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由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5
《论自由》[英]约翰密尔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论自由》[英]约翰密尔著读后感《论自由》是英国著名哲学家约翰·密尔的一部经典著作,该书阐述了自由的重要性以及个人权利的保障。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自由的理解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密尔在书中提到:“自由的意义,就是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不是受到他人的强制。
”这一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限制,这些限制有时来自于外在的权威,有时来自于内心的恐惧。
而密尔的这一观点提醒了我,一个人的生活应该由自己来主导,而不是被他人或环境所左右。
书中还提到:“言论自由是一种基本人权,任何形式的言论都应该受到保护,只要它不侵犯他人的权利。
”这一观点让我对言论自由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在我们国家,言论自由同样受到宪法的保护,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民主社会的基础。
密尔在书中还讨论了个人权利与社会正义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虽然个人应该享有自由,但同时也应该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
这一观点让我明白了,自由并不是无限制的,而是在不侵犯他人权利的前提下,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读完《论自由》,我对自由的理解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我认为,自由是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石,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同时,我也明白了,在享有自由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尊重他人的权利。
第二篇范文:《论自由》[英]约翰密尔著读后感——自由与责任的双重奏《论自由》是约翰·密尔对自由理念的深刻阐释,其核心思想是个人自由的至高无上性。
然而,当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这本书时,会发现自由并非无条件的,而是在个人责任的基础上实现的。
这种全新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的理解框架,用以探讨自由与社会的关系。
密尔在书中明确指出:“自由的意义,就是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不是受到他人的强制。
”然而,这种自由并非绝对。
密尔同样强调了个人责任的重要性:“在一个自由的社会中,个人不仅要享有自由,还要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论自由名词解释
论自由是一个哲学概念,指的是个体在社会和政治制度下,能够自主选择、行使和表达自己的意志、信仰、行为和思想,不受强制、压迫和限制的状态。
自由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权利和价值观念,是现代民主社会的核心原则之一。
自由可以分为多个方面,包括政治自由、经济自由、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宗教自由等。
政治自由指的是公民在政治体制下的自由,包括选举权、言论自由、结社自由等。
经济自由指的是市场经济下的自由,包括私有财产权、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等。
思想自由指的是个体思想表达和信仰的自由,包括宗教自由、学术自由、艺术自由等。
言论自由指的是个体言论表达的自由,包括新闻自由、出版自由、网络自由等。
宗教自由指的是个体信仰和宗教实践的自由,包括信仰自由、教会自由、宗教团体自由等。
自由是现代民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是保障个体权利和人类尊严的基础。
然而,自由也需要在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下行使,不能损害他人的权利和社会公共利益。
论自由摘抄及感悟《论自由》是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创作的政治学著作,首次出版于 1859 年。
该书主要讲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民自由问题。
作者认为,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是一种社会权利,与政治自由不同,指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自主行为和自由选择的权利。
密尔在书中强调了个人自由的重要性,认为个人自由是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的基础。
以下是《论自由》中的摘抄及感悟:1. “自由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一种特权。
”感悟:这句话告诉我们,自由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而不是某些人的特权。
自由是人类的天性,是人类尊严和价值的体现。
2. “一个人只要在不伤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就应该享有自由的权利。
”感悟:这句话告诉我们,自由的行使应该以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为前提。
