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与媒体应对技巧 刘风才
- 格式:ppt
- 大小:2.25 MB
- 文档页数:38
各位领导、同志们:最近国务院新闻办和国家安监总局在北京、上海、昆明连续举办了三期“突发事件处置及媒体应对高层研修班”,说明国家对突发事件中如何与媒体打交道以及如何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
突发事件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可以说突发事件是人类社会必然面对的常态。
“突发事件”一词比较有代表性的相关定义是欧洲人权法院对“公共紧急状态”的解释,即“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
根据专家研究的数据,目前我国已经处于事故突发的高峰期,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十分惊人,去年全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550亿元。
也就是说,平均每人要损失350元,我们泰州要增加农民收入,全体机关干部削尖脑袋也没办法使农民每人增加350元!因此,学习研究突发事件的基本规律和解决办法是预防、处置好突发事件的必要储备,是保证经济健康运行的“软实力”。
突发事件发生时并不可怕,因为事件已经发生,比如重庆市天原化工总厂发生氯气泄漏爆炸事故,造成9人死亡,近15万人疏散,事故发生后,重庆市尽最大努力处理好了这件事,没有造成什么大的危机。
突发事件发生后最可怕的是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领导不能正确处理与报纸、电台等新闻媒体记者之间的关系,造成媒体事件时,一场危机就会来临了。
突发事件不一定会引起危机,但突发事件一旦形成媒体事件就会形成一场危机。
2001年7月17日凌晨3时许,广西南丹县龙泉矿冶总厂下属的拉甲坡矿发生特大透水事故,造成拉甲坡矿、龙山矿、田角锌矿井下81名矿工死亡。
事故发生后的,县委书记等人经研究后,决定对此事故不按有关规定逐级上报,而是将事故真相隐瞒起来。
7月下旬,有关“7·17”事故的消息引起新闻媒体及上级有关部门注意,国家安监局责令当地安监局立即汇报此事,安监局说经调查,没有发生死亡事故,国家经贸委李荣融亲自带队到广西南丹进行调查,证实确实没有发生死亡事故,后来一位记者偷偷进山才将事实真相报道出来,这个记者一报道后,全世界许多记者闻风而动,云集南丹采访,这时想隐瞒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出现一场危机,最终原南丹县委书记被处以极刑,当然还有其它原因。
应对突发事件媒体需把握的几个原则可以说,这次全国各级媒体关于四川汶川强烈地震的大型新闻报道,堪称近年来,甚至是新中国电视新闻报道有史以来,对突发事件反应最快速、报道最及时、内容最全面、最客观、信息最公开的一次大型战役性报道。
笔者不断总结和反思:新闻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的时候,应该把握好什么样的原则呢?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社会最需要的是大众传媒的准确、及时传播,如果大众的需求传媒能够很好地满足,那么对以后事件的处理等会带来非常明显的效果;相反,如果大众传媒不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些需求,则将会给事件的处理乃至今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带来严重后果。
为此,应对突发事件,媒体应该主要把握好这样几个原则:1.重视民众的知情权,及时告知事件相关信息由于突发事件突然发生,公众无法预知,所以往往会引发公众的恐慌以及对信息的大量渴求,同时突发事件往往与民众个体切身利益相关,影响力大,大众传媒必须尽最大可能把尽多的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给民众,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在此,公众知道得越多,政府获得的支持度就越大。
例如,在这次汶川地震的报道中,事件发生一个小时后,中央电视台就开播了关于地震的直播节目,同时有大批记者在机场等待奔赴灾区。
在整个报道中,中央电视台联合国内众多新闻媒体,特别是震区的各级电视机构,每天发回大量及时准确的新闻报道,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
2.做好政府的喉舌,有效传达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突发事件发生后,大众传媒的中间人角色更加凸显出来。
民众最关心的是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这需要大众传媒通过各种传播手段,把有关情况传递给民众,同时也把民众的态度传递给政府,形成互动,取得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让民众和政府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为了让百姓更多地了解情况,中央电视台打破常规节目结构,推出不间断的昼夜直播,每天播发大量的信息,用大量的篇幅,报道中央政府对这次事件的处理原则,报道温家宝总理在地震第一线指挥救援的情况,让老百姓知道政府在面对这次突发事件时的真实态度,也从中了解到许多人民子弟兵、救援人员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坚持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感人故事,在这样的信息传达中,政府的形象树立了起来。
浅谈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作者:汪雷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02期【摘要】生活在当下,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环境问题也更加突出,很多天灾人祸等突发事件不期而至。
这些突发事件因其不可预料性以及快速传播性给人们的生活带了巨大影响,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得知此类消息,如何在最近的时间采取行动成了人们最为关切的问题。
而媒体作为重要的信息发布机构在危机发生时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当下应该认真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突发事件新媒体信息发布2006年7月17日,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南海域发生7.3级海底地震后引发海啸……这只是近年来发生的较为引人注目的突发性事件之一,这些事件使人们措手不及,不仅给人们精神上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面对关系国计民生的这些重大突发类事件,媒体应该在其中担当何种角色,应该如何履行职能,这是对媒体的重大考验。
