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二语习得与英语学习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伴随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英语成为第一国际交流用语,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母语同时,在二语习得上产生很多问题,因此,要分析影响二语习得尤其是词汇习得的负面因素及应对措施。
本文通过分析有关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针对二语词汇习得的特点,在着力阐述影响二语词汇习得的负面因素的基础上,结合英语教学提出了如何克服负面因素的影响,帮助学高职生提高第二语言词汇习得效率的方法和策略。
标签:二语习得;负面因素;词汇;英语教学一、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在母语的影响下,第二外语中词汇习得成为了第二语言学习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词汇的掌握是语言学习中最基本的内容且它既是语言又是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学习者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学习者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质量,并且也影响到学习者的语用和语言交际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的词汇能力差,在记忆单词上耗费了大量的学习精力,却事倍功半,学习效果不好。
基于以上英语教学中的现状,有必要深入系统地了解影响词汇习得的负面因素,从而运用更加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提高词汇习得效果。
二、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由以下五个假设组成:1)习得-学得差异假设;2)监检假设;3)自然顺序假设);4)输入假设;5)情感过滤假设。
三、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重要意义1.克拉申把二语学习从“习得”和“学得”角度去分析,强调理解意义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语言结构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侧面反映了语言交际的重要性,教学应该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为中心,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2.克拉申的输入假设把语料的理解放在首位,认为可理解的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前提和核心,可理解的输入有助于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的习得是通过听、读和理解语料信息实现的。
3.情感过滤假说的意义在于从人性化的角度去解释制约学习者习得语言的因素,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师生关系、教师结构、教学风格、教学手段、课程设计及教师角色定位等因素在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
浅谈二语习得二语习得研究这门学科是从语言学发展而来的!因此人们普遍把它归到语言学领域或称之为应用语言学。
但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它已经成为涉及多种学科,面向二语外语教育的一个独立领域。
二语习得研究学科通常被等同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有时甚至把二者等同被称为狭义应用语言学。
因此二语习得研究学科被看成是语言学理论在外语二语教育实践的具体应用。
可以说虽然作为语言教育基础理论的二语习得研究首先是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开始的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二语习得更多的是涉及教育研究领域,这种研究重心的转移是该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语习得理论是一门系统研究第二语言习得本质和习得过程的学科。
具体说来这门学科研究语言学习者在掌握母语后是如何习得另一套新的语言体系,也指同时习得母语与第二语言研究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及相互关系。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还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者的心理过程,认知过程,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之间的巨大个人差异等。
二语习得研究的对象远远超出了语言学理论的范畴,语言学探讨的是语言的本质和对语言的描写,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也研究语言习得机制及过程。
但二语习得研究不仅关注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主要是母语和目标语)还注重对学习者本人情况以及他们是如何学习和使用语言的研究。
它的扩展是chomsky理论在语言学界和其它相关的领域里所引发的一场革命。
Widdowson在Applied Linguistics 中对二语习得的科学属性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研究这门学科虽然离开不了对语言应用的学习,但它决不是语言学的应用。
所谓语言学的应用,实际上是把语言学看成是应用语言学的中心。
这种语言学中心论可表示成: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语言教学。
Widdowson 指出掌握一种语言就既要掌握它的知识(use)也要掌握它的具体用法(usage). 尽管二语习得研究与语言教学的关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然而,二语习得研究的确给语言教学注入了许多新概念,引发了许多新的教学法。
大学英语教学中二语习得语境论的应用分析二语习得是指通过学习第二语言来获得第二语言的能力。
语境论认为语言习得是在特定语境中进行的,而不仅仅是学习语法和词汇。
语境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非常重要。
语境论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语言的真实运用。
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侧重于教授语法规则和词汇,学习者很难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而语境论强调语言的使用环境,可以帮助学习者在特定的语境中学习并理解语言。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真实的语言交际情景,让学习者在这些情景中使用所学的语言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境论可以提高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而没有太多的动手能力。
