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西方协商民主与我国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制度作者:肖春艳, XIAO Chun-yan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政协,重庆,北碚,400711刊名: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SOCIALISM年,卷(期):2009,11(6)被引用次数:1次参考文献(10条)1.王洪树协商民主的复兴:民主政治的现代反思[期刊论文]-民主与法制 2007(03)2.卢瑾当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现状与启示[期刊论文]-政治学研究 2008(05)3.邓小平文选 19944.毛泽东文集 19995.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 20066.毛泽东选集 19917.陈家刚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期刊论文]-政治发展研究 2007(02)8.杨勇关于人民政协法制化问题的探讨 2009(01)9.毛泽东选集 199110.王金红协商政治与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期刊论文]-唯实 2004(02)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1.肖春艳西方协商民主与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期刊论文]-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2.石兆文.Shi Zhao-wen协商民主若干问题探讨[期刊论文]-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4)3.乐正.谢志岿.Le Zheng.Xie Zhigui人民政协与中国特色的公共治理[期刊论文]-学术研究2009(6)4.彭航试论协商民主视野中人民政协对人类民主事业的贡献[期刊论文]-传承2007(7)5.张汉为.陈勇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及其实践特征[期刊论文]-法制与社会2008(2)6.丁保河.DING Bao-he人民政协运行机制的软法视角[期刊论文]-内蒙古社会科学2008,29(1)7.马宁.Ma Ning试论推进政协制度建设对发展协商民主的重要性[期刊论文]-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8.袁峰中国形态协商民主的成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政治学分析[学位论文]20069.刘勇论政治协商制度与政治稳定[期刊论文]-理论导刊2005(11)10.张献生.吴茜坚持、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期刊论文]-新视野2007(5)引证文献(1条)1.李朝林试论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协商民主[期刊论文]-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4)本文链接:/Periodical_cqshzyxyxb200906009.aspx。
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实用版3篇)篇1 目录一、协商民主的理论渊源及其特点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三、协商民主与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四、协商民主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五、结论篇1正文一、协商民主的理论渊源及其特点协商民主是一种民主理论和实践形式,起源于古希腊的民主制度。
协商民主强调各方利益的协调与共识的达成,通过多方参与、平等协商、充分表达和民主决策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其主要特点包括:人民主体性、平等协商、民主决策和多元参与。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度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包括政治协商、民主协商、社会协商和基层协商等;二是加强协商民主的程序建设和规范,确保协商民主的实施;三是充分发挥协商民主在决策、监督、参与等方面的作用,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
三、协商民主与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是协商民主的具体实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民政协的组织体系、政治协商的程序和方式、协商民主的实践应用等。
政治协商制度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实现人民民主和国家的稳定发展。
四、协商民主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协商民主是多党合作的重要体现,也是政治协商制度的核心内容。
通过协商民主,各政党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达成共识,共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同时,协商民主也有助于完善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提高政治协商的实际效果。
五、结论总之,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理论和实践形式,在我国政治体制中具有重要地位。
篇2 目录一、协商民主的理论渊源及其特点二、中国的协商民主制度体系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的研究四、协商民主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五、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实践与挑战篇2正文一、协商民主的理论渊源及其特点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理论,起源于古希腊的民主制度。
民主一词源自古希腊词“democracy”,由“demos”和“kratos”两个短语组成,分别表示人民和权力。
当代西方政治理论中的协商民主政治理论协商民主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与民主制度。
20世纪后期,社会分化加剧,社会主体日益多元化利益追求呈现出多元的取向;个人、政党、组织等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不同利益的要求导致社会分歧也逐渐扩大。
不同种族、民族、宗教和社会团体需要形成一种多元的文化认同。
这种多元文化社会要求政治体制、运作机制对于解决分歧作出明确的回应,因此,社会文化的多元性是协商民主兴起的社会基础。
