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选修一专题三第一课 励精图治的北魏孝文帝改革

选修一专题三第一课 励精图治的北魏孝文帝改革

选修一专题三第一课 励精图治的北魏孝文帝改革
选修一专题三第一课 励精图治的北魏孝文帝改革

选修一专题三第一课励精图治的北魏孝文帝改革

桂林

一、课程目标

课标要求: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解析:结合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色,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改革的必然性。重点学习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孝文帝改革的重点内容(均田制、迁都洛阳),具体分析改革对北魏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为第二课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奠定知识基础。

[知识与能力] 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对北魏社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北魏前期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性和民族融合的必然性。在此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目的的认识,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认识民族平等团结、互相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均田制、俸禄制)和移风易俗的措施

2.难点: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依据:1.均田制是沿袭到盛唐的一项在当时非常先进的土地制度,并和府兵制一起保证了国家的强大;俸禄制打击官员腐败,减轻对百姓生产生活的干扰,有利于生产的稳定发展。这些制度有较大的历史借鉴价值。移风易俗是加强民族融合,加速发展阶段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汉化、封建化的有力措施,符合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主流。

2.迁都洛阳是孝文帝改革成功的重要节点,减少了顽固派的阻力,又有利于吸收先进的中原文化,是孝文帝政治智慧的体现,值得师生共同探究。

三、教学方法

1.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以及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四、学法指导

本课时是本专题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其中,均田制、迁都洛阳是本课的重点知识。孝文帝改革是历史的必然,它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它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汉化革新,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具体的改革内容与当时社会情况的相互联系,让学

生体会改革举措的合理性与重要性,突出认识孝文帝改革带来的不仅仅是具体制度的变化,更是整个社会面貌的变革以及对民族融合、社会进步所起的巨大作用。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多维度、多层面地考虑问题,深刻认识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五、教学手段

电脑投影多媒体、历史地图、古代服装等仿真文物。

六、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唐代名臣虞世南在《论略》评价孝文帝:“后魏代居朔野,声教之所不及,且其习夫土俗,遵彼要荒,孝文卓尔不群,迁都山解辫发而袭冕旒,祛毡裘而被龙衮,衣冠号令,华夏同风,自非命代之才,岂能至此?比夫武灵胡服,不亦优乎!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他身上流淌着鲜卑民族的血液,却对博大精深的汉文化极为推崇,为全盘推行汉化,作出了很大牺牲,他不惜改换姓氏,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在洛阳建立了可歌可泣的功业。33岁那年,他轰轰烈烈的人生落幕,葬于今河南孟津县朝阳镇官庄村东南的长陵。

2、教授新知:

重点环节一:智者的选择——改革的背景和条件

(一)改革的前提P28:

1、北魏建立:

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魏晋之际游牧与山西、内蒙,东晋时建立代国,为前秦吞并,前秦瓦解后,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386年拓拔圭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迁都平城,次年称帝,是为道武帝。

2、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1)统一:439年

(2)意义

①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②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3、北魏前期的汉化改革:

(1)依据:在征战和南迁中,受到中原文化影响,改变游牧生活,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统治方式。

(2)措施P29:

经济上:①解散部落组织(分土定居),实行编户;

②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政治上(属补充内容):③仿汉制设官制;

④延揽人才,重用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

文化上(属补充内容):⑤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3)意义

①使拓拔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②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改革的必要性P29:

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危机——严重的政治危机反映了改革的必要性,只有改革才能缓和社会矛盾。

1.阶级矛盾尖锐

(1)(属补充内容)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2)(属补充内容)赋税制度上的混乱(广大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区。可是实际在征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征收。一方面,这是由于世家大族已经隐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富莫辨的情况,另一方面,也由于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地主所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

2.P29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其他民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矛盾):“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3.北魏建国的百年以来,人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汉族官僚地主与拓跋贵族也是矛盾重重(补充史实:北魏第一大案——崔浩国史之狱)。

(三)改革的可能性P29:

出身于汉族的冯太后掌握实权时曾实行过封建化的均田制,从小深受先进汉文化影响的孝文帝亲政后继承祖母的改革事业,将进一步推进先进的汉化封建化改革。

(四)改革目的:

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稳定北魏政权,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五)探究性活动:

