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布森报道摄影与图片编辑研讨班散记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6
世界摄影史读感1839年——1877年记录到动态的产生学号:05142337 姓名:张磊专业:14制作专摄影术诞生摄影术的基本原理来自小孔成像这种光学现象。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发现小孔成像的现象,中国春秋战国的哲学家墨子的著作《墨经》就有关于小孔成像的文字记载。
(下图)小孔成像1038年,阿拉伯学者阿哈桑描述了一种后来被称为暗箱的工作器材,照相机的原理就是在这个暗箱的光学器材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起来的。
16世纪,人们已经在暗箱的开孔处装上镜头。
1611年,德国人约翰尼斯.开普勒发明了一个可便携式照相机的原型。
1614年,有人记录了硝酸银在受光后变黑的现象。
1727年,德国人约翰海因里希舒尔茨经过实验发现了光与银接触发生作用来描绘影像的新方式。
摄影术前的研究,德国人的贡献比较多。
世界上第一张保留下来的照片,法国退伍军官尼埃普斯在1826年,成功的捕捉到了永久性的正像,摄于他家窗口前的景色。
(下图)这张照片足足用了8个小时的曝光,造成了东西两面的墙体都受光的现象。
尼埃普斯称这是阳光摄影术。
铜版摄影术,达盖尔在1837年,发现用水银可以在金属板上获得永久且鲜明的影像。
此种影像影纹细腻,影像锐利的反像,不可复制,不利于传播。
(下图)《坦普尔大街街景》达盖尔摄摄影术发明年1839年,1839年8月19日,达盖尔在法兰西学院公布了他的发明。
卡罗版摄影术,1841年,英国人塔尔博特用氯化银来使纸张感光得到影像。
这个影像首先是底片,可以复制。
世界上第一本摄影集,1844年——1846年,塔尔博特制作了名为《自然的铅笔》的摄影集。
内容包括建筑、风景、静物、植物等。
摄影史上第一张男子裸体自拍照片,法国另一位摄影术的发明者希波利特巴耶尔,1839年他的发明公布被天文台台长阿拉贡阻挡,后于1840年2月24日在法国科学院公布,此时摄影术发明者的桂冠已被达盖尔摘得。
一怒之下,将自己扮成一个溺死者记入自己的照相机镜头。
(下图)火棉胶法又叫湿版法取代了卡罗版摄影术,英国人阿切尔发明,因为能得到非常清晰的正像得到广泛应用。
摄影史笔记丨5.1纪实的滥觞摄影史笔记系列第五章纪实的眼光第一节纪实的滥觞一、多萝西亚·兰格(Dorothea Lange)对纪实摄影的认识:1.纪实摄影记录我们时代的社会场景。
2.它映照现在,为将来保持文献。
3.它的焦点是人与人的关系。
4.纪实摄影能够通过全方位地记录人类一切活动来达到让人类理解自己与自己的社会与文化的目的。
二、纪实摄影(摄影家以此作出个人的社会判断并展开与社会历史互动层面)1.时间:诞生于19世纪末,成长于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苏珊·桑塔格指出,对美国人来说,“拍摄照片不仅是为了表明什么东西值得尊崇,还在于揭示什么东西需要正视、令人痛惜,以及需要治理。
”2.雅各布·里斯Jacob Riis身份:丹麦移民,1870年到美国;记者,为《纽约论坛报》采访警事新闻地位:最早运用摄影来展开现实改造运动的纪实摄影家。
拍摄主题:贫民窟作品:1889年专题作品《另一半人是怎样生活的?》圣诞节18个版面发表于《斯库里布纳氏》杂志;1890年出版了同名单行本;作品《另一半人是怎样生活的?》的影响:1.这是第一本以照相铜板技术出版的图文书,开拓了摄影与文字结合扩大传播效果的新途径。
2.他的照片引起了纽约市当局对于贫困问题的重视,为解决问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里斯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纪实摄影可以是一种推动社会改良、唤起社会良知的重要手段。
