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菌和霉菌
- 格式:doc
- 大小:130.50 KB
- 文档页数:10
七年级生物上册《酵母菌和霉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包括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酵母菌和霉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 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2. 酵母菌和霉菌的繁殖方式。
3. 酵母菌和霉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4. 酵母菌和霉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繁殖方式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难点: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
2. 利用多媒体展示酵母菌和霉菌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它们。
3. 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酵母菌和霉菌的繁殖过程。
4. 采用小组讨论法,探讨酵母菌和霉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微生物的基本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详细讲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
3. 讲解酵母菌和霉菌的繁殖方式: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酵母菌和霉菌的繁殖过程,从而加深对繁殖方式的理解。
4. 探讨酵母菌和霉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酵母菌和霉菌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5. 讲解酵母菌和霉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通过实例讲解酵母菌和霉菌在食品制作、药物研发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关注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酵母菌和霉菌的认识。
7.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酵母菌和霉菌基本特征的理解。
八年级生物教案酵母菌和霉菌9篇酵母菌和霉菌 1教学目标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及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指导学生观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继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了解酵母菌和霉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
重点、难点分析1.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点,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因为:(1)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让学生与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细菌细胞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异同。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2)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生活特点,有利于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懂得研究微生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用其利,避其害。
了解真菌在经济上所蕴藏的潜在价值是巨大而多样的。
2.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是本章的教学难点:酵母菌既是异养(腐生)厌氧型真菌,又是异养需氧型真菌,由于初一学生知识水平有限,教师要讲清酵母菌获得能量的方式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第一课时:1.课前准备:教师首先做好酵母菌的培养。
酵母菌的简易培养方法如下:①提前2~3天用3%~5%的蔗糖或2%葡萄糖溶液放入鲜酵母或一小块发面,恒温22℃培养。
②将苹果皮切碎或用散发酒味的水果皮,装入瓶内,注意瓶子不要太大,轻轻压实,加入凉开水浸没,不用接种,在较温暖的地方培养2~3天镜检,即能找到酵母菌。
2.教学过程:(1)关于酵母菌形态结构的教学,可以用边讲述边实验的方法进行,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在实验室上课。
课上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制作含有大量酵母菌的临时装片,并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如果无实验室条件,在教室上课,课前教师可事先做好1~2台观察酵母菌的示范镜。
这样学生通过对酵母菌形态结构的观察,对酵母菌建立感性认识。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2)掌握酵母菌和霉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2)学会运用比较法分析酵母菌和霉菌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微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2)树立环保意识,关注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2)酵母菌和霉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2)酵母菌和霉菌的异同。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酵母菌和霉菌的相关知识;2. 运用比较法,分析酵母菌和霉菌的异同;3. 结合实验、图片等资源,直观展示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4. 采用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相关知识,如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基本特征;(2)提问:你们听说过酵母菌和霉菌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2)分析酵母菌和霉菌的异同,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
