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 明代绘画
- 格式:ppt
- 大小:2.29 MB
- 文档页数:69
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绘画作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绘画传统,无论是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这些经典的绘画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才华,也传递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介绍中国美术史上的几幅经典绘画作品,探讨它们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首先,我们来看一幅著名的山水画作品——《千里江山图》。
这幅作品是北宋时期画家王希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绘制广袤的山川河流,展现了中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
画中山峦起伏,江水蜿蜒,树木繁茂,形成了一幅宏伟壮丽的画面。
这幅作品以其精湛的笔墨和恢弘的气势,表达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深深热爱。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幅传世的花鸟画作品——《百花图》。
这幅作品是明代画家朱耷的杰作,以其细腻的笔触和鲜艳的色彩而闻名。
画中绘制了各种各样的花卉,如牡丹、菊花、梅花等,以及蝴蝶、蜜蜂等小动物。
这幅作品以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生动的表现方式,展示了中国花鸟画的独特魅力。
它不仅传达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热爱和追求,也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崇尚。
除了山水画和花鸟画,中国绘画史上还有许多优秀的人物画作品。
其中一幅著名的人物画作品是明代画家唐寅的《醉酒图》。
这幅作品以其独特的构图和生动的形象而著称。
画中描绘了一个醉倒在地的男子,他的面容憔悴,衣衫褴褛,酒瓶和酒杯散落在地上。
这幅作品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绘,展示了中国人对酒文化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它不仅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由和放纵的向往,也反映了对生活的痛苦和无奈。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幅经典绘画作品,中国美术史上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作品,如明代画家仇英的《富春山居图》、清代画家郎世宁的《清明上河图》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也承载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
总之,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绘画作品展示了中国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才华,也传递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生活和文化的思考和追求。
明代绘画的历史成因及其艺术成就作者:段伟周祎来源:《设计》2014年第02期摘要:明代绘画是我国美术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
在绘画门类方面,山水、花鸟画盛行,文人画风靡:在艺术流派方面,“浙派”、“吴门派”、“松江派”“苏松派”等画派既交融又对峙:在绘画方法方面,有水墨山水画、写意花鸟画、人物画、墨骨肖像画等。
明朝末期的民间绘画,特别是版画也非常繁荣。
关键词:宫廷绘画浙派文人画吴门画派一、明代早期绘画:宫廷绘画与“浙派”明代绘画的早期阶段大约是一三六八年至一五零五年,共—百三十余年。
这一时期是明王朝的创立和巩固阶段。
1.宫廷绘画明朝前期的皇帝,如宣宗朱瞻基、景帝朱祁钰、宪宗朱见深等皆善绘画,他们对绘画艺术高度重视,大批招揽画工入宫。
明代的宫廷画院里,画家们多为皇帝服务。
为了讨得皇帝的欢心,画家们对宋、元绘画“心追手摹”。
(1)宫廷人物画明代宫廷人物画大多反映了帝王皇族的宫廷生活。
主要表现有:一是借助古代历史故事,宣扬文功武德,利用古人的丰功伟绩讴歌当朝。
代表作品有:《雪夜访普图》轴、《聘庞图》轴等;二是记录宫廷生活的帝后肖像画及宫中行乐图。
代表作品有:《明成祖坐像》、《宣宗射猎图》等。
三是反映臣僚们活动的人物画。
代表作品有:《杏园雅集图》卷、《竹园寿集图》卷等。
四是继承中国传统绘画体裁的人物画。
代表作品有:《琴高乘鲤图》、《货郎图》等。
(2)宫廷山水随着画院制度的变迁,明代宫廷山水画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主要表现有:一是承元人余绪的明初宫廷山水。
