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的增殖.docx
- 格式:docx
- 大小:20.36 KB
- 文档页数:2
高一生物《细胞增殖》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高一生物《细胞增殖》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高一生物《细胞增殖》说课稿1一、说教材内容及地位“细胞的增殖”是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大致分为“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细胞通过分裂进展增殖”,“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四部分。
重点以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为例学习有丝分裂的知识,并通过比较,让学生观察并归纳动物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一样点和不同点。
继而领悟出二者的一样点: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了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即是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在高中生物学习中起到了承下启上的作用。
学生从前面几章理解了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构造和功能之后,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细胞增殖,学习起来并不会很陌生;同时,细胞增殖也是以后学习减数分裂,DNA复制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遗传规律的根底。
本节内容更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学目的〔一〕知识目的:1.使学生掌握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明确细胞增殖对维持一切生命活动和延续种族的意义。
2.知道细胞增殖的方式和意义。
3.区分有丝分裂各时期,掌握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及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
4.会区分动物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
〔二〕才能目的:1.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运用数学方法处理和分析^p 实验数据的才能。
2.养成批判性考虑问题的才能。
3.可以利用多媒体获取生物信息。
〔三〕情感目的:1.使学生学会从微观把握生物体的变化,并形成构造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思想。
2.树立辩证唯物的运动观、开展观。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细胞周期及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教学难点: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间DNA、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难点打破:通过观察动态的多媒体课件,使抽象问题详细化,再结合传统讲授的教学形式,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易于承受,同时以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化考虑,再加以随堂训练,攻克难点的同时完成才能目的四、说学情分析^p本节授课对象为高一的学生:1、学生在初中已学过“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对有关癌症的知识也有所理解,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根底。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第11讲细胞的增殖1.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也能进行有丝分裂B.有丝分裂前的间期进行染色体复制后,细胞核中DNA数目加倍而染色体数目不变C.高等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主要区别分别发生在前期、末期D.有丝分裂的结果是使母细胞中DNA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解析:有丝分裂的结果是使母细胞细胞核中的DNA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而细胞质中的DNA不一定能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D错误。
答案:D2.分裂期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一种促进染色质凝集为染色体的物质。
将某种动物的分裂期细胞与G1期(DNA复制前期)细胞融合后,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来自G1期细胞的染色质可能提前复制B.融合细胞核DNA含量是G1期细胞的2倍C.来自G1期细胞的染色质开始凝集D.融合以后两细胞仍按各自的细胞周期运转解析:融合的细胞由于分裂期细胞中相应物质的作用,染色质凝集,无法进入S期进行DNA的复制,所以染色质不再复制,A错误;分裂期细胞中核DNA含量是G1期的2倍,分裂期细胞与G1期细胞融合形成的细胞中核DNA含量是G1期细胞的3倍,B错误;当分裂期细胞与G1期细胞融合后,题述物质就会促进G1期细胞中的染色质凝集为染色体,C正确;融合后G1期细胞中的染色质凝集,无法进行染色质的复制,因此不会进入分裂状态,D错误。
答案:C3.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都认为,人类胚胎第一次有丝分裂时是由一套纺锤体负责将染色体分离到两个细胞中,而最新研究表明实际上有两套纺锤体参与染色体的分离过程,其中一套分离父本染色体,一套分离母本染色体。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两套纺锤体在时间或空间上的不同步,可能会导致早期胚胎染色体异常的比例增加B.根据资料推测,人类受精卵中应存在四个中心粒,两两成对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C.该研究成果有可能颠覆人类对个体发育起点的认知D.两套纺锤体牵引着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的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解析:两套纺锤体在时间或空间上的不同步,容易导致染色体分配异常,使早期胚胎染色体异常的比例增加,A正确;受精卵中有两套纺锤体,需要四个中心体,一个中心体由两个中心粒组成,则中心粒的个数为8个,B错误;根据资料分析,受精卵的第一次有丝分裂实际上有两套纺锤体参与染色体的分离过程,来自父方的染色体和来自母方的染色体并没有真正融合到一起,这有可能颠覆人类对个体发育起点的认知,C正确;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D正确。
