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戊型肝炎有哪些症状表现
- 格式:docx
- 大小:4.04 KB
- 文档页数:1
戊肝-简介戊型肝炎是由HEV病毒引起,通过消化道传播的,易在雨季和洪水过后流行,多见于秋冬季(10-11月)。
在环境与水源卫生状况差的地区,全年都有散发病例。
戊型肝炎的戊肝-潜伏期一般为2-8周,平均6周左右。
常引起暴发或流行。
当成人感染HEV后,多表现为临床型,儿童感染后往往表现为亚临床型。
急性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
急性发病,发热、厌油、恶心、食欲减退、上腹不适、尿色深,热退后症状加重。
部分病人可表现为皮肤发痒、大便灰白,严重者则表现为淤胆型肝炎。
妊娠后期病人易并发重型肝炎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病死率高。
本病一般不发展为慢性肝炎,多数患者于4-6周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
戊型肝炎戊肝-发病年龄大多为15-49岁,儿童发病率较低,孕妇发病率高。
一般病人中病死率为2.7-4.0%,孕妇患戊肝病死率则高达10-39%。
感染戊肝病毒后,经过15~25天的潜伏期,可表现为无黄疸型和黄疸型,两者之比约为13:1,因此极大多数为无黄疸型,也有发展成为重症肝炎。
在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消化道症状,肝功能化验转氨酶上升时,不论是否出现黄疸,均要及时检测甲肝和戊肝抗体,以明确病原的诊断。
戊肝病毒能否从感染母亲传给胎儿尚无定论,但很多事实已旁证垂直传播确实存在。
如戊型肝炎妇女常发生流产和宫内死胎。
不仅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胎儿和围产期病死率很高,非暴发性戊型肝炎患者的流产和宫内死胎的发生率也很高,约 12.4%,推测均由于戊肝病毒宫内感染所致。
戊肝根据戊肝-临床表现一般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重型和淤胆型四种。
除了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外,急性黄疸型病人还有尿黄、眼睛黄、皮肤黄,血中胆红素也升高。
重症肝炎的表现更重,甚至可以发生肝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从流行病学调查来看,在我国,戊肝多感染35岁以上的中年人和老年人,而老年感染了戊肝后病情往往较重。
所以戊肝首先威胁的是老年人。
戌肝的症状文章目录*一、戌肝的症状*二、戍肝是什么病*三、怎么预防戍肝戌肝的症状1、戌肝的症状潜伏期10~60日,平均40日。
根据中国3次戊型肝炎流行调查,其潜伏期为15~75日,平均36日。
成人感染多表现为临床型,儿童为亚临床型。
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损害较重。
一般为亚临床型。
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损害较重。
一般起病急,黄疸多见。
半数有发热,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肝区痛。
约1/3有关节痛。
常见胆汁淤积状,如皮肤瘙痒、大便色变浅较甲型肝炎明显。
多数肝肿大,脾肿大较少见。
大多数病人黄疸于2周左右消退,病程6~8周,一般不发展为慢性。
孕妇感染HEV病情重,易发生肝功能衰竭,尤其妊娠晚期病死率高(10%~39%),可见流产与死胎,其原因可能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有关。
HBsAg阳性者重叠感染HEV,病情加重,易发展为急性重型肝炎。
2、戌肝做什么鉴别诊断上呼吸道感染: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d后变稠。
可伴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
消化管疾病:包括消化不良、肝大等。
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
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
3、戌肝治疗方法专家指出,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要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选择性使用药物为辅,应忌酒,防止过劳及避免应用损肝药物,用药要掌握宜简不宜繁。
早期严格卧床休息最为重要,症状明显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治疗至症状消失,隔离期满,肝功能正常可出院,经1~3个月休息,逐步恢复工作。
饮食以合乎患者口味,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宜,应含多种维生素,有足够的热量及适量的蛋白质,脂肪不宜限制过严。
如进食少或有呕吐者,应用10%葡萄糖液1000~1500ml加入维生素C3g,肝太乐400mg,普通胰岛素8~16U,静脉滴注,每日1次,也可加入能量合剂及10%氯化钾,热重者可用菌陈胃苓汤加减;湿热并重者用菌陈蒿汤和胃苓合方加减;肝气郁结者用逍遥散;脾虚湿困者用平胃散,有主张黄疸深者重用赤芍有效,一般急性肝炎可治愈。
小心潜伏在身边的戊型肝炎作者:袁平戈来源:《肝博士》 2016年第2期袁平戈1955年12月,印度新德里一个小城镇发生大暴雨,大雨使大量粪便溢出,污染了自来水公司水源,广大群众摄入了被污染了的水,引起了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肝)大流行。