谈到北魏的历史,拓跋珪、拓跋焘、冯太后、孝文帝一个个杰出的少数民族首领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们为鲜卑族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你认为一个杰出人物在一定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是否具有决定性?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提示:一个杰出人物在一定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是具有决定性的,这为历史发展的多次史实所证明。一位远见卓识的历史人物,一个具有改革的胆识和勇气历史人物,往往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此题目以学生自我认识为主体,注重联系史实。目的是使学生在探究中感悟到作为一个统治者必须具有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应从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重点环节二:均田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革除旧俗——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一)推行均田制

材料一:“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曰……宜更均量……高祖(孝文帝)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材料二:“男子十五岁以上,授给露田四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男子授给桑田20亩,……露田不得买卖,身死或年满七十者归还官府。桑田则永为个人所有,不须归官。桑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

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以上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北魏政府是在什么情况下实行的“均田制”?均田制得以实行的前提是什么?

明确知识点:均田制实行的背景——①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②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前提);③计口授田,“劝课农桑”是均田制的雏形。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提出以下问题:

(2)结合材料,归纳均田制的内容。

(3)均田制有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

(4)政府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

(5)推行均田制后,官吏和地主的利益有没有受损?

(6)假设你是北魏时期的一个流亡农民,在均田制实行后你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单说明?

明确知识点:(2)均田制的主要内容:①农民:领露田和桑田要承担一定杂税徭役②地主:地主原有的土地不变

(3)均田制的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4)均田制的影响:①对农民: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对统治阶级:保证了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③对社会经济: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④(5)均田制的深远影响: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整顿吏治

材料一:有一次,孝文帝问大臣怎样才能够平定盗贼,有大臣回答说,盗贼也是人,为贼实属无奈。如果地方官吏称职,治理有方,盗贼自然就会平息了。

材料二:P30资料卡片

结合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1、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的官员俸禄从何而来?这种薪俸制带来怎样的弊端?

2、北魏孝文帝为什么非常重视对官吏的治理?

3、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整顿吏治?效果如何?

明确课本知识点P30:1、整顿吏治的原因:北魏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手段;贪污成风,影响政府财政收入,也加深了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矛盾。

2、措施:①官吏任期不再固定为六年,改由官吏政绩的好坏决定;对贪污帛一匹以上者以及徇私枉法者处死。

②实行俸禄制,按官吏品第高低发放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3、影响:①对贪赃枉法严惩不怠,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②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三)迁都洛阳

材料一:“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此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孝文帝。

材料二:南朝将领刘庆之出使洛阳,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根据课本内容结合以上材料思考:

1.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

2.迁都的目的又是什么?

3.他是如何巧妙设计迁都的?

4.北魏迁都洛阳,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

归纳课本知识点P31:

1、原因:①政治上:保守势力集中在平城,改革遭抵制;而洛阳是中原政治经济中心,改革阻力小。②经济上:平城地区产粮有限且常有水旱疾疫之灾,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③地理上:平城偏居塞上,经略中原黄河流域困难。

2、目的:更充分地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改革鲜卑落后的文化习俗,摆脱旧势力的阻碍。

3、措施:①493年孝文帝以讨伐南朝为名率军南下,宣布定都洛阳。②既对阴谋叛乱者予以镇压,又在不影响改革的前提下,允许大臣“冬则居南,夏则居北”。③后又规定迁入洛阳的鲜卑人葬在洛阳。

4、影响:定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四)革除旧俗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室。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魏书〃高祖纪下》材料二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颁,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书〃高祖记》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孝文帝“汉化”的主要措施。(2)从材料二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直接影响?

答案: (1)措施:易服装,改鲜卑服为汉服;官员讲汉话,否则受罚;南迁的鲜卑人死后就地埋葬等。(2)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影响:促进鲜卑族学说汉话,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明确课本知识点:P321

1、革除旧俗的内容:

(1)禁胡服,改穿汉服

(2)改用汉姓

(3)提倡与汉族通婚

(4)改说汉语

(5)改行汉族官制

2、作用

(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2)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3)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3、深远影响: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个体的封建化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重点环节三:本课小结及课后研讨

1.本课小结:439年北魏于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北魏的开拓者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汉族出身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后,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

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就推动了孝文帝改革的出现。

孝文帝基于对汉族先进文化优越性的认识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出发而自觉主动地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把农民与土地紧密结合起来,使鲜卑的牧民转化为农民,扩大和巩固了自耕农队伍,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统治者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如兴儒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定官制、修律令等,大大加速了政权封建化进程。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和经济、政治的变化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密切、交流频繁,风俗习惯逐渐趋同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同时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因此,孝文帝的改革推动了封建化的进程和民族大融合。

