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丘方言部分本字考释

商丘方言部分本字考释

商丘方言部分本字考释
商丘方言部分本字考释

柘城方言大全

柘城方言大全2 1、席哎?你是谁啊? 2.得(dei)闲:有空例句:我不~~你找别人吧! 3.分壳(ke):硬币例句:我类俩~~弄哪去了? 4.是味儿:舒服,有趣例句:你真~~! 5.学你闻来:用你的话说例句:~~,谁不想好好过日子? 6.咯劳:旮旯例句:你还蹲那~~里弄啥来? 7.啥家什:什么东西?例句:你搁这个弄~~~来? 8.一底拉子:一点点例句:你真尖,斗给这~~~! 9.熊子:搞笑,有意思例句:那货~~很! 10.管谈,沾闲/谈:有能力,可以例句:你不~~!看我类! 11.徐吊:罗嗦例句:咋恁~~尼? 12.肉:慢吞吞例句:你看你~~类! 13.白:不要例句:你~~恶心 14、五月当午”——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15、“燕面乎儿”——蝙蝠 16“、十来一儿”——农历十月初一、阴历十几 17“、唧纽子”、“金噍子”——蝉 18、“今儿个儿”——今天 19、“爬扎”——蝉的幼虫 20、“将将儿”、“将才”——刚刚过去 21、“爬扎皮”——蝉衣 22、“麻扎眼儿”——黄昏 23、“地麻庄子”——田鼠 24、“落黑儿”——天将黑的时候 25、“长虫(ZHU)”——蛇 26、“挨黑(hai、xie)儿”——傍晚,铁关安平附近读xie 27、“扁嘴子”——鸭子 28、“黑(hai、xie)喽(LOU)”——晚上 29、“麻嘎子”——喜鹊 30、“夜儿个”——昨天 31、“寒虫子。突爪子”——蟋蟀,突爪子多见县西面几个乡镇 32、“明儿个”——明天 33、“花大姐”——瓢虫 34、“才儿个”——前天 35、“老鸹(GUA)”——乌鸦 36、“白儿喽”——白天 37、“蚂鳖”——水蛭 38、“见天”——每天 39、“合蟆圪蚪子”——蝌蚪 40、“成天”——一天一天

河北方言表示“蹲”义的“咕丢”本字考

河北方言表示“蹲”义的“咕丢”本字考 河北方言中表示“蹲”义的“咕丢”两个字,本字是“跍蹲”。“跍”“蹲”二字同义连文,符合汉语语素复合造词的原理。现代汉语书面语中“跍”字很少使用以及“蹲”作为复合词后置音节沦为轻声,是造成“跍蹲”两个字本字模糊化的直接原因。 标签:河北方言蹲跍丢跍蹲 “蹲”在汉语中很早就已出现,意思是“两腿尽量弯曲,像坐的样子,但臀部不着地。”[1]《说文解字》:“蹲,居也。从足,尊声。”[2]《说文解字》是东汉时期汝南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人许慎所著。该书于永平十二年(公元100年)写就,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定稿,说明“蹲”字早在约2000年以前的汉语中就已经使用。 但在河北省诸多地方方言中,人们不说“蹲”,而说“咕丢”。“咕丢”,用的是同音字,深州、辛集一帶方言的读音是[?ku tiou],其中的“咕”字,根据当地人哄孩子蹲下大小便时说“咕咕”([?ku ?kur]),循当地方言两个阴平字连读前一个字变阳平的变调原则,可道“咕”字的声调应该是阴平。① 1980年,方言学者高玉振著文《深县方言本字考》[3],推定“咕丢”的“咕”,就是”跍”字。并给出两个证据:一是《广韵》:“跍,苦胡切。蹲貌。”[4]一是《集韵》:“跍,空胡切,并音枯。蹲貌。”[5] 《说文解字》以“居”释“蹲”,《广韵》《集韵》以“蹲”释“跍”,联系今河北方言独说“跍”而不说“蹲”的事实,似乎能够说明:“跍”字的产生年代应该不会晚于“蹲”字。那么,根据《广韵》《集韵》所给出的解释,可以肯定“跍”就是“咕丢”二字中“咕”的本字无疑。 可是,现在生活中常用的“居”字,根据它在古代韵图上的地位——“见”母平声合口三等“鱼”韵——和它在现代河北方言里读音为[??y]的情形,我们不难推寻出“居”字在中古时期的读音应该是[?ku]。那么,同音的“居”字和“跍”字会是什么关系呢? 中古,或更早一些时代“居”字读[?ku]的现象,向我们表明历史上“居”字曾经发生过音义变化:随着“居”字读音由[?ku]变[??y],同时发生表义变化。具体地说,由“蹲”义引申出“居住”义。由此,出现“跍”字以安顿“居”字的本义,而让“居”字从此只表示引申义“居住”。 “跍”字出现以后,“居”字字义的一部分由“跍”字分任,“居”字从此只负责表示“居住”义,表示“蹲”义由“跍”字承担。值得注意的是,“居”字之后表示“蹲”义的,除“跍”字之外,还有一个“踞”字。