而语境论认为学习者需要通过实际运用语言来习得语言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任务型活动,让学习者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语言解决问题,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探究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语境论可以促进学习者的自我评估和反思。
在语境论的教学中,学习者需要在特定语境中运用语言来进行交际,这就需要学习者对自己的语言能力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
教师可以引导学习者在交际活动结束后进行自我评估,从而发现自己的语言不足之处,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语言能力。
语境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通过将语言知识应用到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语境论还可以帮助学习者习得语言的语用知识和交际策略,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境论还可以促进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估能力。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语境论是非常必要的。
浅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作者:马倩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9年第03期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儿童或成人习得母语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外语学习一般是由第二语言习得而来。
第二语言习得通常是在母语环境中学习非母语。
小学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起点,英语教师应重视有关第二语言习得(以下简称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
为此,笔者梳理了二语习得领域关于语言输入、输出和互动的重要理论,并通过分析和总结,探讨语言输入和输出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进而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一、相关理论与第二语言习得1.输入假说及互动假设克拉申(Krashen)认为,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通过接受和理解输入信息,从目前的i水平提高至“i+1”水平,以此遵循自然习得的顺序。
朗格(Long)认为,说话人是通过修饰交际模式,如解释、重复、减速或与第二语言说话人合作来保证思想交流。
因此,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设:交际调整提高理解,理解导致习得。
2.最近发展区理论二语习得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没有孤立的语言输入,也没有孤立的语言输出,在社会互动中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的关系,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都因受到互动过程的调节而改变。
维果茨基(Vygotsky)认为,儿童的认知有两个发展水平,即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ZPD)就是指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在成人的指导或与能力更强的同龄人合作达到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在二语习得领域,最近发展区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合作式学习是如何促进语言学习的。
二、教学实践与第二语言习得1.语言输入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克拉申主张,学习者应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大量阅读和倾听各种语言输入材料,这是促进语言习得发展的有效途径。
向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输入方法,其中之一是基于内容(content-based)的教学。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笔者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发掘可以让学生接触的学习内容,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激发和调动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语言习得活动中。
二语习得理论视角的初中英语课堂引言:语言学习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过程,二语习得理论试图解释并预测非母语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方式。
在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二语习得理论的视角,制定更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
二语习得理论:二语习得理论是指非母语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
该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和交际学派等不同的视角。
行为主义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完成。
认知学派强调学习者先期习得基本的语言结构和规则,然后通过语言输入和输出的交互来逐渐完善语言系统。
交际学派则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交流工具,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习得语言。
初中英语课堂中的教学方法:在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二语习得理论的视角,采用一些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
1. 掌握基础的语言结构和词汇:初中英语学生往往是非母语学习者,因此需要通过系统地学习基础的语法和词汇来建立语言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操练和巩固练习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语言结构和词汇。
2. 提供真实语言输入环境:语言习得需要接触到真实的语言输入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引入英语原版故事书、英语电影和音乐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语言输入给学生。
学生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来感知和理解英语语言。
3. 创设真实的语言输出环境:除了接受语言输入,学生还需要有机会进行语言输出。
教师可以设置讨论和交流的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 注重语言意识的培养:语言习得不仅仅是掌握语法和词汇,还需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让学生思考语言的规则和特点,帮助他们形成对语言的自觉接受和运用能力。
