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的时间与验前的时间_奥古斯丁与康德时间观之比较_严家强
- 格式:pdf
- 大小:109.25 KB
- 文档页数:4
康德的时间概念康德的时间概念是他哲学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涵盖了人类对时间的认知与理解、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时间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等方面。
在康德的哲学中,时间被看作是一种先天的形式,是人类思维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时间也是我们无法理解或理解不了的东西。
以下将详细介绍康德的时间概念,并用5个例子来解释康德对时间概念的阐述,以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一、康德的时间观康德的时间观是人们认识和解释时间的基础,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时间是一种先天概念,它不是从外界感知中得来的,而是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中。
康德认为,时间是一种我们天生具有的结构性概念,与审美感受、道德原则等一样,它不是通过经验获取的。
2.时间是一种自我感知的形式。
人们不仅感知外界时间的变化,也能感知自己内心时间的变化。
康德将时间表述为我们对自身存在的感知,这种感知在我们的生命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时间与空间是互相嵌套的。
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构成上的相互依赖,它们共同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4.时间是有向量的。
康德将时间看作是一个向前的过程,是无限的、连续的、不断进步的。
二、例子一:遵循日程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感受大多都是通过日常的计划和行动来体验的。
例如,我们通过遵循日程表来规划我们的每一天,我们将时间分为某个区间,在这段时间内完成一些任务,并保证按时完成。
对于康德来说,这就是从时间的有向性来理解时间。
遵循日程表,就是遵循时间的有序性,它是对康德观点的有力证明。
我们必须在时间的过程中做一些事情,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时间里建立意义。
此外,我们遵循日程表,不仅表明我们对时间有意识的认知,也表明我们对自己的管理和规划的一种承诺。
三、例子二:失去时间的特性当我们被困在瓶子里,或在彻底的黑暗中,我们会感受到时间似乎静止了。
在这一情况下,我们失去了时间的特性,这个时期使我们产生不安和焦虑。
康德认为,时间不是一个绝对的实现,如果我们无法感知到时间,那么时间对我们来说就没有任何价值。
亚里士多德与奥古斯丁的时间观比较——从时亚里士多德与奥古斯丁的时间观比较——从时间的本体化视角试析《物理学》与《忏悔录》之差异_江向东00亚里士多德与奥古斯丁的时间观比较——从时间的本体化视角试析《物理学》与《忏悔录》之差异(2011-02-23 12:08:35)亚里士多德与奥古斯丁的时间观比较——从时间的本体化视角试析《物理学》与《忏悔录》之差异江向东,男,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430072。
[内容提要]本文从时间的本体化这一视角出发,首先简要阐明了柏拉图《蒂迈欧篇》中之时间观对西方哲学之前康德时间观的决定性影响;其次,作为本文的核心内容,具体分析了《物理学》与《忏悔录》之时间观的差异:即从“运动”与从“心灵”来理解时间之区分以及从“瞬间”与从“当前”来度量时间之不同;最后,还附带讨论到了法国哲学家利科在《时间与叙事》中对亚里士多德与奥古斯丁之时间观差异的评述。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时间观比较叙事时间从时间的本体化这一视角来考察, 循着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的有益提示,我们不难发现,柏拉图《蒂迈欧篇》中之时间观对后世西方哲学之前康德的时间观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亦即在康德之前的哲学家们在对时间的理解上,无论其是“主观的”(如基督教传统中的奥古斯丁)还是“客观的”(如古希腊传统中的亚里士多德),但都属于“内在的”,而不属于“超越的”(transzendenten)甚或“源始的”。
[1]毋庸置疑,与康德和海德格尔将时间本体化并带入形而上学的创造性工作相比,亚里士多德与奥古斯丁的时间观之共同特征在于:他们均没有将时间作“超越的”或“源始的”理解,因而实质上也就没有可能真正将时间本体化并带入其形而上学。