代表作品有:《临董源夏山读书图》轴、《合溪草堂图》轴等;二是融两宋风格于一体的明代“院体”山水。
代表作品有:《江阁远眺图》轴、《烟江远眺图》轴等。
(3)宫廷花鸟画明代的宫廷花鸟画最具院体绘画的代表性。
代表性画家有边景昭、林良、吕纪和孙隆等。
边景昭,福建沙县人,宫廷画家。
宣德年间被征为武英殿待诏。
他的工笔重彩花鸟画不仅承继了宋代以来的院体传统,而且宗黄筌的工笔写生法,刻画精丽,气局宏敞,存世作品有:《三友百禽图》、《竹鹤图》等;林良,广东南海人。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明清芥子园画谱明清时期绘画进一步普及于社会,作为学习范本的画谱纷纷刻板流传,芥子园画谱即是其中影响最大的画谱之一;芥子园画谱共分三集,初集为山水谱,二集为梅兰竹菊谱,三集为花卉草虫翎毛谱;因对技法皆有简要分析,便于初学者入门,故风行一时;萝轩变古笺谱笺纸是古代文人书信或写诗时用的纸,讲求美观实用,明代后期套色水印用于笺纸的装饰,并将之辑印成集,遂有笺谱出现;萝轩变古笺谱为南京吴发祥刊印,除用套色水印外,还创造性的采用了“拱花”技术;共182幅作品;杨柳青和桃花坞年画杨柳青位于天津西郊,又称“卫画”,杨柳青年画受到北方版画和院体画的影响,精工细腻,生动逼真,设色鲜艳雅致,题词讲究;在风格上追求绘画效果,彩色套印可与彩绘结合;细腻鲜丽,人物形象俊秀传神;题材包括神、风俗、历史故事、戏曲、娃娃、美人、风景、花卉等;苏州桃花坞年画收到南方版画影响,严谨细致,人物多作微笑表情;原色套印的传统形式,以粉红粉绿为主,具有明丽雅致的效果,风俗、戏曲等题材的作品更具有南方地区特色;泥人张泥人张是天津张姓民间彩塑艺人的称号; “泥人张”的彩塑,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题材广泛、惟妙惟肖;艺术上雅俗共赏;在中国民间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第一代匠师名张长林,第二代张兆荣,第三代张景枯景泰蓝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品,制造历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间最为盛行,又因当时多用蓝色,故名景泰蓝;景泰蓝以金或铜作坯,制成各种造型,再用细铜丝掐成各种花,中充珐琅釉,经烧制、磨光、镀金等工序制成;景泰蓝造型特异,制作精美,图案庄重,色彩富丽,金碧辉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国传统出口工艺品;顾绣又称“露香园绣”;明代顾绣多以名人书画为蓝本,配以典雅,针线平整,形象生动,又略以画笔点染补绣工不足,表现古代书画名迹能得其韵致,而无生硬造作之感;顾绣的成就大大促进了欣赏性刺绣艺术的发展;嘉定竹派明代嘉定朱氏祖孙三人相继以刻竹着名,形成“嘉定竹派”,他们都擅长书画,所刻古贤、佛像、山水、花木、章法新颖,用刀如笔,意趣横生;馆阁体馆阁体属于官方使用的书体,特指楷书而言;在科举试场上,必须使用这种书体,它强调楷书的共性,即规范、美观、整洁、大方,并不强调如今所谓的个性;书法家有沈度,风格婉丽,雍容端庄;其弟沈¥,吴门三家明代书法祝允明、文征明、王宠体现着明代中期书法艺术的新成就;他们从古代书法艺术中广泛吸收营养,彻底摆脱台阁体的流弊,各自形成独特的风貌和个性,具有相当的影响,在书法史上被称为“吴门三家”;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总体上属于人文画派,四人风格不同;画风精笔墨,尚意趣;沈周、文征明比较接近,但也有所区别,沈周山水笔墨挺健,气韵浑厚,形成了粗笔写意的新面貌,开创一代水墨浅络山水的独特风格;他的花卉,笔墨尚朴,风格淡逸;文征明在融汇细润文雅,独具一格;唐寅运用了元人水墨写意的笔墨,融合变化,形成了劲秀潇洒的风格;仇英摹古的功力深厚,师法南宋院体,人物山水,多以工笔重色为主,风格浓丽典雅,兼能水墨写意,也具有刚健秀逸之致;他所画人物仕女,形象优美,线条流畅,形成了明代后期人物仕女画的时代风貌,对明清画坛影响很大;华山图册明代王履所画;全册各开意境或险峻,或幽深,或苍茫,或清旷,将华山万秀千奇的佳景胜迹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在华山图序中较系统地论述了其绘画主张,其中“我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师法造化”的见解和“以形写意”的观点,对后世山水画理论影响深远;庐山高图是吴门四家之首的沈周在41岁时为自己的老师祝寿所作;沈周用庐山象征其师的崇高人格,实际上正是作者本人思想境界的体现;作者用王蒙的笔法,以高度的思想与技巧,集中的表现了这一雄伟瑰丽的名山景象;真赏斋图真赏斋图明代画家文征明作;为好友而作;此图有两卷,均以工笔设色形式表现无锡着名收藏家华夏的书斋;构图简洁别致,主题突出,用笔苍润,秀挺,富有表现力;图右画太湖石一组,展现出一个幽静秀美的天地,古松、高梧中修竹丛生,掩映着一幢草堂书屋;室中主宾隔案对坐,似展卷交谈,传神的几笔把人物写得生动而准确,使整个画面完整精美;卷后真赏斋铭为画家晚年楷书精品;墨葡萄图墨葡萄图水墨大写意,笔墨酣畅,布局奇特,老藤错落低垂,串串葡萄倒挂枝头,晶莹欲滴,茂叶以大块水墨点成,信笔挥洒,任乎性情,意趣横生,风格疏放,不求形似而得其神似;画面上方以行次敧斜的草书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表达了画家徐渭的狂放洒脱和愤世嫉俗,传达出一位落泊怅然的文人形象,葡萄在徐渭笔下,成了主体价值的象征; 