5. 引导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是二语习得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给予他们选择学习资源和方法的自由,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浅析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作者:白玲来源:《家长》2021年第08期【摘要】隨着英语口语越来越被重视,二语习得理论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也成为教师重点研究关注的对象之一。
二语习得在学生的心理方面、社会认知方面、阅读听力写作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理论优势。
因此教师如何有效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用和二语习得理论,关系到学生口语能否快速发展、口语课堂教学的效率能否有效提升。
【关键词】二语习得;英语口语;教学启示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22-0187-02A Brief Analysis of the Enlightenment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on Oral English Teaching(Xinfeng Primary School, Hongshui Town,Minyue District, Zhangye City, Gansu Province , China)BAI Ling【Abstract】With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paid to oral English, the application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in oral English teaching has also become one of the focus of teachers' research.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has irreplaceable theoretical advantages in students' psychology, social cognition, reading, listening and writing. Therefore, how teachers effectively apply the theor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oral English teaching is related to whether students' oral English can develop rapidly and the efficiency of oral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can be effectively improved.【Keyword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ral English; Teaching inspiration英语口语教学一直得不到有效的重视,直到近年来新教育大纲的改革,面对社会对英语口语熟练的人才需求,人们开始对英语口语重视起来。
简析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学习以及教学的影响作者:何山美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66期摘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一门新兴的且独立的学科。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在第二语习得、第二语教学及教学法方面都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
本文探讨了二语习得理论中关于语言输入、语言输出和情感因素等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旨在寻找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方法,以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关键字:二语习得语言输入语言输出情感因素教育技巧教学实践二语习得是一门新兴独立的学科。
二语习得自上个世界60年代从语言学中分离出来,这门学科主要研究个体在学习第二外语的过程。
二语习得与众多学科有关,诸如心理学,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和教育学等。
由于在某个科研领域的研究不能凌驾于另一门学科的研究,因此产生了许多有关二语习得的理论,但是还没有产生一统的学说(long,2007)根据McLaughlin(1987)的说法理论的主要存在三个功能:首先,理论使得人们了解科研的数据;其次,理论转变我们对现象的思考并使得研究人员就数据得到结论,而这种结论并不是单单的数据而已;再次,理论引导预测并刺激再次研究。
二语习得理论同样有以上的功能。
文本将讨论三个重要理论,在某种程度上,这些理论对学习者和教学者都有指导作用。
I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人大脑中有一个专门负责语言的区域,即布罗卡区(Broca`s area)。
布罗卡区在2-4岁时快速发育,12岁之后绝大多数人的布罗卡区会关闭,此时再学外语,大脑已经无法把外语直接储存在布罗卡区,而是储存在记忆区,运用时就不再那么自如灵活了。
这时当你再产生思维表达的时候,不是直接从母语区反射出来,而是要绕到记忆区,然后在记忆区提取信息进行表达,也就是传统的“英汉互译”。
II 二语习得对英语教学的理论指导以及与英语教学的关系二语习得的研究促进了人们对如何学及学习者的关注。
Ellis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描述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
二语习得理论视角的初中英语课堂在二语习得理论的视角下,初中英语课堂是一个全方位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重要环境。
二语习得理论是指学习者在母语之后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机制,通过研究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心理、认知、社会等各方面的情况来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第二语言。
在这样的理论视角下,初中英语课堂应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要注重创设语言学习的真实情境。
学习一个语言最核心的目的就是为了实际应用。
在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创设一系列真实的语言环境,例如通过模拟对话、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练习口语表达和交流。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比如录音机、投影仪等,展示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
要贯彻语法和语义的交织教学。