而作为本文的核心内容,我们在下文中将对《物理学》与《忏悔录》之时间观的差异所做的具体分析,正是基于亚里士多德与奥古斯丁的时间观之共同特征这样一个前提。
柏拉图《蒂迈欧篇》中之时间观及其影响在具体探讨亚里士多德与奥古斯丁的时间观差异之前,我们有必要简要阐明柏拉图《蒂迈欧篇》中之时间观及其对西方哲学之前康德时间观的决定性影响。
中西方时间观的差异对比摘要:何谓“时间”?时间的所谓“本质”是什么?何谓“时间意识”或“时间观念”?它们的所谓“本质”又是什么?这篇文稿并无这样的意图,对诸如此类既古老又“纯粹”的时间哲学问题进行求索和提供答案。
关键词:时间观念;中西传统;时间观Abstract: What says “the time”? What time so-called “is the essence”? What says “time consciousness” or “the time sense”? What their so-called “is the essence” also? This draft and does not have such intention, to so forth both ancient and “purely” the tim e philosophy question carries on seeks and provides the answer.key word: Time sense; China and the West tradition; Time view 概述本文将集中研究以下几组同时间哲学有联系的理论专题。
第一组是与人的“时间观念”相关联的理论专题。
其中包括:如何“还原”出时间观念的问题;时间观念中的时间样式的划分问题;时间观念形成的渊源问题;时间观念中的时间维度问题。
附带说一句,此处提到的“时间观念”是超地域、跨文化的,对任何民族均一视同仁。
因此,它可以为研究和比较中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时间观奠定一个普遍适用的理论基础。
第二组理论专题是:首先纵览中西方时间观的概貌,然后分别介绍中国和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时间观。
其中包括三个理论专题:(1)综述中西方哲人对时间观念作出的不同解释。
(2)综述中国传统哲学中从《易经》开端的某些学派的时间观,这个专题主要涉及先秦时期的《易经》、儒家(孔子和孟子)、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和《易传》中独具特色的时间哲学及其时间观,力求做到“见一斑而窥全豹”。
论康德的时间观摘要:时间问题是近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对时间的表述主要有两种的形式,一种是客观化的时间,如古典哲学;另一种则是绝对主观化的时间,如康德哲学。
人们总是从他们各自不同的思考、认识对象上来领会时间的。
时间问题是近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为代表的客观化的时间,是根据事物的运动过程去领会时间;奥古斯丁是从维护上帝的存在角度去思考时间;康德从作为感性直观的先天条件来提出新的时间观,并直接给予后世的海德格尔阐释此在的存在的时间观有益的提示。
为了阐释康德的时间观,有必要首先讨论客观化的时间观。
一、客观化的时间观在西方的传统思想里,从古希腊开始,时间就一直被视为具有绝对实在性(Die absolute Realitaet)。
所谓“绝对实在性”,也就是说,一方面它们独立于我们的意识,独立于我们的超验存在;另一方面它们或者构成了物自身的条件,或者构成了事物的属性而依附于事物。
牛顿的绝对时间是对这种自存时间的近代典型代表。
时间是众多存在者中的一个存在者,它们独立于其他存在者,却又是一切现实的其他存在者中的条件;另一种存在形态是形而上学者的时间,时间是一种依存者(Das Inhaerierende)。
时间虽独立于我们的超验存在,却依附于给予我们的一切现实(现象)的存在物,是现实存在物的属性或性质。
总的说来,如果说自存的时间是一种超验的自在时间,那么,依存的时间则是一种经验的属性时间。
不过,在康德看来,“那些主张时间和空间具有绝对实在性的人们,不管把它们视为自存在,还是依存在,他们必定与经验原则本身相冲突”。
换句话说,无论是自存的时间还是依存的时间都会陷入背谬。
假如时间是自存的,那么也就等于承认存在一个永恒和无限的自存的非物——时间。
这个非物存在着,却不是现实的东西。
因为现实的东西,或真实的东西都能够且必须在经验活动中给予出来,而作为无限或永恒的自存者,时间是无法在经验中给予我们的。
理论前沿2014年第5期简论西方哲学中的时间观王业建(安康学院政治与历史系,陕西安康725000)[摘要]西方哲学中对时间的理解有两个维度,早期是从物体运动的角度、客体的角度来理解的;后来从人的主体、主观的角度来理解时间。
时间从适用于外在的现象到具有内在的本体的意义,从而时间就具有真正的形而上学的价值。
[关键词]时间;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海德格尔[基金项目]本研究为2011年安康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哲学思维方式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AYQDRW201132。
