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社会生活中的主要社会群体
- 格式:docx
- 大小:18.44 KB
- 文档页数:4
第三节社会生活中的主要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主要的社会群体。
这些群体以各自的特点和功能,在社会发展和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主要的社会群体,并探讨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一、家庭家庭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群体。
它是由一对夫妻和他们的子女组成的,有着共同的血缘和婚姻关系。
家庭既是个体成长的起点,也是他们发展的支撑和归宿。
家庭不仅提供了物质支持,还承载了道德、文化、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家庭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稳定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学校学校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机构,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主要的社会群体。
它是一个包含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多个群体的综合体。
学校提供了基础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并承担着培养下一代人才的重要责任。
学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品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境。
学校的存在和运行,对于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形式的一种,企业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社会群体。
企业通常由管理者、员工等多个成员组成。
企业为社会提供各类商品和服务,并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发展。
在企业中,不仅经济利益的追求起着重要的作用,还存在着资源配置、组织管理、创新发展等方面的活动。
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对于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影响。
四、政府政府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织,也是一个主要的社会群体。
政府在社会中具有权力和管理职能,负责制定和执行各类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政府不仅有行政管理的职能,还承担着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社会福利等方面的责任。
政府的存在和作用,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权益保障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社会生活中的另外一个主要社会群体。
社会组织是自愿组织起来,为实现特定目标或推动特定事业的人们组成的。
社会组织包括各类非营利组织、行业协会、志愿者组织等。
它们通过提供各类公益服务、社会监督、利益协调等方式,对社会的发展和公共利益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
第七章群体第一节什么是群体一、群体的涵义和特征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它是社会和个人的中介。
群体的特征:(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5)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连续性。
二、群体的类型(一)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这是社会学群体研究中最经典的分类之一。
初级群体又称作为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
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
次级群体又称作为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
(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正式群体也就是社会组织。
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不同,它不是由上级社会结构组织起来的,而是在成员个人倡议的基础上建立的。
因此,一般说来,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如朋友群、游伴群等。
非正式群体既存在于这鞥是群体之外,也可以在正式群体内部形成。
(三)内群体和外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是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内群体和外群体,又称作我群和他群。
这连个概念由萨姆纳在《民俗轮》一书中最先提出。
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而那些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就属于外群体。
(四)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参照群体和成员群体是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成员群体也就是内群体,个人属于该群体的成员,并以本群体的规范作为自己活动的准则,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彼此互相影响。
参照群体是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
参照群体不是人们所属的群体,而是个人心目中想要加入或理想中的群体,它的价值观和规范体系常常是参照这个人的目标或标准。
第三节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我们通常将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称作群体,群体的成员一般都有直接的接触或互动。
比如,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目标,群体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各个成员有自己的角色地位,成员之间彼此在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
