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语习得动机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829.72 KB
- 文档页数:3
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或70年代初,Corder在1967年写的论文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Errors开始。
强调“第二”是指掌握母语后再学的另一门或二门、三门的语言,和外语学习是不同的。
现在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的方面已经很细化了,二语习得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和作用的实证研究岑出不穷。
1 国外学者对二语习得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二语习得研究中,有一个“Interlanguag-e”一词,字面意思是中介语,是介于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一种学习者语言。
在学习一门外语期间,如果一个学习者的母语占强势地位,那么学习目标语言的难度就会增大,因为很容易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不利于学好外语。
但是这种状态会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有所变化,当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发生语言固化,也叫僵化。
这个词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69年提出的。
而后就出现了很多的学者,如Krashen,如,Corde,Selinker,Garder,Gregg,Lightbown,Ellis。
他们都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发表了很多著作,为后人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如:监控模式理论;中介语功能,国际性期刊,推动了研究的发展,为促进课堂二语习得的研究,为教师如何创造进行,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2 国内学者对二语习得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二语习得的研究也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关于二语习得与课堂教学的研究有很多,中国外语教学发展过程中,国内学者主要是从社会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研究第一语言的习得规律来指导第二语言学习但如何将一语和二语理论与实践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还没有完全解决。
谈到课堂教学对二语的影响的研究主要从课堂教学对学习者总体语言能力的影响;课堂教学对语言输出准确度的影响;课堂教学对二语习得顺序的影响进行。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在《第二语言习得原理和实践》(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中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The Monitor Theory)并以五个假说为基础论。
此理论在应用语言学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第二语言学习及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尽管围绕这个理论的争议不断,但毫无疑问的是它能够准确描述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及机制,完整地把握和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进而为更好地开展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路。
本文拟从分析克拉申的监控理论入手结合我国英语教学的客观情况,探讨和摸索一种更具有针对性的英语教学模式。
二、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包括五大假说,即习得――学习假说( 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和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1.习得――学得区分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Hypothesis)。
这是五大假说中最基本的。
在这个假说中,克拉申对“学得”(Learning)和“习得”(Acquisition)的概念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区分。
“学得”和“习得”指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学习方式,这两种方式相互区别并且彼此独立。
“学得”指学习者在有意识的情况下通过学习语言规则和形式去获取语言知识;“习得”是一种潜意识的过程,指注意力集中于意义层次上的交流,像儿童学习母语那样,在交际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学会使用第二语言。
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二语习得的研究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愈来愈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对二语的研究主要是为学习第二语言提供合理的语言心理基础,通过对二语习得理论的分析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让学习者系统地了解英语语言的本质,也能为其他英语教育者提供有效的参考。
一、二语习得理论概念(一)习得――学习假说二语习得理论中最基础的部分就是习得与学习。
两者虽都是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但是两者还是有着区分点,前者主要是潜意识,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语言的内化,是下意识的自然吸收的过程。
后者是有意识的学习语言规则的过程,学习有着一定的目标性。
两者既可以分离又可以合并还可以相互转换,两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二)监控假设监控假设是习得――学习假说的一种延伸,只有同时具有了三个条件才算是起到了有意识的监督语言正确的作用,这三个条件即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正确的语言形式与熟练语言的语法规则。
到目前为止,这些条件很难完全满足,导致这种监控作用的发生十分有限。
(三)输入假设二语习得理论的中心就是语言的输入,申拉克认为这一假设是人类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要想进一步学习语言,首先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基础的语言理解性。
这个过程就需要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材料,学习材料的提供要求要比学习者的现有水平(现有水平用i表示)高出一些,材料的提供有三种结果,即i+0、i+1、i+2,i+0表示取得效果不甚理想,i+1、i+2表示输入内容超出学习者的现有水平,也就是说输入的内容只有高于i时才能有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取得进步。
(四)情感过渡假设申拉克认为学习第二语言不能只依靠输入环境,还需要有情感的推进。
这在申拉克理论中可以将情感分为三类,即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程度。
当学习者的动机、自信心较强,同时焦虑值低时就会在二语学习中容易取得输入、输出的最佳效果。
(五)自然顺序假设自然顺序的假设也就是说明在我们学习第二语言时是有学习规律可循的,还有语言学习的可预测性,同时语言知识的难易与顺序是不存在正比的关系。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启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指研究人类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涉及的认知、心理和环境因素的学科。
在教育领域,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学生评估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特别是对于英语教师来说,深入了解和应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英语,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启示,并提供相应的教学建议。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强调输入假设。
输入假设认为学习第二语言时,学习者需要接受大量的语言输入,包括听力、阅读和说话。
英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输入机会,例如组织听力训练、阅读课堂和口语交流活动等。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接触英语原版书籍、影视作品和新闻资讯,提供丰富多样的语言输入。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强调输出假设。
输出假设认为通过不断地输出语言,学习者才能逐渐提高语言能力。
英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讨论、口语演练和写作练习,让他们有机会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的情境任务,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促进语言输出和运用能力的提高。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强调意义导向。