How the Other Half Lives, Special Illustrated Edition·Jacob Riis,A young girl, holding a baby, sits in a doorway next to a garbage can. Circa 1890.·Jacob Riis,An Italian immigrant man smokes a pipe in his makeshift home under the Rivington Street Dump. Circa 1890.·Jacob Riis,Men stand in an alley known as 'Bandit's Roost.' Circa 1887-1890.·Jacob Riis,A boy and several men pause from their work inside a sweatshop. 1889.·Jacob Riis,Two poor child laborers sleep inside thebuilding belonging to the Sun newspaper, for which they worked as newsboys. 1892.3.刘易斯·海因Lweis Hine身份:美国社会学家拍摄主题、对象:童工(被资本主义残酷剥削的儿童)影响:以自己拍摄的照片作为一种社会学调查的证据,呼吁立法禁止雇佣童工。
学摄影必读的40本书1980年以来翻译出版的西方摄影理论书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这是一个真理,爱摄影也是一样,当你了解技术以后,你需要的就是补充自己的理论和想法了。
推荐40本1980年以来翻译出版的西方摄影理论书,和我一起学习吧~《摄影社会空间》《西方摄影文论选(修订版)》《视觉文化读本》《论摄影》《同时——随笔与演说》《明室》《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上帝的眼睛:摄影的哲学》《摄影与社会》《摄影的哲学思考》《视觉艺术鉴赏》《观看之道》《看》《摄影》《摄影简史》《纪实摄影》《落差》《美国摄影图片制作工艺专业教程》《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西方早期摄影与明信片上的中国》《摄影与摄影批评家》《表征》《霍克尼论摄影》《影像艺术批评》《美学与摄影》《摄影的精神》《图像证史》《视像的霸权》《游客凝视》《世界摄影史》《摄影思想史》《出龛入龛》《百年彩色摄影》《世界摄影大师传记丛书》《摄影100关键词》《摄影圣典》《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17位影象新生代》(阮义忠中国摄影出版社,1990年出版)作者: [台湾] 阮义忠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年:1990-3页数:253装帧:平装ISBN:9787800070525 内容简介摄影——这一门历时仅仅一个半世纪的艺术,正以其真实且税利的特质,展现出无比的见证性和伦理性,且暗示着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愈来愈多的摄影工作者也用心经营出本身独特的风貌。
本书作者阮义忠参阅了数十年欧美摄影书刊及专辑,对当代诸多新锐摄影者的创作理念与风格作深入的探讨,写成这本涵括17位摄影者的摄影专辑,而与以前所著的《当代摄影大师——20位人性见证者》一书合成连贯的系列。
全书笔调亲切活泼,引文与叙说相间,倍能显现摄影者的胸襟、素养和观点。
明晰的文字与精选精印的图片,适足以令读者了解罗逊柏格、尤斯曼、索德克、贝里、吉卜生、威金、德巴东、弗孔……等探索影象新境的历程。
仅供个人参考Forpesnauseonysudyandresachnofrcmmercause《新闻摄影新闻摄影新闻摄影新闻摄影》螈第一编新闻摄影基本史论薆静态新闻摄影发展简史第一章芄、摄影技术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是暗箱和感光材料。
1膀2、“日光摄影法”的发明者是尼埃普斯。
“银版摄影法”的发明者是达盖尔。
“卡罗摄袇影法”的发明者是塔尔博特。
