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理论与现代英语教学
- 格式:docx
- 大小:30.10 KB
- 文档页数:8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在《第二语言习得原理和实践》(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中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The Monitor Theory)并以五个假说为基础论。
此理论在应用语言学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第二语言学习及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尽管围绕这个理论的争议不断,但毫无疑问的是它能够准确描述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及机制,完整地把握和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进而为更好地开展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路。
本文拟从分析克拉申的监控理论入手结合我国英语教学的客观情况,探讨和摸索一种更具有针对性的英语教学模式。
二、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包括五大假说,即习得――学习假说( 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和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1.习得――学得区分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Hypothesis)。
这是五大假说中最基本的。
在这个假说中,克拉申对“学得”(Learning)和“习得”(Acquisition)的概念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区分。
“学得”和“习得”指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学习方式,这两种方式相互区别并且彼此独立。
“学得”指学习者在有意识的情况下通过学习语言规则和形式去获取语言知识;“习得”是一种潜意识的过程,指注意力集中于意义层次上的交流,像儿童学习母语那样,在交际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学会使用第二语言。
二语习得理论及其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影响[摘要]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大概形成于二十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有35年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语言方面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对二语习得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研究 ,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也各具特色。
在语言教学研究领域,母语(native language)和外语(foreign language)、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和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是两组不同的相对概念。
本文通过对一些著名二语习得理论的阐述,来探讨一下这些理论对于我们当今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口语教学的影响,且最重要的是二语习得理论对于口语教学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第二语言习得二语习得理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影响从我国出现对外语的学习开始,尤其是经历改革开放的大潮之后,外语作为一项国际间交流的主要途径越来越多的为我们所重视。
在我们掌握母语的同时,第二外语的学习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因此,也就有了第二外语习得这个概念和相关理论的研究,并最终指导我们的实际语言的交流和学习。
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简称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
人们从社会、心理、语言学等角度去研究它。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大概形成于二十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有35年的历史。
它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学习者学习第二外语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描写,并分析影响二语习得的内外部因素。
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二语习得研究是个新领域,大都借用母语研究、教育学研究或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
概括地说,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为了系统地探讨二语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
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教学法的附庸,为服务提高教学质量而存在,但是随着时代变迁,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有了自己的研究领域而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浅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作者:马倩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9年第03期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儿童或成人习得母语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外语学习一般是由第二语言习得而来。
第二语言习得通常是在母语环境中学习非母语。
小学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起点,英语教师应重视有关第二语言习得(以下简称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
为此,笔者梳理了二语习得领域关于语言输入、输出和互动的重要理论,并通过分析和总结,探讨语言输入和输出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进而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一、相关理论与第二语言习得1.输入假说及互动假设克拉申(Krashen)认为,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通过接受和理解输入信息,从目前的i水平提高至“i+1”水平,以此遵循自然习得的顺序。
朗格(Long)认为,说话人是通过修饰交际模式,如解释、重复、减速或与第二语言说话人合作来保证思想交流。
因此,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设:交际调整提高理解,理解导致习得。
2.最近发展区理论二语习得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没有孤立的语言输入,也没有孤立的语言输出,在社会互动中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的关系,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都因受到互动过程的调节而改变。
维果茨基(Vygotsky)认为,儿童的认知有两个发展水平,即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ZPD)就是指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在成人的指导或与能力更强的同龄人合作达到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在二语习得领域,最近发展区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合作式学习是如何促进语言学习的。
二、教学实践与第二语言习得1.语言输入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克拉申主张,学习者应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大量阅读和倾听各种语言输入材料,这是促进语言习得发展的有效途径。
向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输入方法,其中之一是基于内容(content-based)的教学。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笔者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发掘可以让学生接触的学习内容,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激发和调动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语言习得活动中。
基础教育参考·2019/03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儿童或成人习得母语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外语学习一般是由第二语言习得而来。
第二语言习得通常是在母语环境中学习非母语。
小学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起点,英语教师应重视有关第二语言习得(以下简称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
为此,笔者梳理了二语习得领域关于语言输入、输出和互动的重要理论,并通过分析和总结,探讨语言输入和输出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进而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一、相关理论与第二语言习得1.输入假说及互动假设克拉申(Krashen )认为,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通过接受和理解输入信息,从目前的i 水平提高至“i+1”水平,以此遵循自然习得的顺序。
朗格(Long )认为,说话人是通过修饰交际模式,如解释、重复、减速或与第二语言说话人合作来保证思想交流。
因此,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设:交际调整提高理解,理解导致习得。
2.最近发展区理论二语习得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没有孤立的语言输入,也没有孤立的语言输出,在社会互动中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的关系,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都因受到互动过程的调节而改变。
