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女性主义与人类学

女性主义与人类学

女性主义与人类学
女性主义与人类学

女性主义与人类学

传统人类学妇女研究,主要涉及妇女自然特征、心理特征、婚姻状况及社会问题。

1975年《迈向妇女人类学》标志女性人类学的诞生。

女性人类学首先在美国产生是因为:美国妇女研究的机构化较欧洲早且发展迅速;美国具有妇女教育和人类学妇女研究的基础;女权运动和妇女研究的深刻影响。

“妇女人类学中大量描写妇女生活的民族志,成功地把女性带回到人类学研究人类社会的整个画面里来,是女性人类学的前奏。而女性人类学不仅仅研究妇女,更侧重研究性别,研究男性和女性间的关系,研究性别在构成人类社会历史、思想意识、经济制度和政治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女性主义与人类学》亨瑞塔·摩尔PS:“性别”(gender)又译作“社会性别”,指不同文化赋予男女不同的社会角色、行为准则、表现形式及象征意义等现象。“社会差异”则是指由社会文化因素造成的男性与女性间的差异,而不是由于男女生理上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结构人类学:列维—斯特劳斯

独创:他不是向社会事实或社会关系,而是向人类的心智去求取在普遍性、确定性和价值无涉性等方面堪与科学定律相媲美的“结构”。

贡献:他把美国式的文化人类学介绍到欧洲,加强了学科整合性;澄清了亲属的基本结构;借助结构语言学为深化分析提供了范式;其成果支持了乔姆斯基的一个假说:人类婴儿的大脑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有先在认知和分类模式的装置。

体质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资料由高硕考研辅导机构提供

是研究人类文化的生物学基础,关注人类如何获得现在的形态和行为。研究人的体质特征,特别是人类的进化和变异的过程和机制,以及人的体质与文化的关系。认为文化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方式及其产品。

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人体形态学(解剖、生理、生化、人体测量)、生物进化论(生物、古生物、文化研究)、灵长类学(社会生物学、生态学)、古人类学(人类起源学)、人种学(民族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使我们对关乎人类命运的社会文化现象,做出理性的判断和有远见的对策,使我们更自觉地理解别人和自己,更冷静地面对人类的成就和局限,更理性地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更自觉地制定符合人心人性和人类长远利益的社会政策。

?人体的观察层次

细胞(体质、种质)→组织→器官→系统→机体

?生物进化机制

《物种起源》(1859)达尔文:生育能力大于养育能力;同种个体独特;生存竞争;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变异→进化。资料由高硕考研辅导机构提供

综合进化论总结的变异的根源和形式:

第七章重组:性细胞生成时的遗传物质重组及两性基因在形成受精卵时重组;

第八章突变:遗传密码在复制和传递时发生的意外错误;

第九章基因流动:遗传物质加入或离开某一种群基因库的后果;

第十章基因漂变:前述原因之外的偶然小变动导致的种群基因库内容变化;

变异发生在代际之间,选择的单位是个体,进化的单位是种群。

?人类进化的过程和阶段

46--15亿年前→→6亿年前→→2.48亿年前→→6500万年前→→

元古代太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人类起源和进化)

2300万年-700万年前的类人猿是猿科和人科动物共同的祖先。

↗南猿属:阿法种、非洲种、埃塞种、鲍氏种、粗壮种

人科

↘人属:未定种、能人、直立人、智人

?生存环境和人类变异

人类变异是遗传、变异和文化互动的结果。

1、遗传:人是生物物种之一,肯定要受先天因素的制约;

2、环境:人体对于温度、湿度、海拔高度、饮食成分和营养等因素,既有敏感的反应,又有极大的适应力;

3、文化:最明显的是教育和生活经历对人的面目、习性、价值和行为的影响。

PS:当今人类是单一物种并有共同起源。不同种族的个体婚配不影响生育和生活能力。种族是观念现实,不是生物学现实;是社会文化分类,不是生物学分类。人类主要靠文化而不是躯体来适应环境,人类掌握和运用文化的能力时普同的。资料由高硕考研辅导机构提供

历史人类学

近年来,人类学家探究历史,不是为了构建普遍适用的人类发展规律,而是注重实践,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人类学与历史

比较方法:现代的所谓“原始部落”与人类早期的生活状态类似。在缺乏历史证据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观察今天仍生活在文明发展早期阶段中的人群来重构文明发展的早期历程。

社会文化进化论的基本思想是把民族指资料划入不同的进化阶段,认为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文化。

美国人类学历史学派把比较归纳人类发展规律作为人类学的目标,强调要了解某一风俗信仰存在的原因,必须了解它的发展历史,也必须了解与它所处的整体文化环境的关系。

结构—功能学派认为: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每一部分都具有维持整个社会生存运作的功能。人类学家的目标是探求社会规律,并能根据这些规律做出预测。

埃文斯-普理查德认为,研究历史不仅可以分析历时性问题,还可以验证共时性分析得出的结论。人类学与历史,尤其是社会史,并无根本区别。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区别既不在于研究对象或研究目的,也不在于研究方法。它们是互补的两种角度:历史学关心的是社会生活的自觉表达,而人类学则探究社会生活的无意识基础。

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政治经济学派在研究中给予历史重要的地位,关心宏观区域与全球历史,注重“底层的历史”和“外来影响的历史”,这些恰恰是传统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惯常忽略的。

20世纪80年代,实践理论引起人类学家兴趣,各学派的共同之处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是历史与文化的产物,他们的思想行为、处世方法、追求梦想乃至文化生活品味,无不受到特定时空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但人的行为同时又在改变环境,创造着历史。

历史人类学的原则

?人类学、历史学与民族史

人类学转向:主要特点是促使历史研究关注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事项。指历史研究从传统上关注特定政治人物的思想和行动之政治史,转而关心那些普同人的态度与信仰。

在谈到历史学和人类学时,就不得不谈到民族史,被认为是“通常是人类学家所研究的族群的历史”。由于其术语及实际研究的传统引出的问题任然涉及人类学和历史学的关系与内涵,所以“历史的人类学”和“人类学的历史”被更多人认同。

?意义的历史(significant history)

人类关于往昔历史的认知并不是一个“客观的”过去,而是一种对他们生活具体意义的历史。

其繁衍取决于两个要素:其实质内容必须借由它与人们的生活状况的契合度,来与行动者保持持续性的关联;必须有合宜的客观条件,这种历史遗产才得以延续。

?人类学看历史:文化的镜头

对于历史学家发现的大量珍贵文献资料和考证内容,人类学家关注的是他们如何对过去加以陈述和说明。人类学家可以同时是历史学家,但历史人类学不是简单地重复历史学家的考证过程并依次连接人类学的写作。

?整体研究的目的

人类学总是把宇宙论秩序、日常秩序和人类每个个体纳入整体性研究中,因此,人类学对待历史应是集中于形成宇宙论秩序表象,以图重构一般。这就表明了人类学家阅读历史著作和观察田野生活同历史学家在目的性上的差别。

?变迁的关注点

人类学家始终关注变迁的主题,文化与社会的运动性,带来了人类学看待历史和变迁的,即是传统的,又是专有的观察。

心理人类学

心理人类学被认为是“系统运用心理学概念与方法所作的人类学调查研究”。其研究主题包括社会化、人格发展与文化变迁、国民性、文化与异常行为、文化与知觉、动机和认知等。

文化与人格

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节”。

马林诺斯基:关于特罗布里恩德人的研究说明,男孩子们对父亲并没有敌意,原始民族中舅权往往对父权有一种替代作用。

20世纪60年代之前,对个人行为模式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研究往往强调发现和确定某一特定族群的特定人格类型,力求发现单一文化和单一人格的类型特征。本尼迪克特和米德的研究著作中,关注人们所在的文化如何发挥作用,怎样影响到族群的心理和典型人格,注重探讨群体的社会化问题。她们在文化本质与遗传特质对人格影响方面更看重前者。

