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第5课《玉堂春》优质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第5课《玉堂春》优质教案

《玉堂春》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话本、拟话本”的含义及特点;

2、鉴赏一波三折的情节;

3、体会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4、让学生理解“大团圆”结局的原因

导入:

关于“话本、拟话本”

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相当于现在说的“评书”。

话本:就是说书人说话的底本;

拟话本:专指明代由文人整理或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听一段评书(单田芳《曹操献刀》),说一说你认为评书具有的特点?

(1)情节:波澜起伏;(2)语言:富有感染力

一、曲折的情节

1、填一填

()的王三官在关王庙遇到了(),无奈之下托他向()求助。金哥顺利地见到了()的玉姐。玉姐得到讯息后,让王三官()在()相见。当天,玉姐骗过(),支开(),寻得三官,抱头痛哭,并给了三官(),让他再来院中。三官装扮停当后,带着()的皮箱,终与玉姐互述衷肠,并带着玉姐房中的()早早离开。第二趟,老鸨发现上当,质问玉姐。玉姐谎称(),将老鸨等人骗到()高声叫屈。老鸨迫于压力,不得不承认自己()的事实,并写了()。玉堂春终得自由。

2、赏一赏

本文情节曲折,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异曲同工之妙,你能找出来吗?请同学们从下面提供的话题中自选一个话题,写一段50字左右的欣赏文字。

话题:1、课文中的一字、一词之妙

2、课文中的一物之妙

3、课文中的一场景之妙

4、课文中的悬念之妙

5、课文中的伏应之妙

6、课文中的人物语言之妙

7、玉姐性格欣赏

二、生动的语言

1、人物语言生动活泼、个性鲜明是优秀话本小说的共同特点,在这篇小说中也表现得很突出,你能体会到吗?请找出来,同桌之间按照《金版教程》P21-4的提示选取一句或一段对话读一读,体会人物语言的魅力。

2、用语言描写人物心理

先自主分析人物的心理,再阅读资料《金版教程》P21“课堂研讨3”,并试着总结心理描写的作用。

1、金哥听说,口中不语,心内自思:“王三到也和郑元和相像了,虽不打《莲花落》,也在孤老院讨饭吃。

2、老鸨听说,半晌不言:“这等事怎么处?向日三姐说,他是宦家公子,金银无数,我却不信,逐他出门去了。今日到带有金银,好不惶恐人也!”左思右想,老着脸走出来见了三官。

3、在老鸨上了钩,“一发不肯放手时”,写王三官“公子恐怕掣脱了,将机就机,进到院门坐下。”

参考答案:①金哥去见玉姐。当人面叫“三叔”,在心里叫“王三”。达到细腻传神的程度。

②老鸨听说王三官“满载金银”回来,“半晌不言……”把老鸨的疑惑、后悔、尴尬、利欲熏心的丑态活灵活现地揭示出来。③在老鸨呼唤玉姐出来见王三官时,玉姐不语也不答应。老鸨在这里隐忍不发,不是她有涵养,而是怕失去财神。与她此前此后开口便骂的行为对比,更见出她扭曲的贪婪而丑陋的人格心理。

心理描写的作用:

1、它有助于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

2、它有助于展示情节的发展变化。

3、有助于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

三、“玉堂春落难逢夫”的结局

王三官回南京,经家人调解,其父原谅了他。于是王三官在家潜心读书,中了举人、进士,家人为他娶妻。玉姐被老鸨设计,卖给山西商人沈洪。沈妻皮氏与邻人赵昂通奸,又妒沈洪娶妾,就在面条里下毒,毒死沈洪,反诬玉姐。皮氏贿赂知县,玉姐被屈打成招,押入死牢。

王三官因思念玉姐,自请到山西为官,当上了山西巡按,到洪同县重新审玉姐一案,判皮氏凌迟,赵昂斩首,知县罢官。这时苏淮已死,只得追一秤金之罪,枷入大牢。玉姐未曾失身,复归王三官。王三官携一妻一妾回南京拜望父母,皆大欢喜。

谈一谈:对于这种大团圆的结局,你有什么看法?

