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英译本 对比
- 格式:ppt
- 大小:945.50 KB
- 文档页数:29
《红楼梦》两英译本死亡委婉语翻译的文化比较一、引言作为中国著名古典小说之一,《红楼梦》对中国文学史影响非同凡响。
它突出的文学成就以及艺术魅力吸引了许多翻译家把它翻译成各种语言。
自19世纪以来,已经有多种英译本陆续问世,这些译本为跨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一个是英国出版的David Hawkes 译本 The Story of the Stone,另一个是1978年在出版的杨宪益、戴乃迭(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译本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两个英译本都有自己的鲜明特征,译者都显露了自己深厚的文学造诣。
同时,他们在文学翻译都有各自的得失。
二、两个英译本的比较作为源语语言文学和译语语言文学的中间人,译者在完成翻译任务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在对源语读者语言、风格、文化信息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译者会考虑如何把他们所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
他们应该跟源语的想法一样:比如,如何选择正确的方法把正确的意思翻译出来,如何把场景描述生动,如何让人物形象更有魅力,如何体现写作风格,以及如何传达原文化等等。
这本身就是一个重现和再创造的过程。
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表达方式,就算是相同的文章,不同的译者的译文也不尽相同。
为了说明这点,笔者将从《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引用一些例子,并从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理解理解原文是整个翻译过程的第一步。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否则翻译将是空中楼阁。
大多数翻译错误都是由译者的误解造成的。
没有正确的理解,译者传达的就不是原文的意思。
其实任何对原意的改动都是对原著的不忠诚。
抛弃了原有观点的翻译,已经不是那个翻译了。
对汉语的理解包括对词意和句子的理解以及背景知识的理解。
《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个社会的一切特点诸如等级制度,伦理道德等都渗透在字里行间。
汉语与英语是两种差距很大的语言,很多习惯说法不好懂,这也增加了翻译的困难。
《红楼梦》两英文译本比较与研究本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第三回中的内容对两种英译本(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夫妇译本)从称谓语和小说中人物性格等对两译本进行分析比较。
最后,从翻译效果及两译本各自不同翻译策略进行总结。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为清朝小说名家曹雪芹,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在清代末期,资本主义社会开始萌芽,社会形态不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
曹雪芹就出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且幼年生活在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极尽繁华。
好景不长,家道衰败,让他有机会接触到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在他以后的人生里许多的体会都出自这种穷困潦倒的生活。
《红楼梦》通过对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兴盛到衰亡的描写,塑造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故事和经典人物,通过这部作品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及其腐败,歌颂了当时社会的一群具有“异类”思想的青年男女。
如此经典的名著,势必会源远流长,广泛传阅。
其英语读本中,最著名的译本有两版,一个是霍克斯译本,是由英国出版的,另一个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是1978年出版的。
两种译本各有特色。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红楼梦》中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部分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称谓语使用频率非常高,而且不是一成不变,是千变万化的。
《红楼梦》的称谓语极具特色,融合了礼貌性,动态性和意图性三种特点。
小说中的称谓语不仅体现出人物关系的复杂性,更能精彩的表现出社会各个阶层的差异性。
因此可以看出,话语语用理论的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称谓的使用礼貌与否由话语的语用距离远近决定。
而语用距离是可变的,指交际双方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所感知和推定的彼此间的关系亲密度。
我们来看看以下的例子:例1: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王熙凤道)霍译:Iforgotyou,dearGranny.杨译:IquiteforgotourOldAncestress.杨氏夫妇把王熙凤口中的“老祖宗”翻译成——OldAncestress,充分体现了贾母在贾府中至高无上,极受尊崇的大家长身份及地位。
《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三个英译本的詈骂语翻译对比研究》篇一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三个英译本詈骂语翻译对比研究一、引言《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其语言艺术与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为翻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在众多的翻译版本中,詈骂语的翻译尤为引人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语料库的方法,对《红楼梦》三个英译本中的詈骂语翻译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今后的翻译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了《红楼梦》中典型的詈骂语作为研究对象,从语料库中搜集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英译本作为研究样本。
