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计划
- 格式:pdf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6
次区域合作发展思路一、合作发展宗旨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契机,以澜沧江—湄公河为纽带,以“同饮一江水、共建幸福家园”为理念,以推进次区域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开发和开放为动力,以项目合作为突破口,坚持平等协商、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各种合作机制,按照WTO和次区域合作总体框架及各项协议的要求,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发展合作伙伴关系;沟通次区域陆上大通道,实现次区域与中国、东南亚和南亚市场的对接;营造一个适合国际贸易与投资发展的环境;通过对话确定共同实施的项目,建设经济走廊、产业带,使次区域合作得到扩大和发展,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尽快形成;把次区域建设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先行试验示范区和陆域经贸区;创造条件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改善次区域生态环境,实现次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顺应世界经济大潮,增强次区域国际地位和市场竞争力,共建次区域一体化经济,建立稳定而长久的友好合作关系。
二、计划时间和年限计划编制基准年为2002年,计划年限为2004—2008年,2008年后作远期展望。
三、次区域预期发展目标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阶段目标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
近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东南亚国家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和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预计2004年—2005年,次区域国家GDP和对外贸易额将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相互投资稳步增加,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基本实现已有或新建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信息通讯的畅通,为货物进出口和人员往来提供快速、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较好地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与自由贸易区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争取“泛亚铁路”东线尽快开工建设,力争将大通道建设上升为联合国促进次区域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战略目标,加大投入,促进大通道建设目标早日实现。
中期:次区域国家的GDP、外贸进出口额和外资利用率继续稳定增长,境外投资力度明显加大,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三产业的比重有较大增长,各国产业结构趋向合理;非公有制经济有较大提高;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重要口岸和城镇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城市,提高城镇化水平,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在次区域各国一些重要沿边结合部,即泰国北部清莱府与缅甸交界地区、中国西双版纳磨憨与老挝么丁交界地区、中国河口与越南老街交界地区、中国德宏瑞丽与缅甸木姐交界地区等,建成重要的经济园区和生产基地;争取泛亚铁路中、西线开工建设。
大国博弈:从澜湄合作到次区域经济合作作者:赵美艳张屹来源:《唯实》2019年第04期澜湄合作的共同愿景是建立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而中日美三国在对东盟贸易关系的态势从另一个维度反映着东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走向。
观察不同时期中日美三国在对东盟贸易关系态势,可以帮助我们找出促使三国在东盟贸易关系上不断发生变化的因素——大国外交在全球化、反全球化浪潮中的政治博弈。
一、日本主导GMS计划对澜湄合作的影响日本一直是湄公河开发的重要捐助国和积极推动者。
以亚洲开发银行为主导,1992年,包括中、泰、缅、老、柬、越在内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六国共同推动成立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机制。
中国和日本均为东盟的近邻,两国与东盟的经贸往来由来已久。
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将东盟作为自己对外贸易战略的第一站,并且打下了良好的经贸基础,树立了良好的经贸形象。
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和东盟的贸易联系日益密切,贸易额飞速增长,并于2010年全面启动中国与东盟自贸区。
随着“一带一路”这一大型国际经济合作倡议的推行,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工程快速推进,并且区域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日本提出“自由繁荣之弧”计划,将东盟作为重要的投资、贸易地区;2012年安倍提出的“安倍经济学”,进一步加强了对东盟地区的经济外交攻势。
这就使得东盟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日本“经济成长战略”的重叠发展区域。
当前作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贸易伙伴的中日两国在东盟市场上必然会形成竞争关系,中日两国在东盟市场上的经贸关系由经历了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共同参与,到21世纪初的产业互补再到现在的优势竞争的转变。
由于大国的对外贸易是多元、多层次的,其贸易政策和商品结构存在差异性,投资的重点领域也有所不同,产品处于全球贸易链的不同位置,竞争的同时也不能完全忽略合作的可能。
首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峰会于2002年召开,次年日本—东盟特别峰会的倡议提出,体现日本介入东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程度加深。
财政、经济、农林、旅游和劳动等6个部长级会议机制已经建立,有力地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合作。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际合作概况(一)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际合作的几大主要机制(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引起了国际的广泛关注在国际政治多极化、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迅速发展的推动下,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际合作已成为亚太地区经济、贸易及投资的新热点。
