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酵母菌和霉菌1
- 格式:ppt
- 大小:7.13 MB
- 文档页数:25
第二章第一节酵母菌和霉菌习题精选1.前面学习的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而下面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真核生物是( )A.黄曲霉B.香菇C.酵母菌D.平菇2.有的人特别喜欢吃馒头,那么发面蒸馒头利用的微生物是( )A.乳酸菌B.酵母菌C.曲霉菌D.毛霉菌3.细菌用分裂方式繁殖后代,而酵母菌的繁殖方式为( )A.出芽生殖和孢子生殖B.出芽生殖和分裂生殖C.分裂生殖和有性生殖D.分裂生殖和孢子生殖4.馒头、面包上生长的是曲霉,腐烂的水果上生长的是青霉。
青霉、曲霉的生殖方式是( )A.孢子生殖B.分裂生殖C.出芽生殖D.结合生殖5.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把葡萄糖分解,其中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能把葡萄糖分解成( )A.二氧化碳和水B.二氧化碳、水,同时释放较多能量C.二氧化碳和能量D.酒精、二氧化碳,同时释放较少能量6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用横线表明错处并改正)。
(1)酵母菌是单细胞的个体,属于细菌。
( )(2)乳酸菌、酵母菌都能用于制作食品,属于真菌。
( )(3)青霉只生长在腐烂的水果上,曲霉只生长在馒头、面包上。
( )(4)馒头暄软多孔是由于酵母菌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造成的。
( )(5)青霉都可以生产医药用的青霉素。
( )(6)细菌、真菌体内都没有叶绿体,大多进行腐生生活,于是容易使食品腐烂。
()(7)真菌与腐生细菌一样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 )6.夏天我们以常发现,存放在壁橱里的衣物和鞋常常发霉,其原因是( ) A.低温、干燥B.低温、潮湿C.高温、风干D.温暖、潮湿7.生活中为了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防止食品腐败采取的措施()①低温②风干③高温灭菌后密封④添加防腐剂⑤温暖⑥潮湿A.①②③④B.①②⑤⑥C.①②③⑤D.②③④⑤8.英国的生物学家弗莱明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抗生素的人,第一种抗生素是从_____________微生物中提炼出来的。
A.黄曲霉菌B.青霉菌C.酵母菌D.乳酸菌9.可以用来酿酒和制作酱、酱油、腐乳的霉菌是( )A.曲霉B.青霉C.酵母菌D.黄曲霉10.小明学完本节知识后,告诉奶奶不要吃霉变的花生,因为霉变的花生可致癌,其致癌的毒素主要产生于( )A.黄曲霉B.青霉C.珊瑚菌D.乳酸菌11.图27是酵母菌模式图,请据图填空。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2)掌握酵母菌和霉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2)学会运用比较法分析酵母菌和霉菌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微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2)树立环保意识,关注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2)酵母菌和霉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2)酵母菌和霉菌的异同。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酵母菌和霉菌的相关知识;2. 运用比较法,分析酵母菌和霉菌的异同;3. 结合实验、图片等资源,直观展示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4. 采用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相关知识,如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基本特征;(2)提问:你们听说过酵母菌和霉菌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2)分析酵母菌和霉菌的异同,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
4. 实验观察:(1)安排学生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实验材料;(2)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酵母菌和霉菌的特点;(2)强调酵母菌和霉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五、课后作业1. 绘制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其主要特征;2. 收集有关酵母菌和霉菌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第二章第一节酵母菌和霉菌描述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及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点,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酵母菌的营养方式。
课前准备:酵母菌的简易培养方法如下:①提前2~3天用3%~5%的蔗糖或2%葡萄糖溶液放入鲜酵母或一小块发面,恒温22℃培养。
②将苹果皮切碎或用散发酒味的水果皮,装入瓶内,注意瓶子不要太大,轻轻压实,加入凉开水浸没,不用接种,在较温暖的地方培养2~3天镜检,即能找到酵母菌。
青霉和曲霉的简易培养方法。
在课前2~3天用橘子或陈旧的馒头培养青霉或曲霉。
引入:面包、馒头为什么暄软多孔?直接引出主题。
制作含有大量酵母菌的临时装片,并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结构;也可以利用挂图及书中的插图讲述酵母菌结构。
与植物细胞结构和细菌细胞结构进行比较。
让学生指出它们的异同。
1.酵母菌是球菌么?为什么?2.酵母菌如何生活的?它的体内有没有叶绿体?3.总结青霉和曲霉的特点,说出真菌与高等植物、动物的共同点,得出真核生物的概念。
4.蒸馒头的过程中,酵母菌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5.青霉素是如何被发现的?它有怎样作用?6.曲霉有哪些功用?7.防止食品腐败的方法?板书:一、酵母菌1、个体:微小,单细胞,卵形。
2、结构:有成形的细胞核和明显的液泡,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3、生殖方式:出芽生殖:环境适宜孢子生殖:在条件恶劣时,产生孢子,由孢子发育成新个体。