细胞增殖
教学目的:
1.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知识。
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的知识。
教学重点:
1. 细胞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各期的特征。
2. 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难点:
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特点。
教学用具:
计算机、投影仪、CAI课件,每个学生准备4根10 cm左右的细铁丝。
教学方法:
本堂课采用的具体教法为“三主·三段·六环〞目标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在整体上把教学看成一个系统工程,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将其贯穿于教学的三个阶段〔课前、课堂、课后〕,同时立足课堂,将课堂优化成六个环节,即:预习课本→认同目标;创设情景→点示目标;尝试探究→揭示目标;变式练习→强化目标;归纳总结→深化目标。
课时安排:1课时。
第 1节细胞的增殖
1.多细胞生物体体积的增大,即生物的生长,既靠增大细胞的体积,还要靠增加细胞的数量。
2.不同动植物同类器官或组织的细胞大小一般,器官大小主要决定于。
3.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
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4.是重要的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5.细胞在分裂之前,必须进行一定的。
细胞增殖包括:和整个连续的过程。
6.细胞周期:。
其包括两个阶段:。
7.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同时细胞有。
8.分裂期的前期:期的染色质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
核仁逐渐,核膜逐渐。
从细胞的发出,形成一个的纺锤体。
染色体分布在纺锤体的中央。
9.分裂期的中期:每条染色体的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这个平面的位置成为。
10.分裂期的后期:每个分裂成两个,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由纺
锤丝着分别向细胞的移动。
这两套染色体的和完全相同。
11.分裂期的末期:纺锤丝逐渐,出现了新的。
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了一
个,细胞板有细胞的向,逐渐形成了新的。
大多数子细
胞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的状态。
12.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与植物细胞的基本相同。
不同的特点是:第一,动物细胞有由一对构成的中心体,中心粒在倍增,成为两组。
中心粒的,发出无数条放射状的,
两组中心粒之间的形成了。
第二,动物细胞分裂的末期不形成细胞板,而是细
胞膜从细胞的,最后把细胞成两部分,每部分都含有一个。
13.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
14.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因而在细胞的和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
15.因为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的变化,所以叫做。
16.细胞无丝分裂的过程比较简单,一般是,,缢裂成为两个细胞核;接着,整个细胞从中部成两部分,形成两个子细胞。
17.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等细胞。
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进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的细胞。
染色体容易被着色。
18.解离液是,目的是用药液使。
19.漂洗:待根尖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的玻璃皿中漂洗。
20.染色:把根尖放入盛有质量浓度为的龙胆紫溶液或。
21.制片的目的是使,有利于观察。
22.把制成的装片先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扫视整个装片,找到分生区细胞:。
再换成显微镜仔细观察,首先,然后再观察。
注意观察各时期细胞内的特点。
最后观察的细胞。
23.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观察的有丝分裂装片。
24.装片的制作流程为:。
25.统计全班的结果,求每个时期细胞数目的。
1.细胞生长细胞分裂
2.无明显差异细胞数量的多少
3.小低细胞表面积与体积
4.细胞增殖
5.物质准备物质准备细胞分裂
6.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分裂间期分裂期
7.DNA 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适度的生长
8.间消失解体两极纺锤丝梭形散乱
9.着丝点赤道板
10.着丝点姐妹染色体牵引两极形态数目
11.消失核膜和核仁细胞板中央四周扩展细胞壁分裂间期
12.中心粒间期周围星射线星射线纺锤体中部向内凹陷缢裂细胞核
13.染色体经过复制之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
14.DNA亲代子代稳定性
15.纺锤丝和染色体无丝分裂
16.细胞核先延长核的中部缢裂成两部分缢裂
17.根尖、芽尖分生区独立不同分裂时期碱性染料
18.盐酸和酒精混合液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19.酥软清水
20.0.01g/ml或 0.02g/ml醋酸洋红液
21.细胞分散开来
22.低倍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高倍找出分裂中期的细胞前期、后期、末期的细胞染色体形态和分布分裂间期的细胞
23.马蛔虫受精卵固定
24.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25.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