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将其对于文化模式的理论系统化,提出了“阿波罗型”、“狄奥尼斯型”和“偏执狂型”三种文化称谓,她认为,各种特殊文化模式是各民族或国家的独特文化体系,是由各种文化特质和文化集丛有机结合而成,各种文化内部必然有自己的一致性。

米德:在《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中,她证明了一种文化完全可以将某种行为模式强加于享有这种文化的所有成员或其中的某一性别,表明了后天文化对于性别与气质差异的影响。

许烺光:在1961年出版的《心理人类学——研究文化和个性的方法》中他提出,心理人类学,应该研究人的欲望和追求对于维持或改变整个社会文化体系发挥作用;

林顿:他把文化视为一个特定社会的成员所共享、并相互传递的知识、态度、习惯性行为模式的总和。

卡迪纳:在《个人及其社会》中提出了基本人格结构的概念,是指在一个文化中,基于社会成员的共同经验和可能产生这些经验的人格特征的一种整合类型。他认为文化是制度(行为方式)的集合体。基本人格结构研究扩展了形态心理学家提出的文化与人格以相似方式整合的假设,林顿和卡迪纳认为,由于同一社会的成员享有某些早期经验,并因此形成一种特有的基本人格结构,基本人格结构又创造和保持文化的其他方面,文化因此得以整合。卡迪纳指出,基本人格结构并不能决定一种文化的全部变迁,但是它提供了文化变迁的方向,并规定了适应性的文化变化方式。

杜波伊丝(Cora DuBois):在《阿洛人》一书中,他认为众数人格奠基于她所说的人类心理一体的概念至上,生活在世界各地的所有人群,都具有经历和主观感觉为各种欲望的、由心理因素决定的、紧张的基本一致性。生和死、生长和性需求、疲劳、笑以及饥饿就是这些经历的一部分。他认为,人们的适应过程在一个既定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文化与人格研究假设的重新考察,人类学家提出了新的见解:

个人在行为上的差异仅仅是由场景决定的,而不能超越场景进行宽泛的概括。现有的概括性的文化整合的证据并不能令人信服;早期儿童养育实践本身对成年后的性格并没有预设性的重要意义;情景的比较能力与文化变量是反相关的关系,因此不能用个人差异研究的方法来解释文化的差异;“客观”条件、强化力量和其他“额外的”刺激事件不能保证有机体对其环境的适应。除非我们已经充分了解一个个体的目标、偏爱、信仰、道德和文化意义,大部分我们的“普通的”成长过程没有多少预言性的能力。

认知人类学

研究人类社会、文化、实践与人类思想之间的互动和结构关系的一门学问。最新发展的焦点在于研究文化图式如何与行动相联系,这个领域的研究涉及情感、动机、内化和社会化,一直在探讨文化知识是如何在人脑中协调运转的。

议程跳跃:特定议程(或课题)的研究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已经难以有新的突破,一部分研究者率先转向其他课题的研究,并且逐渐成为气候。

范式转移:在老的研究模式不能解释新情况的时候,一些持新见解的人放弃老模式,用新模式解释这些新情况。生态人类学的方法

1、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2、比较研究:共时性的研究,即比较研究生活与不同环境下的同时代不同群体;

历时性研究:对同一群体进行纵时研究。

3、应用性研究:能直接探讨与当代利害相关的问题。

4、综合性分析:一个重要方面是探讨环境对文化特性的影响。

PS:虽然相似的环境可能产生相同的文化特征,但在同一地理环境下所存在的许多文化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生态人类学的概念

由美国维达和拉帕帕特(Andrew P.Vayda & Roy A Rappaport)与1968年最早使用,是由“文化生态学”发展而来。

20世纪50年代后,人类学者普遍开始对生态学的研究角度发生兴趣,一方面是与人类学中文化价值与模式以及结构主义解释的缺陷受到普遍反思和质疑有关,另一方面与环境污染威胁到人类生存,人类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现实密切相关。

研究内容:人类对环境的生理与形态的适应,人口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营养结构与人类体质状况,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充分利用,以及从不同人类群体的谋生手段出发,探讨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系统循环的关系,生态和文化的相互渗透和影响,揭示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和寻求保护生态平衡的正确方法等等。

生态人类学的理论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6608.png大致可分为决定论(环境、文化决定论)和互动观点两大类。

民族志生态学

文化生态学

环境决定论环境论系统生态学可能论文化决定论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1405.png (人类地理学)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8856.png 重环境

< >重文化

?环境决定论

文化形式的外观及进化,主要由环境的影响造成的。

如今,该理论已经被“人类——环境模式”论取代,这种观点对环境的作用进行了“限制”,认为环境为“非创造性”条件,并且承认人与环境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人类地理学

由拉策尔创用,具有强烈的环境决定论倾向,以单一的环境因素做涵盖性的推论,认为文化由环境所造成。?可能论

环境可能论的简称,认为环境并不是肇始因素,而只是限制或选择的因素。地理环境并没有造成人类的文化,而只是设定了某种文化现象能发生的界限而已。

环境论与可能论共同之处在于都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探讨人与环境间的关系。即将人视作一方,环境则是另一方,两者永远不能会和。两种模式的目的都是确定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

?文化生态学

“文化生态学探讨环境、技术以及人类行为等因素的系统互动关系,以社会科学的方法分析特定社会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适应与变迁过程”。

——斯图尔德《文化变迁的理论》(1955)

“文化生态学的方法”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提出环境和文化并不是两个不同的方面,而是辩证式的相互作用,或叫做反馈或相互的因果关系。他认为人类学的主要目的是发现文化的发展规律,寻找因果关系。文化生态学的方法包括:分析”环境与开发及生产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行为”模式与开发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行为”模式影响其他文化因素的程度。

文化生态和生物生态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人的文化行为在适应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后者则以生物的观点解释人的适应行为。文化生态与人文生态、社会生态的不同之处在于文化生态着重解释存在于不同区域的特有文化特质与模式之缘起,而不是找出可应用于所有文化与环境之状况的通则。

他提出文化类型的概念:源于共时的、功能的、生态的因素,由一个特定时间顺序的或发展水平所代表的文化特征,是由适应环境而产生的核心特征丛,它们体现了社会文化的整合水平。

?民族志生态学

20世纪5、60年代受主位、客位研究方法的影响,生态人类学的研究也主张揭示被研究者对其生态环境的看法,即从内在认知的观点了解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民族志生态学,或者民族志语义学。

?系统生态学

20世纪50年代在贝特兰菲“一般系统论”影响下产生的。1963年格尔茨的新作成为生态人类学发展的里程碑,其研究视野建立于“系统”研究的基础之上。生态系统所着重的关系是相互交错影响的多重网络关系。所采用的分析步骤是首先界定每一系统地环境与各种相关界限,再用一理论模型对系统的复杂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从理论上而言,生态系统是该系统中生命体、无生命体通过能量流和物质循环所建立的一套动态流程关系。

?群体生态学

一定数量的某一特殊群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者将具有同一生活方式、一种同属的地域性团体成为生态群体,主要研究影响生态群体分布于繁衍的过程,倾向于强调生态方面与群体间的互动关系。

?文化唯物论

20世纪80年代由马文·哈里斯提出的理论,这种理论代表了部分人类学家试图将客位分析框架与内在认知分类的主位框架,以及微观与宏观分析整合在一起的一种研究与分析尝试。

认为基础结构对结构和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客观行为对主位思想起决定作用,并试图在文化生态学理论中融入文化内在认知的考虑及整合研究者的观点与被研究者当事人观点。他的文化唯物主义特别强调区分人类思想和行为的主位与客位观点。

