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方言本字考辨
- 格式:pdf
- 大小:190.92 KB
- 文档页数:4
客家话语音系统引言梅县话属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是我国八大方言(北方、吴、湘、赣、客家、闽北、闽南、粤)之一。
梅县话是客家方言的代表。
本文以梅城话为标准音。
一、声母梅县话的声母有17个(包括零声母):b、p、m、f、v、d、t、n、l、z、c、s、g、k、ng(以及ng的变体)、h、零声母例字:b 背、包p 编、排m 满、马f 和、风v 文、武d 点、灯t 大、厅n 宜、农l 理、论z 精、尖c 初、秋s 山、水g 京、官k 考、期ng 咬、涯;(以及ng的变体)热、月h 很、香零声母油、安梅县话声母特点:1、没有普通话所具有的舌尖后音[zh ch sh]和[r]2、[zh ch sh] 、[g k h]与齐齿呼相拼的字,其声母与普通话里的[j q x]相对应。
例如“姐、酒”的声母是[z],“清、钱”的声母是[c],“鲜、心”的声母是[s],“坚、九”的声母是[g],“期、求”的声母是[k],“晓、玄”的声母是[h]。
以上各组字在普通话里的声母分别为[j q x]。
上列的[z c s]、[g k h]两组声母在普通话里是不能与齐齿呼韵母相拼的。
3、[h]的发音会受到相拼元音的影响,与后元音相拼时近乎[h]。
如[ho2];与前元音拼合时,近乎[x],如:虚[hi1]。
4、舌根音[g k]与齐齿呼相拼时,其发音部位有前移现象,如:经[gin1]、腔[kiong1];与开口呼或合口呼拼合时,发音部位一般不前移,如:加[ga1]、魁[kui2]。
5、梅县话分尖团音,例如:精≠经zin1≠kin1;妻≠欺ci1≠hi1;修≠休xiu1≠hiu1。
普通话则不分尖团音,上列每组字读音都相同。
二、韵母梅县话的韵母有74个,其中“开(元)尾韵”22个,“鼻尾韵”26个,“塞尾韵”24个,自成音节的“鼻韵”2个。
1、开(元)尾韵①开口呼I、a、e、o、ai、oi、ao、eu②齐齿呼i、ia、ie、io、iai、iao、ieu、iu、iui③合口呼u、ua、uo、uai、ui2、鼻尾韵①开口呼am、em、(?m)、an、en、(?n)、on、ang、ong②齐齿呼iam、im、ian、ien、in、ion、iun、iang、iong、iung③合口呼uan、uen、uon、un、uang、uong、ung3、塞尾韵①开口呼ap、ep、(?p)、at、et、(?t)、ot、ak、ok②齐齿呼iap、ip、iat、iet、it、iut、iak、iok、iuk③合口呼uat、uet、ut、uak、uok、uk4、鼻韵m、ng(由于无法书写的原因,略去m下面的一个小圆标点和η上面的一个小圆标点)例字:1、开(元)尾韵①开口呼I 之、子、粗、司a 加、化、车、把e 滞、个、齐、细o 玻、朵、戈、跎ai 太、淮、奶、底oi 抬、概、才、赔ao 桃、袍、操、高eu 谋、投、沟、搂②齐齿呼i 比、被、回、围ia 姐、些、泻、野ie 厥、街、鸡io 茄、靴iai 阶、界、艾、埃iao 漂、雕、辽、骄ieu 纠、勾、苟、扣iu 留、求、酒、朽iui 锐、睿、枘、蚋③合口呼ua 寡、垮、瓜、挂uo 果、过uai 怪、筷、快、拐 ui 退、累、岁、魁2、鼻尾韵①开口呼am 、胆、南、三em 森、黔、砧、岑(?m) 斟、沉、甚、深 an 般、还、单、晚en 根、冰、登、宁(?n) 贞、、逞、身on 短、寒、传、穿ang 棚、冷、盲、顶 ong 旁、讲、长、唐②齐齿呼iam 盐、粘、检、店 im 临、任、今、沁ian 尖、元、演、权 ien 全、田、联、便 in 宾、明、灵、情ion 软、阮、餐iun 均、云、忍、勤 iang 晴、影、醒、净iong 良、奖、强、想iung 龙、胸、拥、供③合口呼uan 款、惯、关、挽 uen 炯、亘、耿uon 官、管、罐、贯 un 春、婚、俊、本uang 矿、桄uong 广、光ung 冬、宗、浓、种3、塞尾韵①开口呼ap 压、扎、法、甲ep 涩、粒、撮(?p) 汁、十、执、湿 at 泼、袜、伐、蚀et 德、克、塞、侧(?t ) 侄、吃、室、织 ot 喝、说、、黜ok 各、捉、朔、幕②齐齿呼iap 协、妾、怯、恰ip 夕、汲、入、立iat 决、热、歇、悦iet 忒、屑、烈、截it 笔、瑟、律、七iut 屈、郁iak 壁、剧、锡、迹iok 雀、若、疟、却iuk 绿、粟、蓄、足③合口呼uat 括、刮uet 国、掴、啯ut 佛、不、没、突uak 石国uok 郭、廓、挝uk 木、缩、逐、伏梅县话的韵母有如下特点:1、没有“撮口呼”。