2.课后研讨: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参考: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建立制度、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汉族文化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七、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一(强调史料的解读):

1.(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11题)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答案】D

2.(2011年11月枣庄三校)《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A.改变了封建地主地所有制

B.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答案】C

随堂练习二(加强史料解读能力):

1.(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10题)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北朝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

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其繁荣昌盛

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答案】C

2.“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答案】 A

3.(2011年5月潍坊市三模33题)(1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洛阳伽蓝记》(1)据材料一概括北魏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6分)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2)你认为张之洞的观点是否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4分)

八、板书设计

改革背景:(一)智者的选择: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趋势、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化、统治危机的体现、王朝先行者的改革铺垫、孝文帝的个人素质。

改革内容:(二)均田制:历代土地制度的变迁、符合战后实际的惠民之举。

(三)整顿吏治:缓和矛盾、减少干扰、反腐倡廉、行政效率。

(四)迁都洛阳:成功关键、减少阻力、亲近先进。

(五)革除旧俗:汉化的彻底、融合的加强。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_北魏孝文帝改革习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检侧 (共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题50分) 鲜卑族“马背上得天下”,能否“马背上治天下”成为当时的主要问题。请回答1~4题。 1.北魏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地方基层组织实行的是() A郡县制 B.县制 C.宗主督护制 D.三长制 2.北魏统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 是() A.奴隶制经济形式 B.封建制经济形式 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D.半畜牧半农业 3.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4.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A.拓跋硅 B.道武帝 C.冯太后 D.拓跋宏 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孝文帝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请回答5~10题。 5.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趋势 B.政府与宗室争夺农户 C.南北对峙的形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6.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主要原因是()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矛盾的激化 D.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形态的吸引 7.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 主要是因为() 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 B.租庸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 8.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9.均田制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 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B.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C.封建土地国有制 D.封建集体土地所有制

第三单元 第一课《伟大的先人》

第三单元第一课《伟大的先人》 【教学目标】 了解孔子等在中国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了解一些他们的思想与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孔子等在中国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了解一些他们的思想与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 课时分配: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我国古代的伟大先人 1.课前,让你们去了解古代有哪些优秀的人物,我们来交流交流。要求:说出信息的来源,优秀人物的名字及年代。 2.板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相信这句名言大家都懂其中的寓意,这是谁写的呢?(孔子)有谁了解孔子P62——P63(思想家、教育家,在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 3.为什么孔子离我们两千多年了,还有那么多人知道他纪念他?P63两句格言,说含义 4.原来,我们今天提倡的要关心人,要虚心好学,孔子在几年前就说过,那你们还知道哪些孔子的名言?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事父母,能竭其力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从孔子的名言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所以说,世人把孔子推崇为“至圣先师”尊为“世界文化名人”,在空子的故乡曲埠还保留着著书讲学的地方,在世界各地大多地方能看见空子的画像、雕塑。 第二课时 活动一:司马迁与《史记》 1.除了孔子,还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司马迁P64——P65,你了解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司马迁用他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我们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能了解过去的历史。) 2.你了解《史记》中哪些历史任务和故事?从这些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设想一下,司马迁著书会遇到哪些困难?他的这句格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4.一本书为什么会需要这么长的时间? 5.在如此长的时间内著书,回付出怎样的努力和代价? 活动二:制作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传 1.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并说出理由。也可以按类别,分组寻找著名的皇帝、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等。 2.学生自愿结合,查资料。 3.汇报展示、制作成册。 学生活动: 1. 活动:我国古代的伟大先人。 1. 活动:司马迁与《史记》。 2. 设想一下,司马迁著书会遇到哪些困难?他的这句格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期末复习题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期末复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中国古代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手段推行民族交融的典型事件是 A.孝文帝改革 B.唐番和亲 C.澶渊定盟 D.设立榷场 2.范文澜、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中称,北魏孝文帝深慕汉文化,所以要变鲜卑俗为华风,他想用同化的方法,保持拓跋氏的统治地位,因之排除阻碍,决计迁都。北魏孝文帝迁都到 A.长安 B.洛阳 C.平城 D.北京 3.“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核心素养之一。《宋书》中记载:“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扄(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史书描述了() A.东晋南朝江南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B.南朝四个朝代都定都健康 C.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D.宋朝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4.公元4世纪下半期,前秦苻坚励精图治,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出现这一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 A.苻坚军队主力全部被歼