自由不是无限制的,我们应该在尊重他人权利的基础上行使自己的自由。
3. “自由不仅是个人的权利,也是社会的责任。
”感悟:这句话告诉我们,自由不仅是个人的追求,也是社会的责任。
社会应该保障个人的自由,同时也应该通过法律和制度来规范自由的行使,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4. “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人类才能发挥最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
”感悟:这句话告诉我们,自由是人类创造力和创新力的源泉。
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人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和创造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论自由》是一本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它对个人自由和社会自由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强调了自由的重要性和价值,同时也提出了自由的行使应该受到一定的限制和规范。
这本书对我们理解自由的本质和意义,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由,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论自由》读书笔记自由,这是一个贯穿人类历史长河、引发无数思考与争论的话题。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论自由》一书,更是将对自由的探讨推向了一个新的深度和广度。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自己的思考。
穆勒在书中开篇就指出,他所探讨的自由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他认为,自由是人类进步和幸福的重要基石,而保障个人自由是社会的首要责任。
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观点是,穆勒强调了思想和言论自由的重要性。
他认为,任何试图压制不同意见和观点的行为都是对人类智慧和真理探索的阻碍。
人们应该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这些想法在当下被认为是错误的。
因为正是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流,我们才有可能更接近真理。
如果一味地压制异见,只会导致社会的僵化和思想的停滞。
这让我想到了历史上许多因思想禁锢而造成的悲剧,比如中世纪的欧洲,宗教权威对科学思想的打压,使得科学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而在现代社会,我们也时常能看到一些对不同声音的打压,这无疑是不利于社会进步的。
同时,穆勒还论述了个人在社会中的行动自由。
他认为,只要个人的行为没有对他人造成伤害,就不应受到社会的强制干涉。
这一观点在当时具有很大的突破性。
传统观念往往认为,社会有权利对个人的行为进行广泛的规范和约束。
但穆勒指出,过度的干涉会剥夺个人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压抑个性的发展。
比如,一个人选择自己的职业、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等,只要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就应当被允许和尊重。
这让我反思我们当下的社会,有时候人们会因为社会的压力和传统的观念,而被迫放弃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去迎合他人的期待。
这种现象实际上是对个人自由的一种侵犯。
此外,穆勒对于个性自由的阐述也让我深受触动。
他认为,个性是人类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缺乏个性的社会是单调和无趣的。
社会应该鼓励个体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创造力,而不是追求千篇一律的标准化。
这让我想到了现代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我们的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过于强调标准化的考试和答案,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论自由的主要内容
《论自由》是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的著作,该书探讨了自由的概念、范围和限制。
密尔认为,自由是人类社会的最高价值之一,个人的自由对于其自身的发展和幸福至关重要。
他主张个人应该享有自由的权利,包括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个人自由等。
这些自由权利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基石,能够促进个人的才智和创造力的发挥。
然而,密尔也强调自由是有限度的,个人的自由应该受到一定的限制,以保护他人的权利和公共利益。
他提出了“伤害原则”,即个人的行为只有在对他人造成伤害或危害公共利益的情况下,才应该受到限制。
密尔还探讨了政府对自由的限制问题。
他认为政府的权力应该受到限制,以保护个人的自由权利。
政府的干预应该是必要的、适度的,并且应该基于普遍的利益和公共福利。
《论自由》是一部对自由主义思想的经典阐述,对政治哲学和社会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引发了人们对自由、权利和政府角色的深入思考,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论自由》读书笔记《<论自由>读书笔记》读了约翰·穆勒的《论自由》,感觉自己的思维像是被放进了一个全新的搅拌机里,各种想法和感悟在里面翻腾跳跃。