南北宗中国书画史上一种理论学说;明代画家董其昌所创;他把李思训和王维视为“青绿”和“水墨”两种子画法风格的始祖,并从此倡中国山水画分“南北宗”之说;他将水墨渲澹的文人画系统比作南宗,将画家青绿勾斫画法称为北宗;从而抬高士大夫文人画的地位而贬低职业画家的创作;在绘画中更强调文人修养而贬低造型功力,强调笔墨情趣而忽视沟壑景物的创造,标榜士气排斥作家气;波臣派明代人物画流派之一,创始人曾鲸受西方油画的影响,将中国画的线条水墨和西方绘画的光影明暗相结合,既有中国画的意境同时又兼具西方画的体积与质感;是西方油画与中国画最早的完美结合;作有王时敏像南陈北崔晚明时代的画家陈洪绶与崔子忠在中国绘画史上并称为“南陈北崔”,两人不仅均以画、尤其是人物画名世;陈洪绶所做人物画注重神情刻画,塑造形象带有一定夸张因素,衣纹细润圆劲,设色古艳,富有装饰趣味,作有扑蝶仕女图、雅集图卷;崔的人物画故事布景奇伟,经常以窄长的直幅巧妙安排人物器具,取法于晋唐之间,所画人物奇古不媚,用线、用墨、用色的感觉与手法与当时画坛的常规画风有很大的差异,论者以为“非唐非宋”;上海博物馆所藏的白描佛像卷、云中玉女图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桐荫论道图等都能表现出这样的特点;水浒叶子水浒叶子是陈洪绶二十八岁时,花费四个月所作的另一组版画精品; 陈洪绶在这套水浒叶子中,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从宋江至徐宁凡四十位水浒英雄人物;陈洪绶大量运用锐利的方笔直拐,线条的转折与变化十分强烈,能恰到好处地顺应衣纹的走向,交代人物的动势;线条均较短促,起笔略重,收笔略轻,清劲有力;这套图一出世,不仅民间争相购买而且博得了一班文人画友的交口称赞;清初四僧“四僧”是指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石涛, 明末清初的“四大高僧”之一;中国清代画家;别号甚多,原济、道济,自称苦瓜和尚;石涛长期游历山水,所画山水画构图新颖多变,景象郁勃新奇,意境宏深,笔情纵恣,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充沛的活力,与充斥当时画苑千篇一律的“八股山水”形成鲜明对比;苦瓜和尚语录理论上主张“我自用我法”;四王吴恽清代初期画坛上正统派的代表人物有被称为“四王”的王时敏、王鉴、王翚和王原祁,他们在艺术上严格遵循古法,加上另外两位正统派画家吴历和恽寿平,被称为“清初六家”;王时敏仿黄公望,王鉴仿董其昌、巨然,王翚,被称为清初画圣,是四人中变化较多而技巧熟练的一个;王原祁承董其昌及时敏之学,形成娄东派,左右清代三百年画坛,成为正统派中坚人物;四王后仿古画风弥漫一时;恽寿平是清朝初期最享盛名的花鸟画家;恽寿平山水取黄公望笔法,其画作多写生,人称“写生正派”;更以徐崇嗣为宗,兼取各家之长,极大的发展了没骨画;所画花卉,很少勾勒,以水墨着色渲染,用笔含蓄,画法工整,明丽简洁,天趣盎然;他强调人品与画品的关系,要求画家“出入风雨,卷舒苍翠”,然后“走向造化于笔端”;他同时也强调画家主观情思对绘画对象的溶铸;金陵八家明末清初的南京画坛是画家云集之地;着名的有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彼此画风不尽相同,都负有一定的时誉,世称“金陵八家”; 金陵八家在明清交替之际萌生,他们经历了明末政治腐败、社会黑暗,也身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清初,因此,金陵八家大多隐居不仕,往来江淮一带,以书画为生;他们有时聚集一起,以诗画自娱,在作品中发表自己的政治抱负和艺术主张;黄山派明末清初山水画流派之一;代表画家为梅清、原济石涛、弘仁浙江;三人画风各异,而都以描绘黄山的峰峦烟云之变化着称,故称“黄山派”;世人称:“石涛得黄山之灵,梅清得黄山之形,弘仁得黄山之质;苦瓜和尚语录中国清代绘画理论着作;石涛着;该书另一版本名画谱;全书18章,先讲原理,次述运腕,最终引出理论主张,构成完整有机的山水画理论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作者把画理画法的认识提高到宇宙观的高度,穷其原委变化,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系统性,有充分的逻辑力量;此书反对拟古 ,主张“借古以开今”,“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重视发挥画家个性并实现创作自由,对中国18世纪 ,特别是20世纪以后的山水画甚至整个中国画发生了重大影响;新罗山人清画家华喦,花鸟画最负盛名,吸收明代陈淳、周之冕、清代恽寿平诸家之长,形成兼工带写的小写意手法;既有大局的的挥洒简逸,又有细节的精微描写,如画禽鸟,能将蓬松的羽毛玲珑剔透地表现出来;敷色鲜嫩不腻,时用枯笔干墨淡彩;这种工写结合、清新俊秀的花鸟画风格,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人物画的成就也很突出;得益于陈洪绶、王树毂、马和之、自成一种减笔画法;形象有所夸张而又不变形,线条似马和之的“兰叶描”,简练柔劲,不失形似而更重精神;山水兼法院体,吴派、董其昌诸家,不拘一格,一般比较简略率脱;亦工书,取法钟繇、虞世南;能诗,所着有离垢集、解弢馆诗集;鬼趣图罗聘,扬州八怪之一,以画鬼着称;鬼趣图卷是他的存世名作,共8幅,画家以夸张手法描绘出一幅幅奇异怪谲的鬼怪世界,借以讽喻社会现实,堪称古代杰出的漫画;红楼梦图咏红楼梦图咏原辑为清代李光禄,画家改琦绘图,淮浦居士重编,光绪五年1879刊本;这本木版画集共绘制了通灵宝玉、绛珠仙草、警幻仙子、黛玉、宝钗、元春、探春、惜春、史湘云、妙玉、王熙凤、迎春……宝玉等50幅,其中共有55人;图中林黛玉柳眉杏眼,樱桃小口,为典型的传统古典美人形象,