十六条,承运人应当参加承运人责任险,承运人的保险公司,对承运人过失造成的第三方损失负有赔偿责任,故承保承运人责任险的保险公司与学生产生赔偿关系等等。 图2:爸爸妈妈带孩子到医院看病,包含医患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医患之间的服务合同关系,医患之间的消费关系,医患关系属于特殊的民事法律关系。主要由宪法、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民事诉讼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医疗准入与监管相关法律法规(含资格、处方与医疗事故认定)等调整。 3、引导:除了课本上的这两个活动和法律有关之外,还有哪些活动也和法律有关呢 预设: 同学们到学校上学。 人们到超市购物。 用手机发微信……

五下道德与法治《我们的公共生活》

我们的公共生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身边的公共生活,知道我们离不开公共生活。 2.懂得只有共同维护公共利益,才能更好地享受公共生活,增强公共意识。 3.能够在公共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遵守社会公德。 二、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认识公共生活,帮助学生树立公共生活共建共享的思想,增强学生的公共意识,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只有每个人维护公共利益,才能更好地享受公共生活的美好,这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教养程度,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四、课前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在假期或周末的时候都有哪些外出活动?你们去了哪里?做了什么? 生汇报:各种公共场所(商场超市景点补习班) 师:从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家都走进了各种不同的地方。的确,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学习玩乐,还有锻炼,就医等不同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去各种不同的场所。 活动一 师:根据场所的功能不同,我们把场所分为6类。分别是—— 请同学们观看图片并与同桌共同完成一个小任务说一说这些场所的名称,想一想这些场所的共同特点。(1分钟) 师:说一说这些场所的名称 师:这些场所都有什么特点? 所有人都能去,都是公共场所。 师:公共是什么意思? 就是每个人都享有的,是公用的。 师:我们把电影院、博物馆、超市、医院等这样的地方叫公共场所,也叫公共空间。我们所说的公共场所和公共空间是每个人都可以使用的。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生活,构成了我们的公共生活。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公共生活。(板书认识公共生活)师:每个人都有两种生活空间,一个是私人生活空间,一个是公共生活空间。上面的几张图片代表了公共生活空间,你认为什么样的地方是私人生活空间? 生:汇报 师:也就是说私人空间具有私密性,需要得到主人的允许才能进入。而公共空间是每个人都可以享用,具有公开性和公共性。 师: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当今是互联网时代,网络虚拟世界是属于公共空间还是私人空间呢? 咱们看看下面这个视频,想一想他哪里不对。平时在网络社交平台要注意什么? 师:视频中的这个人为了骗取关注和点击量,编造虚假信息发布到社交平台上,引起公共的恐慌,造成不良的后果。同学们要知道网络空间不是私人空间,更不是法外之地,我们大家在公共网络空间中一定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共同维护公共秩序。 活动二: 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情况,想一想如果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们该怎么办?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案

