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胜义-1例慢性乙肝肝硬化并急性戊型肝炎患者的治疗体会
- 格式:ppt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17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肝炎戊型急性黄疸型患者20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肝炎戊型急性黄疸型患者20例近年来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肝炎戊型急性黄疸型20例,并与单纯采用西医治疗的20例对照,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40例,均符合病毒性肝炎戊型急性黄疸型诊断标准,经临床化验肝功与抗一HGV、IgM阳性确诊,并经化验排除其他类型的肝炎,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
治疗组男14例,女6例;28~62岁,平均39.6岁;病程7天~13天,平均8天。
对照组男13例,女7例;30岁~63岁,平均37.2岁;病程6天~12天,平均7天。
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O.05)。
治疗方法对照组常规给予静脉滴注肝泰乐、凯西莱、苦参素等保肝、退黄、降酶药物治疗,连用3周。
治疗组在用上述药物的基础上,并口服中药治疗,中药方剂为:茵陈蒿汤,即茵陈30g,大黄30g,栀子15g,龙胆草15g,蒲公英15g,丹参30g,地龙l5g,黄柏15g,车前子15g(包),甘草10g。
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饭后1h服下。
治疗结果疗效评定标准:症状、体征消失,皮肤、巩膜黄染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为治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皮肤、巩膜黄染大有好转,肝功基本正常者为显效;症状、体征有改善,皮肤、巩膜黄染有好转,肝功好转者为有效;症状、体征无改善,肝功无变化为无效。
治愈、显效加有效数为总有效数。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讨论病毒性肝炎戊型急性黄疸型主要由戊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发病,单纯西药治疗行之有效,但其疗程长。
在采用西药治疗的同时,加用茵陈蒿汤治疗病毒性肝炎戊型急性黄疸型,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P<O.05),更有利于退黄疸,降酶(ALT、AST),促进肝细胞的恢复,明显缩短疗程。
中医认为病毒性肝炎戊型急性黄疸型属于中医“黄疸”范畴,且多属阳黄,由肝胆脾胃功能失调,胆汁不循肠道外溢所致。
茵陈蒿汤为《伤寒论》中之名方,茵陈清热利湿,为除黄之要药;栀子、龙胆草清热利胆,加用大黄、黄柏通腑泻下;丹参、地龙活血化瘀;车前子清热退黄;甘草调和诸药。
牛磺酸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感染的疗效宛月【摘要】目的:观察TUDCA治疗HEV感染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124例HEV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各62例),两组均给予内科综合治疗,研究组加以TUDCA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有效性指标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研究组TBIL、ALT、GGT等各项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且总有效率96.77%比对照组79.03%高(P<0.05);两组均出现轻微头晕、头痛1例(1.61%),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TUDCA治疗HEV感染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安全性高。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1页(P82-82)【关键词】牛磺酸熊去氧胆酸;慢性乙型肝炎;戊型肝炎;重叠感染【作者】宛月【作者单位】锦州市中心医院感染科,辽宁锦州 1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2牛磺酸熊去氧胆酸(TUDCA)可有效减少胆汁郁积及各种肝细胞坏死的生化指标,从而起到保护肝脏的超微结构及功能等作用[1]。
本研究针对已选定的的124例HEV感染患者分别予以不同药物治疗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124例HEV 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各62例);对照组男女比例38∶24,年龄18~66岁,平均(52.16±2.18)岁,病程1~12个月,平均(6.92±1.53)d。
研究组男女比例37∶25,年龄18~68岁,平均(53.61±2.15)岁,病程2~14个月,平均(7.14±2.51)d;两组上述各项基线因素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予以人工肝、内科保肝等综合治疗,同时给予0.50 mg恩替卡韦片(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H20100129,0.5 mg)治疗,1 次/天,0.50毫克/次;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以TUDCA(意大利贝斯迪大药厂,H20070200,250毫克×20粒/盒)治疗,250毫克/次,3 次/天,两组均为3周为1个疗程。
病毒性肝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方法效果。
方法:对2012年4月~2014年10月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40例中西医结合治疗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显效20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肝功能,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5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4-0171-02病毒性肝炎是由各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传染病,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高等特点。
病毒性肝炎传染源为病人及病毒携带者,甲型、戊型肝炎经粪一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肝炎是通过血液和密切的日常生活接触而传播。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食欲减退、恶心、乏力、肝脏肿大及疼痛、肝功能损害等,部分病人可出现黄疸[1]。