维果茨基(Vygotsky )认为,儿童的认知有两个发展水平,即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ZPD )就是指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在成人的指导或与能力更强的同龄人合作达到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在二语习得领域,最近发展区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合作式学习是如何促进语言学习的。
二、教学实践与第二语言习得1.语言输入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克拉申主张,学习者应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大量阅读和倾听各种语言输入材料,这是促进语言习得发展的有效途径。
向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输入方法,其中之一是基于内容(content-based )的教学。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笔者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发掘可以让学生接触的学习内容,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激发和调动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语言习得活动中。
792006年第12期下学术理论现代企业教育M OD ER N EN TERPR I SE ED U C ATI O N 现代企业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要求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外语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上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对此就颇具影响力!80年代初,受乔姆斯基(C hom skey)的语言习得机制理论(L anguag e A cqui sit i on D evi ce)的启发,克拉申(K r ashen)建立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一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由五个假设组成:1.习得与学习区分假设(T he A cqui si t i on-L ear ni ng D i st i nct i on H y po t h esi s)这是克拉申理论的出发点,是五个假设中最基本的假设在这个假设中,克拉申将我们平时所说的学习概念一分为二,即习得(acqui s i t i on)与学习(l ear ni ng)克拉申的习得是下意识的,非正式的,自然的,甚至是拾遗式的语言学习过程那么什么是学习呢?克拉申将学习与习得形成鲜明的对照学习是指有意识地,正式地,明确地学习语言的规则,即:语法根据他的理论,习得与学习是成人学会第二语言的两条途径一是下意识地自然吸收,类似幼儿学母语,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语言这个过程就是语言习得另一条途径即是通过有意识地学习,理解运用语言规则,这也就是语言学习在克拉申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儿童才具备自然吸收语言的能力在过了关键期(cr i t i cal per i od )之后,人们只能依靠自觉地学习,才能掌握第二语言而克氏的理论却提出:成年人仍然具有自然吸收语言的能力要掌握一门第二语言,主要靠习得学习可以获得知识,而知识只对运用语言起监测作用2.自然顺序假设(T he N atur al O r der H ypot hesis)克拉申在总结美国第二语言教学的经验时发现:不管学习的第一语言(母语)是什么,不管他们的文化背景多么不同,但他们掌握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法的一般顺序是大致相同的3.监控假设(T he M on i t or H ypothesi s)从区别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出发,此假设认为只有习得才能引导学生开始用第二语言来表达,只有靠习得才能培养起语感(som et hing so unds r i g ht and f eel s r i gh t ),才能流利地,顺畅地运用目的语(t he t ar get l anguage)进行交际而语言学习只起监控作用(m oni t or )--用学会的语法规则来检查语言的准确性4.输入假设(T he I n put H y pot hesi s)这是怎样习得的假设,在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中处于重要位置克拉申在多本论著中强调输入的重要性,因为它回答了语言学习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怎样才能习得一种语言在输入假设中,克拉申一再强调的com pr ehensi bl e i nput 是指稍微高出学生现有水平的大量反复出现的输入内容5.情感过滤假设(T h e A f fecti ve F i l ter H y pothesi s)这是关于不同情感与非母语习得关系的假设克氏据此认为:虽然情感对习得机制并无影响,但情感因素起着阻碍或促进输入浅谈二语习得理论与英语教学武颖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226008摘要本文从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出发探讨该理论对我国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外语教学传到大脑语言习得器官的作用克拉申把情感因素分三类:动力:动力大的学生习得更多;自信心:自信心强的人习得更多;焦虑程度:焦虑程度低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由于成人情感过滤能力强于儿童,故输入效果低于儿童因此,要创造一种情感过滤程度低的环境,以排除心理障碍,降低情感过滤程度,作为输入的前提和输入效果的保证综合上述,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可概括为如下两点:(1)习得比学习更重要(2)为了能够习得语言,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所提供的语言输入应该超出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其次,心理障碍应该小些,以便使输入易于吸收二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与我国的外语教学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是在长期实践研究中获得的并得到了国内外专家不断推广和应用对改进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有很多启示(1)提高输入的数量与质量根据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是导致语言习得的关键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能否做到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是关系到外语教学成败的关键要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提高学习效率,我们还必须在增加语言输入量上下功夫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充分利用课内教学的时间外,我们还应大量增加学生课外听和读的数量,让学生坚持每天30-60分钟的课外听和读,听读那些有吸引力的材料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对层次较高的学生,除教材外,还可以从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的文章中增加语言的输入量另外,在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入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提高输入的质量克拉申在1982年还曾提出:对于新的语言材料输入,有两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并吸收一是教师采用简明易懂的方法进行输入,一是学生充分地利用上下文他认为一个好的语言教师,无论学生目的语的能力如何,他都能使输入的材料为学生所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调控语言输入的难度,提供适量的语言信息和语言知识,如语法知识文化背景等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充分利用他们本身已具有的语言能力,有效地推导有关联的意义,达到正确地理解(2)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外语教学的重心几乎全部都放在了教师如何教的问题上人们普遍认为,在外语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然而认知心理学的出现,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学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心理的内在发展和他们的心智能力,而不是客观刺激和强化的作用根据教育学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大力宣传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和英语作为工具获取信息的实用性,对学生加强学习动机教育,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80现代教育现代企业教育M OD ER N EN TERPR I SE ED U C ATI O N及时对学生的进步鼓励,使他们在参与语言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总之,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中所强调的习得输入语降低情感过滤的思想对我国的外语教学很有启发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他的理论有些地方有极端化的一面关键是我们应根据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使我国的外语教学效果有较大的提高参考文献:[1]S .D .K r ashen.Second L anguage A cqui sit i on andSecondL anguag e L eani ng,Per gam on,O x f or d.1981[2]S .D .K r ash en.Pri n ciplesandPract iceinSecon dL ang uageA cq uisit ion ,Per gam on,O xf o r d,1982[3]吴丁娥.克雷申和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J].