4. 实验观察:(1)安排学生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实验材料;(2)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酵母菌和霉菌的特点;(2)强调酵母菌和霉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五、课后作业1. 绘制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其主要特征;2. 收集有关酵母菌和霉菌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一、霉菌和酵母菌介绍:霉菌和酵母菌及其检验酵母菌是真菌中的一大类,通常是单细胞,呈圆形,卵圆形、腊肠形或杆状。
霉菌也是真菌,能够形成疏松的绒毛状的菌丝体的真菌称为霉菌。
霉菌和酵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并可作为食品中正常菌相的一部分。
长期以来,人们利用某些霉菌和酵母加工一些食品,如用霉菌加工干酪和肉,使其味道鲜美;还可利用霉菌和酵母酿酒、制酱;食品、化学、医药等工业都少不了霉菌和酵母。
但在某些情况下,霉菌和酵母也可造成中腐败变质。
由于它们生长缓慢和竞争能力不强,故常常在不适于细菌生长的食品中出现,这些食品是pH低、湿度低、含盐和含糖高的食品、低温贮藏的食品,含有抗菌素的食品等。
由于霉菌和酵母能抵抗热、冷冻,以及抗菌素和辐照等贮藏及保藏技术,它们能转换某些不利于细菌的物质,而促进致病细菌的生长;有些霉菌能够合成有毒代谢产物-霉菌毒素。
霉菌和酵母往往使食品表面失去色、香、味。
例如,酵母在新鲜的和加工的食品中繁殖,可使食品发生难闻的异味,它还可以使液体发生混浊,产生气泡,形成薄膜,改变颜色及散发不正常的气味等。
因此霉菌和酵母也作为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指示菌,并以霉菌和酵母计数来制定食品被污染的程度。
目前已有若干个国家制订了某些食品的霉菌和酵母限量标准。
我国已制订了一些食品中霉菌和酵母的限量标准。
二、检验方法:霉菌和酵母的计数方法,与菌落总数的测定方法基本相似。
主要步骤为:将样品制作成10倍梯度的稀释液,选择3个合适的稀释度,吸取1mL于平皿,倾注培养基后,培养观察,计数。
对霉菌的计数,还可以采用显微镜直接镜检计数的方法。
具体检测标准参见:GB4789.15-9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三、说明:1.样品的处理。
为了准确测定霉菌和酵母数,真实反映被检食品的卫生质量,首先应注意样品的代表性。
对大的固体食品样品,要用灭菌刀或镊子从不同部位采取试验材料,再混合磨碎。
如样品不太大,最好把全部样品放到灭菌均质器杯内搅拌2min。
第一节 酵母菌和霉菌1.重点:能说出酵母菌的主要特点,并识别青霉和曲霉。
2.知道酵母菌和霉菌的作用以及真菌的主要特征。
知识点一:酵母菌1.酵母菌的特点: 单 细胞生物, 卵 形;由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和 成形的细胞核 组成;细胞质内有明显的 液泡 。
在适宜的环境中,可通过 出芽 生殖的方式进行繁殖。
2.酵母菌的生活方式:属于 腐生 生活。
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把葡萄糖彻底分解为 二氧化和水 ,并释放出 较多 的能量;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把葡萄糖分解为 二氧化碳和酒精 ,释放出 较少 的能量。
知识点二:霉菌1.据图识别青霉和曲霉根据直立菌丝顶端孢子的着生结构不同判断,呈 扫帚状 的是青霉,呈 球状 的是曲霉。
2.酵母菌和霉菌:细胞构成 生殖方式 营养方式与人类的关系 酵母菌 单 细胞 出芽 生殖 腐生 益处 酿酒、制作食品 害处霉菌 多 细胞 孢子 生殖 腐生或 寄生益处 青霉素,制酱、酱油、腐乳 害处 食物霉变,引起病害,致癌知识点三:真菌1.真菌的主要特征:具有 细胞壁 、 细胞膜 、 细胞质 和成形的细胞核;不含 叶绿素 , 异养 生活;多为 孢子 生殖。
2.真菌与人类的关系:(1) 酵母菌 可用于蒸馒头、制面包以及酒精发酵。
(2) 青霉素 是从青霉中提炼出来的抗生素,可以治疗肺炎、脑膜炎等疾病。
(3)发霉食物上的黄曲霉,能产生 黄曲霉毒素 ,可以导致癌症。
(4) 寄生 性霉菌,会导致动植物和人患病。
1.真菌在结构上和细菌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真菌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细菌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2.你能总结出真菌的主要特点吗?(1)细胞内具有真正的细胞核。
(2)能产生孢子,利用孢子繁殖。
(3)细胞内没有叶绿素,营异养生活。
3.有一天,小明和小李在一块丢弃的橘子皮上发现了一块霉菌。
围绕橘子皮上的霉菌是青霉还是曲霉的问题,两人发生争执。
你认为区别它们的可靠方法是观察(D)A.营养方式B.有无孢子C.有无细胞核D.长有孢子的菌丝的形态4.青霉和曲霉所呈现的颜色,是下列哪种结构的颜色(A)A.孢子B.菌盖C.菌丝D.菌柄5.一粒“尘埃”悄悄地落在一只蟋蟀的背上,细长而闪亮的丝线从“尘埃”中伸出来,开始进入蟋蟀湿润的身体。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结构及其生活特点。
(2)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生长条件。
(2)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结构。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树立生态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结构及其生活特点。
2. 酵母菌和霉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 酵母菌和霉菌的生长条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酵母菌和霉菌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实验、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运用小组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2)学生分享生活中见到的酵母菌和霉菌及其作用。
2. 自主学习:(1)学生根据教材,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结构及其生活特点。
(2)学生分析酵母菌和霉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教师演示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结构。