?历史生态学和政治生态学

四、人类学的学科属性和内容

?人类学是什么:人类学是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关注人类及其文化的整体。人类学成为一门学科,和泰勒的积极推动有密切的关系。

?人类学的领域和学科关系:在北美,人类学包括了四个分支学科——体质人类学(探讨人类进化的生物学基础,包括两类问题:人的出现及其进化;现代人类的生物性差异)、语言学(研究文化与语言相互关系的学科)、考古学(通过人类的遗物和遗迹研究过去文化的方法,包括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和民族学(研究近现代人类及其文化的学科),文化人类学广义上指的是后三个学科,狭义上仅指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和社会现象研究上。资料由高硕考研辅导机构提供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跨文化的研究视角,整体性视角和民族志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三个最基本概念,也是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衍生出如下重要命题:

A、普通论:世界上现存的所有人类都是同一种属,任一人群都不比其他人群更为进化;

B、全貌论:从社会的、文化的角度和生物的、生理的两个角度分析问题,既关注现时的问题,也关照历史的因素;

C、整合论:强调从社会整体(社会及自然环境)看待事物,要把它放在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中区考察;

D、适应论: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包括体质适应和文化适应两个方面;

E、文化相对论:要克服民族中心主义,接收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价值,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都是平等的。

?文化的概念及解释:

公认的文化应具有的特点是1、文化是共享的;2、文化是习得的;3、文化是整合的;4、文化是以象征符号为基础的;5、文化是适应性的;6、文化是变迁的。

文化:人们在生活中实践和传承的思维、行为和组织的方式及其产品。

六、心理人类学(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派”

20世纪30年代,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的影响下,美国一部分人类学和民族学家转向文化与个人心理关系的研究。

?代表人物:本尼迪克特、米德、卡迪纳、林顿。

?基本观点:

1、他们认为文化是一种信仰和价值观念体系,文化有别于社会但是作用与社会,社会不过是文化价值的体现。一个社会所具有的文化会反映在社会成员的基本人格上;

2、基本人格即是一个社会成员所具有的,表现出来的大致相似的性格,做人和是非判断的标准;

3、一个社会的整合、团结需要以基本人格为基础,基本人格是社会整合得以进行的基础和条件;

4、文化塑造了各民族的基本人格,而基本人格又决定了这个民族文化的命运,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正是由于基本人格的差异造成的。文化是抽象的东西,而个人才是真正的客观现实,因此,研究每个民族的文化必须从研究该民族的个人开始;

5、一个社会的基本人格是通过他幼年时期被教养的方式形成的,儿童是成年之父,理解一个社会的育儿方式是理解社会基本人格的重要途径。

经济人类学

描述人们生产、分配和消费方式,以及这些系统如何组织、运作并于其他系统发生联系;人们如何根据这些系统来行事并作出决定,他们的行动怎样受系统影响。还包括建立理论来描述分配决定的过程、它们的制度脉络和影响;经济制度的运作和动力,它们如何影响人们以及人们的行动如何影响它们的经济制度。

经济人类学的理论定位

1、自利的经济

自利模式区别与其他观点的关键是:个人是分析的基本单元。

一个自利的个人正在做的事情可能是非自私地为了他人,而事实上,这个人仍然是为了满足他/她自己的满足。

2、社会和政治的经济

人类本性的社会理论,关心人们形成群体和运用权力的方式,这形成了通常所说的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社会的个人认同一个群体,为集体的利益所驱动。

当今经济人类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是个人和群体认同之间的紧张状态的张力。

3、道德和文化经济

道德经济又可称为文化经济。道德的个人动机是文化上特殊的信仰体系和价值所形成的。道德的人类存在说“相信”人们的行动总是由正确和错误思想指引。资料由高硕考研辅导机构提供

PS:人类学家对经济的理解基于它不是试图将经济独立出来加以研究,而是从人类本性与社会、历史、文化等整体和具体的角度来思考它。

女权主义-开题报告

女权主义-开题报告

华中师范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 院(系)名称外国语学院 专业名称英语 年级2008级 学生姓名王萌 学号2008212611 指导教师姓名方幸福 论文选题类型师范类专业研究 填表时间: 2012 年 3 月 18 日

填表说明 1.本科生原则上应于第七学期结束之前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和开题工作。 2.本表由学生在开题报告经指导教师开题指导并修改后填写。指导教师在学生填写后,应在本表相应栏目里填写确认性意见。本表最后由院(系)盖章备案保存。 3.学生应执行本表撰写毕业论文(设计),不得作实质性改变。学生须在所在院(系)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并参加答辩。 4.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要求请参阅《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和《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与排版打印规范》。 5.论文选题类型分为四类即:师范类专业研究;师范类教育研究;非师范类基础研究;非师范类应用研究。 6.本表由教务处统一印制发放。学生可用蓝色或黑色水笔认真填写,做到填写整洁、正确,也可用电子表格填写,该表可从教务处网页上下载。

拟选题目为黑人男性申辩 ---《紫色》中黑人男性的妇女主义解读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选题依据:自艾丽丝?沃克的《紫色》出版以来,对其中黑人男性形象,批评界一直争论不已;批判声此起彼伏,赞同者却寥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艾丽丝?沃克首次提出“妇女主义”的观点,以区别于女性主义和黑人女性主义。“妇女主义”以整个黑人民族的解放为目标,不仅仅局限于黑人女性。“妇女主义”并不排斥男性,对黑人男性的精神发展给予同样关注。因此,从“妇女主义”去重新诠释其中的黑人男性形象会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艾丽丝?沃克的作品《紫色》。 意义:重新解读男人形象,纠正以往批评界中的偏见,唤起人们对黑人男性的关注 选题的研究现状 当今对《紫色》中黑人男性形象研究大体分两派,主流是否定批评,还有少部分评论家对其持积极态度,但他们的出发点是“转变成长”,认为黑人男性可以经过自我拯救来重获人性。“妇女主义”发展至今,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在充分发展的“妇女主义”观点下,黑人男性形象又将获得新的解读。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相关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可以被划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大类。 女性主义宏观理论包括一些对世界和历史加以阐释的宏大叙事,如: 世界体系理论。这一理论原本只是将世界区分为中心地域、半边缘地域和边缘地域,分析这些地域之间的权力关系,完全忽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但是经过女性主义的改造,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论要点,其中包括不再把女性仅仅作为男性家长家庭的一个成员;不再认为家庭成员的利益总是一致的;分析女性独立的经济贡献,女性在全球经济中作为非正式劳动力、家庭工人、食品生产者的角色。 马克思主义的妇女理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妇女社会地位的演变、妇女的社会作用、妇女的社会权利和妇女争取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作出科学分析和概括。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主要内容包括:(1)妇女压迫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现象。(2)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妇女压迫是阶级压迫的特殊形式,妇女解放必须伴随全体被压迫阶级的解放而实现。(3)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归根结底是由其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4)妇女解放长期的历史过程,不仅受生产关系制约,也受生产力水平制约;不仅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影响,也受精神文明程度的影响。(5)妇女在推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中有伟大作用;在人类自身生产中,妇女更具有特殊的价值,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因此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女性主义的微观理论,主要有: 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社会性别(Gender)这一概念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中,是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社会性别常常在社会制度(如文化、资源方面、经济体制等)以及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得以传递、巩固。社会性别理论是女权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对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它标志着西方女性主义学者的理论自觉。社会性别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传入中国。 社会性别理论的主要内容:(1)社会文化因素是性别不平等产生的根源。性别可以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社会性别理论指出,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言的一个范畴。生理性别是由人的生物特征所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