浅谈方言与其地域文化

浅谈方言与其地域文化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地域的多个文化特征,来揭示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相互关系。让我们感受地貌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生活。 【关键词】方言地域文化历史地理环境文化习俗 前言 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通语有所差异的话。就一般情况来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反映民族文化,方言反映地域文化,其中的规律是一样的,前者是整体,后者是分体,二者之间是大同和小异的关系。 正文 研究语言,不了解民族文化就不能有真切的理解,研究方言也必须关注地域文化;换一个角度看,要了解民族文化或者地域文化,透过语言和方言这个载体便是一条便捷的途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就正是许多交叉学科相互渗透、共同努力的结果。那么,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有哪些重要的视角?应该着重发掘哪些方面的语言事实,考察哪些方面的文化特征? 一方言与地方历史 我们都知道,方言是历史上形成的,现存的方言的许多特征只有联系地方史料才能正确理解。比如闽语区大家都知道的“妈祖”、“天妃”,也进入了方言口语:泉州人把面目威严的女人喻为“天妃妈”。由此可见历史人物在当地的深远影响,在方言中留下的印记。 语曰:“四川一百单八县,县县有方言。”清代前期“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后,外省各种移民民系在四川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聚落形式,各从其俗,各得其所。与外人交流用四川官话,平时家人聚谈或同籍交谈则用原籍方言,谓为“打乡谈”。例如“打帮帮腔”本指川戏高腔戏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后台专人紧接台前人物的唱腔或道白,以传达烘托句中人物的复杂感情活动和心理活动。“打吆喝”打招呼:是人们相遇时即兴的问话。在四川传统教育中特别包含了“要喊人”,开县人打招呼,开口闭口都是“你俩儿”,显得十分亲热。

民权方言童谣

民权方言童谣 1,筛萝萝,打面面,俺问小蛋吃啥饭,杆面条,打鸡蛋,呼噜呼 噜两三碗。 2,小老鼠打滴搂,恶抛使你吃搂。 3,老天爷,你白下(别下雨),我给你买根大黄瓜,你吃肚,我吃 把儿,咱俩长哩一般大。 4,板凳板凳摞摞,里边坐个大哥,大哥出来卖菜,里边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烧香,里边坐个姑娘,姑娘出来磕头,里边坐个孙猴,孙猴 出来念经,里边坐个老豆虫,一骨(nong),一骨(nong)。 5,小麻嘎,(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扔在高山上, 烙油馍打汤汤,媳妇媳妇你先尝,我去高山看咱娘、、、(未完,余下 内容忘记了)。 6,前面走,大黄狗,后边跟,八路军,中间加个老鳖孙。 7,小花鸡,叨磨盘,俺娘打俺真可怜,白天打着拾柴火,晚上打 着摸菱角,菱角刺扎着脚,没有亲娘谁疼我。 8,你哩头,像皮球,你哩眼,像鸡蛋,你哩鼻子拉风(xian)(注:拉风箱)。 9,小鸡嘎嘎,好吃黄瓜,黄瓜有水,好吃鸡腿,鸡腿有毛,好吃 仙桃,仙桃有胡,好吃牛犊,牛犊刹弯,刹到天边,天边打雷,打你 十锤,式锤告状,告给和尚,和尚念经,念给先生,先生打卦,打给 蛤蟆,哈马虮水,碰着老鬼,老鬼推车,推到河上沿儿,拾个小白孩。 10,筛罗罗,打汤汤,谁来了打姑娘,(kuai)哩啥,狗(yi)巴, 卜甩卜甩你害怕。 11,小老鼠,爬灯台,偷吃油,下不来,小三妮儿,鞋猫来,叽 哇叽哇??逮住啦!。

12,咱俩对钱买个表,你戴戴,我戴戴,你摊叫我个老太太。 13,咱俩对钱买个鸡,革你家犯鸡蛋,革俺家恶鸡使,我上你家 吃鸡蛋,你上俺家吃鸡使。 14,烂眼子,眼烂子,腰里别个油罐子,走一走,告一告,把烂 眼子告哩嗷嗷叫。 15,(来个58、59年的)清倒哩馍,洋火盒,晌午哩面条捞不着, 筷子一撅,捞个红芋叶,筷子一呲猛子,斗个红芋梗子。 16,咱俩兑钱买手表,你带带,我带带,恁家有个老太太。 17,刮大风下大雨,里面做个白闺女,她是谁,她是你。 18,集南来个蹦跳蹦,穿得皮袄漏得腚。 19,喝酒道菜,跪下起来。扑腾一下跳起来。 20,跟我学吃我类毛屎撅;跟我上楼屙你一头往下流~。 21,天天来上学;学学学文化;化化化图画;图图图颜色;色色色新房;新房里面有新娘;新娘吃了鸡蛋黄;扑拉扑拉屙一床~。 22,我不给恁玩拉;恁妈生小孩拉;生几个?生八个;八加八;X恁妈~ 23,七岁齐,掉齐牙,齐牙不得劲,换个半截棍;八岁拔,掉狗牙,狗牙不得劲,换个半NAO棍。 24,第一开飞机,第二吃羊屎蛋儿,第三吃仙丹,第四写大字, 第五吃红薯,第六拾掇洋车子济喽,第七拉稀,第八吃粑粑,第九喝 张弓渴,第十吃猪食。 25,大炮轰咙咙,小炮轰咙咙,快到火车站,抓住白骨精。 26,一加一等于二,恁嘞屋嘚没有盖,二加二等于四,恁嘞屋嘚 盖嘞次,四加四等于八,恁嘞屋嘚盖嘞花。

测试河南方言考试试题及答案.doc

(测试)河南方言考试试题及答案 河南话考试试题 (全国卷) 一、单项选择 1.西方科学家牛顿在河南方言中会被叫做: A.无顿 B.又顿 C.偶顿 D.牛兔 2.《黑客帝国》里面“黑客”的“黑”字在河南方言中读: A.偶 B.歇 C.切 D.夏 3.河南方言中,“咕堆”的意思是: A.躺 B.坐 C.蹲 D.以上答案都不是 4.在外地人看来,最能代表河南话的一个字是: A.贼 B.咱 C.中 D.以上答案都是 5.曾经热播的贺岁片《手机》里面,讲河南话的演员是: A.张国立 B.范伟 C.葛优 D.以上答案都不是 6.长辈称呼中“老娘”指的是? A.妈妈 B.大娘 C.外婆 D.姑姑 E.阿姨 7.河南话之所以简洁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双字或多字“连音”现象非常普遍,河南话中的那“dia”是?指 A.地瓜 B.地滑 C.顶啥 D.底下 E.店家 8.在形容“白痴”时,河南方言中表现得较为丰富多彩,下列选项中非此意的词是? A.欣俅 B.二俅 C.二杆儿 D.欣 E.老二 9.咱私跟住去吧。句中的“私跟”意思是? A.私奔 B.一起 C.四个人 D.合租 E.搭子

