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分析人教版语文选修课《中国小说欣赏》教材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8.69 KB
- 文档页数:8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选修]4《聊斋志异》之《香玉》教案【教学目标】1、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小说的能力。
2、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熟悉精彩文章。
3、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4、初步理解神鬼小说的一些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教学难点】鉴赏神鬼小说的艺术手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六十的善,百分之七十的美.—-当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女士《聊斋志异》的问世,为中国文学史上增添魅力四射的女性形象。
二、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
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 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
他19岁初应童予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
蒲松龄长期在乡间作塾师。
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卉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
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三、《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所收作品将近500篇.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抒发公愤,刺贪刺虐2、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3、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4、关注社会风气和家庭伦理的作品四、《聊斋志异》的艺术手法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五、《聊斋志异》的创作意图《聊斋自志》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曰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蒲松龄假虚拟狐鬼花妖故事以抒发情怀,寄托忧愤,是他长期处在孤独落寞境遇中的精神补偿,他不过是将这等自遣寂寞的诗意转化为幻想故事。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的文本分析
高耸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为真正实现中学语文小说教学的教材从“考本”向“学本”的转变,实
现语文教学中选修与必修的衔接、联系、拓展与延伸,保证语文选修中国小说基础性与知识性的相关性,真正发挥教材的作用,本文结合必修与选修《中国小说欣赏》部分关联,从教材的五大系统入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见解,为实际教学明确方向。
【总页数】2页(P112-112,113)
【作者】高耸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市天一中学 2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编写评析——以《中国小说欣赏》为例 [J], 牛诗语
2.基于Moodle的"中国小说欣赏"项目学习实践与探索——以高中语文选修课
《水浒传》为例 [J], 王林发
3.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评析--以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为例 [J], 姚艳
4.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培养——从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中探究培养独立人格的基本策略 [J], 何志华;
5.如何面向少数民族学生开展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以《中国小说欣赏》教学为例 [J], 谢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教学目标一、了解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
二、把握两类小说的主要特点。
三、了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特色。
四、欣赏所选片段的人物刻画和精彩描写。