冯梦龙的文学思想:

1、强调文学应表现真情。”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

2、认为小说可以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者汗下。”《喻世明言?序》

【教学目标】

1、了解话本小说的发展简史,重点了解“三言”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

2、了解《红楼梦》的主要情节和伟大成就,作适当的扩展阅读和自主学习。

3、以所选课文为主,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人物刻画、语言特点和叙事方法。

4、疏通文意,理清情节。

5、感受人物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悟“世间只有情难朽,世间只有情最苦”这句箴言,正确处理人际交往。

【教学重点】

1、介绍话本小说形成的历史及其体制形式,择要介绍“三言”的内容及艺术成就,给学生一个总体的印象。

2、介绍这篇小说的故事梗概,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小说情节与人物的互动关系。

3、就课文节选部分所表现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作一些赏析研讨。

4、进一步探讨小说人物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的特点。

【教学安排】

本单元两篇文章,拟以《玉堂春》为讲授课,《情真意切释猜疑》为自学课。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话本小说形成的历史及其体制形式,择要介绍“三言”的内容及艺术成就,给学生一个总体的印象。

2、从小说发展史的角度认识《红楼梦》的地位及其伟大成就。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人情世态小说属于通俗小说的一种,又叫“人情小说”、“世情小说”,是指立足于人间社会,以基本写实的方式来描写家庭生活、婚姻、男女感情,并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作品。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明代小说时,用了大约两章的篇幅讲了“人情小说”。他说:“当神魔小说盛行时,记人事者亦突起,其取材犹宋市人小说‘银字儿,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态之事,间杂因果报应,而不甚言灵怪,又缘描摹世态,见其炎凉,故或亦谓之‘世情书也。

二、话本小说与“三言”

1、关于“话本”

中国小说,经历了六朝的“志怪”“志人”,唐代的“传奇”,在内容和体裁上逐渐丰富成熟。肇始于唐代,繁荣于宋代的“说话”艺术,使古代小说不可逆转地朝着白话的方向发展,遂成主流,奠定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基本类型。

①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主要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

“说话”艺术产生于唐代寺院的俗讲(讲经)和民间说唱。寺院僧人在讲解佛教经典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加入一些通俗的佛经故事来吸引听众,而民间的说唱更是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作为自己取之不尽的素材。

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四家中,小说、讲史最为重要,影响也最大。我们今天所说的小说实际上就包括了宋代的小说与讲史这两种。

最初的话本,仅仅掌握在说话人手里,秘而不宣。随着市民阶层欣赏水平的提高,文人的加盟,使话本的内容更加丰富,文学性也越来越强。加之印刷术的进步,书坊老板开始刻印话本牟利。这样,公开刊行的可供阅读的话本小说诞生了。

话本小说的基本体制:一题目,二篇首,三入话,四头回,五正话,六结尾。

题目——根据正话内容确立标题。

篇首——作品开头往往有一首诗、词或一诗一词。

入话——对篇首的诗词加以解释,然后引入正话的一段文字。

头回——在正话之前叙述的故事,与正话相似或相反。

正话——话本的主体部分。主要是叙事文字,中间也时有诗词、对句点缀。

篇尾——正文结束后用来收煞全篇的部分。

②拟话本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

2、关于“三言”:

①作品简介

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总称,每集40篇,共120篇。了市井百姓的生活。

②关于作者: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子犹,别号龙子犹、茂苑野史、墨憨斋主人、姑苏词奴、顾曲散人等。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人。书香门第出身,少有才气,狂放不羁,一生功名不顺,57岁补为贡生,61岁任福建寿宁知县,4年秩满归乡。曾参与抗清宣传,后忧愤而死。

(以下内容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决定是否介绍)

三、古代白话小说的集大成之作──《红楼梦》

明代中叶,继《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之后,《金瓶梅》差不多和《西游记》同时问世。这部长篇小说,从《水浒传》中西门庆、潘金莲的故事生发开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第一部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线的长篇小说。

曹雪芹的《红楼梦》,继承了文人独立创作的传统。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作者就借石头之口,对野史传奇、才子佳人等类小说加以批驳,指出它们各自的俗套,或“假借汉唐名色”,或开口“文君”,满篇“子建”,毫无新意,从而标榜《石头记》“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反倒新鲜别致”。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官僚家庭由盛而衰的过程,歌颂了青年男女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叛逆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美好情感,抨击了黑暗腐朽的封建统治,为封建末世唱响了一曲哀婉的悲歌,其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也达到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高峰。全书出现的人物,有名字的就有四百多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不下几十个。作者善于将人物置身于广大的社会背景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此展现人物的性格,表现他们的爱与恨,美与丑。无论是从揭示生活的深度广度方面还是从艺术创造的丰富生动方面,《红楼梦》都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最伟大的作品。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玉堂春》,初步梳理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玉堂春》故事梗概,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小说情节与人物的互动关系。

2、指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京剧《苏三起解》已是家喻户晓的著名唱段:苏三离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我心内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言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

京剧《苏三起解》就是根据《警示通言》中的“玉堂春”改编的。《玉堂春》的故事一直广泛流传,被改编成弹词、鼓词、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京剧《苏三起解》《三堂会审》等折子戏至今搬演不衰,可见其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程度。