1955年12月至1956年1月发病人数97000人,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报道的戊肝大暴发流行。
1986年9月至1988年4月,中国新疆南部暴发流行,共发病119280起,死亡707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戊肝的流行。
两次戊肝大流行,均是戊型肝炎病毒(HEV)污染了水源引起的。
目前我国戊型肝炎病例数呈上升趋势,据国家卫计委法定传染病疫情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4年,我国戊型肝炎发病人数已连续3年超过甲型肝炎,而戊肝死亡人数也远超过甲肝。
1.戊型肝炎的传播途径——祸起饮食:HEV与甲型肝炎病毒(HAV)传播途径相似,即消化道传播,主要为粪-口途径。
即带有病毒的粪便污染了水源或食物,健康者(易感人群)吃了被污染的水和食物,即可生病。
戊肝的传染源为戊型肝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戊型肝炎发病前后的病人粪便,于发病前1~4日HEV检出率为100%,发病后1~3日为70%,4~6日为40%,7~9日为25%,10~20日为14.5%,发病3月后未能检出HEV,说明潜伏期末和急性期初传染性最强。
有研究报道,在中国沿渤海湾的13处河口滩涂收集了大约126公斤的贝类样品(包括泥蚶、毛蚶和花蛤这几种最为常见的食用贝类),对其进行HEV的检测,结果显示,所采集的贝类HEV检出率大约为17.5%。
其中毛蚶检出率最高,达到28.2% ;泥蚶则为11.5%,花蛤则为14.3%。
若检测方法用灵敏度更高的方法,贝类中戊肝病毒的阳性检出率可能更高。
近20年来中国沿海地区贝类养殖和消费均快速增长,贝类中广泛存在的戊肝病毒污染也可能导致食源性戊肝发病风险的增加。
最近研究还发现,动物可能是一种HEV的重要传染源,并可能作为HEV的贮存宿主。
戊肝一般指戊型肝炎,戊型肝炎诊断标准包括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病原学化验室检查。
建议患者前往医院进行咨询,根据各项检查进行确诊。
1、流行病学资料:患者病前有戊肝流行区旅居史,具有进食未煮熟海产品,如毛蚶及饮用污染水等病史,而且戊型肝炎暴发以水传播比较多见,多见于成年人;
2、临床表现:患者起病急,常具有畏寒、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等急性感染的症状。
患者肝大、质软,转氨酶明显升高,部分患者可出现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
黄疸型肝炎可包括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
3、病原学化验室检查:包括患者抗戊型肝炎IgM抗体阳性、戊型肝炎IgG抗体高滴度,或由阴性转为阳性,血或粪便中戊型肝炎病毒RNA阳性,或检出戊型肝炎病毒颗粒。
戊型肝炎的诊断亦需排除溶血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和其他病毒感染所引起肝损害,还需排除EB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损害。
戊肝戊型病毒性肝炎其流行特点似甲型肝炎,经口—粪(包括动物粪便)途径传播,具有明显季节性,多见于雨季或洪水之后,无慢性化,愈后良好。
戊肝与甲肝的症状区别1.易发季节:多发于高温多雨季节,尤其在洪涝灾害造成粪便对水源广泛污染的地区。
2.流行与水源污染程度有关:如果水源只是偶然受到污染,可造成连续数周的短期流行,如果水源反复连续被粪便污染,就可能造成较长时间的流行,往往持续数月,数年,甚至有周期性发病率升高的特点。
3.潜伏期较长,多在2-9周之间,平均为6周。
4.患者发病年龄较大,以20岁以上的青壮年人发病率最高,在儿童中可能为临床感染。
5.患者早期粪便中可以检查出戊性肝炎病毒颗粒,但很快会自行消失。
6.戊型肝炎多数病例症状较轻,黄疸也不是太重。
所以在夏季应做好水源清洁,特别是饮用水源的清洁,防止病从口入,发现病情要尽快治疗。
做好病人的粪便处理工作,防止传给别人。
戊肝的传播途径(1)食物污染:也可导致此病爆发,我国曾报导3起因为食物受传染而导致戊肝爆发。
(2)基本上经粪-口渠道传播:多因为水源被粪便污染所导致的,爆发或流行是此病的主要表现形式,所以发病高峰多于雨季或者洪水后,其流行规模视水源污染程度而异。
(3)平时生活接触传播:戊肝发病以1户1例比较多,印度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报告依次为88.3%和78.1%,两代发病率只不过0.8%-14.3%,暗示其传染性较甲肝为低。
(4)输血渠道:有人对德国西南方地区百例有输血史的急性病人进行了血清学检查,找到7例戊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G阳性。
这7例除在病发前有输血史外,至少还有另一种肝炎病毒传染的血清学标志,但都没去不发达国家旅游,也未找到戊肝的其他因素。
提示输血中有传播戊肝的可能性。
在动物实验中,传染动物的途径并非通过口服,而是单纯选用静脉内注射含戊肝病毒粪便悬浮液的方法。
后果使5只实验动物全部感染成功,表明通过静脉输入含戊肝病毒血液或血浆,也会使受血者发生HEV感染。
浅谈戊型病毒性肝炎作者:段平来源:《健康周刊》2017年第27期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肝)是我国法定管理乙类传染病,既往被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自1997年国家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开始分型报告戊肝。