10.我可戈意他。该句中的“戈意”意思是? A.满意 B.喜欢 C.讨厌 D.憎恨 E.瞧不起 11.他叶赫回来。该句中的“叶赫”的意思是? A.前天晚上 B.昨天晚上 C.今天晚上 D.明天晚上 E.后天晚上 12.你衣服真哭触!该句中的“哭触”的意思? A.细小B.吓人C.夸张D.皱了 13.这小孩儿怎么老是呵挲?该句中的“呵挲”的意思是? A.打嗝 B.咳嗽 C.呕吐 D.发抖 14.当有人说你是“粉条”“凉粉”或者“韭菜”时,他的意思是指你怎么了? A.你很圆滑 B.你很软弱 C.你很欠揍 D.你很委屈 E.你很多愁善感 15.你是哪儿类?该句中的“类”的词性是? A.语气助词 B.形容词 C.名词 D.动词 E.感叹词 16.五谷名称中的“洋柿子”“勤荞”“秫秫”分别是指? A.西红柿/青菜/高粱 B.柿子/荞麦/水稻 C.西红柿/辣椒/玉米 D.洋葱/荞麦/高 粱 E.柿子/辣椒/水稻 17.在时间的表述中,河南方言亦有不俗表现,就在一天的不同时辰都有较大差别,比如“恰切”指的是早晨,那么“茶饭儿”指的是? A.凌晨 B.午夜 C.上午 D.黄昏 E.下午 18.河南话中的儿化音是一大特色,朴实,顺口,自然,流畅,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对父亲的称唿? A.德儿 B.囤儿 C.莞儿 D.巴儿 E.夜儿 19.花鸟虫鱼的不同称谓也是地方方言中的一绝,通常同一物种在不同地区人的叫法中就大相径庭,比如:“扁担”是一种细长青绿色的蚂蚱,“大刀”就是螳螂,“布革”则是白鸽,那么“绩鸟儿”指的是?

方言本字考

方言本字考 1.爸爸。《玉篇》蒲可切,婆上声。《玉篇》父也。《正字通》“夷语称老者为八八,或巴巴。后人因加父作爸字。蜀谓老为波。宋景文谓波当作皤”。由上可见,“爸”古字为巴、八、波,后两字明显是借音,本字是“巴”。在古音中,b、p经常不分,b有时也读为d。巴,通“大”,“巴”的本义是大蛇,可以吞象也。古代的巴国,就是出现巴蛇的地方。直到现在,还有人称父亲为大大,这是正宗的古音。后来,“爸”音变为“父”。古无轻唇音,f上古读为b、p,根据鱼模生麻的规律,“父”的上古音就是“巴”。类似的音变还有:匍→爬;辅→巴;敷→巴。当“巴”音变为“父”,后人便在工作思路“巴”上面加“父”构成“爸”,以区别于“巴”。简言之,“爸”就是“父”,字义是“大”。 2.妈妈。《广韵》莫补切。《博雅》母也。称母曰妈。“马”在上古读若母,与豆、杜、大音近,表示大。“马”加“女”,表示年长的妇女。从“马”的字很多都表示大,比如:蚂蟥、蚂蚁、蚂蚱、马蜂、灶蚂子。北方又将妈妈称为娘,本义指少女,泛指妇女,比如:姑娘、姨娘。需要说明的是,古代的亲属称呼并不专指特定的人,而是指某类人。比如“父”指父辈,有叔父、伯父之称;“妈”指女性父辈,有姑妈、姨妈、舅妈之称。当前面没有任何限定时,便指最近的亲人,所以“父”指父亲,“妈”指母亲,“娘”也指母亲。简言之,“妈”就是“母”,字义是“大”。 3.爷爷。这个称呼比较乱,有的指父亲,有的指祖父,有时又指有权势的人或年长的老人。“爷”古字,繁体字爷,从邪、从耶。根据喻四归定的规律,y声上古读d、t,古音读若毒、豆,表示老、大。所以,用来指所有年长的人或有权势的人。祖父,年长也;父亲,亦年长也;有权势的人,大人物也。类似的称呼还有“爹”“伯”。“爹”有的指父亲,有的指祖父。爹,《广韵》屠可切。因为t声由d声演变而来,屠可切读若夺。“爹”从多,可见上古读若多,相当于“大”的古音,表示大、老。“伯”叠韵通假为“大”,所以“伯伯”指父辈中最年长的,也指比自己父亲年长的。笨伯,指身体肥大、行动不灵巧的人,“伯”在这里就是指大。由上可见,爸、父、爷、爹、伯这几个字,古音都是豆,都表示大、老。 4.奶奶。“奶”是个后造字,古作奶、,本字是“乳”。乳,上古读若鲁,豆腐乳方言称为豆腐鲁。可见“奶”古音读若鲁,后来音变为乃。为什么“乳”读若鲁?因为“鲁”叠韵通假为豆,表示圆形,乳房圆形也。在上古音中,好多读dou、du的字表示圆,豆、乳、头、车(du)、竹(箸)都是圆的。“奶”古时指母亲,因为母亲哺乳也。《博雅》母也,楚人呼母曰奶。但是因为“奶”读若大(豆),所以也可以指祖母,甚至指所有年老女性,相当于“爷”“爹”可以指所有年老男性。在安庆方言中,称呼最年长的父辈女性为“嬷嬷”。嬷,取音于“母”,取音“大”,相当于“妈”。称比自己父亲大的父辈为“伯伯”,伯伯的老婆称“嬷嬷”。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方言,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如汉语的粤方言、吴方言等。 方言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一方面,方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人之间通过方言的交流也同时实现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另一方面,方言是在一定的地域内通用的,它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着民族文化的基础和精华。在一般情况下,方言形成的同时也在这个地域内形成了文化。方言和这个地域内的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的。 英国的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语言忠实的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的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总体上来说语言反映着民族文化,而方言则反映着地域文化。由此可见,方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使用相同或者相似方言的人们,往往有着相同或者相似的风俗习惯,在心理、情感、思维、气质、行为等方面也具有共同性。另一方面,不同的方言也说明他们的文化环境上的某种差异。从各地方言中同名异物或者同物异名的现象,我们能体会到方言上的不同所反映出来的各地民俗文化风貌的差异。 方言词汇的差异有时候能体现文化发展在时代上的差异。汉语方言的读音,也会影响到地方民俗文化的形成。研究语言不了解民族文