当然,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同属于多个群体,这些群体在大小、持续时间、价值、目标等方面也都不一定相同。
群体生活是人类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群体的主要功能有:(1)给成员以心理上的归属感。
同一群体的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会表现观念与行为的一致性,当与其他群体相比较时,成员就会产生一种属于自己群体的感觉,这就是归属感(情感方面的影响)。
(2)使成员具有认同感。
同一群体的成员对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的认识倾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
当个人对外界情况不明时,这种认同就会发生很大的相互影响,有时甚至会是盲目的(比如在认知方面的影响)。
(3)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
当个体的思想与行为符合群体要求时,就会受到群体的赞许与鼓励,使个体获得社会性支持,从而强化了这种与群体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行动方面的影响)。
总之,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群体的一般特性(一)群体规范群体规范主要指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
群体规范的基本作用是对成员具有比较和评价的作用.它可以为提供认知标准和行为准则,用以调节、制约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使保持一致,群体规范还可以作为成员们彼此认同的依据。
但是群体并不是对成员的一言一行都加以约束,而是规定了成员的思想行为的可接受与不可接受的范围。
群体规范因群体存在的正式性和非正式性,以及有无明文规定和监督、处罚,而分为正式的规范和非正式的规范。
(二)群体的凝聚力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称作群体凝聚力,它体现了群体的整体性特点,由成员间的信任和约定程度所决定,包括正性力量和负性力量。
正性力量包括三个含义。
一是成员间的人际吸引,比如成员之间彼此相互喜欢。
S o c i o l o g y o f H U S T第七章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是人们进行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又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还是实现社会目标的功能单位,它们在社会系统的运行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
本章将介绍社会群体的定义、分类、主要结构和特性,以及作为社会群体基本类型的初级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群体一、社会群体的定义人类是一种社会动物,任何个人都不得不依靠他人来满足其物质和心理上的需要。
我们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吃饭、休息,到单位上和同事们一起工作、学习,闲暇时间和朋友们一同聊天、游戏……总之,人们的大量活动是在群体中完成,大量的时光是在群体中度过的。
正是因为社会群体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不可缺少的,所以它就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
不过,并不是任何人群体都可叫做社会群体,社会学里的社会群体概念有着更加严格的定义。
所谓社会群体(social group ),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关系所结成的有共同生活活动的稳定集体。
它既是个人生活的基本单位(任何个人脱离群体就难以生存),又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实体。
社会群体不等于其组成成员的简单相加,它会形成一种完全属于自身的特性,区别于每个成员的个性、信仰和价值观。
社会群体具有如下区别于一般群体的基本特征。
(一)持续的互动。
社会群体的成员之间存在着持续的社会互动,他们的交往不是一次就终结了,其相互关系必然维持较长的一段时期,如家庭、邻里、朋友圈、机关、学校、公司等都是如此。
那些偶然碰在一起、暂时发生联系的人群,例如在书店、商店购书、购物的顾客,同乘一架飞机、一辆公共汽车的乘客,因交通事故而围观的人群等等,由于这些群体中的人们相互间不存在持久的交往,因而并不构成社会群体,它们只是简单的人群聚合体(social aggregate )。
此外,统计上按某种共同特征归类的人群体一般也不叫社会群体,如男人或女人、老年人或青年人、工人或农民等等。
第三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第一节 社会网络一、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社会关系含义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社会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联系的总称。
社会交往与互动是社会关系的生成和实现机制。
社会关系的类型主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人们交往的密切程度首属关系(夫妻、朋友)与次属关系(同行、上下级)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血缘、地缘、业缘、趣缘社会领域经济,政治,法律,伦理,宗教社会关系规范化程度正式、非正式社会关系矛盾的性质对抗性、非对抗性社会交往的方向与选择垂直、水平社会关系存在的形态动态、静态社会关系的纵横交错,构成了社会网络互联网时代的社会交往与数字化生存1.超时空性2.匿名性和符号性3.自由与自治性二、社会网络的类型与功能类型网络的节点是个人还是群体人际关系网,家庭网,组织关系网,国际关系网等网络所涉及的社会关系的类型信息网络,资金网络,讨论网,聊天网,情感支持网,社交圈,生意圈等网络关系的强弱程度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网络成员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封闭型网络与开放型网络网络的结构模式“团体格局”网络权责对等并相互独立“差序格局”网络以“己”为中心,亲疏远近推出去功能①使网络成员获得实际收益②基于网络的所有关系,可在几个方面影响经济交易③社会网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支持功能④社会网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是提供信息、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信任和化解风险等⑤限制了人们获得信息的其他机会与渠道或排斥圈外人三、社会网络分析概念社会网络分析是社会关系及其结构分析的重要视角之一,是一套理论、方法和技术,通过研究网络关系的数量、密度、方向、强度等方面,以揭示社会网络的特征与功能,这种分析有助于人们认识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方法图示法、矩阵法、位置确定法以及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等社会网络分析理论马克·格兰诺维特的“嵌入理论”“弱关系优势”理论林南 