“卡罗摄影法”被认为是最具价值、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摄影方法,它为现代摄影术奠定3、肅了基础。
、《工作是一角》《巴黎寺院街》4、尼埃普斯的代表作有《窗外景色》、《牵马的孩子》肄世界上第一张新闻照片是《汉堡。
5、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张永久性照片是《窗外景色》芁大火废墟》。
荣获“摄影术发明者称号的是达19年8月日。
6、世界公认的摄影术诞生日是1839艿盖尔。
1902 第一次使用照片的报刊是7、我国第一台独立制作的照相机的制造者是邹伯奇。
蒅。
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新民丛报》这是我国第一个报纸摄影附刊。
,日,戈公振创办了《时报——图画周刊》98、1920年6月螅《图画时报》是我国报纸附刊中出版时。
1924年《时报——图画周刊》正名为《图画时报》间最久、影响最大的刊物。
中国有名可考的第一、中国最早的新闻摄影机构是五四运动之后成立的中央写真通讯社9,罿最早从事新闻记录电影的中国人是王小亭。
个职业摄影记者是李少穆。
、九一八事变后,顺应时局需要,中国的新闻摄影机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10莇有东北新闻影片社和国际新闻摄影社。
、王小亭在杭战时期拍摄的《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发表于美国《生活》杂志,11袄年间发表的最优秀的新闻照片之一。
年——被认为是美国在18551960不得用于商业用途.仅供个人参考12、我国最早倡导新闻摄影的学者是邵飘萍。
对新闻摄影给出最早定义的是胡伯洲。
蒅动态新闻摄影发展简史第二章肀1、最早的摄影机产生于1888年。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于1894年发明了“电影试镜“,螀但无法推广。
新闻摄影盛希贵自考第一编新闻摄影基本史论第一章静态新闻摄影发展简史一、摄影技术的发明1、摄影技术的产生需要两个基本条件:暗箱和感光材料。
2形成一上下颠倒的景物影像。
2000多年前中国战国时墨家最早发现此原理。
3、发明过程:1)(法)尼赛弗尔.尼埃普斯发明“日光摄影法”(沥青金属板),拍摄世界上首张照片《窗外景色(鸽子窝)》、《牵马的孩子》。
2)(法)达盖尔发明“银版摄影法”(碘化银铜板),首拍照片为《工作室一角》,最著名照片为1838年《巴黎寺院街》,版权由法政府购买,1839年8月19日为公认的摄影术诞生日。
3)(英)塔尔博特发明“卡罗摄影法”,自制感光纸拍出负像,为现代摄影术奠定基础。
二、应用于新闻传播1、1842年5月比鸥乌、史特尔茨纳于德国拍摄世界上首张新闻照片《汉堡大火废墟》,为世上首次新闻摄影活动。
2、1853年英摄影师罗杰.芬顿拍摄克里米亚战争,运用火棉胶湿版法拍《克尔克拉港口》刊登在《伦敦新闻》上。
3、1861年美马修.布雷迪组织战地摄影队拍摄美南北战争,是世界上首次战地新闻摄影。
《南北战争》刊登在《哈佛大学周报》上。
4、1877年《每日写真报》成为首个使用插图的日报。
三、摄影技术发展:胶卷相机印刷术传真术电子及计算机技术1、胶卷发明:1888年,(美)乔治.伊斯曼创建柯达公司,参照卡罗摄影法发明最早的胶卷。
2、相机发明:1914年,(德)奥斯卡.巴纳克研制世界上首台小型135相机“莱卡leica”。
3、印刷术发展:1842年英国《伦敦新闻画报》首用照片代替绘画。
1880年美国霍根发明“照相铜版术”,纽约《每日新闻报》用此方法印出清晰新闻照片。
4、传真术运用:1902年首用无线电波传送照片,提高了新闻照片的时效性和影响力。
5、电子及计算机技术运用:20世纪50年代日本率先引用电子技术,此后数字技术发展迅速,数码相机产生,网络运用普及。
四、新闻摄影事业发展1、1904年英国《每日镜报》率先刊登以新闻照片为主要内容的新闻。
