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棘球蚴病
- 格式:ppt
- 大小:4.34 MB
- 文档页数:16
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关键词肝包虫病外科治疗肝包虫又称肝棘球蚴病,在我国有两种,即细粒棘球蚴引起的囊型包虫病和由多房泡球蚴引起的的泡型包虫病。
目前肝包虫外科治疗仍占主导地位。
近年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肝包虫外科治疗方法也不断改进和发展,本文就肝包虫外科治疗现状和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肝细粒棘球蚴的外科治疗:⑴穿刺内囊摘除术:早在19世纪中叶已开展,是最常采用的术式,在我国约占肝包虫手术病人的96%[1]。
仿“无瘤术”原则,手术时显露病变部位,用穿刺针刺入包虫囊中迅速吸出囊液,注入杀虫剂,目前常用20%氯化钠溶液作用15分钟,剪开外囊,吸尽囊液、囊皮及子囊,摘除内囊,然后用20%高渗盐水或70%~95%酒精水溶液纱布涂擦腔内以杀死可能残留的头节。
⑵内囊摘完整摘除术:本法多用于无感染、破裂和坏死变性的肝包虫。
该术式保证内囊完整,避免囊液外溢,同时不切除邻近脏器组织,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对于脏器表面的包虫外囊,轻巧反复缓慢切割,当外囊仅剩很薄的一层时,待包虫囊的自身张力割破胀裂后,用剪刀轻巧挑开外囊扩大切口,钳夹外囊向内外囊间滴水,并用手指轻柔分离内外囊间的纤维粘连,随着扩大外囊切口的敞开,包囊逸出。
⑶残腔处理:摘除包虫后在肝内皆遗留外囊空腔,术后均积留胆液血性渗出液,需数月乃至数年才能缩小机化,如术中对此空腔处理不当,必招致胆瘘、积液、继发感染等,常见的残腔处理方式有:①袋形缝合术。
②内囊摘除并外囊空肠“Y”型内引流术。
③内囊摘除外囊内内囊摘除外翻缝合。
④内囊摘除并外囊闭式引流。
⑤外囊部分切除空腔开放[1]。
⑥内囊摘除加大网膜填塞术式[3]。
⑷细针经皮肝穿抽吸术(PAIR):即在B超或CT等指导定位下经皮穿刺抽吸治疗包虫病的方法。
⑸腹腔镜摘除:至今腹腔镜下肝包虫囊肿摘除术和囊肿完整切除术已有许多报道,但严格掌握适应证是腹腔镜治疗肝包虫囊肿成功的前提[1,2]。
⑹肝叶切除术:术中需注意避免包蟲囊肿破裂。
⑺肝包虫外囊切除术:是近年来国外学者提出的新概念,是肝包虫囊肿在肝叶切除治疗基础上完整切除囊周包膜及其内容物的术式,现在应用较多的为Bourgeon提议的“开囊法”(清除囊内物,后用灭活头节的药物消毒包虫外囊,并切除囊周组织)[3,4]。
肝棘球蚴病的偏方关于《肝棘球蚴病的偏方》,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肝包虫襄肿常见于农牧区,南美洲、南美和澳洲等与牧羊相关,沙特和伊朗等与骆驼图片相关,澳大利亚和阿拉斯加犬则可能与麋鹿相关。
在我国内蒙古、大西北、四川西部、西藏自治区等地域较普遍。
该病别称肝棘球蚴病,由细砂棘球绦虫的蚴入侵肝脏引发。
一直以来我们累积了许多改进或是医治的小偏方和饮食搭配方法,有这类病况的病人何不试一下。
小偏方1鳖甲煎丸交互:紫丹参30克,黄芩13克,党参45克,川芎45克,郁金45克,炒白术13克,香附45克,半边莲13克,大腹皮13克,鳖甲45克,山檀16克,霄丸粉13克(冲).有黄疽者加菌陈、地耳草、焦枝仁、白茅根等。
小偏方2单味药与工作经验方治疗方式:牛黄丸、玫瑰花、降誊、使君子、五咏绿绒蒿、唐石特青兰、诃于、山楂果、广木香各3克,研粉每一次o.6~O.45克,每天4次服.小偏方31)吉林省参4克、高丽参3克炖猪瘦肉。
2)平菇4—5个炖猪瘦肉或鸡脯肉(饮汤)。
3)北芪15克、党参21克、山药30克、莲籽15克煲猪瘦肉。