4.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生长条件。
(2)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小组讨论。
5. 总结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酵母菌和霉菌的相关知识。
(2)学生分享自己对酵母菌和霉菌的认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反馈:教师通过提问、点评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酵母菌和霉菌基本知识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对酵母菌和霉菌生长条件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对酵母菌和霉菌作用与生活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2)掌握酵母菌和霉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2)学会运用比较法,分析酵母菌和霉菌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注生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2. 酵母菌和霉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2. 酵母菌和霉菌的异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微生物的基本特征;(2)提问:同学们知道酵母菌和霉菌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2)学生互相讨论,总结酵母菌和霉菌的异同。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2)教师通过PPT展示酵母菌和霉菌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3)教师讲解酵母菌和霉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 实验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实验现象;(2)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实验;(3)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学生总结酵母菌和霉菌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6. 课后作业:(1)学生编写课后日记,记录本节课的学习收获;(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日记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一节酵母菌和霉菌酵母菌简介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属于真菌界中的子门酵母菌门。
它们主要以糖类为能源,通过发酵作用将糖转化为二氧化碳和乙醇。
酵母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水体、植物表面等环境中,也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培养。
酵母菌的细胞形态多样,有圆形、椭圆形和肾脏形等。
它们的细胞壁由蛋白质和多糖组成,保护细胞免受外界环境的损害。
酵母菌通过孢子繁殖,形成新的个体。
酵母菌在食品加工中有重要的应用,如面包发酵、啤酒酿造等。
此外,酵母菌还是科研领域重要的模式生物,可以用于研究生物学过程以及人类健康与疾病等方面的问题。
霉菌简介霉菌,又称真菌,是一类寄生在植物、动物或人体上的微生物。
它们属于真菌界中栓菌门。
霉菌通常呈菌丝状生长,菌丝可以分为无色或有色的。
有色菌丝的色素来自于细胞内的色素颗粒。
霉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可以生长在土壤、植物表面、空气中等各种环境中。
它们在分解有机物、循环营养元素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霉菌也是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种类繁多,部分霉菌具有致病性。
人类常见的霉菌感染疾病有念珠菌病、白色念珠菌病等。
霉菌感染常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以及呼吸系统感染等症状。
酵母菌和霉菌的比较酵母菌和霉菌都属于真菌,但在形态、生理特征及应用方面有所不同。
首先,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而霉菌由多个细胞组成。
酵母菌的细胞形态多样,而霉菌由分枝的菌丝构成。
其次,酵母菌主要以糖类为能源进行发酵代谢,转化为二氧化碳和乙醇;而霉菌则以有机物为能源,通过分解有机物获得能量。
此外,酵母菌在食品加工中有广泛应用,如啤酒酿造、面包发酵等;而霉菌则主要用于产酶和蜡状物的生产、抗生素的制备等。
酵母菌和霉菌在科研领域也有应用价值。
例如,酵母菌是重要的模式生物,被广泛用于基因工程、蛋白质表达和细胞生物学研究;霉菌则用于药物研发和生物农药的开发等。
总的来说,酵母菌和霉菌在形态、生理特征和应用方面存在差异,但作为真菌的一类,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酵母菌和霉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学生能够说出酵母菌和霉菌的生殖方式。
(3)学生能够举例说明酵母菌和霉菌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比酵母菌和霉菌的结构和生殖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微生物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酵母菌和霉菌的生殖方式。
2、教学难点(1)酵母菌和霉菌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2)霉菌孢子的观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酵母菌培养液、永久装片、新鲜的面包霉、青霉、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滴管、碘液等。
2、多媒体课件:包含酵母菌和霉菌的图片、视频、动画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面包、葡萄酒、腐乳、发霉的水果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食品与微生物的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酵母菌和霉菌。
(二)新课讲授1、酵母菌(1)形态结构教师展示酵母菌的永久装片和图片,让学生观察酵母菌的形态。
