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下)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流行病学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46.95 KB
- 文档页数:3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研究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病理特点是胃酸和胆汁的反流导致食管黏膜的炎症。
中医学认为,反流性食管炎主要与脾胃虚弱、气滞血瘀等相关。
下面将对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研究进行详细介绍。
中医将反流性食管炎归为“胃食管反流病”范畴,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脾胃虚弱有关。
脾胃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主要功能是进行食物消化吸收。
如果脾胃功能虚弱,消化功能减弱,食物无法充分消化,就会导致胃酸和胆汁的反流。
中医认为,脾胃功能虚弱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
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
中药治疗主要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功能,减少胃酸和胆汁的反流。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健脾消食汤、四君子汤等。
这些药方主要含有生姜、炒白术、炒谷芽等中药,具有健脾开胃、消食化湿的功效。
针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主要通过调整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功能,减少胃酸和胆汁的反流。
常用的穴位有中脘、曲池、关元等。
针刺后可刺激祛湿健脾的效果,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和胃肠蠕动。
中医还注重调节情绪,改善生活习惯。
情绪紧张、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加重脾胃虚弱,进而导致反流性食管炎。
中医认为情志与脏腑密切相关,过度的情绪波动会对脏腑产生不良影响。
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对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至关重要。
改善生活习惯也是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重要方面。
中医强调良好的饮食习惯,要避免嗜食辛辣、油腻及刺激性食物,避免过度进食和过饱。
也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主要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功能,减少胃酸和胆汁的反流。
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是常用的方法,同时也要调节情绪,改善生活习惯。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每个人的病情不同,治疗方案也会有所差异,所以在接受中医治疗时,还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
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观察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食管反流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酸和胆汁逆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炎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已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本文将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
一、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主要通过调整人体气血平衡、阴阳平衡以及胃肠功能来达到治疗效果。
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艾灸等。
1.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以调整胃肠功能、降低胃酸分泌为主要目标。
常用的中药有半夏泻心汤、四君子汤等。
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和胃的功效,能够缓解炎症反应,提高胃肠功能,减少胃酸分泌,从而达到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
2.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主要通过刺激皮肤上的穴位,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中脘等。
通过针灸治疗,可以缓解疼痛,改善胃肠功能,减少胃酸分泌,从而改善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
3.艾灸治疗艾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主要通过刺激穴位,改善气血循环,提高胃肠功能。
常用的穴位有关元、中脘等。
艾灸治疗可以缓解疼痛,改善胃肠功能,减少胃酸分泌,从而改善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
二、西医治疗西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主要通过药物和手术治疗来达到治疗效果。
常用的西医治疗方法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阻断剂、抗胆碱药物以及抗酸剂等。
1.质子泵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是西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一线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来达到治疗效果。
常用的质子泵抑制剂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减少胃酸分泌,从而减轻食管炎症,缓解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
2.H2受体阻断剂H2受体阻断剂是西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次线药物,主要通过阻断胃酸分泌来达到治疗效果。
常用的H2受体阻断剂有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这些药物能够减少胃酸分泌,从而减轻食管炎症,缓解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