【中图分类号】B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4)05-310-2对“时间”概念的思考贯穿于整个西方哲学史,早期哲学家从经验科学的、客观的角度来理解时间,后来逐渐摆脱经验科学思维模式。
纯粹从主观的角度来看待时间,揭示了时间的基础本体论意义。
一、亚里士多德的时间观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第四章阐述了自己的时间观。
首先、他提出了关于时间问题的疑难,即“时间是存在着的事物呢,还是不存在的呢?它的本性是什么呢?”。
对第一个问题,亚里士多德没有给出确定的回答,他重点探讨的是第二个问题:时间的本性。
时间的本性是什么?他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一方面时间和不能脱离运动和变化;另一方面时间和意识有关。
只有我们意识到发生了变化,才会认为时间已经过去了,相反如果我们没有辨别到任何变化,就会认为没有时间存在,所以时间不是运动但也不能脱离运动。
他认为“时间是关于前和后的运动的数,并且是连续的”。
时间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间断性表现在“现在”的前后之分,连续性表现为“现在”的均匀延续。
我们用时间计量运动,也用运动计量时间,时间和运动是相互确定的。
时间是运动的尺度,同时也是静止的尺度。
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两类事物是处于时间之外的:永恒的事物和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因为着两类事物没有运动和静止;时间是如何和意识发生关系的呢?亚里士多德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做出充分的回答,他认为如果没有意识也就不可能有时间,因为意识就是运动的计数者,没有计数者就没有数,从而也就没有运动,没有时间。
西方哲学对时间问题的界定
西方哲学对时间问题的界定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的作品《物理学》中。
他认为时间是由持续性的运动产生的,即时间
是随着物体的运动而产生的,没有运动就没有时间。
因此,亚里士多
德将时间视为自然现象,并将时间与空间一样视为客观实在的存在。
而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加入了对时间的思考。
圣奥古斯丁认为,时间是神所创造的,是一种人类感知上的存在,因此时间不是物质实体,而是精神实体。
同时,时间的存在既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也
包括永恒,即超越时间的存在。
在近代哲学中,康德则提出了时间作为人类感知的中介物,并认
为时间是一种先验的感觉形态。
这意味着,在我们感知任何一种现象
之前,我们就已经有了时间的概念。
同时,时间被视为是客观实在的
物质存在。
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对时间的概念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
他认
为时间与空间是密不可分的,而且时间的流逝是相对的,取决于观察
者的相对运动速度。
这意味着,时间不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与
观察者的运动状态相关,在不同的观察条件下,时间的流逝会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西方哲学对时间的界定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时期,随着时间的演进,对时间的定义也在不断变化。
从时间是自然现象的物体,到时间是先验感官形态或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再到时间与空间密切关联,是相对的概念,在西方哲学的发展中,对时间的思考也不断深入。
论奥古斯丁对时间观的变革本文提要:奥古斯丁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开创性工作不仅体现在他通过把自由、历史引入哲学而改变了哲学基本问题的格局,而且体现在他通过对时间的追问而改变了古希腊人的传统时间观:时间不再是外在的物理之流,而是我们的思想-意识的伸展。
对于奥古斯丁本人来说,这一时间观变革不仅使他得以捍卫上帝的超时间的绝对自由、全知全能以及关于上帝从无中创有的创世学说,而且使他得以“拯救”被物理时间带入“既存在又不存在” 的现象世界的真实性;而对于哲学来说,这一时间观变革则使时间本身成了哲学的一个问题,并且是哲学切入其他问题的一个根本问题。