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刻画了“病态”身躯;与其他红楼梦人物图画相比,同样的一个人物,该书表现得更为隐约、含蓄,可谓有“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气质;但其中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人物的表情都差不多,看上去缺乏个性,局限于传统人物画的技法和风格;海上三任任熊、任熏、任伯年;“海上画派”反映了新兴是市民阶层的审美要求,它像一股清新之风,使沉寂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清代花坛再次活跃起来;工商业的发展使艺术市场更加活跃,吸引了众多画家;他们的绘画虽然在选材上未脱离以往的范围,但画面设色、章法及风格气息完全有新的特点;海派绘画将文人画传统与民间美术结合起来;并融合了明清水墨大写意的技法和金石艺术中刚健雄劲的审美特色,使用强烈鲜明的色彩描绘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时期作品既能适应新时代商品社会的需求;又能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可谓雅俗共赏;“三任”中,任伯年的成就最高,人物花鸟均有不少创新,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能工能写;共有春江水暖图写有关河一望萧索;人物自然传神、花鸟生机盎然;海派晚期巨匠吴昌硕在写意花鸟上成就颇深;作有松鹤延年图;其花鸟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立意高远,反映了他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笔墨功力;写意花卉自明代沈周、陈淳、徐渭以来,经历朱耷、石涛、扬州诸家,曾在各方面作出贡献,吴昌硕最后集中了他们的成就并适应当代欣赏要求,逐渐去掉古代文人画中的颓废孤寂、乱头粗服,代之以热烈挺健的风格,重新开垦出一片新天地;扬州八怪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他们并非都是扬州人,但都长期生活于此;都有较好的文艺修养,兼长书法诗文;他们之中有些人曾混迹官场,由于不甘逢迎或不堪忍受统治阶级内部倾轧而失意潦倒,对社会现实有一些不满和牢骚,对正统文人画也有某些抵触之处,常常以雄恣奔放或古拙的笔墨风格表达自己的个性;扬州八怪在艺术创作中普遍具有师造化、抒个性,用我法,重神似,端人品,修素养的特点;金农,字寿门、号冬心,平生未做官,曾被荐举博学鸿词科,入京未试而返;好游历,"足迹半天下";博学多才,五十岁后始作画,终生贫困;精篆刻、鉴定,善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 ;尤精墨梅;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机勃发,还参以古拙的金石笔意 ,风格古雅拙朴,作品有墨梅图、月花图等;又长于题咏,"每画毕,必有题记,一触之感";也擅长书法,写隶书古朴,楷书自创一格,号称"漆书",另有意趣,又谓金农体或冬心体,笔画横粗竖细,撇飘逸而捺厚重,字体多呈长方形,头重脚轻,甚为好看;篆刻得秦汉法;诗文有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杂着,其书画题跋被辑成有冬心画竹、画梅、画马、自写真、杂画题记等;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 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 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浙派中国明代绘画流派;因开创人戴进为浙江人,故名之;其主要成员还有吴伟、张路、蒋嵩、汪肇等人;戴进、吴伟等也曾一度服务于宫廷;在继承传统和艺术追求上,浙派与当时的院派亦称院体,同受南宋院体山水画的影响,但不同的是,浙派画家在继承的同时,更注意个人笔墨技法与画风的变化;浙派作品中虽然也显露出师承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等南宋院体画家的痕迹,但构图、笔墨等表现形式均有个人风格;他们的笔墨更为粗简放纵、洒脱爽劲、酣畅淋漓,富有较强的节奏感;所绘物象,结构严谨,描绘准确;同是浙派画家,其风格亦各有不同,如戴进之劲爽精微,于淋漓畅快中显出秀逸之致;而吴伟则以豪迈简括,纵逸洒脱为特征;至于张路、蒋嵩、汪肇等或爽健,或恣肆,各有区别;作为绘画流派,浙派在明代前期与院派同为画坛主流,追随者甚众,影响颇大;因浙派中的吴伟是江夏今湖北武汉人,故画史亦称他及其追随者为江夏派;到了明代中期以后浙派画家由于一味追求恣肆、狂放,流于草率,逐渐失去画坛主流地位,而被新兴的吴门派所取代;元代赵孟頫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一是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口号,扭转了北宋以来古风渐湮的画坛颓势,使绘画从工艳琐细之风转向质朴自然; 二是他提出以“云山为师”的口号,强调了画家的写实基本功与实践技巧,克服“墨戏”的陋习; 三是他提出“书画本来同”的口号,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烈,韵味变化增强; 四是他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以画寄意,使绘画的内在功能得到深化,涵盖更为广泛; 