化就不能有真切的理解,研究方言也必须关注地域文化,换个角度看,要了解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透过语言和方言这个载体也是一条便捷的途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就正是许多交叉学科相互渗透,共同努力的结果。 由现实生活的例子和语言文化研究成果中不难看出,方言离不开文化,方言和同一地域内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在长期的共存中共同发展,相互影响。透过方言可以研究一地域的文化,通过文化也可以更好的研究本地的方言。

豫东方言

豫东方言 在俺商丘,有一种关心叫:你咋咋啦?有一种委屈叫:我咋咋你啦?有一种惊讶叫:我类乖乖!有一种不耐烦叫:你到底想咋咋吧?有一种打招呼叫:吃罢吗类?有一种不甘示弱叫:咋咋!!有一种问候叫:这一绷儿咋样儿?有一种讨厌叫:你咋嫩不稀罕人哎!有一种威胁叫:你给我招捂咯点儿!有一种莫名叫:你弄啥家使来?有一种舒服叫:得类很!有一种失陪叫:先过几啦!有一种迷茫叫:zua啦?有一种愤怒叫:恼类慌!有一种休息叫:歪一会儿!有一种直率叫:实诚!有一种幼稚叫:跟小孩尚!有一种等待叫:先白慌类!有一种畏惧叫:吓类合撒!有一种不该喝的酒叫:猫尿!血虎得====壁虎面面呼得===蝙蝠马嘎得====喜鹊小小虫===麻雀扁嘴得----鸭子木伏-----梳子河马可都得-----蝌蚪赖嘟-----蟾蜍马扎得-----可以合在一起中间带绳的板凳麦了----蝉的一种河马-----青蛙屋后------是指家的后边鸡鸟得-----蝉爬蚱-----幼蝉啥家使---什莫东西k ài蛤蟆---捉青蛙莫即了--最后裤叉得--短裤克朗得-骨头架子洋火--火柴护弄人、却人--骗人决孟得----感觉出不出----缩水否门楼得----门框扑拉蛾得----飞蛾厥得----木桩憋勒慌----闷坷拉----石块秃爪得----蛐蛐哦(OU)----牛洋车子-自行车洋油--煤油一个半劲--不停的干什么装孬--耍无赖佛瞎话--说荒话孬种、半扶(熟)---骂人的话不惊喜--不聪明(傻的意思)前个-前天清恼起来--早上胡吊乱、跟得乱、跟得砝(FA)-没规矩等汗褂查得~~衬衣义得~~肥皂得劲~~舒服梭皮----头皮削sei----谁气刮得----烟火的一种闸皮--土气傍灰---灰尘多到明儿---以后黄晌--下午毛得--厕所夜个--昨天小小得-----小男孩膈捞-------角落

全国河南话8级考试试题

全国河南话8级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共150分,附加题50分) 第Ⅰ卷(80分) 一、听力理解(将所选的A、B、C、D四个选项或答案填入题后相应括号内,每段对话读两遍。难度系数:※※。共10小题,本题共20分) 一将下列河南话短语译为普通话或英语。(每小题2分,共10分) ⑴(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_____) ⑸(_________________) 二情景会话。(每小题2分,共10分) ⑴判断下列对话发生场景 ⑵下列哪种回答为河南话最佳回答方式 ⑶听下面一段独白,然后回答问题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判断下面哪种方言为河南方言,请在其字母标号后打钩 A (___) B (___) C (___) D (___) E (___) F (___) G (___) 听力部分到此结束 二、单项选择(将所选的A、B、C、D四个选项填入题后相应的括号内。难度系数:※※※。共20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西方科学家牛顿在河南方言中会被叫做: A.无顿 B.又顿 C.偶顿 D.牛兔 2.《黑客帝国》里面“黑客”的“黑”字在河南方言中读: A.偶 B.歇 C.切 D.夏 3.河南方言中,“咕堆”的意思是: A.躺 B.坐 C.蹲 D.以上答案都不是 4.在外地人看来,最能代表河南话的一个字是: A.贼 B.咱 C.中 D.以上答案都是 5.曾经热播的贺岁片《手机》里面,讲河南话的演员是: A.张国立 B.范伟 C.葛优 D.以上答案都不是 6. 长辈称唿中“老娘”指的是? A.妈妈 B.大娘 C.外婆 D.姑姑 E.阿姨 7. 河南话之所以简洁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双字或多字“连音”现象非常普遍,河南话中的那“dia”是指? A.地瓜 B.地滑 C.顶啥 D.底下 E.店家 8.在形容“**”时,河南方言中表现得较为丰富多彩,下列选项中非此意的词是? A.欣俅 B.二俅 C.二杆儿 D.欣 E.老二 9.咱私跟住去吧。句中的“私跟”意思是? A.私奔 B.一起 C.四个人 D.合租 E.搭子