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多元性的社会现实也是协商民主的动力。
协商民主理论来源于自由民主理论和批评理论。
它强调在多元社会现实的背景下,通过普通的公民参与,就决策和立法达成共识,其核心要素是协商与共识,协商民主理论是对西方竞争性民主模式的反思与替代,它的兴起与发展是当代西方社会现实的反映。
一、协商民主的提出及其涵义协商民主作为民主理论的新发展,其提出是为了回应西方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
20世纪后期的西方社会是潜藏着深刻而持久的道德冲突的多元文化社会,在这种多元文化社会中,种族文化团体之间因认知资源的不平等而造成的多数人难以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的现象普遍存在。
协商民主重新强调公民对于公共利益的责任,强调对民意的质的提升,即通过不断地公共协商使各方都能了解彼此的立场,拓宽彼此的心胸,进而把私利提升为公利,以弥补选举民主多数票决的制度缺陷。
协商民主理论是在政治学家针对代议制民主政治体制在当代发展过程中的局限,对民主本质进行了深入反思的结果,是对自由主义民主或选举民主过于强调自由而忽视平等倾向的一种修正,是民主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
协商民主一词首次从学术意义上使用是1980年,克莱蒙特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瑟夫·毕塞特在《协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一文中提出的。
在其民主观中,他主张公民参与而反对精英主义的宪政解释。
但是,真正赋予协商民主动力的是伯纳德·曼宁和乔舒亚·科恩。
协商民主与民主协商一般人对这两个概念的认识是模糊的,但是对我们社工、对我们从事社区治理、推进协商民主工作的人来讲,理应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利于我们更好地推进工作。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民主协商与协商民主。
一、什么是民主协商?民主协商即政治协商,是协商民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国家和地方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重要的问题在决策前和执行中的协商,是民主科学决策的重要环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体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二、什么是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20世纪末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民主理论。
表达了其主张公民参与而反对精英政治的宪政民主观念。
是平等的主体,自由、公开、平等地参与对话、沟通和协商或倾听各种不同的意见,通过理性、负责的思考,审议各种理由的合理性,或者改变自身的观点,或者说服别人改变自身的立场,积极参与国家大事或公共事务的决策,通过自由平等对话来取得共识,保证公共和普遍利益的实现,使决策合法化、科学化。
三、民主协商与协商民主的区别与联系1、相同点:无论是民主协商还是协商民主都强调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进行对话、沟通、协商,通过协商取得共识,然后进行决策,使所作出的决策更加民主和科学。
民主协商在中国特指政治协商,而政治协商是协商民主的一种形式,协商民主包含着政治协商。
2、不同点:(1)二个协商的意思不尽相同。
协商民主,更侧重于“审议的,审慎的”的意思,民主协商中的“协商”意为“咨询的”的意思;是中国共产党向外就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重要问题反复商量,交换意见的过程。
可见,“咨询”中所含有的参与的特点与西方“协商”中的参与的特点是不同的。
民主协商是决策主体向置身事外的人征询意见,而协商民主则是决策者中拥有共同决定权的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商。
(2)协商参与主体与参与者地位不同。
“民主协商”参与者主要是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各民主党派是参政议政,中国共产党掌握决策权;而源于西方的“协商民主”,其协商主体更为宽泛,它不仅仅局限于党派之间的协商,还包括政府与全体公民或公民代表。
协商式民主一、协商民主简介协商式民主完善了政治协商、参政议政的制度保障。
协商式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形式,其实质是最广泛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行使民主权利。
这种民主形式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全过程,表现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参政议政作为协商式民主的主要形式,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坚持和完善,是现代民主形式的一种发展和创新。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在中国政治民主实践中不断完善协商民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核心地位;明确协商式民主的价值目标;拓展协商式民主的主体范围;强化协商民主的重要平台。
所谓“协商(deliberative)”,就是所有受到政策影响的公民或其代表,都应该能够参与集体决定,而这集体决定,是秉持理性与无私态度的参与者,通过讨论、协商的方式来形成。
政治学家古特曼和汤普逊(A. Gutmann and D.Thompson)认为,所谓协商式民主,指称的是这样一种民主政治形态,即公民通过广泛的公共讨论的过程,各方的意见在公共论坛中互相交流,使各方了解彼此的立场和观点,并在追求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寻求并达成各方可以接受的可行方案。
基于此,协商式民主理论强调公民是民主体制的参与主体,应该积极促进公民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
公民的这种政治参与,不应仅仅局限于投票,或者请愿、陈情或社会运动,而应该在参与者充分掌握信息、发言机会平等与决策程序公平的条件下,对公共政策进行公开的讨论,进而提出可行的方案或意见。
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是为了回应西方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多元文化社会潜藏的深刻而持久的道德冲突,以及种族文化团体之间认知资源的不平等而造成的多数人难以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
协商民主重新强调公民对于公共利益的责任,强调对民意的质的提升,即通过不断地公共协商,使各方都能了解彼此的立场,拓宽彼此的心胸,进而把私利提升为公利,以弥补选举民主多数决的制度缺陷。
政治协商、民主协商、协商民主的联系与区别来源:《中国统一战线》一、政治协商概念的由来与内涵政治协商这个概念来源于1946年国民党统治时期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