从女同到女权主义

从女同到女权主义 网络工程 黄海彤 201310223020 《芳子与百合》是日本女导演浜野佐知在2011年拍摄的一部电影作品,讲述了1924年两个日本女子芳子汤浅与宫本百合子的情感纠葛。 1924年,当时芳子担任一个杂志社的编辑。期间,著名的女作家野上弥生子把百合子介绍给她。百合子是一个受欢迎的作家。百合子在17岁时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被当时的日本社会誉为难得的奇才。19岁时百合子到美国纽约读书,并嫁给了一个比她年长15岁的前辈学者荒木茂,。芳子与百合子相遇时,他们的结婚生活已经不幸福了。芳子和百合子一相遇就立刻被彼此吸引。芳子公开说:“我像男人一样爱女人。”她们很快建立了热烈的关系,这个关系超越友情,甚于爱情。 一开始我在看这个电影的时候,并不是很懂这个以女同性恋为题材的电影,跟女权主义有什么关系。有人说这个电影其实是喜剧,从头到尾都是笑点,有人说这个电影拍得很生硬,最后二十分钟通过芳子和百合子的信件把女权主义强行植入。然而,随着我对女同和女权主义的认识和深入了解,我驳回了最初的观点。 女权主义者不都是女同性恋,但在女性权利的实践意义上,可以说女同性恋都是女权主义者。而与非女权主义者对比,女权主义者成为女同性恋的概率也要高很多。有些女权主义者认为女同性恋是女权主义的激进形态,有些女同性恋者认为女权主义是女同性恋者必然的内在自觉。在女权主义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女同性恋群体受到启发,也开始了自己的理论建设和政治运动。女权主义是女同性恋的更多元化,女同性恋则是女权主义的其中一种表现。所以,女同性恋与女权主义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而在当下中国,女权主义者和女同性恋者都有一个共点,都被视为边缘化乃至异端的存在。因此,有人害怕甚至歧视女同性恋和女权主义者,但这是源于误解和恐惧。 女权主义的基本共识可以总结为三条:第一,同意既有的主流社会仍是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第二,同意既有的性别不平等应该被改变;第三,特别重视妇女的经验、需求和价值。在这三个基本共识之上,女权主义是一大组差异纷纭、各有侧重并且不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统称。文化、种族、阶级、性倾向等视角的加入更丰富了女权主义的多元性。不过有一点或许始终没有变化,那就是来自妇女这个差异共同体的心声,是女权主义运动最宝贵的思想源泉。由男性铸造的社会将女性视为低下的:她只能通过挑战和改变男性的高等地位的途径来改变自身的低下地位。历史上有许多向统治集团挑战的革命,但是只有女权主义是向男权制本身挑战的。女权主义并不想将特权抢过来据为己有,而是希望消灭一切特权。女权主义的理论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中国当代女权主义刚刚起步,在中国谈女权主义,首先就是要实现男女平等。理解的人越来越多,争取男女平等的也越来越多,而女权主义只是其中一种。因此,不必误解和恐惧女权主义,也不要害怕被贴上女权主义的标签。我们正不安地身处于历史之中,在对另一个世界的追求中,女权主义是不会缺席的一种力量。

新闻学概论复习题

《新闻学概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8分) 1、报纸最早产生于( A ) A威尼斯 2、“意见自由市场”理论最早有(D )提出 D.弥尔顿 3、新闻与信息的关系是( D ) D.新闻是信息大家族中的特殊成员 4、新闻事业的指导性通常取决于新闻内容的( C) C.指向性 5.第一个提出新闻自由口号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是( B ) B.约翰·弥尔顿 6.对于报纸批评,毛泽东曾提出( A ) A.“开、好、管”三字方针 7.新闻事业作用于社会的基本手段是( D ) D.传播新闻信息 8.新闻事业在社会结构中处于( D ) D.上层建筑层次 9、一般地说,公营性质的新闻媒介属于( A ) A.社会化领导制 10、新闻立法是指(D ) 11、一般地说,国有性质的新闻媒介属于( B ) B. 政府领导制 12、.新闻的基本特性是( A ) A.新鲜、真实、.迅速及时 13.“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主张的提出者是( D ) D.毛泽东 14.新闻资产所有者掌握新闻传媒生存权、发展权和经营权的控制行为是( D ) D.行政控制行为 15、新闻的本源是( B ) B.先有事实,后有新闻。 16、世界上第一个通讯社是( A )。 A. 哈瓦斯社 17、新闻体制的核心是( C ) C. 新闻媒介的所有制性质 18、新闻选择有三个环节,除采访、编辑之处,另一个是( A ) A.写作 19、马克思、恩格斯所共同创办的无产阶级报纸是( C ) C.新莱茵报

20、社会主义国家,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 C ) C.人民的监督 21、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六条首位的是( C )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2、大众传媒参与政治决策的方式除了沟通信息,还有( A ) A.影响舆论 23、在新闻传播的三要素中,除了事实和新闻接受者之外。另一个是( C ) C.新闻报道者 24、新闻反映社会生活的手段是( D ) D.忠实记录 25、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的( B ) B.信息交往 26新闻价值的实质是( D ) D.对新闻的本质及其特征的量化把握 27、我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着作《中国报学史》的作者是( C ) C.戈公振 28、新闻价值是传播者选择事实和接受者选择新闻的( B ) B.客观标准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传媒业经营活动的三大基本原则() A.普遍服务B.编营分离C.受众中心 2、对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的正规途径有() A.司法控制B.行政控制C.资本控制D.媒体的自律 3、新闻媒介受众的独有特征() A.广泛性B.混杂性D.隐蔽性 4、当前中国新闻改革四个鲜明的基本特点是() A.从自发走向自觉 B.从观念更新走向制度更新 C.从边缘突破走向中心突破 D.从增量改革走向盘活存量 5、新闻媒介所有制基本类型()。A.私营媒介B.公营媒介C.国营媒介 6、目前世界新闻学的主导理论有()。A.自由主义报刊理论B.发展新闻学C.社会责任论D.党报理论 7、新闻活动的渠道有()A. 亲身传播B. 大众传播D. 群体传播 8、西方新闻界对新闻媒介的效果,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理论有()A.魔弹论 B.选择性理

女性主义访谈研究

女性主义访谈研究 使用半结构式访谈调查已成为女性主义(研究)者为使其研究对象积极参与,以便获得有关她们生活的信息资料的主要方式。 为何女性主义研究者对访谈感兴趣? 半结构式访谈或非结构式访谈调查方式重视参与者的自由交谈,是一种定性的信息收集方法。它既有别于民族志调查方法---因为研究者不必长期参与被访者的生活中的活动;又有别于问卷调查或结构式访谈---因为它能捕捉到访谈中研究者和被访者之间的即兴互动。是否给予被访者详细阐明问题或讨论的机会,是区分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标志之一。开放式的访谈研究探究人们对现实的看法,并允许研究者提出自己的理论。在这个角度上,它对旨在验证假设的定量封闭式访谈研究做出了补充。女性主义研究者Patricia Sexton在她对女性医护人员的研究中强调了研究方法间的这种差异: 不幸的是,大量关于“工作和对工作的不满”的统计数字和推论很难让我们真正理解妇女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情况,以及她们如何对待与工作有关的问题。因此就很需 要获得其个人资料:医护人员个人或群体生活写真、其真实状况的片断,其言谈观点 ——这些都是她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内容。为获取这类材料,我试图获取大堆的有关 其工作生活的统计数字与理论,具体方法是询问她们:你是谁?干什么工作?哪些问题 困扰着你?你希望你所属的工会或妇女运动为你做什么? 女性主义伦理学家Janice Raymond也偏好“提供开放式问题的半结构访谈研究”,因其“在最大限度提供了研究发现和描述”。半结构访谈研究常以社会学家Barney Glaser和Anselm Strauss 所开发的关于数据分析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为基础,该理论以归纳法来分析数据。 开放式访谈研究得出的非标准化的信息使得研究者能充分利用人和人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研究。比如,心理学家Rae Andre报告,在她对29个家庭妇女和1个主持家务的男子进行的研究中,对于不同的具体问题的回答数分布在12至30之间。这一结果的产生是来自他们的知识程度之差异,或是因为这些有酬受访者不愿意去深究那些似乎令他们感到不快的问题。 有一次,一名访问者过于沉浸于被访者的故事中以至于忘了提问题。在其他一些时候,访问者决定打断对方,插问某个问题。时间紧,还常常不可避免地被打断,这也是访问者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访谈有时只得在被访者卧室里进行,坐在床上谈(但即使如此,访谈也还是会被打断)。 Rae Andre未因为访谈中产生的此种偏差而将得到的信息看作是低质量的;她认为这是源于现实的有价值的反应: 如果原本进行这个项目的目的是根据我们的抽样访谈推断出所有人的情况,或者是为了 在个人的看法之间进行比较,这些访谈中出现不规则情形就会显示出我们方法上有问题。 而事实上,我们这个项目只是为了尽可能多地记录家庭主妇和“家庭主夫”可能持有的 各种观点和价值观而已,而在项目的设计中,我们就感到被访对象,访问方式和场合的

