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湄公河次区域名词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6.41 KB
- 文档页数:1
1992年,在亚洲开发银行(亚行)的支持下,大湄公河次区域(GMS )内的六个国家基于共同的历史文化,建立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计划,以加强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大湄公河次区域包括柬埔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具体是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老挝民主共和国(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
该次区域是以湄公河为纽带形成的自然经济区,面积26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338亿。
在亚行及其他发展伙伴的支持和推动下,GMS 经济合作计划帮助次区域确立和实施了许多行业的优先发展项目。
为了实现繁荣、一体化、和谐的次区域发展愿景,GMS 经济合作计划采取了三管齐下的发展战略(“3C 战略”):•通过实现可持续的实体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将交通走廊转变为跨国经济走廊,加强区域连通性(Connectivity );•通过有效促进人员和货物的跨境流通,以及实现市场、生产流程和价值链的一体化,提高区域竞争力(Competitiveness );以及•通过开展项目解决共同面临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建立更广泛的共同体意识(Community )。
201220222011年,在GMS经济合作第四次领导人会议上,各参加国领导人通过了2012—2022年指导次区域发展的十年《战略框架》。
该《战略框架》以参加国的承诺和国家发展计划为基础,旨在促进GMS内外的区域合作与一体化。
GMS国家重申了该计划目前的愿景和目标:• 建立更加繁荣、一体化、和谐的大湄公河次区域。
• 该计划将通过(1)创建有利的政策环境和有效的基础设施纽带,促进跨境贸易、投资、旅游和其他形式的经济合作;以及(2)开发人力资源和技能,释放次区域的发展潜力。
• 为确保发展过程的公平及可持续,GMS计划在规划和实施项目过程中充分尊重环境和社会利益。
2013年12月,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第19次部长级会议在老挝万象举行,会议通过了“区域投资框架(RIF)”,并通过确立2013—2022年的优先投资和技术援助项目规划,落实了《战略框架》。
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电力互联互通合作状况及前景分析黄 娜 南方电网国际有限责任公司摘要: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电力互联互通作为大湄公河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GMS电力互联互通的合作概况,并详细介绍了我国参与的GMS电力合作情况。
其次深入探究了GMS电力互联互通的意义,并展望了GMS互联互通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电力互联互通中图分类号:F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456-02一、GMS电力合作概况自1992年由亚洲开发银行倡议发起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以及中国启动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以来,开展次区域电力合作就成为相关国家之间开展交流与合作的主要议题和重要推动力量。
实现次区域电网互联将给正在加快一体化进程、经济快速增长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可靠、低廉和稳定的电力供应将改善各国投资生活环境、推动国民经济及其它产业发展。
1995年设立了旨在促进次区域各国有关电力合作与交流的次区域电力论坛(Electric Power Forum,简称“EPF”)。
2002年11月于柬埔寨金边召开次区域首次领导人峰会,六国领导人签署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电力互联与贸易政府间协定》(IGA)[1],该协议是次区域六国政府促进地区电力贸易的承诺,是指导次区域电力贸易的重要政策性文件。
2005年,GMS六国总理在昆明正式签署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电力贸易运营协议》。
期间,《区域电力贸易政府间协议》和《GMS跨境电力交易实施行动计划谅解备忘录》等相继签署。
2012年12月,GMS 各国签订了《关于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建立区域电力协调中心的政府间谅解备忘录》[2]。
双边的电力交易活跃(中越、越老、老泰、泰缅、中缅等),而且确定了重点开发项目,包括电源与电网项目。
二、我国参与GMS电力合作情况中国致力于发展与GMS各国的电力合作。
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中国与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国家经济关系的新形势与新问题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张励摘要:中国与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国家的区域合作机制是中国对外区域合作最为成熟的机制之一。
大湄公河次区域是指流域的6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和我国云南省,其主要致力于加强各成员国间的经济联系,促进次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实现区域共同繁荣,在这几年中合作上取得了较为出色的成效。
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由于受金融危机因素、中国因素、美国因素及区域合作化因素的合力作用影响,使双方的经济关系形成有别于以往的不同发展态势,新问题也伴之而生。
关键字: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大湄公河次区域新形势新问题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与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国家关系能否继续深入展开,经济合作能否深化的一个关节点便是处理好来自区内体与区外体各种交叉因素。
