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 语文 课堂教学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7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导学案(全册)整理一、简介本文档整理了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全册的导学案内容。
导学案是学生在研究前阅读课文并备课的重要资料,帮助学生对课文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
下面是各个单元的导学案摘要:二、导学案摘要1. 第一单元课文名称:《读书的好处》-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读书的好处及阅读的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本单元的导学案,培养阅读兴趣,研究正确的阅读方法。
2. 第二单元课文名称:《治水的智慧》- 本单元讲述了我国古代治水的智慧;- 导学案中提供了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第三单元课文名称:《童年》- 本单元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主线;- 导学案中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共同感受成长的乐趣。
4. 第四单元课文名称:《绝句》- 本单元介绍了绝句的创作技巧和特点;- 导学案中引导学生进行绝句创作,锻炼写作能力。
5. 第五单元课文名称:《金波箔》- 本单元讲述了陶渊明与朝廷的关系;- 导学案中通过探讨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6. 第六单元课文名称:《国家树》- 本单元介绍了我国的国树——国槐;- 导学案中通过国槐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国家荣誉的责任感。
7. 第七单元课文名称:《牛郎织女》- 本单元讲述了牛郎织女的浪漫爱情故事;- 导学案中引导学生体验浪漫与感动,培养对爱情的正确认识。
8. 第八单元课文名称:《古乐府》- 本单元介绍了古乐府诗的韵律特点和创作技巧;- 导学案中通过欣赏古乐府诗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欣赏。
三、总结本文档整理了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全册的导学案摘要,涵盖了八个单元的内容。
导学案内容丰富多样,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
希望本文档对教师和学生在备课和学习过程中提供帮助。
第23课《出师表》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表”的文学常识,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与句式。
2.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
3.结合本单元其他篇目的学习和对补充材料的理解,品析古人高超的劝谏艺术,分析他们不同的劝谏风格,掌握劝谏技巧。
【重点难点】1.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
2.结合本单元其他篇目的学习和对补充材料的理解,品析古人高超的劝谏艺术,分析他们不同的劝谏风格,掌握劝谏技巧。
【学习过程】背景介绍223年,刘备病死于白帝城,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此时蜀汉伐吴惨败,元气大伤。
诸葛亮施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同时与孙吴通好,平息南方叛乱,稳定了蜀汉的政治局势。
适逢曹魏兵败祁山、孙吴兵挫石亭,于是227年,诸葛亮决定抓住时机北上伐魏,临行之前感到后主刘禅暗弱,不懂得治理政事,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上此表文,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第一课时任务一:知作者,明背景1.作者介绍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2.文体知识:表表,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臣子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文心雕龙》)《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
这种表,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略之策。
任务二:积累字词,诵读课文1.字词学习崩殂cú疲弊bì不懈xiè恢弘hónɡ妄自菲fěi薄塞sè陟zhì罚臧否zānɡpǐ郭攸yōu之费祎yī遗wèi陛下行hánɡ阵和睦桓huán、灵长zhǎnɡ史猥wěi自枉屈二十有yòu一年矣夙sù夜忧叹五月渡泸lú庶shù竭驽nú钝斟酌zhēnzhuó2.划分节奏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学习目标】: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学法指导】1.诵读法。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
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
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
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以下加粗字注音。
(1)渺茫()(2)玄虚()(3)脊梁()(4)诓骗()⑸搽()2、解词。
(1)玄虚(2)渺茫(3)前仆后继(4)污蔑⑸伤古怀今⑹诓骗3、本文的论证方式是什么?二、合作探究4、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5、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6、“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7、“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三、拓展训练: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8、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9、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四、达标检测10.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11.“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五、整理导学案六、教学反思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 背诵全词,积累重点字词。
2. 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3. 学习词中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二)知识链接。
1. 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2. 写作背景。
(三)预习检测。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妖娆(ráo)风骚(sāo)稍逊(xùn)今朝(zhāo)2. 解释下列词语。
妖娆:娇艳美好。
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四)文本研读。
1.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从空间(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和动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动态描写,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静态描写)等方面描写。
顺序是由远及近,由上而下。
2. 下阕中“惜”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惜”字有多种含义。
一方面肯定这些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功绩,他们都曾是威震一方的英雄;另一方面委婉地批评他们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
同时,通过“惜”字引出真正的英雄——今朝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体现出诗人超越历史英雄人物的自信。
3.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坚信革命必将胜利,无产阶级必定能主宰世界。
(五)写法探究。
1. 词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请找出例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 例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群山比作银蛇在舞动,高原比作白象在奔跑,赋予山和原以生命活力,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群山与高原在大雪覆盖下的雄伟壮观的景象。