语法和语义是语言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语学习者在初中阶段需要系统学习英语的基本语法规则,并理解其中的语义内涵。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对比教学的方式,比较中英语言在语法和语义上的差异和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系统。
要注重对学习者的个别化辅导。
根据二语习得理论的观点,不同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可能更重视语音的习得,有些学生可能更注重词汇的积累,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
可以通过分层教学、个别化任务等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习得英语。
要重视学习者的积极参与。
二语习得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动手,初中英语课堂也应该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
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与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例如游戏、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以二语习得理论为视角的初中英语课堂应该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语法与语义的交织教学、个别化辅导以及学习者的积极参与。
通过这些方法和策略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培养他们的语言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探析二语习得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论文关键词】二语习得英语教学输入假说方法应用【论文摘要】二语习得理论经过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近年来其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尤其在英语教学方面的作用十分显著。
如何把英语教学工作做好是英语教学工作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就从二语习得理论的习得―学习假说、输入假说等五个方面出发,重点以输入假说为例进行介绍,通过论述它的主要原则、特点和存在的缺陷等几方面的问题,探讨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和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二语习得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对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提供一个合理的语言心理基础,因此,国内外二语习得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启发意义。
下面本文就对二语习得的理论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二语习得理论简介(一)习得―学习假说第二语言的学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
语言习得是学习者潜意识过程中的产物,是其在用目标语言进行交流,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注重语言的形式,而只关注交流的内容。
语言学习则是学习者有意识学习的产物,以获得和语言相关的知识为目的。
[1]通过研究发现,这种潜意识的语言习得者在日常交流过程中不能流利的使用语言,而语言学习者则能够在实际中将语言运用自如。
(二)监控假说这一假说说明语言习得系统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而语言学习系统要想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具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有效的选择和运用;二是要具有一定的语言形式,使语言使用者具备运用语言的正确形式,使监控系统发挥作用;三是语言使用者必须要熟知使用语言的规则。
[2](三)情感过滤假说这一假说强调,语言的输入必须要通过情感的过滤,才能够被语言学习者所掌握,而这些情感因素包括了自信、焦急等情感。
[3]但是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如果情感因素过于强烈,就会阻碍语言输入的进行,对语言的学习造成阻碍。
探析二语习得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 “ 【关键词】二语习得 英语教学 输入假说 方法应用 【摘要】二语习得理论经过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近年来其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尤其在英语教学方面的作用十分显著。如何把英语教学工作做好是英语教学工作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就从二语习得理论的习得—学习假说、输入假说等五个方面出发,重点以输入假说为例进行介绍,通过论述它的主要原则、特点和存在的缺陷等几方面的问题,探讨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和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二语习得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对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提供一个合理的语言心理基础,因此,国内外二语习得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启发意义。下面本文就对二语习得的理论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二语习得理论简介 (一)习得—学习假说 第二语言的学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语言习得是学习者潜意识过程中的产物,是其在用目标语言进行交流,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注重语言的形式,而只关注交流的内容。语言学习则是学习者有意识学习的产物,以获得和语言相关的知识为目的。[1]通过研究发现,这种潜意识的语言习得者在日常交流过程中不能流利的使用语言,而语言学习者则能够在实际中将语言运用自如。 (二)监控假说 这一假说说明语言习得系统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而语言学习系统要想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具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有效的选择和运用;二是要具有一定的语言形式,使语言使用者具备运用语言的正确形式,使监控系统发挥作用;三是语言使用者必须要熟知使用语言的规则。[2] (三)情感过滤假说 这一假说强调,语言的输入必须要通过情感的过滤,才能够被语言学习者所掌握,而这些情感因素包括了自信、焦急等情感。[3]但是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如果情感因素过于强烈,就会阻碍语言输入的进行,对语言的学习造成阻碍。 (四)自然顺序假说 该假说中强调的是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的学习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而且这种顺序与学习者的背景情况没有关系,他们所掌握的语言结构和语法知识的顺序是一样的。 (五)输入假说 这一理论强调了语言学习者必须先理解语言的输入,才能够学习语言,这一理论同时还强调,语言的使用能力不是后天培养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形成的,因此它关注的是语言的习得,而当语言的输入超出了学习者目前的水平时,学习者就很难理解输入的材料,在这种情况下的语言习得就是没有价值的。[4] 二、二语习得理论中输入假说的详细介绍 (一)输入假说的原则 1.语言输入的i+1原则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果习得者所接触的内容很容易理解,就无法激发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动机,这样对英语的学习也是不利的。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略高于他现有水平 的语言内容和语言技术,且习得者能够集中注意力对于这种内容和技巧进行理解,这样才能产生习得,这就是他的i+1原则,其中i指的是学习者现有的水平,1表示的是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知识材料。[5]这个原则就强调的是语言的学习者需要从一个低级阶段过渡到该机阶段,其语言输入的资料中需要包括下一阶段的新内容,这样才更容易接受,这样学习者才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通过不断努力学习到语言的结构技能。 2.语言输入的此时此地原则 此时此刻原则是指在语言的输入过程中,所有的信息都应该是真实的,因为语言的习得只有在真实的环境中才能够产生,才能够排除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而产生习得的效果,这就是此时此地原则。 3.语言输入的有效性原则 输入假说的前提是,语言的输入必须是有效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习者充分的接收到大量的语言信息。语言的习得是通过对所输入信息的理解而产生的,因此习得者必须要懂得所输入的语言材料,材料一定要具有有效性和实用性。[6]对于复杂的材料,习得者往往会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语言的形式结构上,忽略了其内在的意义,这样就丧失了语言输入的本意,所以说,语言的输入一定要坚持有效性原则。 4.正确处理习得与学习的关系 学习过程只能够掌握语言的相关知识,却不能获得真正的语言,这一过程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校正与检测,并不能真正的应用到实际生活的运用中,只有通过习得才能够真正实现输入的语言耳朵灵活运用,因此说,在语言输入的过程中,一定要将这种无意识的自然而然获得信息的习得方法和自觉获得知识的学 习方法有效的结合,来保证语言输入的成功性和有效性。” 5.实现语言输入三个阶段的合理过渡 在语言输入的初级阶段,学习者还未具备一定的使用能力,因此这一阶段应该着重锻炼其听力能力,以此来刺激听觉器官,掌握大量熟悉词汇,再根据这些词汇理解输入的内容;在第二个阶段,克拉申认为是“早期语言表达阶段”,要注重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注意的是语言的表达需要与能力相适应,[7]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激励教学,不要让学生产生挫败感,这一阶段的训练内容比形式结构更重要;最后阶段就是语言的显示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的提高,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巩固,最终实现语言的输出,完成语言出入的全过程。 (二)输入假说的特点 1.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者学习语言的必要条件,倘若学习者接触的语言都是与自己无关的且自己不理解的内容,那么就不会对此产生兴趣,这样的学习是毫无意义的,对于习得者来说是浪费时间,因此说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选取可理解的内容,实现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 2.非语法程序 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有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将习得与学习紧密结合,因此说以习得为目的的教学中按照语法程序安排教学内容是没有必要的,也是具有一定局限的,非语法程序安排更适合自然环境下的语言输入教学。 3.关联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要想使语言的习得有效果,内容的选取需要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这样才能够对材料进行有意义的加工,并且对此产生兴趣。 根据资料显示,越是学习者未接触的内容,就会越感兴趣,因此说抓住这一方面来考虑,将关联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实现语言的输入。 4.广泛的输入量 这一特点主要是针对i+1原则阐述的。目前情况下,我国外语教学的不理想现状的原因之一就是低估了语言的输入量,学习者要想掌握语言知识,单单学习语言形式、结构和词汇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会运用,广泛的阅读和课外活动的结合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说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增加i的比例,通过广泛的语言输入量来达到语言输入的目的,实现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目标。[8] (三)输入假说存在问题 1.过分夸大语言输入的重要性,不能揭示出其转化为内在知识的过程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大脑会受到语言情景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如学习知识的准确度、学习能力等内部环境的影响,因此不能够判断语言输入是否能够转化为学习者的内在知识,因此说输入假说过分的夸大了语言输入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作用,不能明确揭示出其转化为学习者内在知识的过程。 2.忽视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语言输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更好地进行运用交流,但是输入假说中过分地强调了语言输入的作用,认为其是获取知识的决定力量,却忽视了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这是该假说的一个缺陷。 3.简化了语言学习的过程 第二语言的学习毕竟不等同于母语的学习,受到地域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第二语言的学习不具备母语学习的优势环境,因此需要加强第二语言的学习,而输入假说中,却简化了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将语言的习得与学习孤立开来,这样就不能够达到语言输入的最终目的。 二、二语习得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输入假说为重点进行论述 (一)习得和学习相结合的运用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将习得和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这两种方式是语言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不可或缺的方法。