2020河南商丘市普通话报名-普通话考试【公布】

普通话等级: 1、普通话水平测试(PSC:PUTONGHUA SHUIPING CESHI)是对应试人运用普通话的规范程度的口语考试。全部测试内容均以口头方式进行。 2、普通话水平等级分为三级六等,即一、二、三级,每个级别再分出甲乙两个等次;一级甲等为最高,三级乙等为最低。普通话水平测试不是口才的评定,而是对应试人掌握和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规范程度的测查和评定,是应试人的汉语标准语测试。应试人在运用普通话口语进行表达过程中所表现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程度,是评定其所达到的水平等级的重要依据。 3、河南普通话报名测试等级标准如下: 一级甲等(97分为一级甲)朗读和自由交谈时,语音标准,语汇、语法正确无误,语调自然,表达流畅。测试总失分率在3%以内。 乙等(92分及其以上但不足97分为一级乙。)?朗读和自由交谈时,语音标准,语汇、语法正确无误,语调自然,表达流畅。偶有字音、字调失误。测试总失分率在8%以内, 二级甲等(87分及其以上但不足92分为二级甲)朗读和自由交谈时,声韵调发音基本标准,语调自然,表达流畅。少数难点音(平翘舌音、前后鼻尾音、边鼻音等)有时出现失误。语汇、语法极少有误。测试总失分率在13%以内。 乙等(80分及其以上但不足87分为二级乙)?朗读和自由交谈时,个别调值不准,声韵母发音有不到位现象。难点音较多(平翘舌音、前后鼻尾音、边鼻音、fu - hu 、z - zh -j 、送气不送气、i- ü不分、保留浊塞音、浊塞擦音、丢介音、复韵母单音化等),失误较多。方言语调不明显,有使用方言词、方言语法的情况。测试总失分率在20%以内。

三级甲等(70分及其以上但不足80分,为三级甲)?朗读和自由交谈时,声韵母发音失误较多,难点音超出常见范围,声调调值多不准。方言语调明显。语汇、语法有失误。测试总失分率在30%以内。 乙等(60分及其以上但不足70分,为三级乙)?朗读和自由交谈时,声韵调发音失误多,方音特征突出。方言语调明显。语汇、语法失误较多。外地人听其谈话有听不懂的情况。测试总失分率在40%以内。 现阶段对一些岗位和专业人员的普通话等级要求:1、报考教师资格的人员,普通话水平不得低于二级;语文科教师应略高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水平。2、国家级和省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一级甲等,其余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的达标要求由广播电影电视部另行规定;3、电影、话剧、广播剧、电视剧等表演、配音人员,播音、主持人专和电影、话剧表演专业的教师和毕业生,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一级。 迅达教育还有以下的院校可供大家报考: 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城建学院、河南工程学院、新乡医学院、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澍青医学高专、焦作职工医学院、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师范大学等高校

宾阳大桥平话本字考

宾阳大桥平话本字考注:行文形式:本字+注音+释义+举例+出处。 1.搲v a213 以手耙物。搲草成堆来。《集韵》马韵,乌瓦切:“搲,吴俗谓手爬物曰搲。” 3. 揞 am54 覆盖、遮掩,按住。《广韵》感韵,乌感切:“揞手覆。”《方言》卷六:“揞、拼、错、摩、藏也。荆楚曰揞。”《广雅? 释诂》:“揞,藏也。”王念孙疏证:“《广韵》:揞,手覆也。覆亦藏也,今俗语犹谓手覆物为揞矣。 4.滗b i44 倾汁留物泌水。《集韵》至韵,兵媚切:“泌,《说文》:侠流也。”《灵枢经?营卫生会》:“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又,滗,音笔,《广韵》质韵,鄙密切:“滗,去。 【沕】 潜水。~水捉鱼。《集韵》质韵莫笔切:“~,潜藏也。” 【】 … 削。~木笔尖来。《集韵》齐韵篇迷切:“~,削也。”《方言据》卷下:“侧刃削物令薄曰~。” 9. 薅x u :向外拔、揪。~田(耘田除草)。《正韵》呼高切,音蒿。《说文》拔去田草也。《诗?周颂》以薅荼蓼。《说文》亦作茠。《集韵》或作浢?鎒渐。 12趉t …i 忿忿而别盲听齐先肚~呃(未听完话就走了)。《广韵》物韵,九勿切:“走,走貌。”胡文英《吴下方言考?黠韵》:“走,怒而走出也。吴中谓人含怒不别而行曰~。 13. 【嫽】lieu 逗;戏弄。靡~他,慢儿过会儿他哭呃。《广韵》萧韵落萧切:“~,相~戏也。”《集韵》萧韵:“~,相戏。”今多作“撩”。 【】 挖。~耳屎;~墙打洞。《广韵》侯韵落侯切:“~,剅~,小穿。”《玉篇》:“~,穿也。” 【】 晾晒。~衫干来。《集韵》宕韵郎宕切:“~,暴也。” 【鉎】 54 铁锈。刀生~呃。《广韵》庚韵所庚切。《集韵》:“~,铁衣也。” 【 】 44 推。~一拳过去。《广韵》肿韵息拱切。《集韵》肿韵:“~,推也。” 【嗽】 吮吸。~田螺。《广韵》屋韵桑谷切:“~,吮也。” 【镵】ts 扎;刺。着刺~脚。《广韵》衔韵锄衔切:“~,刺也。” 【圳】ts 水沟;水渠。坝~水满了。清钮琇《觚賸·粤觚》子鸩切。《朱子语类》卷二三:“如一大圳水,分数小圳去,无不流通。” 【搇】 32压;按住。~鸡识鸡屎出。《集韵》沁韵丘禁切:“~,按也。” 14.髼 o 松散髼头散发。《广韵》东韵,薄红切:“髼,髼松,发乱貌。” 15.埲p…o 尘土飞扬, 尘土埲□m n 《广韵》蒲蠓切:“尘起貌。” 16.鬻p 液体沸腾溢出粥~出来《广韵》没韵,薄没切:“说文吹釜溢也”。《说文》鬲部段玉裁注:“今江苏俗谓火盛水鬻溢出为铺出,鬻之转语也,正当作鬻字。” 【】 戳。~空窟去。《集韵》沃韵都毒切。《说文》:“~,椎击物也。” 【捼】 揉搓。~脚净去。《广韵》戈韵奴禾切。《说文》:“~,推也。一曰两手相切摩也。” 【】 裤裆。 裤~。《集韵》宕韵乃浪切:“儾,宽缓也。或从衣。” 【攞】 ①采摘。去~菜归来煮。②寻找。~人帮忙。《集韵》歌韵良何切。《玉篇》:“~,拣~也。” 【铛】 …a 穹窿形的炒菜的金属锅。尺九~好炒菜《广韵》庚韵楚庚切。《集韵》庚韵:“~,釜属……” 【牚】 …a ①起支撑作用的木头。②支撑。~车大~啊稳。《<文选·长笛赋>六臣本》丑耕切。《广韵》映韵:“~,邪柱也。”《详校篇海》:“~,撐住也,或作撐。”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很难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自本世纪以来,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都在努力地想从各自学科的角度,给文化下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然而,迄今为止仍没获得一个公认的定义。据克罗门(Kroeber)和克勒克洪(Kluckhohn)在1963年出版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Concepts and Definitions)一书中的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就有150个之多。可见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所存在的差异。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普遍都依照奥斯华尔特(Oswalt,1970)的“大写字母的文化”和“小写字母的文化”这一区分来理解“文化”这一概念。也就是说,人们一般都将“文化”的概念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如生产和交通工具、服饰、日用器具等。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前者指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如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有关这些制度的各种理论体系等;后者则指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们通过他们的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文化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每一代人都继承原有的文化,同时又在不断扬弃和更新原有的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的不同,其文化也具有各自的特点。例如,在受到别人的赞扬时,根据操英语民族的文化,被赞扬的人应表示接受,以表明自己认为对方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或所赞扬的事是值得赞扬的。然而,对中国人来说,受到别人赞扬时,通常要表示受之有愧,做得很不够等等,而一般不能直接地接受赞扬,否则就意味着有骄傲自满情绪或缺乏教养。

