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需求层次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9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框架摘要:企业社会责任是20世纪以来凸现于诸多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国际社会潮流。
因此,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也显得迫切和重要。
本文主要从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对象、结构、内容、定义等方面说明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框架。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起点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市场机制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就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
伴随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日趋明显,尤其在19世纪“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企业对供应商与员工极尽剥削以求尽快成为社会竞争的强者,对社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学者开始指责“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冷漠,并意识到企业必须对社会承担应有责任.1916年,芝加哥大学的J.莫里斯·克拉克就写道:“我们需要有责任感的经济,并且这种责任感要在我们工作的商业伦理中得到发展和体现。
"1923年,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在其《管理的哲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有道德因素在内。
119世纪中叶开始,一些小型分散的企业通过合伙经营、托拉斯和控股公司等组织方式,逐步发展成支配国民经济命脉的大型垄断企业.以J.P。
摩根公司为例,该公司1901年合并了10家钢铁公司,以强大的卡内基钢铁公司为中心,组成美国钢铁公司,其拥有的现金可以供应美国政府1880年度的全部开支。
随着大企业不断兼并、联合,推动了社会财富向少数人手中聚集,二战结束后,资本主义的不断扩张引起了一些了社会矛盾,如产品安全、血汗工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问题,特别是劳工问题和劳资冲突等,使得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展开.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及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认同,西方社会掀起了一系列深入而广泛的社会责任运动,包括消费者运动、劳工运动、环保运动、女权运动、社会责任投资运动和可持续发展运动等.如1991年,美国levis公司在亚洲工厂雇佣低龄女工的行为被曝光,受到社会指责,为维护自身的声誉,levis 公司制定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守则与社会责任审核体系,随后,锐步、迪士尼等知1张彦宁,陈兰通主编.2007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1 2名品牌都相继制订了社会责任守则.随着捍卫公众利益的社会责任运动的不断发展,企业不得不按照以人为本的道德要求来调整自己的管理思路,在此背景下,制定一系列的社会责任标准成为“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重要方式之一,1999年1月,联合国提出的“全球契约”,要求跨国公司和私营企业在各自影响范围内遵守、支持以及实施一套在人权、劳工标准及环境方面的十项基本原则。
1。
管理的定义: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2.管理的职能: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创新在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决策:制定目标,确定为达成目标所必需的行动,各层管理者都需要制定计划。
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完善)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组织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它一切活动的保证和依托.领导: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控制:监控活动以确保它们按计划完成;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同计划弹性适应。
创新: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3。
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4.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5。
西方早期管理思想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劳动价值论劳动分工理论“经济人”的观点查尔斯·巴贝奇发展了斯密的观点-—“边际熟练”原则: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罗伯特·欧文(人事管理创始人):工厂生产中要重视人的因素,重视人的作用和尊重人的地位也可以增加工厂利润6. 泰罗管理理论的要点: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7。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的话题。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经济利润的同时,积极承担起对社会、对环境、对员工的责任,是企业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应该履行的义务。
在当今社会,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是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契约。
企业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只有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才能够赢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才能够获得长远的发展。
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所提到的,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只有满足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企业才能够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其次,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企业只有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够稳步发展,只有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中才能够持续经营。
履行社会责任,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声誉,更可以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正如一句古话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企业如果能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就能够获得社会的支持和认可,从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个企业的文化,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更可以塑造企业的良好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正如一句俗话所说,“一颗种子,决定了整个森林。