从媒体对事件的处理上来看,既有“集体失语”,也有“密切关注”,中国媒体的彷徨、犹豫、反思、进步也在其中一点点得到见证。
从媒体的经验来看,对于突发事件现在已经不是“报”与“不报”的处理,而是该“如何报”“怎样报”的问题。
也就是要达到传播学上所说的“传播效应的最大化”,这里更多的涉及到媒体报道的方式方法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突发事件,它有哪些危害和特征。
按照澳大利亚危机管理专家罗伯特?希斯的研究,突发事件(或危机、灾难、紧急情况)是指对全国或部分地区的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重大威胁和损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急需快速作出决策的紧急公共事件。
它主要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不可预见性。
事件的发生难以预料,突如其来,影响力强,涉及面广,持续性大,信息呈现多渠道传播特征,容易引发人们关注,一般受众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
2、意义重大,影响面广。
突发事件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活在其中的大部分个体都会感受到它的影响;不仅如此,而且突发事件在基本结束后,仍能够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持续的影响。
传播与版权―6―C HUANB O YU B ANQUAN谈突发事件中媒体的应对策略□赵秀艳摘要:本文浅要分析如何更好地发挥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积极作用,以形成快速反应机制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关键词:突发事件;媒体;应对策略作者:赵秀艳,丰宁满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台。
我国改革开放35年来,目前已经进入矛盾“凸显期”和改革“深水区”,突发事件呈现多发态势,已经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
如何更好地发挥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积极作用,形成快速反应机制,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突发事件是指短时间甚至瞬间发生的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刑事案件、安全事件以及重大疫情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尽管与“社会管理”仅一字之差,却凸显了由“管”向“治”的转变,对媒体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发挥媒体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对媒体应对突发事件存在的问题有深刻认识,并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完善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策略。
一、突发事件中媒体应对存在的问题(一)应对意识薄弱尽管目前我国多数媒体,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十分重视对突发事件的报道,特别是也建立了些有效的应对措施,但仍然存在着应对意识薄弱的问题。
一些媒体对突发事件不够敏感,特别是对一些潜在的突发事件缺乏有效的分析,很多时候都是突发事件发生后才进行反应。
还有一些媒体应对存在随意性,对于一些突发事件缺乏深入的研究,在应对过程中不能从引导的角度出发,随意进行报道,甚至出现了不正确的舆论引导。
(二)应对机制落后“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始终是我国新闻宣传的基本方针,多数媒体都能够按照这一方针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我国一些媒体在对突发事件进行信息处置过程中,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应对机制,特别是由于很多突发事件涉及面较广、事件比较复杂,需要媒体与相关部门进行通力合作和分工负责,但还缺少良好的合作机制,统一、协调、有效的应对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特别是推诿扯皮、躲避逃避、推卸责任的问题还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突发事件的处置难度。
突发危机事件中的媒体应对与应对媒体技巧突发事件其实是每天都在发生,危机是难以避免的,无论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还是国家与社会内部,甚至包括人与人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危机矛盾的。
作为一个政府、一个部门,应对突发事件是在其本职工作范围之内。
今天之所以我们谈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现如今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在这一环节可能还有不到之处,引发媒体的过分关注,从而导致舆论对政府形成较大压力,这样根本不利于突发事件的解决.根据中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这其中,汶川地震、马航坠机事件、2003年非典、甘肃省白银市连环杀人案等就可以算是典型的突发事件。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改变了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式。
原来的参与意愿强,但限于途径、渠道的问题参与是有限的;现在的民众参与政府执政社会管理的意愿越来越强,很多事情变得零容忍,一旦出事,我一定要表达我的意思,我一定要通过渠道让别人知道,所以现在的民众特点是民众开始变得认真,甚至变得较真,一个事情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搞它个水落石出,通过法律进行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在增强。