(教师可播放京剧《苏三起解》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字词归纳

1、识记字音

磕(kē)头应(yīnɡ)允老鸨(bǎo)城隍(huánɡ)钗钏(chuàn)

模(mú)样衲(nà)帛掣(chè)脱作揖(yī)收讫(qì)

2、识记字形

磕头/溘然拭泪/试图衲帛/接纳半晌/响应掣脱/引擎作揖/编辑/缉拿

算账/营帐收讫/迄今

3、词语解释

应允:答应,允许。

奉承:逢迎,谀媚,用好听的话恭维人。

温存:真情安慰,温顺体贴,休养。

哄诱:诱骗。

收讫:货、款等收清。

三、梳理情节

1、简介节选部分前后的主要情节(教参)

2、问题探究,梳理情节

速读全文及课后赏析,梳理全文情节, 画出文章结构图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板书总结:

三官偶遇金宝

金宝牵线搭桥

城隍相会定计一、玉姐资助三官三官卷土重来

玉姐三官盟誓

玉姐赠金送夫

巧对鸨儿,趁机脱身二、玉姐智斗鸨儿痛斥鸨儿,引其入套

逼迫鸨儿,智得文书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感悟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艺术特色。

2、分析文中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掌握心理描写的方法。

3、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探讨小说“大团圆结局的文化背景”〖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形象

(回顾小说中的关键情节,感受苏三这一人物形象)

玉姐救助落难的景隆(三官):善良,纯洁

春院内有情人山盟海誓:多情,专一,坚贞

巧与鸨儿智周旋:机智,泼辣

二、归纳思想主题

小说中对立着的一组人物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

明确:作者以赞美的笔调,叙述三官和玉姐忠贞不渝的爱情,肯定了超越社会等级和身份地位的真挚爱情,揭露了以鸨儿为首的社会黑暗势力的丑恶嘴脸和卑劣品质,歌颂了底层妇女聪明智慧和高尚品德,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意识,表现出新兴的市民文化的思想观念。

三、品味艺术特色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风流才子与青楼美女的爱情

2、小说结构上的特点

环环相扣,单线发展,依次递进。

3、人物形象塑造的独特方法

①人物语言生动活泼、个性鲜明

举例明确:

流浪街头的三官,提到玉姐,既羞愧又胆怯,所以让金哥去玉姐“那里看风色,他若想我,你便题我在这里如此。若无真心疼我,你便休话,也来回我。”

玉姐的语言则率真泼辣,见到三官,直呼“哥哥”,与鸨儿对阵,直骂得狗血喷头,可谓敢爱敢恨。

鸨子的语言则随机应变,见风使舵,软则哀求,硬则撒泼,可谓神情毕现。

②人物动作描写、外貌描写逼真生动

举例明确:

三官落入困顿,无颜见昔日曾被他照顾的小商贩,就“双手掩面坐于门限侧边”;

三官将见玉姐,却“躲在东廊下相等”,“羞面通红”。

这些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处境和心理,使人物形象真实可感。

③人物心理描写尤其成功

节选部分有几处人物心理活动的直接呈现,值得仔细品味:

其一,金哥去见玉姐,“口中不语,心内自思:‘王三到也与郑元和相像了,虽不打《莲花落》,也在孤老院讨饭吃。’”这几句内心独白真切地表现了金哥对王三官的同情,也流露出他调侃诙谐的性格特点。作者写金哥对王三官的称呼,当人面叫“三叔”,在心里叫“王三”,可谓达到了细腻传神的程度。

其二,老鸨听说王三官“满载金银”回来,“半晌不言:‘这等事怎么处?向日三姐说:他是宦家公子,金银无数,我却不信,逐他出门去了。今日到带有金银,好不惶恐人也!’左思右想……”这一串心理活动,把鸨子的疑惑、后悔、尴尬、利欲熏心的丑态活灵活现地揭

示出来。

其三,在鸨子上了钩,“一发不肯放手”时,写王三官“恐怕掣脱了,将机就机,进到院门坐下”,这里的“心有一动”,表现出王三官不露声色的机敏──把假戏演得恰到好处,可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其四,在鸨子呼唤玉姐出来见王三官时,玉姐不语也不答应。作者这时又点染出鸨子的复杂心理:“这一时待要骂,又用着他。”只好“扯一把椅子拿过来,一直坐下,长吁了一声气。”鸨子在这里的隐忍不发,不是她有涵养,而是怕失去财神。与她此前此后开口便骂的行为对比,更见出她被扭曲的贪婪而丑陋的人格心理。

四、讨论交流

试就小说“大团圆“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课后练习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