通过对这三个英译本中的詈骂语进行细致的比对和分析,总结出其翻译的特点和难点。
三、三个英译本的詈骂语翻译对比1. 译本一:此译本在处理詈骂语时,多采用直译加注的方式,既保留了原文的语义信息,又为读者提供了文化背景的注解。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直译可能无法完全传达原文的情感色彩,导致译文略显生硬。
2. 译本二:此译本在处理詈骂语时,更倾向于意译。
通过运用英语中的习语、俚语等,尽量使译文贴近原文的情感色彩。
然而,有时过度意译可能导致原文的语义信息丢失,使读者难以理解。
3. 译本三:此译本在处理詈骂语时,采取了折中的策略。
在保持原文语义信息的基础上,尽量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对于一些难以直译或意译的詈骂语,译本三采用了省略或改写的方式,使译文更加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通过对三个英译本的詈骂语翻译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1. 直译加注的方式能够较好地保留原文的语义信息和文化背景,但需注意注解的准确性和适度性,避免过度解释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2. 意译的方式能够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的情感色彩,但需注意避免过度意译导致原文语义信息的丢失。
同时,习语、俚语的使用需根据英语读者的文化背景进行选择,确保其可理解性。
3. 折中的策略在处理詈骂语翻译时具有较好的灵活性,既保留了原文的语义信息,又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在遇到难以直译或意译的情况时,采取省略或改写的方式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三个英译本的詈骂语翻译对比研究》篇一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三个英译本詈骂语翻译对比研究一、引言《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存在,对于《红楼梦》的翻译一直是翻译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基于语料库,对《红楼梦》中詈骂语的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讨不同译本在翻译詈骂语时的差异和优劣。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红楼梦》英译本,分别是霍克思(David Hawkes)译本、闵福德(John Minford)译本和杨宪益(Yang Xianyi)和戴乃迭(Gladys Yang)夫妇的译本。
通过建立语料库,对这三个译本中詈骂语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
三、詈骂语的翻译对比1. 霍克思译本霍克思在翻译詈骂语时,注重保留原文的语义和情感色彩,同时也尽量使译文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在翻译詈骂语时,他通常采用直译的方法,将詈骂语直接翻译成英语,并保留其原意。
例如,他将“泼妇”翻译为“scolding wife”,将“狗奴才”翻译为“sneaking servant”。
2. 闵福德译本闵福德在翻译詈骂语时,更注重文化背景的传达。
他通常会在翻译时加入解释性文字,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的语境和含义。
例如,他将“娼妇”翻译为“a woman of loose morals”,并在后面加上解释性文字说明其在当时社会中的含义。
此外,他还经常采用意译的方法,将詈骂语翻译成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子。
3.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翻译詈骂语时,注重保持原文的音韵美和语言美。
他们通常采用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将詈骂语翻译成既有原文含义又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子。
例如,他们将“泼妇”翻译为“a fiery woman”,既保留了原文的情感色彩,又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通过对三个译本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翻译詈骂语时,不同译本各有优劣。
Introduction《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品。
在《红楼梦》中,一个关键的事件是贾宝玉和黛玉的“钗黛判词”,即贾宝玉写了一份判断黛玉是否有罪的文件来定她的罪名。
在《红楼梦》中,这个事件对当时女性权利问题提出了质疑和批判,以及贾宝玉和黛玉之间双方的情感。
本文将分析“钗黛判词”中作者使用的英语翻译本,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Analysis“钗黛判词”的两种英译本,分别是:The first is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ovel by David Hawkes, which reads as follows: “The court document, written by a scribe at the request of Bao Yu, statedthat ‘all these things should be returned to her and she should not be held responsible for an y of them.’ It further declared that ‘whatever damage may have been done by her, it should not be held against her but rather be attributed to her own misfortune.’The second is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ovel by Gao E, which reads as follows: “The judgments rendered by Bao Yu and penned by a scribe declared ‘that whatever of hers had been taken away should be returned to her; that whatever losses shehad suffered should not be counted against her, but regarded as a misfortune.’从这两种英译本看,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上。