4)伏苓30克、生苡仁30克、元肉3枚煲鲤鱼或水鱼。
5)党参17克、伏苓21克、枸杞lo克、苡仁15克煲猪瘦肉或鸡脯肉。
6)田七3克、山参(或红参)3克炖猪瘦肉或鸡脯肉。
防止本病,要进行各类常见问题与生活关键点的留意,在牧畜区大力开展相关包虫病专业知识的宣传策划;解决野犬,提升家犬的整治。
少年儿童勿玩乐狗;避免犬粪环境污染草地,精饲料,水资源,防止一片羊群得病,提升屠宰整治,病亡的羊尸应掩埋或烧毁。
重视清洁卫生;维护水资源,做好清洁卫生。
蔬菜水果是大家日常生活常见、含有营养元素,有助益的,能常期服用之。
临床包虫病病理、临床表现及宿主
包虫病由棘球绦虫引起,细粒棘球绦虫的终宿主有犬、狐、狼等,以犬最常见;中间宿主是羊、猪、马、牛和人等,以羊最多见。
当人类或其他动物摄入其粪便中的卵时可感染。
人与人之间不传染。
吞食的虫卵在十二指肠内孵化为六钩蚴,六钩蚴穿过肠黏膜进入门静脉系统,大部分六钩蚴被阻留在肝内,少数可通过肝血窦到肝静脉血流至肺,甚至脑和全身其他部位形成病灶。
肝棘球蚴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棘球蚴病,其次是肺棘球蚴病。
临床表现
寄生部位、囊肿体积及数量、机体反应性及并发症的不同,症状亦各不相同,临床表现包括:
包虫囊破裂:破入部位包括腹腔、胆道、结肠、肺部等,可引起腹腔多发囊肿、肠梗阻、梗阻性黄疸、胆管炎、肺部干扰、咳出子囊等。
感染:继发细菌感染较为常见,多由胆瘘引起。
表现类似细菌性肝脓肿,但症状常较轻。
过敏症:包虫囊液含有异种蛋白和抗原,会反复出现荨麻疹等过敏反应,严重时可导致过敏性休克。
肾小球抗原沉积,发生膜性肾小球肾炎。
其他器官亦可能发生棘球蚴病。
宿主
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称为中间宿主。
有的寄生虫的中间宿主有多个,则按其寄生的先后次序称为第一、二中间宿主
终末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肝棘球蚴病如何鉴别诊断?
1.肝囊肿肝包虫囊肿在B超和CT上的一些典型征象的出现率仅为65%,当缺乏这些典型征象时需与肝囊肿相鉴别。
肝囊肿为一种先天性疾病,一般无牧区生活史,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发现。
囊肿壁一般较薄,在B超、CT或MRI上显示不清,囊内无子囊。
部分肝囊肿内部有分隔,呈多房性,应与子囊鉴别。
2.肝脓肿肝包虫囊肿继发细菌性感染后易被误诊为肝脓肿,两者均可有肝区疼痛、发热、白细胞升高等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有时也难以区别,应结合流行病学史进行鉴别诊断。
肝包虫囊肿因有厚韧的外囊,继发感染后的全身中毒症状一般较细菌性肝脓肿为轻。
3.原发性肝癌肝泡状棘球蚴病的浸润性生长及发生转移的方式均酷似原发性肝癌,影像学上表现为肝内境界不清的实性肿块,亦易误诊为原发性肝癌。
除流行病学史外,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多无肝炎病史,AFP阴性而Casoni试验可呈阳性,影像学检查可见肿块内钙化灶,CT增强扫描可显示肿块周边囊泡征象,一般可与原发性肝癌相区别。
4.肝海绵状血管瘤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大多全身情况良好,肿瘤在增强CT扫描上可为造影剂所充填,在MRIT2加权图像呈均匀一致的高信号,核素肝血池扫描可见病灶呈过度充填,一般不难区别。
5.其他肝包虫囊肿有时需与胆总管囊肿、Caroli病、胆囊积液、右肾巨大囊肿、胰腺囊肿、肠系膜囊肿等鉴别。
当肝包虫囊肿出现并
发症时,原有的临床表现常被并发症所掩盖,容易被误诊,应详细诊断及鉴别诊断。
肝棘球蚴病(肝包虫病)
什么是肝棘球蚴病(肝包虫病)?