现代外语.1990.3课堂教学规范化能够克服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对于实现学科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把握以下几个问题一课堂教学规范化的地位和作用在规范课堂教学中为了准确把握课堂教学合理筹划课堂教学内容结构确定适宜的教学标准要求必须明确一堂课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是本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即对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技能的影响及本堂课应承担的教学任务二是本课对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发挥的教育功能是培养思想觉悟还是传授基本理论是打好基础知识还是培养应用能力都必须从学科教学目标与本堂课教学目的的内在联系上加以明确三是与前一课和后一课的关系即本堂课与前导课在衔接上有什么要求本堂课与后续课有什么关联合理确定一堂课规范的内容的基本范围做到一课有一课的具体任务一课有一课的规范内容充分发挥每一课的地位和作用二课堂教学规范化的标准课堂教学规范化必须针对教学内容把握教学标准课堂教学规范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要求不仅对课堂规范的具体操作有导向作用提供基本思路而且对规范内容有制约作用无论是哪个学科的规范不论采取什么方式规范不论达到什么要求都应依照这个标准来实施标准之一课堂教学目的必须与学科目标相一致这种一致的关系不是完全的照搬照套而是按照学科目标与本课堂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以及由此赋予本课堂任务要求达到教学目的标准之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重点必须与课堂教学目的相一致课堂教学目的实质是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教学重点为支撑的有机整体因此规范中必须围绕课堂教学目的选择内容围绕内容的内部结构确定重点标准之三教学方法手段必须与内容相适应教学方法手段的好不好是通过教学内容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而评定的方法手段的规范关键在于与内容相适应选择最能形象简练地反映或说明道理让学生能够理解能够掌握技能操作教学方法手段就是正确的三课堂教学规范化的基本依据规范课堂教学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规范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规范化应把握的几个问题陈建锋东营职业学院东营257091摘要课堂教学规范化是根据教学大纲和计划的总体要求在科学系统正规的学科设计基础上对课堂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确定的标准和方式关键词课堂教学规范化的基本依据一是要考虑教师队伍的素质状况教师的素质不仅决定着课堂教学规范的水平而且也决定着课堂教学规范化的落实质量因此在规范课堂教学时要考虑到本单位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落实能力等情况规范的标准过高或过低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目的的实现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二是要考虑学生的素质起点课堂规范的内容高于或低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基础都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课堂规范时必须研究学生的素质状况确定规范的内容起点增强规范的针对性三是要研究内容的难易程度因为规范课堂教学要以提高效益便于实施为原则所以在课堂规范时要以内容的难易定繁简如果内容的难度较大施教中不便于操作或学生不便于掌握这样的内容从结构到形式甚至引用的示例作业等都应严格系统地规范如果是简单的内容便于施教和掌握可以简单地进行规范从而发挥各位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课堂教学规范化的实质课堂教学规范的实质是围绕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手段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一是集中统一规范本学科每一章每一节和每一课的教学目的即学科目标分解出各章的目的再由各章的目的分解出各节的目的再由各节的目的分解出每一课的目的把教学目的一步步量化从而由量变到质变使教学一步步迈向培养目标学生既要从宏观上熟知学科的教学目标又要在每堂课的教学中落实教学目的做到宏观与微观的有机联系达到融会贯通准确把握各层次的教学目的更好地指导课堂规范和实施教学二是围绕课堂目的规范教学内容在规范中要保证教学内容服从服务于教学目的使教学目的在课堂上真正落实三是根据内容要求选择最有效的方法手段既要考虑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又要避免一堂课中方法手段的重复运用既要考虑器材设备的保障条件又要尽量节省运用方法手段的时间这几种因素应该综合权衡系统规范确保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规范是一个动态系统要不断深化随着学生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学内容必然要作相应调整尤其是课程结构要进行较大的调整教学方法手段要不断地探索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在规范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推进课堂教学规范化向前发展把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语习得及英语教学研究中的认知学派二语习得是指学习者从母语以外的其他语言中获得语言知识、运用及纠错的过程。
二语习得领域中的一大派别是认知学派,该学派的学者们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认知过程,指导者应该能够帮助学习者建立正确的语言认知,进而帮助他们有效地习得语言。
一、二语习得原则与认知学派二语习得的原则包括:1.语音听力优先原则,使学习者能够理解并发音正确。
2.有意义的输入原则,即了解、理解且可以应用学习材料。
3.复习原则,通过频繁重复学习材料,巩固学习效果。
4.定期测试原则,以检验学习者的水平并提供指导。
认知学派认为,学习者应该被视为能动的认知过程,能够通过学习来获得理解和知识。
此外,认知学派也关注学习者的内在思维过程,学者认为,学习者的内在思维与学习社交环境中的经验相互作用,从而推进语言习得。
二、理解学习者认知过程的重要性了解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应该如何教授语言,从而更好地指导学习者。
通过认知学派,教育者可以了解到学习者基于自身经验及过往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并帮助学习者建立准确的语言认知。
换言之,不同的学习者会表现出更好的学习效果,因为他们会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以适应他们的认知背景。
例如,学习者可能对于单词和句子的结构及其带有的意义有深入的了解,从而可以更快地掌握语言规则及其应用。
此外,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记忆杀手,如情感、动机等因素也会影响学习者的计划和决策,显然,语言教育者需要了解这些因素的影响,以帮助学习者形成良好、有效的语言习得方法。
三、如何应用认知学派的方法进行英语教学英语作为世界各地使用较广的语言,其教学潜力对于研究进行二语习得和认知学派的学者已经提供了许多知识点。
以下是几个方法:1.使用直观的教学工具,如图片、视频资料等,以帮助学习者形成视觉记忆。
2.让学习者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以促进交往和学习。
3.在课程中使用“彩虹口袋”等有趣且可重复使用的教具,以便于学生了解语法的各方面。
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实际教学的影响及启示——以克拉申理论为例解读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英语教育学课程论文题目: 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实际教学的影响及启示——以克拉申理论为例姓名: 李静茹学号: 201332010514 班级: 2013级 5班日期: 2016年6月评语成绩教师签名:目录摘要 (i)1.引言....................................................................................... .. (1)2. 二语习得理论的对英语教学的具体影响……………………..…….………………….1 2.1习得——学得假说………………….…………………………………………..….2 2.2 情感过滤假说………………………………………………….……...……….…23. 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英语教学的启示………………………………………….…………..34. 总结...............................................................................................3 参考书目.. (5)摘要本文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着手,分析了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英语教学活动的影响及启示。
以著名语言教育家斯蒂芬?克拉申的两大假说理论,习得——学得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为例,分析了理论对于教学活动的指导意义,包括其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的解释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
关键字:二语习得;习得——学得假说;情感过滤假说;英语教i1. 引言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
只是作为第二语言是开始于幼儿期,包括按时间的第三次或以后的任何语言的学习。
二语习得研究是为了系统地探讨二语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
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二语习得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80年代中期开始在我国起步。
20多年来,这一研究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在各分支领域都有比较突出的成果面世。
与此同时,二语习得研究日益呈现出跨学科的特点,借鉴了如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许多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已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语言学范畴。
二语习得研究对英语学习的实践有着多维的指导意义,本文仅从英语教师的角度出发,浅析该理论中几个对于教学有启发的理论,并探讨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可能性,以期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水平和效能。
这些理论包括关键期理论、“i+1”理论和中介语石化理论。
一、关键期理论对关键期理论(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的研究始自1959年。
神经生理学家Penfield 和Roberts从大脑可塑性的角度,提出十岁以前是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Lenneberg则从医学临床经验,以神经生理学的观点系统地解释语言学习的关键期。
他认为人的大脑从二岁开始侧化(lateralization,也叫做边化。
人的大脑左半球主要负责语言,而右半球感知非语言声音及音乐旋律,同时也支配着视觉和空间技能。
认知功能和感知功能位于大脑的某一半球上被称为侧化。
由于大脑的每个半球都有独特的功能优势,因此两个半球的专长是互利的。
侧化的过程被认为是一种发育成长的过程,即大脑侧化在基因中已安排好,但尚需时间逐渐实现侧化。
)在侧化完成前,人是用全脑来学习语言,约在11-19岁左右,大脑会完成侧化,从此,语言学习主要由左边大脑负责。
人脑“侧化”后的语言学习不如全脑学习时期来得好。
因此,语言学习最好在大脑完成侧化之前,这段时间被称为“语言学习关键期”。
后来的语言学家对这一假设多有论述。
虽然关键期理论还停留在假设层面,但是却似乎已经被国内的很多英语教师和家长奉为金科玉律了。
大家都把英语学习的年龄重心一再下移,外语学习者日益呈现低龄化特征。