本文以后金融危机时代为研究背景,通过对中国与GMS国家间出现的金融危机因素、中国因素、美国因素及区域合作化因素进行探讨,来研究中国与GMS国家间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以期对中国顺利展开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拓展东南亚桥头堡经济辐射区,以及和平外交的发展、周边战略依托的建设起到积极启示意义。
一、在金融危机因素背景下,GMS国家的新进展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各国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创伤,各政府为避免危机扩大,纷纷出台促进经济复苏的政策,并出面向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通过国家宏观调控的刺激引导,各个国家的经济已开始复苏并逐渐转暖。
此外,以欧盟和美国为代表的对中国输出无缝钢管进行征收反倾销的事件也反映出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而其正是经济复苏的导向标,预示着经济危机的触底(但其走出危机的徘徊期仍值得推敲)。
GMS国家在遭受正常的经济辐射冲击的同时,政治、经济区域合作中出现了一些新进展。
其一,泰国昆曼国际大通道自2005年动工开始,未因金融危机而流产,并于2009年成功通车,其建成对促进GMS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是指中国云南省以及地处中半岛的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5国,总面积233.1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3亿。
这一地区资源丰富、山川秀丽、文化底蕴雄厚,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中国云南段概况云南省是中国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主体,地处中国西南边陲,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毗连,边界线长达4060公里。
云南历来就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各国的陆路通道,有出境公路20多条。
24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有15个民族跨境而居。
湄公河在中国境内称为澜沧江,总长2162公里,在云南境内部分长1247公里,流域面积8.87万平方公里,占云南省总面积的23%,流经8个地州,38个县市。
2010年末这38个县市总人口为1817万人,占云南省人口总数的24%,人口平均密度69.6人/平方公里。
云南省内澜沧江流域蕴藏着丰富的水及水能资源,仅澜沧江水资源量就达517.6亿立方米,占云南省水资源总量的23.3%;水能资源可开发量达2250万千瓦,约占该省可开发容量的25%,但目前的开发利用率很低,尚不到12%;开展国际水运也有良好的条件。
澜沧江流域地跨寒带到热带的七个气候带,种质资源丰富,有可开发食品、医药、香料、园艺和植物化工等独具特色的生物资源。
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锌、铅、镉、铊、伴生锶储量为中国第一。
锡、锑、铜矿远景储量良好。
流域内奇特多样的自然景观和绚丽多彩的人文风情构成了得开独厚的旅游资源。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1955.3亿元人民币,工农业、旅游业、对外贸易等取得飞跃的发展,是中国最主要的花卉、蔬菜、热带水果、烟叶等的出产地,烟草业、有色金属产业在中国名列前茅,是中国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2000年云南省旅游总收入居中国第六位。
云南省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往来进展迅速,区域合作呈现出美好的前景。
(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其他国家概况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内的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5国都是中国的友好邻邦。
大湄公河次区域大湄公河次区域(缩写GMS )是指湄公河流域的6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和我国云南省。
1992年,在亚洲开发银行的倡议下,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内的6个国家共同发起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机制,以加强各成员国间的经济联系,促进次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区域共同繁荣。
亚行作为参与方和出资方,主要负责为有关会议及具体项目的实施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该区域总面积256.8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2亿。
域内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具有极大的经济潜能和开发前景。
连接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贯穿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澜沧江-湄公河是亚洲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中国境内段称为澜沧江,中国境外段称为湄公河。
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自北向南流经中国青海、西藏、云南三省区和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于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注入南中国海,全长4880公里。
大湄公河次区域涵盖了多种气候类型,又兼具多种地理特征,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经济潜能和开发前景巨大。
次区域内居住着多个民族,建筑、风情、服饰、宗教习俗各不相同。
次区域各国还拥有不少名胜古迹,包括中国的丽江古城,缅甸的仰光大金塔,老挝的琅勃拉邦古都,柬埔寨的吴哥窟,泰国的大王宫和越南的下龙湾等。
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其中柬埔寨、老挝和缅甸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列。
近年来,次区域各国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