五是他在人物、山水、花鸟、马兽诸画科皆有成就,画艺全面,并有创新; 六是他的绘画兼有诗、书、印之美,相得益彰; 七是他在南北一统、蒙古族入主中原的政治形势下,吸收南北绘画之长,复兴中原传统画艺,维持并延续了其发展;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元四家对于山水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四人均是江浙一带人,都擅长水墨山水并兼工竹石,为典型的文人画风格,他们生活在元末社会动乱之际;虽然每个人社会地位及境况不尽相同,但他们不得意的遭遇是相似的,在艺术上都受到赵孟頫的影响,通过他们的探索和努力,使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巧达到了一个高峰,对后世的绘画,尤其是“南宗”一派影响巨大;元代绘画以山水画为最盛,其创作思想、艺术追求、风格面貌均反映了画坛的主要倾向,影响后世也最深远;元初山水画家以钱选、赵孟頫、高克恭为代表,他们均对传统山水画进行了认真探索,并托复古以寻求新路;钱选善画青绿山水,师法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和南宋赵伯驹,并融进文人画的笔意和气韵,具有一种生拙之趣;高克恭变化出入于米芾、董源、李成之间,形成了浑穆秀润的独特风格,在元初与赵孟頫、钱选并驱;元代中后期,崛起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这四大家;元四家以他们各自的创新风格和简练超脱的艺术手法,把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代表了这一时期山水画发展的主流;五代两宋宋瓷“五大名窑”宋瓷窑场首推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后人称之为“宋代五大名窑”;汝窑以青瓷为主;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着称于世;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定窑为民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宋四家宋四家,即宋人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合称,被后世认为是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青花瓷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釉下彩的一种;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也有学者称唐青花并非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南宋四家“南宋四家”为李唐采薇图、刘松年四景山水图、马远、夏圭寒江独钓图;“早知不入世人眼,多买胭脂花牡丹——李唐”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为了适于案头观赏,作者将事件的发展过程分为五个既联系又分割的画面;构图和人物有聚有散,场面有动有静;对韩熙载的刻画尤为突出,在画面中反复出现,或正或侧,或动或静,描绘得精微有神,在众多人物中超然自适、气度非凡,但脸上无一丝笑意,在欢乐的反衬下,更深刻的揭示了他内心的抑郁和苦闷,使人物在情节绘画中具备了肖像画的性质;全图工整、细腻,线描精确典雅;人物多用朱红、淡蓝、浅绿、橙黄等明丽的色彩,室内陈设、桌机床帐多用黑灰、深棕等凝重的色彩,两者相互衬托,突出了人物,又赋予画面一种沉着雅正的意味;荆关董巨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惜墨如金李成其寒林枝杈谓为“蟹爪”;徐黄异体指五代的花鸟画出现的两大阵营,以西蜀黄筌为代表的一派,被称为"黄家富贵",因为他们多描绘宫廷苑囿中的珍禽奇花,画法精细,以轻色渲染而成;而江南的徐熙所代表的一派,则多取材于水鸟野卉,画法多用墨笔,色彩极少,相对黄筌一派的风格,这一派被称作"徐家野逸",这种现象被称为"徐黄异体";笔法记荆浩的绘画理论着作;笔法记是我国古代山水画理论的重要着述;文中特别强调对真山水进行观察研究和塑造真实动人的艺术形象;提到“真”和似的区别,“似”是“得起形而遗其气”,“真”为“气质俱盛”;笔法记还提出气、韵、思、笔、墨“六要”,从形象的生动性、立意;酝酿形象到传达笔墨的艺术效果等方面提出要求;对后世山水画的创作和评论都起到指导意义;隋唐青绿山水山水画的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中国的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设色画中先有重色,后来才有淡彩;吴带当风中国画术语;是对吴道子人物画风格的概述;吴道子是盛唐最杰出的画家,被称为“画圣”;在宗教画上成就突出;在用笔技法上,他创造了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描摹对象的份量感和立体感,他突出了人体曲线和自然的结合,这种画风在后来的西方也有一定的影响;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故有“吴带当风”之称; 后人亦以之称美其高超画技与飘逸的风格;曹衣出水曹衣出水"又称“曹家样”,是由中亚曹国的北齐曹仲达创造的中国古代人物。