意义导向认为学习者在接受语言输入时需要对语言内容产生认知上的意义,才能更好地记忆和运用。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量让学生以真实场景和情境为基础,帮助他们建立起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教学材料和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英语知识与他们生活中的经历、情感和价值观联系起来,使学习过程更加有意义和深入。
第四,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强调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认为语言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
英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互动式学习,多参与小组讨论、合作项目和角色扮演等活动。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任务,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从而促进他们的英语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强调反馈和修改。
反馈和修改认为学习者在语言输出时需要及时得到他人的反馈和指导,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改和完善语言表达。
二语习得理论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启示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是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最终目标。
而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兴趣不足,自信心缺乏等都会对大学英语的输入和输出产生很强的过滤作用,使其很难进入语言习得体制,从而妨碍大学英语的习得。
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给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1. 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中的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克拉申(Krashen)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他对第二语言的习得提出对外界影响颇深的“语言监控理论(The Monitor Theory )”。
该理论由五大假设构成,即习得/学习假设,自然顺序假设,监控假设,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
这些假设,尤其是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对重视语法结构学习的传统外语教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同时也为国内大部分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1)输入假设。
克拉申(Krashen)认为只有获得足够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Input),才能有可理解性语言输出(Comprehensive Output),才能习得语言。
也就是说可理解性是指输入的语言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为了使语言习得者从一个阶段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的阶段,所提供的语言输入中必须包括一部分下一阶段的语言结构,即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都应当有新的内容加入,用公式表示为“i+1”,其中“i”表示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1”表示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输入语言。
克拉申认为只有这样学习者才可根据自己的水平,通过不断地努力吸收所接触的语言材料,才能逐渐提高其学习语言的技能。
(2)情感过滤假设。
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设”是指情感因素与二语习得的关系。
克拉申认为,可理解性输入对语言习得来说是必要的,但不是足够的(Krashen,1982)。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情感对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起着过滤的作用,像一个过滤器一样控制习得者输入和吸收的语言量,而语言输入只有通过过滤器才能到达语言习得机制并为大脑所吸收内化。
二语习得理论及其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影响[摘要]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大概形成于二十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有35年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语言方面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对二语习得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研究 ,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也各具特色。
在语言教学研究领域,母语(native language)和外语(foreign language)、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和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是两组不同的相对概念。
本文通过对一些著名二语习得理论的阐述,来探讨一下这些理论对于我们当今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口语教学的影响,且最重要的是二语习得理论对于口语教学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第二语言习得二语习得理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影响从我国出现对外语的学习开始,尤其是经历改革开放的大潮之后,外语作为一项国际间交流的主要途径越来越多的为我们所重视。
在我们掌握母语的同时,第二外语的学习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因此,也就有了第二外语习得这个概念和相关理论的研究,并最终指导我们的实际语言的交流和学习。
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简称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
人们从社会、心理、语言学等角度去研究它。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大概形成于二十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有35年的历史。
它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学习者学习第二外语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描写,并分析影响二语习得的内外部因素。
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二语习得研究是个新领域,大都借用母语研究、教育学研究或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
概括地说,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为了系统地探讨二语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
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教学法的附庸,为服务提高教学质量而存在,但是随着时代变迁,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有了自己的研究领域而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语习得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作者:李云敏来源:《大观》2017年第09期摘要:现今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是当下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
二语习得这一领域的研究旨在系统地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其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也有相应的启示意义。
本文基于该领域备受关注的Krashen所提出的理论,探讨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意义,以期有效地提升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关键词:二语习得理论;大学英语教学;启示一、Krashen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指的是“在自然或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
Krashen所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备受该领域关注。
该理论由习得与学得假说、监察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和自然顺序假说组成。
本文主要运用前四个假说来探讨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意义,因此,将只对前四个假说给予阐释。
(一)习得与学得假说这一假说是该理论最基本的假说。
在此假说中,Krashen对习得与学得做了区分,并指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Krashen认为,二语习得者具有语言习得和语言学得这两种获取语言能力、内化目的语的方式。