单元介绍一、两类小说的发展史中国小说产生以来,演绎历史与谱写英雄一直是绵延不衰的两个主题,其中的代表作就是本单元所选的两部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这两个主题有共性,主要表现为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在叙史的同时关照英雄人物,如《三国演义》;也有各自的特点,像《水浒传》基本上是群雄谱,当然小说一开始也写宋朝廷乐极生悲,京师流行瘟疫,请人祈禳天灾,结果却放出一百零八个魔君,这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演绎着历史,但总的说是以歌颂英雄为主。
1.历史演义系列小说《三国演义》自明代嘉靖年间流行以后,模仿它的历史演义小说开始大量出现,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小说一个最重要的流派。
《三国演义》为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后产生了列国志传系列小说、隋唐志传系列小说,以及宋史演义和明史演义系列小说,主要有《新列国志》(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蔡元放)、《隋唐志传》等,其中隋唐志传系列小说中的《隋唐演义》(褚人获)是影响最大的一部。
《隋唐演义》共20卷100回,叙述的内容始于隋文帝伐陈,终于唐玄宗还都而死,历时170余年。
小说所涉事件多,时间跨度长,头绪庞杂,但作者以史为经,以人物事件为纬,杂而不乱,松而不散,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小说主要有三部分内容:一是以隋炀帝、朱贵儿为中心人物的隋末宫廷故事,一是以秦琼、单雄信、程咬金为中心人物的“乱世英雄”起兵反隋的故事;一是以唐明皇、杨贵妃为中心人物的唐代宫廷故事。
其中瓦岗寨英雄起兵反隋部分,艺术地描写了隋末历史现实,颂扬了这些草莽英雄的侠义勇武,人物形象也较为鲜明生动。
有人评说《隋唐演义》吸收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创作特色同时又有一些新意,它既有真实的历史线索可寻,又塑造了一群草莽英雄的形象,而且还能看到才子佳人小说的踪影。
新课标下选修课之《中国小说欣赏》教学初探2009年7月7日至9日,我有幸参加了福建省举办的高中新课程语文骨干教师省级培训,获益匪浅。
我们知道《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语文选修课的性质、目的、编制思想和课程模块已有简明、全面的阐释。
通过这次培训,我更明白了《中国小说欣赏》作为选修课,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我们在初中、高中阶段的中国小说学习有很大的不同。
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个不同,我们才能把握本门课的性质、特点,设计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才能将选修与必修两类课程衔接起来。
本学年下半学期,我们高二语文教学就选修了《中国小说欣赏》,下面我着重谈谈我们是如何严格按照《新课标》对小说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选修课《中国小说欣赏》的教学的。
一、培养学生广泛阅读中国古今小说的兴趣《中国小说欣赏》既然名为“小说欣赏”,那么欣赏的客体对象就是小说,作为欣赏主体的读者,就要尽最大可能地熟悉、把握客体对象,也就是要根据教学目标,多多阅读。
而欣赏是需要深入拓展的,没有一定量的阅读,就谈不上欣赏。
因此,《中国小说欣赏》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小说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纯正、健康、高尚的文学趣味,提高文学修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动力,这本教科书既有《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代名著节选篇目,也有《白鹿原》、《红高粱》等新选入的近现代优秀篇目,共九个单元,分别是:历史与英雄、谈神说鬼寄幽怀、人情与世态、从士林到官场、家族的记忆、女性的声音、情系乡土、人在都市、烽火岁月。
十八篇选文,既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范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因篇幅所限,除两篇短篇小说外,基本是中长篇的节选,所以要鼓励学生在课本的基础上,阅读原著,以便全面、完整地理解课文内容。
我们可以先介绍故事梗概或看电影片段或引导学生从阅读选文的情节入手,让同学们由这些课文生发出阅读整部原著的欲望,这样随着情节的向前发展,人物的命运起伏变化,学生就会慢慢喜欢上其中的人物形象,随着人物的喜怒哀乐而或喜或悲,然后看完小说,掩卷沉思,回想小说中的一幕幕,思考作者写出优秀作品的成功因素,末了还会猜测作者的创作意图并对小说的主题进行探讨,从而通过阅读原著获取更多的“阅读快感”。
《中国小说欣赏》教学教案教学任务:1、课前,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2、课上,与学生一起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意义,探讨《儒林外史》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第15-18回,全面了解匡超人变质堕落的全过程。
4、课后,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其作品的艺术成就。