试论《瓦解》中体现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萌芽

试论《瓦解》中体现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萌芽 摘要: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阿契贝被誉为“现代非洲小说之父”,是非洲最富有影 响力的黑人作家之一。其中《瓦解》是他的杰作,也是他的第一部作品,同时是 现代非洲小说中传阅量最大的一部小说。虽然阿契贝在小说《瓦解》中塑造了一 个英勇无畏的男性英雄形象,不过通过作者对非洲伊博氏族日常生活的描写,我 们可以发现在这样一个男权氏族社会中,女性身上散发出的光芒并没有完全被男 性统治所笼罩,相反,在她们的行为和意识中已经反映出了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 萌芽。虽然《瓦解》中的女性人物是以次要角色出场,但女性却是作品中不可缺 少的一部分,而论者们往往忽略了她们在文中的作用。本文将主要对这部小说主 人公身边的女性进行分析,揭开作者如何一步一步的从她们身上映射自由主义女 权主义。 关键词:《瓦解》;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埃喀维菲;奥贡喀沃 一、男人崇拜的对象——女人 从18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女性运动的主导倾向是跟随着自由主义传统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直接面对的严酷现实是女性被全面排除于社会生活之外。《瓦解》中描写了伊博氏族社 会中的男人对自己女人的绝对话语权,要想令男性崇拜女性可谓是无稽之谈。可是,整个氏族 对女性的崇拜在文中却显而易见,女性直接或间接的参与着氏族社会的日常生活。文中的乌姆 奥菲亚是一个崇拜神和有信仰的氏族,人们按照神的意愿生存,而他们最重要的神就是地母——阿尼。地母阿尼是一切丰产之源,“阿尼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比其他任何神祗都重要。她是道德和行为至高无上的裁判。而更重要的是,她还和氏族中己经被埋到土里的祖先们有着密切来往。”氏族对地母是无比崇拜的,他们认为“没有她的保佑,我们的庄稼是长不起来的”氏族中每 年的新木薯庆祝会,就是对一切丰产之源的地母阿尼谢恩的日子,以表示对地母和氏族祖先灵 魂的尊敬。所以,女性的代表地母成了氏族中地位最高、最令人崇拜的神。而这也恰恰说明了 乌姆奥菲亚的男性对女性的崇拜。除了地母之外,女祭司在乌姆奥菲亚也有着特殊的地位,“她身上充满了神的威力,人们都很怕她。”从女祭司契埃罗带走埃金玛就可以看出,即使像奥贡喀沃这样伟大的英雄在她的面前也是无能为力的,伟大的英雄对女祭司既崇拜又恐惧。由此可见,《瓦解》中女性的潜在地位是如此的“至高无上”。文中女性形象的提升也印证了自由主义女权 主义的理论,女性不再单单是男性的附庸。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基于性别的不平等,从文中男性对女性的崇拜可以 看出,作者的意图是在说明女性在氏族社会中的作用从一开始的单纯的扮演妻子和母亲的角色 逐渐演变为男性崇拜的对象,这一过程贯穿全书。 二、被女性超越的对象——男性 当代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继续坚持早期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两性理性无差异”理论,认为男 女两性在本质、能力尤其理性上没有太大的区别,男人能做到的事情女人也能够做到,女性拥 有和男性同样的理性。《瓦解》中展示的是一个男性的世界,男性是氏族的英雄和主人,而女 性也不仅仅是男性的附庸和奴隶,她们身上甚至闪烁着超越男性的光芒。这在奥贡咯沃的女儿 埃金玛的身上得到了体现。 埃金玛是奥贡喀沃第二个妻子埃咯维菲唯一的女儿。她只有十岁,“可是她的智慧却超过她 的年龄。”埃金玛是埃喀维菲世界的中心,“不像其他的孩子那样把母亲叫做妈妈,而是像她父 亲和别的大人们一样喊她的名字埃咯维菲。她们俩人之间的关系不只是母女,还有点像平辈的 伙伴。”就连一向被人们叫作“一团烈焰”的奥贡喀沃内心也非常认同埃金玛,“奥贡咯沃特别喜 欢埃金玛。她很像她那当年是村里的美人的妈妈。可是这种喜爱只在很少的场合中流露出来。”埃金玛美丽、聪明、贤惠,别人称她为“美丽的水晶”,她真正理解作为英雄的父亲,她有自己 的想法,她不像“不成器的儿子”恩沃依埃那样做出“可耻的事”而令奥贡喀沃失望。因为在奥贡 喀沃所有的孩子中,包括他的儿子们,只有埃金玛最了解他的脾气。奥贡喀沃也承认埃金玛是 他的孩子中最棒的。也正是因为埃金玛身上的这种超越男性的气质,所以奥贡喀沃才不断地祈 祷“我真希望她是个男孩子……她是这么懂事。在他的孩子中,还有谁能够如此透彻地理解他的 心思呢?”而这也正好说明了埃金玛比他的儿子们要更加令奥贡喀沃满意。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反对关于女性的传统哲学思想,即女性与男性相比在理性上是低劣的。 女性不仅与男人不同,而且低于男性。但在作品中的奥贡喀沃儿女一代人中,埃金玛战胜了包 括恩沃依埃在内的所有同辈男性。从中不难发现,女性的地位在新的一代里发生的变化。埃金