一旦事情发生以后,特别是危机事件、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民意,对政府往往是“有错推定”,一旦发生事情以后,如果政府不及时应对,不有效应对,不迅速应对的话,网民就会认为政府在这个问题上一定是有错的,政府会面临信任危机。
案列一2014年3月8日,载有227名乘客及12名机组人员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号航班,由马拉西亚吉隆坡国际机场飞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机上乘客包括154名中国公民,于当天凌晨时在马来西亚与越南的雷达覆盖边界失联。
客机失踪16天后的3月24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宣布,马航MH370航班“终结于”南印度洋,至今未找到飞机残骸,但机上人员可能已全部遇难。
突发危机事件中的媒体应对与应对媒体技巧突发事件其实就是每天都在发生,危机就是难以避免的,无论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还就是国家与社会内部,甚至包括人与人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危机矛盾的。
作为一个政府、一个部门,应对突发事件就是在其本职工作范围之内。
今天之所以我们谈论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现如今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在这一环节可能还有不到之处,引发媒体的过分关注,从而导致舆论对政府形成较大压力,这样根本不利于突发事件的解决、根据中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与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就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与社会安全事件。
这其中,汶川地震、马航坠机事件、2003年非典、甘肃省白银市连环杀人案等就可以算就是典型的突发事件。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改变了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式。
原来的参与意愿强,但限于途径、渠道的问题参与就是有限的;现在的民众参与政府执政社会管理的意愿越来越强,很多事情变得零容忍,一旦出事,我一定要表达我的意思,我一定要通过渠道让别人知道,所以现在的民众特点就是民众开始变得认真,甚至变得较真,一个事情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搞它个水落石出,通过法律进行维权与自我保护意识在增强。
一旦事情发生以后,特别就是危机事件、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民意,对政府往往就是“有错推定”,一旦发生事情以后,如果政府不及时应对,不有效应对,不迅速应对的话,网民就会认为政府在这个问题上一定就是有错的,政府会面临信任危机。
案列一2014年3月8日,载有227名乘客及12名机组人员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号航班,由马拉西亚吉隆坡国际机场飞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机上乘客包括154名中国公民,于当天凌晨时在马来西亚与越南的雷达覆盖边界失联。
客机失踪16天后的3月24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宣布,马航MH370航班“终结于”南印度洋,至今未找到飞机残骸,但机上人员可能已全部遇难。
浅谈突发性新闻的处理技巧作者:刘宝红来源:《活力》2013年第21期[关键词]突发性新闻;处理技巧;原则在风险社会语境中,频繁发生的突发事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作为新闻媒体,如何以一个理性成熟的状态,在遵循新闻舆论引导规律的同时,处变不惊、从容面对,已成为新闻人关注的方向。
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如何更好地在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中形成良好的突发事件反应机制,发挥媒体应有的舆论引导作用;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源头信息不稳造成的不利影响;如何把握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的时效性、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是我们在进行报道时需要攻破的课题,下面我将针对以上问题的处理进行论述:一、建立三项反应机制突发事件发生突然,发生后事件的走向往往扑朔迷离,新闻的处理也应随事态的发展灵活应对,建立一整套针对突发事件新闻处理的机制可使我们忙而不乱。
1.建立组织管理机制。
突发事件发生后,首先要有一个机构出面负责扎口管理引导新闻舆论,可以设立类似于突发事件新闻处理领导小组的机构,由政府领导或宣传部门负责人担任组长,有关职能部门和主要官方媒体负责人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小组需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操作,同时建立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做到突发事件发生后,能立即启动,并按照事件性质,严重程度的不同,制定详细的应对预案。
2.舆论引导机制。
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将混乱的舆论,流传的谣言引导入正确的范围,尽量降低因舆论而导致的事态扩大和损失,建立舆论引导机制显得格外重要。
机制需明确人员、工作程序,机制必须要有针对性的措施、有灵活的方法。
其最重要的就是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人员可以采取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跟帖、评论等方式多管齐下。
3.新闻发布机制。
突发事件往往与公众的切身利益相关,他们关注事件的发展,想要知道事件的所有信息,如果正确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那么歪曲的、不准确的小道消息,甚至谣言就会充斥公众的耳朵,这就需要政府能有渠道、有场合、有人员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所以新闻发布机制显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