B.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C.各民族间的隔阂依然存在 D.江南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南移 5.吕思勉的《两晋南北朝史》中写道:“南北朝为币制紊乱之世,其所由然,则以钱不足用,官家乏铜,既不明于钱币之理,政事又不整饬,铸造多苟且之为,有时或借以图利,私铸因之而起,遂至不可收拾矣。”由此推知,南北朝时期 A.“大一统”的形势遭到削弱 B.朝廷失去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币制混乱加剧了社会动荡 D.货币体系呈现出灵活多样性 6.《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A.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B.东晋南朝时期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C.三国统治者均重视农业发展 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7.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8.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①整顿吏治 ②颁布均田令 ③迁都洛阳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1专题质量检测:(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质量检测(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问题主要有() 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官场贪污腐败,人民负担重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 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 A.①②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实际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孝文帝亲政后,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统治的黑暗、租调徭役的繁重、阶级矛盾的尖锐等,①②③④均是正确表述。 2.北魏孝文帝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 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 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选C①是根本原因,这也是成功的一个原因,③孝文帝面对守旧贵族的反对,巧设对策迁都,镇压反对势力,②④都不对。 3.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 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 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 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 解析:选B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就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 4.六世纪初,北方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的主要原因是() A.北魏推行均田制 B.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 C.三长制得以实施

D.适宜于精耕细作的农具得以推广 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确北魏政府推行均田制,将无主的荒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使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 5.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设巧计迁都,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 A.鲜卑贵族B.鲜卑平民 C.汉族地主D.中原农民 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孝文帝迁都的阻力主要来自鲜卑贵族。 6.陈寅恪先生指出:“从北魏前期崔浩与鲜卑贵族的冲突来看,似乎汉化与鲜卑不能相容。因此,孝文帝推行汉化,目光落到了如何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合而为一,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材料反映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 B.促进民族融合 C.提高鲜卑族的地位 D.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解析:选A根据“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反映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故A项正确。题干是维护鲜卑贵族的地位,不是提高鲜卑族的地位,故C项错误;B、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7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 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 C.冯太后的影响 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 解析:选D改革的主要目的应从推行者的阶级属性方面思考,作为最高统治者,巩固统治是最根本的目的,故选D。 8.下列现象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革内容的是() ①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②中原地区流行吃烧烤③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也解调胡琴④中原地区大量农田得以开发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关键信息是“生活习俗”。①②

初一英语第三单元第一课

Unit 3 Is this your pencil? 第五课时(课堂练案) Ⅰ. 按要求写出下列单词的相应形式 1. lose (过去式) 2. she (名词性物主代词) 3. his (名词性物主代词) 4. Bob(所有格) 5. find (过去式) 6. he (宾格) 7. yours (主格) 8. mine (形容词性物主代词) Ⅱ. 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 Tom is a boy and (he) family name is Smith. 2. This (be not) my pen. My pen is black. 3. Excuse (my). Is this your book? 4. Her key is in the lost and (find) case. 5. This pencil isn’t (my). It’s (you). Ⅲ. 根据汉语意思完成句子 1. 这是你的电脑游戏机吗? Is this your ? 2. 你怎样拼写“橡皮”这个单词? do you spell “”? 3. 请拨打384-5792找安。 Please Ann 384-5792. 4. “那是她的棒球吗?” “不,不是。” —Is that ? —No, it isn’t. 5. 我丢了一串钥匙. I lost a of . Ⅳ. 用适当的句子补全对话 Jim: 1. ! Is this your pencil box? Linda:Yes, 2. . I’m Linda. Nice to meet you. Jim:I’m Jim. 3.. Linda:Oh, what’s this in English? Jim:It’s a dictionary. Linda:4. ? Jim:D-I-C-T-I-O-N-A-R-Y. Linda:Is this your dictionary? Jim:No, 5. . It’s Kate’s dictionary. Ⅴ (B) Ⅵ. 单项填空 ( )1. Your watch is in the case(箱) A. lose and find B. lost and find C. lost and found D. lose and found ( )2. friend is an English boy. A. He’s B. He C. Him D. His a ring. ( )3. —. Is this your key? —Yes, it is. A. Sorry B. OK C. Excuse me D. Thanks ( )4. Wang Yu, this is my English book and that’s . A. you B. your C. my D. yours ( )5. —What’s that? — a ring. A. it B. it’s C. This D. It’s Ⅶ. 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每空一词 1. That is his eraser. (改为一般疑问句) that eraser? 2. Those are apples. (改为单数句) That . 3. Is that your eraser? (作否定回答) , . 4. Is this his book? (改为复数句) Are his .