课题: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科目:道德与法治教学对象:六年级课时:第三课时 提供者:任莉寅单位: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安实验小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本课是六年级法治专册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的第一课,本课内容由三部分组成:法律是 什么、法律与生活、法律作用大。“法律是什么”这一部分主要是了解法律的内涵,了解法律与纪律、 道德等社会规范的关系,“法律与生活”部分引导学生了解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民法、刑法、行政法,知 道法律调整和规范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保障着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法律作用大”这一部分了解法 律对人的行为的指引作用,认识法律公平正义的内涵。 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为本课的第三部分“法律作用大”,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法律的三 个作用——对人的行为的指引作用;判断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作用;法律维护我们权利的保障作用。作 为本册教材开篇之课,努力利用好一切教学资源,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形象感知生活中的法律, 认识法律公平正义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 一个整体描述)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感受法律维护我们的正常生活,认识法律公平正义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生活经验与经历的回顾,巧用形象的比喻,体会法律的指引、评价、 保障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珍惜权利,同时又要恪守自己应尽的义务,从而增强国家观念和法律意识, 培养公民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 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本课针对的教学对象为六年级第一学期的小学生,六年级学生知道法律这个词,但会感觉法律遥不 可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观点认为,只有在违法乱纪之后才会与法律发生联系,法律的存在是为了惩治 罪恶。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少,缺少必要的法律常识与法律意识,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系统地开展有关 法律法规的学习。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及资料搜集能力,能借助书籍、网络开展课外的拓 展活动,能有效拓宽教学的途径和时空。当然,小学生还是以感性认识为主要认知形式,需要通过具体 的情境和典型生动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得到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因 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注重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采取“明理践行”的策略: 针对法律指引、评价、保障的作用,在教学上,选取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案例,巧用形象的 比喻,把“法律生活化、具体化”。通过讲故事、辩论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在它 的指引和保护下,生活更幸福、公正、和谐。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第一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教学内容】 本课是六年级法治专册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的第一课,本课内容由三部分组成:法律是什么、法律与生活、法律作用大。“法律是什么”这一部分主要是了解法律的内涵,了解法律与纪律、道德等社会规范的关系,“法律与生活”部分引导学生了解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民法、刑法、行政法,知道法律调整和规范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保障着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法律作用大”这一部分了解法律对人的行为的指引作用,认识法律公平正义的内涵。 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为本课的第一部分“法律是什么”,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内涵,知道法律与纪律、道德等社会规范的关系。作为本册教材开篇之课,努力利用好一切教学资源,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形象感知生活中的法律,对法律的权威、强制力有一定了解。 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为本课的第二部分“法律与生活”,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民法、刑法、行政法等,知道法律调整和规范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保障着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本课时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法律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生活离不开法律。 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为本课的第三部分“法律作用大”,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法律的三个作用——对人的行为的指引作

用;判断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作用;法律维护我们权利的保障作用。作为本册教材开篇之课,努力利用好一切教学资源,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形象感知生活中的法律,认识法律公平正义的内涵。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知道法律这个词,但会感觉法律遥不可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观点认为,只有在违法乱纪之后才会与法律发生联系,法律的存在是为了惩治罪恶。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少,缺少必要的法律常识与法律意识,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系统地开展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及资料搜集能力,能借助书籍、网络开展课外的拓展活动,能有效拓宽教学的途径和时空。当然,小学生还是以感性认识为主要认知形式,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典型生动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得到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注重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了解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与义务,认识以法律为代表的社会规则。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生活经验与经历的回顾,从而深刻认识到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珍惜权利,同时又要恪守自己应尽的义

道德与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

道德与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 ——对道德与法律的认识 魏玲玲(写) 摘要:“德防之于将然之前,而法禁之于己然之后。”上层建筑的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可见法律与道德两者的不同。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法律有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内心信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诸手段。法律是按照特定的程序指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特殊的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 关键字:道德与法律日常生活影响与作用 正文: 大学是一个陶冶人文气质、引领精神文明、促进学术争鸣、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园地。“大学,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 大学之所以被称之为“大学”,不仅仅因为这里有蕴藏着涵盖古今中外的各种专门书籍和先进的仪器设备的“大楼”,而且因为这里有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大师”。同学们不仅能从这些良师那里学到系统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能从他们身上学习做人的道理,接受他们人格的熏陶和感召,从而汲取思想道德的营养,为自己的成长和成才创造有利的条件、打下坚实基础。进入大学学习,意味着人生的奋斗历程揭开了新的一页。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已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得课程。 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遵纪守法观念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在智育方面,要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专业比较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能,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培养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在体育方面,要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身体健康,才能胜任今天的学习任务和明天的工作职责。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在美育方面,要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念,加强审美修养,认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不断提高审美水平。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优质课教学设计

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正当权益,懂得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理解法律保护是未成年人的特别需要,感受法律保护对未成年人的意义。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法律来积极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权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法律的保护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依法保护我的正当权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法律保护公民的正当权利,当公民权利受到侵犯时,应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教学难点:理解法律保护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特别需要。 【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情景体验,分组探究,交流展示,归纳提升,达标测试。 教法:提问法,讲解法,讨论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准备】 小品表演、案例搜集、了解有关法律的一些规定。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渴望平静、和和美美的生活,但社会生活并非如此。请欣

