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抗结核药致肝损害
- 格式:pdf
- 大小:315.90 KB
- 文档页数:3
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急性肝损伤的临床研究郭新枝;陈裕;程俊伟;陈永芳;张晓慧;王志刚;刘宝琴【摘要】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 Injection to treat acute hepatic dysfunction caused by antituberculosis therapies .In this randomized double-blinded and active drug-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 new pulmonary tuberculosis patients with hepatic dys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antituberculosis therapies were recrui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nd treated with 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 Injection and Tiopronin (another liver function protector ,as a controlled drug) ,respectively .The 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 Injection group showed mor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function parameters of liv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 It was concluded that 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 Injection can improve acute hepatic dys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antituberculosis therapies .%本文旨在研究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急性肝损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抗结核药物引发的肝损害(全文) 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常常使治疗中断或方案更改,导致疗效降低和耐药等,直接影响结核病控制效果。
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涉及肝、肾、皮肤、胃肠道、血液及神经系统等,其中药物性肝损害最为常见,严重者可致肝坏死,甚至危及生命,是历来临床上学习的焦点。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征短程督导化疗是目前结核病控制的主要策略。
但其中3个关键药物――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均有潜在肝脏毒性,可以导致药物性肝损害。
肝损害的病理学特征动物和临床研究发明,异烟肼毒性代谢产物主要通过共价键结合干细胞大分子物质引起干细胞坏死和脂肪变性导致药物性肝损害。
肼作为异烟肼毒性代谢物之一,可以引起干细胞脂肪变性、空泡形成和谷胱甘肽的消耗,多位于门静脉周围和小叶中心区。
利福平可引起一过性高胆红素血症,这并非利福平的毒性作用,而是干扰了胆红素排泄,进而引起肝小叶中心坏死和胆汁瘀积相混合的肝炎,表现为局限或弥漫性干细胞坏死和程度不等的胆汁瘀积并存。
在利福平联用吡嗪酰胺的肝损害死亡患者肝脏中可以发现桥接坏死、淋巴细胞浸润、局灶型胆汁瘀积、过度肝纤维化和小结节性肝硬化。
临床表现药物性肝损害可发生在抗结核化疗的任何时期,常常在最初2个月内。
主要表现为乏力、钠差、恶心、呕吐、上腹不适,重者伴黄疸,甚至肝昏迷。
临床表现、生化和组织学改变缺乏特异性,很难与病毒性肝炎鉴别。
终止化疗后肝损害症状会缓解,否则很可能导致死亡。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机制异烟肼异烟肼引起的肝损害不属于超敏反应,但与患者的体质有关,是不可预测的。
在易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个体表现为剂量依赖性,但对于其他患者,任何剂量的异烟肼均不会引起药物性肝损害。
异烟肼的活性代谢产物是大多数特异质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原因,而非异烟肼本身。
异烟肼通过肝脏的N-乙酰基转移酶2(NAT2)的乙酰化作用生成的乙酰异烟肼,后者水解为异烟酸和乙酰肼。
一部分乙酰肼乙酰化成无毒的二乙酰肼,另一部分水解为肼。
抗结核药物性肝脏损害的防治与护理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肝脏损害的防治方法与护理方式。
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40例结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经过治疗和护理,对照组患者胆红素及谷丙转氨酶值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
