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 示例
- 格式:docx
- 大小:22.72 KB
- 文档页数:9
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示例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二)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1.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二、学法引导l.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清课文思路。
3.味课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课文内容为联想点,拓展视野,培养发散思维。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l)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的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解决办法寓教于乐。
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读、说、写多项练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有关教科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发学生走向自然,去探寻记录时间留痕的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
2.堂教学中分学习小组研讨问题,看哪组思维活跃,知识积累充足,答题准确率高。
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鼓励。
3.看有关教科片。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是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
它是物质的运动,是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
那你们注意观察过自然界昭示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木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石上打下烙印的吗?(一)明确目标1.解本文说明的科学常识。
2.解本文的说明层次。
3.习探究自然奥秘的规律性知识。
(二)整体感知1.文共31个自然段,连同写在前面的四句诗,我们请32个同学(或32人次)来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勾画出生字词,勾画出不懂的科学术语或原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或语段。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说明内容,厘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及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教学重点1.把握说明内容,厘清文章思路。
2.掌握多种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或智慧课堂。
教学课时2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预习文章,学习生字词并尝试梳理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时间会留下脚印吗?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更替,河水流逝,大自然的变化,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
可是你们知道岩石也可以记录时间吗?同学们想知道岩石又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时间的脚印》,看看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听他为我们述说远古的故事。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1.作者简介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笔名石工、柳风、今明等。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出版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2.知识链接高士其(1905-1988),福建福州人,科普作家,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高士其文章的特点是融科学、文学与政论为一体,夹叙夹议,既通俗浅显,又生动形象,并富有见地,别具一格。
代表作有《菌儿自传》《人生七期》《人身三流》《细胞的不死精神》《霍乱先生访问记》《伤寒先生的傀儡戏》等。
3.生难字词(1)字音腐蚀. shí浑.hún浊.zhuó铜壶滴漏. lòu山麓.lù粗糙.cāo 掸.dăn尘土龟.jūn裂垫.diàn高海枯.kū石烂沙砾. lì沟壑.hè楔.xiē形文字崩.bēng落踪迹.jì钟鼎.dǐnɡ文沉淀.diàn 装置.zhì地壳.qiào胶.jiāo结帷.wéi幕刨.bào刮(2)词语解释【腐蚀】指物质因化学作用而逐渐消损破坏。
《时间的脚印》说课稿《时间的脚印》说课稿1《时间的脚印》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属于事理说明文。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上课时我主要用诵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完成学习任务。
下面是我上课过程:一导入(漫谈时间话题导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特别是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生活时代,我们更要爱惜时间。
“成功的人都会利用时间。
“”不珍惜时间的人将会被时间抛弃”。
我们来看这幅“钟表图”,(PPT投影图片)我问大家:”时间是什么?”(投影释义)那人类是怎么记录时间的呢?”古人发明了“沙漏”,现代人有了钟表、日历......孰不知大自然也有许多种时间的记录方式,如躺在山野中的岩石,(展示岩石图片)它就是原始的”钟表“,它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无声的讲述着自然传奇故事,给我们大量的历史信息,今天,我们跟随作家陶世龙一起来学习一篇科普说明文---《时间的脚印》。
二明确学习目标1了解岩石记录时间(历史)的相关知识,掌握__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
(重点)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__思路;体会__生动有趣的语言。
(难点)3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投影介绍作者陶世龙.(投影作者资料,学生齐读了解识记)四、识记字词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五、阅读课文通过三读课文完成学习目标1.一读课文,梳理层次,明确说明对象,说明顺序。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1时间的脚印是什么?导思2岩石如何记录时间的脚印?导思3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导思4__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时间的脚印?提示:抓住关键词“时间”“岩石”,读课文时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标出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时间的概念和重要性;2.掌握时间的基本单位和换算方法;3.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学PPT;2.实物道具:时钟、计时器等;3.学生练习册。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导入(5分钟)•利用教学PPT引入本课时的主题:“时间的脚印”,向学生提出问题:“时间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思考。
2. 探究时间的概念和重要性(15分钟)•利用教学PPT介绍时间的概念和重要性,向学生解释时间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引用实例和情境,增强学生对时间重要性的认识。
3. 认识时间的基本单位(20分钟)•展示时钟和计时器等道具,向学生介绍时间的基本单位:秒、分钟、小时和天。
通过实际操作时钟和计时器,让学生感受时间单位的变化和流逝。
4. 掌握时间的换算方法(20分钟)•利用教学PPT演示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例如:1分钟=60秒,1小时=60分钟,1天=24小时等。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与同学一起进行计算练习。
5. 时间的应用实践(20分钟)•给学生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完成一些时间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假设你晚上9点开始做作业,每科目需要30分钟,你需要完成的作业有哪些科目,预计什么时候可以完成。
通过这样的实际情境,让学生将时间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6. 总结归纳(10分钟)•综合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和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板书形式展示。
四、教学延伸1.可以邀请一些时间管理方面的专家或成功人士来校进行讲座,并展示他们在时间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方法;2.组织学生进行时间管理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制定一个每日的时间计划表,并在一周后进行反馈和总结。