那次会议通常被称为“旧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联合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与国民党经过斗争争取来的。
虽然蒋介石撕毁了政协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但政治协商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即“新政协”,借用了政治协商的概念,但其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从此,中国共产党就事关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同各民主党派、各族各界代表人士进行政治协商,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层面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不断推进,政治协商的内容、形式和程序日益完善。
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强调,中共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的代表人士就中共中央将要提出的大政方针问题进行政治协商,人民政协要对国家大政方针、地方重要事务、政策法令的贯彻等重大问题加强政治协商。
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首次明确中共同各民主党派的协商和中共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和各族各界人士的协商是我国政治协商的两种基本形式,并对中共同各民主党派政治协商的内容作出具体规定,包括:中共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中央委员会的重要文件;宪法和重要法律的修改建议;国家领导人的建议人选;关于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决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关系国家全局的一些重大问题等。
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规定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等。
由此可见,政治协商是指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就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的协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政治协商会议这样的政治组织,形成了政治协商这样的制度。
观察与思考加强政党协商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冯 俭政党协商是指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是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
开展对政党协商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对于促进我国政党协商民主发展、完善我国协商民主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政党协商制度的特点将政治协商引入执政党的政治活动并提升为国家基本的政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优势和特色。
在当前经济结构多元化、社会阶层多样化、利益诉求复杂化的背景下,执政党更需要统筹兼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政党协商是民主党派以独立的政党姿态同中国共产党在通力合作基础上共商国是,就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协商与建议,其发展指向是政党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和发展了政党协商合作的正确方针,同各民主党派在多领域、多层次展开协商合作,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政党协商的形式和主要内容《中国的政党制度》指出:“经过多年的实践,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的政治协商形成了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协商;一种是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的协商。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协商形式,在中央层面主要有中共中央邀请各民主党派领导人举行民主协商会,就中共中央将要提出的大政方针进行协商,通报或交流重要情况,听取民主党派提出的政策性建议或讨论某些专题。
除会议协商外,民主党派中央还可就国家大政方针及其他重大问题向中共中央提出书面建议。
中共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还有多种协商形式,如政协全体会议、常务委员会会议、主席会议、专题座谈会、各专门委员会会议等。
政党协商的主要内容有中共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中央委员会的重要文件;宪法和重要法律的修改;国家领导人建议人选;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决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关系国家全局的重大问题;通报重要文件和重要情况并听取意见;其他需要同民主党派协商的重要问题等。
协商民主制度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作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提出来并作出部署,这是一个新论述、新要求。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中国人民追求的共同理想,也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在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选举制度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丰富和创造了人民政协协商、党与各民主党派协商、基层民主协商等多种协商民主形式,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991年3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两会党员负责人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形式。