肝棘球蚴病,又称肝包虫病,是一种由棘球蚴寄生在肝脏内引起的寄生虫病。
这种疾病主要由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引起,是一种典型的人兽共患疾病。
肝棘球蚴病的传播途径
肝棘球蚴病主要通过食入寄生着棘球蚴的绦虫囊或卵而感染。
绦虫囊可以存在
于感染动物的组织中,特别是在肝脏内;当人类摄入感染动物的肉类或经污染的水源后,感染棘球蚴,最终在肝脏内发育成虫。
肝棘球蚴病的症状
患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棘球蚴在肝脏内生长,患者可能出现以
下症状:腹部不适、腰部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黄疸等。
严重的感染甚至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等危险情况。
肝棘球蚴病的诊断和治疗
肝棘球蚴病的诊断主要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以及血清学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来确认。
治疗方面主要包括手术切除、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等方法。
如何预防肝棘球蚴病
预防肝棘球蚴病的关键在于避免食用未熟或未加工的感染动物肉类,特别是来
自于感染动物肝脏的食物。
此外,保持个人卫生和饮用安全水源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手段。
结语
肝棘球蚴病作为一种重要的寄生虫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了解这种疾病的
传播途径、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对于减少感染和控制疾病传播至关重要。
希望通过本文帮助更多人了解并预防肝棘球蚴病,共同维护健康。
肝棘球蚴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肝棘球虫病,又称肝包虫病,是一种寄生于肝脏的寄生虫病,寄生于犬绦虫(棘球绦虫)的囊状幼虫(棘球虫)。
该病是由细粒棘球虫病引起的(E.granulosus)、多房性棘球尾(E.multilocularis)或泡状棘球尾(E.alveolaris)引起。
肝棘球虫病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细棘球绦虫卵感染引起的单房棘球虫病(即包虫囊肿);另一种是由多房或泡状棘球绦虫感染引起的泡状棘球虫病或过滤性肝棘球虫病。
单房棘球虫病在临床实践中更为常见。
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北、内蒙古和四川西部。
一、病因细棘球绦虫的最终宿主是狗,而中间宿主可能是羊、猪、马、牛和人,这在羊中很常见。
作为包虫的中间宿主,人类表现为各种内脏,主要是肝囊肿病变。
细棘球绦虫成虫只有几厘米长,有一头、一颈、一个未成熟的身体、一个成熟的身体和一个怀孕的身体。
这种成虫寄生在狗的小肠里,或者吸在绒毛上,或者存在于腺凹中。
当怀孕的身体崩溃时,卵子会分散在肠腔内,随着粪便排出,并经常粘附在毛发上。
当人们与狗接触时,他们有机会将卵误吞入胃中,并在十二指肠中孵化成六钩虫,然后入侵小肠壁并进入门静脉系统。
大约有70只病虫进入门静脉血流%在肝脏中过滤,在肝脏中逐渐形成有特殊结构的囊肿,其余的幼虫可以通过肝脏,通过肺的右心(15%在肌肉、肾、脾、骨、眼眶、脑等组织中,形成类似的病变。
二、发病机制细棘球虫在肝脏中首先发育成一个小气泡,即早期的昆虫囊肿,然后逐渐生长,形成角质层和毛发层的内囊(即昆虫本体)。
角质层是内囊的外层,是一种白色、柔软、有弹性的半透明膜,就像粉末一样。
内层为毛发层,由毛发层细胞增生形成毛囊,后者脱落在囊液中形成子囊,子囊可产生孙囊……。
子囊中有许多头节,破裂后头节进入囊液形成"囊沙",囊沙是包虫的种子,一旦漏入腹腔,就可以种植并产生新的继发性包虫。
在包虫周围,宿主器官组织增生形成纤维包膜,即外囊。
肝包虫病有哪些并发症?
*导读:肝包虫病是牧区较常见的寄生虫引发的疾病,也称肝棘球蚴病。
在中国主要流行于畜牧业发达的新疆、青海、宁夏、甘……
肝包虫病是牧区较常见的寄生虫引发的疾病,也称肝棘球蚴病。
在中国主要流行于畜牧业发达的新疆、青海、宁夏、甘肃、内蒙和西藏等省区。
病因犬绦虫寄生在狗的小肠内,随粪便排出的虫卵常粘附在狗、羊的毛上,人吞食被虫卵污染的食物后,即被感染。
大家在平时一定要做好预防措施,一些不卫生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都会导致患上这种病症的。
大家一定要注意好个人卫生,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
*肝包虫病
虫卵经肠内消化液作用,蚴脱壳而出,穿过肠粘膜,进入门静脉系统,大部分被阻留于肝脏内。
蚴在体内经3周,便发育为包虫囊。
包虫囊肿在肝内逐渐长大,依所在部位引起邻近脏器的压迫症状,并可发生感染,破裂播散及空腔脏器阻塞等并发症。
发展至一定阶段时,可出现上腹部胀满感,轻微疼痛或压迫邻近器官所引起的相应症状,如肿块压迫胃肠道时,可有上腹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腹胀等,位于肝顶部的囊肿可使膈肌向上抬高,压迫肺而影响呼吸;位于肝下部的囊肿可压迫胆道,引起阻塞性黄疸,压迫门静脉可产生腹水,更常见的情况是病人因
各种并发症而就诊,如因过敏反应而有皮肤搔痒,荨麻疹,呼吸困难,咳嗽,紫绀,呕吐,腹痛,囊肿的继发性感染是很常见的症状。