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以项目为主导,比较务实。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大湄公河次区域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和东亚一体化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该地区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超过6%。
截至2007年12月,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围绕基础设施建设、跨境贸易与投资、私营部门参与、人力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五大战略重点,共开展了包括交通、能源、电信、环境、农业、人力资源开发、旅游、贸易便利化与投资九大领域180个合作项目,动员资金总额100多亿美元。
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产业空间研究——以云南、广西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大湄公河次区域是指江、河、湖系统与湄公河流域相连的地区,包括中国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
该区域地缘毗邻东南亚核心地带,是中国和东南亚经济联系最紧密、合作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
大湄公河次区域联合合作机制(GMS)是中国与周边五国联合推进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于1992年成立,致力于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内九个领域的相互合作,包括交通、能源、农业、环境保护、旅游等。
这些领域合作的推进不仅有助于区域的经济发展,也可以促进地区间的民心相通和政治稳定。
作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带头人,中国在该区域的经济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重要地区,这两个省区在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文化特征等方面各有特点,深度融入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发展格局中势在必行。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中国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产业空间布局,以云南、广西为例展开考察。
通过研究这两个省份在大湄公河次区域中的战略地位和主导产业,结合国内外同类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究中国在大湄公河次区域中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构建更加完善的产业协同发展体系,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1、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和意义2、中国在大湄公河次区域中的产业空间布局3、云南、广西在大湄公河次区域中的战略地位和主导产业4、国内外同类产业空间布局案例分析5、云南、广西产业空间布局的比较分析6、产业协同发展体系的构建(二)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归纳相关的文献资料,对相关专业资料和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
2、案例研究法:选择云南、广西两个省份在大湄公河次区域中的主导产业进行案例研究,对比分析国内外同类案例,并归纳总结其经验教训。
3、统计分析法:通过搜集相关数据,对产业空间布局的特点和趋势进行量化分析。
Unit 3亚洲开发银行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规划[1] 大湄公河次区域是亚洲开发银行(亚行)的创意,它最初由五个国家和一个省份组成-他们分别是柬埔寨王国,缅甸联邦,泰王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云南省。
[2] 大湄公河次区域是一个拥有巨大经济潜力和丰富自然资源的区域。
七千多万的人民生活在湄公河盆地,整个次区域地区有将近两亿六千万人口。
同样,大湄公河次区域经历了世界上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然而,贫穷、环境的恶化和人力资源的缺乏以及不同的社会发展和治理结构阻碍了可持续和公平发展。
自六个成员国于1992年开始合作以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历了空前的整合进程。
通过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私人投资的多边合作和资金支持,大湄公河次区域经历了经济的迅速繁荣。
然而,至今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整合主要是通过国际组织,尤其是亚洲开发银行和外国政府的资金从外部驱动的。
为了在六个成员国之间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和合作,在最初建立的15年后创立新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精神是很有必要的。
增强双边和多边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公民对该区域的认同感将为这个历史上麻烦不断的区域提供长期的和平以及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大湄公河次区域资源[3] 大湄公河次区域自然资源极为丰富,他们都是上天的馈赠。
陆地上出产木材、矿产品、煤和石油,众多河流的水资源支撑着农业和渔业并为水利发电提供能源。
该区域煤的储量也极为丰富,还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
这些资源大多分布在缅甸,泰国和越南。
这些丰富的能源相对来说还未被开发利用。
该区域的大多数人民仍然过着自给自足或近乎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方式。
[4] 大约有三亿人居住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其间蜿蜒穿行4200公里的巨大的湄公河是他们共同的联系纽带。
其中大多数人居住在农村,仍然过着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例如,超过75%的老挝人口是农村人口。