教学安排:2课时步骤一:说说“儒家”和“儒林”儒家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儒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东汉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中是这样说的: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
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
”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
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
苟以哗众取宠。
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
此辟儒之患。
(幻灯片显示文字)作者笔下的儒林是个怎样的社会呢?这里的人物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之流吗?读一读《儒林外史》,理一理其中的人物,答案便不言自明。
(幻灯片出现问题)吴敬梓把作品的主要人物锁定在儒士阶层,通过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构筑芸芸众生的儒林,来表达自己对科举制度、功名富贵等社会现实的深刻见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作者取材视角之独特,对社会批判的力度也是显而易见的。
步骤二:说说你所知道的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步骤三: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社会意义《儒林外史》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却又令人含泪去笑的人物形象,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儒林群丑图,又被视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
在这众多的人物之中,匡超人的形象别具意义,作者借助他把儒林中那些附庸风雅者与追求功名富贵者集中到一起,既展示了士人秀才们的酸腐,又显示出追求功名富贵者的辛辣。
人教版语文选修课《中国小说欣赏》教材分析(2)7.衔接作为选修课,本书要与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相衔接。
①学生无论是在课本和课外读本中,还是在自由阅读中,已经读过不少中国小说。
选修本门课,除了本教材所选的小说外,也要把已有的阅读积累纳入“中国小说”的整体“框架”下,认真阅读、品味、思考这些作品。
②学生在初中和高中已经学习过许多小说,其中很多是名家名篇,因此本门课不再重复过去学过的内容,尽量给学生全新的内容,以便调动和激发他们的阅读积极性。
如鲁迅的小说十分精彩,可语文课本多有选录,这里就不再选了,但是并不等于说,在阅读扩展中也不选择鲁迅的小说。
③选文基本上是长篇小说的片段。
在初中、高中的语文课本和自读课本中,也有过这些长篇小说的片段,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家》《呼兰河传》等。
这些教学资源和阅读经验不要浪费,应该积极利用、沟通、衔接起来。
④学过的初中、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小说,短篇小说居多,即使是中长篇小说节选,在内容上基本可以单独成故事。
这样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教学。
而本教材,基本上是中长篇节选,而且故事、人物往往要靠全书的背景来支撑,才能更好地理解,如《长恨歌》中哪些悠闲的人们,必须靠没有在节选片段中交待的时代背景,才能让学生明白人物生活的实质;而《红旗谱》所选的片段只是小说的开始,如火如荼的社会生活画卷才刚刚揭开一角。
这样的安排更多的是为了阅读的需要,而不是知识体系的建构。
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内涵是有区别的,但也是有联系和衔接的,没有必修课的知识体系的建构,也就没有选修阅读活动的基础。
使用说明关于知识背景1.本教材不讲授小说理论,也不印证在初中和高中学到的小说知识;对于类型划分的理论依据也不涉及。
2.不反对老师结合小说知识进行小说欣赏教学;相对于本门课,相对于这一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小说知识并不限于传统的小说理论如主题及小说三要素等,应该引进现代小说理论。
现代小说理论不仅有创见,即使对传统小说理论也有新的发展。
人教新课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幻中寄幽怀【单元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文言笔记体“志怪小说”和白话章回体“神魔小说”的特点、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讲解、讨论、点评、写作、对比阅读等方式学习长篇小说的鉴赏方法,把握人物形象,品味作品语言,理解小说主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加强古典文学修养,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能形成自己的看法。
《西游记》教学设计一、选修课设计理念:体会阅读快感、探究创意阅读1、自主学习,体会阅读快感:课前阅读原著,再次熟悉故事内容,了解《西游记》经典情节。
2、合作学习、碰撞阅读激情: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提倡小组的合作精神,通过讨论、辩论展示自己的阅读《西游记》的成果。