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一课导学案

高二历史学科选修1第三单元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一、学习目标: 识记:北魏重新统一黄河流域的背景及概况;北魏学习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的表现;宗主督护制的含义及影响;赋税制度的缺陷;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表现;冯太后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和方式 理解:北魏崛起的原因;北魏统一北方的原因和影响;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的统治危机及原因: 北魏的民族政策及原因。 运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社会矛盾?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 难点:宗主督护制;北魏社会矛盾极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二、本课导读 (一)阅读教材32页第1、2段,回答下面问题。 1、简述拓拔部建国历程:(A)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汉化的表现有哪些?(A)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二)阅读“社会改革迫在眉睫”和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宗主督护制: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坞堡主又称为宗主,与堡户结成牢固的依附关系。北魏统一北方后,被迫承认坞堡组织的合法性。北魏政府任命这些坞堡主为地方行政官员,由他们代管征收赋税和徭役。这就是宗主督护制。 1、宗主督护制的消极影响有哪些?(A) 2、北魏存在哪些社会矛盾?(A) 3、依据学思之窗,回答北魏统治者贱其它民族反映了什么问题?(B) (三)阅读冯太后的相关材料,结合教材第2、3段和学习延伸,回答问题。 冯太后:(442—490)北魏历史上著名女政治家,孝文帝改革运动的发起人与主持者之一。由于她去世后为谥称曰:“文明太皇太后”,所以历史上又称她为“文明太后”。冯太后是位典型的“铁碗女人”。在朝廷内部政治斗争中,她沉着果断,坚忍精明,牢牢地掌空了北魏朝廷的军政大权,曾在献文帝、孝文帝时期两度“临朝听政”,成为北魏朝廷的实际统治者。她主政时已开始了以汉化为中心的社会改革,孝文帝第一阶段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她的主持下展开的,换句话说,孝文帝改革的伟大历史功绩有一半应该归属这位了不

2019-2020年新一线突破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讲义: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及答案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目标导航] 1.了解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矛盾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重点) 2.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重点) 3.探究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汉族文化的途径及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难点)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崛起 (1)背景: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2)北魏建立: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迁都: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 2.统一黄河流域 (1)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2)影响 ①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②为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3.拓跋珪封建化改革

思维点拨 1.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尖锐,北魏统治集团与各族人民的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 2.拓跋部封建化的主要途径是与汉族士人相结合,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拓跋焘统治时,将这种融和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社会矛盾激化 (1)基层统治方式:实行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农民负担沉重。 (2)赋税制度: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社会矛盾激化。 易错提醒 正确认识宗主督护制的实质 宗主督护制是官府与地方豪强势力勾结、镇压民众、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方式。2.民族矛盾激化:没有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矛盾激化。 3.社会危机严重: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各地人民起义不断。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1.冯太后 (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亲自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儒家经典,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 (1)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2)和冯太后一起自上而下掀起改革运动。 重点精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 (1)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选修一专题三第一课 励精图治的北魏孝文帝改革

选修一专题三第一课励精图治的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课标要求及解析: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解析:结合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色,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改革的必然性。重点学习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孝文帝改革的重点内容(均田制、迁都洛阳),具体分析改革对北魏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为第二课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奠定知识基础。 (二)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课时是本专题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其中,均田制、迁都洛阳是本课的重点知识。 孝文帝改革是历史的必然,它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它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汉化革新,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教学过程中,注意具体的改革内容与当时社会情况的相互联系,让学生体会改革举措的合理性与重要性,突出认识孝文帝改革带来的不仅仅是具体制度的变化,更是整个社会面貌的变革以及对民族融合、社会进步所起的巨大作用。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多维度、多层面地考虑问题,深刻认识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对北魏社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北魏前期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性和民族融合的必然性。在此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目的的认识,了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课《改革迫在眉睫》课时练习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课《改革迫在眉睫》课时练 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在对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进行探讨时,某班同学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最为合理的是 A.统治者恰当地处理了民族关系B.拓跋部拥有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 C.统治者注重学习汉族政治文明D.北魏统治者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 2.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反映了北魏当时 A.阶级矛盾尖锐 B.民族矛盾尖锐 C.汉族内部矛盾激化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3.下列表述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 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C.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1