北京时间2013年2月15日18:00(荷兰当地时间2月15日11:00),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荷赛奖”获奖作品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揭晓。
瑞典摄影师Paul Hansen凭借图片《加沙葬礼》获得年度图片大奖。
荷赛过后关于年度照片《加沙葬礼》,一连串问号纷至沓来。
照片上传网站PhotoShelter 的首席执行官村林(Allen Murabayashi)提出疑问:为什么得奖者的作品好似电影海报?他认为:“照片的真实感降低,过度修饰,让我们面临着诚信危机。
假使新闻摄影的目标是告知真相,那么这种做法会让我们身陷迷雾。
”法国博客作者安德鲁·昆戴尔(André Gunthert)贴出了一张对比图,是大奖摄影师获奖作品发表在丹麦一家报纸头版时和参加荷赛时的对比。
可以看到,参赛照片整体色调从原来的暖色变成了死灰。
安德鲁对这种改变持否定态度,并引用法国一家媒体的评论指出:摄影师的调色似乎是在把一张抓拍照片变成绘画。
结果当然很令人震惊……但它的缺点在于,这种做法只是为了增强情绪。
这是在催泪,而不是催人思考。
我们看到的这只是一个个例、一个缩阴,这种关于摄影作品PS的争论,向来是摄影领域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
而关于摄影作品修改的例子和“影像造假”事件却也时而有之,不胜枚举。
史上著名的造假照片:历史上第一幅造假照片出现在1860年。
这幅林肯的照片实际上是在参议员约翰·卡尔霍恩的身体上安了林肯的头。
请注意,历史上第一幅永久映像出现在1826 年,而伊斯曼干版公司(柯达前身)直到1881 年才成立!1865年:著名的摄影家马修·布莱蒂(Mathew Brady )拍摄的歇曼将军(General Sherman )和他的同僚们。
照片中最右面的富兰西斯·布莱尔将军(General Francis P. Blair )是后来加上去的。
1930年,一个失宠的人民委员被从与斯大林的合影中抹掉了。
考新闻摄影知识点整理1、大众传媒活动都可以分为三种形式——视觉传播活动、听觉传播活动和结合的大众传播活动。
报纸、杂志、书籍等都是视觉传播媒介。
2、1822年,法国石版印刷技术工匠尼赛弗尔•尼埃普斯(1765—1833年)为了改进印刷方法,开始了对沥青感光版的研究,并于1826年拍了第一张永久性照片《鸽子窝》,这张照片曝光共计8小时。
3、1839年8月19日,在法国科学院院士阿剌戈等的支持,赞助下,银版摄影术为法国政府购买并公布于世,这个日子就是今天人们公认的摄影术诞生的日子。
4、1856年,伦敦大学就开出了一门新的课程——摄影技术。
5、1842年5月5日,德国汉堡发生了一场大火,大火连续烧了4天。
6、一是1884年乔治•伊斯曼(GeorgeEastman)发明了胶卷,胶片的感光度也有了提高。
7、三是1924年由德国技现奥斯卡・巴纳克研制的小型135莱卡(Leica)相机面世。
8、1936年,美国报业大王、时代公司的创立者亨利•卢斯(HenryLuce)创办了《生活》画报,灾是美国美一家全用照片的画报。
《生活》画报首创了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的形式,当时称为摄影文章。
9、1942年,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开始设立最佳新闻照片奖,1987年又增设了新闻特写照片奖。
10、中国最早成立的新闻摄影机构是“中央写真通讯社”,大约成立于五四运动之后,这家通讯社是由北京大学学生发起和建立的照片多以反映学界情况为主,质量颇高。
11、李少穆是我国报纸上有姓名可考的第一个职业摄影记者。
12、1923年,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正规新闻教育机构——北京平民大学新闻系成立,该系设置的课程中有“照相制版术”,每周授课一学时。
13、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1927年1月20日汉口《民国日报》刊登了一幅照片,署名为“本报摄影部摄”,这被看成是我国无产阶级报刊史上的最早的新闻摄影机构诞生的标志。