为规范戊肝病例诊断和报告工作,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于2009年6月15日废除了1997年发布的《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1-1997)》,同时发布《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301-2008)》(简称《肝诊断标准》)[1]。
1 病毒学HEV在-70--8℃不稳定,但在液氮中极为稳定。
在生肉或未完全熟的肉制品里,HEV仍可保持感染性。
带病毒的猪肝以56℃加热1h或71℃加热10min后病毒仍能存活;以71℃水浴加热20min,火炒(191℃,内部温度71℃)5min或沸水煮5min均可彻底灭活病毒[2]。
戊型肝炎病毒(HEV)为长约27--34nm的无包膜病毒,归类为戊型肝炎病毒属[3]。
与人类相关的HEV目前分为4个基因型,仅有一个血清型。
其中HEV-1主要见于亚洲与非洲地区,HEV-2则在墨西哥较为多见,以上两型病毒只见于人类;而HEV-3与HEV-4则为人畜共患病毒,HEV-3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HEV-4则主要发现在我国与日本[4]。
目前,我国患者中仅发现HEV-1和HEV-4。
HEV基因组为线性正股单链RNA,全长为7.2kb[5],两端为5-甲基鸟嘌呤帽与3-多聚核苷酸尾,中间则是3个部分重叠的开放阅读框架(openreadingframe,ORF)。
ORF1编码病毒的非结构蛋白,如转甲基酶、蛋白酶、解螺旋酶、RNA依赖性的RNA聚合酶等。
ORF2则编码病毒的结构蛋白(衣壳蛋白),包含病毒的主要优势抗原表位。
ORF3蛋白的功能目前尚不清楚,其可能参与了靶细胞的信号转导、促进HEV在宿主细胞内的增殖、并在HEV从宿主细胞的释放过程中发挥作用[6]。
肝炎基本知识目录一、肝炎概述 (3)1.1 什么是肝炎 (3)1.2 肝炎的分类 (4)1.2.1 病毒性肝炎 (5)1.2.2 非病毒性肝炎 (6)二、病毒性肝炎 (7)2.1 甲型肝炎 (9)2.2 乙型肝炎 (10)2.2.1 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 (12)2.2.2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态 (12)2.3 丙型肝炎 (13)2.4 丁型肝炎 (15)2.5 戊型肝炎 (16)三、非病毒性肝炎 (17)3.1 自身免疫性肝炎 (18)3.2 酒精性肝炎 (19)3.3 药物性肝炎 (20)3.4 脂肪性肝炎 (22)四、肝炎的症状与体征 (23)4.1 肝炎的症状 (24)4.2 肝炎的体征 (25)五、肝炎的诊断 (25)5.1 病史采集 (26)5.2 体格检查 (27)5.3 实验室检查 (28)5.4 影像学检查 (29)六、肝炎的治疗 (30)6.1 治疗原则 (32)6.2 药物治疗 (32)6.3 非药物治疗 (33)七、肝炎的预防 (34)7.1 预防措施 (35)7.2 免疫接种 (36)八、肝炎患者的生活与护理 (37)8.1 生活调理 (38)8.2 家庭护理 (39)8.3 心理关怀 (40)九、肝炎的预后与随访 (41)9.1 预后因素 (42)9.2 随访与监测 (43)一、肝炎概述又称为肝脏炎症,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
它通常由病毒、细菌、寄生虫或化学物质引起,这些物质损害了肝脏细胞,导致肝脏功能异常。
肝炎的症状可能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等。
肝炎可能导致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
根据病因和病变程度,肝炎可分为病毒性肝炎(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
病毒性肝炎是最常见的类型,也是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在治疗方面,针对不同类型的肝炎,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病毒性肝炎主要依赖于抗病毒药物治疗,如减重、饮食调整和增加运动等。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相应的病毒性肝炎,即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急性感染,经粪口传播;乙型、丙型和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诊断要点】(一)流行病学资料甲型肝炎:1.注意当地甲型肝炎流行情况;2.病前半月至一个半月有无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个人、集体饮食卫生状况;去外地或国外旅游、出差。
3.食物或水型暴发,起病前进食未煮熟海产品如毛蚶、蛤蜊或饮用污染水等。
4.儿童及青少年为好发病年龄以及秋、冬和春季高峰,皆有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
乙型肝炎:1.输血、不洁注射史;2.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有HBV感染家庭聚集史;3.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4.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多个性伴侣等。
丙型肝炎:1.输血及应用血制品史;2.静脉吸毒、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史;3.母亲为HCV感染者;4.与HCV感染者有密切接触史等。
丁型肝炎:1.输血、不洁注射史;2.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有HBV感染家庭聚集史;3.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4.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多个性伴侣等。