方言本字考(284)踩,cǎi,用脚登在上面,踩踏也。
比如:踩油门、踩水、踩庄稼。
这是一个常用字,但并不是本字,而是一个后造字。
考察其本字,需要注意两个要素:其一,它的核心含义,是用脚自上而下撞击;其二,上古音读若跺、夺。
(1)践。
jiàn,《说文》履也,本义踩踏、践踏。
从戔,与残音义皆同,音近踩。
(2)踏。
tà,《说文》蹋,今文作踏,或作蹹。
本义足着地,践也。
从沓,读若达,又写为跶。
自上而下用东西盖在上面,方言称为“达在上面”。
(3)蹅。
chǎ,后造字,踩踏、践踏。
比如:他蹅着一脚泥。
(4)蹈。
dǎo,《说文》践也,本义踩、踏,顿足蹋地也。
手舞足蹈,赴汤蹈火。
蹈,强调顿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踩踏。
(5)跺。
duò,本义指提起脚用力踏地。
“跺”读若上古音,是个后造字,本字应当是“践”“踏”。
由于这2个字发生了音变,后人不知道方言中读若duò的字怎么写,便生造了一个“跺”。
(6)踹,chuài,踩踏,相当于用手的“搋”。
比如:他用脚踹我;一脚踹在烂泥里。
“踹”从耑,古音读若端,音近跺。
又写为蹀,dié,顿足也。
(7)蹂。
róu,《说文》厹,兽足蹂地也,本义践踏。
“蹂”与一般践踏的区别在于:蹂,践踏在上面后,还要用脚来回地蠕动,比如:把蛇打死后,用脚再蹂蹂。
(8)躡。
niè,有意识地踩踏,即用脚压住。
方言读若纳,相当于用手压住的“按”。
只不过,现在是用脚按住。
(9)蹧。
zāo,通蹋,蹧蹋。
“蹧”是个后造字,方言读若曹。
比如:过去做砖瓦,要用牛蹧泥;昨天我不小心蹧到一条蛇。
“蹧”的本字就是“蹋”,现在写为“踏”。
由上可知,“踩”的本字是“践”“踏”两字。
蹅、跺、蹧是后造字。
踹、蹂、蹈、躡,含有特指之义,不是一般意义的踩踏。
我们多次讲过,凡是自上而下的动作,上古音都读若跺、夺。
但是,这些字后来发生了复杂的音变,后人往往不能明辨。
方言词语考据本字
方言词语考据本字是一项复杂而有意义的工作,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方言词语的来源和演变,揭示方言与古代汉语的联系,丰富汉语词汇的历史文化内涵。
方言词语的本字是指该词语在古代文献中最早出现的书写形式。
由于语音、语义、字形等方面的演变,有些方言词语的本字已经与现代汉语的常用字有所不同,甚至难以辨认。
因此,要考据方言词语的本字,需要综合运用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方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考据方言词语本字的一般步骤如下:
- 收集方言词语:首先要收集需要考据的方言词语,尽量掌握它们的语音、语义、用法等信息。
- 查找古代文献:根据方言词语的音韵特征,在古代文献中查找与之相似或相关的词语,尤其是秦汉以前的上古文献。
- 比较音韵特征:将方言词语与古代文献中的词语进行音韵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声韵对应关系,找出可能的本字。
- 验证字形和语义:根据音韵特征找出的可能本字,还要进一步验证其字形和语义是否与方言词语相符。
- 考虑历史演变:如果可能本字的字形和语义与方言词语不完全相符,还要考虑语音、语义、字形等方面的历史演变因素,寻找合理的解释。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对一些方言词语的本字进行考据,但由于方言的复杂性和历史演变的多样性,有些方言词语的本字可能仍然难以确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