酵母菌出芽生殖的芽,与绿色开花植物的芽不是一个概念,酵母菌细胞上长出的突起,比母细胞小得多,是母细胞上的一个芽体,脱离母体后,即成为一个新的酵母菌,属于无性生殖。
4、生活特点:酵母菌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不属于自养生物。
属于异养营腐生生活的生物。
演示实验:在课前1~2天用两个试管分别倒入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把其中一个试管用塞子堵上,一个敞着口,课上请学生分别闻一闻,让学生说出哪个有明显的酒味。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结构特点。
(2)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学会运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掌握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结构特点。
2. 酵母菌和霉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 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酵母菌和霉菌标本、染色剂等。
2. 教学课件和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复习真菌的基本特征。
(2)提问:同学们知道酵母菌和霉菌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过查阅课本,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结构特点。
3. 课堂讲解:(1)讲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结构特点。
(2)介绍酵母菌和霉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 实验观察:(1)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
(2)学生记录实验现象,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小结:(2)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6. 课后作业:(1)绘制酵母菌和霉菌的结构示意图。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酵母菌和霉菌的特点。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增强学生的认知。
3. 结合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酵母菌和霉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程度。
第一节 酵母菌和霉菌1.重点:能说出酵母菌的主要特点,并识别青霉和曲霉。
2.知道酵母菌和霉菌的作用以及真菌的主要特征。
知识点一:酵母菌1.酵母菌的特点: 单 细胞生物, 卵 形;由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和 成形的细胞核 组成;细胞质内有明显的 液泡 。
在适宜的环境中,可通过 出芽 生殖的方式进行繁殖。
2.酵母菌的生活方式:属于 腐生 生活。
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把葡萄糖彻底分解为 二氧化和水 ,并释放出 较多 的能量;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把葡萄糖分解为 二氧化碳和酒精 ,释放出 较少 的能量。
知识点二:霉菌1.据图识别青霉和曲霉根据直立菌丝顶端孢子的着生结构不同判断,呈 扫帚状 的是青霉,呈 球状 的是曲霉。
2.酵母菌和霉菌:细胞构成 生殖方式 营养方式与人类的关系 酵母菌 单 细胞 出芽 生殖 腐生 益处 酿酒、制作食品 害处霉菌 多 细胞 孢子 生殖 腐生或 寄生益处 青霉素,制酱、酱油、腐乳 害处 食物霉变,引起病害,致癌知识点三:真菌1.真菌的主要特征:具有 细胞壁 、 细胞膜 、 细胞质 和成形的细胞核;不含 叶绿素 , 异养 生活;多为 孢子 生殖。
2.真菌与人类的关系:(1) 酵母菌 可用于蒸馒头、制面包以及酒精发酵。
(2) 青霉素 是从青霉中提炼出来的抗生素,可以治疗肺炎、脑膜炎等疾病。
(3)发霉食物上的黄曲霉,能产生 黄曲霉毒素 ,可以导致癌症。
(4) 寄生 性霉菌,会导致动植物和人患病。
1.真菌在结构上和细菌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真菌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细菌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2.你能总结出真菌的主要特点吗?(1)细胞内具有真正的细胞核。
(2)能产生孢子,利用孢子繁殖。
(3)细胞内没有叶绿素,营异养生活。
3.有一天,小明和小李在一块丢弃的橘子皮上发现了一块霉菌。
围绕橘子皮上的霉菌是青霉还是曲霉的问题,两人发生争执。
你认为区别它们的可靠方法是观察(D)A.营养方式B.有无孢子C.有无细胞核D.长有孢子的菌丝的形态4.青霉和曲霉所呈现的颜色,是下列哪种结构的颜色(A)A.孢子B.菌盖C.菌丝D.菌柄5.一粒“尘埃”悄悄地落在一只蟋蟀的背上,细长而闪亮的丝线从“尘埃”中伸出来,开始进入蟋蟀湿润的身体。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2)掌握酵母菌和霉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2)学会运用比较法,分析酵母菌和霉菌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注生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2. 酵母菌和霉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2. 酵母菌和霉菌的异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微生物的基本特征;(2)提问:同学们知道酵母菌和霉菌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2)学生互相讨论,总结酵母菌和霉菌的异同。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2)教师通过PPT展示酵母菌和霉菌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3)教师讲解酵母菌和霉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 实验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实验现象;(2)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实验;(3)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学生总结酵母菌和霉菌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6. 