二语习得理论与英语教学设计导言: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如何有效地教授英语成为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二语习得理论作为指导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对于教师们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二语习得理论与英语教学设计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教学设计建议。
一、二语习得理论简介二语习得理论是指研究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规律的学科。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是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提出的“输入假设”和“获得假设”。
输入假设认为,学习者通过接触到的语言输入来习得语言,而非通过教师的指导。
获得假设则强调了语言习得是一种自然的过程,与学习(通过学习语法规则等)是不同的。
这些理论为教师们提供了指导,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方案。
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
教师需要将二语习得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首先,教师应该提供丰富的语言输入,例如通过阅读、听力训练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语言材料。
其次,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此外,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教学任务和评估方式。
三、教学设计建议1. 创设真实语境: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真实生活场景,如购物、旅行等,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语言的习得。
2. 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完成任务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任务,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如音频、视频等,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供多样化的语言输入。
教师可以使用电子白板、投影仪等设备,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学习英语。
二语习得理论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发布时间:2021-11-03T05:56:33.024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1期作者:刘小荷[导读] 还对一些影响学生第二语言能力习得的内外部影响因素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临沂大学教育学院 276000摘要:在目前我国所有中小学学校义务教育中,英语教育作为其重要内容构成,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二语习得过程是一种指语言学习者通过自己有意识不断学习或通过无意识不断学习从而掌握除了母语以外的一门基本语言的一种过程。
本文将以SLA为研究基础,探讨其对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影响,通过相关实证分析研究,我们发现:二语习得理论中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能有效提高目前我国小学英语教育的教学质量,它对我国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也具有重要指导性的作用。
最后,我认真反思了自己研究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并就此给出了一些相关研究建议。
关键词:小学英语;二语习得理论;英语教学一、二语习得理论研究(一)二语习得理论的概念第二语言习得(简称SLA)通常认为是指一个儿童或成人在获得自己母语后开始学习另一种(第二)语言的一个过程。
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逐渐重新发展出并成为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的独立研究学科。
其主要研究重点方向主要是关于英语学习者的共同第二语言能力特征及其语言发展中的变化,还对一些影响学生第二语言能力习得的内外部影响因素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二)二语习得的相关理论1、习得—学得区别假说克拉申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就是关于“习得”和“学得”的区分。
他认为,“学得”和“习得”不能完全划上等号,直接有效地促进第二语言能力发展取决于语言习得,而学者对语言结构的有意识理解是“学习”的结果。
克拉申强调了“习得”的重要性,但并未排除“学得”的作用。
2、监控假说它所要展现的也就是“语言习得”与“语言学得”的内在相互关系。
lightbown和lespada指出,学得语言系统不仅可以对整个习得语言系统所应用产生的各种语言格式进行小小的更新调整与不断完善,它同时起到了监检的重要作用。
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实际教学的影响及启示首先,二语习得理论强调了输入的重要性。
输入是指学生接触并理解语言的过程。
理论认为,学生通过接触大量的有意义的输入,才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学习语言。
这对教师意味着,他们应该提供大量适合学生水平的输入,例如真实的片段以及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话题材料,同时还应提供多种形式的输入,如听说读写。
这样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其次,二语习得理论强调了输出的重要性。
输出是指学生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
理论认为,通过输出,学生可以将他们掌握的语言知识应用到实际交流中,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活动和任务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输出的练习。
例如,通过角色扮演、讨论话题、写作等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再次,二语习得理论强调了语言的认知过程。
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分析来掌握语言规则和结构。
教师可以通过语法介绍、语言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认知能力。
同时,学生应该鼓励进行元认知的思考,即关于学习过程的思考。
例如,学生可以反思自己的学习策略,思考哪些策略是有效的,哪些策略是能够提高自己学习效果的。
最后,二语习得理论强调了情感的重要性。
理论认为,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并提供支持和鼓励。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个别化的教学方式,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和指导。
综上所述,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实际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提醒教师应该提供适当的输入和输出机会,鼓励学生进行语言认知和元认知的思考,并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理论,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英语习得过程。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如何有效地掌握这门语言是一个关键问题。
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英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一个复杂而多元化的领域,涵盖了众多的学者和观点。
其中,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克拉申认为,学习者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入,即略高于其现有语言水平的语言材料,才能实现语言习得。
同时,情感因素如学习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程度等,会对语言输入的吸收产生过滤作用。
如果学习者的情感状态不佳,即使有足够的输入,也难以有效地习得语言。
在英语教学中,应用“输入假说”意味着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真实且有趣的英语语言材料。
例如,通过播放英语电影、歌曲、展示英语原版书籍和杂志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到多样化的语言表达和语境。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互动也应使用自然流畅的英语,为学生营造一个沉浸式的语言环境。
为了确保输入的可理解性,教师可以运用肢体语言、图片、实例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新的语言知识。
“情感过滤假说”则提醒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支持和鼓励的学习氛围。
对于那些学习积极性高、自信心强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挑战,推动他们不断进步;而对于那些容易焦虑、缺乏自信的学生,教师则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比如,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支持和鼓励,减轻个体的压力。
同时,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应采取宽容和引导的态度,避免过度批评导致学生产生恐惧和抵触情绪。
除了克拉申的理论,互动理论也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
互动理论强调语言习得是在学习者与他人的交流互动中发生的。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学习者能够获得语言输入,并根据对方的反馈调整自己的语言输出,从而不断提高语言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堂互动活动,如对话练习、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
也谈二语习得理论与英语口语教学摘要: 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口语教学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英语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们进行了不断探索, 在理论上达成一些基本的共识; 我们可以在实际的口语教学中运用这些理论, 更好的提高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关键词: 二语习得英语口语教学语言交际一、二语习得理论与英语口语教学误区1. 中继语言和和英语口语课上的“有错必纠”中继语言( Inter Language ) 是二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的语言连续体, 其发展必须经过一个渐进的阶段。