河南话

河南话本身就是一个伪概念,河南省境内的方言有两大类,一类是属于官话中的中原官话,另一类是属于晋语的邯新片。晋语是北方唯一的非官话方言,中原官话是全国第一大官话方言。河南境内,晋语的邯新片方言分布在黄河以北的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济源太行山山区一带,中原官话则分布在除上述地区之外的广大地区,包括豫北平原。 古代河南话是古代普通话 河南古称中州、中原、中国,为南宋以前中国历朝历代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自唐代以来,历朝文人墨客均把通行河南一带的方言当做通行全国的通用语。[唐]李涪:凡中华音切,莫过东都,盖居天地之中,禀气特正。[宋]陆游:中原惟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老学庵笔记》[宋]冠准:惟西洛人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说郛》[宋]路德章:浙近中原语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盱眙旅舍》[宋]陈鹄:乡音是处不同,唯京都天A朝得其正。《西塘集》[元]周德清:欲正语言,必宗中原之音。《中原音韵》[元]范德机:四方偏气之语,不相通晓,惟中原汉语,四方可以通行。《木天禁-语》[元}孔齐:北方声音端正,谓之中原雅音。南方风气不同,声音亦异,至于读书字样皆讹,轻重开合亦不辩,所谓不及中原远矣,此南方之不得其正也。《至正直记》[明]沈宠绥:以吴侬之方言,代中州之雅韵,字理乘张,音义径庭,其为周郎赏者谁耶?不揣固陋,以中原韵为楷!《弦索辩讹》[明]吕坤:中原当南北之间,际清浊之会,故宋制中原雅音。[明]陈全之《蓬窗目录》:杭州类汴人种族,自南渡时,至者故多汴音[明]郎瑛《七修类稿》:城中(杭州城内)语音好于他处,盖初皆汴人,扈宋南渡,遂家焉。故至今与汴音颇相似[明]王伯良:"识字之法,须先习反切。盖四方土音不同,故须本之中州"-------《方诸馆曲律·论须识字》[明]杨文骢:"得中原之正音,去五方之啁杂"---------《同文铎》[清]朴隐子:"词严声律,韵必中州。盖河洛当九域之中,其音可通于四方耳"-------《诗词通韵·序》[清]潘耒:"河洛天地之中,雅音声韵之正"--------《类音·南北音论》[清]罗愚:"摄以开合口呼,正以中州音"--------《切字图诀》[清]阎若璩:洛阳为天下之中,南北音词,于此取正[清]王德晖:"天下之大,百里殊音,绝少无病之方,往往此笑彼为方言,彼嗤此为土语,……愚窃谓中原实五方之所宗,使之悉归中原音韵,当无僻陋之诮矣"-----------《顾误录》[清]张燮承:"填图字样皆系按中州韵填入,学者不可因今古音讹、南北音异妄自更改"-------《翻切简可篇·读横直图口诀》[清]毛先舒《与婿徐华徵书》:汴为中州,得音之正。杭多汴人,随宋室南渡,故杭皆正音。[清]周赟:夫中国车书一统,而音韵必叶中州。《山门新语》到了清朝中期以后,由于北京长期居于全国政治中心地位,逐渐完成官话由河南话向辽东汉音(普通话前身)的转变 河南方言的历史演变 现在最早的有关河南地区的方言记录便是《诗经》,语言学家从中已经基本整理出上古汉语的脉络,其虽记录不同诸侯国的诗篇,但是其音韵基础却是相同的,古人认为洛阳居天下之中,是为“中国”,《诗经》代表了先秦时代通用的语言“雅言”,也就是那个时代洛阳一带的方言。先秦的雅言,到汉代进成为扬雄《方言》提及的“通语、凡语”,与先秦一样,属上古汉语。唐代标准语便是以当时洛阳、长安两京的方言为基础的,唐朝强大的国力,使得通用语的使用更加普及,从而使现代汉语方言,除去闽语之外,均为《切韵》为代表的中古汉语变化发展而来,所有的变化做种都能归结到中古汉语的音系之中。北宋定都开封,洛阳为西京,宋代河南方言比唐代略为简化,但仍属于中古汉语范畴。由于首都的原因,宋代开封洛阳的方言仍为全国通行语。北宋败于金,一部分汴梁城军民随皇室南迁,一部分汴梁平民及工匠被金人大量掳掠到黑龙江地区,中原一带的大量移民对当时讲吴方言的南宋首都杭州的方言