关键词:物理时间思想-意识的伸展上帝现象世界奥古斯丁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多方面的开创性意义,他对希腊时间观的变革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由于时间只是作为被造物的人类的思想的伸展、持续,而不再是支配整个世界运动的物理之流,因而“无中创(生)有”的创世活动与创世图景也就成为可理解的,从而彻底改变了古希腊人关于不能从无中创有的创世观念。
这种新的创世观念改变了希腊人规定的宇宙论图景:最高的神不只是一个只给出形式以整理、规范质料的设计师,而是一个能从无中直接给出形式与质料结合在一起的万事万物的造物主。
也就是说,建立在新的时间观基础之上的宇宙论图景能够且必需为真正的造物主留下位置。
实际上,时间观的每次变革都会带来宇宙观甚至存在论的变革。
如果从时间的概念史来看,那么可以发现,从亚里士多德经奥古斯丁到康德,这是一个时间逐渐内在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现象世界的理解发生转变的过程。
在古希腊,时间被理解为一种“物理时间”:时间是一种特殊的现成存在者,它是运动、变化的原因,而运动则是理解时间的条件。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里把“时间是什么”的问题看作是“时间是运动的什么”的问题,最后则把时间定义为“计算前后运动得到的所计之数。
”1这一时间定义有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时间是一种可由运动得到测量的东西,另一方面,时间贯穿并展示着一切运动。
超越对康德时间概念的二元论解读康德的时间概念在哲学界一直备受关注,而他所提出的二元论时间概念更是备受争议。
在康德看来,时间不仅是一种外在的经验,同时也是一种内在的概念。
这种对时间的双重理解,被称为“二元论时间概念”。
本文将探讨康德的二元论时间概念,并试图超越其界限,提出一种新的解读。
在康德看来,时间具有两种性质:其一是作为外部经验的时间,即我们对外部世界进行感知和理解时所使用的时间概念;其二是作为内在形式的时间,即我们的心灵中存在的时间概念。
这种对时间的双重性质,形成了康德的二元论时间概念。
康德认为这两种时间并不矛盾,而是相互配合的,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康德的二元论时间概念也遭受了一些批评和质疑。
有人认为,康德的时间概念过于主观,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客观性认识。
一些人认为康德的时间概念过于纯粹,无法解释一些复杂的现实现象。
有必要超越康德的二元论时间概念,提出一种新的解读。
在康德的二元论时间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对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的分割,这种分割导致了对时间的片面理解。
我们需要超越这种分割,将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重新整合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现代物理学的观点,对时间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在现代物理学中,时间被看作是宇宙的基本维度之一,它不仅存在于我们的感知和理解中,同时也存在于宇宙的结构中。
时间既是一种主观的概念,又是一种客观的维度。
这种维度的双重性质,与康德的二元论时间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可以从现代物理学的观点出发,重新整合康德的时间概念,提出一种关于时间的新的解读。
康德的时间概念是哲学史上的重要成就,他的二元论时间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对时间的理解。
这种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我们从现代物理学的角度出发,对时间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和整合。
通过超越康德的二元论时间概念,重新整合时间的主观和客观性质,我们可以得到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时间理解,这对我们认识世界和人类命运具有重要意义。
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时间问题分析奥古斯丁在其《忏悔录》中深入地探讨了时间问题,通过一次次地面向心灵和上帝的追问,打破了以往物理学家包括亚里士多德在内对时间问题的定义。
在古希腊的时间观中,时间是外在于人的一种天然的永恒存在,把时间理解为一种均质的单向流逝。
而奥古斯丁则向人们揭示了时间的另一种形态,他认为时间存在于人们的心灵中,从而把时间问题的探讨从外在的宇宙秩序中拉回到人的内心,使之成为人的一种内在,实现了时间问题研究的重大转向。
标签:奥古斯丁;时间;转向;新鲜记忆奥古斯丁作为一名古罗马时期天主教思想家,其学说虽带有强烈的宗教崇拜色彩,但包含着对世界万物进行诠释的新视角,在时间问题上,时间具有被上帝创造的神秘性,又有被心灵度量的可知性。