这一地区处于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区域的结合部,在自然资源开发、市场潜力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正是由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地区所具有的这种“地缘经济—地缘政治”特点,同时,也将“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作为东盟与中国经济合作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国积极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国-东盟自贸区:中外经贸合作的典范新华网专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商谈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
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一致同意在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
2004年11月29日,双方正式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和《中国-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这两个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进入实质性的全面启动阶段。
意义重大经过近四年的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政治、经济意义更加清晰明了。
1、中国与东盟的政治和安全关系得到了明显改善。
这个达10年的过程为中国与东盟提供了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有利条件下,单独进行会谈和磋商的机会。
因而这个过程有利于消除双方之间的分歧和猜疑,是一种新形式的政治互信构建。
从事实来看,中国与东盟的政治和安全关系从2001年至今是一年上一个台阶。
2、为中国发展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合作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
目前东盟已成为了中国实践和平发展战略最重要区域。
3、显现出巨大的经济意义。
半个世纪以来,由发展中国家组建的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在实践中大都遇了困难。
但同样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展现了良好的贸易创造效应,这是对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突破与创新。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与分析文章对大湄公河次区域(越南、泰国、缅甸、柬埔寨、中国云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协调。
同时,也是国际贸易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而且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通过对比发现中国云南在大湄公河次区域中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较高,仅次于泰国,经济发展潜力最大。
标签: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购买力平价大湄公河次区域包括湄公河流域的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越南五国和中国云南省,地处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区域的结合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大湄公河次区域面积约230万平方千米,人口近3亿,[1]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前景十分宽广。
开展次区域合作,合理配置资源,消减贸易壁垒,实现人员和货物流通便捷化,改善次区域内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有利于我国和东盟各参与国互利共赢。
近年来,在区域经济合作的推动下,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一体化也表现出多形式、多层次、多区域重叠的特点。
研究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我国制定对外开放战略,实施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如何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直是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国内外专家学者相继提出了许多方法,如汇率法、购买力平价法、实际生活质量指数法、社会进步指数法、人文发展指数法、综合国力方程法、ASHA 指标法等。
综合起来一类是单一指标法,另一类则借助于一系列指标构成的综合指标体系法。
1、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很低最简单、最直接是用人均GDP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用人均GDP对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时,由于各国的人均GDP 都是用本国货币表示的,所以在对各国的人均GDP 进行对比之前,首先需要将各国的货币换成用同一种货币单位表示。
GMS五国对待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态度分析摘要:gms合作20年多年以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近年来,次区域各国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
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
关键词:gms;经济体制;经济发展一、越南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态度越南全称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首都河内。
位于中南半岛东部,北与我国云南、广西接壤,西与老挝、柬埔寨交界,东面和南面临南海,海岸线长3260多公里。
越南处于湄公河靠下游的地方近十几年越南经济较快增长,越南计划投资部称,2006-2010年5年间越南gdp年均增长7%,2010年按实际价格计算人均gdp达1162美元。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组织(wef)评价,2010年越南全球竞争力(gci)排名上升16级,在世界137个经济体中,进入全球竞争力最强的59个国家和地区行列。
近年来越南政府为了发展经济越来越重视次区域经济合作,例如参与了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ambdc)、gms等多种次区域合作机制。
由于gms合作从地理范围角度看,基本上包括了越南的全部,并且合作的内容页涉及很多领域,所以很受越南政府重视。
下图为越南政府近几十年来参与次区域合作的态度的进展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年来越南政府对次区域合作是非常重视的。
首先合作能给越南政府带来更多的国外援助,促进越南经济社会发展。