中国美术史上那些最具代表性的“画派”及代表画家(元清)(二)紧接上篇!17、浙派明代前期中期中国画坛的重要绘画流派,明代中后期浙派衰弱,其优势位置被吴门画派取代。
因其开创者戴进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故得名浙派。
其主要成员还有吴伟、张路、蒋嵩、汪肇等人。
浙派与当时的院派同受南宋院体山水画的影响,不同之处在于浙派画家在继承的同时,更注意个人笔墨技法与画风的变化。
浙派与明代宫廷绘画曾呈双峰之势,自宣德至正德年间,两派并列雄踞当时中国画坛,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戴进:字文进,又字文节,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
其人物、花鸟,技艺精湛,很有名气。
主要艺术活动和影响是在民间。
浙派创始人。
戴进山水画作品注重选题,画法源出宋元,继承南宋水墨苍劲一派,主要吸收南宋时期的马远、夏圭风格,但也吸取北宋时期的李成和范宽,并取法郭熙、李唐、董源,作品用笔劲挺方硬,水墨淋漓酣畅,技巧纵横,画风雄健挺拔,俱遒劲苍润,一变南宋浑厚沉郁的风格,发展了马远、夏圭传统,善于用浓淡水墨的巧妙变化,来表现“铺叙远近,宏深雅淡”的品格,既有南宋院体遗风,又有元人水墨画意,被推为“浙派山水首席画师”。
代表作品有有《金台送别图》、《春游积翠图》、《风雨归舟图》、《三顾茅庐图》、《关山行旅图》、《达摩至慧能六代像》、《南屏雅集图》、《归田祝寿图》、《葵石峡蝶图》、《三鹭图》等传世。
《春山积翠图》上海博物馆藏此图构图、用笔与李唐、马远等南宋院体水墨画派风格—脉相承,以疏爽之笔出之。
整幅作品用二大块斜向切入,近景以浓郁的松冠为主体;中景山岩以重浓墨点出树林;远景用谈墨稍示山形,施以苔点。
近、中、远三个景物层次自然推出,简洁明快,颇具气势。
视觉中心几株苍劲虬松屈曲盘桓,生意盎然。
松下一高士曳杖缓行,一书童抱琴侍随,一前一后行进在高岭小径上。
中景和远景的两座山峦相互交叉,左右相切,之间的茅舍隐隐约约,含蓄有致,与前景的人物相呼应。
整幅作品充满了静谧空幽,呈现出一种高古清远,悠闲舒适的士大夫的生活情趣。
中国美术史——明清美术题库(考研复习用)中国美术史——明清美术题库(考研复习用)明清时期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此时期的美术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技法,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通过题库形式,介绍明清时期的美术,帮助考生系统了解与学习。
一、题目:明代山水画的特点和代表人物是谁?明代山水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法,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
在明代,山水画家们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和卓越的构图技巧,以及对自然美的深入剖析,创造了许多卓越的作品。
其代表人物是谁?山水画是中国画的重要画种之一,而明代山水画家中的代表人物则是文徵明。
文徵明是明代著名的艺术家,他继承了宋代文人画的传统,并加入了自己的创新与颠覆,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他的作品注重气韵生动,以笔墨浓淡交替,线条简练流畅为特点。
他尤其擅长以小品、随意笔触勾画山水景物,使观者感受到大自然的恬静与宁和。
二、题目:清代人物画的特点和代表作品是什么?清代人物画是明清时期的另一个重要美术流派,它以塑造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为核心,充分展现了清代社会的特点和文化氛围。
清代人物画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代表作品?清代人物画注重形象写实,更加注重人物的气质和思想内核的表达。
与明代相比,清代人物画更加关注生活的真实性和社会的人情味道。
画家们通过细腻入微的线条和纤巧的笔法,使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与观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清代著名的人物画家有石涛、吴昌硕等多位艺术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清代人物画的特点。
例如石涛的《秋江渔隐图》中,他用精湛的画工塑造了渔夫的形象,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江渔隐的场景,使观者对渔民们的辛勤劳动和恬淡生活产生共鸣。
三、题目:中国瓷器的明清时期发展特点是什么?明清时期是中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期的瓷器无论在纹饰、造型还是烧制工艺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发展特点是什么?在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首先,明代的瓷器以宜用为主,注重实用价值。
本从书着重从千余年的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中,梳理出体现艺术传承与群体现象的画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予以系统评介。