书里有很多观点让我深思,也让我对“自由”这个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比如说,穆勒强调个人自由的重要性,认为只要不伤害他人,个人就应该拥有最大限度的自由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和兴趣。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社区的绘画活动。
活动的主题是“梦想家园”,大家可以自由发挥,画出自己心中理想的家的样子。
这本来是个特别让人兴奋的事儿,对吧?我旁边坐了个小姑娘,看起来也就七八岁。
她一开始画得特别起劲儿,用彩色铅笔勾勒出了一个大大的房子,房子周围还有花园和秋千。
可就在她画得正开心的时候,她妈妈过来了。
妈妈看了一眼画,就开始指指点点:“哎呀,你这房子颜色不对,应该用更鲜艳的。
还有这花园,怎么能这么画呢?”小姑娘原本亮晶晶的眼睛一下子暗淡了下来,她犹豫着放下了手中的笔,按照妈妈说的改了起来。
我在旁边看着,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这不就是对自由的一种侵犯吗?小姑娘原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心中的梦想家园,可妈妈的那些“应该”和“不应该”,就像一道道枷锁,束缚住了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再想想我们的生活,这样的情况是不是随处可见?在学校里,老师可能会规定我们必须用某种方法解题,哪怕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在工作中,上司可能会要求我们按照他们的方式做事,而不考虑我们的想法。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限制,其实都是在一点点侵蚀我们的自由。
穆勒在书中还提到,社会不能以多数人的意见来压制少数人的自由。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小区关于是否要安装健身器材的讨论。
大部分居民都觉得应该安装,因为这样方便大家锻炼。
但有一小部分居民担心安装健身器材会占用公共绿地,影响小区的美观和安静。
最后经过激烈的讨论和协商,还是决定安装,但选择了一个相对不那么影响环境的位置。
这件事让我明白,自由不是某一方的绝对胜利,而是在相互尊重和妥协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论自由文案短句
1. 自由,不只是解放双手,更是解放思想,追求真理的权利。
2. 当思想的锁链解开时,真正的自由从心开始。
3. 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肩负责任;不是放纵自我,而是自律自强。
4. 自由的翅膀需要独立的思考提供动力,诚实的自我提供方向。
5. 思想自由开启智慧之门,言论自由启迪良知之光。
6. 自由不是狂放,而是持续完善内心深处的真我。
7. 不自由,毋宁死。
自由需要勇气和判断,更需要守护。
8. 自由不是目的,而是通往公正、博爱、真善的过程。
9. 追求自由,应当先获得思想和精神的自由,这需要不断前行的勇气。
10. 书写自由,思想ifera燃,理性辩论,离真理更进一步。
11. 自由不是零约束,而是不受他人恣意约束;自由建立在平等基础上。
12. 想象力释放,思维开阔,每个人心中的自由之火都在燃烧。
13. 自由开启智慧,宽容唤醒良知。
自由之路任重而道远。
14. 自由不等于放纵,它需要理性引导和社会约束来平衡。
15. 在属于自己的心灵花园里,任思想自由翱翔,想象自由生长。
16. 追求自由要有开阔的胸襟,包容不同声音,理性而不是偏激。
17. 唯有通过不懈努力,方能守护言论和思想的自由。
18. 自由之路需要勇气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承担责任和义务。
19. 思想自由的光照耀人性,引领我们走向真善美。
20. 自由不是孤立的,需要平等、正义和社会责任感来完善。
论自由穆勒读后感
首先呢,穆勒对于自由的强调,让我有一种“哇塞,原来自由应该是这样的”感觉。
他说的个人自由可不是那种想干啥就干啥的胡来,而是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一个人能够尽情地做自己。
这就好比我们在一个大操场上,只要不撞到别人,你想怎么跑跳都行。
这种对自由边界的清晰界定,让我觉得特别靠谱。
比如说,我喜欢半夜唱歌,但如果我住公寓里,这就可能打扰到邻居,那这就不是我的自由范围了。
这就像是给自由这匹野马套上了一个必要的缰绳,不是为了限制它,而是为了让它在正确的道路上奔腾。
穆勒还提到了思想自由。
这一点我特别有感触。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大家会有那种“随大流”的想法,不太敢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
但是穆勒就像是在大声喊:“你的思想你做主!”他让我意识到,不同的思想就像不同口味的冰淇淋,香草味、巧克力味、草莓味都应该有存在的空间。
要是只有一种思想,那就太单调了,就像整个世界只有一种口味的冰淇淋,那多无聊啊。
而且,思想的碰撞往往能产生新的火花,就像把巧克力味和草莓味的冰淇淋混在一起,说不定能创造出一种超级美味的新口味呢。
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有点小“痛苦”。
穆勒的论证特别严谨,有时候就像在走迷宫一样。
他一层一层地剖析,一环扣一环,感觉就像在解一道超级复杂的数学题。
但这也说明了他对自由这个话题的认真态度,他不是随便说说,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要从各个角度说服读者。
《论自由》读书笔记《论自由》是英国著名思想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出版于 19 世纪,但其对于自由的深刻探讨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密尔在书中开篇就指出,他所探讨的自由并非意志自由,而是公民在社会中的自由,即在不妨碍他人自由的前提下,个人所拥有的行动和思想的自由。
他认为,自由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基石,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密尔强调了思想自由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有权利自由地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这些观点与主流观念相悖。