一、奥古斯丁对时间问题的突破和认知海德格尔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时间论著是流传至今的对时间这一现象的第一部详细解释,它基本上规定了后世所有人对时间的看法——包括柏格森的看法。
亚里士多德的时间观在总体上被看作是流俗时间观的代表。
但奥古斯丁却在流俗时间的壁垒中打开一个缺口,给时间以基督教形式的诠释。
(一)奥古斯丁对以往时间问题的突破亚里士多德说:“时间里的前后和运动中的前后,两者的存在基础是运动,但是在定义上前后有别于运动,也就是说,不是运动。
当我们用确定用‘前’‘后’两个限来确定运动时,我们才知道了时间。
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已经感觉到了运动中的前和后时,我们才说有时间过去了。
”[1]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有前有后,而前和后这两个词的变化就是时间。
他用时间来测量运动,运动在时间中进行,不仅如此,时间不仅计算运动,运动也在计算着时间,两者都是确定的量,他和柏拉图一样,没有把时间当成运动的原因,而是把永恒的静止的存在物当成物体运动的形式和原因,永恒物不存在于时间之中,但是他承认时间和空间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只有在我们的感觉辨别到运动变化,我们才会察觉到时间。
后人对奥古斯丁对时间的解释奥古斯丁对于时间的解释,那可是哲学领域里的一道深邃谜题。
你想啊,时间这玩意儿,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奥古斯丁就尝试着去解读它,而后来的人们对他的解读又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和思考。
奥古斯丁觉得时间是我们心灵的一种延展,这是不是很神奇?就好像时间不是外在客观存在的,而是我们内心感知的一部分。
那后人怎么看呢?有人觉得奥古斯丁的想法简直是天才的洞察,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时间。
比如说,当我们回忆过去的时候,那些往事仿佛就在眼前,可明明已经过去了,这不是很像奥古斯丁说的时间在心灵中的留存吗?但也有人提出了质疑,难道时间仅仅是心灵的产物?那如果没有心灵,时间就不存在了吗?再想想我们的日常生活,等待的时候总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开心的时候又觉得时间飞逝,这难道不就是我们心灵对时间的不同感受吗?后人在研究奥古斯丁的时间解释时,也会结合现代的科学和哲学观点。
难道这不像是在古老的智慧基石上,搭建新的知识大厦吗?就好像我们传承着前人的智慧,不断添砖加瓦,让知识的殿堂更加宏伟。
有人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去探讨,认为我们大脑中的神经活动与对时间的感知密切相关。
这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呼应了奥古斯丁关于心灵与时间的关系?也有人从文化和社会的层面思考,不同的文化和时代,对时间的理解和运用都有所不同。
那奥古斯丁的观点在这样的多元背景下,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和价值呢?总的来说,后人对奥古斯丁时间解释的探讨,既丰富了我们对时间的认识,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类心灵与世界的关系。
这不就是哲学的魅力所在吗?让我们不断追寻真理,不断挑战既定的观念,不断开拓新的思维领域。
你说,这样的探索是不是特别有意思,特别有价值?。
奥古斯丁对时间观的变革本文提要:奥古斯丁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开创性工作不仅体现在他通过把自由、历史引入哲学而改变了哲学基本问题的格局,而且体现在他通过对时间的追问而改变了古希腊人的传统时间观:时间不再是外在的物理之流,而是我们的思想-意识的伸展。
对于奥古斯丁本人来说,这一时间观变革不仅使他得以捍卫上帝的超时间的绝对自由、全知全能以及关于上帝从无中创有的创世学说,而且使他得以“拯救”被物理时间带入“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现象世界的真实性;而对于哲学来说,这一时间观变革则使时间本身成了哲学的一个问题,并且是哲学切入其他问题的一个根本问题。
奥古斯丁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多方面的开创性意义,他对希腊时间观的变革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由于时间只是作为被造物的人类的思想的伸展、持续,而不再是支配整个世界运动的物理之流,因而“无中创(生)有”的创世活动与创世图景也就成为可理解的,从而彻底改变了古希腊人关于不能从无中创有的创世观念。
这种新的创世观念改变了希腊人规定的宇宙论图景:最高的神不只是一个只给出形式以整理、规范质料的设计师,而是一个能从无中直接给出形式与质料结合在一起的万事万物的造物主。