学生描述观察到的酵母菌形态为椭圆形或球形。
接着,教师结合图片和动画,讲解酵母菌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等。
(2)生殖方式教师提问:酵母菌是如何繁殖后代的?然后讲解酵母菌的出芽生殖和孢子生殖两种方式,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
(3)生活应用让学生讨论酵母菌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酿酒、制作面包等。
教师补充讲解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原理。
2、霉菌(1)形态结构教师展示新鲜的面包霉和青霉,让学生用肉眼观察其形态。
然后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霉菌的永久装片,描述霉菌的菌丝和孢子的形态。
前言生物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和内在机制,还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动植物的生命活动。
其中,酵母菌和霉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微生物。
本篇文章将介绍八年级生物教案中酵母菌和霉菌的实验研究方法和技巧。
一、酵母菌实验研究方法和技巧1.酵母菌的制备和培养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真菌,可以利用其进行实验研究。
在进行酵母菌实验前需要先进行制备和培养。
酵母菌培养需要一个培养基,通常使用的培养基是含葡萄糖、酵母提取物、海藻酸钠等成分YPAD培养基。
利用无菌技术,将培养基倒入无菌平板中,等待其凝固后,将酵母菌接种于其上,然后放置在恒温培养箱内进行培养,此时需要保持培养箱的温度在30℃左右,以此来促进酵母菌的生长繁殖。
2.酵母菌的观察酵母菌的观察需要使用光学显微镜,通常可以选择在100倍或400倍的倍数下观察。
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时需要特别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需要调整好显微镜的对焦,以确保观察的清晰度。
其次需要保持显微镜与酵母菌之间的距离适当,避免太近或太远导致观察失真。
需要注意培养盘之间的区分,避免混淆记录和数据。
3.酵母菌的实验操作利用酵母菌进行实验操作时,需要相应的仪器和工具。
比如酵母菌的DNA提取需要离心机、酶切酶、热循环仪等器材和试剂;酵母菌营养需求的实验需要精密的量取和加热等操作,这时需要使用到酵母菌营养需求实验装置等工具。
二、霉菌实验研究方法和技巧1.霉菌制备和培养霉菌是一种真菌,与酵母菌一样也可用于实验研究中。
进行实验前需要制备和培养霉菌。
霉菌培养使用的是静置法或霉菌谷法。
静置法是将霉菌接种在培养基上后静置,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以便霉菌生长。
霉菌谷法是将霉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将将其切成一定大小的块,然后将其放置在毛细管中,使其逐渐长成一根细长的霉丝。
2.霉菌的观察霉菌的观察同样需要利用显微镜,通常使用20倍和40倍的倍数进行观察。
霉菌观察需要注意样本的取样和准备,避免采样不当或准备不充分导致观察结果不准确。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掌握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长条件。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教育学生热爱科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
2. 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
3. 酵母菌和霉菌的生长条件。
4. 酵母菌和霉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形态结构、生长条件及应用。
2. 教学难点: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长条件的理解与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酵母菌和霉菌的特点。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
3. 结合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酵母菌和霉菌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基本特征:介绍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繁殖方式等。
3. 展示形态结构: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4. 讲解生长条件:介绍酵母菌和霉菌的生长条件,如温度、湿度、氧气等。
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酵母菌和霉菌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6.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围绕酵母菌和霉菌的应用展开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知识掌握、实验操作、合作学习等方面。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将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评价内容包括:1. 学生对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形态结构、生长条件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包括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3. 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包括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分享交流的能力。
知识拓展:这些种子为什么需要休眠呢?原来,生长在温带的植物,如果种子在秋季成熟以后,落入土壤,很快萌发,不久冬季到来,幼苗岂不会被冻死?那样一来,这种植物就有绝种的危险了。
相反,种子经过休眠,就可以躲过严冬,繁衍后代。
可见,种子具有休眠特性,是植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种子并不是"长生不死"的,它与动物和人一样,也有一定的寿命。
例如,小麦、水稻的种子一般能活二三年,白菜、蚕豆的种子一般能活五六年。
但是,在低温和干燥的条件下保存种子,种子寿命可以延长。
在高温和湿润的条件下保存种子,种子寿命就会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