女权主义对英语的影响

:性别歧视是英语及其它许多语言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近数十年来越来越引起女权主义者的不满和抗争,也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关注。本文通过对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剖析,探讨了女权运动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影响,论述了女权主义者为争取妇女的平等地位所做出的贡献。 1英语语言文化中的性别歧视 1 . 1男尊女卑的宗教思想 在英语国家,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偏见长期存在,这与英语国家社会长期处在父权制的统治之下密切相关。在基督教盛行的英美社会中,女性从属地位更是从“ 精神法典” 角度被固定下来。在《圣经》的创世篇中,上帝首先创造了男性———亚当,亚当从此便被看成是“ 人类的始祖” 。动物与女人是作为男人的帮手被创造出来。上帝把所创造出来的各种生物的命名权交给了亚当,从此,用语言符号来界定各种植物、动物等的权力便落在了男人的手中。上帝创造性别的手段也很奇特:他在亚当熟睡后从亚当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创造出了夏娃。既然女性是男性的骨中骨、肉中肉,既然她只是作为男人的帮手来到这个世界上,那么她对男性的从属似乎便成了上帝的意志。英语中泛指人时可用he或man而不用woman,专指性别的词被称为Adam2rib words,也是从这里来的。两百多年前,托马斯?杰佛逊( Thomas Jeffers on)在《独立宣言》(The Declarati on of I ndependence)中写道:“We hold thesetruths t o be self2 evident, that allmen are created equal . . . ” ,毫无疑问,这里的men泛指所有的人,包括men和women。这种状况表明男性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忽略了女性角色的存在。 1 . 2英语语义变化中的性别歧视 man与woman语义的发展也不对称。man可指“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或“ 重要人物” ,而对应的woman则不具有。man在使用中含有“ 勇气” 、“坚强的毅力” 、“控制” 、“主宰”之意,这在动词化的man中尤为明显。如:①Well, Imustman it out . ( t o bear up manfully)②Happy is your soul if Christ man the house . . . and com2mand it .Collins English Dicti onary在对woman解释时没有一条释义可以表明woman具有“ 重要人物” 之意。往往提起woman,就一定“ 缺乏勇气” ,“胆小如鼠” 。在英语中woman不仅可指“ 女佣人” 和“情妇” ,甚至可指“妓女”(woman of thestreet)。这种语义的贬义化也发生在其他与男性相对应的性别词上。例如:①king国王; queen王后;在男性同性恋中扮演性别角色的同性恋者(male homosexualwho acts like a woman)②master男主人;mistress女主人;情妇③mister先生;madame女士;鸨母指代女性性别的词在其语义上的发展上逐渐染上淫秽或其他消极语义,而指代男性性别的词却没有沿着同样的方向发展。这样的例子在英语中十分常见,再以mother为例:mother虽具有“母亲” 这一高尚的语义,却也没有避免贬义化。Mother可用来指“下层社会的上了年纪的妇女” ,而Shakes peare 《李尔王》中Mother成了“ 歇斯底里” ( hysteria)的代名词。如Oh how thisMother s wels up t oward my heart! 在英语中还保存着习语“the fits of the mother” 。尽管男人似乎比女人更易发脾气。另一方面,相反, father仍然保留“ 父亲”的尊严,还可用来指“ 有社会地位的长者” 。[ 2 ]性别歧视不仅表现在语义的变化中,它也表现在词的选择和搭配之中。在英语中有些词可以去形容男子,对女人则不行,有一些专门的词去修饰女人,而它们无不带有歧视的意义。如:强有力的男人可用charismatic (具有超凡魄力的)修饰,对强有力的女人则用另外一词“domineering (盛气凌人的) ” ;固执的男人用的是strong willed (意志坚强的) ,固执的女人则用“stubborn (执拗的) ” ;幽默的男人用的是“witty (机智的) ” ,对女人则说“sarcastic (好挖苦人的) ” ;爱唠叨的男人用“articulate (表达力强的) ” ,对女人用“garrul ous” (喋喋不休的)。语言不仅反映人们的社会观念及成见,而且还传播、记录这种观点和成见。在历史上,社会地位、身份显赫的都是男人。干比较低劣工作的都是女人。p r ofessi onal的词义演变说明了这一点。当它与不同的性别连用时,语义也不同。①He is a p r o .他是专业人员。(p r ofessi onal)She is a p r o .她是妓女。(p rostitute)这种同义语义场中的性别用词多为贬义。还可以从以下数例中得到证实。②He is a tramp.他是个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是为了确立、维护和发展新闻自由所作的理论探索,力图以理论形式来阐述、论证新闻自由的合理性、必然性。 简介 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主义国家新闻传播的理论基础。它认为人是有道德、有理性的人,它倾向于追求真理,服从真理。报纸的作用,就是为人民接近真理创造条件,新闻自由不可侵犯,最好的政府是不干涉报纸的政府。这条观点,在20 世纪以前,几乎是神圣不可动摇的。 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给予为社会责任理论所取代。 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是一种哲学原理的发展,是人民思想意识的体现,同样是一种社会的和政治的制度,自由主义理论的发展程度客观的反映了一个国家人民的意识形态,国民的整体素质,极其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自由主义理论其实同报刊、电视台、广播、杂志等样通讯传媒工具的功能、地位极其理论原理是一样的,是一种哲学理论的发展,它为报刊所在的社会和政治结构提供了基础,作为一种社会的和政治的制度,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体系,各种机构都在它的轨道范围内活动。 报刊自由主义理论同样存在种种弊端。任何新闻自由都具有一定的阶级性,世界上不存在超阶级的新闻自由,任何新闻自由都代表了一定阶级的阶级立场和阶级利益,西方报刊注意也不例外,它是与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制度所保证的并不是全体成员的利益,而是私有资本的利益,因此该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欺瞒性。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新闻自由,各国的新闻媒体都受到政府资本以及基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影响和制约,从而使本国的新闻报道呈现出“不自由”的一面,西方报刊自由主义认为报刊可以完全独立于政府而存在,这一理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空想性。 美国是最标榜新闻自由的,声称新闻记者是公正的社会“法官”媒体不受限制且报道客观、公正,但是美国对新闻媒体的所有权,经营管理权,新闻内容,记者活动范围,新闻的社会影响等都有严格明确的限制。在美国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现象:报纸和广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攻击政府甚至谩骂总统,但从来不可能发现报纸、广播谩骂,攻击财团的现象,这是因为广告收入是西方报刊主义的经济来源,有些甚至是全部来源一批大的企业成为广告最稳定的来源,从而也成为任何报刊的经济支柱。一旦得罪大企业,大企业随时已撤销广告相威胁。在利润支配下的报刊仅仅大企业的老板才能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意愿。 现今的新闻从不择手段的相互攻击到耸人听闻的煽情新闻,从漫无边际的谎言到煽动战争狂热····新闻似乎正在走向扭曲的“商品化”道路,这似乎也在验证着传媒大王默多克的一

女性主义详细总结

女性主义 一.女性主义的缘起 1.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 在feminism一词中包含有“女性”与“女权”的双重含义,故又译“女权主义”,随着近现代以争取妇女参政和男女平权的妇女运动而兴起的思想潮流。(王先霈:637)朱刚认为,学术界一度把“feminism”翻译为“女权主义”,这个译法值得商榷。欧美学术界通常用“feminism”泛指一切争取、维护女性权益的活动,其历史跨度延绵数百年,内容非常庞杂,极难准确定义。而中文的“女权”的含义则比较明确,指历史上女性为了获得自身“权益”而进行的努力,其目标明确,颇有声势,涌现过不少知名的女权活动家和积极分子。确切地说,女权主义真正兴起于19世纪的欧美,也称“妇女解放运动”,二十世纪初随着女性权益的逐渐实现,女权运动也基本完成了使命。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feminism”要求的已经不是传统的女性权益。因此,二十世纪初之前的feminism可以成为女权主义,之后则可称为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的先驱。(朱刚:336) 2.父权时代的妇女处境 在旧石器时代,男女皆以采集植物和狩猎为生。由于女性十分珍贵及在生育中所承担的角色,且由于男性尚未意识到自己的性自尊,妇女地位较高,崇拜“母神”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从大量出土的石器时代的女性小雕像可见一斑。虽然纯粹的“母权制”在那一时期是否存在尚有不少争议,但可以肯定,女性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这可找到大量的考古学的证据、生物学的证据、心理学的证据、人类学的证据以及用希腊语、罗马字及希伯来语等记载的诗歌、神话等“书写的证据”。到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三千年,由于频繁的战争、金属及交通工具的运用,男人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由于人口增多、粮食积累、劳动分工及畜牧业的出现而导致奴隶制的发展,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日渐衰落,男人对女人的统治与控制的父权社会逐渐形成。(林树明:7-8) 父权制社会的发展摧毁了女性不可复得的伊甸园,并将女性压入社会的底层。在父系社会看似秩序严明的“合法性”社会运行机制中,女性被置于社会配角的地位,并通过对女性的贬抑(女人祸水说、淫乱败国说等)和规范(禁忌、礼仪乃至人身变形如束胸缠脚),从而彻底赢得这场“性别之战”(克里斯蒂娃)。女性作为人类对立的另一元,在物种上没有消失也不可能消失,然而在文化语境中却只能作为“先前文明的残片”,作为男性与女性对立的历史败北者和现实异己者,被置入父权制社会的边缘地带。进而通过制定一整套礼法、伦理防范网络,让女性来成全男性壮伟强劲的虚荣,借此平息强大父权社会中男性普遍存在的阉割焦虑(弗洛伊德)。(王岳川:372-373) 3.十九世纪之前的女权主义 评论家在公元五世纪的雅典文学中发现有与男性社会相抗争的女主角。欧洲女权主义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四、十五世纪之交,当时法国女诗人克里斯汀德比桑(Christine de Pisan)做长诗,批评男性没有按照宫廷礼仪和基督教精神来对待女性,并且分析了敌视女性(misogynist)传统中的种种谬见。十六世纪女权主义的代表要算著名的荷兰学者埃拉斯谟