简述《红楼梦》两英文译本的比较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他生活在我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封建末期,早年经历了一段封建大官僚地主家庭的繁华生活,后期因家道衰落有机会接触到下层人民,因而对当时社会阶级斗争和思想斗争有较具体的感受。
他主创作的中国著名古典小说之一《红楼梦》中通过描写一个官僚大家庭的盛衰历史,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形象,深刻批判,剖析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并热情的歌颂了具有异端思想的男女青年。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英国出版的美籍牛津大学中文教授霍克斯译本和1978年出版的中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
本文将对《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部分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比较。
1 称谓语的翻译称谓语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称谓语的使用是多变的,动态的。
《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礼貌性,动态性和意图性,揭示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体现了语用理论对文学作品的强大诠释力。
称谓的使用在话语层面上是否礼貌由语用距离决定。
语用距离指交际双方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所感知和推定的彼此间的关系亲密度,具有可变性。
以下谈谈本回中“老太太”的使用及其翻译情况:例1: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王熙凤道)霍译:I quite forgot about you, Granny dear.杨译:I forgot our Old Ancestress.例1中王熙凤的言辞用杨译本中的Old Ancestress 更加强调了贾母在家族中有权威、受尊崇的重要地位,体现了“老祖宗”所具有的深层含义,比霍克斯的译文“Granny dear”更胜一筹。
称谓语的翻译实际上就是文化的转移。
在文化的转移过程中,由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地域、习惯诸多差别的客观存在,译者会遇到种种棘手的问题。
翻译只有从社会文化的视点出发,考虑到语用含义既“语境”(包括上下文语境,具体的交际情境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和“言外之意”,译本才可能有成功。
杨宪益与霍克斯《红楼梦》译本比较《红楼梦》在传入西方不久就被译为英文,在我国对《红楼梦》的翻译也起步很早。
其中最有影响的英译本有两个,其中一个版本由杨宪益夫妇所译,即《红楼梦》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另一个版本由英国译者大卫霍克斯所译,即《石头记》The Story of the Stone 。
正如《红楼梦》这部小说在古今中外掀起的热浪一样,关于杨霍二译本孰优孰劣的争论也从未停息过。
本文将从人口数量,国民观念,国家体制等方面进行分析,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分别从政府和人民的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1. 两个译本对人物称谓的不同处理方式。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身份各异,即使是国内的读者,在首次阅读这部巨著时也难免将其中的人物混淆,遑论外国人。
因此,小说中人物名字和称谓的翻译对有心的译者来说就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称谓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地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特点,对于中国这个封建历史悠久、宗族观念浓厚的国家尤为如此。
而《红楼梦》涉及到的九百多个人物当中君臣、主仆、同僚、亲戚等关系错综复杂。
在中国封建大家族中,几代同堂,人员之间关系复杂,为彼此区分,亲属间称谓词语数量众多,语义明晰,且长幼有序,如“大姨”、“二叔”、“三侄”、“四弟”等;而西方人家庭成员居住较分散,流动性相对较大,特别是家庭内部,子女一旦成年就独立门户,各自谋生,人们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因此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在家庭内部,血缘观念比较淡薄,亲属关系松散。
这一点可从下面列举的两个例证中看出来。
①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霍译:“ This is your Uncle Zheng ' s wife , AuntWang ⋯⋯”杨译:“ This is your second uncle ' s wife ⋯⋯”杨宪益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熏陶,他认为,我国人民应该知道外国的文化遗产,而外国也应该了解中国有多么丰富的文化遗产,因此将“二舅母”翻译为“序数词+ 亲属词”的格式。
读书界有这样一种说法:说不完的莎士比亚,译不完的《红楼梦》。
据胡文彬先生《红楼梦在国外》一书附录《(红楼梦)外文译本一览表》介绍,《红楼梦》摘译本有7种文字,17种版本;节译本12种文字,26种版本;全译本9种文字,19种版本。
总共17种文字,62种版本。
这还只是1991年前的统计,近十几年来新增加的《红楼梦》译本尚未包括在内,但仅此即可看出《红楼梦》不朽的魅力所在。
由于《红楼梦》向来有中华古典文化的百科全书的美誉,翻译工作者们乐此不疲地重译这部不朽之作,对于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了直接推动作用。
至于英译本,据统计,共有三个零星章节译本,三个节译本,一个前56回译本和两个全译本。
这两个全译本,大家都比较熟悉。
一个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和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的分译合成本(ne Story of the Stone)(霍克斯译前八十回,闵福德译剩余部分,以下简称霍译本);另一个是中国翻译家杨宪益和戴乃迭的合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以下简称杨译本)。
前56回本由英国驻澳门副领事H.Bencraft Joly译成,书名为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以下简称Joly译本)。
因手头有这三个译本,时常品读比较,倒也发现一些趣味。
其中关于“乌龟”和“忘八”的翻译涉及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其翻译颇见功力。