结论抗结核药物性肝脏损害时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对患者进行肝脏损害的防治及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肝脏损害,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标签:抗结核药物;肝脏损害;防治;护理结核病是全球范围内的多发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药物性肝损害是抗结核药物的常见毒副作用,以胆红素及谷丙转氨酶升高最为常见,在临床治疗中时有发生[1]。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程度因使用药物的不同有所不同,大量结核患者因化疗停止导致病程延长,对疗效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因此,在进行抗结核治疗中需密切关注肝功能变化,及早发现并进行预防,确保抗结核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结核病的治愈率。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2月收治的140例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过X线胸片、CT扫描及痰结核菌检查确诊,在进行结核治疗前肝功能正常,无肝炎及肝功能异常病史,表面抗原呈阴性。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
观察组中男性38例,女性32例;年齡15~72岁,平均(35.7±2.1)岁;38例继发性肺结核,15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7例结核性胸膜炎。
对照组中男性36例,女性34例;年龄16~74岁,平均(35.4±2.3)岁;36例继发性肺结核,16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8例结核性胸膜炎。
1.2方法1.2.1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结核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化疗方案;痰培养呈阳性患者,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采用国家规定的标准化疗方案。
无锡地区一线口服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伤多因素分析程亮;陈惠芬;高爱霞;华少鹏;贾秀杰;姜艳平【摘要】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rincipal factor of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caused by first-line anti-tuberculosis drug in Wuxi special tubercular hospital. Methods 830 patients fro January to December 2013 in Wuxi NO.5 people's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the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group (102 patients) and the non-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group (728 patients). Univariate and multiple 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Results 5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actors were identified through univariate analysis, including HIV infection, hepatitis B virus carrier, intemperance, therapeutic schedule of tuberculosis including Pyrazinamide and malnutrition. And multiple 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s analysis showed that hepatitis B virus carrier, therapeutic schedule of tuberculosis including Pyrazinamide and malnutrition were risk factors of 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Conclusion The main risk factors are hepatitis B virus carrier, therapeutic schedule of tuberculosis in-cluding Pyrazinamide and malnutrition for induced liver injury caused by first-line anti-tuberculosis drug. More atten-tions should be paid to these factors in daily work and necessary interventions should be given.%目的分析无锡地区结核病专科医院住院患者由于一线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12月在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抗结核治疗患者共830名,分成药物性肝损组(102例)和非药物性肝损组(728例),并对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有5项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包括HIV感染,乙肝病毒携带,嗜酒,含吡嗪酰胺的抗结核方案及营养不良.