社会资源理论罗纳德·伯特 “结构洞”理论社会网络分析的缺陷第二节 社会群体一、社会群体的形成与发展社会群体广义:一切通过某种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个人集合体狭义:由持续的直接交往,而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和情感的人群社会群体的特征群体有明确的成员关系成员之间有持续的交往成员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成员间有一定的分工协作成员友一致行动的能力社会群体产生的原因个体社会二、社会群体的分化与类型社会群体分化水平分化: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群体类别增多、社会意志性增加的过程具有较强的一致性,群体之间易于协调和整合垂直分化:表现为社会群体间地位差距拉大不平等程度提高群体之间容易发生矛盾和冲突社会群体的类型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初级群体是指其成员间相互熟悉和了解,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群体。
第三节社会生活中的主要社会群体
一、性别群体与年龄群体
性别有“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之分。
生
理性别是指人的生物特征,社会性别则是指不同社会对男性和
女性所赋予的社会文化特质,是参照真实的或假想的生理性别
特征,以社会性的方式建构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
社会性别
在不同民族之间会有差异,在不同的时代也会有差异。
在阶级社会中,一般会利用一些差异作为阶层进入的限制条件。
以生理性别或社会性别为基础的分化和不平等,普遍存在于各个社会。
与其他许多社会一样,中国妇女在历史上也长期处于受压迫的地位。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男女平等才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法律和政策保护妇女的各项权利。
(二)年龄群体
1.年龄群体与年龄分层
在年龄制度化的过程中,文化而非生物的因素再决定社会地位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有的人类社会都识别出若干生命阶段,人们被贴上“儿童”、“青少年”、“中年”、“老年”的标签,但这些阶段的具体定义却因文化而异。
每个社会都会依据年龄而赋予社会成员不同的声望和获取资源的渠道,不同的年龄群体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年龄阶层化和性别阶层化一样普遍。
不同年龄群体可能会拥有不同的利益和价值观,他们可能会为群体利益和共同命运而从内部组织起来。
2.现代社会的“代差”与老龄化问题。
“代差”(gap of generation)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等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
社会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的重大改变,其影响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包括社会保障制度、分配制度、劳动力资源、劳动生产率、经济和市场结构、医疗体制、法律制度、代际经济关系、文化价值观念以及家庭伦理关系等诸多方面。
二、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
(一)血缘群体
血缘群体在人类社会之初就存在,人类历史上比较重要的血缘
群体有种族、氏族、宗族,、家族、家庭等形式。
在传统社会中,血缘关系是社会组织的基础,其地位相当重要。
血缘关系先天地规定了人们之间的联系,规定了人们之间的权
利与义务,因而使人们很容易形成一个整体,因此它是结成群
体和社会的基础性纽带。
(二)地缘群体
比较稳定的地缘群体的形成,是自人类社会进入农耕时代、采取定居形式以后才发生的。
在传统社会,由于生产力和分工的不发达,社会流动性低,人
们局限于较小的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人甚至一生都生活在出生的村、镇,形成一种封闭型地缘关系和群体。
现代交通通信工具的发达更使得远距离的、快速的流动成为可能,人们在居住与职业上的流动不断形成新的地缘联系,因此,现代社会开放型的地缘关系和地缘群体有不断变化和扩大的趋势。
地缘关系与地缘群体的存在虽然有一些负面的社会影响,但是也是有助于维系社会团结与稳定。
(三)业缘群体
基于业缘关系的业缘群体是在血缘、地缘群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
不过,与血缘、地缘一样,业缘关系和业缘群体也具有局限性,它对人的社会交往和全面发展有限制作用,甚至会导致人的异化。
从长远看,人们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可能,最终摆脱人身、地域和职业的束缚,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三、利益群体与信仰群体
利益群体与信仰群体的区分是相对的,利益群体一般存在某种
成都的共同信仰,而信仰群体也存在着某种利益需求。
(一)利益群体
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无不浸透着利益。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类要生存、发展,必须要从事获取
利益、满足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们彼此之
间必然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归根到底是利益关
系。
一定的经济关系决定了一定的利益关系,一定的利益关系又决
定了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二)信仰群体
信仰一般是指人对某种非现实力量或某种理论价值体系无限
信服和崇尚,并奉为言行的准则,甘愿受其支配甚至为之献身。
一般而言,宗教信仰是最主要的信仰形式。
此外,家族、民族与种族认同有时也被看做一种信仰,即对特
定家族、民族与种族的起源、特质、文化与价值的无限信服和
崇尚,并甘愿为之服务甚至献身。
宗教信仰在本质上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对于个人和社会有其
固定的消极作用。
1.首先,宗教信仰有时可能会阻扰必要的社会变革。
2.其次,宗教可能会造成社会纷争。
3.最后,宗教群体之间、宗教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容易发生
冲突,并且这种冲突很难解决。
在认清宗教本质的同时,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待其存在的合理性。
如果宗教政策适当,也可以引导宗教对社会运行和发展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