二语习得研究表明, 中继语言行为中由于第一语言干扰所犯的错误极少, 语言学习者所犯大部分错误是中继语言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
作为学生的导师和引路人, 好的教师就会积极研究探索, 在理论上找到立足点, 指导自己的教学, 做良师益友, 引导学生做到事半功倍,口语学习才能更上一层楼。
2. 二语习得的V形发展与“熟能生巧”Lightbown 曾经将二语习得描述为V形发展。
学习者在一段时间里对某个句型进行集中的操练, 学习者似乎掌握了其正确的用法,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就会忘记, 重新出错。
因为语言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 新的语言知识的习得会导致原有系统的重新构建, 操练好的语言形式在这个构建过程中会发生变化, 再次使用时就会出错。
每位口语教师都在苦苦思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 这需要我们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 相信科学, 敢于挑战传统, 敢于冒险探索, 使口语教学也“与时俱进”。
3. 语言的“输入假说”与“中国式英语”克拉申的“输入假说”认为:“人们怎样习得语言?我们是通过可懂输入习得语言的,注意力集中在信息上, 不是集中在形式上。
”输入假说既能说明儿童语言习得, 也能说明成人语言习得。
它表明, 在语言习得中头等重要的是听力理解, 口语能力则会水到渠成。
我们吸收克拉申“输入假说”中合理的成分, 即重视语言的输入。
二语习得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语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构成要素。
相对来说,语言分为母语和非母语两种形式,人类语言是通过自然母语的习得以及其他语言的学习获取的。
二语习得通常是指人类个体在母语习得之后对其他任何非母语语言的学习。
语言习得理论主要研究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结果。
外语教学中,借助于二语习得理论来指导和优化教学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意义深远。
本文以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为视点,针对二语习得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概述现代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对人们相互进行思维、情感或意念交流的声音行为的概括,它是人们用来传递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交际工具。
二语习得是在自然掌握了一定母语系统的情况下,在第二语言的特定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二语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者的个性差异以及自身素质等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
二语习得理论,是在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及其语言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目的是客观的描述解释关于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特征、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发展变化规律,并分析影响二语习得的各种因素。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引起了语言学界普遍关注。
概括地说,二语习得研究是通过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描述学习者获得第二语言的本质和过程。
其有关外语教学的理论精华如下:1语言输入理论: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认为,语言输入是指学习者在语言环境中所接受的语言信息。
人类语言的掌握是通过无意识的习得或有意识的学习两种方式获得的。
克拉申认为,习得方式要比学习方式更重要。
可理解性语言是语言输入的关键。
2 语言输出理论语言输出是指学习者在熟练掌握一定的语言信息后,运用已经获得的语言信息技能进行练习,发出可理解性输出,已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
语言输出受语言习得环境以及学习者自身的素质影响巨大。
3 情感过滤假设克拉申理论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要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
[作者简介]宋艳,女,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英语)。
Application of Krashen ’s Input Hypothesi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Contemporary English Teaching———Taking Xilinhot Senior High School as an Example ○Song Yan(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22)[Abstrac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o master a language rather than mothertongue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or guidance.In this thoery ,the most popular and comprehen-sive theory is Krashen ’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Krashen ’s theory has great implica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ccording to the Krashen ’s input hypothesis in SLA ,there are some implic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English teaching in Xilinhot Mongolia senior high school.This paper mianly focus on how to put this thoery into realistic English teaching class.[Key word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put hypothesis ,English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5-0169-03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o master a language rather than mother tongue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or guidance.[1]5In resent years ,linguists and psychologists conduct large amounts of re-searches on this issue.However ,the most popular and compre-hensive theory is Krashen ’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Krashen is a teacher of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He began to study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early 1970s ,and put forward the eminent theory in 1980s.The theory in-cludes five hypothesis ,they ar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 ,monitor hypothesis ,input hypothesis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and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In fact ,Krashen ’s theory is a theoretical and systematic conclusion to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in resent decades.His theory reveals the mechanism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also has a fruitful and practical effect o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The input hypothesis is the core part of Krashen ’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Besides ,he even discussed this hypothesis in a monograph.Krashen argues that there will have acquisition only when the learner keep contact with the comprehensible input ,that is to say ,slightly higher than his existing language level ,besides ,learner also need to focus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rather than understating of the form.This is called “i +1”for-mula.In this formula ,I represents learner ’s existing language level ,1represents the language material which i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e learner ’s present exiting language level.According to Krashen ’s theory ,this kind of input does not need instructor deliberately to provide to the learner ,as long as learner can un-derstand the input ,which is adequate and understandable ,theacquisition will be automatically formed.That is to say ,learners should first understand the meaning ,and then he will naturally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structure.In addition ,the input hypoth-esis also stresses that language ability is not taught ,it is formed by contacting with large amount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over