因为只有在思想的充分交流和碰撞中,真理才能得以显现。
如果因为害怕不同的声音而限制思想的自由,那么社会就会陷入僵化和停滞。
在言论自由方面,密尔认为这是思想自由的延伸。
人们不仅要有思考的自由,更要有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的自由。
他指出,即使是错误的言论,也应该有被表达的权利。
因为只有通过公开的讨论和辩论,错误的言论才能被纠正,真理才能被更广泛地接受。
同时,密尔也强调,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诽谤、侮辱他人,或者煽动暴力和犯罪。
密尔还深入探讨了个性自由的意义。
他认为,个性是人类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应该有发展自己独特个性的自由。
社会不应该用统一的模式去塑造个人,而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偏好。
只有当个体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社会才能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自由往往会受到各种限制。
密尔指出,其中一种限制来自于社会的习俗和传统。
很多时候,人们会因为害怕违背社会的习俗和传统而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行为。
另一种限制来自于政府的权力。
如果政府过度干预个人的自由,就会损害公民的权利和社会的发展。
在书中,密尔还提到了自由与权力的平衡问题。
他认为,自由并不是无限制的,而是要在一定的规则和框架内行使。
同时,政府也应该有一定的权力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公共利益,但这种权力必须受到严格的限制和监督,以防止其被滥用。
读完《论自由》,我深受启发。
读《论自由》
《论自由》是英国资产阶级哲学家、经济学家、自由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约翰·密尔所著。
书中论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民自由权利,阐明“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并提出了自由的各项“原则”。
说到这本书,不得不提的是作者的成长经历。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1806年5月20日,生于伦敦,父亲是当时非常有影响力的思想家詹姆斯·密尔。
密尔从来没上过中学或者大学,而是自小就在其父亲独特的教育方式下学习。
密尔3岁时就学习了古希腊语和算术,不久,密尔开始阅读米勒、摩尔威和麦克里等人的书籍。
8岁时候,密尔开始学习拉丁语,他的这段时期的生活即是一长串的关于各种不同语言的书籍的清单。
在哪段时期里所阅读的书籍对其《论自由》的完成有着深刻而直接的影响,尤其是波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及西塞罗等人所写的关于政治理论的古代著作。
12岁起,密尔开始学习逻辑学,也正因为如此,他成长之后,成立这方面的权威,而这种逻辑学的思维在《论自由》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1824年到1825年间,密尔忙于编写边沁的法律著作,1825年到1830年间,密尔成为功利主义的代言人。
1829年,密尔退出了辩论协会,他声称脱离旧的“政治哲学体系”取而代之的是“复杂和多面的真正体系”。
这种观点在《论自由》中也有所体现,其中它的内容和研究方法是多样的。
他的观点也影响了更多的人,其中包括莱雷,不管是个人生活还是作为一个作家都有很深的影响。
密尔积极拥护法国大革命,反对父亲“民主是用于解决所有问题”的盲目观点。
1854年,他编写了简本的《论自由》,1855年,《论自由》一书正式出版。
在他看来,“《论自由》往往比我写的其他作品影响力更为长久”。
他把这本书看作是“一本关
于一条真理的哲学教科书”,它的出版也宣布了“性格多样性和个性自由发展在不同方面对社会和人类都很重要”。
1865年,密尔成为一名国际会议员,致力于增加妇女选举权,1873年,出版了伟大著作《自传》,同年逝世。
全书中心论题有三个:1、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2、论个性自由;3、论社会对个人自由的控制。
通读该书,我们可以看到对个人和社会之间权力界限的划分是全书的核心要义之所在,有些学者将其概括为两条基本原则:一是个人的行动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什么人的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交代。
二是个人对社会负责的唯一条件是,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的利益。
我觉得这是比较准确的。
密尔认为,个人在追求某一合法目标时,无论在任何制度中,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他人利益的影响,造成他人利益的损失。
判断这种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是:是否对社会普遍利益造成危害。
因此,密尔所强调的个人自由是种社会自由,这体现了密尔对如何实现自由原则的思考。
他认为人格的价值不仅是形而上学的教条,而是在实际条件下要实现的东西。
他肯定思想和讨论自由,并要求政府不仅要通过消极地不干预来保障公民自由,还须依靠立法来创造和增进公民自由。
体制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是社会,社会要素被引入密尔对自由的讨论之中。
密尔认为,政治自由和社会自由本身具有价值,人们对自由的追求不仅于己有利,也使社会能从中得到好处。
通过密尔的论述,自由的范围更加广阔,自由主义哲学也更加贴近时代要求。
自由原则和自由主义哲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不要以为人人都向往自由,也有很多人宁愿过被支配但安稳的生活。
东西德国统一之后,相当多的民主德国的人并不适应那种“自由”的生活。