2008年,在gms合作框架内有来自adb银行和中国政府、sida、法国政府提供的1890万美元的财政预算资助,2010年国际社会向越南提供的官方发展援助(oda)总额达80.6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其次,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也使的越南能学习更多的新知识,不论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还是在政治事务的处理上,越南希望通过与别国的合作发展本国的经济。
2010年,中越双边贸易额为300.9亿美元,其中,中国对越南出口231.1亿美元,进口69.8亿美元。
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能源合作现状与前景展望摘要:随着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对能源需求量逐年增长。
为了保障能源安全,中国和次区域各国不断加强国际能源合作。
近年来,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能源合作不断深化,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但总体上看,合作前景广阔。
关键词:中国;大湄公河次区域;能源合作中图分类号:f11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 (2013)02-0-0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消费量的不断增加,能源安全问题备受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注。
在亚行和各成员国的共同努力下,二十多年来大湄公河次区域(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简称gms)合作稳步推进,确定了包括能源在内的九大重点合作领域,能源合作不断深化,成效显著。
一、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能源合作现状(一)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能源合作机制初步建立1999年,东盟成立“东亚展望小组”,对在“东盟+3”框架内开展跨地区能源合作进行研究。
21世纪以来,双方利用东盟和中日韩能源部长会议、东亚峰会能源部长会议、东盟与中日韩生物质能源论坛、中国-东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国际科技合作论坛等平台加强能源合作。
2002年11月,gms首次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金边举行,批准了《次区域发展未来十年(2002-2012)战略框架》,并将此机制确定为每三年在成员国轮流举行。
2011年12月,第四次领导人会议在缅甸内比都举行,会议通过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十年(2012-2022)战略框架》。
随着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能源合作被确定为九大重点合作领域和八大优先合作领域。
中国政府表示愿意按照《框架》所确定的能源合作战略目标和任务,在注重大湄公河干流生态和环境的基础上,共同推进电力项目的开发建设、实现中国与gms国家电网互联、构建大湄公河电力贸易协调中心、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提供技术、资金、人才和经验支持等。
Tourism旅游经济 2012年12月161边境贸易视角下的GMS区域旅游国际合作研究①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赵娴摘 要:本文以边境贸易为视角研究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的机制,从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国际合作的历史沿革入手,阐述了GMS次区域旅游合作的各个阶段,并探讨了旅游国际合作对边境贸易的作用,分析了边境地区旅游产业国际合作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边境贸易视角下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国际合作对策,促进我国参与下的次区域旅游国际合作的进一步繁荣。
关键词:边境贸易 大湄公河次区域 旅游国际合作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2(b)-161-031992年,亚洲开发银行(以下简称“亚行”)在其总部所在地菲律宾马尼拉举行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六国首次部长级会议,标志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机制的正式启动。
目前,GMS合作范围包括中国(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总面积256.8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26亿。
GMS合作注重以项目为主导,确定了交通、能源、电信、环境、农业、人力资源开发、旅游、贸易便利化与投资九大重点领域,并积极为成员国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援助,此区域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 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国际合作的历史沿革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是1992年由亚洲开发银行倡议发起,并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计划(ECP)的基础之上,由联合国亚太经社会(ESCAP)、亚洲开发银行(ADB)等国际组织推动,旨在将次区域作为一个完整的旅游目的地进行合作开发,打造整体旅游形象,将次区域统一推向世界旅游市场而建立起来的又一新的合作机制。
1.1 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国际合作的产生阶段1994年4月,亚洲开发银行(ADB)在越南河内召开的第三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开展“次区域旅游目的地促销、次区域旅游论坛、旅游培训人员培训、资源保护人员的培训、湄公河旅游规划研究”等五个旅游合作项目,以从整体推动次区域旅游合作,拉开了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的序幕。
1992年,在亚洲开发银行(亚行)的支持下,大湄公河次区域(GMS )内的六个国家基于共同的历史文化,建立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计划,以加强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大湄公河次区域包括柬埔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具体是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老挝民主共和国(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
该次区域是以湄公河为纽带形成的自然经济区,面积26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338亿。
在亚行及其他发展伙伴的支持和推动下,GMS 经济合作计划帮助次区域确立和实施了许多行业的优先发展项目。
为了实现繁荣、一体化、和谐的次区域发展愿景,GMS 经济合作计划采取了三管齐下的发展战略(“3C 战略”):•
通过实现可持续的实体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将交通走廊转变为跨国经济走廊,加强区域连通性(Connectivity );