time.Therefore ,comprehensible input is the key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Krashen argues that the ideal input should hav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1.Comprehensibility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put language material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While ,incompre-hensible input is just a kind of noise for learners.2.Interesting and relevantWith the purpose of making the language good for language acquisition ,it is vital to process the meaning of the language.If the language material is interesting ,meaningful and relevant with each other ,the learner will learn the language imperceptibly.The above two points ,especially the first points ,is the key to language acquisition.If the learner violates the rules ,lan-guage learning will be inefficient and invalid.When the language level is beyond the learner ’s current language level ,or the lan-guage material lacks of interest and relevance ,it is difficult for leaner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language input ,therefore ,there is no value i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acquisition.In conclusion ,understanding of input materia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a basic and necessary requirement.In other word ,there is no language acquisition without comprehen-—961—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年第5期sible input.3.Language input should be adequateIn order to acquire new language structure ,it is not enough for learner to do many exercises or read some short essays.How-ever ,Learners need to continuously do a large number of collo-quial exercises and extensive reading.In China ,there are many linguists and exports do lots of re-searches on input hypothesis in SLA.Wang Dawei (1997)dem-onstrates that the non -natural input has a significant meaning to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nd he puts forward the whole in-put pattern.Besides ,Zou Weicheng (2000)argues that oppor-tunity is the key for language input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He also combines his theory with Ellis ’G language input theory to discuss teacher ’s timing and condition of language in-put in domestic classroom situation.Luo Lisheng (2001)argues that Krashen ’s input hypothe-sis is in foreign environment ,it is posed in the basic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the foreign language academic environ-ment has greatly changed.b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learning ,Kreashen ’s input hypothesis may still have some im-plications on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Kreashen ’s input hypothesis makes us realize that we should pay full attention to language input in different circumstance ,inside or outside the classroom.In the proces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we should provide relatively real language environment for language learners.Kreashen ’s input hypothesis also makes us realize that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depends on visual language input —reading ,therefor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visual language in-put.Meanwhile ,there are lots of foreign linguists and exports do researches on input hypothesis in SLA abroad.In order to explain how input becomes understandable ,Long posed interaction hy-pothesis on the basic of input hypothesis in 1980s.Long argues that input can be understood because of the interactional modifi-cation.In his view ,the more interactive activities between the second language leaner and the native speakers take place ,the more meaningful consolation and fancy negotiation appears.At last ,learners will receive more comprehensible input.However ,this hypothesis does not explain how input leads to the acquisi-tion.Also ,there are many scholars questioned :meaningful ne-gotiations would not necessarily lead to comprehensive input.For example ,if learners are under pressur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purpose of communication ,learners used to adopt body lan-guage ,facial expressions and physical display strategy to avoid communication problems.Krashen ’s theory has great implica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In China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gives priority to classroom teaching ,therefore ,the language material used in classroom teaching is very important ,because it is related to the language input.The tradition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grammar learning ,basically ,the language teaching mainly focus on the vocabulary and grammar.Students rarely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practice ,even if they practice ,they just mechanically imitate to make simple sen-tences.We must admit the objective defects of language teach-ing.At the same time ,we are also trying to improve the class-room environment ;I do this kind of research because there are such defeats.In 2012,I participated in the internship in a senior high school in Xilinhot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Inner Mon-golia.At that time ,I was under the help of an experienced teacher who always ask me to give som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x-ercises to the students.Basically ,these exercises include some single topic selections ,verb collocation ,grammar correction ,etc.After learning the textbook ,students directly go to do the exercises.This is their conventional forms of language input.In the process of my internship ,I can hardly see students use oral English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Besides ,in the exer-cise ,there are many wrong expressions.At that time ,I thought ,does those exercises make sense ?What will happen when they come across some foreigners in airport or some other public places ?Can they communicate with them smoothly ?Can they ap-ply their language into practice on the basis of that kind of form of language input ?Since Xilinhot is a remote an underdeveloped areas ,there are few foreign teachers in Xilinhot ,consequently ,students in Xilinhot have rare opportunity to communicate with native speak-ers to improve their language competence.They lack of recour-ses ,indeed ,they lack of language environment.