画派就其严格的涵义而言,并小始自纸绢卷轴画发车韧的魏晋南北朝时代。
作为正式的画派,应该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相同或相近的画学思想或创作原则;二是相仿的笔墨形式和艺术风格;三是呈现一定的师承关系,即有刨始人和直接承继人或追随者,从而形成一个人际关系密切、画风传承有绪的画家群体,这批画家就组成了同一画派。
占代绘画史籍中正式命名的第一个画派是明代“浙派”,明朱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称:“国朝名上仅戴文进为武林人,已有浙派之口”。
于是,承绪戴文进画风的吴伟、张路、蒋嵩、汪肇、郑文林、钟钦礼、史文等人,均被列入了“浙派”。
以后,“吴派”、“松江派”、“武林派”、“嘉兴派”、“娄东派”、“虞山派”、“常州派”、“京江派”、“海派”、“岭南派”等明清诸派称谓即相继而生,画史以画派来归纳、概括中国绘画发展历史的论述也相沿成月,并成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明代,元代之前一般突出个体,所以黄全那种画体称谓不是画派,到元代也称元四家而无画派,直到明代才出现吴门画派这样的称谓。
画家们之间,因风格相近,技法上的规律相似,自觉或不自觉的结合,就产生出各种不同流派。
有个人形成一种流派的,也有某些画家对生活态度,性格气质以及艺术兴趣和表现方法有共同情调形成流派的,亦有“艺术风格”相近或因地域关系形成流派的。
各种不同流派,各具特色。
在中国绘画史上分风格流派往往是将几位风格相近或同时代风格并不相近放在一起画派的形成有二大因素,一则是社会环境发展的必然成果,诸如一个地区或一个时代、有一群人应运社会意识的交集点,而有共同的理想者;再则是画理画风的相近,甚而有师承的关系者,前者是自然的聚合,后者前较有人为因素。
然而就画派的归类而言,二者之间亦有互动的关系,一般学者认为与社会发展与人生价值的认定有关,既是自然形成的文化现象,也是生活的需要与风气。
明朝美术绘画与书法中国的传统绘画在宋元曾经出现过繁兴,不过宋代的绘画是以画院为主体,元代则文人画盛极一时。
明太祖建国后,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在这种政策影响之下,明初画坛只能向宫廷院体画的方向发展。
但是这时候的画家们,都是元末画派的传人,他们在画法上继承了元代画家的风格,还没有形成固定的院体画派,画风上较为多样,而且其中多有由元入明的画家,如王冕、王蒙、倪瓒等,他们当中虽然也有入仕为官者,但是却并未成为宫廷画师,当时以宫廷画师名义在朝的主要有赵原、周位、王仲玉、陈远、朱芾与盛著等人。
在明初的严刑峻法之下,思想上所受到的限制使明初的画师们无所适从,他们只能墨守陈规,而不敢有丝毫的创意。
这与中国绘画传统的精神恰恰是相背离的,因此明初的绘画,在几位由元入明的画师之后,便只能走上思想局限的院体画派的道路。
永乐以后,君主专制与政治稳定相辅而成,逐渐形成了“台阁体”文化现象,出现了“台阁体”的文风和书法风格,与之相应的画坛风格便是“院体”画风的进一步发展。
永乐时的宫廷画师范启东曾说:“长陵于书独重云间沈度,于画最爱永嘉郭文通。
以度书丰腴温润,郭山水布置茂密故也。
有言夏珪、马远者,辄斥之曰:‘是残山剩水,宋僻安物也,何敢焉!’”①启东,一字起东,名暹,号苇斋,人称苇斋先生。
昆山人。
永乐中被召入画院,善画花竹翎毛,兼工书法。
②郭文通,成祖赐名纯。
画法师承元代画家盛懋,所谓“布置茂密”的风格,并因此而受到好大喜功的成祖的欣赏。
成祖的这种好恶对于当时画坛风格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郭纯的山水,虽然在形式上是对元人绘画的继承,但是在绘画的精神上却同洪武中的宫廷画师们一样的拘守成法,而并无丝毫的创新,所以他只能代表洪、永宫廷绘画风格的尾声。
与郭纯同时的还有王绂(1362—1416)。
王绂,字孟端,号友石生,一号九龙山人。
无锡人。
洪武中以博士弟子征入京师,因胡惟庸案所牵谪戍山西朔州(今大同),建文中隐居无锡九龙山(惠山),永乐中以荐授文渊阁中书舍人。
中国美术史知识点梳理大一中国美术史知识点梳理中国美术史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本文将系统梳理中国美术史的知识点,帮助大一学生对中国美术史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一、早期艺术与史前艺术早期艺术主要指中国历史上融合了原始信仰和宗教色彩的艺术形式。
这些艺术形式包括岩画、图腾文化、陶器装饰等。
而史前艺术是指更早时期的艺术形式,暂无可考的历史文献记载,主要通过考古学方法进行研究与还原。
二、中国古代绘画1. 中国书画观念的形成与起源- 中国绘画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区别与联系2. 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阶段- 先秦绘画(商、周两代)-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的绘画(秦、汉两代) -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绘画- 隋唐绘画(626年至907年)- 五代至北宋绘画(907年至1127年)- 南宋至元绘画(1127年至1368年)- 明代绘画(1368年至1644年)- 清代绘画(1644年至1911年)3. 中国古代绘画流派与名家- 一山一水(北方山水画派)- 文人画(以士人为主的绘画流派)- 具象写生派- 清供派- 元明画派- 等等三、中国古代建筑与雕塑1.