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乙肝病毒携带,含吡嗪酰胺的抗结核方案及营养不良为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乙肝病毒携带,含吡嗪酰胺的抗结核方案及营养不良是服用一线抗结核药物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应当重视上述相关的危险因素,并给予必要的干预.【期刊名称】《临床肺科杂志》【年(卷),期】2018(023)007【总页数】3页(P1172-1174)【关键词】结核;抗结核药;药物性肝损伤【作者】程亮;陈惠芬;高爱霞;华少鹏;贾秀杰;姜艳平【作者单位】214005 江苏无锡,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呼吸科;214005 江苏无锡,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呼吸科;214005 江苏无锡,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呼吸科;214005 江苏无锡,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呼吸科;214005 江苏无锡,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呼吸科;214005 江苏无锡,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呼吸科【正文语种】中文国内有资料分析1998-2014年间有关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文献582篇,由于研究对象、区域的差异,发生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占9%-48.1%,其中以发生肝功能损伤的报告发生率最高,为8%-30%[1] 。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154例临床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出现的时间、程度及与疗程的关系。
方法对154例临床应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
结果抗结核药物的肝损害多出现在用药4周内,表现在胃肠道症状及ALT升高,经保肝及对症治疗2周内肝功多能恢复正常。
结论抗结核药物肝损害只要早发现早治疗,肝功均可恢复正常,不会影响结核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抗结核药;肝损害药物性肝损害是常见的药源性疾病之一。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一线抗结核药物对肝脏有较强的毒副作用,其发生率高达10%~20%,占所有药物性肝损害的8%~13% [1] 。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核病人的规律化疗及治疗效果。
本文对我院2003~2008年收治的154例肺结核住院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及发病规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均为2003~2008年住院患者,男性,96例,女性58例,年龄17~73岁,20岁16例(占10.4%),20~60岁119例(占77.3%),60岁19例(占12.3%)。
入院时有乙、丙肝炎病毒标记阳性者19例。
全组化疗前肝功能均正常,可排除肝炎活动或其他药物性肝损害。
化疗开始后每2~4周复查肝功能1次。
肺结核诊断按1978年柳州会议标准,Ⅱ型2例、Ⅲ型121例、Ⅳ型14例、Ⅴ型17例。
1.2 治疗方案154例均按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推行的短程化疗方案标准用药[2] 。
采用四药联用,用药剂量:;异烟肼(H)0.30g qd;利福平(R)0.45g qd;乙胺丁醇(E)0.75g qd;吡嗪酰胺(Z)0.5g Tid。
两周复查一次肝功,对肝功异常的根据ALT升高的情况,采取家用保肝药、调整或停用抗结核药物等。
2 结果2.1 临床表现及肝功能检查情况①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厌油、乏力96例(62.3%);②黄疸:血清总胆红素(TBIl)升高(15.6~113.5μmol/L)42例(27.3%);③无症状52例(33.8%);④ALT升高(41~80u)40例(26%);⑤ALT、升高(81U~200U)91例(59%);⑥ALT、TBIl 同时升高40例(26%);⑦ALT、AST同时增高31例(20.1%)。
抗结核药的禁忌症说明书一、药品名称:抗结核药二、药品成分:抗结核药主要成分为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
三、适应症:抗结核药适用于结核病的治疗,尤其对于肺结核的疗效显著。
四、禁忌症:1. 个体过敏史:如曾经对抗结核药或其成分产生过敏反应,应禁用此药。
2. 肝功能异常:患有严重肝病的患者,因为抗结核药在肝脏代谢,故应慎用或避免使用。
3. 肾功能不全:抗结核药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因此肾功能受损的患者需减量使用或避免使用。
4. 糖尿病患者:抗结核药可能导致血糖水平变化,糖尿病患者在使用此药时应做好血糖监测。