范县方言本字考

范縣方言本字考釋十則 摘要范縣自漢高祖(公元前206年)置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今位於河南省東北部,與山東莘縣接壤,其方言屬於中原官話區。本文按照音義結合的原則,并盡可能地結合文獻資料和方言佐證,對范縣方言中一些詞語的本字進行考釋。 關鍵詞范縣方言本字音義 詞是語音和語義的結合體,但由於漢語方言詞語的歷史演變,很多詞語已經和其字形失去了聯繫,這樣找尋本字就顯得尤為必要。考釋本字不僅可以避免在書寫方言詞語時用同音字、方言字、訓讀字代替的尷尬,而且對傳承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義,甚至是可以就歷史上有爭議的詞語訓釋給出更合理的釋義。本文擬就范縣方言中的若干詞語的本字進行考釋。由於歷史上范縣一直隸屬山東省,又因受山西洪洞大槐樹歷史移民的影響,故下面所選取的方言還有來自冀魯官話和晉語等地區的方言用語。 恆:亦作“亙”字,今通行體作“恒”。范縣方言中稱夜晚為“恆恆”。如:“你前兒恆恆干啥去了?”“今兒恆恆俺得澆地去。”今普通話讀為[k??51],而范縣方音讀[x??51]。“恆”在《廣韻》中的讀音為胡登反,為匣母平聲字,今天的方音中的[x]可能是“恆”“亙”二字混用的結果。《集韻》:“恒、:‘胡登切,國諱。《說文》:‘常也,從心從舟,在二之間上下,心以舟施當也。引《詩》:‘如月之恒’。’一曰山名,古作,文七。”趙振鐸先生校記:“明州本、毛鈔、錢鈔‘恒’字缺末筆。陳校:‘《玉篇》作’。方校:‘‘施恆’之‘恆’,宋避真宗諱改‘常’,傳寫者譌為當耳’。”《說文·二部》:“《詩》曰:‘如月之恆’。”段玉裁注:“《小雅·天保》文,此說從月之意,非謂《毛詩》作‘’也。傳曰:‘恆,弦也’。按:《詩》之‘恆’本亦作‘緪’,謂張弦也,月上弦而就盈,於是有恆久之義,故古文從月。”《詩·小雅·天保》:“如月之恆,如日之升。”

徽州方言本字考

歙县北乡话方言本字考① 沈昌明② (黄山学院文学院安徽省245041) 关键词:歙北方言本字考证 摘要:歙北方言隶属于徽语区,其本字考证对于徽语其它方言点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为了解决方言调查中,特别是整理方言同音字表时,出现的有音无字的这一问题,通过参考有关工具书,主要是《广韵》、《集韵》以及其它方言的本字考证释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篇文章。通过对已经考证的本字进行分析,可以找到古今语音的对应变化规律,还可以佐证文字发展的总体趋势——简化的必要性。 壹徽州方言的音系 歙县方言是徽语的集中代表方言之一,而歙县方言内部又存现出各自的差异性。一般意义上以歙县县城为中心,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延伸来划分方言片,即俗称的东乡话、南乡话、西乡话和北乡话。本文以县城北门以外的北乡话为考察对象。 歙县北乡大体上是以县城北门(以万年桥为标志)以外的狭窄区域,此门以外的区域都可以叫北乡。事实上真正操北乡话的地域要小得多。主要集中在塔山、许村、上丰、岩源四个乡镇。据《歙县志》载,上述四个乡镇的总人口为22479人(1987年)。其代表方言是许村话。 许村镇是歙县西北部的山区乡镇,地处箬岭关南麓,富资水上游,城许公路的终点。总面积43万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46个村民小组,30个自然村,共1488户,6173人 。 一、声母23个 [P] :布步别盘 [pˊ]:怕胖博卜 [m]:门袜摸亩 [f]:发飞肥华 [t]:到刀稻朵 [tˊ]:通太痛吐 [n]:那闹鱼热 [l]:老路绿来 ①虽然本文研究的是歙县北乡话的方言本字,但实际上在徽语区中,本字是相通的,只是读音不同而已。本文列举中,对说法不一的也作了说明。 ②沈昌明,安徽歙县人,男,汉族,1967年12月出生,硕士学位,黄山学院副教授。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1、试举出现代汉语普通话(或某方言)实例,从语音、词语和语法方面分析有关语言实例中所表现的文化影响,讨论文化与语言学习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的语文教学建议 语言是我们的祖先世代积累起来的极宝贵的财富。语言与文化可以说是共生的。语言是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文化的发展也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细密。语言是文化发展的工具,同时也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由于有了语言,人类才创造出如此灿烂辉煌的文化。文化是人类在进化的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文化的创造与发展是离不开语言的,语言的变化与发展也脱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环境。 所谓“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语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马显彬《中国没有“国语”——重谈“普通话”名称的规范》P61。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区域,为某一地区的人民大众所掌握、使用”(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P4。) 语言对文化的影响从语音、词语和语法方面都有体现。首先从语音方面:我国是多民族聚集的国家,各个区域有这自己