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 - 中国建筑风格的演变与变化 - 中国古代建筑的材料与结构2.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 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 - 不同朝代的雕塑特点与风格 - 主要雕塑作品的介绍四、中国古代工艺美术1. 陶瓷- 不同朝代的陶瓷发展- 主要陶瓷窑址与瓷器种类 - 古代陶瓷的烧制工艺2. 漆器- 中国古代漆器的历史与发展 - 漆器的制作方法与特点- 著名漆器作品欣赏3. 金属工艺与玉器- 中国古代金属工艺品与器物- 玉石的工艺加工与鉴赏- 金属工艺与玉器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五、近现代中国美术与当代艺术1. 近现代中国绘画- 洋务运动与绘画变革-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艺术- 中国画派与创作风格的多样性2. 近现代中国雕塑- 西方雕塑艺术对中国雕塑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与雕塑创作- 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3. 近现代中国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工艺美术的创新与发展- 现代工艺美术与当代生活的关系4. 中国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的定义与特点- 当代艺术家与作品的介绍- 当代艺术市场与展览通过对以上知识点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中国美术史的发展与变迁,从中汲取灵感与启迪。
中国美术史南北风格差异及例子
中国美术史中南北风格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创作题材、表现技巧、意境气氛等方面。
下面是一些南北风格的具体例子:
1. 宋代南北山水画风格差异:
- 南方山水画追求意境的营造,注意表达感情和自然意蕴。
代表作家有南方的范宽和南宋四家(李嵩、傅山、赵伯温、黄公望)。
- 北方山水画则注重对于景物的形态描绘,尤其是远近关系
和透视法的运用。
代表作家有北宋的郭熙和李唐、冯梦龙等。
2. 元明时期南北绘画差异:
- 元代南方绘画注重写意,追求禅意、寓意,主张虚实结合,用墨多而重。
代表人物有杨万里、夏圭等。
- 明代北方绘画注重直观写实,更加重视对于形象的忠实表达,运用色彩丰富。
代表人物有沈周、文徵明等。
3. 清代南北绘画差异:
- 清代南方绘画借鉴了明代南方画风的特点,但在表现手法
和创新上有所突破。
代表人物有唐伯虎、郑燮等。
- 清代北方绘画强调对现实的描摹,对于人物和景物的刻画
力求逼真。
代表人物有石涛、高克恭等。
这些例子只是中国美术史南北风格差异的一部分,南北方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借鉴也是存在的,因此在具体艺术作品中可能会有南北风格的交融。
此外,以上例子也只是一些代表性的作家,实际上南北美术风格差异还存在更多方面的差异与特点。
中国古代画派-----明代浙派:戴进、吴伟浙派”最早形成于明代,浙派大家为:戴进、吴伟。
钱塘人戴进以其非凡的创造力和独特的风格创立了“浙派”,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个以地别命名的绘画流派。
自此,“浙派”和浙籍书画家饮誉海内外。
明清以来,“浙派”书画经过徐渭、任颐、吴昌硕、潘天寿等历代大师的承接,已逐渐形成了一种地域文化特色明显的独特笔墨形态,其产生的价值和意义远远超越了绘画流派本身。
浙派,亦称“浙江画派”。
中国画流派之一。
明代前期主要画家戴进开创。
戴进(1388~1462),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作画受李唐、马远影响很大,取法南宋画院体格。
擅山水、人物、花果、翎毛,画艺很高,风行一时,从学者甚多,逐渐形成“浙派”。
后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吴伟(1459~1508),学戴进而更为豪放,也有不少人追踪他的画风,又形成浙江派的支流——“江夏派”。
浙派、江夏派的著名画家有张路、蒋三松、谢树臣、蓝瑛等。
明代中叶后,吴派兴起,主宰画坛。
至明末“浙派”不再出现于画坛。
戴进早年为金银首饰工匠,后改工书画。
宣德间(1426—1435)以画供奉内廷,官直仁殿待诏。
后因遭谗言被放归,浪迹江湖。
擅画山水、人物、花鸟、虫草。
山水师法马远、夏圭,中年犹守陈法,晚年纵逸出蹊径,卓然一家。
所作雄俊高爽,苍郁浑厚,用笔劲挺方硬;画人物笔法娴熟,顿挫间风度益著;所作花鸟、虫草亦饶有生意。
为浙派开山鼻祖。
作品有《春山积翠图》《风雨归舟图》《三顾茅庐图》《达摩至惠能六代像》等。
代表作品代表山水作品有《金台送别图》、《春游积翠图》、《关山行旅图》等。
有《春山积翠图》、《风雨归舟图》、《三顾茅庐图》、《达摩至惠能六代像》、《南屏雅集图》、《归田祝寿图》、《葵石峡蝶图》、《三鹭图》等传世。
吴伟(1459—1508),明代著名画家,字次翁,又字士英、鲁夫、号小仙。
江夏(今湖北武汉)人,画院待诏,孝宗时授锦衣卫百户及赐“画状元”的图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