即便是在湄公河流域所有国家中都市化程度最高的泰国仍然保留有大型农业社区,尤其是在它的北部和东北部。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贸合作为玉溪中小企业带来的机遇作者:彭牧青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2009年第05期摘要:为帮助玉溪中小企业把握大湄公河次区域经贸合作的战略机遇期,本文针对玉溪市中小企业参与次区域经贸合作的机遇进行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玉溪市促进中小企业参与次区域经贸合作提出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玉溪中小企业 GMS 机遇0 引言大湄公河次区域(以下简称 GMS)合作是指在亚洲开发银行的协调支持下,湄公河流域的中国、越南、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6个国家开展的旨在促进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区域合作。
至2007年,各成员国已动员资金100多亿美元实施了180个合作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帮助湄公河次区域成为东亚乃至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也使GMS成为云南省周边最重要的国际区域市场。
玉溪作为云南省的重要经济城市和GMS交通物流走廊的重要连接城市,虽然近年来与次区域国家的经贸往来日趋紧密,但作为其对外经贸合作主体的中小企业在参与GMS经贸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巨大提升空间。
因此,如何使更多的玉溪中小企业全面理性认识参与GMS经贸合作的战略机遇价值,对帮助玉溪快速、高效融入GMS经贸合作尤为重要。
1 GMS经贸合作为玉溪中小企业带来的机遇1.1 为玉溪中小企业“走出去”带来更有利的外部环境自2005年GMS第二次领导人会议《昆明宣言》通过以来,GMS合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多个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为玉溪中小企业对外经贸合作提供了更多便利条件。
首先,云南省连接次区域内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一个以昆明为中心、辐射整个区域的全方位立体交通网络已具雏形。
玉溪距省会昆明不足100公里,随着昆曼大通道的中国段、老挝段的贯通和泛亚铁路东线的确定开工以及滇中城市群构想慢慢浮出水面,区位优势日渐凸显。
其次,随着《GMS便利客货跨境运输协定》等协议顺利实施,使阻碍资金、人员、货物跨境流动的壁垒也大幅减少。
大湄公河区域: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越南。
越南电力系统情况:自纵贯南北的500kV输电线工程于1994年完工以后,北部、中部、南部的系统开始联网运行。
现在,越南电力系统的运作分为3个层次,国家负荷调度中心(NLDC)的下级机构为地区调度中心(RDC),而RDC的下级机构则为地方负荷调度中心(LDC)。
RDC原设在各电力公司,管辖220kV和110kV系统。
另外,每个省几乎都设置LDC,管辖35kV系统。
NLDC管辖13家发电厂和500kV系统,现引进法国制造的SCADA系统用于对主要发电厂、500kV变电站、220kV变电站的远程监控。
同时NLDC和各发电厂及变电站间的通信将用光纤作为干线,用超短波连结。
越南国家电网覆盖全国所有的省,包括96%的县和78%的村。
越南的输变电系统共有4级,66KV、1 IOKV、220KV和550KV。
越南电力行业每年就需投资超过20亿美元。
当今在越南的电力项目65%以上都有外国的投资参与。
越南电力需求殷切,越南乡村地区电力需求也将大幅增加,预计超过10%。
越南现有的电力工业体制是工业部(Ministry of Industry,简称:MOI)管辖的越南国家电力公司(Vietnam Electricity,简称:EVN),通过直接管辖相关的企业来完成全国的发、送、供电任务,向下属7家地区配电公司批发电力的同时,作为越南电力工业的负责机构和企业集团的总公司统辖电力部门的各机构和企业等。
越南国家电力公司(EVN)拥有的发电厂装机容量占到了越南总容量的约75%,其余的发电企业为越南煤炭矿业集团、地方企业及外商投资等发电企业。
越南国家电力公司(EvN)属于国有公司,主要从事电力发电、电力传输、配电和电力销售等领域经营和管理。
其旗下的主要机构和职能有:(1)国家负荷调度中心国家负荷调度中心有4处,即:河内1处(通称A-0)、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各1处(通称A 一1~A一3)。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是指中国的云南省与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五国,该区域总面积233.1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46亿。
自1992年启动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1994年)为起步阶段,以研究、论证、交换意见为主;第二阶段(1995~2000年)为实施阶段,各国提出了相关构想、政策措施,启动了一批具体项目;第三阶段是2001年至今,合作步伐迅速加快。
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启动了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中国发表了《中国参与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国家报告》,启动了湄公河次区域的全面合作。
次区域将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先行示范区,次区域的经济合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而投资领域的选择与合作项目的确定是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在交通运输、水力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开发、生物资源开发等重点领域展开合作。
1.交通运输开发合作中国昆明至泰国曼谷的公路是中国与次区域国家间的重要通道,是亚洲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1887公里。
为加强中国与次区域的经济合作,次区域各国积极与中国协调,开通了多条高速公路、铁路以及海运道路,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便利。
2.水力资源开发合作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水力资源的开发是次区域合作的一个重点。
澜沧江水电资源可开发量为2737万千瓦,是中国重点开发的水电基地之一。
泰国对湄公河联合开发的主要侧重点是水电开发。
因为湄公河开发不仅会大大增加泰国的年发电量,而且还能改善泰国东北部的农田水利灌溉。