5.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抗结核药能够通过胎盘屏障或乳汁传递,潜在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故在怀孕或哺乳期妇女应慎重使用。
6. 精神疾病患者:抗结核药可能诱发或加剧精神疾病症状,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应避免使用。
7. 其他禁忌情况:包括酒精中毒、肾上腺功能减退、视乳头炎等,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五、不良反应:1. 药物过敏:使用抗结核药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皮炎等,严重者可导致药物热、过敏性休克等。
2. 胃肠道反应:常见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
长期使用或剂量过大可能导致胃溃疡、消化道出血等。
3. 肝功能损害:抗结核药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长期使用易导致肝损害,表现为黄疸、肝功能异常等。
4. 神经系统反应:使用抗结核药可能引起头昏、头痛、神经炎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5. 血液系统反应: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六、药物相互作用:1. 利福平与异烟肼:联合应用时可能减少异烟肼的疗效,请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
2. 抗结核药与抗癫痫药:这些药物可能相互影响代谢过程,应避免联合使用。
3. 抗结核药与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某些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会影响抗结核药的代谢或受到抗结核药的影响,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联合治疗。
七、注意事项:1. 用药时间和剂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用药,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剂量。
结核病治好了肝肾却坏了
肝是人体最重要的代谢器官,是糖,蛋白质,脂肪等代谢的场所,也是药物,毒物灭火和解毒的地方。
很多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均通过肝代谢,过多的药物会加重肝的负担,影响肝功能,发生药物性肝损伤,严重者出现明显胆红素升高和中毒性肝炎,甚至造成肝性脑病和死亡,所以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每月复查肝功能,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大于150U/L(老年人100U/L)要停用全部抗结核药物,加强保肝治疗,待肝功能指标正常后调整使用药物;若谷丙转氨酶小于150U/L,则调整抗结核药物,如利福平改为利福喷丁,停用吡嗪酰胺,加强保肝治疗,10天后复查肝功能。
肾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许多药物要经过肾代谢,一些抗结核药物对肾有损害,如吡嗪酰胺,阿米卡星,链霉素等。
临床常见到应用吡嗪酰胺后尿酸增高,约占抗结核治疗人群的25%,尿酸增高后可使用别嘌醇片,尿酸大于600UMOL/L者最好停用吡嗪酰胺。
也有个别患者因服用利福平而引起肾衰竭。
老年患者因肾功能减退要慎用吡嗪酰胺,阿米卡星,链霉素。
因此,抗结核治疗期间必须做到每月复查肾功能1次,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
结核病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染的疾病,是除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以外死亡率最高的感染性疾病,在全球广泛流行,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是全世界第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结核病患者高居世界第2位。
我国现阶段临床上主要采用短程督导化疗方案[1],即初治活动性肺结核患者采用2H3R3Z3/4H3R3方案,复发涂阳患者采用2H3R3Z3E3S3/4H3R3E3方案,其中异烟肼(H )、利福平(R )、吡嗪酰胺(Z )3种一线主要抗结核药对肝脏都有一定的损害,而联合用药使肝损害更严重,发生率更高,常常迫使抗结核治疗中断,同时也增大了结核杆菌耐药的风险,甚至导致患者死亡[2]。
现对一线抗结核药的肝损害综述如下。
1抗结核药引起肝损害的机制抗结核药引起肝损害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公认的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机制是因为中毒和过敏反应。
中毒主要是由于药一线抗结核药致肝损害分析陈荣(扬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剂科,江苏扬州225001)【提要】目前我国在临床上对于结核病采用的是直接观察下的短程督导化疗方案,一般采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抗结核化疗方案,但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一线抗结核药均有肝损害的不良反应,联合用药会加剧肝脏的毒性及不良反应,从而会导致化疗中断,同时也会提高结核杆菌耐药的风险,有时甚至会引起患者肝衰竭致使其死亡,因此,一线抗结核药的肝损害越来越引起临床的重视。