三个译本各有章法,足可借鉴。
不敢独享,愿列出一二,与大家一起赏析。
一、《红楼梦》三个英译本中一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比较分析。
在《红楼梦》第28回中,有这样一段文字:1.薛蟠道:“我可要说了:女儿悲——”说了半日,不见说底下的。
冯紫英笑道:“悲什么?快说来。
”薛蟠登时急的眼睛铃铛一般,瞪了半日,才说道:“女儿悲——”又咳嗽了两声,说道:“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
”众人听了都大笑起来。
《王际真与麦克休《红楼梦》英译本中的宝黛形象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其深邃的内涵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其中,王际真与麦克休的英译本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本文将针对这两个英译本中的宝黛形象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位翻译家在处理这一经典形象时的异同。
二、王际真与麦克休的翻译背景及特点1. 王际真翻译背景及特点王际真是一位资深的中文文学翻译家,其翻译的《红楼梦》英译本注重传达原作的意境和情感。
在翻译过程中,王际真力求保持原作的风格和语言特色,使译文更贴近原文。
2. 麦克休翻译背景及特点麦克休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汉学翻译家。
其翻译的《红楼梦》英译本注重跨文化传播,力求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传达给西方读者。
在翻译过程中,麦克休注重对原作内容的准确理解和表达,同时尽可能地保留了原作的文化特色。
三、宝黛形象的对比分析1. 人物形象描绘的异同在宝黛形象的描绘上,王际真和麦克休都尽量保留了原作中的情感和细节。
然而,由于文化背景和翻译风格的不同,两位翻译家在处理这一经典形象时仍有所差异。
王际真的译文更加细腻,注重对人物心理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宝黛的性格特点;而麦克休的译文则更加注重对故事情节的呈现,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宝黛之间的情感纠葛。
2. 宝黛爱情描写的对比在处理宝黛爱情描写时,两位翻译家都尽可能地保留了原作中的情感色彩。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两位翻译家在表达这一情感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王际真更注重通过细腻的语言来展现宝黛之间的爱情,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情感波动;而麦克休则更注重通过情节的呈现来展现宝黛之间的爱情,使读者能够从故事中感受到他们的情感纠葛。
四、结论通过对王际真与麦克休《红楼梦》英译本中宝黛形象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位翻译家在处理这一经典形象时的异同。
尽管两位翻译家在处理方式上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成功地传达了原作中的情感和意境,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宝黛的形象和情感。
《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三个英译本的詈骂语翻译对比研究》篇一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三个英译本詈骂语翻译对比研究一、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国内外广受欢迎的文化遗产。
这部小说的英译本不仅需要语言流畅、情感贴切,更需要尽可能完整地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
在《红楼梦》的众多英译本中,本文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版本进行詈骂语翻译的对比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语料库的方法,对这三个译本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翻译策略和效果,为《红楼梦》的翻译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红楼梦》英译本,分别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以下简称“杨译本”)、霍克思与米切尔合译的译本(以下简称“霍译本”)以及大卫·霍金斯翻译的版本(以下简称“霍金斯译本”)。
通过对比这三个译本中詈骂语的翻译,本文分析了各自的翻译策略和特点。
三、三个英译本的詈骂语翻译对比(一)杨译本的詈骂语翻译杨译本在处理詈骂语时,采用了直译加注释的方法。
例如,将原作中的“混账话”翻译为“shameless talk”,并在注释中解释了该词的文化内涵。
这种方法既保留了原作的语言风格,又帮助读者理解其文化背景。
然而,这种直译加注释的方式有时可能使读者感到冗长和繁琐。
(二)霍译本的詈骂语翻译霍译本在处理詈骂语时,更倾向于采用意译的方法。
例如,将原作中的“泼妇”翻译为“a woman of a certain temperament”,这种翻译方式更注重传达原作的情感色彩,而非字面意义。
这种意译的方式有时可能使读者对原作的语言风格产生陌生感。
(三)霍金斯译本的詈骂语翻译霍金斯译本在处理詈骂语时,采用了较为折中的策略。
他既不像杨译本那样注重直译加注释,也不像霍译本那样倾向于意译。
而是根据上下文和语境,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
这种折中的策略使得霍金斯译本在传达原作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平衡。
四、结论通过对三个《红楼梦》英译本中詈骂语翻译的对比研究,本文发现每个译本都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杨宪益与霍克斯《红楼梦》译本比较《红楼梦》在传入西方不久就被译为英文,在我国对《红楼梦》的翻译也起步很早。
其中最有影响的英译本有两个,其中一个版本由杨宪益夫妇所译,即《红楼梦》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另一个版本由英国译者大卫霍克斯所译,即《石头记》The Story of the Stone 。
正如《红楼梦》这部小说在古今中外掀起的热浪一样,关于杨霍二译本孰优孰劣的争论也从未停息过。
本文将从人口数量,国民观念,国家体制等方面进行分析,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分别从政府和人民的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1. 两个译本对人物称谓的不同处理方式。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身份各异,即使是国内的读者,在首次阅读这部巨著时也难免将其中的人物混淆,遑论外国人。