”企业如果能够树立起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就能够推动企业的发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不仅是企业的责任,更是企业的机遇。
只有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才能够赢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才能够获得长远的发展。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努力,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为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谢谢大家!。
企业社会责任(CSR)三段式2019-10-06⼀段:授⼈以鱼近期最能提振国⼈信⼼的事情,莫过于“恒⼤夺得亚冠冠军”⼀事。
⼀场亚冠杯,⼀瓶矿泉⽔,⾜见恒⼤之野⼼与魄⼒。
荣誉与掌声的背后,是恒⼤在履⾏社会责任⽅⾯的不遗余⼒,其董事局主席许家印更是外界公认的“中国⾸善”。
⼗七年来,恒⼤先后在扶贫、民⽣、教育、体育、赈灾等公益领域捐赠100余次,总额超过22亿元。
2008年,恒⼤在⾃⾝发展遭遇巨⼤困难之时,仍然慷慨解囊为汶川地震捐款1000万元。
2013年雅安地震发⽣后,恒⼤第⼀时间向灾区捐款2000万元。
为探索中国企业参与公益的新模式,恒⼤携⼿中国扶贫基⾦会捐款3000万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慈善万⼈⾏”活动,救助特困孤⼉、特困⽼⼈等⼗类特困⼈⼠13278⼈,逐渐摸索出了“由企业发起,由中国扶贫基⾦运作,由媒体征集、监督”的企业慈善新模式。
在CSR1.0阶段,企业践⾏社会责任的理念是“授⼈以鱼”,慈善捐款、捐物就是这种理念的基本体现。
其优点是能够迅速为受助群体解决燃眉之急,但授⼈以鱼毕竟只能救“⼀时之急”⽽难解“⼀⽣之需”,企业在此基础上还需做更多努⼒。
⼆段:授⼈以渔英特尔是较早提出CSR三层次理论的公司,尽管现在英特尔已经稳步迈⼊CSR3.0阶段,但是其最受外界称道⽽且也是⾃⾝最为津津乐道的社会责任项⽬莫过于1998年开始实施的“未来教育计划”,这也是英特尔CSR2.0的典型案例。
该项⽬于2000年7⽉进⼊中国,由英特尔组建的教育专家团队为中⼩学教师提供培训,传递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开发适合中国学⽣的课程,以此来帮助学⽣培养独⽴思考与协作创新的能⼒。
⽬前,这⼀项⽬在教育部的⽀持下,已经覆盖全国所有省、⾃治区及直辖市,超过180万中⼩学教师接受了培训,占全国中⼩学教师总数的15%。
全球有1200多万名教师和3亿多名学⽣因此受益,⽽英特尔公司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与客户认同。
在CSR2.0阶段,企业已懂得将⾃⾝的专业优势与企业社会责任项⽬相结合,将CSR策略融⼊到企业核⼼战略中,以实现创造共享价值的可持续性,这正是“授⼈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文献综述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15期(5月)CHINACOLLECTIVE ECONOMY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许多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从不同角度阐释自己的观点。
国内学者在引入和介绍西方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将企业社会责任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了初步研究。
本文从社会责任的概念、社会责任的范围与层次、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论问题这三个方面入手,对国内外理论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主要观念进行了介绍和梳理,并做简要评述。
关键词:社会责任;概念;范围与层次;相关理论1924年,美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r Sheldon )在其《管理的哲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这一概念,标志着一个新的学科领域的创建。
一、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概念的研究综述(一)国外学者企业社会责任的代表性观点迄今为止,国际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还存在不同的解释。
同时,随着社会上不同时期的劳工运动、少数者权利运动、环保主义者和消费者权利保护运动的发展,不同时期的企业社会责任内涵也不尽相同。
1953年,博文(Bowen H.R )在《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中,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了“企业家们按照社会的目标和社会的价值向相关的政策靠拢,并做出相应的决策,采取合理的具体行动的一种义务”。
麦克格尔(McGuire Joseph W.)将这一概念深化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宗旨不仅意味着企业负有经济和法律义务,而且还对社会负有超越这些基本义务以外的其他某些相关责任。
在此基础上,戴维斯(Davis Keith )将社会责任的含义精确为了:“社会责任是决策者们采取行动的责任(或者义务),他们采取行动以保护和改善那些与他们自己利益相一致的整个相关社会的福利。
戴维斯的概念包含了两层含义,即企业应该避免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并同时为社会福利带来益处。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理论始于20世纪初的美国,理论一经提出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及讨论。
迄今为止,理论界对该概念的理解仍无法统一。
1953年,美国学者霍华德〃博文出版的《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被认为是第一本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著作,它标志着现代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开端。
博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按照我们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的要求,向有关政府靠拢,作出相应的决策,采取理想的具体行动的义务。
美国学者基思〃戴维斯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家决策和行为的动机,至少部分是出于考虑企业直接经济和技术利益以外的原因。
1975年,戴维斯在与罗伯特o布罗斯多姆合著一书中进一步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的决策者在追求企业自身利益的同时,采取行动保护和改善社会福利的义务。
约瑟夫〃麦奎尔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是经济和法律上的义务,还有对社会负有超出这些义务之外的责任。
埃德温〃爱普斯坦则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力求企业的决策结果对利益相关者有益而无害,企业行为结果是否规范、正当,是企业社会责任关注的焦点。
美国佐治亚大学管理学教授阿奇〃卡罗尔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企业社会责任作了更清晰的诠释,企业社会责任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寄希望于企业履行的义务,社会不仅要求企业实现在经济上的使命,而且期望其能遵守法律法规、重视伦理道德并履行公益。
斯蒂芬〃罗宾斯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而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企业只要履行了经济和法律责任,就算履行了社会义务,而社会责任则是在社会义务的基础上加了一个道德责任。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国外学者或采取内涵界定的方式,或采取对比界定的方式。