【关键词】抗结核药/副作用;肝疾病/化学诱导;不良反应;肝损害文章编号:1009-5519(2012)12-1859-03中图法分类号:R978.3文献标识码:A物代谢引起,抗结核药在肝内经细胞色素P450作用转化为毒性产物或影响抗结核药品代谢和胆汁分泌的环节,均可引起肝脏损害或胆汁分泌障碍,且与基因多态性有关[3-6];而过敏反应仅发生在少部分的患者,虽与剂量大小无关,但剂量大者发生率较高。
通过比较临床抗结核药的肝损害,剂量依赖的肝毒性患者占大多数,过敏性肝损害较少。
1.1异烟肼异烟肼在肝内通过N-乙酰基转移酶分解为异烟酸和乙酰肼,一部分乙酰肼乙酰化成无毒的二乙酰肼,另一部分水解为肼。
异烟肼代谢产物肼及乙酰肼被认为与肝损害有关。
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N-乙酰基转移酶的活性和数量也有差别,可以分为快乙酰化和慢乙酰化两类,早期的研究一直认为,快乙酰化者由于乙酰化速度快,乙酰肼聚集较多,其肝损害发生率要明显高于慢乙酰化者。
但近期的研究则认为,由于快乙酰化者加速了乙酰肼的降解,起到解毒作用,使得造成异烟肼肝损害的主要代谢物乙酰肼大幅度降低,反而大大降低了异烟肼的肝毒性[7]。
由于不同的两种研究结论,故快乙酰化和慢乙酰化与异烟肼导致肝损害的关系仍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
1.2利福平利福平与异烟肼、吡嗪酰胺相比,肝毒性较低,也无证据显示利福平的代谢产物去乙酰利福平对肝脏有明显的损害。
利福平在临床上的肝毒性主要表现为血清氨基转移酶的增高,但大多数为无症状的血清氨基转移酶的一过性升高,可以不给予处理而自行恢复。
由于利福平主要是通过胆汁排泄,在此过程中,和胆红素竞争蛋白结合部位,干扰其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导致血中的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严重者可引起黄疸,尤其是高危人群。
利福平虽然肝毒性较低,但因其为肝药酶诱导剂,与其他抗结核药(如异烟肼、吡嗪酰胺等)联合使用,可诱导肝脏P450代谢酶的活性,加重肝损害。
1.3吡嗪酰胺吡嗪酰胺通过干扰结核分枝杆菌摄取氧或直接产生吡嗪酸杀灭结核杆菌。
由于在抗结核病过程中,此药通常与异烟肼和利福平合用,其肝毒性的发生率很难判断,但单用吡嗪酰胺引起的肝毒性较标准剂量异烟肼单用更为严重。
目前认为吡嗪酰胺是通过影响肝细胞的蛋白质合成,造成肝细胞膜受损,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并且吡嗪酰胺的肝损害具有剂量依赖性[8]。
1.4联合使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现今临床上治疗结核病主要采用短程督导的化疗方法,而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作为其中的一线抗结核药成为抗结核病的首要方案,用于各种类型的结核病治疗的强化期和继续期。
三者联合治疗抗结核的有效率虽然很高,但由于3种药物不良反应中都具有肝损害,限制了3种抗结核药的使用,甚至严重时需停用其中一种抗结核药,改换其他抗结核药,这不仅影响了抗结核的疗效,还增加了结核杆菌耐药的风险,导致病情加重,病程延长。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三者联合抗结核治疗,其肝损害的机制较为复杂,可能由于利福平为肝药酶诱导剂,加速了异烟肼代谢产物乙酰肼的产生,同时也造成吡嗪酰胺在肝脏蓄积,从而导致肝损害[9]。
2危险因素虽然联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治疗结核病会导致肝损害,但是短程督导化疗方案目前仍作为临床首选抗结核方案,然而在制订方案时必须考虑危险因素。
目前使用抗结核药需要注意的高危因素有老年,性别,营养不良,嗜酒,乙、丙型肝炎或既往有肝病史等[10]。
结核病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其肝、肾功能退化,肝药酶活性降低,药物代谢、排泄功能减弱,在肝内形成蓄积,很容易发生肝损害[11]。
国外学者认为,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女性患者要高于男性患者[7],但现阶段国内有研究显示结核药致肝损害没有性别差异,甚至出现相反的结果[12],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人种、统计方法以及肝损害界定的依据不同所致,确切的结论有待进一步探讨。
营养不良者,可能由于血浆蛋白浓度低,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减少,游离的药物活性较强,药物清除率下降,导致药物在肝脏蓄积,造成肝细胞损害。
长期嗜酒者由于肝脏一直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肝脏解毒功能下降,同时乙醇也同样会造成一定的肝损害,这时使用一线抗结核药会加重肝损害,甚至引起肝衰竭致使其死亡。
临床上结核病合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患者较为普遍,即使既往有肝病史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之前检查肝功能正常,其肝细胞和肝组织可能都已经出现病理性损害,而联合使用一线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会加重肝损伤,造成严重的肝毒性。
因此,对于结核病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在治疗结核前检测患者全部肝功能参数(以此对照使用一线抗结核药后肝功能参数),排除其潜在的抗结核药高危因素,为患者抗结核临床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3抗结核药肝损害的治疗和预防对于一线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的治疗及预防,目前没有统一的定论。