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 4.史书记载,孝文帝的祖母冯太皇太后在其成长过程中曾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冯太皇太后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 B.改变落后的统治方式 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摆脱社会危机 5.公元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在统一之初,北魏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这些矛盾的产生大多是由于 ①鲜卑族贵族对统治区域内的各民族推行歧视政策 ②鲜卑族贵族采取各种手段对百姓巧取豪夺 ③北魏藩镇割据不断发展,黄河流域战火连绵 ④南方政权不断北伐,威胁着北魏的统治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崔浩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的问题是() 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C.鲜卑族不断学习汉族文化D.鲜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7.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测试人民版选修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测试 [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北魏的崛起和黄河流域。 2、矛盾矛盾日益尖锐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北魏统治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3、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二、内容: 1、: 具体措施:(1)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2)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3)官吏可以获得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 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和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 具体措施:(1)按政绩好坏考核官吏;(2)惩治贪污;(3)实行。 作用:孝文帝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俸禄制的实行,则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3、迁都洛阳: (1)原因:①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②更易充分接受汉文化;③为了减少改革阻力。 (2)影响: ①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② 减少改革阻力,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4、革除旧俗。 (1)措施:①;②;③; ④;⑤; (3)意义:①促进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②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③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注: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促进北方的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3、促进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隋唐大一统 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巩固练习]: 1、(2008年江苏高考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 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

高中历史专题3北魏孝文帝改革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练习人民版选修

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一、基础巩固 1.北魏都城平城应位于今( ) A.河南省 B.黑龙江省 C.内蒙古自治区 D.山西省 2.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这表明孝文帝( ) A.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 B.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 C.改革了本民族传统教育方式 D.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 ,没有涉及教育和文化的推广,也没有涉及 他对传统习俗的改革。 3.485年,孝文帝在冯太后的辅佐下颁布了均田令。促成北魏实行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 A.民族融合的趋势 B.政府和宗主争夺农户 C.南北对峙的形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实行宗主督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豪强地主趁机隐瞒和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为了加强政府对农民的控制,北魏实行均田制。 4.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迁都洛阳,削弱保守势力 B.定期考核,依照政绩提拔官吏 C.限制“恩荫”,防止权贵垄断 D.发放俸禄,并由国家统一筹集 ,484年,孝文帝下令正式给百官颁行俸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 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故答案为D项。 5.(图文探究)电视剧《胡笳汉月》中,导演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为推行改革,孝文帝起用颇有能力的寒士李彪为钦差,赴山东琅玡督察均田制的施行。李彪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返回都城后,被破格提拔任用。 探究: (1)均田制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它“完备”在何处? (2)孝文帝为什么会如此重视均田制的推行? 均田制将土地分配与赋役制度紧密结合,既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又一定程度上使 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同时还限制了土地兼并,保护了统治者的利益。 (2)均田制的推行,关系到封建政府的收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二、能力提升