[9]虽然现在的英语教学没有习得的自然环境,但是也不能够忽视习得的作用,这方面的缺陷老师可以在课堂内外创造更好的习得环境来弥补不足。同时要正确认识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学习在内容系统化、知识完整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习得和学习恰当的结合,将语言的形式和功能合理运用,既重视形式教学,又不忽视能力的培养。 (二)对于情感过滤假说的应用 情感过滤假说中强调过,对于语言的接受效果会受到学习情感如焦急心态等的影响,因此英语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方设法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多鼓励学生,进行肯定教学、愉快教学,同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此来减少学生情感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情感过滤假说中同时强调了兴趣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英语交流的乐趣,只是每天在枯燥的阅读中度过,为考试而学习,这样就加大了学生学习中的情感过滤,产生不良的效果。[10]因此老 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无论是在听力、口语还是在阅读、写作的过程中,都能够享受英语带来的乐趣,都能够感受到英语世界中的无穷魅力,这样才能增加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情感因素转变为激励因素。 (三)在语言输入过程中的运用 1.保证内容的可读性和易懂性 学习语言最基本的是要保证语言内容的可读性和易懂性,由于西方人和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政治经济、历史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要选取恰当的内容进行讲解,这对于老师的备课要求就提高了,老师不仅要熟悉学生所要学的内容,还要熟知这段内容的背景,以方便语言知识的输出,同时老师还要讲现在所讲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结合,保证知识的可读性和易懂性,建立起整体的知识框架结构,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保证丰富的教学资源 学生单纯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是很难将语言学会的,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足够的教学资源,为此,老师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进行网络互动教学,利用网络上的语言知识增加教学资源。英美报刊也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报刊中涉及到英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有社会评论等热点问题,将这些资源利用起来,对于英语教学具有巨大的意义。 3.增加口语交流的内容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往往都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学生在下面记录,学到的都是书面知识,单调而枯燥,而对口语的练习却相对缺乏,这样的哑巴式英语不能够达到语言输入
2018年37期总第425期ENGLISH ON CAMPUS浅谈二语习得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实践文/孟君一、中介语的本质“中介语”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72年在其《中介语》中提出中介语假说,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学习的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假说。
中介语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者来说是指在学习目的语过程中使用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
由此可以推出,中介语是第一语言(母语)和第二语言系统互相作用的产物。
语之间的过度语言,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二、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相似性1.发展序列。
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来了解L1和L2语言习得的本质。
这些研究表明,尽管有个别例外,但L1和L2的学习者大多都遵循一种发展模式。
Rod Ellis (1984)详细介绍了发展序列的概念以及概述了语言学习的三个发展阶段:沉默期、公式化语言、结构和语义的简化。
第一发展阶——段语言沉默期,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研究发现:儿童在习得母语的自然环境下,要经历大约一年的“听”的过程,然后开口说出第一个词。
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L2语言习得,语言沉默期的长短因人而异。
第二个发展——阶段公式化语言,研究表明公式化语言无论是在本族语的言语中还是在L2的言语中都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Krashen(1982)指出这些表达式有特定的形式,所有的话语都是通过记忆来学习的(e.g. I don’t know____我不知道….)以及模板(Can I have a ____? 可以给我一个……?)Rod Ellis(1994)指出公式化语言在书面语和口语中被广泛使用,能够应对各种不同的情景对话,例如打招呼问候性言语。
这一类语言通常是整体提取并且无需经过分析处理。
第三阶段——语义结构简化,L1和L2学习者将结构和语义简化应用到他们的语言中。
结构简化是指省略语法功能词(例如冠词,助动词)的形式;语义结构简化是指省略实词(例如名词,动词)的形式。
二语习得与外语学习的关系对中小学外语教学的启示一、引言第二语言是指学习者学会母语后在课堂内或课堂外再学习的另一门或两门、甚至多门语言。
二语习得理论始于西方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我国的二语习得研究起步较晚,从上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引进、介绍和评述西方学者的二语习得研究成果和新观点。
至此,我国外语教学界打破了传统的僵局。
通过交际进行语言教学,让学生体验真实情景下的语言交流,增强了趣味性和文化背景的知识性,丰富了课堂上的学生活动。
中国英语教学是二语习得还是外语教学?围绕这个问题,本文在探讨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对中国环境下的英语学习进行了学科定位并深入分析了在我国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创设外语学习环境的意义和举措。
二、外语学习与二语习得的学科定位及异同探微外语学习中的“外语”,指在母语以外,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在课堂环境下有意识地学习、但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交际用途不甚广泛的语言。