前者指的是潜意识地构建语言体系获得语言能力的过程。
二语习得者通过潜意识用目的语进行交流,不知不觉地习得语言,同时也获得语言规则、形成语感。
后者指的是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
学得者完全有意识、有目的地学习第二语言,并通过努力,掌握第二语言的有关规则。
二者不可分离、相互转化。
(二)监控假说监控假说是伴随习得与学得假说应运而生的。
监控假说认为,习得和学得有较大区别。
学习者只有依赖习得才能“开始”用第二语言进行表达,培养语感,最终才能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
而语言学得的作用主要是运用已学会的语法规则对语言的准确性进行监控。
简言之,任何想要表达的内容均来自“习得”知识,而“学得”的知识只能在实际表达前后对话语进行监察。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武警警官学院 侯润平【摘 要】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
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借助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可理解性输入理论、情感过滤理论和负迁移理论等理论来指导大学英语教与学的过程,对于提升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效率,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大学英语教学 启示1996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指出:“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
[1]”二十年过去了,尽管情况有了改善,但英语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
在我国,英语是作为一门外语来学习的(EFL, 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 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进行习得有很大差异,也就是说,我国基本不存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这就导致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高[2]。
但我们还是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借助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来指导教学,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率。
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语言习得是获得语言能力的过程,是在自然情况下,处于丰富、充足的语言环境中自然形成的对语言的认识并掌握这种语言的一种活动。
语言习得主要有第一语言习得即母语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是在学会母语后对另一门语言的习得,是指“在自然的或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3]。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首先由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D.Krashe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
他认为,人们通过习得和学习两种途径掌握某种语言。
“习得”是指学习者无意识地吸收到某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正确、流利地使用该语言;“学习”是有意识地研究,并以理解为基础学习某种语言的过程[4]。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输入假设理论。
他认为,语言习得者要接触到“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才能产生习得。
探析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双语教学的影响和启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的英语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适应国际化的需要,我国许多大学已经开始实行双语教学,即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有效地开展双语教学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作为关于语言习得和教学的理论体系,对我国大学英语双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本文将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角度探析其对我国大学英语双语教学的影响和启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双语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张语言习得是一种自然而非计划性的过程,它强调了输入假设、交互作用假设等重要理论观点,指出了在正确的环境条件下,学习者会自然而然地习得目标语言。
针对这一理论观点,大学英语双语教学应该注重提供真实的语言输入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际活动,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习得环境。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还强调了输出假设,即通过语言输出来促进语言习得。
在双语教学中,学生应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以巩固所习得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双语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为教师在实践中指明了方向。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双语教学提供了教学策略和方法。
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很多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如任务型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沉浸式教学法等。
这些教学策略和方法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的语言输出和交互。
在双语教学中,可以借鉴这些教学策略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然和有效的语言习得环境。
可以设计一些有意义的任务来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或者组织一些角色扮演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和交际。
通过采用这些教学策略和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提醒我们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都有自己的个体特点和差异,这些差异包括认知差异、学习策略的差异、情感态度的差异等。
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实际教学的影响及启示DO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
只是作为第二语言是开始于幼儿期,包括按时间的第三次或以后的任何语言的学习。
二语习得研究是为了系统地探讨二语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
第二语言习得的领域涉及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众多方面。
二语习得是应用语言学的分支学科,但同时它也接收来自各种其他学科,如心理学和教育研究的重视。
二语习得研究至今,已经有许许多多的理论被提出,其中包括如美国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博士提出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对比分析假说;英国语言学家科德提出的基于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其规律、类型和产生原因所进行的分析产生的偏误分析假说;心理学家列尼博格提出的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再如较晚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由于发音器官已经形成,缺乏弹性,因此在发音上会有一些限制,而产生所谓的腔调问题的“基辛格效应”等等(陈,2014)。
诸如此类的理论,其不仅仅对本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影响着其他的学科,如教育学。
在现如今的中国,英语的学习已经成为学生们的必修语言,那么英语作为我们的第二语言,研究如何能够更加有效的,有针对的学习英语,就变得很有必要。
那么这些针对二语习得的理论,就十分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那么在这之中,本文将选取美国语言教育家斯蒂芬・克拉申的假说理论来进一步探讨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英语实际教学的影响及启示。
2. 二语习得理论的对英语教学的具体影响2.1 习得――学得假说斯蒂芬・克拉申提出习得――学得假说主要是说明成年人发展外语能力的两条相互独立的途径。
该假说涉及习得和学得两种过程。
一种是在日常交际中通过第一语言的媒介而逐步地、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也就是通过与说本族语者的直接交往而学习第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