- 对偶句如“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句式整齐,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写出了北国雪景的广袤无垠和冰天雪地的景象。
第04课《海燕》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品析语言来感知海燕的形象。
2.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掌握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3.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大无畏及乐观主义精神,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1.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掌握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2.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大无畏及乐观主义精神,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学习过程】预习案1.背景介绍《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
高尔基1901年2月19日从故乡尼日尼诺夫戈洛德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特别会议。
3月4日,几千名大学生和工人为抗议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学生送去当兵,在彼得堡喀山广场举行示威,遭到残酷镇压,有些人被打死,许多人受了伤。
他根据这次斗争的经历,结合当时的形势,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
《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
它的发表颇费周折,《信使报》拒绝发表,《生活》杂志拒绝发表。
但小说的结尾部分———《海燕》却被单独发表在1901年4月号的《生活》杂志上。
据《生活》杂志的主编回忆说:“《海燕》在审查官审查时没有看出它有什么革命性的东西。
”事实上,作品一经发表,沙皇当局很快就发现了“漏审的疏忽”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下令查封了《生活》杂志。
《海燕》一经发表,便在俄国大地上产生巨大反响,它被革命者用胶印和手抄等方式广为传播,一时间成为最受欢迎、最富有宣传性和号召力的诗传单。
2.作者简介马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y,1868年3月28日—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别什可夫,前苏联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
俄国伟大的文学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第12课《词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诵读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通的基础上,体会不同时期词人的家国情怀。
3.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理解豪放词的风格。
【重难点】1.熟读成诵,读出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通过抓住词眼、知人论世,进一步体会词人的家国情怀。
3.从词的音韵、题材、情感等方面把握豪放词的特点。
【课时安排】3课时。
【学习过程】预习案1.了解文体知识——词词,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
从长度分小令(59字以下)、中调(59-90)和长调(91以上)。
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声调上都有规定。
按其风格,大体将词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
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集》。
宋康定元年(1040年)宋与西夏交兵。
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渔家傲·秋思》就是他身处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在写诗方面,他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在写词方面,他和辛弃疾并称苏辛;在散文方面,他和欧阳修并称欧苏,同时,他们还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在书画方面,他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9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01课课文题目:《沁园春∙雪》课堂类型:新授课主编教师:辅导教师:学生姓名:检查情况:★★★【学习目标】1、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2、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重点难点】1、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3、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积累∙欣赏《念奴娇·昆仑》毛泽东·词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翻译】破空而出了,莽莽昆仑山,你已看遍了人世间春天的景色。
玉龙般的身躯飞舞起千百万冰棱,满天被你搅得寒入骨髓。
夏天你身上的冰雪在溶化,江河纵横流淌,有些人或许葬身鱼腹。
你千年的功劳罪过,究竟是何人曾经予以评说?今天我要对你说昆仑:不要这么高峻,也不要堆这么多的雪。
我想怎样才能背靠青天抽出宝剑,把你斩为三截呢?一截送给欧洲,一截赠予美洲,一截留给中国。
在这和平世界里,整个地球将同样感受到凉爽与火热。
(写于1935年10月,长征即将到陕北,毛泽东登岷山西望之时。
)【赏析】《念奴娇•昆仑》主题的丰富性可能会使细心的读者应接不暇,而又扑朔迷离。
诗人的胸怀在这首诗中不仅仅是容纳了祖国河山,而且容纳了整个人类世界,即气魄之大仅祖国山川已不能容纳,它必向外奔溢,穷尽八荒,涵盖环宇。
毛主席为什么要把昆仑一分为三赠予英、美、日呢?根据作者的解释是反对帝国主义,我们循着这一思路向前,就会豁然开朗了。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即是把中国革命的经验以及毛泽东思想传送给他们,而不是真的把昆仑砍成三段送给他们。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含答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2.理解本诗运用反复手法在创意境及抒情上的作用3.理解诗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学习难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学习方法】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舒婷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
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初读诗歌】1. 初读诗歌,读准加点字音﹙A级﹚干瘪( ) 驳船( ) 蜗行( ) 胚芽( ) 迷惘( ) 隧洞( )绯红( ) 淤滩( ) 纤绳( )2.词语解释﹙A级﹚疲惫:簇新:绯红:喷薄:迷惘: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B级﹚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3.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4. 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仔细赏读,理解品味作品:1.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 ﹙B级﹚.2. 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C级﹚3.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 ﹙C级﹚【学习反思】﹙B级﹚如何诵读这首诗?五【作业布置】﹙C级﹚赏析舒婷的《思念》,完成题目思念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颗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1.诗的第一节选用、、和四个意象,分别抒写出、、和等情思2.第二节中,诗人运用比喻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缠绵、真切,请分析下面比喻句各比喻什么①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②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3.