二语习得中的“二语”,则是指在母语以外,在官方、商业及社会中广泛应用着的语言,这种语言的习得是在自然环境下通过潜意识学习语言的过程。
因此,基于中国社会环境现状的英语教学和学习应从属于外语学习范畴。
无论是二语习得还是外语学习,都离不开充足的目的语语境,语境对外语学习是不可或缺的。
但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我国远没有第二语言学习者所享有的那样广泛的语言环境。
二语习得者由于是在目的语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并且往往为了生存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明显的综合性学习动机,他们与周围人的广泛接触又给他们提供了充足的语言环境;这种环境中目的语不仅输入量大,而且真实地道。
真实环境的熏陶和“浸染”使学习者能够逐渐地、无意识地习得目的语。
而我国的外语教学通常是在课堂里进行的,一方面语言输入量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带有明显的工具性甚至功利性学习动机。
但是,外语学习和二语习得都不外乎是一种新语言的学习过程。
因此,将二语习得理论适当地应用于我国外语教学实践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语言的本质以及掌握语言教与学的规律有重要意义。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假说与幼儿英语教学【摘要】二语习得的关键期假说是指在特定年龄段内学习第二语言会更容易、更有效。
本文首先概述了二语习得的理论,介绍了关键期假说的基本概念,然后探讨了幼儿英语教学的方法和实践策略。
接着对幼儿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探讨了关键期假说对幼儿英语教学的启示。
最后展望未来幼儿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强调了二语习得理论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英语学习的特点和教学方法,为幼儿英语教学的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幼儿英语教学、理论概述、教学方法、实践策略、有效性评估、启示、发展方向、结语1. 引言1.1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假说与幼儿英语教学二语习得的关键期假说是语言习得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其认为在某个特定的年龄范围内,学习者更容易习得第二语言。
而幼儿英语教学作为二语习得的一种情境,也受到了这一理论的影响。
幼儿英语教学是指在幼儿园或学前教育阶段对幼儿进行英语学习和教育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幼儿的语言习得能力处于相对敏感的阶段,对语言的接受和模仿能力较强,因此适合进行英语教学。
在幼儿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阶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幼儿的语言习得效果。
对于幼儿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评估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假说对幼儿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未来,随着教育理论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幼儿英语教学也将朝着更加科学、灵活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语言习得,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正文2.1 二语习得理论概述二语习得理论是指人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形成心理过程和规律的一种理论。
根据二语习得理论,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能力与母语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具体的过程与方式上存在着差异。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对第二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的阶段。
二语习得理论视角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启示与借鉴一、二语习得与英语学习存在的差异高职高专英语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二语习得理论作借鉴与应用。
其一,英语教师自身需要充分明确“二语”和“英语”两者的精准界定。
在婴儿出生的那一天起最早接触的并长期进行习得的语言,被人们称之为第一语言,我们俗称的母语。
“第二语言”主要是指在本国内与母语具有等同地位,通常是官方主推的语言,为了教学改革及学生的未来就业或者其他因素引入的一种全新的通用语言――外语。
外语,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背景下,现在还没有被人们充分应用,但是仍然可以用于未来的外事活动或者是其他跨地域的文化交流环境下使用的一种语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外语仍然是与学生的母语具有同等地位并受到学生认可的一种语言,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被学生广泛应用。
二、当前高职英语教学发展的实际现状基于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背景和国内的实际发展情况,用外语用口语交流已经十分的普遍。
学生使用外语交流,是以英语为主要的交流语言。
为此,英语这一语言作为一门专业的语言教学课程,占据着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中最重要的地位,其英语人才的培养也成了当前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的头等大事。
但是眼前的高职高专院校在开展英语教育工作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急需教师解决它。
最近几年,由于高职高专院校连续扩大招生范围,导致了大部分的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源整?w素质低下,英语基础薄弱,自主学习意识十分差。
现阶段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活动,通常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英语教师为教学核心,严重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形式,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1]。
三、二语习得理论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与借鉴(一)明确师生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全面突出英语习得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当前我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还是停留在书本教学基础上。
学生由于自身缺乏实际的英语语言学习情境,很难实现自主习得的英语学习目标。