14、1956年12月,中国摄影学会在北京成立,《中国摄影1957年4月创刊》和《大众摄影》(1958年7月创刊)。
--雅各布森报道摄影与图片编辑研讨班散记
4月,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楼的会议厅,天天座无虚席,来自全国各报刊的摄影记者、图片编辑,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师生们一起,在听英国威尔士卡迪夫大学教授、国际著名图片编辑科林·雅各布森关于报道摄影与图片编辑的讲座,在看他所介绍的新闻摄影佳作,在讨论这些佳作的拍摄思路和技术技巧,在研究如何把一组图片编辑成新闻故事进行报道。
清晰的意图
"在采访之前,摄影记者对要拍什么,为什么要拍和怎样去拍,应当有一个清晰的意图",雅各布森说。
在研讨班上看学员们的照片时,他时常问?你是想好了去拍摄,还是临时碰上了才拍?"有的记者是想好了才去拍摄的,例如《大众日报》记者李楠拍的"河南铝矿"的一组照片,用10张照片反映铝矿工人的生活状况,主题比较集中,照片的内在联系也较好,形象的选择和瞬间的抓取也还可以。
因此,这组照片在研讨班展示时,得到了雅各布森和学员们的肯定。
但是,有的记者在拍摄前并没有想清楚拍什么和怎样拍,有的是临时碰上了才拍,或者是碰上什么拍什么,例如有一个学员拍的一组照片,就看不出他所要表达的所谓"小本生意"主题。
这说明我们有些摄影记者在采访前还缺乏必要的准备,
因此对拍什么和怎样拍就没清晰的意图"。
的确,一个好的摄影记者之所以能拍出好照片来,因为他善于思考,他不仅仅用相机,而更多的情况下是用脑子拍照片。
用脑子的过程就是准备的过程,准备充分,思路自然清晰,意图也会明确。
肯花时间
在雅各布森介绍的照片中,有一组反映前苏联女犯人的图片报道,是一位巴黎的女摄影师简·艾波林·艾特伍德拍摄的。
照片以一个正在温馨的气氛中沐浴的女犯人打头,接下来有表现女犯人之间关系的,有女犯人在放风时锻炼的,有因在监狱做错了事而被关禁闭的,有以听音乐进行行为方式治疗的,等等。
在这种地方拍摄,要想不引起被摄者的注意是很困难的事,但她的照片拍得很地道,画面上看不出有哪个犯人在看镜头,她对女犯们的生存环境、生活状况、生活态度、相互关系和心理活动反映得形象、生动、贴切、深刻。
艾特伍德开始进入女子监狱时,三四天没有拿出相机,直到与犯人们混熟了,她们不再把她当做外人时,才开始拍摄。
这说明一个道理:要想拍到好照片,就得肯花时间,接触并深入被摄对象的方方面面。
靠近拍摄
有一个学员展示了一组在云南农村防治艾滋病的照片,比较散,也没有近镜头,雅各布森评价说:"刚接近就离开了"。
读者很希望能从照片上看到这个村庄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
希望看到他们的脸、他们之间的关系和生活状况。
因此,他一再提醒"摄影记者要进入被摄对象的生活,要靠近他们,不要与他们有距离"。
雅各布森介绍说,当今世界最著名的摄影师之一萨尔加多用了7年时间拍摄世界各地的劳动者,其中有巴西的淘金者、收甘蔗的农工、炼钢厂的炉前工、中国自行车厂的工人……等等,他很尊重被摄对象,每到一个地方,就同那个地方的被摄对象交朋友,深入他们的生活,这样,他就可以尽量靠近被摄者拍照,使照片与所反映的生活之间没有距离感。
萨尔加多认为用长镜头拍摄会离开所要表现的主题,他喜欢拍被摄对象的第一反应,因为第一反应非常自然,所以,他往往能够拍到与众不同的活生生的照片。
不但同行喜欢他的照片,劳动者也喜欢他的照片,许多人都收藏有他为自己拍的照片,达到了雅俗共赏的高境界。
其实,这与我们提倡的"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是一致的。
我们有些摄影记者采访时,往往深入不下去,与被摄对象交朋友、交流的方式不多,这里可能有个态度问题、感情问题和方法问题,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靠近被摄对象拍摄。
避免重复自己
当李楠放了《聊城少儿杂技学校》组照后,新华社摄影记者罗更前问雅各布森:"这组照片的其中一张在'荷赛'上获了奖,为什么一组照片单选这一张?如果当时你是评委的
话,会投它一票吗?"雅各布森答道:我也会投它一票的。