因此,小说中人物名字和称谓的翻译对有心的译者来说就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称谓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地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特点,对于中国这个封建历史悠久、宗族观念浓厚的国家尤为如此。
而《红楼梦》涉及到的九百多个人物当中君臣、主仆、同僚、亲戚等关系错综复杂。
在中国封建大家族中,几代同堂,人员之间关系复杂,为彼此区分,亲属间称谓词语数量众多,语义明晰,且长幼有序,如“大姨”、“二叔”、“三侄”、“四弟”等;而西方人家庭成员居住较分散,流动性相对较大,特别是家庭内部,子女一旦成年就独立门户,各自谋生,人们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因此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在家庭内部,血缘观念比较淡薄,亲属关系松散。
这一点可从下面列举的两个例证中看出来。
①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霍译:“ This is your Uncle Zheng ' s wife , AuntWang ⋯⋯”杨译:“ This is your second uncle ' s wife ⋯⋯”杨宪益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熏陶,他认为,我国人民应该知道外国的文化遗产,而外国也应该了解中国有多么丰富的文化遗产,因此将“二舅母”翻译为“序数词+ 亲属词”的格式。
《王际真与麦克休《红楼梦》英译本中的宝黛形象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丰富的人物形象、深刻的情感内涵以及独特的文化特色一直是文学翻译中的难题。
在众多的《红楼梦》英译本中,王际真和麦克休的译本颇具代表性。
二者不仅在翻译策略上有所差异,更在呈现宝黛形象上有所创新与差异。
本文将通过对这两个英译本中宝黛形象的对比分析,探讨其翻译策略的异同及其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
二、王际真与麦克休的《红楼梦》英译本概述王际真的译本以忠实原作为宗旨,力求在翻译中保留原作的韵味和风格。
而麦克休的译本则更注重对原文进行现代化的解读,力图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递给西方读者。
二者虽有所差异,但都在《红楼梦》的英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宝黛形象在两个译本中的对比分析1. 宝黛形象的塑造宝黛形象在《红楼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和性格差异也是这部作品的一大亮点。
在王际真的译本中,宝黛的形象更多地呈现出一种传统的美学韵味,其性格特点、情感纠葛都被细腻地呈现出来。
而在麦克休的译本中,宝黛的形象则更具有现代感,更易于被西方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2. 翻译策略的差异王际真在翻译过程中,更多地采用了直译加注的翻译策略,力求在保留原作韵味的同时,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文化背景。
而麦克休则更多地采用了意译的翻译策略,将原作中的文化元素进行现代化的解读,使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
这种差异也导致了两个译本中宝黛形象呈现的差异。
四、两个译本中宝黛形象的异同及其影响1. 异同点两个译本中宝黛形象的异同主要体现在文化背景的呈现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上。
王际真的译本更注重传统文化的呈现,使宝黛形象更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的韵味;而麦克休的译本则更注重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使宝黛形象更具有现代感和亲和力。
2. 影响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两位翻译家对《红楼梦》的理解和解读的不同,也影响了读者对宝黛形象的认识和接受。
王际真的译本更易于让读者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麦克休的译本则更易于让读者理解宝黛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纠葛。
《红楼梦》两部译本中的翻译风格比较《红楼梦》两部译本中的翻译风格比较《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更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号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它几乎囊括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等各个领域的文化。
对《红楼梦》的翻译也因其在我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翻译版本之众多而受到译学界的重视。
目前已有几十种外文译本和节译本 ,其中以两种英译本影响最大:一是 A Dream of Red Mansions,由杨宪益、戴乃迭合译(以下简称杨译) ;二是 The Story of the Stone ,由大卫·霍克思(David Hawkes)和约翰·敏福德(John Minford)合译(以下简称霍译) 。
这两个译本风格迥异,但各有特色。
这是由于两个译本的作者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所造成的。
其中“杨译本”更忠实于原著,对原文理解深刻,深得原意;并且采用“异化”手段来处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 ,即在译文中尽可能地保留源语文化,直译是他的主要翻译方法, 倾向于“ 语义翻译”。
而“霍译本”采用了“归化”手段,即遵循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英文流畅自然,倾向于“交际翻译”。
本文通过对上述两个《红楼梦》的英文译本的实例进行对比, 对两译本其中的宗教文化, 习语人名,诗词的不同译法加以比较,分析译者在翻译中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及其不同的翻译目的和文化取向。
1 宗教文化翻译宗教文化, 一直是不同语言之间沟通的一个障碍,译者很难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找到对等的平衡点。
所以译者往往采用概念移植,并且辅以文化阐释,如霍译就采用了意译的手法将原文中的东方文化转移为西方基督教文化观念,便于读者理解。
以此来达到,使得译语文本与原文文本有着同样的吸引力。
习语是语言中某些部分经过长期使用自然形成的,寓意深刻,形式固定的短语和短句。
《红楼梦》,中有大量含有宗教意味的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