内涵界定的方式虽然能直接的反应社会责任的构成,但对于企业应负的具体义务却较为笼统;而对比界定的方式虽然提高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可操作性,但由于对社会责任的各个层级划分模糊,也容易造成履行不当。
基于激励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分析摘要:文章介绍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然后主要利用需求层次理论、强化理论、公平理论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进行了较为全面分析以及从企业自身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两个角度提出一些对策,以期对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有所帮助。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需求层次理论;强化理论;公平理论;利益相关者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盲目追求自身经济利益,忽视社会、环境因素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各种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事件屡见不鲜,雀巢碘超标、宝洁“sk-ii”风波、安徽劣质奶粉等事件导致的后果更是触目惊心。
在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下,如何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使其在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具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以利于其长远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一大问题。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在动态中不断发展和丰富的概念,国内外对其表述千差万别。
国外,卡洛尔(carroll)为了将企业的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协调起来,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层次模型,他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了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与自由决定的责任,这也成为其他许多学者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基础。
国内,学者卢代富把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界定为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相互关系,是以企业的非股东利益相关者为企业义务的相对方。
二、基于激励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分析(一)需要层次理论根据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因而可以认为企业的需要也是分层次的,而为了满足企业需要引发的社会责任应当也是分层级的,这里我们借鉴陈迅、韩亚琴的企业社会责任分级模型把企业社会责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社会责任即法律责任,并将经济责任纳入其中;二是中级社会责任即道德责任;三是高级社会责任也即慈善责任。
(二)强化理论强化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解释相对直观。
当企业很好地履行了其社会责任时,利益相关者会对其行为给予支持和奖励等正强化手段,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后重复出现。
企业社会责任同心圆模型
企业社会责任同心圆模型是一种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管理模型,用于描述企业在实施社会责任时所涉及的不同层面和关系。
该模型通常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分为不同的层次或圆圈,从内到外逐渐扩展,体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全面性和层级性。
一般来说,企业社会责任同心圆模型包括以下几个层次或圆圈:1.内核圈:企业的内在责任。
指企业作为一个独立实体,对员工、股东等内部利益相关方负责,包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合理的薪酬福利、员工培训等。
2.次级圈:企业的外在责任。
指企业对与其直接经营活动相关的外部利益相关方负责,包括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等。
企业在这个层次上承担的责任包括保障供应链可持续性、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维护客户关系等。
3.中间圈:社会责任。
指企业对社会公众负责,包括社会公益活动、环境保护、公共卫生、教育支持等。
企业在这个层次上承担的责任主要是通过各种方式回馈社会、促进社会发展、改善社会环境。
4.最外圈:全球责任。
指企业对全球范围内的社会、环境和人权等方面的责任。
企业在这个层次上承担的责任主要是通过跨国合作、国际援助等方式,参与解决全球性问题,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同心圆模型通过这种分层的方式,帮助企业更清晰地了解和管理自己的社会责任,促进企业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良好关系,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在当今社会,企业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企业的一种社会意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该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不仅仅是致力于盈利,更应关注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意义和具体实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企业向社会提供财富,更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兼顾社会环境、职工权益、消费者权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强调企业在谋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保持一种社会责任感,积极回馈社会,为社会贡献力量。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关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致力于可持续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行对企业自身、社会和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对企业自身而言,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有助于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吸引更多消费者。
其次,对社会而言,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帮助弱势群体,推动社会发展。
最后,对环境而言,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实施企业落实社会责任时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企业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诚信经营,公平竞争。