•
通过有效促进人员和货物的跨境流通,以及实现市场、生产流程和价值链的一体化,提高区域竞争力(Competitiveness );以及•
通过开展项目解决共同面临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建立更广泛的共同体意识(Community )。
20122022
2011年,在GMS经济合作第四次领导人会议上,各参加国领导人通过了2012—2022年指导次区域发展的十年《战略框架》。
该《战略框架》以参加国的承诺和国家发展计划为基础,旨在促进GMS内外的区域合作与一体化。
GMS国家重申了该计划目前的愿景和目标:
• 建立更加繁荣、一体化、和谐的大湄公河次区域。
• 该计划将通过(1)创建有利的政策环境和有效的基础设施纽带,促进跨境贸易、投资、旅游和其他形式的经济合作;以及(2)开发人力资源和技能,释放次区域的发展潜力。
• 为确保发展过程的公平及可持续,GMS计划在规划和实施项目过程中充分尊重环境和社会利益。
2013年12月,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第19次部长级会议在老挝万象举行,会议通过了“区域投资框架(RIF)”,并通过确立2013—2022年的优先投资和技术援助项目规划,落实了《战略框架》。
RIF包括200多个项目,涉及10个行业,总投资额超过500亿美元。
“RIF实施计划”明确了2014—2018年的92个高度优先发展项目,此外还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中期实施计划和监测体系。
交通
GMS交通计划致力于建设重点交通走廊,实现区域内互联互通,连接各人口中心、旅游目的地,市场及其他经济活动中心。
这将促进贸易、旅游及投资的发展和社会服务的普及。
主要交通走廊构成了GMS三大经济走廊的基础,即:(i)南北经济走廊、(ii)东西经济走廊,以及(iii)南部经济走廊(见地图)。
交通和贸易便利化
GMS的交通和贸易便利化主要关注提高参加
国之间连通性、增加跨境贸易和投资的非物
质措施或“软”措施。
《大湄公河次区域跨
境交通便利化协议》为次区域内的交通和贸
易便利化提供了工作框架,促进了货物、车
辆和人员的有效跨境流动。
能源
在能源领域,GMS国家旨在合作建立一个有
竞争力的区域一体化电力市场,以可持续的
方式开发区域内丰富的能源资源,提高次区
域的能源安全,让区域内居民能够获得负担
得起的现代化能源供给。
农业
“GMS支持农业核心规划项目二期(CASP II)
(2011—2020)”的愿景是通过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成为全球公认的安全食品主要生产地,并且通过区域经济走廊融入全球市场。
环境
“GMS核心环境规划项目”旨在建立一个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共存的区域。
“核心环境规划项目二期(2012—2016)”主要关注三个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减贫、应对和缓解气候变化以及能力建设。
人力资源建设
GMS的人力资源建设战略和行动计划侧重于促进卫生、教育、劳动力和移民以及社会发展领域的合作。
合作倡议项目还涉及传染病控制和艾滋病预防、安全移民、技术和职业培训以及高等教育和研究等领域。
城市发展
在城市发展领域,GMS主要关注其交通走廊沿线中小城市的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
除了满足人口增长带来的需求外,这些投资还将有助于交通走廊向经济走廊的转型,同时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市场和就业机会。
旅游
在旅游业方面,GMS将把次区域
作为一个整体旅游目的地加以开发
和推广,提供多种优质、高收益的
次区域旅游产品,在更大范围内分
享旅游业带来的收益,同时最大程
度降低不利影响。
通过投资基础设
施来支持旅游业的发展,配合能力
建设和培训以及社区旅游开发,这
些举措将有助于减少贫困,增加就
业,促进可持续发展。
信息和通信技术
GMS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合作旨在改善区域内的电信联通、促进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普及信息和通信服务,进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GMS的竞争力。
其他跨行业和边境经济区
GMS战略框架中对发展经济走廊的关注促使各界对经济特区的兴趣升温,尤其是需要协调多个行业的边境经济区。
要实现经济走廊效益最大化,就需要开展更多的跨行业项目,其中会涉及更多的公共和私营部门投资包括软硬件两方面的干预措施。
N
E
S C
NE
W
NS
EW
SC
Tonle Sap .
R g n o k e M M e k o n g R .
Ca Mau
Myeik (Mergui)
Archipelago
Ramree Is.Munaung Is.
Meiktila
Dali
Chuxiong
Kaiyuan Hekou
Menyang
Jinghong Mohan
Baoshan Ruili Muse
Sagaing Tamu
Lashio
Kyaukse
Kengtung
Mongla
Tachileik
Bago
Mawlamyine
Myawaddy
Dawei
Chiang Mai
Chiang Rai
Nong Khai
Udon Thani
Mukdahan
Ubon Ratchathani
Nakhon Ratchasima
Nakhon Sawan
Phitsanulok
Ayutthaya
Chon Buri Rayong
Siem
Reap Poipet Kratie
Kampot
Ha Tien
Kep Nam Can
Preah Sihanouk
Vung Tau
Phan Thiet
Phan Rang-Thap Cham
Nha Trang
Pleiku Quy Nhon
Phuket
Songkhla
Narathiwat
Thakhek
Dong Ha Hue
Dansavanh
Lao Bao
Vinh
Thanh Hoa
Quang Ngai
Pakse
Stung Treng
Da Nang
Lao Cai
Dong Dang
Mong Cai
Bac Giang
Luangprabang
Xam-Nua
Boten
Houayxay Pingxiang
Fangchenggang Baise
Dongxing Ratchaburi
Dong Hoi
Kunming
Mandalay
Yangon
NA Y PYI TAW
Ho Chi Minh
City
Hai Phong
HA NOI
BANGKOK PHNOM PENH
VIENTIANE Nanning
Hat Lei
Chan Yeam
Sattahip
Aranyaprathet Mae
Sot
Chiang Khong
Dong Kralor
Veun Kham
Moc Bai
Bavet
Le Thanh An Dong Pech Kaysone Phomvihane
G U AN G XI Z H U AN G
AU TO N O M O U S R EG IO N PEO PLE'S R EPU BLIC O F C H IN A
MYANMAR
VIET NAM
YU N N AN P RO VIN C E PEO PLE'S R EPU BLIC
O F C H IN A
LAO P D R
THAILAND
CAMBODIA
本图上的边界不代表权威判定。
N E C W S NS EW NE SC
走廊大湄公河次区域
经济走廊
50100200
千米
N
14-GMS 14-1690 ABV
北部 东部 中部 西部 南部南北 东西 东北 南部沿海 拟延伸走廊
国家首都城市/城镇道路河流省际边界国际边界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建设
“大湄公河次区域交通战略(2006—2015)”中确定了构成次区域交通网的9条公路走廊,它们构成了“经济走廊”建设的基础。
经济走廊将特定地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贸易、投资和其他经济机会相结合,同时着力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提高区域内的连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