第三单元第一课课文

Lesson13 How Is School Going? (杨义风2015.3.11) Wang Mei:Hi,Jenny.How is your school life going? Jenny:Well,I am a little busy this term. I have six classes every day. My school days are very long. Wang Mei:Me too.I also have six classes every day. I start school at 8:00 a.m. I usually finish at 5:00 p.m. It’s a long day,but I like my school. My school subjects are so interesting. Jenny: What subjects do you have? Wang Mei:I have Chinese,English,math history and some others.P.E is my favourite. We always have a big sports meet twice a year. I often take part in the long jump. Last term I won first place! Jenny:Wow! You’re good at the long jump. Wang Mei:Yeah! Thank you !What subjects do you have? Jenny:I have social studies,shop,math,Freach,English and art. My favorite subject is shop! Last week, I made a bird house all by myself. Wang Mei:That’s so interesting! ★★★life n. 生活 复数:lives 短语:all one’s life 某人一生,一辈子 come to life 苏醒过来,复活 例句: 如果你阅读很多,你的生活将充满乐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If you read a lot. your life will be full of pleasure. ★★★term n. 学期 短语:last term 上学期this term这学期next term 下学期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重点:⒈对孝文帝改革具体内容的理解。⒉孝文帝改革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如何理解孝文帝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 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对北魏社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从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来看其改革的积极性和进步性。 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所引用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史实的分析、归纳等认识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北魏前期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性和民族融合的必然性。 在此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及自己对教科书的认识和理解,学会使用讨论法、分析法和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目的的认识,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认识民族平等团结、互相交流的重要性。 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了解孝文帝改革给社会所带来的繁盛局面,使同学们认识民族融合交流给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流程】 大家看过电影《花木兰》吗?对花木兰知道多少?她是什么时候的人?哪里人?有怎样的故事?花木兰(有学者考证,其生于412年,死于502年,享年90岁。一说生于412年,在从军12年后返乡,因不愿做魏主之妃,自杀。)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传说纷坛,莫衷一是。 花木兰是北魏人,北方人喜欢练武。花木兰的父亲以前是一位军人,从小就把木兰当男孩来培养。木兰十来岁时,他就常带木兰到村外小河边,练武,骑马、射箭、舞刀、使棒。空余时间,木兰还喜欢看父亲的旧兵书。 北魏迁都洛阳之后,经过孝文帝的改革,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但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 木兰的父亲年纪大了,没办法上战场,家里的弟弟年纪又小,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多年的军旅生活。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人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更不要说木兰又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但是花木兰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十数年(原文为12年,是虚指)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认为她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不过,花木兰拒绝了,她请求皇帝能让自己回家,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花木兰所在的这一时期:北魏的一次非常有名的改革:孝文帝改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练习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练习试题 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为即将到来的历史考试做出什么样的准备呢?下面是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练习试题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大多是由于( ) A.鲜卑族的落后 B.统治者的残暴 C.汉族人民的反抗 D.战争不断发生 解析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后,靠落后的制度很难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这是北魏统一初期各种矛盾尖锐的主要原因。 答案A 2.北魏改革迫在眉睫的依据主要有( ) ①豪强地主隐瞒赋税②农民负担沉重③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冲突④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改革的必要性,四个选项都是造成北魏社会

矛盾尖锐的原因或表现。社会矛盾的尖锐,是孝文帝改革迫在眉睫的主要原因。 答案A 3.下列对北魏统治者在公元439年后面临局势的表述,错误的是( ) A.结束了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 B.各民族的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C.社会矛盾相对缓和 D.与汉族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解析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此后一段时间内,北魏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因此C项错误。 答案C 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在基层推行了宗主督护制。该制度产生的危害有( ) ①严重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②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地方官吏对农民的掠夺③各地宗主构成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④激化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大地主之间的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宗主督护制是北方的社会实际与拓跋贵族的需要相结合产生的。在这一制度下,出任宗主的都是地方上的豪强地主,这些豪强地主绝大部分都是汉族大地主,它的推行,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汉族