鉴赏第三节在全诗中的作用【拓展阅读】《双桅杆》舒婷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双桅船》赏析:《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像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 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参考答案一、1.注音:干瘪(biě)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āng) 隧洞(suì)绯红(fēi) 淤滩(yū) 纤绳(qiàn)2.词语解释:疲惫:非常疲乏簇新:极新(多指服装)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绯红:鲜红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二、1.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2. 答: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又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3. 第三诗节中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象征着祖国的希望4.笿:第四诗节中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富饶”“荣光”和“自”,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四、仔细赏读,理解品味作品:1. 答: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诗人通过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2. 答: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可见,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文革”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也使他们通过心灵的折光抒发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舒婷的诗把个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把对现实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3. 答: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写的虽是贫穷和苦难,情感中却始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例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老水车”这个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存力同样,下文的“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形象“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几行,写的是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希望以上种种,都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扬六、参考答案:1.挂图代数琴桨橹茫然苦恼惆怅焦灼2.①时间缓慢②距离遥远3.第三节是全诗的诗眼,点出所有的痛苦、惆怅、焦灼和期待全部发自内心.是源自心灵深处的“思念”文章《梅岭三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感受诗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高效导学案(含25 篇课文
导学案,五个综合
人教版九年级(上)语文高效导学案
课题:1、沁园春雪课型:讲读主备: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读出感情并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2、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
3、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5、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一、预习导学:
1、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沁园春()莽莽()红装素裹()折腰()
略输()稍逊()成吉思汗()今朝()
分外妖娆()稍逊风骚()数风流人物()
3、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红zhuāng素裹()顿失tāo tāo()江山多jiāo()一代天jiāo()。
人教版九年级上《故乡》导学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人教版教材名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了解乡村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掌握本文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知识。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 掌握词汇和语法知识。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的深层次含义。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相关课文解读材料。
2. 单词卡片和语法练习题。
3. 阅读理解题和写作题。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师生互动:与学生聊一聊故乡的变化,寻找共同话题。
2. 出示课文题目《故乡》,让学生猜测故事内容。
Step 2:阅读理解1. 教师复述、解读文章标题和开头,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 学生个别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3. 让学生归纳整理文章的结构,了解作者思路和写作方法。
Step 3:词汇学习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理解单词的意义和用法。
2. 教师教授生词的读音、词义和词形变化。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单词学习和互相测试。
Step 4:语法学习1. 教师提供课文中的一些语法句式,让学生找出并分析其结构和作用。
2. 学生完成相关的语法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Step 5:阅读理解1.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进行表演。
2. 学生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检验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Step 6:写作训练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变迁的文章。
2. 学生相互交流,互相修改和评价,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
Step 7: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准备下节课的课前预习内容。
Step 8: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2. 学生表达对本节课的感想和提出问题。
九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导学案
课题第二单元
课时第1课时
一、自主导学
复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重点字词,掌握文学常识。
2、归纳人物的个性特征,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重、难点)
3、品味经典,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回顾课文内容,自主完成下列内容:
(一)正确读写和理解下列词语:
绰起踉跄猖蹶信大义倾颓存恤荷锄倥偬松篁熟谙纶巾云笺崩殂愧赧衷悃蹉跎轩昂荏苒绾殆
陟罚臧否裨补阙漏猥自枉屈幡然省悟当头棒喝度德量力夙夜忧叹
写下你认为识记不牢的词语:
(二)回顾文学常识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不正确的二项()
A、《武松打虎》——施耐庵、罗贯中——明末清初——《水浒传》
B、《周处》——刘义庆——南朝宋——《世说新语校笺》
C、《隆中对》——司马迁——宋代——《资治通鉴》
D、《出师表》——诸葛亮——晋代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E、《三顾茅庐》——罗贯中——元末明初——《三国演义》
(三)回顾课文内容完成下表:
篇目
主要人物
个性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武松打虎》