也就是说,建立在新的时间观基础之上的宇宙论图景能够且必需为真正的造物主留下位置。
实际上,时间观的每次变革都会带来宇宙观甚至存在论的变革。
如果从时间的概念史来看,那么可以发现,从亚里士多德经奥古斯丁到康德,这是一个时间逐渐内在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现象世界的理解发生转变的过程。
在古希腊,时间被理解为一种“物理时间”:时间是一种特殊的现成存在者,它是运动、变化的原因,而运动则是理解时间的条件。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里把“时间是什么”的问题看作是“时间是运动的什么”的问题,最后则把时间定义为“计算前后运动得到的所计之数。
”1这一时间定义有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时间是一种可由运动得到测量的东西,另一方面,时间贯穿并展示着一切运动。
这种时间观实际上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就已确定了的。
关于康德知识点总结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著作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为后世哲学家所借鉴和批判。
康德的哲学思想以“康德哲学体系”为核心,从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等方面全面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
一、康德的认识论1、经验与先验康德认为人们的认识分为经验和先验。
经验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通过感观所获得的知识,而先验是我们在认识过程中自带的一些概念和原则。
经验是以感觉为基础的,而先验则是我们的认识能力内在的、固有的结构,是纯粹理性的产品。
康德将先验分成两种,一种是经验前的先验,如时间和空间等;另一种是经验后的先验,即形成经验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先验形式康德认为,我们无法脱离先验形式来认识事物,人们所认识的世界是通过先验形式构建出来的。
而且先验形式不是来源于经验,而是来源于普遍适用于一切认识对象的纯粹形式。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时间和空间是我们对事物认识的先验形式,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最基础的方式。
时间和空间不是存在于事物之外的客观存在,而是我们在认识过程中自然地构成的认识条件。
3、现象和本质康德在哲学中提出了“现象”和“本质”的概念。
现象是我们能够感知到的事物的外在表现,是我们通过感官所能直接观察到的。
而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属性,是背后真实的存在。
康德认为,我们所认识的只是现象,而本质则是我们无法直接认识的。
因此,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只是现象的世界,并不是本质的世界。
4、认识的局限性康德认为人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我们无法突破这些局限性,因此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有限的。
人的认识因素是主观的,是建立在认识者自身的认识结构上的,因此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只是对世界的一种表现,不是对世界的本质的认识。
所以,康德提出了认识的局限性,我们无法越过这些限制去认识世界的真实本质。
二、康德的形而上学1、形而上学的限制康德对形而上学提出了批评和局限性的见解。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人们经常谈论时间,量度时间,使用时间,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比时间更平常、更熟悉的了,然而一旦追问:“时间是什么?”却茫然不知如何回答。
本文希望通过比较奥古斯丁与康德的时间观,加深人们对时间的理解。
奥古斯丁的时间观从《忏悔录》十一卷的开头我们就可以知道,奥古斯丁之所以会对时间产生兴趣,完全是因为摩尼教的诘问: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前在做什么?在奥古斯丁看来,上帝不是指一种实体。
“想到我的天主,我只能想象到一团物质———我以为凡存在的东西都是如此———这是我所以坚持我不可避免的错误的主要而几乎唯一的原因。
”[1]85奥古斯丁一生都几乎在思考恶的问题,在青年期他一直认为摩尼教的信条能很好解释这个问题。
他信仰摩尼教的时候,一直抛不开物质的概念,把上帝想象成一个无比巨大的实体,充塞于天地之中,包容着世间万物。