老挝是湄公河流经最长的国家,也是对国际合作开发湄公河要求最迫切、热情最高的国家。
老挝水能资源丰富,湄公河50%的水电潜能蕴藏在老挝,全国水能储量达2500万千瓦。
水力资源开发中,澜沧江—湄公河干流列入规划的有25项重要工程,其中中国境内14项,老挝境内4项,老泰、老柬交界4项,柬埔寨境内3项。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对云南经济发展的影响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简称“大湄公河合作”)是指由中国云南省、泰国、老挝、缅甸、越南和柬埔寨共同发起成立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该机制旨在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内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加强经济一体化和互利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其中,作为中国的一部分,云南省也将受益于这一合作机制。
云南省目前正面临着经济转型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丰富的资源、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庞大的市场潜力,为云南省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
大湄公河合作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机制,已经逐渐引起云南省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因此,本文将深入探讨大湄公河合作对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为云南省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思路和建议。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对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具体目的如下:1. 探究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了解该机制对云南省的影响和作用;2. 分析大湄公河合作对云南省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3. 研究大湄公河合作与云南省经济发展的联系和互动关系,深入解读其影响机理和作用模式;4. 提出促进大湄公河合作对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1)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现状与趋势(2)大湄公河合作对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3)大湄公河合作与云南省经济发展的联系和互动关系(4)促进大湄公河合作对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2.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报告、统计数据等材料,了解大湄公河合作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其对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2)统计分析法通过分析相关的统计数据和调查报告,掌握大湄公河合作与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关系和互动模式。
(3)案例分析法通过深入分析大湄公河合作在云南省内的具体案例,了解合作机制在云南省的实际运作情况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大湄公次区域开展便捷旅游,打造共同品牌的构想[摘要]地球是平的。
不过要使凸凹不平的地球变成平的,事实上需要地球上各个平的区域、次区域作支撑。
1992年开始的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或者统称为大湄公河次区域、亦即GMS合作,就是这个平的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GMS国家开展便捷旅游合作,对构建平的次区域和平的地球,更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本文通过对GMS国家开展便捷旅游合作的重要意义、困难和障碍等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及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及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湄公次;区域合作;便捷旅游;共同品牌1GMS国家开展便捷旅游合作的重要意义旅游业是一个全球性、国际化的产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发展,到2010年,承载了超过15亿国际游客的需求。
当今世界,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为各国人民谋求幸福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
大湄公河次区域(GMS)旅游合作,始于1994年12月在昆明举办的“湄公河流域国家旅游发展研讨会”。
10多年来,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的旅游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在整个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国际旅游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面对不断加深的全球化进程带来的竞争,GMS国家旅游合作亟待便捷化、一体化。
11有利于各国政府和民间达成广泛共识,全面推进次区域合作旅游项目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十年战略框架(2006—2015年)下的十一个旗舰项目之一,也是开展合作最好、推进最快的旗舰项目。
事实证明,便捷旅游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各国在交通、贸易、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领域的密切合作。