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eachers to give students adequate language in-put ,provide interesting and comprehensible language material ,and create an appropriate language output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to study English.Since there is current new English Standard Curriculum in China ,it is difficult for teachers or re-searchers to change the original textbook randomly.Indeed ,there are rules and regulations.And students may feel uncom-fortable with the authentic British book which does not contain a single Chinese character.Some of them may feel strange.While ,the most point I concern is the language text.It is tough to design.Because it is difficult to measure students ’language levels though a piece of paper.however ,Krashen ’s input hy-pothesis has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t has the extremely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The research of this theory exceeds the value of this theory.And this theory offers the reference for China ’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ccording to the Krashen ’s input hypothesis in SLA ,there are some implic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English teaching in Xilinhot senior high school.1.The significance of comprehensible input.In the classroom ,teachers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vide comprehensible input for students.Teachers should also con-stantly adjust their language input based on the feedback of students.Besides ,teacher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rather than the explanation of gram-mar structure.In addition ,teachers should provide some mean-ingful ,relevant and familiar language material to students ,and guide them to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input according to their o-riginal knowledge and context.When necessary ,teacher can also use some other teaching auxiliary means ,such as multimedia ,pictures ,slides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materi-al.2.Create a harmonious and comfortable learning environ-—071—TEACHING RESEARCH Song Yan /Application of Krashen ’s Input Hypothesis of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Contemporary English Teachingment for studentsThe classroom is the main learning place for students;a good learning environment will greatly facilitate the learning effect.According to the input hypothesis,an ideal classroom should have thes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a.Students should be at the center place.Teachers should be the designer and manger;what’s more,teachers should teach students the way of cultivating the ability of self-study.b.Teachers should create a simulated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and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using language.It is not real-istic to let everyone go abroad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it is impossible.According to the specialty for Chinese students,teachers should carefully design each teaching step and teaching activities,besides,the content of the activities are supposed to be interesting and comprehensible,teachers are supposed to cre-ate simulated context lively and vividly for students to practice and foster their ability to use the language.3.Pay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input;culti-vate student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In the classroom,if teacher explain the relevant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it will stimulate students’interests in 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help them better understand the learning content of the language material.【References】[1]Ellis.R.1985.Understanding Second Lau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Krashen,D.1985.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Longman.[3]荆增林.对克拉申输入说的异议[J].现代外语,1991b (1).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在当代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内蒙古锡林浩特市蒙古中学为例宋艳(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要]第二语言习得是在过程中学习掌握一门语言,而不是在自然条件下或指导下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学习。
二语习得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1997年Ellis发文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定义做了如下阐释:在课堂内外学习除母语以外的一种语言即为二语习得。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始,便有不少学者对二语习得相关概念进行研究,美国著名学者Larry Selinker于1972年标志性地提出“中介语”理论,一般认为这是二语习得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的正式标志。
在经过将近50年的研究与演进后,二语习得这一主题逐渐与其他社会学分支学科有了更多交集。
二语习得研究不断的扩充与发展对国内的英语教学实践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为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资料。
著名语言学家Kreshen在Chomsky语言习得理论机制的影响下,于二十世纪80年代初提出一系列相比此前研究更加完备的二语习得模式,该模式立论于五大假说,分别是:情感过滤假说、输入假说、自然顺序假说、习得与学得假说和监察假说。
本文将结合这五种假说,论述它们对实际英语教学的启发和其实践运用方式。
一.监察假说和习得与学得假说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在Krashen的研究中,他提出学习语言的基本方式主要有两种,即习得和学得。
习得指的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大量输入或者使用语言从而在潜意识里大量地获取该语言;学得则更强调主观能动性,是指学习者主动地学习该语言自身的规则,从而掌握该语言。
除此之外,Kreshen还着重强调,习得和学得两种方式在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需要有机结合,两者缺一不可。
这一观点对于实际英语教学的启发意义在于,它指出课堂上在重视强调先天环境创造的习得方式时,也应该对学得这种后天相对成体系的培养学习方式倾注更多精力。
在英语教学中,因为难以获得完全自然习得语言的机会,这就需要我们去刻意营造习得环境。
尤其对于儿童期之前的孩子,他们处于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浸透式的第二语言输入能帮助他们获得本族语的水平,如教唱歌曲歌谣,看动画小短片,辅助其阅读绘本等。
而对于儿童期以后的学生,可以通过组织英语角活动,鼓励同伴之间多用英语交流或播放原声电影和音乐等帮助他们习得外语。
二语习得理论与现代英语教学
摘要:如何能把英语教学工作搞好是英语教学工作者关心的一个问题。