武松
《隆中对》
诸葛亮
《三顾茅庐》
刘备
《周处》
周处
(四)速读课文《武松打虎》第5自然段。
口答下列问题:
1.文章本意是要突出武松的神武,但是具体描写了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把老虎拿人的本领写得十分生动。
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名人名言:当你感到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
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面对气势汹汹的老虎,武松并不是立即迎上去捕杀,而是“一闪”,“一躲”“又闪在一边”,这样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3.武松“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这一细节的作用。
4.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了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
二、合作探究:
请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从以下三个内容中任选一个进行交流:
A、同是打虎,武松、周处、李逵打虎的方式与目的是否相同?你更喜欢哪一个人物,请说出理由。
B、同一个故事“三顾茅庐”在《隆中对》《三顾茅庐》《出师表》中都有出现,它的作用是否相同?你更欣赏哪篇里的这个故事,请说出理由。
C、请以《隆中对》《三顾茅庐》为例,不同体裁的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上是否相同。
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出理由。
三、精讲提升
1、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方法:①直接(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
②间接(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
作用:更好地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2、情节的曲折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渲染气氛。
③烘托人物,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⑤奠定情感基调
⑥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
四、分层提高
(一)必做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倥偬(kōng)荷锄(hè)勒马(lè)高冈(gǎng)
B. 踪迹(jì)惆怅(chóu)松篁(huáng)轩昂(xuān)
C. 熟谙(ān)吟咏(yǐn)云笺(jiān)苗裔(yī)
D. 纶巾(lún)愧赧(nǎn)倾颓(tuí)存恤(xù)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峨冠搏带邂逅愕然逍遥
B. 安帮定国斡旋乾坤匡扶
C. 民殷国富凛凛霏霏庸懒
D. 功盖寰宇社稷悒怏侥幸
3、下列划线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开张圣听:扩大存亡之秋:时候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十分遗憾
B、躬耕于南阳:亲自深入不毛:长庄稼不以臣卑鄙:品行不端思想败坏
C、或说处杀虎:有人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用来凡三往:总共
D、利尽南海:南方近海地方遂用猖蹶:失败枉驾顾之:拜访
研读《三顾茅庐》第十一到十二自然段(玄德回新野之后,光阴荏苒—---孔明:“南阳野人,疏懒成性,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
”)完成下列内容:
1、刘备三顾茅庐之前为什么要“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1)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
(2)“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
童子欲报。
玄德曰:“且勿惊动。
”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
(诸葛亮真的不知道有人来访吗?为什么要这样做,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3、《三顾茅庐》与《隆中对》表现的重点有何不同?结合你的阅读与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刘备和诸葛亮的评价。
(选做题)
链接中考:弱种子也要发芽
①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
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②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
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
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③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④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
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⑤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
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⑥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
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
名人名言: 即使是不成熟的尝试,也胜于胎死腹中的策略。
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
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
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
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
⑦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
⑧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
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⑨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
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⑩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
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
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
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11)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12)“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式,这个道理,他懂!
(13)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1.选文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考查小说标题的含义)
2.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
(2分)(考查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⑪→议种瘪种→⑫→给儿新生
3.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4分)(考查探究能力)
⑪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⑫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
(农民为什么要做出“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
4.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3分)(考查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5.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
你觉得文中谁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呢?并说明理由。
(2分)(考查就文中的某一内容谈看法)
名人名言: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