其次,企业应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关注员工权益,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此外,企业还可以开展慈善活动,扶贫济困,回馈社会。
同时,企业应关注环境保护,推动绿色生产,减少排放。
综上所述,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兼顾社会和环境责任。
只有企业真正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作出贡献,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体现。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企业内部社会责任体系建设提要本文借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构建企业内部社会责任层次体系,较好地解释了当前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方面的层次性差异。
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企业社会责任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最初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来源于对企业最大化利润原则的反思,社会责任之父Bowen在1953年所著的《商人的社会责任》中,将社会责任定义为商人追求商业利益时,同时遵守做那些根据社会目标和价值观期望的政策、决策和活动方针的义务。
米尔顿·弗里德曼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出发,仅把企业的经济责任当作企业的社会责任。
他在《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提供利润》中鲜明地指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增加其利润。
Manne(1972)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超越经济和法律范畴的一种自愿性责任,其他受法律或是规范等强制力约束的行为并不符合这样的概念。
Carroll(1979)的企业社会责任定义极大地拓宽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范围,责任的范围从经济、法律扩展到一切伦理行为,责任的对象也从股东扩展到利益相关者。
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和社会全球化,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全球逐步兴起,并逐渐为大多数优秀企业所接受。
虽然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短期内不能产生明显的收益,但是企业社会责任犹如企业的无形资产,它能给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带来回报。
尽管企业社会责任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但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和正当性却仍然存在着较大争议。
反对者认为,企业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可能会影响股东利益、降低企业效率;此外,承担社会责任而带来的成本最终可能还是由消费者来承担。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属于公司企业的自愿行为,要求企业过多的承担社会责任就如同要求富人多做慈善一样,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而对于法律明文规定的社会责任,那么应该认为这个责任仅仅是企业的社会成本,而不是一种义举。
二、企业内部社会责任的概念及其重要性企业作为一个有机的社会组织和聚合体,在其内部却很有必要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内部社会责任体系用于维系这个组织的正常运行。
卡罗尔的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
卡罗尔的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是指美国学者阿奇·卡罗尔(Archie Carroll)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模型。
该模型将企
业社会责任划分为四个层次,从基本层到最高层依次为:
1. 经济责任(Economic Responsibility):企业首先应该履行
经济责任,即为股东创造利益,实现经济增长和利润最大化。
2. 法律责任(Legal Responsibility):企业必须遵守各种国家
法律和条规,包括劳动法、税法、环境法等,遵守市场竞争规则,确保企业运营合法、公平、透明。
3. 道德责任(Ethical Responsibility):企业应该在经济和法律
基础上,实施道德责任。
这包括诚信经营、尊重人权、避免不正当竞争,积极履行社会角色,处理好与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等相关利益相关方的关系。
4. 慈善责任(Philanthropic Responsibility):该层次是企业社
会责任的最高层,企业作为一种社会机构,应该积极回馈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这包括捐款、赞助社会公益事业、促进教育、环保和社区发展等。
该模型认为,企业不能仅满足经济和法律责任,还应该考虑道德和慈善责任,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这种综合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发展研究作者:李珂来源:《今日财富》2021年第31期将企业社会责任理解为一种道德意义上的责任,并综合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的角度来对其进行探索。
经济学关注企业在获取利润和履行社会责任之间如何进行合理的兼容。
社会学讨论企业在社会中所应当扮演的角色以及社会对企业的存续和发展所提出的要求。
管理学侧重于从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的角度来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及外延。
法学领域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探讨主要围绕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制度的完善等方面来展开。
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发展概述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Oliver Sheldon于1923年在其著作《The philosophy of man》里提出来的。
其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逐步扩展为企业社会责任扩展圈理论、层次责任理论(Levels of Responsibility Theory)、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等,代表人物分别是 Davis、 Carroll、 H. R. Bowen。
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之上,进一步产生了“公平契约学说”(Freeman,1994)、“整合的社会契约学说”(Donaldson and Dunfee,1999)等理论。
后来,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产生了KLD指数法、RepuTex企业社会责任框架、Calvert社会维度、SA8000和AA1000等一系列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和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利益相关者理论现已成为学界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理论。
学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历经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与“股东利益至上论”之争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内涵之探讨,而后逐渐转入到“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的这一实证研究领域。
