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分析退行性腰椎侧凸伴椎体侧方滑脱的解剖学变化
- 格式:pdf
- 大小:3.44 MB
- 文档页数:4
中老年人腰椎退行性病变伴滑脱症的影像诊断作者:闫福明,雷建波,周孝桥,谭天林【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人腰椎退行性滑脱症的原因,提高影像诊断水平。
方法对24例腰椎退行性病变伴滑脱症进行CT扫描,观察影像表现。
结果 24例均有腰椎不稳及程度不同的腰椎间盘突出、膨出,关节突关节的增生、硬化、椎小关节面粗糙、囊变、韧带损伤而导致椎管变形的影像表现。
结论通过对腰椎的CT检查,对腰椎退行性滑脱症的发病机理与影像关系的综合分析,可以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同时给中老年人的保健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腰椎;退变;滑脱;体层摄影术腰椎退行性病变伴滑脱症虽然较常见,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重视不够,放射学论述不多,为提高认识,笔者从2007年8月至2009年12月对50岁以上中老年人腰椎CT片进行观察,发现多数中老年人腰椎有退行性病变伴滑脱症的影像改变。
本人结合影像学表现,对该病的发病原因进行了探讨。
1 资料与方法本组分析126例中老年人腰椎CT片中,男58例,女68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8.4岁。
其中24例有腰椎退行性病变伴滑脱症,男5例,女19例,病史1天至6年,腰痛24例,占100%,单侧及双侧下肢麻木12例,占50%,间隙性跛行3例,占12.5%,放射性痛8例,占33.3%,直腿抬高实验阳性6例,占25%,患侧下肢肌肉萎缩1例,占4%,腰扭伤2例,占8.3%。
对24例中老年人腰椎退行性病变伴滑脱症的病例均行再次CT扫描,分析其影像特征。
2 结果前滑24例,32个CT扫描层面的表现:(1)中老年人腰椎退行性病变伴滑脱水平椎小关节CT征象:关节突肥大32个,占100%;椎小关节硬化32个,占100%;关节面边缘部骨质增生28个,占8.7%;椎小关节半脱位17个,占53%;椎小关节间隙变窄26个,占81%;小关节面粗糙,其下方囊变14个,占43.7%。
(2)中老年人腰椎退行性病变伴滑脱水平椎体、椎间盘及椎管改变:在24例前滑32各层面中,椎间盘突出21个,占65.6%;膨出11个,占34.3%;双侧侧隐窝同时狭窄的15个,占46.8%,一侧侧隐窝狭窄12个,占37.5%,椎管变形或狭窄18个,占56%;椎体肥大或骨赘28个,占87.5%;黄韧带肥厚9个,占28%。
腰椎退行性滑脱的影像诊断价值崔媛媛【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滑脱的X线平片、CT扫描以及MRI在退行性腰椎滑脱中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比2005~2009年85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病例患者的X线、CT、MRI图片资料.结果:3种方法均可对退行性腰椎滑脱作出定性诊断.X线对诊断滑脱的程度价值较大,CT能直观地反映出滑脱后椎管的形态,还可显示硬膜囊在椎体后弓之间受压及侧隐窝狭窄、关节突增生、硬化、椎间关节积气及黄韧带肥厚、间盘突出,MRI能准确显示腰椎滑脱症的发生部位和滑脱程度;能显示椎弓峡部裂,能有效显示滑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异常,还能显示滑椎的椎间盘变性、膨出、脱出及椎管的形态变化.结论:影像诊断,CT可以作为必要检查方法,MRI可以作为诊断补充检查手段,而普通X线平片则可以作为常规检查.【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0(024)005【总页数】3页(P56-58)【关键词】腰椎滑脱;CT;X光片;MRI【作者】崔媛媛【作者单位】天津市公安医院,30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脊椎滑脱症是指上下椎体之间移位滑脱,多表现为一个或多个椎体连同椎弓的向前或向后移位,向前者称为前滑脱,反之为后滑脱,向侧方移位者甚为少见。
此症在椎弓完整的情况下也可发生,Newman认为多伴有椎间盘及椎小关节的退行性变,遂命名为“退变性脊椎滑脱症”(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简称Ds),是指在椎弓完整的情况下发生的脊柱滑脱,又称为“假性椎体滑脱”及“椎弓完整性脊柱滑脱症”,其发病与后天因素有关。
区别于因脊椎椎弓缺损引起的“真性脊椎滑脱”。
退行性腰椎滑脱是中老年好发的一种疾病,常导致椎管狭窄。
笔者收集我院2005~2009年85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旨在探讨比较X线、CT、MRI等3种检查方法在诊断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定性、定位作用。
腰椎管狭窄症影像分级的进展周理;陈美雄;李义凯;袁仕国【摘要】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分级可对评估临床病情、指导手术方案、方便沟通交流等提供极大的便利。
本文对目前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分级研究进行综述,并探讨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6(027)015【总页数】3页(P2500-2501,2502)【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影像学;分级;评分【作者】周理;陈美雄;李义凯;袁仕国【作者单位】海南省中医院骨伤科,海南海口 570203;海南省中医院骨伤科,海南海口 570203;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西医结合外科教研室,广东广州510515;海南省中医院骨伤科,海南海口 570203;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西医结合外科教研室,广东广州 5105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腰椎管狭窄症是临床极常见的腰椎疾病[1-2],狭窄的程度由X线、CT、MRI等影像检查确定,而MRI最常用也最重要[3]。
临床确定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必须实施影像学检查,实施手术则更加依赖影像学上表现的狭窄部位、程度等,但临床上评价腰椎管狭窄症治疗效果却基本上没有使用狭窄程度分级评分系统[4-5],而腰椎管狭窄症分级评分系统对准确的交流和评估疗效是必须的[6]。