由此,我们得知,教师正确的教学和引导对学生学习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浅析二语习得与英语学习
摘要:以毕节学院的学生为例,贵州的英语学习者普遍基础较差。究其原因,
其中之一便是英语学习者本身的习得方式有问题。本文将从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
及二语习得的角度出发,探究二语习得者如何能在此理论基础上提高英语学习的
效果。
关键词:普遍语法 二语习得 毕节学院学生
由于历史及地理原因,贵州的教育一直处于相对较弱的阶段,而英语教育与
其他省份相比差距更为明显。学生学不好英语,除去上述原因之外,这其中的原
因当然是各种各样的,有的是教师知识水平有限,或是教学方法不当,有的也许
是硬件环境不够好,但是还有一个原因,也许是相对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英语学
习者本身。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学习自己母语之外的另外一门语言时,他
们常常会受到“普遍语法(international grammar or universal grammar)”的影响。
那么什么叫做“普遍语法”,它又是怎样影响语言学习者的二语习得的呢?下面,
本文将以贵州省毕节学院的学生为例,从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理论及乔姆斯基的国际语法的角度来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1. 普遍语法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乔姆斯基和其他的一些语言学家就提出了普遍语法
理论。他们认为普遍语法是人类所特有的一套语言知识体系,存在于所有正常人
的大脑之中。普遍语法包含了一套普遍原则,利用这些原则,就可以不断的合成
短语。在此理论之下,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天生的,而非后天通过学习得到的。人
的大脑中天生就有了这样一套学习语言的机制,只需外部环境中的语料刺激即可
开启。这一理论解释了儿童为什么可以通过匮乏的语料去习得完整的语法规则。
而对于成年的二语习得者而言,情况便有所差异了。
2. 二语习得与普遍语法理论间的关系
二语习得指的是人们在掌握了自己的母语之外学习另外一门语言。就教学而
言,它不是指教师如何去交,而是学生如何去学。作为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生
在进行英语学习时,常常受到母语思维及表达方式的影响,即产生语言学习的迁
移现象。根据Odlin为语言迁移所下的概念,所谓迁移,其实就是目的语同任何
已习得语之间因同异造成的影响。而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便被称为语言学习的
负迁移现象。与之相反,当学生在进行二语习得时,能根据母语和既有的经验,
找到二者相似之处,从而更好更快的掌握二语,这便是及其有利的好方法。当然,
还有一种情况是二语习得与母语完全没有交集,学习者也完全不受母语的影响,
但是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
3. 毕节学院学生的英语学习中问题及分析
毕节学院的学生多数从初一开始学习英语,到大学时已经学了至少六年的时
间,然而,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即使是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的考试,其
英语水平也仍然不高。他们依然难以顺利的阅读英文原版著作或是流利的撰写英
语论文。除去他们自身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些问题是他们之间普遍存在的。首先,
在英语发音上,基于英语语音和中文的不同,他们的发音多数会受到中文,甚至
是贵州方言的影响,从而不够正确流畅,影响交流。另外,在英语阅读及写作方
面,学生常常会受到中文思维的影响,不能正确的理解英文文本,或是不能正确
的使用英语语法,句法进行写作。口语表达上更是如此,很多学生都习惯了要把
要说的话先用母语在脑子里过一遍,再生硬的翻译成英语说出来,大大的影响了
交流的流畅性,同时还有可能造成词不达意。总之,学生们由于受到了母语的限
制,在英语学习时处处体现出负迁移现象,大大影响了英语水平的提高。
4. 毕节学院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可使用的方法
一方面,学生应该尽力避免母语在二语习得时的消极影响,而扩大母语在二
语习得时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在了解了普遍语法及二语习得的基本理论
及相关联系之后,应该尽量改变传统的错误的英语学习方式。要想提高英语水平,
就必须要尽量避免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汉语负迁移的影响。大家不妨从以下三个方
面来做努力:多做英汉对比,及时纠正错误;多看多想多记,形成英式思维;多
做翻译练习,提高表达能力。只要大家只要在平时的学习和写作中尽量做到以上
几点,英语水平必定能有所提高。
另外,有一种基于二语习得基础上的方法,“新语法翻译法”,是从母语出发
来习得目的语的方法,可以作为一种英语习得方式。它基于普遍语法的基础,也
有基于母语的现实经验为保证,是一种正迁移的母语与目的语学习方式。有兴趣
的同学也可一试。
5. 小结
总之,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英语成绩,
并更好的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虽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是总是有法可
行的。从学生自身的角度而言,更好的理解乔姆斯基关于二语习得的相关理论,
一定能对英语学习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Gass, S. (1986). Language universals and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Language Learning, 39, 497-534.
[2]Doughty, C., & Williams, J. (Eds.).(1998). Focus on Form in Classroom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White,L.(1989).Universal Grammar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ohn
Benjamins.
[4] White, L. (1986) Implications of parametric variation of adul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pro-drop parameter. In V. J. Cook (ed.).
Experimental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Pergamon.
[5] White, L. (1989) Universal Grammar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msterdam: Benjamins.
[6]Zobl, H. (1990) Evidence for parameter-sensitive acquisition: a
contribution to the domain-specific versus central processes debate.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6/1, 1-38.
[7]戴曼纯.UG理论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2):
22—25.
[8]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