课后作业:(1)学生编写课后日记,记录本节课的学习收获;(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日记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一节酵母菌和霉菌导读:本文是关于第一节酵母菌和霉菌,希望能帮助到您!第一节酵母菌和霉菌教学目标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及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指导学生观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继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了解酵母菌和霉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
重点、难点分析1.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点,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因为:(1)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让学生与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细菌细胞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异同。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2)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生活特点,有利于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懂得研究微生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用其利,避其害。
了解真菌在经济上所蕴藏的潜在价值是巨大而多样的。
2.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是本章的教学难点:酵母菌既是异养(腐生)厌氧型真菌,又是异养需氧型真菌,由于初一学生知识水平有限,教师要讲清酵母菌获得能量的方式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第一课时:1.课前准备:教师首先做好酵母菌的培养。
酵母菌的简易培养方法如下:①提前2~3天用3%~5%的蔗糖或2%葡萄糖溶液放入鲜酵母或一小块发面,恒温22℃培养。
②将苹果皮切碎或用散发酒味的水果皮,装入瓶内,注意瓶子不要太大,轻轻压实,加入凉开水浸没,不用接种,在较温暖的地方培养2~3天镜检,即能找到酵母菌。
2.教学过程:(1)关于酵母菌形态结构的教学,可以用边讲述边实验的方法进行,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在实验室上课。
课上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制作含有大量酵母菌的临时装片,并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如果无实验室条件,在教室上课,课前教师可事先做好1~2台观察酵母菌的示范镜。
这样学生通过对酵母菌形态结构的观察,对酵母菌建立感性认识。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掌握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长条件。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教育学生热爱科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
2. 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
3. 酵母菌和霉菌的生长条件。
4. 酵母菌和霉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形态结构、生长条件及应用。
2. 教学难点: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长条件的理解与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酵母菌和霉菌的特点。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
3. 结合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酵母菌和霉菌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基本特征:介绍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繁殖方式等。
3. 展示形态结构: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4. 讲解生长条件:介绍酵母菌和霉菌的生长条件,如温度、湿度、氧气等。
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酵母菌和霉菌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6.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围绕酵母菌和霉菌的应用展开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知识掌握、实验操作、合作学习等方面。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将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评价内容包括:1. 学生对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形态结构、生长条件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包括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3. 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包括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分享交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