特有的方言,这些特有的方言都是个区域的人长期生活长期在特定环境下所特有的语言,在语音方面,现代汉语普通话中“n”和“l”的区分很明显,但是在陕西话中这两个拼音所发出的语音是相同的。“奶奶”被称之为“濑濑”,原因在于陕西方言中没有“奶奶”这个称呼,当地,父亲的母亲被称之为“婆”,并不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奶奶的发音,因此,当地的文化影响到了语音的形成,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很小的实例,陕西话中“qian”和”tian”的发音也是相同的,就是因为长时间的语言习惯致使操着当地方言的人们无法区分这些语音,拼音文字受语音的制约极大,一个词的发音稍有变化拼写方式也就会随之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就促使其他词语的生成,例如陕西话中为了避免“qian”与“tian”的区分,“田”称之为“地”,宁夏人一般说:“在田里干活呢!”,而陕西人说:“在地里干活呢!”。任何语言的发音、言语都是先于它的文字的发明而被长期使用,在正常生活中语音比书面文字扮演的角色更为重要,语言又是人类特有的,语汇的丰富直接反映了人们对关于事物之间关系的知识的掌握。因此语音对文化的影响可见一斑。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在词语方面也表现密切。由于中国的历史漫长悠久,汉语词语的文化沉积尤为显得浓厚,大量词语本身就直接反应了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许多词语意义烙上了深深的民族文化的印记;词语的形式结构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在词语的产生,形成和消亡的过程中,民族文化要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外来词语融入汉语词汇时,往往受到中国文化的制约。总之,中国文化对汉语词语的影响,或者说汉语词

方言与文化

方言的形成以甘肃方言的特点 我国众多的方言的形成,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这样说: 第一,古代中国由于长期的封建主义统治,国家不是十分统一的,因而随着疆域的日益扩大、人口的日益增加、国家经常有封建割据等等原因,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样,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状态中的语言,也就各自相对独立地演变着,不易获得变化的一致性。于是,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使得各个地区的语言逐渐产生了差异,逐渐减少了共同性的因素,形成了各地区各有特点的方言。我国北方方言系统的各地方言,包括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中和华东的一部分,大致就是这样造成的。 第二,在我国古代,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乱所迫而造成过多次的人口大迁移,也是方言形成的一个原因。例如东晋至隋唐、唐宋至宋、宋末至明初,我国中原一带的居民曾有三次向南大迁移,结果形成为现在分布于广东、江西等地的客家方言。“因为客家先民南迁后,定居在闭塞的山地,一方面保存了他们固有的传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不容易受外来影响的渗透,而客家人强烈的宗族观念和保守思想,也增强了他们对外来影响的抵抗;客家住地不但形成了他们自己特殊的社会生活区域,保存了他们固有的文化礼俗,而且在语言上也形成了独立的系统。” 第三,在人口大迁移的情况下,如果迁入外族居住区域,则必然发生民族的融合和语言的相互影响,以至同化,这也是造成方言特点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例如两广地区是有较多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但自从周秦以来,大批汉族人由北南下,逐渐造成了“喧宾夺主”的状况,在数量上超过了土著民族的人口,加上汉族在经济、文化各方面又比土著民族日益发达,历代统治者又实行了民族同化政策,结果使土著民族日益汉化。当然,在民族同化和语言融合的过程中,汉族人的语言也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外族语言的影响。因而,“粤方言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地理条件以及民族杂居等原因,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许多古汉语中本质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一些非汉语的因素,从而构成它的方言特征。” 甘肃方言从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北次方言。在生产生活中,各地又分化产生出了各自的方言,大致可以分为六个方言区,分别是甘南地区方

湖北当阳方言本字考

收稿日期3作者简介杨军会(),女,湖北宜昌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古代汉语词汇、古文字学。 2008年6月第30卷 专辑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u manities &Soc i a l Sc iences )Jun .2008Vol 130 Spec ial sec . 湖北当阳方言本字考 杨军会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摘 要:当阳,湖北省宜昌市县级市,地处长江中游,属西南方言区。本文就部分方言词,通过声韵对照关 系来考查在古汉语中的情况,追溯其本字,借此来了解楚地的民风民俗和汉语的流变情况。 关键词:湖北当阳; 方言; 本字; 声韵 中图分类号:H 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08)专辑-0075-03 5 :2008-0-10 :1982-7

67

参考文献: [1] 丁 度.宋刻集韵[M ].北京:中华书局,1989. [2] 周祖谟.广韵校本[M ].北京:中华书局,2004. [3] 许 慎.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2006. Textua l Resear ch of the O r i g i n a lW or d s of Dan gyang i n Hube i P r ov i n ce Y ANG Jiu 2hui (C ollege of Hum an itie s,Zhejiang N o r m al U n iversity,J ing hua 321004,Z hejiang,Ch ina ) Abstra ct:Dangyang,a county level city in Hubei Yichang,is situated at the Yangtze R iver m iddle reaches and bel ongs t o the south west dialect a r ea .This article take s part of the dialcet words by exa m ining thr ough the sound and final comparis on relati ons in the situ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t o trace its original for m of a character and to know the cust om of the chu place and the changing situation of chine se . Key W or ds:Dangyang in Hube i; dialect;the origina l word; s ound and final 7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