3.手术治疗对于西医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并发症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中西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胃食管反流病患者70例,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使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35例给予中西药结合疗法,对比两组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为71.4%,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胃食管反流病即人体十二指肠与胃部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后诱发临床表现主要为烧心、反酸等的消化系统疾病,具有极高发病率,且患上该病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1]。
胃食管反流病并非独立存在,经常重叠于其他疾病一起出现,对患者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
当前,临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主要方法为对黏膜予以保护、促进胃肠动力以及对胃酸予以抑制等。
经大量研究后证实对于胃食管反流病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效果显著。
本文为探讨其具体效果,现选取本院门诊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来本院门诊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均与胃食管反流病的蒙特利尔分类与定义相符,且主要表现为胸后骨疼痛、反酸以及烧心等,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
同时与中医诊断标准相符。
排除标准:①腹部彩色多普勒或者心电图检查后发现拥有其他疾患;②胃溃疡、Barrett食管、胃底和食管癌肿、十二指肠溃疡、腹部手术史、肝肾功能严重异常以及上消化道出血患者;③近14 d服用对胃肠道功能有所影响或者抑制胃酸的药物;④妊娠期妇女或精神异常者。
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5例使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35例给予中西药结合疗法。
对照组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36~67岁,平均年龄(49.4±3.6)岁;观察组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37~68岁,平均年龄(49.8±3.9)岁。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研究进展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不适,或伴有吞咽困难,食道和咽部异物感、甚至哮喘、咳嗽等。
西医治疗以抑制胃酸和促进胃动力为主,难以解决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等问题。
而中医治疗在缓解症状、减少复发等方面具有一定潜力。
本文将从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中医中并没有“胃食管反流病”一说,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当属“吐酸”、“反胃”、“嘈杂”、“胃痛”等范畴[1]。
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古代医家与现代医家的认识不尽相同。
1.1古代文献对本病病因病机的描述吐酸首见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指出吐酸乃胃热之证。
而《诸病源候论?噫醋候》说:“噫醋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指出了停痰,脾胃虚弱或受寒均可致吐酸。
金元时期,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有寒热之争。
东垣主寒,河间主热,丹溪则言热为本,寒为标。
清代高鼓峰对其进行了解释:“河间主热,东垣主寒,毕竟东垣是言其因,河间言其化也。
盖寒则阳气不舒,气不舒则郁而为热,热则酸矣;然亦有不因寒而酸者,尽是木气郁甚,熏蒸湿土而成也,又有饮食太过,胃脘窒塞,脾气不运而酸者,是怫郁之极,湿热蒸变,如酒缸太热则酸也。
然总是木气所致”。
可见或寒或热均可致本病发作。
肝疏泄胆汁以助脾胃之运化,疏泄脾胃,使脾胃升降有序。
若肝木郁结,逆克脾胃,运化失职,而致积食与郁火交结而作酸。
如《素问?六元正气大论篇》中提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症因脉治》中认为“呕吐酸水之因,平时郁结,水饮不化,外被风寒所束,上升之气,郁而成积,积之既久,湿能生热,湿盛木荣,肝气太盛,遂成木火之化,因吞酸、吐酸之症作矣”。
《张氏医通》云:“肝火逆于上,伏于胃脾之间,饮食入胃,不得转化,所谓曲直作酸是也”。
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一、本文概述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酸或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炎症、糜烂、溃疡等病变。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GER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GERD的诊疗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GERD逐渐受到关注。
中医药在调理人体气血、平衡阴阳、整体调节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西医则在病因明确、病理生理机制清晰的基础上,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取得了显著疗效。
中西医结合诊疗GERD,能够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药物副作用,促进患者康复。
本文旨在汇总和整理近年来GERD中西医结合诊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国内外专家共识,提出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GERD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本共识意见将为临床医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促进GERD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不断提高,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胃食管反流病的流行病学与病因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其流行病学特征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变化,GERD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GERD的发病率增长更为显著,这可能与饮食结构的西化、生活压力的增大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普及有关。
在病因方面,GERD的发生主要与食管抗反流屏障的破坏、食管酸清除作用减弱、食管黏膜抗反流屏障功能的损害以及胃十二指肠功能失常等因素有关。
精神心理因素、年龄、性别、肥胖、吸烟、饮酒等因素也被认为与GERD的发生密切相关。
例如,肥胖患者由于腹腔压力增高,可使食管下括约肌(LES)张力降低,从而增加GERD的风险。
吸烟和饮酒则可通过刺激食管黏膜,加重食管炎症,促进GERD 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进展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难治性的慢性疾病,近年来发病有进一步升高趋势,且有复发率高的特点,本文主要从病因病机认识、辨证分型治疗、专方治疗、中西结合治疗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