3、探究学习、思考创意阅读:学习已经成文的“赏析”“链接”,积极参与“扩展”《西游记》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获得阅读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结合作品故事情节理解主要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探究,学会分析人物,点评人物,形成个性化的认识和看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体会作品中传达出的不畏艰难、克服干扰、团结合作、勇往直前的精神。
3、整合学习过程获得的素养,穿透文本,交融学生切身体验,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思维习惯,进行有效的学习能力迁徙,包括了解《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初步理解作者、读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确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及人物形象意义2、教学难点: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形成自己的看法。
四、课时安排3课时四、课前准备:学生方面:1、阅读原著,精读一个自己喜欢的《西游记》故事,小组合作叙述故事情节并简答分析主要人物性格。
2、查阅有关《西游记》的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以及小说的形成及影响等。
教师方面:1、选择《西游记》剧照,用多媒体课件表达学生所选的经典内容,指导学生对主要情节的把握。
小学语文教材分析人教版语文选修课《中国小说欣赏》教材
分析
“中国小说欣赏”作为选修课,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我们在初中、高中阶段的中国小说学习有很大的不同。
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语文选修课《中国小说欣赏》教材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阅读为主
这是本门课的主要特点,包含多重要素。
1.重视阅读
阅读是上好、学好本门课的基础。
阅读是源,没有阅读,本门课就是无源之水。
既然名为“小说欣赏”,那么欣赏的客体对象就是小说,作为欣赏主体的读者,就要尽最大可能地熟悉、把握客体对象,也就是要根据教学目标,多多阅读。
欣赏需要深入、拓展,没有一定量的阅读,就谈不上欣赏。
2.建构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
让学生从阅读中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汲取人生有益的教诲。
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现在学生的阅读状况令人担忧,课业繁重,没有时间读书;电子游戏、非文字的漫画等的吸引,也使学生远离阅读活动。
长此下去,阅读不仅在时间上成了空白,在意识与兴趣上也成了空白。
选修本门课,不仅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小说,让学生修到一定的学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积极的阅读意识。
让他们读书、爱读书、读好书,这也是本门课的责任所在。
4.强调阅读快感
一味强调阅读,并不是本门课的宗旨和方法,我们要让学生在精神的愉悦中进行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收获快乐。
牛不喝水强按头是不行的,电子游戏、漫画等,虽然老师家长百般禁止,可是学生仍不屈不挠、乐此不疲地沉浸其中,关键就是有快感。
所以怎样使学生在小说阅读中体会到快感,体会到精神的享受,不仅靠教材,也要靠教师的引导。
5.注重具体阅读
本门课可以说因文解义,本身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框架。
因此无论是单元说明,还“赏析”“思考”“链接”,都是指向具体作品的解读。
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中国小说,是本门课最大的目标。
而不是给他们一个小说史的概念,或是一个小说理论的阐释。
这一点,我们是反复强调的,也希望老师在教学中,理解和把握这一特点,和教材达到一定程度的默契。
6.与必修阅读的区别
本门课虽然有选文,但是不同于必修课中的精读。
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某种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开阔视野,鼓励他们全方位、大容量地阅读。
当然,这里所说的“开阔视野”,是需要契合同学们的阅读趣味的,是要他们在阅读中体会到快乐的,而不是以某种既定的模式或目标,限制甚至强迫学生进行某类的阅读活动。
限制性甚至强制性的阅读,是有悖本门课的宗旨和特点的。
7.目标是有创意地阅读
首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收获,有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及其阅读成果,并且加以鼓励,当然一定的引导也是必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也是要给予重视和体现的。
其次是让学生能够
使自己的阅读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指量和质两方面。