五、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的情况及答案的正确性;2.学生的参与度,包括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的表现;3.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能够将时间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时间的概念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掌握了时间的基本单位和换算方法。
《时间的脚印》课堂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的脚印》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
1.2 教学内容教师简要介绍《时间的脚印》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主题。
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变化,如河流的侵蚀、化石的形成等。
学生分享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悟和经历。
1.4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观察到的自然界中的时间痕迹。
第二章:时间的流逝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时间的流逝和时间的不可逆转性。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展示图表或时间线,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时间的流逝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时间的流逝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学生分享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悟和经历。
2.4 作业布置让学生制作一个时间线,展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第三章:时间的痕迹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时间的痕迹。
引导学生关注时间的痕迹对我们的生活和文化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时间的痕迹,如化石、古建筑等。
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时间的痕迹对我们的生活和文化的影响。
3.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时间的痕迹对我们的生活和文化的影响。
学生分享自己对时间痕迹的观察和感悟。
3.4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观察到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时间痕迹。
第四章:时间的智慧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对人类智慧的启迪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时间进行学习和成长。
4.2 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分享名人的故事或自己的经验,引导学生了解时间对人类智慧的启迪和影响。
学生阅读文章,理解如何利用时间进行学习和成长。
4.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时间对人类智慧的启迪和影响。
8*.时间的脚印【教学目标】1.熟记“掸”“砾”“麓”“壑”,“龟裂”的“龟”等字的读音;熟记“帷幕”“腐蚀”等字的字形;理解成语“海枯石烂”的意思。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明确文章的说明方法。
3.品味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学习本文的写法。
4.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把握说明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逻辑说明顺序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2.教学难点: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本文重点生字词、文章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把握说明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图片:教师:时间是一个神秘的概念,是古往今来人们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不同人的眼里,它有不同的含义。
那么,在地质科普作家的眼里,时间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探索大自然。
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教师展示作者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陶世龙,1929年出生于四川安岳。
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中国著名科普作家。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略有改动。
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事理说明文。
它所记叙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
这些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变化和生成,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记。
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示例
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二)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二、学法引导
l.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课文思路。
3.体味课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以课文内容为联想点,拓展视野,培养发散思维。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l)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的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解决办法:寓教于乐。
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读、说、写多项练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有关教科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启发学生走向自然,去探寻记录时间留痕的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
2.课堂教学中分学习小组研讨问题,看哪组思维活跃,知识积累充足,答题准确率高。
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鼓励。
3.观看有关教科片。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是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
它是物质的运动,是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
那你们注意观察过自然界昭示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木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石上打下烙印的吗?
(一)明确目标
1.理解本文说明的科学常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层次。
3.学习探究自然奥秘的规律性知识。
(二)整体感知
1.本文共31个自然段,连同写在前面的四句诗,我们请32个同学(或32人次)来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勾画出生字词,勾画出不懂的科学术语或原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或语段。
2,朗读后教师按学习小组评价朗读的水平,然后要求大家默读,默读的过程中仍思考朗读时思考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3.要求同学借助字词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然后解释词语。
腐蚀(shí):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
(本文用①义项)
浑浊(hún):(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kū):海水枯干,石头粉粹。
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山麓(lù):山脚。
粗糙(cāo):(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龟裂(jūn):裂开缝隙。
刨刮(bào):刮平。
沟壑(hè):山沟。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钟鼎文(dǐng):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
甲骨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
楔形文字(xiē):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讨论:你读了本文,了解了哪方面的知识?