国内理论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探讨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企业社会责任的需求层次理论于蕾1,王爱君 2(1.烟台大学;2.烟台大学)摘要: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始于20世纪,在理论和实践上与西方相差甚远,因此片面的追求西方社会所倡导的社会责任不符合我国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本文立足中国企业目前状况,探讨处于不同需求层次的企业对社会责任的需求差异,建立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现状的社会责任层次理论,丰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
关键词:企业;企业社会责任;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出现于19世纪的西方社会,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理论上,西方企业社会责任已经形成了各种流派,实践上,很多企业也通过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给公司开拓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始于20世纪,在理论和实践上与西方国家相差甚远,介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的经济形势,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尤为重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出现了诸如食品安全、环境破坏、虚假广告、劳工权益等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更多的是表现在慈善公益等非法定(强制)层面上,而忽视了这些法定(强制)层面的企业社会责任。
我们不能拿来主义,应该明确目标,探讨处于不同需求层次的企业对社会责任的需求差异,建立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现状的社会责任需求层次理论,形成引导我国企业发展方向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一、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层次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的层次理论是对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划分,即企业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
国外的企业社会责任层次观主要体现在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和乔治亚大学卡罗尔教授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定义上;而随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国内学者也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层次观点,加深了理论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一)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层次观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简称CED) 在1971年提出了一个三层同心圆的社会责任层次观:内层圆是最基本的责任,即有效的执行经济职能;中层圆是顺应社会价值偏好的变化来执行经济职能,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向顾客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等;外层圆包括企业应承担的新出现的和未明确的责任,广泛参与改善社会环境的活动。
Carroll(1991)提出公司社会责任金字塔说(四责任理论),从下往上依次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
首先经济责任是企业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责任,没有经济责任也就无所谓其他的社会责任;其次企业在实现收益最大化等经济目标的同时应该遵纪守法,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从事经营生产;第三是企业在遵守强制的法律责任基础上也应承担被社会所公认的不成文的道德规范;最后是社会公众期望企业应该承担的更高层次的慈善责任,当然自愿是基础,主动权和选择权在企业手中。
(二)国内企业社会责任层次观陈志昂等(2003)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三角模型,以帮助管理者评估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决策。
该模型包括三个层次,最下面一层是法规层次,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强制性最强,是企业所必须承担遵守的法律法规;中间一层是标准层次,即企业应该按照社会标准、行业标准行事,如若不按此行事,则得不到社会各界的认同而逐渐被市场淘汰,这一层的强制性有所减弱;最上面一层是战略与道义层次,强制性最弱。
战略层次是指企业管理者从战略意义上而采取的行动,对企业长久发展以及利润最大化具有战略性意义。
道义层次是管理者从自身的价值观做出的行动。
战略和道义没有明确的界限,都是从公司的长久利益出发做出的行动。
陈迅等(2005)根据社会责任与社会关系的紧密程度把社会责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对股东负责和善待员工;二是中级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保证产品质量对消费者负责以及保护环境等;三是高级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积极参加慈善活动和公益事业。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关系纵观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层次理论,都是从社会责任内容的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划分,提出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层次,而忽视了企业自身发展的层次,企业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不同阶段所能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不同的,因此,应把企业的发展层次和社会责任的层次结合起来。
企业的发展同人的发展是同样的道理,马斯洛根据人的发展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企业的发展也应在自身的发展层次上承担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人的需求可分为五个层次, 这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 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
若不满足, 则有生命危险。
这就是说, 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 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
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
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 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
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 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力的欲望。