临床上主要是根据肝功能损害程度来调整治疗方案,当患者只是轻微的肝功能异常[1×正常值上限(ULN)<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ULN,无明显的肝炎临床体征]无需停止使用一线抗结核药,继续原有的抗结核治疗方案,但必须密切监测患者肝功能参数;而当患者出现轻度肝损害[2×ULN<ALT≤3×ULN,或(和)1×ULN<总胆红素(TBIL)≤2×ULN,患者无明显体征或仅有轻微肝炎临床体征]停用利福平、吡嗪酰胺;当出现中、重度肝炎及发生肝衰竭时应停止一切可能造成肝损害的药品,积极采取保肝治疗[13]。
是否预防性地使用保肝药物,目前临床上一般通过入院检查肝功能而定,对于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使用保肝药物,保证抗结核治疗的顺利进行。
何时停用一线抗结核药是结核药肝损害治疗的关键,一方面,过早停用或者无明显肝炎临床症状下强行停用一线抗结核药会影响抗结核治疗方案的实施,造成耐药结核杆菌的产生,甚至会延长抗结核治疗过程,造成严重后果;另一方面,为了治疗结核方案的实施不及时停用一线抗结核药,引起患者中、重度肝炎或肝衰竭而危及生命[14]。
美国胸科协会建议,无论有无明显的肝炎临床症状,如果血清ALT水平超过正常值5倍以上或ALT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但伴有黄疸或肝炎症状,均应及时停用一线抗结核药[15]。
这基本与上述提到的停用一线抗结核药的肝功能损害标准一致。
对于停药后的临床治疗,一般选择无肝损害的二线抗结核药继续抗结核治疗,同时积极采取保肝治疗,监测患者肝功能参数。
由于二线抗结核药抗结核的效果远不如一线抗结核药,所以在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或者转氨酶至少下降50%的情况下,先恢复利福平治疗,再继续使用异烟肼(由于吡嗪酰胺的肝毒性较大,在结核病患者可以耐受异烟肼和利福平再次治疗的情况下,临床上不建议使用),如果患者肝功能再次出现异常,则停用最后加入的药物。
由于现今临床上没有新型的结核药来代替一线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所以短程督导化疗方案仍将作为临床上治疗结核病的首选方案。
在未来抗结核治疗过程中,一线抗结核药的抗结核作用及其肝损害不良反应,将会成为抗结核治疗的新课题,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参考文献[1]董志坤.结核病化疗督导管理的实施和体会[J].江苏预防医学,2009,20(4):36-37.[2]陈鸣.抗结核板式组合药致肝功能衰竭2例报告[J].中国抗痨杂志,2008,30(1):17-18.[3]Roy PD,Majumder M,Roy B.Pharmacogenomics of anti-TB drugs-rela-ted hepatotoxicity[J].Pharmacogenomics,2008,9(3):311-321.[4]罗北海,谢冬萍.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炎140例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0):1539.[5]李雪峰.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11,17(12):1700-1701.[6]Adhvaryu MR,Reddy N,Vakharia BC.Prevention of hepatotoxicity dueto anti tuberculosis treatment:a novel integrative approach[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8,14(30):4753-4762.[7]赵凤芹.抗结核药物诱导肝损害的评价[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3,23(6):322-324.[8]周晓映,原淑鸿,张红漫.吡嗪酰胺的不良反应概述[J].中国药房,2008,19(5):388-389.[9]杨淑艳,钟秀宏,沈楠,等.抗痨药所致肝损害的发生机制和防治研究进展[N].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0,31(3):159-161.[10]伍小英,张晋昕,梁冰,等.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6):1602-1604.[11]王吉超,谈惠丽.抗结核药物致老年人药物性肝炎42例临床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8,11(5):336.[12]于海宁,孔群爱,宋涛,等.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情况分析[J].广州医药,2007,38(1):59-60.[13]肖东楼,马玙,朱莉贞.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诊疗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5.[14]许爽.一线抗结核药的副作用临床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7,28(3):76.[15]杨慧媛,宋育林,许建明.抗结核药物肝毒性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安徽医药,2008,12(4):289-292.(收稿日期:2012-02-27)盐酸纳洛酮为内源性阿片肽,特别是β-内啡肽可能是一种重要的神经调节物质,对呼吸、心脑血管等生理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并参与了昏迷、颅脑损伤、休克、急性中毒等应激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