两种形式比一种形式好,更能真实地体现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2009年9月,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大会讲话中再次强调:“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这两种民主形式既相互衔接又相互并列,是中国人民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创造,有力地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这是对我们几十年实践经验的提炼、概括和总结。
可以说,中国协商民主制度经过60多年的实践发展,已经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明确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并对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丰富协商民主的形式和内容,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等作出全面阐述,这标志着我们党自觉地把协商民主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方向,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发展协商民主,适合我国国情,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
民主作为一种公共治理方式和公民参与政治的方式,是现代国家制度和公民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个国家因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民主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在不同层面体现出不同的结构和功能。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实现多元化民主的重要途径。
它旨在通过协商实现人民的意见表达和民主决策,保障人民的利益。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化和发展。
它包括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方面,是政治生活中一种具有普遍性、基础性的民主形式。
其中,政治协商是党和政府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的代表进行的政治谈判和协商,是实现多种利益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
民主监督则是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对行政、司法、公安等国家机关进行监督,防止腐败、失职和滥权。
参政议政则是指广泛组织人民参与政治,表达意见、建言献策,实现人民在政治中的主人翁地位。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点在于它有利于凝聚共识、形成稳定政治局面。
协商民主需要各方在平等基础上开展谈判与协商,使各方能够坦诚对话,形成共识。
在实践中,协商民主已经使得各界人士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和广泛的支持。
此外,协商民主充分考虑各方的需要和利益,可避免部分群体的利益被忽视,从而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和凝聚力。
然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一方面,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协商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阻力,在一些重大政策决策上,仍存在由少数人把持、闭门决策的情况。
另一方面,部分协商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小范围、少人决策”的模式中,缺乏广泛的群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有时还会发生权力寻租等问题。
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势并避免其弊端,我们需要坚持“大众民主、才智民主、司法民主”的途径和理念,积极推进政治参与、政治协商、政治建设三大方面的工作。
在政治参与方面,我们应该鼓励群众对政治事务的参与,增强人民的自信心和自主意识。
在政治协商方面,我们应该不断完善协商机制,确保各方代表的到位和协调,才能实现更广泛的民主协商。
在政治建设方面,我们应该继续推进制度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夯实社会主义基础。
高考政治:民主协商、协商民主、政治协商的区别与联系一、区别与联系1.区别:民主协商、协商民主、政治协商三个概念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
民主协商侧重于发扬民主,协商民主侧重于民主形式,政治协商侧重于协商内容的政治性。
2.联系:第一,政治协商、协商民主是民主协商的具体体现。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决定了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都要发扬民主,进行广泛的民主协商。
在民主协商过程中,就形成了与选举民主相适应的协商民主的形式,形成了就重大问题进行的政治协商。
因此,政治协商与协商民主都是民主协商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的具体体现,是民主协商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协商民主涵盖政治协商,但不等同于政治协商。
一是协商的主体更加广泛。
政治协商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协商,具有高层次性的特点。
协商民主的主体则包括社会各阶层群众,涵盖面更大更广。
二是协商民主的渠道进一步拓宽。
政治协商主要是执政党和参政党的政党直接协商,或是人民政协依托人民政协渠道同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协商,而协商民主的渠道则包括了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协商。
三是协商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比如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等。
四是协商民主的内容进一步扩展。
政治协商主要是涉及大政方针问题的协商,而协商民主还就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开展协商。
因此,这三个概念紧密联系,又有不同,不能相互混淆,更不能相互取代。
特别是政治协商与协商民主,政治协商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发展得较早,研究得比较充分,因而有比较规范的制度设计和运作程序。
而协商民主是与选举民主相对应的制度体系,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协商民主作为制度层面的建设任务提出来还是一种新的创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规制,包括新制度的设置和新政策的制定,其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存在较大空间。