讨论明确:
(1)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大自然保存时间记录的一种方式。
(2)每一厘米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3)北京故宫里的计时装置一一铜壶滴漏,是用水滴记录时间的方式。
(4)大自然中他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运动着。
(5)“海枯石烂”会有时。
(6)“石烂”的原因: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太阳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着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它的破坏。
(7)岩石的毁灭与生成过程。
(8)一米厚的岩石形成需要的时间: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
(9)岩石形态“平卧”或“倾斜”的原因。
(10)根据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1l)岩石保存很多的历史痕迹。
(12)岩石的颜色和质料反映了地壳的活动。
(13)岩石记录了丰富的古代生物的状况。
(14)化石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l5)岩石上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
(16)读懂岩石的记录对于人类的意义——找寻地下的宝藏。
2.概括全文内容。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娓娓而谈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3.分小组讨/论文章的结构层次。
讨论明确:
本文按说明内容的自身的内在联系,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由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联想到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进而提出“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疑问,引人思索和探寻。
第二部分(第6一21自然段):从“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一规律入手,详尽说明岩石“烂”与“生成”的变迁,旨在说明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记录了时间的踪迹。
第二部分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6自然段):总说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
第二层(第7一16自然段):分说岩石“烂掉”的原因和过程。
第三层(第17-20自然段):分说岩石生成的过程和历时的漫长。
第四层(第21自然段):总说岩石的岩层与岩层之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
第三部分(第22一29自然段)说明岩石为我们记录下的历史痕迹。
第四部分(第30一31自然段)启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
(四).总结、扩展
同学们,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你由此对科普类文章有了怎样的认识呢?大家讨论讨论,然后踊跃争当中心发言人,谈出大家的共识。
大家对科普类文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1.科普类文章是传播科学知识、启迪青少年智慧的优秀读物,理趣、情趣兼备。
2.科普类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是探索知识的钥匙。
3.多读科普作品,了解神奇的世界,也了解人类伟大的创造和成就。
4.读科普作品,增强求知欲,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五)布置作业
九、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说到化石时,本文提到了琥珀化石、长毛象化石。
老师介绍一则小资料和琥珀、长毛象化石的来历,听后你与此文的说明的内容和方法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小资料:
琥珀化石只是化石中的一种。
其实,化石有许多形态,有石质化石、煤化石,还有奇异的“冰冻化石”呢。
琥珀化石的来历:远古时,一只小昆虫正在树枝上休息。
它不知道危险正在向它逼近。
树脂粘住了小昆虫,将它埋过树脂的“坟墓”中。
经过沧桑变化,裹着小昆虫的树脂被埋入土中,又经过漫长的岁月,树脂变成化石,这就是琥珀化石。
冰冻化石:在距今1万多年前,现在属于俄罗斯的广阔土地上,生活着许多长着长毛的猛妈。
一天,一头猛妈在暴风雨中跌下山崖,被埋进了厚厚的冰雪之中,冰冻起来。
当这头猛妈被科学家发掘出来时,它身上的毛发皮肤都还完好如初呢。
(一)明确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方法,知其作用。
2.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复习说明文的特点。
在大家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重申强调: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一种文章体裁。
它要求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等特征以及事理作客观的、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以知识。
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2.初学说明文的同学,容易产生说明文与记叙文文体的混淆,同学们能从.写作意图、文章主要内容和主要表达方式三方面来辨析一下吗?采用小组争答的形式,看哪位同学答的快而准:
(1)从.写作意图上看,说明文的目的在于说明事物,使人对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关系、功用多得到较为清晰的了解;记叙文则通过写景、状物、写人、记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总之,说明文要授人以知,而记叙文要以情感人。
(2)从文章主要内容上看,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为主要内容,说明文则是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
(3)从文章的表达方法看,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抒情和议论。
说明文则主要采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抒情。
说明文中的叙述,一般只用概述的方法,叙述是为说明服务的,因而不能运用艺术想像和夸张,叙述的重点必须与说明要点一致。
说明文中也有描述的方法,但不同于记叙文中的描述。
记叙文中的描述,讲究“形似”和“神似”,笔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