病毒性肝炎属中医“肝热病、肝著、急黄”范畴。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湿热疫毒之邪内蕴脾胃,熏蒸肝胆,脾胃运化失司,肝胆疏泄失常所致。
对2012年4月~2014年10月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40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12~62岁,病程10个月~5年。
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急性肝炎10例,慢性肝炎13例,重症肝炎2例,淤胆性肝炎1例,甲肝6例,乙肝14例,丙肝2例,甲乙重叠感染1例,未定型2例。
经B超提示,肝脾肿大者26例,自觉头昏乏力易于疲倦者35例,易于感冒者10例,时有尿黄者12例,有明显黄疸者9例。
1.2 方法1.2.1湿热交阻对热重于湿的阳黄者饮食宜进清淡流质或软食,可用苡仁、赤小豆、绿豆煮汤食用,有清热利湿健脾作用,有助于退黄。
对湿重于热的阳黄者饮食以清淡蔬菜为宜,多吃水果,少食糖类,以免助湿困脾。
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病因多样,包括病毒感染、酒精滥用、药物、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肝炎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优化。
本文将对肝炎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总结。
一、一般治疗1. 休息:肝炎患者应适当休息,减轻肝脏负担,特别是慢性肝炎患者,更应注意休息。
2. 饮食:肝炎患者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
3. 戒酒:酒精会加重肝脏负担,肝炎患者应严格戒酒。
二、药物治疗1. 抗病毒治疗:针对病毒性肝炎,如乙型肝炎(HBV)和丙型肝炎(HCV),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
2. 调节免疫治疗:针对自身免疫性肝炎,调节免疫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法。
常用的免疫调节剂有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等。
3. 肝细胞保护剂:如葵花护肝片等,具有保肝降酶、疏肝理气、健脾消食等功效。
4. 抗纤维化治疗:针对慢性肝炎患者,抗纤维化治疗可延缓肝纤维化进程。
常用的抗纤维化药物有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抗氧化剂等。
三、生物治疗1. 干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可促进肝脏再生,改善肝功能。
2. 生物免疫疗法:如DC生物免疫疗法,通过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来达到清除病毒的目的。
四、手术治疗1. 肝脏移植:对于终末期肝病,如肝硬化、肝衰竭等,肝脏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2. 肝切除术:对于肝癌患者,肝切除术是治疗的主要手段。
五、联合治疗针对慢性肝炎患者,联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降低病毒耐药风险。
常见的联合治疗方案包括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抗病毒治疗+抗纤维化治疗等。
总之,肝炎的治疗方法多样,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肝炎的治疗效果将不断提高,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中外医学研究》第17卷 第8期(总第412期)2019年3月 临床与实践 Linchuangyushijian①京山市人民医院 湖北 京山 431800通信作者:邓盛微牛磺酸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感染的临床价值评价叶昊① 邓盛微①【摘要】 目的:牛磺酸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感染的临床价值评价。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感染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
其中研究组采用牛磺酸熊去氧胆酸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保肝进行治疗。
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肝功能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牛磺酸熊去氧胆酸比常规保肝的治疗效果更佳,患者肝功能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 牛磺酸熊去氧胆酸; 乙型肝炎; 戊型肝炎; 重叠感染; 治疗方法; 临床效果 doi:10.14033/ki.cfmr.2019.08.02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08-0047-02 我国属于乙肝患病人群大国,由于慢性乙肝患者数量较多,以至于使多种种类的肝炎病毒进行交叉感染,使患者在慢性乙肝感染的情况下造成急性戊肝感染,这种情况的病例较多,有相关调查显示,患者在已感染慢性乙肝的基础上合并感染了急性戊肝的患者,产生的临床症状较重,主要的表现为患者的凝血时间明显增加,并且肝内淤胆,更容易引发发生重型肝炎的产生,预后不佳[1]。
治疗时用牛磺酸熊去氧胆酸可以阻止慢性乙肝患者的肝细胞组织的坏死,对保护患者的肝脏结构及其功能有较好的效果,临床治疗效果较好。
针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感染患者,分别进行牛磺酸熊去氧胆酸与常规保肝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情况,现总结报道如下。
基于贝叶斯方法的中药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疗效评价目的:探討基于贝叶斯方法采用中药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疗效及其意义。
方法:将80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采用中药治疗和口服安慰剂,连续治疗一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ChiId-Pugh分级改善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西医指标评分观察组改善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采用朴素贝叶斯分析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能够对中药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的疗效进行预测与评价,且中医治疗乙肝后肝硬化效果良好。
标签:贝叶斯方法;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中药治疗肝炎后肝硬化作为常见的慢性肝病在我国十分常见,其中以乙肝后肝硬化为主。