女性主义简介

女性主义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自由、理性与平等的追求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时间上是所有女性主义的流派的起点,在理论上也是其他各派的出发点或修正和改造的对象。其批判对象主要是法律上、形式上的不平等,所以批判力非常有限,改革诉求也显得过于温和。 十八世纪欧洲女性者因为新资产阶级男人反抗君权的启发而开始质疑男权的神圣性。自由主义崇尚理性,主张人之为人是因为具有推理能力,而非因徒具人之形体,所有人在接受教育以后都具备同等的理性,故应平等对待。而且强调人性不分性别,女人亦具有理性思辩能力,男女不平等是习俗以及两性差别教育造成的,为了消弭人为不平等,应给予女性同质的教育;同时由于在兴趣、才能方面个人差异远大于性别差异,女性应有充分和平等的机会作选择,以便人尽其才,为社会提供更充沛的人力资源,提高竞争力,此外,法律应不分性别,男女一视同仁。 台湾的妇女运动在七0和八0年代深受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影响,如「先做人,再做男人或女人」,「人尽其才」,及反对妇女保障名额、修改法律中的性别歧视等主张都十族展现追求平等的精神。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二十世纪后期的发展趋势是扩大公领域范围,增强国家保护弱势个人(如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的公权力;并且有鉴于个人自我实现的机会深受经济力影响,而愈益注意经济分配的公平性,主张应由政府积极介入以减轻市场经济祸害;在法律方面则由消极的反对性别歧视的立法,进而积极以立法消除歧视或矫正已有的不平等。如公设托儿所、受害妇女庇护所、加强就业训练都是近年来自由女性主义强调的重点。八0年代以后的自由派女性主义者,终于体认到做一个齐家治国的女超人并不容易,故提出家务分工、弹性工时及减轻男性养家重担等概念。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 十八世纪英国的玛莉?乌丝东奎芙特(Mary Wollstonecraft),最有名的著作发表于1972年的《为女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他认为女性存在的首要目标是做一个理性的人,而理性的实践则是透过妻子与母亲的身份来表达。 十九世纪美国的玛格丽特?芙乐(Margaret Fuller)不仅主张女性在法律地位和世俗生活理的权利,并更进一步的从存在哲学的观点,强调女性有追求内在自由的权利。即包括心灵的充实、智识的成长、理性与创造力的激发。芙乐认为母职是女性生活的一部份而不是全部,女性必须超越特定的家庭关系而去追求自我成长。而且特别指出女性的自我成长不是为了作一个称职的妻子或母亲,而是为了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芙乐强调女性特质,不鼓励女性和男性直接竞争较劲。虽然男女特质不一样,但女性所拥有的权利却是相同的。芙乐一方面争取女性的平等权利,同时其思想亦具有浓厚的宗教与存在哲学的意味。 十九世纪英国的约翰?史都特?米尔(John Stuart Mill)将女性权益的观点表现于《女性的屈服》(The Subjection of Woman)一书。Mill指出法律的不平等使得婚姻制度的婚姻关系犹如主人与奴隶的关系。Mill将政治哲学里公共领域的契约概念扩充到婚姻关系,认为婚姻契约必须经由当事人同意,在平等的条件下订定共同生活的方式。契约精神就是自主与自我决定,婚姻契约使女性不会在违反自身自由意志的情况下结婚。Mill主张女性应有一技之长与经济独立的能力,这样才不会为了长期饭票而无奈地走进婚姻。Mill也从自由竞争的观点指出,女性的能力如果真的不如男性,那么不胜任的女性就会在竞争过程中被淘汰,不需要一开始就排除女性竞争的机会,开放机会给女性会给社会带来更多优秀的人才,使社会的运作更有效率。

《传媒的四种理论》经典笔记

《传媒的四种理论》专题笔记 韦尔伯·施拉姆、弗雷德·赛伯特和奥多·彼德森三位学者合著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主要分五个部分,即绪论、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它分析了报刊的四种理论的具体内涵、理论来源、基本原则和基本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并采用比较的研究方法着重分析四种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书考研复习建议(非常重要) 该书是传播学中的经典之作,也是南开传播学考研中传播学实务要考的书目,是考试的重中之重。一般来说,这本书一般会考一个大题,如简答题或者论述题(很可能是论述题)。建议可着重从两方面去复习: 1.一定要熟悉弄清四种理论的产生背景,理论假设,基本观点,对其评价,如何解决这5方面。尤其是集权主义报刊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报刊理论这三种理论。考试可以直接出题考察某一理论,也可以结合新闻事件间接考察这些理论。例如10年考研在实务一科中考察到一道论述题和简答题:试述西方自由主义传播理论中有关大众传播的地位和功能的论述,并以2008年中国国内重大新闻的报道及政府相应举措为例,谈谈这些论述对中国传媒工作的借鉴意义;再比如:美国的新闻自由委员会提出的社会对传媒行为的要求有哪些? 2.因为本书是开新闻传播学中比较新闻学先河的论著,所以弄清楚四种理论之间的相互区别和联系,对其进行相互比较也尤为重要。 当然也不排除考试会涉及填空题,比如10年曾考,威权主义理论认为,控制媒体的三种方法是什么?所以,复习的时候对书中重要的话,概念性,陈述性的语句也要留心。比如,了解各种不同传媒制度以及各种制度之间的联系所基于的基本假设有:人的本质,社会和国家的本质,人与国家的关系,知识和真理的本质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 [摘要] 《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影片关注了当代女性生存与自我身份认同困境这一热点问题,导演迈克·尼维尔通过电影特有的光影叙事方式,为我们展示了女性主义先驱如何思考与践行的生活轨迹。《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表达女性自身诉求的电影,它所呈现出的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女性解放道路的探索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即使是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升的今天,这部影片对于女性如何发现自我、寻求自我发展之路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蒙娜丽莎的微笑》;女性主义;失语;觉醒;反抗 《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一部“星光熠熠”的女性电影,云集了朱莉娅·罗伯茨、斯黛尔斯、克莉斯汀以及“蝙蝠侠女友”玛姬·葛伦哈尔众多美女明星,茱莉亚·罗伯茨在这部影片中继续延续了以往美丽、智慧、独立的电影形象。故事发生在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卫斯理女子学院中,而这个学院并不是单单以治学文明,而是以培养名媛淑女出名,由朱莉娅·罗伯茨饰演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沃森作为一个刚刚从加州柏克莱大学毕业的美学博士,在大学里接受了女性自由改革的思想,她个人胸怀宏愿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教授,满怀理想的凯瑟琳受聘来到久负盛名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担任艺术史教授。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女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社会地位也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流社会女性所受到的封建思想禁锢现象仍旧非常严重,在卫斯理这座著名的女子大学里,女学生们大都来自上流社会家庭,从小接受优秀的教育,但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使其个人得到良好的发展而是将她们塑造成千篇一律的上流名媛,并且以嫁入豪门做个上流贵妇为终极目标。对学院的这种腐朽教育思想令凯瑟琳无法忍受,她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女性,力图在教育过程中散播自由种子,鼓励女学生们摆脱思想的桎梏,勇敢追寻个人理想之路。影片即以师生互动关系为主轴,讲述了女主人公凯瑟琳在女校中如何传播自由思想、如何帮助女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阻挠和挑战。 一、失语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女性主义巨著《第二性》中给从古至今的女性做出了定位——“第二性”。相对于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性来说,女性永远处于被动和附属的次要位置上,甚至是到了现代的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尽管第一次把性别问题提升到了社会结构的高度,但在其理论中仍然是“将男人定义为人,将女人定义为雌性——每当她的行为举止像人时,她实际上是在模仿男人。”女性在人类社会之中长久作为“他者”的身份存在。正如波伏娃所指出的,从来没有男人有这样一种意识去表现男人的特殊地位和处境,也同样没有人关注这种由性别而引发的问题,这是一种长久以来男权社会造成的集体无意识,同样也是约定俗成的社会常态,而这种常态背后的不合理,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关键所在。迄今为止,女性主义小说、电影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觉醒的女权主义者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身份的思考。 在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卫斯理女子学院所进行的教育实际上是为男权社会输送高质量的贤妻良母,而对女性自身的发展是极度忽视的,在这里所有女性的行为标准是统一的,所有的人生目标是统一的,女性的自身需求是完全被忽视的,女性不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存在,而是作为男性华丽的附属品存在的。在男权社会的主导下,女性处于失声缄默的状态,而这种生存困境是完全被粗暴的男权制度所漠视的,更重要的是,生活于其中的女学生成长环境中完全受到男权思想的灌输,她们自身是无法意识到这种看似常态实际上却完全