接下来他说,西方记者送这种儿童杂技题材的组照相当多,而且有许多拍得很好,但雷同、重复的太多,因此不可能选一组,而这张与众不同,表现手法新鲜。
目前我们报纸上用的照片,从题材内容到表现形式,雷同、重复颇多,形成了表面化、模式化。
例如:反映城市规划的照片,多为领导同设计人员在一起看图纸,或者其中一人用手指着一个方向,大家一起看的;反映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照片,往往是机器加人的熟面孔;反映农业丰收的照片,多为收割机在农田里作业,或者是农民车拉肩扛踊跃交公粮的;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照片,不是一群人正在笑呵呵地帮助擦公共汽车,就是护士笑嘻嘻地帮助老大娘梳头……好像除了这些就再没有什么新鲜的事物、新鲜的角度可拍的了。
由于采访不深入,加上许多人有"报纸用什么就拍什么"的想法,使本来很好的题材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视觉语言单一、乏味,引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运用视觉语言
在看到一位学员拍的一幅三胞胎的照片,并听到作者解释说其中有一个体重和个头很小时,雅各布森启发道:"现在看不出来,但如果有一只护士的大手托起这个体重很小的婴儿,我们就可以通过大手与小儿的比较,看出这个婴儿到底有多小了"。
这使研讨班的学员们茅塞顿开,对比这种视觉
语言的运用,我们常常缺乏想象力,面对被摄对象而束手无策。
有一组关于印度孟买街头流浪儿的报道,其中一张竖照片,记录了警察抓住两个街头流浪儿的情景,画面简洁得只有一只警察的手和躲在街头墙角的两个孩子,但却反映出代表政府的警方正在收容并加强对街头流浪儿的管理。
两个孩子蜷缩在照片的右下角,照片的左边大部分是空白,警察一只正指着孩子的手刚好定格在照片左边稍稍偏上一点点,非常抢眼,形成了整个画面的视觉中心,很有力度,很不一般。
这种视觉语言的运用值得我们借鉴。
注意细节
在谈到观察时雅各布森说,"摄影记者要养成观察的习惯,随时保持一种对周围环境的警觉,去观察那些正在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情,注意捕捉细节。
"笔者以为一张照片好与不好,往往体现在对细节的把握上。
摄影者在观察和捕捉细节的时候,要时时注意细节与主题的关系,善于舍去那些与主题无关或可有可无的细节,果断捕捉能说明或烘托主题的细节,这样才能使照片打动人,有看头。
在一组关于老人的报道中,有一张表现几个老人吃饭的照片,其中一个老妇人用一只手往嘴里送饭,另一只手却撑着椅子,好像是在保护自己。
这只撑着椅子的手的细节耐人寻味,它一方面使人直观地看到人老以后行动之不便,另一方面使人感觉到老人时时处处格外小心怕磕怕碰的那种心态,从而启发人们注意关心
老人。
把图片编好
当看到一位学员放的一组照片意图不清时,雅各布森说"你应当想好了再把它拿给编辑看"。
也就是说,摄影记者在拍照片和选择照片时,应当有编辑意识--拍摄或者选择一组什么样的照片提供给编辑?在讲了这个问题之后,他还提出:图片编辑在编辑过程中,不仅是利用这些照片,利用照片上的人和事,还要尊重摄影记者,尊重他的摄影作品,用这些照片创造出有意义的新闻报道来。
这种角色换位的思维方式,提示编辑要认真对待摄影记者采访来的照片资源,尊重记者所反映的新闻事实,运用这些素材炒一道"好菜"给读者品尝。
笔者认为,照片的新闻信息多不多,新闻价值大不大,视觉张力强不强,刊登后的社会效果好不好,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图片编辑在编辑过程中首先加以考虑的。
然后是雅各布森谈到的一些技术问题,例如要讲究编辑结构,要有一条主线,要有一张打头照片,要通过一张特写镜头进入细节,把照片一张张地连续安排到版面上,照片之间的编排要与主题密切相关,并且内容不重复,形式上横、竖、大小要搭配得当,并将文章和相关的文字穿插其间,让文字在照片中间流动,编成一个引人注目的图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