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肝功损害、腹水及门脉高压等,特点为并发症较多、预后不良等[1]。
在西医中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同时西药副作用较大。
中医在治疗肝炎后肝硬化上能够减轻其症状,并且副作用较小,能够较明显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基于以上特点使得临床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得以实现。
本研究选取80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采用基于贝叶斯算法预测的中药治疗模型,效果良好,现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80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信息,其中男性47例,女性33例,年龄25~70岁,全部患者均经肝硬化诊断标准确诊为乙肝后肝硬化。
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观察组采用中药治疗方法,口服安络化纤丸6g/次,2次/日,3个月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服用安慰剂。
在全部患者中取训练集64例,两组患者各取32例,测试集10例,两组患者各5例。
在训练集的性别分布上,男性占41例(64.06%),女性占23例(35.94%),其中体力劳动者10例(15.63%),非体力劳动者54例(84.37%)。
“传承经典,守正创新”,慢性乙型病毒肝炎的辨证论治摘要:目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作为我国较为流行的传染性疾病,在当下西医治疗本病具有颇多局限性的情况下,中医的相关治疗不仅可以弥补西医治疗的不足,并且可以发挥中医本身特有优势。
本文旨在总结中医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诸多方法,由此更好地深入指导临床。
关键词:中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我国当下最为常见的肝系慢性传染病,本病是指患者自身感染乙肝病毒6个月以上的慢性病,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国乙肝患者逐年增多,其发病率也在逐渐攀升[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由于其本身病程较长,且发病特点不明显,大多表现为患者偶有胁肋疼痛,嗳气等,在临床上容易受到患者的忽视,往往确诊后已经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严重时进展为肝硬化危及患者生命及家庭幸福。
西医在治疗本病时往往考虑给予患者口服相关抗病毒药物,例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等国内一线抗病毒药物,但是考虑到长期服用此类药物,患者本身耐药性增加且易产生副作用[2]。
虽然当前研发出来乙肝疫苗,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住了乙肝病毒的发生率,但是乙肝疫苗也仅仅是起到了预防的作用。
考虑人体本身存在的相关抗体以及疫苗失效的可能性,再加上诸多因素影响疫苗作用,由此在慢性乙肝病毒的相关治疗上,不妨引入中医疗法。
由此,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
1.中医对于慢性乙型病毒肝炎的认识肝炎一词并没有完全准确的记载于祖国医学的相关书籍上,更遑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中医对于肝病的认识较早,早在战国时代记载地《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上说“肝者,罢极之本……”。
意指肝脏本身具有排除毒素的作用。
由此,肝脏本身受到损害或者外邪侵袭导致毒素难以排出,从而日久郁积为病。
结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考虑相关中医病名,可将其大体归属为中医的“黄疸”、“胁痛”、“痞满”等[3]。
以上诸病在发病特点与临床表现上与本病较为贴近,以上三种病种虽并不完全对应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但我们能从中大概了解到古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戊型病毒性肝炎17例诊治体会作者:李城达等来源:《右江医学》2013年第03期【关键词】黄疸;戊型病毒性肝炎;血浆置换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2-0428-02中图分类号:R512.605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3.02.054在临床诊疗活动中,黄疸并肝功能损害的病例是消化内科常见病症。
由于对该病症认识不足,实验室条件的限制,在基层此类病人的病因往往不易明确。
我院自2011年1月~2012年5月对治疗中发现的黄疸并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在排除了梗阻和药物因素以及甲、乙、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同时,通过同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技术合作,共诊治戊型病毒性肝炎17例,通过退黄、降酶、血浆置换等综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7例,男性14例,女性3例,年龄31~69岁,平均年龄58.3岁,均为散发性病例。
临床表现:尿液及皮肤巩膜黄染17例,上腹不适、乏力17例,食欲不振10例,厌油腻、恶心7例,肝区叩击痛5例,皮下出血点2例。
入院时发病时间3~21天。
实验室检查:血清HEVIgG阳性3例,HEVIg M和HEVIgG同时阳性14例。
肝功能异常:血清总胆红素(TBIL):53~200 μmol/L 3例,201~400 μmol/L 7例,大于500 μmol/L 7例,最高805.3 μmol/L;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76~100 u/L 4例,13例皆大于1000 u/L,最高2192 u/L;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68~150 u/L 3例,14例皆大于1000 u/L,最高2677 u/L。
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延长13例。
超声影像:全部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脏回声增粗,胆囊壁水肿11例。
2.临床诊断根据2000年9月西安会议由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诊断与分型标准[1],在排除了酒精、药物、免疫等因素的肝脏损害,通过对患者血清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戊型肝炎病毒特异性抗体,HEVIgM和/或HEVIgG阳性患者为确诊病例。