赏 同学给我们带来的小品表演。 小品表演:学生表演引言中的汪菁、杨依、王浩权利被侵害的三个片段。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呢?面对这些情形,你觉得是继续忍受还是可以想别的办法解决呢? 学生讨论,分别发表意见,说出多种解决方案,如通过新闻媒体披露,运用社会舆论的压力解决;推举代表与对方交涉,协商解决;到政府的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把对方告上法庭,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生活中权利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运用法律来积极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权利,法律保护就在我们身边。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第五单元第一节“生活中的法律保护” 二、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正当权益,懂得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2)理解法律保护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特别需要,感受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意义。 三、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本堂课的主要知识点: (1)如何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正当权利? (2)说说我们在家中、在学校、在社会中所享有的一些权利?(3)为什么我们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需要国家法律的特殊保护?(4)有哪些保护未成年人正当权利的专门法律? 学生边看书,边把问题批在相关课文的上面,并将答案打记出来。

《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点滴思考

搭建生活舞台构建高效课堂 ——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点滴思考 人是生活中的人,品德源于生活,良好品德的养成离不开生活。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和引领生活的过程中自主探究、自主建构,构建和培养学生面向生活现实性的能力,最终使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点粗浅的做法:一、生活化情景导入 教学中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以使所学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而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同时也增强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可感性、亲近性、实用性。如在教学《生活离不开法》时,运用一则公益广告视频,法律在我们身边,这个视频非常简短,只有一分钟的时间,但在这个视频当中它把法律形象生活化了。就像我们登山的时候需要一个缆绳,在工地上干活的时候,需要一个安全帽,游泳的时候需要游泳圈,开车的时候你得系上安全带,如果你仔细去观察生活,在现代社会生活当中,法律与我们如影随形,日复一日,法律就是这样护卫着我们,救济着弱小,保护着善良。这样的导入能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能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生活化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这样的氛围中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师生间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分享学习,分享快乐,共同发展。在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能拉近师生彼此间的距离,倾听到学生的心声,把握他们的心理矛盾冲突,让他们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道德与法治课的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要随时渗透到课堂中,抓住良好的时机,组织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过程,将所学理论知识引入生活,让鲜活的生活走进课堂,对学生进行教育。我在教学《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这一单元时,安排了“体验生命价值”、“感知生命价值”、“反思脆弱生命”等生活化教学活动,让学生 — 1 —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摘要: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是提高孩子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道德与法制课教学中值得提倡的一种新趋向。首先结合小学生的特点,阐述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意义,随后对当前生活化教学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在对问题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提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研究 道德与法治教育设置的初衷绝不仅仅在于提高孩子们的思想认识水平,更在于通过生动丰富的案例,使孩子们对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丑现象建立一个基本的认知,教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引导小学生在多元价值的矛盾和冲突中,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而为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人的感知力、想象力高度活跃的阶段,道德观念也逐渐由他人管教向自律转变,他们对道德的认识和判断还十分肤浅,需要借助具体的道德生活情境来加深理解。教师在这个阶段

对孩子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需避免一味枯燥的说教。而品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提倡将课本中抽象的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化,通过对学生讲述各类案例,使其深刻感受社会事件、事件人物的真实感受,从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情感的共?Q中实现思想的顿悟。 二、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机械运用素材,生活化教学情境搭建路径不畅 部分教师错误理解品德与法制教育生活化的地位与作用,不是利用先进的理论来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变革自己的教学理念,而是一味地把主要精力放在堆砌教学案例上,认为准备大量案例就等于把一堂课备好了,并未关注准备素材与教授内容的关系,也不去引导学生开展对案例的思考,甚至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刻意编造“假、大、空”的案例。对于年龄偏小的小学生来说,只是抱着猎奇的心态看待这些案例,根本没有完全理解案例的教育意义,他们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反而容易产生厌学、逆反等不良心态,无益于教学活动的成功开展。 2.偏重理论教学,生活化教学实践路径不畅 虽然素质教育观念已深化改革,但在当前,我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