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
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 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 无法度量的。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 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
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 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
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 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
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
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 使自己趋于完美。
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关系马斯洛认为这些需求之间呈现一个梯级层次, 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又会产生更高的需要。
他还认为,当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 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 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
而且有的需要一经满足, 便不能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起因于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企业社会责任,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其能够且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不同的,试想一个刚成立的还未站稳脚跟的企业不可能扛起社会公益事业的大旗。
企业成立之初,必须要承担的是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例如缴税、赢利等基本义务,随着企业的壮大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深入人心,基础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在享受社会赋予的自由及机会的同时,越发认识到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必须适应社会潮流,适应社会伦理和道德的潜在要求,做出积极、主动的回报,更多的关注员工、消费者、股东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更多的注意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也就是需要更高一层次的社会责任,否则,就会影响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由此,可看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同层次的企业承担着不同层面的社会责任。
三、企业社会责任需求层次理论(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自19世纪出现直至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内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带来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形成新的世界贸易规则,人们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也随之改变,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也随着国际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拓展。
总体概括起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国家的责任遵章守法;自觉纳税,没有逃税漏税和避税行为;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自觉贯彻国家的宏观调控方针政策2、对人的责任(1)股东:资金安全负责;投资回报(利润和股本增值);提供真实、可靠的经营和投资信息;接受股东监督;(2)员工:员工的工资待遇以及福利保障制度;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平等的就业机会、升迁机会、接受培训教育发展机会;民主参与企业管理的渠道;不雇佣童工;压榨劳动力(如无偿加班、克扣工资);失业、裁员以及企业倒闭对员工的安置;歧视、妇女和少数民族问题等等;(3)业务合伙人债权人:按时偿还债务本金;按时支付利息;扩大借款机会;供应商:按时付款(包括预付、应付);扩大供应规模的机会;(4)消费者:安全可靠产品;提供消费者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赋予并教育消费者求偿权;进行知识教育和培育顾客群体;引导和纠正消费者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行为;(5)竞争者:公平竞争;增长速度;自主创新能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3、对环境的责任尊重、爱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环保意识4、对社会的责任(1)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企业文化对当地居民的引导;保护社区环境;积极参与社区的慈善、福利等公益事业建设;维护社区安定和发展;解决社会问题;(2)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日常性公益捐助(诸如向医院、养老院、残疾人员等进行慈善性捐助,向教育机构提供款项等)也有应急性的捐助(如面对自然灾害时伸出援助之手);还有临时性的奉献爱心活动(如援建希望学校、对贫困学子的援助等)(二)企业社会责任的需求层次理论几人经营的小公司是一个企业单位,几千人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公司也是一个企业单位,而拥有以万为单位计数员工的跨国公司更是一个企业单位。
它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需求是不同的。
对此,我们根据所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将各种不同企业分成以下几个不同类型企业所需要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层次也是不同的,具体见以下表格。
1、生存型企业生存型企业是指刚成立不久处于创业初始阶段的企业,其首要的目标就是生存,在社会中立足争得一席之地。
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各项事务都处于起步阶段,往往企业内部制度尚不完善,资金紧张,外部竞争环境激烈,市场空间小,活动范围小。
因此,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处于生存期,往往追求利润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股东的支持;同时,为占领市场,掠夺客户资源而尽量提供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在遵守国家法律和制度的前提下满足员工基本的工资待遇。
当然,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无意间为社区的就业作出了贡献。
而对于环境以及社会公益事业的意识尚缺乏,即使有意识,也是资金不允许的。
所以,社会责任意识不强。
2、成长型企业处于成长型的企业初步有了自己的主导产品,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产品和服务逐步得到顾客的承认,并且销量也开始增加,企业开始盈利;内部管理日渐规范,外部竞争者不多,相对来讲,在市场上能有一立足之地。
此时,企业的目标开始转移,想占有更多市场,巩固商场地位的同时扩张企业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