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治疗体会作者:吕宜民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2年第02期[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抢救成功率的相关因素。
方法 13例应用保肝支持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利胆药纠正淤胆等措施治疗的急重肝炎患者为治疗组,14例常规治疗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治疗疗效。
结果治疗组经综合治疗后临床治愈好转率92.3%,高于对照组治愈好转率71.4%。
治疗组生化指标、凝血功能恢复好于对照组。
结论急性重型肝炎经过精心治疗,病死率低于20%。
所以,为提高治愈好转率,按照保肝治疗原则、激素应用原则、抗生素应用原则、治疗淤胆用药等原则治疗急性重型肝炎。
[关键词] 重型肝炎;治疗学;疗效[中图分类号] R57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02-0147-03Treatment of acute severe viral hepatitisLV YiminDepartment of Liver Disease, Rushan Ci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Shandong Province, Rushan 264500, China[Abstract ]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cute severe viral hepatitis clinical success rate related factors. Methods All 13 cases of acute liver disease liver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support therapy, application of adrenal cortical hormone, cholagogue corrected cholestatic and other measures. 14 conventional treatment for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fficacy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by comprehensive therapy clinical cure rate 92.3%,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recovered rate 71.4%. Indexes of biochemistry and coagulation function in treatment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Acute severe hepatitis after careful treatment, fatality rate should be lower than 20%.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healing rate, use the principle of presented with and liver protection therapy principle, hormone application principles, principles of use of antibiotic drugs in treatment of cholestatic in treatment of acute severe hepatitis[Key words] Severe hepatitis; Treatment; Efficacy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病情进展快,往往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高。
乙肝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发表时间:2017-10-31T16:36:47.95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30期作者:朱吉生[导读] 乙肝已经成为世界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乙肝病毒具有较强活性和复制能力。
(湖北襄阳谷城县人民医院感染科湖北襄阳 441700)【摘要】目的:探究乙肝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3月乙肝肝硬化患者102例随机分组。
单一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和拉米夫定治疗;联合组在单一组基础上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乙肝肝硬化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LA 等肝纤维化指标差异;Child-Pugh评分、凝血酶原活动度、HBV-DNA。
结果:联合组患者乙肝肝硬化治疗总有效率比单一组高,P<0.05;治疗前LA等肝纤维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组治疗后LA等肝纤维化指标差异比单一组好,P<0.05;联合组治疗后Child-Pugh评分、凝血酶原活动度高于单一组,HBV-DNA比单一组低,P<0.05。
结论:乙肝肝硬化给予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肝纤维化,降低HBV-DNA,提高凝血酶原活动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乙肝肝硬化;抗病毒治疗;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5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0-0089-02 目前,乙肝已经成为世界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乙肝病毒具有较强活性和复制能力,可逐渐发展为乙肝肝硬化和肝癌,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威胁其生命安全。
肝纤维化是乙肝转变为肝硬化重要过程,以肝脏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为主要病理表现,是机体对慢性肝损伤的修复行为,具有可逆性。
因此,尽早对患者采取积极抗病毒治疗是控制病毒复制和延缓疾病进展的关键[1]。
本研究探讨了乙肝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3月乙肝肝硬化患者102例随机分组。
慢性肝病并发戊型肝炎的预后分析
任爱群;郑亮;黄品川
【期刊名称】《浙江临床医学》
【年(卷),期】2005(007)002
【摘要】戊型肝炎是经粪口传播的传染病,本病症状和肝功能试验与甲型肝炎相似,但临床表现较甲肝严重,经相应治疗,大多恢复良好,但孕妇预后欠佳。
作者对有无慢性肝病基础的戊肝患者的预后进行比较,发现慢性肝病合并组预后不良,值得引起重视。
【总页数】2页(P153-154)
【作者】任爱群;郑亮;黄品川