在民主德国时期,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是被安排好的,人们不需要操心自己的一切,他们过着
虽然相对贫困但却十分稳定的日子,很有安全感。
统一之后,民主德国人“被自由”了,许多人却一下子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之中,他们觉得自己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对未来充满忧虑。
权力必然意味着责任。
自由意味着自己有支配自己的权力,也就必然同时意味着自己要对自己负起责任来。
在一个人人自由的波涛汹涌的社会大潮中,若没有练就过硬的“到中流击水”的本领,很多人会宁愿选择被一个强者保护,受强者支配,同时也希望由强者来承担本该由自己负责的当家作主的责任。
这样的“奴才”意识虽然显得卑微,却也是很多人乐于选择的生活。
这也是为什么西方的封建农奴制度能长久存在的原因,农奴们虽然牺牲自己的自由,但换取了一定程度的安全和保障。
“铁饭碗”端起来虽然沉重,虽然有诸多的不自由,但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牺牲自由去端“铁饭碗”。
打破“铁饭碗”虽然可以给你自由,看来很惬意,但它也意味着责任,意味着要自己对自己负责,而自己对自己负责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一个极端自由的社会里,个人是没有多少保障的,你的一个不留神或许就是你根本无法承受的灭顶之灾。
这时候,你也许会想,如果能接受别人的安排,按照别人的意志行事,同时也由别人来承担我生存过程中一切风险,这真是不错的选择!所以,很多人限于自己的弱势地位或才智方面的欠缺,会选择做一个失去自由的“雇员”,却不愿意做自由自在却担着风险的“老板”!一个极端自由的社会对弱势人群是非常不利的,因为他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捍卫自己的利益,往往不得不沦为受剥削和压迫的对象,他表面上的自由掩盖着的是他内心深深的无助和不自由。
所以,现代西方并不主张彻底的自由主义,相反,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政府以税收或其它的形式剥夺富人的财富,限制强势人群的自由权利,并为弱势群体提供保障。
比如每个国家都会制定《劳动法》或《劳工条例》,而早期英国是没有劳工条例的。
那时候的人们认为劳动契约是一
种建立在个人自由基础上的民事契约,用民法来调整劳资双方的关系就足够了。
后来的法学家意识到,用绝对自由主义的原则处理劳动契约,这将使作为弱者一方的劳工非常不利。
雇主往往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和雇员签订“自由契约”,规定超长的劳动时间,规定超低的劳动保障条件,最大限度榨取劳工的血汗。
于是,专门用于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就从民法中独立出来。
劳工条例是反自由主义的,它有利于保护劳工的权利,但对雇主是不利的。
彻底的自由主义将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为社会埋下动乱的种子。
密尔在其自由原则的论证之中,始终以“每个人都是自身利益的最佳维护者”为逻辑前提。
密尔相信,没有任何人会比行为人更为关注他自身的利益,因此,也没有任何人会比行为人更了解自身的利益所在(第135页)。
显然,只有当每个人都是理性的人,自由主义才是顺利成章的判断。
这个假定不仅帮助密尔完成了一项重要命题——即,人人都有权利以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且它也成为了西方自由民主政治之所以肯定普选权的重要前提。
罗伯特·达尔(Robert Dahl)指出,民主政治必须假设“人人都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否则我们没有理由不采取类似柏拉图所主张的“监护统治”(guardianship),由那些更了解我们利益所在的人来替我们规划人生。
但密尔的这一假定并非不证自明的事实,人类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人绝不是那么理性的动物。
未成年人的不理性行为自不必说了。
小孩感冒了,他很可能就是不愿意为了自己的健康而心甘情愿地接受打针吃药,大人们将不得不采取强制手段“迫使”她维护自己的利益。
但不要以为只有未成年人才会缺乏理性,成年人也同样如此。
每种思想都有它独到的一面,相反也必然会有它短浅的一面。
其实,给我震撼最大的,是密尔论述的第三种自由:反对政府干涉人们自由联合的自由。
考虑
到各种情况,他给出了个人和社会办事业的三个理由:第一,如果所要办的事由个人来办比由政府来办更好一些,交给个人办可以提高效率;第二,有许多事情,虽然由一些个人来办未必能像政府官吏那样办得好,但仍旧适宜让个人来办而不要由政府来办,因为作为对于他们个人的精神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来说,这样可以加强他们主动的才能,可以锻炼他们的判断能力,还可以使他们在留给他们去对付的课题上获得熟悉的知识;第三,主张限制政府的最有力的理由,就是说:不必要地增加政府的权力,会有很大的祸患。
在政府现有职能之外的每一增加,都足以更加扩大其对人们希望和恐惧心理的影响,都足以使得富于进取的部分公众越来越变成政府的依存者,或者变成旨在组成政府的某一党派的依存者,国家机器的作用越强大,人们的自由就越难保证。
看完这三点,我深深地感受到,真正伟大的思想都是超越时空的,这三点对中国这样一个全能政府不是很好的警示吗?政府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这个社会的进步来说,无疑是个灾难。
分权、放权,是自由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
自由、自由思想、自由主义等等有关自由的一系列语词在中国的近代百年思想史上遭遇了其他任何舶来品所没有遭遇到的最大的误解与挫折,甚至直到最近几年关于自由的言说仍然不能光明正大,犹抱琵琶半遮面。
但是,其对于现代中国所具有的又是其他思想体系所不能替代的。
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自由,重新发现了自由的价值。
我开始再次憧憬自由!
2012级4班
2012180348
余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