戊型肝炎:1.注意发病前2月内是否到过疫区、有不良饮食习惯、进食未煮熟食物或饮用生水、或与戊型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等,如当地有戊肝暴发流行则更有助于诊断;2.可籍水或食物型传播引起暴发流行,暴发以水传播为主;3.流行发病多见于雨季或洪水后,散发病例季节不明显;4.多见于成年人。
(二)临床表现潜伏期:各型肝炎的潜伏期不同,甲型肝炎2~6周,平均4周;乙型肝炎1~6个月,平均3个月;丙型肝炎2周~6个月,平均40天;丁型肝炎4~20周;戊型肝炎2~9周,平均6周。
肝炎最常见的几大早期症状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化工厂”,是人体最大的腺体。
肝炎是比较多发的肝病种类,很多患者由于长期生活不规律导致抵抗力下降,被病毒感染引发肝炎,如果不及时治疗,会给患者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肝炎疾病的症状表现,所以今天我们一起看看关于肝炎疾病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甲型肝炎是一种消化道传播的肝炎,其特点是起病急,起病前多有发热、全身无力、消化道症状明显、食欲下降、恶心、腻油、可伴有腹泻,继之出现尿黄、皮肤巩膜黄染、呕吐、肝区疼痛、肝功能异常。
常见症状有肝细胞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肝脏门管区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细胞增生。
患者感到体力不支,容易疲劳,打不起精神,其原因可能是肝功能受损,进食减少,食物消化吸收障碍,营养物质摄人不足。
另一方面是由于炎症,消耗增加,已摄人的物质因肝功能受损,不能充分代谢,满足机体的需要。
第三个方面可能是乙肝引起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影响休息和睡眠,失眠、多梦等都可能与此有关。
主要通过输血而引起,目前吸毒者共用注射器而多见,丙型肝炎的潜伏期(输血后)30—83天,平均天。
患者可无症状地发展数年。
慢性丙肝患者常有轻重不一的乏力,有时可影响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
其次可表现为右上腹不适,患者常自诉右上腹有沉重感。
其他一些症状包括恶心和关节痛,黄疸很少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症状的有无或其严重程度与肝脏病变的发展不成正比。
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主要是输血和血制品,日常生活接触也有可能被传染。
戊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比较不常见的肝炎,戊型肝炎的传染源为戊型肝炎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戊型肝炎病毒经口感染。
患者常表现为食欲不振、厌油、呕吐、恶心、腹泻、乏力、易疲倦、肝区疼痛、尿黄等。
这是大多数肝炎患者都有的症状,尤其是黄疽型肝炎患者身上表现得更严重。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化工厂”,它参与着人体内的一切代谢过程。
其中分泌胆汁是重要功能之一,胆汁中的胆盐对脂肪的吸收消化起着重要作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急性戊型肝炎有哪些症状表现
导语:肝炎是比较常见的疾病,并且根据肝炎的类型有很多,不同类型的症状和特点是不一样的,急性戊型肝炎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种。
只有我们清楚急
肝炎是比较常见的疾病,并且根据肝炎的类型有很多,不同类型的症状和特点是不一样的,急性戊型肝炎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种。
只有我们清楚急性戊型肝炎的症状表现,才能及时的发现病情,更好的进行治疗。
那么,急性戊型肝炎有哪些症状表现?下面咱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戊型肝炎与甲型肝炎相似,发病后以急性肝炎为主,分急性黄疸型和无黄疸型,少数发展为重型肝炎。
典型急性黄疸型肝炎分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
起病较急,有般病毒血症和明显消化道症状,如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尿黄等,约经10日左右进八黄疸期,出现眼黄和皮肤发黄。
部分病例有肝大、肝区触痛和叩击痛。
少数有脾肿大。
起病后肝功能检查,AL’和AST明显升高,若为黄疸型病例则有尿胆原和尿胆红素阳性,血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均增高。
戊型肝炎与甲型肝炎均为自限性疾病,般预后较好,极少慢性化,亦无慢性携带病毒者。
两病的不同点是,戊型肝炎起病年龄相对偏大,孕妇易感性较高,容易患病,且淤胆型较多见,病死率亦相对较高。
上面就是对急性戊型肝炎有哪些症状表现的介绍,希望对患者的认识有帮助。
急性戊型肝炎的症状表现有很多,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果发现有类似情况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避免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