标签:反流性食管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综述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是最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属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一种。
GERD患者中约有30%表现为反流性食管炎[1]。
据调查,北京、上海两市RE的发病率为1.92%[2]。
临床上多表现为灼热、疼痛、反酸、烧心、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可归属于中医“胃痞”、“反胃”、“嘈杂”、“吞酸”、“呕吐”、“胸痹”、“梅核气”等范畴。
目前西医对本病尚无特效疗法,仍局限于抑酸药加胃动力药,西药价格昂贵,停药后复发率高,手术治疗则术后并发症多,而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实显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
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RE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中医治疗1.1 辨证分型治疗朱临江等[3]将53例RE辨证分为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胃虚寒、胃阴不足4型,分别采用柴胡疏肝散、竹茹汤、香砂六君子汤合旋覆代赭汤、益胃汤加味治疗,总有效率为81.9%,明显高于西药组(莫沙必利、雷贝拉唑)53例的50.9%(P<0.05)。
徐超[4]将28例RE辩证分为胃阴不足、脾胃虚寒、邪热壅滞、肝胃瘀热4型,分别采用叶氏养胃汤合麦门冬汤、黄芪建中汤合附子理中丸、泻心汤合左金丸、化肝煎合旋覆代赭汤加味治疗,总有效率为96.4%,高于西药组(兰索拉唑)的82.1%(P<0.05)。
张燕梅[5]将33例RE分为气郁痰阻、肝胃郁热、瘀血阻络3型,分别以半夏厚朴汤、左金丸、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总有效率为93.54%,显著高于西药组(西咪替丁)33例的72.73%(P<0.05)。
杜昕等[6]将60例RE患者辨证以胃虚为本,分胃虚气逆、少阳不和、肝胃郁热、痰瘀交阻、寒热错杂、胃阴不足6型,以旋覆代赭汤为主方,各型分别加黄芪建中汤、小柴胡汤、丹栀逍遥散、左金丸、启膈散、半夏泻心汤、麦门冬汤,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西药组(奥美拉唑、多潘立酮)60例的85.00%(P<0.05)。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人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类疾病。
临床GERD可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糜烂性食管炎(erosive esophagitis,EE)和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三种类型。
GERD属现代西医学范畴,近年来,随着中西医学的不断发展与碰撞、交融,现代中医对GERD的认识不断深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GERD中医病名的认识1.1gERD中医病名现状GERD具有非常广泛的症状谱,不同患者发病时主症差异性大,目前尚无一个中医病名可完全概括此病的所有临床表现。
文献中GERD涉及的中医病名有:吞酸、吐酸、反酸、反胃、嘈杂、梅核气、呕吐、嗳气、胃痞、胃(脘)痛、胃痹、噎膈、郁证、气噎、胆胀、呕胆、结胸、噫膈、哮喘、胸痹、胸痛、咳嗽、咽痛等,以上病名多以主症定义GERD,几乎涵盖了GERD所有的典型症状、非典型症状与消化道外症状。
不同医家对GERD中医病名的选择各有侧重。
叶柏认为应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确定中医病名。
当患者表现为典型反流综合征即烧心、反流时,相当于中医学嘈杂、吐酸范畴;表现为反流胸痛综合征时,则与中医学中胸痛相近;当并发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狭窄,引起吞咽痛、吞咽困难等症状时,又类似于中医学的噎膈;若出现食管外症状,如影响呼吸道引起哮喘、慢性咳嗽、慢性喉炎时,则分别属哮喘、咳嗽、咽痛范畴;若反流物反流至咽喉,引起咽部异物感等症状时,则又类似于中医的梅核气。
黄坚樟等认为EE用“吐酸”来概括其中医诊断既可反映EE的致病机制,又可突出其临床特点。
陈蔚文根据《内经》及《医林绳墨》等文献记载“吞酸者,胃口酸水攻激于上,以至咽溢之间,不及吐出而咽下,酸味刺心,有若吞酸之状也”,认为“吞酸”与GERD的解剖学概念、病理生理基础相近。
胃食管反流病心身同治的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导致食管黏膜的炎症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样疼痛、酸反流、嗳气、吞咽困难等症状。
除了明显的胃食管反流病症状之外,许多患者还伴有心理和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心身症状。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在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中越来越受关注。
中医理论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主要是胃肠气滞、胃湿蕴热等病理变化。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方法多样,包括草药汤剂、针灸、推拿等,以及调整饮食习惯、避免刺激性食物的摄入等。
研究表明,中医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西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s)、H2受体拮抗剂、抗胃酸药物等,可以减少胃酸的分泌和降低食管黏膜的损伤。
手术治疗主要是针对严重病例,通过改变食管和胃之间的解剖结构,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方面,有许多临床研究取得了积极的结果。
一项研究通过将针灸疗法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发现针灸可以加强药物的疗效,减轻症状。
另一项研究观察了中药治疗对GERD患者食管黏膜炎症的影响,结果显示中药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黏膜炎症程度。
一些研究还发现,运用中医调理方法如针灸、推拿等,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心身症状。
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大部分研究样本量较小,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评估。
中医治疗方法的具体机制还不够清楚,需要进一步的基础研究来解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化方案和治疗时间也需要更多大规模临床研究的支持。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中医治疗可以改善症状、缓解心身症状,西医治疗可以降低食管黏膜的损伤。
中西医结合治疗还需要更多的大规模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和优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