12有利于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牵引带动作用,推进次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是投资周期相对短、产业带动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都是拥有丰富劳动力资源的发展中国家,便捷旅游的开展能有效解决各国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地区经济繁荣和维护社会稳定。
此外,便捷旅游还可带动商品、资本、技术等快速流动,实现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云南在大湄公河次区域中的贸易实证和思路探析引言大湄公河次区域(GMS)是指由中国云南省、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六个国家组成的地区。
云南作为中国在这一地区的重要节点,其贸易活动对于整个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围绕云南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的贸易实证和思路展开探析。
云南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的贸易实证出口贸易云南作为中国的边陲省份,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国家交通便利,使得云南的出口贸易得到快速发展。
根据云南省商务厅的数据,2019年,云南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国家出口金额达到100亿元人民币,占云南省对外贸易总额的10%。
主要出口产品包括农产品、机械设备和化工产品等。
进口贸易云南不仅在出口方面表现突出,同时也是大湄公河次区域的重要进口市场之一。
由于地缘接近和交通便利,云南可以迅速通过陆路和水路进口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商品。
根据云南省商务厅的数据,2019年,云南从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国家进口金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占云南省进口总额的15%。
主要进口产品包括矿产品、农产品和轻工制品等。
跨境电商贸易近年来,云南的跨境电商贸易在大湄公河次区域中迅速崛起。
云南通过电商平台,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国家开展跨境贸易,实现商品的快速进出口。
根据云南省商务厅的数据,2019年,云南跨境电商贸易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50%。
主要贸易商品包括服装、鞋类、手机和电子产品等。
云南在大湄公河次区域贸易的思路探析加强贸易合作云南应进一步加强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贸易合作,积极参与区域贸易安排和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
通过与周边国家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促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为云南的贸易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优化贸易通道云南应注重优化贸易通道,提升物流效率,降低贸易成本。
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跨境运输条件,扩大陆路和水路贸易通道的能力。
此外,云南还可以探索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推动云南的电商贸易发展。
增加贸易多样性云南应推动贸易多样化,减少对单一产品的依赖。
大湄公河次区域文章概括
大湄公河次区域是亚洲开发银行(亚行)的一个创意项目,该区域拥有巨大经济潜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然而这些丰富的能源还未被开发利用,该区域的大多数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落后,仍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
自该项目实施以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迅速繁荣,成员国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迅速提高。
同时该区域也面临着贫富差距、性别不平等、医疗条件和基础教育等诸多挑战。
大湄公河次区域规划实施项目包括:交通、能源、通讯、环境、人力资源开发、旅游、贸易、私营部门投资、农业等。
大湄公河次区域的领导者在上述合作项目都达成了共识并制定了清晰的时间表。
亚行在这个项目上帮助成员国在关键问题上达成共识,并发挥融资、提供贷款和技术援助的重要作用。
大湄公河次区域名词解释
大湄公河次区域(Greater Mekong
Subregion,简称GMS)是指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一个地区,由中国云南省、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组成。
该地区以湄公河为中心,横跨多个国家,是一个地理、经济和文化联系紧密的区域。
以下是对大湄公河次区域中一些相关术语的解释:
1.湄公河(Mekong
River):位于东南亚地区的一条重要河流,全长约4,350公里
,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
2.次区域合作(Subregional
Cooperation):指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旨在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
3.经济合作计划(Economic Cooperation
Program):指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为促进经济发展而实施的
合作计划,涵盖领域包括交通、能源、农业、旅游等。
4.交通互联互通(Transport
Connectivity):指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内推动交通网络建设,
加强各国之间的交通联通和物流畅通,促进贸易和人员往来。
5.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指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内保护和管理生态环境
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这些术语是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相关的重要概念和合作领域,有助于了解该地区的地理、经济和环境情况,以及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