文章旨在探讨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中关于习得、语言输入、降低情感因素等假设,以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以探讨英语教学的方法,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二语习得理论;习得与学得;语言输入;情感过滤
一、二语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是在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
二语习得理论对当今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就已经从不同的方面对二语习得进行研究。
近30年来,第二语言的多面性和多方法的研究格局导致了该领域中的理论层出不穷。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Chomsky的语言习得机制论的影响下,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StephenD.Krashen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并在其著作PrinciplesandPractice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中对二语习得的过程和本质提出了5种假设:
习得与学得假设
Krashen认为,二语习得者有两种获取语言的能力内化
目的语的方式。
一是通过“语言习得”,即无意识地构建语言体系获得语言能力的方式。
二语习得者通过自然习得,以无意识的方式用目的语进行交流,语言能力也随之提高。
以往人们一直认为只有儿童才具备自然习得语言能力,而Krashen在神经语言学的研究中证明:成年人仍然具有自然习得的能力。
二是“语言学得”。
学得是有意识地掌握语言的过程。
学得者完全意识到其在学习第二语言,他们通过努力,有目的地学习和讨论有关规则。
输入假设
该假说认为二语习得产生的一个条件就是:习得者需要有比其现有水平更高的语言输入。
假定学习者现有的水平为“i”,则其理想的输入应为“i+1”。
即学习者所接受的语言输入要超出其现有的水平,他们明白其中的大部分,但仍然有一部分需要做出努力,从而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Krashen认为,语言输入既不能远远超出学习者现有的水平,如“i+2”,也不能接近其现有水平,如“i+0”,只有稍高于“i”,即“i+1”,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这一假设教我们怎样习得,回答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如何习得语言的问题,这在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情感过滤假设
这是关于不同的情感与非母语习得关系的假设。
情感过滤说认为,有了大量适合的输入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
好目的语,因为二语习得的进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
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收,情感因素起着阻碍或者促进输入传到大脑语言习得器官的作用。
Krashen把情感因素分为3类:动力:动力大的学生学得更多;自信心:自信心强的学生习得更多;焦虑程度:焦虑程度低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
由于成年人情感过滤能力强于儿童,故输入效果低于儿童。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造一种情感过滤程度低的环境以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降低情感过滤程度,从而作为输入的前提和输出效果的保证。
监察假设
从区别语言的习得与学得的角度出发,此假设认为只有“习得”才能引导学生开始用第二语言来表达。
只有靠“习得”才能培养起语感,才能流利地、顺畅地运用“目的语”进行交流。
而语言学得只能起到监控的作用,即用学会的语法规则来检查语言的准确性。
这种监控可以发生在说或写的之前或之后。
这一假设设定学习的结果能够对语言的准确性有一定的监督功能,而且强调对学生的“监督”应恰到好处,不宜过急或过多的问,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的实际活动上。
自然顺序假设
语言习得理论研究表明,成年人掌握语法项目的顺序与儿童掌握这些项目的顺序大致相同。
即有的语法结构习得较
早,有的语法结构习得较晚。
如英语中的进行式“V+ing”形式总是先被习得,而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加“s”形式总是后被习得。
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根据其教学经验,分别对:习得与学习假设,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简单地进行分析并结合现实情况提出建议。
习得与学得相结合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习得与学得不可分离。
事实上,习得与学得是语言能力获取过程中的两种不可或缺的方式。
我们不能因为外语教学中没有习得的自然环境而否定语言中习得机制的作用,也不能一味强调习得的作用而否定教学中学得的意义。
一方面,二语习得本身包括自然习得和指导性习得。
国内外语学习者虽然很难获得自然习得机会,但可以通过营造更好的课堂与课外的指导性习得环境来补充。
另一方面,根据Krashen的监察假说,尽管习得在外语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正式的学得能够对习得内容加以系统化,进行编辑和监控,并对其中的不足或者错误的部分进行改造和弥补。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语言形式和功能的融合,既要重视语言形式的教学,也应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已经对英语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用全英语教学,尽量模拟和创设有利于学生习得的
环境,把习得和学得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学生便能够在有意识的理性环境中较为轻松和有效地掌握英语。
注重语言输入的质量与数量
听、说、读和写是掌握一种语言的4项基本技能,其中听和读是学习者信息输入的主要方式。
一些以特定主题为中心的教材就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
在这类教材中,一篇主课文加上一篇谈论同一个主题的课后阅读,从而使得一些词在文章中高频率的出现。
这种方式既可以帮助学习者主动地吸收和利用这些词汇,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交际语料,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进行交际的动机和能力。
以往中国的英语教学中,在内容输入的环节上大多采用的还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方式,这种方法收效甚微,因为新信息的输入并不能使学习者真正地掌握并应用这门语言。
因此,我们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并且,在内容输入这个环节上,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结合一定的情景多渠道地输入。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有效地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带给学生一种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感官效应于一体的语言环境,从而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求知热情,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输入效果。
另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有深度的题目,引导学生通过因特网的搜索引擎访问相关专业的英文网站,获得大量专业性的英文资料进行学习和讨论。
注重情感因素,培养学习兴趣
根据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情感因素包括一个人的兴趣、动机、信心和焦虑等因素。
Krashen还认为,可理解的输入,只有在情感过滤低的时候才可以实现。
由于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不以二语习得为取向的现实,即不以交际为英语教与学的主要目的。
学生在学英语的过程中享受不到语言交际的乐趣,只是被动的为考试而学,无法确立明确的学习动机和设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的。
这就加大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过滤,进而严重地影响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就情感过滤而言,在上文中提到的因过分监察而给语言学习者造成的语言挫败感,也是当今教与学的实践中影响语言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师要转变观念,强化情感因素的重要性意识,创造情感过滤低的语言学习环境。
为此,教师应做到: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营造一种较为轻松愉快的输入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提高其学习乐趣;对于学生的表达,应侧重于其意义而不是其形式。
即不应太多地去纠正学生在英语表达的过程中所犯的语法错误,而应对其所表达的具体意义加以关注。
这样,就能避免打击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有助于降低其焦虑感;还应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正确评价其学习效果。
不应只顾教学进度和课堂教学的流畅性而放弃反应较慢、成绩较差的学生。
在课堂上,提问应视学生的不同情
况而做到难易相宜。
尤其对基础差的学生要耐心地启发和引导,多加以鼓励和表扬。
三、结论
诚然,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中国的英语教学,我们应该在借鉴的基础上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英语教学路子和模式。
中国的英语教育应以“自然环境中的表意为目的”,在语言交际中不做“过分监察”,教师提供“可理解的输入信息”,并严格遵循语言学习的“自然顺序”,帮助学生去除“情感过滤因素”的消极影响。
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在学生接近二语的语言环境中,逐渐养成用英语思维以及讲英语的习惯。
逐步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以及保持学生自信的学习态度,从而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具有国际视野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胡文仲.语言习得与外语教学[J].外国语,1984(1).
3、戴炜栋,李定芳.试论外语习得若干重要因素[J].外国语,1994(4).
4、李莉.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述评[J].郑州大学学报,1997(4).
5、张尧学.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XX(8).
6、郭晓燕.关于双语教学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育,XX(6).
7、罗来成,王建红.关于普通高等院校双语教学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XX(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