新闻学概论笔记

新闻学概论 1世界各国新闻主导理论:社会责任论论(20c40),自由主义报刊理论2新闻活动的渠道a亲身传播:言语,文字,体态语言,信号传播 b大众传播: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 C群体传播 3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新鲜。 4新闻的本源;事实是第一性,新闻是第二性。(变动产生新闻) 5新闻要素:新闻主角 ;发生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弄清事实要点,抓住新闻重点) 6新闻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 7信息的特点:共享性或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多角度性,相对性。 8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 出发点不同:受众的需要;宣传者的需要。 归宿点不同: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理解,接受,支持它。 传播方式不同:不重复;重复 传播要求不同: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定性准确,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9新闻与舆论 A舆论的特点:公开性(公开讨论中形成;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 公共性(体现在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急迫性(近在眼前,迫切需要结决的问题。) 广泛性(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现的广泛性) 评价性(是意见,不是一般的客观陈述) B舆论的社会功能: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决策过程,执行过程,结果;执行人物)2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3舆论虽然是公众集中意志倾向表达,但由于公众认识水平等身条件的限制外在客观条件的制约,这种集中立场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舆论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作用是正负双向存在高低之分,好坏之别。衡量舆论质量的标准是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与间接,长期与短期结果。 10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1反应并代表舆论(公众论坛,公众代言人,舆论的载体,舆论主体。2引发舆论3引导舆论(通过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人们眼中的现实是媒介有意或无意的营造出来的媒介现实,是媒体拟态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中国的女权主义

其实近两年关于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伸张,现代女性做得确实够多、也确实不错。曾经轰动一时的电影《我的野蛮女友》就是最好的例子。 xx的女权主义 中国的女权主义,是指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体现女性自我精神与能量的一种女性思想、社会言论及政治协助行为。男女平等是女权主义最基本的目标,在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同时,女性还要注重自我的价值表现,展示女性的独特魅力,挖掘并发挥女性的社会力量,为社会各阶层女性的思想与行为解放而努力,要将全世界妇女的利益放在同一个起点,协助官方处理女性主义面临的问题。 构建xx特色女权理论 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发展阶段不同于西方,不能用西方语境中的术语和理论直接和中国对应,关于女权主义,同样有一个中国化的问题。在中国语境下,可以有女权,也可以强调尊重女权,但不可以上升为女权主义,因为中国的思维模式中,女权主义是和男权主义对应的,男权主义不对,女权主义同样不对。真正和谐的男女关系是有区别的平等,有些事情侧重于男人更好,有些事情侧重于女人更好,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的平等,因为男女的确存在区别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在西方的思维中,往往采用矫枉过正的方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然后发现问题再纠正问题。 女权主义哲学概括起来,对各类共同关注的理论问题和对各种成功理论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如下十大方面: 1.女性境遇的考察,女权主义发现,女性在社会地下的地位和悲惨境遇,不是男性统治者所说的那样,不是天经地义的。无论是女性的性别,或是女性的社会地位\身份和角色等,都是社会不平的的现实给与的.女性是被构造的,没有选择的权力和能力; 2.女性存在的缺失,在研究中,人们发现,女性遍布存在于这个社会里,他们只是非存在的,是男性的附属者和屈从者;女性非存在的状态是社会男性强权统治和不合理的历史造成的,表现力人类整体的存在的缺失。

2018新闻传播学考研要点:自由主义理论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机构 第 1 页 共 1 页 2018新闻传播学考研要点:自由主义理 论 自由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兴起于资产阶级革命年代,本质上体现着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特征。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要求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自由平等的共和国;在经济上要求废除一切垄断和限制,展开自由竞争;在思想意识上,则要求尊重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正是在这一自由主义蓬勃兴起的氛围下,形成了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在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广泛领域包括: 民主和平论“,更广泛地说,国内的政治制度类型与国内政治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商业的和平理论,他们认为自由贸易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已经平息。 目前的全球化和相互依存的探索是一个更广阔的这条线的调查制度和平论“的延续,它试图展示如何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能够持续,如何长远利益,可以对短期利益的追求,而行动者如何可能实现绝对收益相关国际组织对国际政治,无论是在他们的论 坛作用,为追求自己的利益,并在自己的角色的演员在自己的权利,国际法的作用,而不是追求相对收益;调节或制约国家行为的影响,对国际政治,尤其是自由主义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国际政治(关系),如高度制度化的联盟(如北约),联合会,联盟,联合会的工会的作用不同类型的自由主义的规范,和不断变化的实体,如欧盟的作用,或潜在的作用,世界主义超越国家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自由主义理论,强调新闻业不受政府干预的。它是以“天赋人权”为主导思想提出的理论,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和资本主义社会前期的新闻学中占主导地位。渊源于17世纪法国哲学家R.笛卡尔、英国思想家J.弥尔顿,18世纪英国法理学家J.厄斯金、美国政治家T.杰斐逊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政治家J.S.密尔顿等人的思想和学说。 他们认为理性是判断是非的标准,主张任何人都可以不受限制地传播新闻和发表意见,在观念的自由市场中,通过竞争使正确的意见最终得到承认。反映了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的经济利益和政治需要。代表著作是美国新闻学者W.施拉姆主编的。自由主义理论的两大观点为“自我修正”和“观点的自由市场”。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其根源在于在更广泛的自由主义思想起源于启蒙运动。寻求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实现持久和平与合作,在国际关系中,可能有助于实现这些目标的各种方法的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