【作者单位】325000,浙江省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325000,浙江省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325000,浙江省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老年重型戊型肝炎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J], 张海燕;范振平;蔡少平;吉英杰;罗生强;张文瑾
2.乙型重叠戊型肝炎68 例临床及预后分析 [J], 艾永春;王玉香
3.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102例预后分析 [J], 严颖;林潮双;徐启桓;朱建芸;姚集鲁
4.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并发感染1例的案例分析 [J], 吴英;王美玉;任伍波;郑虎
5.老年性戊型肝炎30例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 [J], 张慧芳;李庆兴;王邦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治疗体会刘成山【摘要】目的:对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进行讨论。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所收治的47例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4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进行对比实验。
对照组采取常规疗法,治疗组采取综合疗措施。
对两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观察,并对比分析两组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效果。
结果对照组ALT(471.87±120.56)µ/L、ALB(36.14±6.96)g/L,平均住院时间(53.3±10.2)d;治疗组ALT(2143.25±675.53)µ/L、ALB(28.16±4.22)g/L,平均住院时间为(34.8±9.7)d,两组患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取综合治疗方法能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treatment method of acute severe viral hepatitis.Methods 47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severe viral hepatiti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 were selected as study subjects,and 47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study group.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therapy,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mbined therapy.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albumin(ALB)as wel as the average length of stay and other indicators were observed,and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groups of severe viral hepatitis treatment effect.ResultsIn the control group,ALT(471.87±120.56)µ/L, ALB(36.14±6.96)g/L,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53.3±10.2)d,treatment group ALT(2143.25±675.53)µ/L,ALB(28.16±4.22)g/L, 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 was(34.8±9.7)d,betwee n the two group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atients with P<0.05. Conclusion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method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severe viral hepatitis can produce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6(007)021【总页数】3页(P43-45)【关键词】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治疗;效果【作者】刘成山【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二医院医务科,黑龙江大庆1634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导致的一种传染病,主要以肝脏损伤为主,具有病情变化快、危急、严重等特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死亡率极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1]。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慢性重型肝炎1例
陈旭光
【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02(22)11
【总页数】1页(P824-824)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例报告
【作者】陈旭光
【作者单位】湖北省崇阳县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62
【相关文献】
1.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近期效果探讨 [J], 葛琴
2.膦甲酸钠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及慢性乙型肝炎(重度)临床疗效观察初步报告[J], 张瑞祺;缪晓辉;蔡雄;王俊学
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20例 [J], 程刚;江应安;武渝忠
4.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中期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探讨 [J], 朱建清;夏月根;宋振江;鞠琪;吴珺
5.中西医结合治疗42 6 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临床疗效评估 [J], 张警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