当然,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可能达不到量的目标,那就多在质上下功夫。
二、大致了解
本门课重在阅读,重在培养学生阅读的意识,重在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精神的快乐,所以,决定了它不是某类严密体系的集大成者,也不是某种认知规律或知识总结的载体,它是一个自由的、散漫的结构或曰范围,让学生在其中大致了解中国小说的模样。
因此,本门课的框架,如果非要说“框架”的话,有以下几个特点:
1.归纳
说“框架”,并不符合本门课的宗旨。
框架是人为的一种构建。
作为读物的小说,本身就有很强的趣味性,不待老师讲授,学生都可自行阅读。
非要给一个“框架”,既限制了教材,也束缚了老师与学生。
因此,本门课对所谓“框架”的理解,就是如何把学生(包括教师)在以往的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不同程度的感受,稍稍归拢,形成某种比较系统的印象。
其意义在于,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中学毕业后,很可能就此告别语文课程,或走上社会,或转而专攻理工医农等专门学科。
在此之前,了解一下中国小说的大致特征以及发展脉络,以备日后自修之用,不无好处。
因此,本门课只是 __小说
已经发生的现象,或曰存在,进行某种形式的归纳。
教师在教学时,不必像必修像那样,追求某种严密的体系。
2.类型
既然是 __小说存在的归纳,就需要有某种形式上的分类。
这样的分类可以是历时的,也可以是共时。
前者呈现史的形态,如按时期划分;而后者呈现主题、流派和类型的形态。
本门课不追求体系的严密,因此在历时与共时之间不做严格的取舍。
按照宽泛的题材或主题类型进行划分,建构教材的结构。
严格说起来,本教材的类型定义是“漏洞百出”的,所以说“宽泛”,为的是避免定义上无谓的争论,因为本门课的宗旨,在于让学生大致了解中国小说,引导他们阅读中国小说,其他都是次要的。
所以,我们前四个单元的主题为历史与英雄(历史小说和英雄小说)、谈神说鬼寄幽怀(神怪小说)、人情与世态(社会世俗小说)、从士林到官场( __与官僚小说),虽然呈现的仅是中国古代小说,好像是历时的,但并不是说,中国现当代就没有此类型的小说,如刘震云的“官人”小说系列,就和“从士林到官场”中所言及的官僚小说有血缘关系。
反之,我们后五个单元都是现当代小说,但并不等于说,此种主题类型不存在于古代小说中。
“宽泛”的、“漏洞百出”的这样一个主题或题材类型的划分,对本门课的宗旨及其具体实现是适合的,是符合“课情”的,因此,不必探讨这样划分的绝对合理性和严密性了。
3.并不是史
九个单元的内容,虽然前古后今,但并不是纵向的排列,并没有时间的顺序。
这一点要注意,不要为头一眼的印象所蒙蔽。
对此,有以下几点说明:
①本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小说的“大致模样”,不是“中国小说简史”。
虽然前古后今,但并不是小说历史发展的真正形态。
所以当代的《长恨歌》在第六单元,而现代的《子夜》在第八单元。
②虽然单元说明表现此类型小说发展的脉络,但只是隐约呈现,并不做为历史线索,要求学生掌握。
更多的是为学生阅读方便,为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而设计的。
③经典性与可读性的平衡,始终是本门课考虑的首要因素。
因此,就类型来讲,教材主要提供最能代表此类型的小说,而不是看它在小说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
像《世说新语》、唐传奇等我们都没有选入。
4. 不是为了对比
①每个单元选两篇小说,并不是为了横向的对比。
②这两篇小说,其实是“宽泛”的类型划分中的“子类型”,当然,这也是一个不严密的说法。
我们更看重的是它的经典性。
比如第五单元中的《家》和《白鹿原》,虽然同是讲家族历史,但是我们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其文体本身,关注对小说的阅读,而不是它们的可比性。
当然,做进一步的探讨,可以运用对比的方法,并不否定。
如第六单元《呼兰河传》和《长恨歌》,更是特色各异,还是多在文本的解读上下功夫,更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比的题目也许较大较重,只能做为某种深层次的尝试。
5.有知识,但不讲体系
我们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已学过不少小说,也了解了小说主题、三要素等基本知识。
必修课中有关小说的知识,可以说是成体系的。
但这不等于说,在本门课中,我们就要沿袭必修的知识体系。
在具体的内容中,教材包含了以前的相关知识,更多的是为了教学的方便,而不是刻意建构体系。
所以,在教学时,还是要以阅读为主,知识只是渗透其中。
作为学生阅读小说已有的积累与储备,直接运用于阅读
中即可。
如《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人物刻画,可以运用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赏析,但重点不是系统地知识学习。
在教学中,运用已有的知识欣赏曹操这个人物,而不是利用曹操这个人物学习赏析人物的知识。
6. 以点带面
每个单元,我们只选取了两部小说,在此类型小说中,它们是
经典的。
但并不等于说,除此之外的小说不值得我们去阅读、去赏析。
希望教师在教学时,以点带面,以这两部小说的阅读,带动对此类型的小说的了解,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此类小说,进一步探究此类小说。
如乡土小说,我们可以阅读鲁迅为代表的现代乡土小说,也可以阅读当代作家个性迥异的乡土小说如刘绍棠的小说等。
还可以视野放宽些,比如莫言以家乡山东高密为题材的小说,也可以归到乡土小说的行列。
这样的阅读面就宽泛得多了。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