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7 人民版选修1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目标】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比较分析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3、分析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作用 【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一、孝文帝改革的社会背景(改革的必然性) 1、北魏统一北方,并开始向汉族先进文化学习 公元386年鲜卑族建立北魏并于公元439年统一北方,这为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的落后和汉族制度、文化的先进,从而坚定了他改革的决心。 2、北魏阶级、民族矛盾尖锐 在北魏政权的统治下,政治黑暗,赋税徭役极为繁重,导致阶级矛盾比较尖锐;北魏统治者还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从而导致民族矛盾也很尖锐。 3、北魏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掌握政权的拓拔贵族和汉族地主间常常发生矛盾。 总之,在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的激化严重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稳定,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改革势在必行。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改革的内容) 1、推行均田制 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桑田、露天) 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整顿吏治 目的:巩固北魏统治 内容:给百官颁行俸禄;严厉惩罚贪赃枉法。 作用: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 3、迁都洛阳 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作用:打击了保守势力,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 4、移风易俗 内容: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作用: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民族融合。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1、使北方经济得以复苏和繁荣 表现:农业:耕作技术提高、粮食产量提高。 手工业:手工艺品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 商业:商品贸易活跃,对外贸易兴盛(四通市) 2、加速了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表现:统治者尊儒崇经,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最重要) 表现:鲜卑族逐渐和汉族相互融合,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这为后来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 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课堂反馈】 1、材料一、神瑞二年(415),又不熟,京畿之内,路有行馑…… ——(北齐)魏收.魏书:卷一百十食货志材料二、九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恆从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 ——(北齐)魏收.魏书:卷一百十食货志材料三、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 ——(北齐)魏收.魏书:卷一百十食货志材料四、孝文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禧赞成其事。于是诏:“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朕尝与李冲论此,冲言:‘四方之语,竟知谁是;帝者言之,即为正矣,何必改旧从新。’冲之此言,应合死罪。”乃谓冲曰:“卿实负社稷。”冲免冠陈谢。又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何为而违前诏?”禧对曰:“陛下圣过尧、舜,光化中原。舛违之罪,实合处刑。”孝文曰:“若朕言非,卿等当奋臂廷论,如何入则顺旨,退有不从?昔舜语禹:‘汝无面从,退有后言。’卿等之谓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单元检测评估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5世纪中期,为我国北方创造了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发展的是() A.鲜卑族建立政权B.拓跋珪重建代国 C.北魏迁都平城D.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解析:选D。在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前,北魏社会不稳定,处于迁徙与战乱中。 2.冯太后积极推动和支持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B.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摆脱社会危机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改革是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是为了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3.下列评论中,不.符合北魏均田令的是() A.均田制促进了荒地的开垦 B.农民未能从中得到实际的好处 C.官僚地主土地并未受到触动 D.土地占有不均的情况仍然存在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依据所学知识A、C、D三项均属于北魏实行均田令的效果,农民获得部分的好处,故B项不正确。 4.(2012·武汉高二模块测试)北魏孝文帝确立先进生产关系的关键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B.迁都洛阳 C.采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 D.改革鲜卑旧俗 解析:选A。生产关系主要指土地归谁所有,土地产品如何分配,从这一内涵思考,只有A 项与此一致,故选A。 5.(2012·扬州高二测试)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革除旧俗的主要措施有() ①易服装②讲汉语③改汉姓④通婚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④D.②③ 解析:选A。“革旧俗”的对立面即从哪些方面学习汉族习俗,结合所学可知选A。 6.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 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 C.冯太后的影响 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 解析:选D。改革的主要目的应从推行者的阶级属性方面思考,作为最高统治者,巩固统治则是最根本的目的,故选D。 7.(2012·宁波学业水平检测)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①整顿吏治②颁布均田令③迁都洛阳④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课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三单元 第一课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一、夯实双基 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蕃.(fān)长 啜菽.(shū) 楛. (kǔ)耕 B .田艹岁 (shuì) 乖.(ɡuāi)离 切瑳. (cuō) C .雩.(yú)而雨 卜筮.(wū) 光晖. (huī) D .尊贤而王.(wànɡ) 物畜.(xù) 星队. (zhuì) 【答案】 D(A 蕃:fán,B 艹岁:kuì,C 筮:sh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繁启. 、蕃长于春夏 启:萌芽。 B .畜. 积、收藏于秋冬 畜:同“蓄”,积聚。 C .天作高山,大王荒. 之 荒:荒芜。 D .文王康. 之 康:使……康乐。 【答案】 C(荒:名词活用作动词,开垦荒地)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B .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C .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 D .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答案】 C(A 队—坠;B 党—傥,见—现;D 错—措)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 B.????? 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 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君子博. 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 三者错,无安.国。风雨不动安.如山。 【答案】 B(两个“一”都当“一样”讲)

5.下列句子中的“恶”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B .田艹岁 稼恶,籴贵民饥。 C .天下恶乎定? D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答案】 AD(都当“厌恶”讲) 6.下列句子中的“道”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B .君子道其常。 C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E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F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G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答案】 DG(两个“道”都当“道理”讲)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因物而多. 之 B .孰与骋能而化. 之 C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 畜而制之 D .思物而物. 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答案】 C(C 是名状,其余都是使动) 8.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一连用了三个反问句,说明社会的安定和混乱不是由天地四时决定的,而是由人决定的。 B .文章第2段论述天地都有其经久不变的规律,君子也有经久不变的行事准则。人只要按规则行事,就不怕别人说长道短。段末引用《诗经》中的句子,点明君子的准则是礼义,强调君子要有坚持礼义原则的勇气。 C .文章第3段通过君子和小人对“在己者”和“在天者”不同态度的对比,强调了个人努力的重要。荀子的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奋斗在当下。 D .第4段将自然现象和社会政治联系起来,用对比论证的手法进一步证明,日月之食,风雨不时,怪星偶现,与社会政治清平与否无关。这一思想,在科学技术极不发达的古代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答案】 A(不是反问,是设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