权威解读:民主协商、协商民主、政治协商一、民主协商、协商民主、政治协商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民主协商、协商民主、政治协商三个概念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
民主协商侧重于发扬民主,协商民主侧重于民主形式,政治协商侧重于协商内容的政治性。
2.联系:第一,政治协商、协商民主是民主协商的具体体现。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决定了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都要发扬民主,进行广泛的民主协商。
在民主协商过程中,就形成了与选举民主相适应的协商民主的形式,形成了就重大问题进行的政治协商。
因此,政治协商与协商民主都是民主协商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的具体体现,是民主协商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协商民主涵盖政治协商,但不等同于政治协商。
一是协商的主体更加广泛。
政治协商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协商,具有高层次性的特点。
协商民主的主体则包括社会各阶层群众,涵盖面更大更广。
二是协商民主的渠道进一步拓宽。
政治协商主要是执政党和参政党的政党直接协商,或是人民政协依托人民政协渠道同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协商,而协商民主的渠道则包括了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协商。
三是协商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比如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等。
四是协商民主的内容进一步扩展。
政治协商主要是涉及大政方针问题的协商,而协商民主还就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开展协商。
因此,这三个概念紧密联系,又有不同,不能相互混淆,更不能相互取代。
特别是政治协商与协商民主,政治协商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发展得较早,研究得比较充分,因而有比较规范的制度设计和运作程序。
而协商民主是与选举民主相对应的制度体系,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协商民主作为制度层面的建设任务提出来还是一种新的创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规制,包括新制度的设置和新政策的制定,其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存在较大空间。
协商民主政治制度简介协商民主政治制度,又称为协商民主体制,是一种将协商与民主相结合的政治制度。
与传统的民主制度不同,协商民主不仅仅强调选举产生的代表性民主,还注重广泛的协商和民意表达,使民众更直接参与政治决策和治理过程。
协商民主政治制度形式多样,可以是国家层面的协商民主,也可以是地方层面的协商民主。
背景协商民主政治制度的兴起源于对传统民主制度的批评。
在传统民主制度中,选举是人民直接参与决策的主要方式,但选举过程中政治利益和各种信息不对称常常导致政治腐败、权力集中和民众不满等问题的出现。
因此,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改进民主制度,使之更加广泛、有效地反映人民的意愿。
特点协商民主政治制度相较于传统民主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广泛参与:协商民主政治制度鼓励各方参与政治决策和治理过程,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等。
政府不再是决策的唯一主体,而是与各方进行平等、公正的协商。
2.多元利益平衡:协商民主政治制度通过多方协商,实现不同利益的平衡。
各方参与协商,可以提出各自的诉求和意见,并在协商过程中形成共识,避免少数利益集团的过度垄断和代表性民主的局限。
3.民意表达:协商民主政治制度注重在政治决策前向民众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通过组织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形式,民众可以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参与到具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
4.制度保障:协商民主政治制度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机制来保障协商和民主的进行。
包括明确的协商程序、公平的参与机会、专业的协商机构等,以确保协商民主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实践案例挪威:协商民主的典范挪威是一个成功实施协商民主的案例。
该国政府和社会团体定期举行协商会议,讨论重要的政策议题。
政府会邀请各方代表参与协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采纳其中合理的部分。
这种协商机制使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更能充分考虑到不同利益和观点,提高了政策的可行性和公正性。
巴西:社会对话的实践巴西是拉丁美洲地区较早实践协商民主政治制度的国家。
协商民主对我国民主政治现代化的意义与价值协商民主理论强调在多元社会现实的背景下,通过普通的公民参与,就决策和立法达成共识。
其核心要素是协商与共识。
协商民主有助于不同层面的政治共同体的政治实践。
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孕育发展的一种比较成熟的协商民主制度。
协商民主对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构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协商民主体制,增强人民的主体地位,提高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协商民主;民主政治;现代化协商民主(Consociational Democracy)或称“协商(和)式民主”“结盟民主”,指在一个国家内可以有多个以种族、语言或宗教分割的政治力量并存,但同时依然保持很大程度的稳定性。
这种稳定性主要是通过各个政治势力之间互相协商机制来取得的民主模式。
协商民主是20世纪所兴起的新的民主形式,其目的在于弥补以往选票民主的不足,促进对于公共事务的广泛参与。
过去,我们曾在一段时间内试图通过一元文化权威管理统合社会认知,但这种尝试已不能满足我们当前时代的需求。
协商民主无疑为我们在多元时代形成价值、观念共识提供了契机。