而随着奥古斯丁皈依基督教,他逐渐开始批判自己以前的想法,认为上帝是一种精神体。
只有作为精神体的上帝才可能承载永恒的意义。
奥古斯丁阐述了精神体上帝的特征。
在《忏悔录》的第一卷,他作了说明:“至高、至美、至能,无所不能;至仁、至义、至隐,无往而不在;至美、至坚、至定,但又无从所执持,不变而变化一切,无新无故而更新一切”[1]5。
总的看来,上帝是至善的统一体。
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存在这样一个完美的实体,但作为精神体而存在完全是合理的。
奥古斯丁依据《圣经》,认为上帝存在人才得以存在,上帝不单造就了人的形相,他还是人们灵魂的主宰。
“你也不是使物体具有生命的灵魂———物体的生命比物体更好、更实在———你是灵魂的生命,生命的生命;你以自身生活,你绝不变易,你是我灵魂的生命。
”[1]43可以看出,上帝既是所有最美好东西的集合体,也是人类得以存在的依据。
人类只有在上帝的怀中才能得到安息。
既然万物都为天主所造就,而时间也不在例外。
“你既然是一切时间的创造者,在你未造时间之前,怎能有无量数的世纪过去?能有不经你建定的时间吗?既不存在,何谓过去?”[1]241由此可见,天主丝毫没有无为的时间,因为时间即是天主所造,所以提出“天主在创造天地前在做什么”这样的问题根本就没有意义。
问题不成为问题,诘问也就不存在任何意义。
世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和天主一样同属永恒,天主是常在不变的。
奥古斯丁对时间的阐述包含着两层重要的含义。
1.时间的参照系是存在在奥古斯丁看来,只有现在、当下的才可以看作是存在的,而过去的已经过去归向不存在,将来的也因为未出现而不存在。
但当下只是一个瞬间即逝的短暂间隔,很快地,现在的也会变为过去的而不再存在,而将来的也会变为现在的接着又很快地经验的时间与验前的时间———奥古斯丁与康德时间观之比较严家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摘要:奥古斯丁把经验存在作为时间的参照系,认为时间是心灵的延伸,对时间的度量只不过是度量记忆存留下来的印象,奥古斯丁的时间观源于经验。
康德预先假设了时间是验前的存在,人们认识的纯粹形式,产生知识的中介,时间使得验前综合判断成为可能。
奥古斯丁与康德的时间观殊途同归,为人们追求自由提供了思想借鉴。
关键词:奥古斯丁;康德;时间观中图分类号:B51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730(2006)06-0034-04收稿日期:2006-04-25作者简介:严家强(1980-),男,广东阳春人,华南师范大学2004级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Anqing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Edition)2006年11月Nov.2006第25卷第6期Vol.25No.6第6期消逝在过去中。
所以,奥古斯丁认为,时间并不能用过去、现在和将来简单地区分和衡量。
因为时间变化之快,我们是无法区分和衡量时间的长短;因为过去和将来都是不存在的,而只有现在才是存在,我们也无法把时间区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而认为它们都存在着。
明显地看出,对存在的理解是理解和区分时间的一个关键过程。
在奥古斯丁眼里,存在是和上帝联系在一起来理解的。
天主创造了万物,万物的存在即是存在。
所以存在很明显是指经验性的存在,即是万物存在于上帝之下的客观事实。
存在包含了作为实体而存在的种种经验性特征,这种存在必须是与上帝作为一种万能的永恒的精神体的存在有着明显区分的。
所以,时间作为天主所创造的万物中的一种,它的存在的参照系就是经验性的存在。
而认为只有现在存在,而过去和将来都不存在就是站在经验性存在这样的基础上说明的。
既然只有现在才是存在的,那么又应该如何解释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把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呢?奥古斯丁通过引入“记忆”对时间作了很好的阐明。
在《忏悔录》的第十卷中,奥古斯丁对记忆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归纳起来,记忆即是人的灵魂中所保留下来的,经验事实所留下来的无数影像。
而这些影像又包含了两种:一是通过感觉经验直接得来的。
二是通过灵魂本身的能力而自有的影像。
如知识、情感、意义一类的影像。
因为记忆的存在,人们才会认为过去与将来是和现在在时间上形成一个先后的系列。
过去的确是不存在的,但过去所留下来的影像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记忆当中,在人们的灵魂中随时备用。
所以“我们讲述真实的往事,并非从记忆中取出已经过去的事实,而是根据事实的印象而构成言语,这些印象仿佛是事实在消逝途中通过感觉而遗留在我们心中的踪迹。
”[1]245这样看来,存在的依然只是现在的,而过去的只是在记忆基础上的存在,将来则是因为人们可以通过当下的事物来预测尚未出现的将来事物。
