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格式:ppt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40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与能力: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演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比较,树立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与难点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历史材料分析能力是历史教学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
本课设计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史实材料作铺垫,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在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教学情境当东方人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陶醉在田园牧歌式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头已经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这说明什么?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第二环节:明确课标知识见学案说明第三环节:自主学习概要2◎◎ ◎第四环节:师生合作交流问题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背景)学习西方什么?有什么影响?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不断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一课时: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本节重点: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思想;本节难点: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和维新思想1、开眼看世界:①概况:林则徐【措施、地位】魏源【《海国图志》—内容、影响】②特点:派别:地主阶级开明派指导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内容:军事技术学习方向:西方【欧美国家】目的:维护封建制度;③影响:开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新思潮;开阔眼界和心胸,有利于思想的解放;④局限:没有付诸实践;⑤原因:列强侵略激化中国民族矛盾,先进中国人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①含义:引进西方的先进的生产技术来维护中国的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②派别: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奕 等地方督抚和总理衙门,以汉族地主为主】③方向: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④学习内容:生产技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和二工的技术;⑤目的:维护封建统治;⑥影响:自身发展:加深学习西方,促进思想解放;指导实践:促进洋务运动的开展,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⑦局限;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埋下了失败的伏笔。
⑧原因: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洋务派的推动;3、维新思想①原因:洋务运动的展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西方学说在中国的传播【西学东渐】;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的加深;②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早期维新派和康梁思想】③典型:早期:时间、代表、主张、局限;成熟期:时间、代表、作品、主张;④方向:西方欧美的资本主义国家⑤目的: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挽救民族危亡;⑥内容:政治上;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文化上:改革教育,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科技;⑧影响:思想自身:进一步加深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促进思想解放和民族的觉醒,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指导实践:推动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
当堂练习:《学习指导》P57随堂基础巩固《高考调研》课时作业十四的12道选择题第二课时: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本节重点:三民主义的含义本节难点:三民主义的背景、内涵、影响1、三民主义的形成①背景:民族资本主义比较迅速的发展;19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民族矛盾和民主矛盾进一步激化;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的实践和斗争;②派别:资产阶级的革命派;③提出:1905年《中国同盟会总章》中提出同盟会的纲领《民报发刊词》的阐发④内容:民族主义【含义、地位、民族革命】民权主义【含义、地位、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含义、地位、民生革命】⑤影响:思想自身:促进思想解放,进一步加深对西方的学习【革命方式、民主共和制度】,指导实践: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力的愿望,推动辛亥革命的开展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深入开展;⑥局限: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不彻底;⑦性质: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2、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的提出①背景:国共合作的实现,国民大革命的开展;②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③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④影响:成为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推动国民大革命在全国的开展;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入发展;⑤比较:与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明确反帝,彻底反封】与新三民主义的比较;【反帝反封的相同点;阶级性的根本差异】⑥实质: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课堂练习:《学习指导》的当堂演练《高考调研》93页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