协商民主对深化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激励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进一步完善我国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协商民主有利于增强人民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的核心在于如何维护和促进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如何巩固、增强人民的主体地位。
人民是公共权力的所有者,是社会的主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做主。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指向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把人从自然和社会的压制中解放出来。
协商民主的主体相互之间是独立、自由、平等的关系,没有谁能够凭借自己的意志左右其他参与者、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人,这就意味着,协商民主主体与社会主义民主的主体具有高度一致性。
它们都把人的自由、平等作为民主追求的根本目标,都把人民作为民主的主体,都把人民是否能够充分享有民主特别是政治参与权利作为民主得以真正实现的根本标准。
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
作者:宋泽
来源:《办公室业务》2016年第09期
【摘要】协商民主的核心概念是共识与审议、强调辩论、讨论、对话,公共协商。
政治协商则是鼓励公民参与政治,尊重社会和国家的界限,希望通过民主程序,强调平等、自由地对话,来消除矛盾,确保普遍利益和公共理性的实现。
本文主要对协商民主、政治协商的实践意义进行阐述,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协商民主;政治协商;意义
对协商民主的概念,很多研究人员都存在不同的理解,协商民主属于一种民主治理的重要形式,其强调公共利益的互相理解和责任,可以有效回应多元文化社会的核心问题。
当前社会的主要特点是文化呈现多元性,这种特点导致的最大危机是公民的对立和分裂,而协商民主则是有效消除这种对立的治理途径。
一、协商民主的实践意义
(一)促进决策的合法性。
政治决策需要获得民众的认同,才能在确保合法性的同时进行实施。
协商民主合法性不仅要考虑多数人的意愿,同时还要考虑集体的反思,这种反思要建立在尊重实践和公民道德的基础上。
首先,要确保受到决策影响的相关人员参与到决策中,政治讨论的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没人具有优先权。
其次,决策需要在公民代表的讨论以及争论中形成,他们的出发点是公共利益,具有超越局限以及个体利益的优势。
最后,决策形成的政治核心是说服,并非强制。
(二)促进公民素质的整体提升。
首先,构建协商民主对整体提升公民素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积极的引导作用,例如政治成员之间在政治讨论和政治决策时要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树立整体意识,以国家利益为核心,既考虑自己的观点也要融合对方的优势,化解公民对立和分裂情绪。
其次,协商民主可以促进公民形成良好的责任感,每个公民都是社会成员,都是社会组成的一分子,因此,就有承担促进社会繁荣发展的责任。
最后,当前社会问题是公民素质个性化,文化水平层次化,思想信仰多元化,道德水准差别化的特定时期,通过协商民主可以缩小、减少、平衡这些社会问题,促进公民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提升公民参与协商民主的积极性,进而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信任基础。
(三)促进权益政治转变为公益政治。
随着政治规模、国家角色的变化,以往技术官僚以及代议民主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新世纪社会出现的问题,其已经不能真实体现政治的理想。
而通过对话达成政治共识、促进公民参与到政治决策中,实现社会以及经济的共同发展,保证每个公民都会因此受益是协商民主的目的,其强调公民通过平等对话参与到决策中,强化每个公
民的责任,改变以往重视自由而不注重平等的形式,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权益政治向公益政治的快速转变。
协商的过程同时也是民主中对自利道德以及个人主义的修正。
二、政治协商的实践意义
政治协商可以发挥少数民族、社会各界、人民团体以及民主党派的优势,其共同参与到政治决策的制定中。
政治协商行为主体主要由社会各界、各个团体、各个民族以及各个党派的人士组成,以政协会议的形式,由执政党倾听各个群体的愿望和诉求,通过会议形式反映民意,表达群众的利益需求。
通过这种体制渠道,能够及时畅通地向决策部门反映群众的诉求和利益需要,进而使决策部门能够客观地根据有关诉求协调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
三、协商民主角度下的政治协商
(一)两者之间的差异性、理论范式。
政治协商是我国社会建设中所形成的政治制度。
其次,协商民主主要强调政治参与人员的平等,而参与政治协商的主体中,是各界代表、社会团体、民主党派以及中国共产党,前者是制度决策的参与者,而后者则是执政党。
再次,协商民主强调参与主体的理性以及平等对话,通过妥协、反思以及对话的形式达成利益共识,而在政治协商中,由于地位存在差别,起主导作用的是执政党,其他代表和党派作为参政党,起辅助作用,其主要是发挥建议和咨询等功能。
最后,协商民主重点强调民主的广泛参与性,其制度形式呈现多样化,而政治协商则主要强调社会团体、党派以及阶级的代表性。
(二)两者之间的亲和性。
首先,两者都以公共利益为最终诉求。
协商民主强调要以公共利益为重心,妥协和转变个人以及团体利益,而政治协商的参与主体是社会代表、团体以及党派,其政治目标是建立和谐、文明、民主以及富强的现代化国家。
其次,两者都强调受到决策影响的群体都享有参与决策的权利,都承认利益群体因为政治、社会以及经济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偏好和利益倾向,两者都可以促使不同的利益人员以及利益主体,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决策。
再次,两者都认为参与决策的过程是妥协和讨论的过程,认可共识对决策的作用。
最后,两者都倾向对政治权利进行制约。
协商民主通过平等对话为行政自由设置障碍,构建和完善规范的行政体系,而政治协商主要通过民主监督的形式,各个党派和团体与执政党形成互相监督,通过这种形式,保证权力服务于人民群众。
四、结语
理清协商民主和政治协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政治领域需要面临的话题。
两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协商民主是对政治协商的一种压力和完善,通过协商民主反思当前的政治协商制度,以公共利益为最终诉求,继而促进合法决策,是发展和完善政治协商的全新视角。
【参考文献】
[1]陈家刚.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J].学习与探索,2007(2):85-91.
[2]王庆五,王金水.协商民主:从政治协商到国家层面的基本民主制度建设[J].江海学刊,2014(1):208-214.
[3]鲜开林,曹宇.论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在政治协商中的独特功能[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23(5):18-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