广大朋友在平时一定要注意做好预防措施,对自己身体出现的异常情况也别不以为意,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了这种病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就近医院咨询医生,要把握好最佳治疗时机,争取早治疗,早康复。
肝包虫病是如何得的?又该如何预防?符雪梅发布时间:2023-07-06T04:12:16.215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9期作者:符雪梅[导读]都江堰市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1830肝包虫病又称肝棘球蚴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在人体内引起的疾病。
在我国有细粒棘球蚴引起的囊型包虫病和多房棘球蚴引起的泡型包虫病两种,是牧区危害人畜健康的重要寄生虫病,包虫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传染病,属法定丙类传染病。
那么为了降低肝包虫的患病率,大家要加强对肝包虫病的认知,基于此,下文为大家普及关于肝包虫病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肝包虫病的病因、临床表现、预防以及治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肝包虫病的病因肝包虫病可能是不注意卫生、不良饮食习惯、身体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的。
1、不注意卫生:肝包虫病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感染性疾病,较容易出现的地方,一般都是以饲养区容易常见的寄生虫性疾病,主要于日常生活当中不注意个人卫生,受到的肝包虫感染有一定的关系,动物身体里的犬绦虫寄生在动物的小肠内,随着粪便的排泄出来的虫卵比较多的粘附在狗、羊等动物的毛上,人一旦接触到这些动物以后,没有清洗被污染的手,就容易被感染到疾病,或者误食被虫卵所污染的食物所致。
虫卵进入人体之后,会在胃部、十二指肠孵化,放出六钩蚴,从而进入人体肝脏。
包虫囊肿在肝内逐渐长大,依所在部位可引起邻近脏器的压迫症状,并可发生感染,破裂播散及空腔脏器阻塞等并发症。
现代社会养狗成了许多人的喜好,但当和宠物亲密接触时,需要注意卫生,及时进行洗手。
2、不良饮食习惯:在平时生活当中,如果吃了一些不干净的食物也会引起肝包虫病,若肉类没有做熟,生熟菜、肉类未分开切,都有可能感染,从而会对患者的消化功能造成的影响,需要选择吃些清淡类、煮熟的食物。
3、身体免疫力低下:肝包虫病与身体免疫力比较低下也是有一定关系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多进行运动锻炼,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促进疾病恢复。
【疾病名肝棘球蚴病称】【英文名hepatic echinococcosis称】【别echinococcosis of liver;肝包虫病名】肝胆外科/肝脏和胆道寄生虫病【类别】【 ICD 号】B67.8【概述】肝棘球蚴病又名肝包虫病,是犬绦虫(棘球绦虫)的囊状幼虫(棘球蚴)寄生在肝脏所致的寄生虫病。
本病系由细粒棘球蚴(E.granulosus)、多房性棘球蚴(E.multilocularis)或泡状棘球蚴(E.alveolaris)所引起。
肝棘球蚴病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细粒棘球绦虫卵感染所致的单房性棘球蚴病(即包虫囊肿);另一种是由多房性或泡状棘球绦虫感染所引起的泡状棘球蚴病或称滤泡型肝棘球蚴病。
临床上多见单房性棘球蚴病。
【流行病学】随着国际间的交往和旅游的增加,肝棘球蚴病已遍布于全世界,但主要流行于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国外以澳大利亚、新西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俄罗斯、苏格兰、阿根廷、乌拉圭、智利、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常见。
国内则以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西藏、陕西、宁夏和四川西部等地区为多见。
肝棘球蚴病占全身各部棘球蚴病的70%以上,肝脏合并其他脏器者约占20%。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男女发病率均等。
【病因】细粒棘球绦虫的终末宿主主要是犬,而中间宿主则可能为羊、猪、马、牛及人等,以羊多见。
人类作为包虫的中间宿主,表现为各种内脏主要是肝的囊肿病变。
细粒棘球绦虫成虫长仅几厘米,具有一头、一颈、一个未成熟的体节、一个已成熟的体节和一个妊娠体节。
这种成虫寄生在犬的小肠内,或吸着在绒毛上,或存在于腺凹内。
当其妊娠体节崩溃以后,就将虫卵散布在肠腔中,随着犬粪排出,并常黏附在犬毛上。
当人与犬接触时,就有机会将虫卵误吞入胃,并在十二指肠内孵化成为六钩蚴,随即侵入小肠壁而进至门静脉系统。
已经进入门静脉血流的蚴约有70%在肝脏中被滤出,并在肝脏内逐渐形成有特殊结构的囊肿,其余的幼虫则可透过肝脏,并经由右心散布在肺(15%)、肌肉、肾、脾、骨骼、眼眶、脑等组织中,形成相似的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