因此,奥古斯丁认为:“过去事物的现在便是记忆,现在事物的现在便是直接感觉,将来事物的现在便是期望。
如果可以这样说,那末我是看到三类时间,我也承认时间分三类。
”[1]2472.时间是心灵的延伸在经验事实当中,我们可以度量经过的时间,我们可以知道一段时间有多长,我们也可以知道一段时间比另一段时间长了还是短了。
虽然我们可以在过去留下来的影像中和当前的事物中看到时间曾经存在或即将到来,但影像仅仅是影像,它不是真实的存在。
而且“我们度量时间时,时间从哪里来,经过哪里,往哪里去呢?从哪里来?来自将来。
经过哪里?经过现在。
往哪里去?只能走向过去。
从尚未存在的将来出现,通过没用体积的现在,进入不再存在的过去。
”[1]248所以,时间还没得到很好的阐明。
事实的经验告诉我们,时间是一个前后相续的过程,是一种延伸。
如从一个音节到另一个音节,从一句话语到另一句话语,从一件事情到另一件事情。
奥古斯丁通过对音节的长短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肯定了时间是一种延伸,但这也不是事实的延伸。
因为一个音节的出现后瞬间成为过去而变为不存在。
“所以我们所度量的不是已经不存在的字音本身,而是固定在记忆中的印象。
我的心灵啊,我是在你里面度量时间。
不要否定我的话,事实是如此。
也不要在印象的波浪之中否定你自己。
我再说一次,我是在你里面度量时间。
事物经过时,在你里面留下印象,事物过去而印象留着,我是度量现在的印象而不是度量促起印象而已经过去的实质;我度量时间的时候,是在度量印象。
为此,或印象即是时间,或我所度量的并非时间。
”[1]254-255可以看出,说时间是一种延伸,实际上是指人们在心灵中度量时间,时间是心灵的一种延伸。
人们在思想中预先决定了有多长的时间,然后才会在事实中表现出来。
而过去的不存在之所以变得可以度量也是因为记忆中保留着过去的印象。
我们从来没用丢失过时间,时间一直存在于我们的心灵中。
对于将来,因为人们对将来的事物都会产生某种期望,而且通过预测在心灵中产生不同的印象,这样将来的时间同样变得可以度量。
总的来说,奥古斯丁认为时间即是心灵中的印象,而印象又是以现实的存在为基础的,人们通过心灵中留下的记忆来量度时间。
人们虽然是在心灵中度量时间的,但实际上时间也只有在心灵中所留下来的印象的基础上才可以量度。
如果不是因为经验事实的存在而产生了一定的印象,人们也不可能在心灵中度量时间,时间的概念也不会存在。
这样来看,奥古斯丁的时间观实际上是源于经验,经验才是时间的真正基础,而心灵只不过是时间借以表现出来的工具。
康德的时间观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部分先验感性论里对时间的论述是绝然不同的,他完全颠覆了奥古斯丁认为时间来源于经验的看法。
康德对于时间的看法似乎完全相反,他一开始就把时间看作是验前存在的,是人们先天的认识形式。
1.时间的界定先验感性论的第二节的标题即时间。
在这一节,康德对时间作了多重限定。
严家强:经验的时间与验前的时间:奥古斯丁与康德时间观之比较35・・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首先,“时间不是一个从任何经验得来的经验性概念。
”[2]72即是说,时间是一个验前的概念。
为此,康德作了两点很好的解释。
人们可以从现实经验中得到任何概念的表象,但是人们无从得知时间本身的表象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无法从经验中追溯时间的源头。
“那么,如果我从物体的表象抽掉知性关于它所想到的东西,如实体、力、可分割性等等,而且又抽掉凡是属于感觉的东西,如不可入性、硬性、颜色等等,从这个经验性的直观留存下来的还有某种东西,即广延与形状。
这些东西是属于纯粹直观的,即令没用感观的、感觉的任何显示对象,这纯粹直观也作为感谢的一种单纯形式验前地存在于心灵里面。
”[2]63也就是说,当我们理解一个事物时,把其中来源于感觉经验以及知性分析得来的所有知识都去掉,那么剩下来的只有广延与形状(时间与空间),是在我们的心灵中验前存在的。
时间是一种纯粹的直观。
所谓纯粹的,在康德看来,事物中没用任何属于感觉的东西的一切表象称之为纯粹的,而直观则是指“当我们被对象所刺激时,对象在表象能力方面所得的结果,就是感觉。
通过感觉与对象有关系的直观称为经验性的直观。
”[2]62同时,与直观相关的概念还有出现,指一种经验性的直观之未确定的对象。
而使出现的杂多能在某一种关系上得到整理的东西,则称之为出现的形式。
这种形式即是时间,可以说康德是预设了时间在心灵中的验前存在。
认为只有时间才是可以使得感觉经验得到整理的验前形式,所以它本身再不可能是感觉经验,它必须是在验前就已经在心中等待着感觉经验的到来。
如果时间不是验前存在于人们的心中,那么经验中普遍必然的命题也不可能成立以及为人们所认知。
“变易这个概念,连同作为位置变易的‘运动’这个概念,只有通过时间的表象并且只有在时间的表象中才成为可能;如果这个表象不是一个验前的(内部的)直观的话,则任何概念,不管它是什么概念,都不能使变易的可能性,即矛盾对立的述项在同一个对象里结合成为可理解的。
”[2]73运动这一现象是再明显不过的客观事实,而人们可以很自然地感觉到运动的存在就是因为时间的存在。
而在感觉之前把运动这一表象整理出来的唯有依靠验前存在的纯粹形式———时间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