虽然目前报道了一些腰椎管狭窄症的分级评分系统,但仍没有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分级评分系统[3,7-10]。
这可能是腰椎管狭窄症影像分级系统研究不透彻、临床医生对分级系统不了解、一致性差、使用不方便等原因所致。
基于此,本文对国内外腰椎管狭窄症影像分级评分系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等。
1.1 腰椎管狭窄症的解剖或/和病因分型目前腰椎管狭窄症的分型主要为按解剖或/和病因的分型。
Dorwart根据解剖部位分为中央管狭窄、关节下管狭窄及椎间管狭窄[11]。
Lee等[12]将其分为中央椎管狭窄和神经根管狭窄两大类,神经根管狭窄又根据部位分为神经入口狭窄、中间区狭窄、神经出口狭窄。
腰椎退行性改变报告引言腰椎退行性改变是一种常见的脊椎疾病,特别是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普遍。
腰椎退行性改变会导致腰椎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疼痛。
本报告将介绍腰椎退行性改变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腰椎退行性改变的病因腰椎退行性改变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的结构会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如椎间盘退化、骨质疏松等。
2. 不良生活习惯:长期保持不正确的坐姿或站姿,久坐不动或长时间不合理的体力活动,都可能增加腰椎退行性改变的风险。
3. 遗传因素:个体遗传背景也与腰椎退行性改变的发生有关。
腰椎退行性改变的症状腰椎退行性改变的症状因患者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常见的症状包括: 1. 腰痛:腰椎退行性改变可导致腰痛,疼痛可持续或间断出现,常在活动或长时间保持某一姿势后加重。
2. 下肢痛:腰椎退行性改变可能引起痛放射至臀部、大腿后侧和小腿,甚至足部。
3. 活动受限:腰椎退行性改变会影响腰部和下肢的正常活动范围,导致活动受限。
腰椎退行性改变的诊断腰椎退行性改变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症状: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来初步判断是否可能是腰椎退行性改变。
2. 影像学检查:X射线、CT扫描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腰椎退行性改变的情况,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腰椎退行性改变的治疗方法针对腰椎退行性改变的治疗方法可以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1. 保守治疗: - 药物治疗:口服非甾体消炎药和镇痛药可以缓解疼痛和炎症反应。
- 物理疗法:如理疗、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恢复腰部和下肢的功能。
- 保持良好的姿势和体重控制,避免过度劳累。
2. 手术治疗: - 对于严重症状无法缓解的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手术可以通过去除椎间盘或椎管狭窄来减轻症状。
结论腰椎退行性改变是一种常见的脊椎疾病,会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很大影响。
及早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症状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退变小关节形态变化与退行性腰椎滑脱发生原因作者:李仲华张华山郭锐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2-0111-02作者简介:李仲华,男,主治医生。
【摘要】目的:探讨退变小关节形态变化与退行性腰椎滑脱(DS)发生原因。
方法:随机抽取腰椎CT扫描,L4/5椎小关节退变无与伴椎体滑脱各40例图像资料,对退变小关节损害程度进行分级,对两组病例关节突间距及关节面冠状角进行测量对比分析。
结果:两组病例关节突间距和关节面冠状角有显著的差异性(P<0.01),退变小关节的损害呈矢向性逐渐加重,DS组关节短缩更明显,关节面更接近矢状。
结论:退变小关节损害是一矢向性逐渐加重过程,关节突短缩、关节面更接近矢状是DS发生过程中小关节形态与结构的变化,造成原因可能与下腰部脊椎前倾力和剪切力负荷随退变和失稳程度的增加而再加大有关。
【关键词】脊椎滑脱;退变;腰椎;小关节突形态;前倾力和剪切力Draws back changes the small joint shape change and the recession lumbarvertebra slides to have the reasonLi Zhonghua ZhangHuashan GouRui【Abstract】Objective: The discussion draws back changes the small joint shape change and the recession lumbar vertebra slides (DS) to have the reason. Methods: The draw an item at random lumbar vertebra CT scanning, the L4/5 zhui small joint draws back changes does not have slides each 40 illustration likely material with the partner centrum, To draws back changes the small joint extent of damage carries on the graduation, carries on the survey contrastive analysis to two group of case articular process spacing and the facies articularis coronal angle.Results: Two group of case articular process spacing and the facies articularis coronal angle has the remarkable difference (P【Key words】Vertebra Watt; Draws back changes; Lumbar vertebra; Small particular process shape; Ante version strength and shearing force前言DS是中老年人较常见的脊椎病变,引起腰或腰腿疼痛,发病机制目前仍未明确,作者通过CT对退变小关节损害形态与结构的变化,分析与探索DS的发生原因。
腰椎退变性侧凸一概述腰椎退变性侧凸属于成年人侧凸,是指在骨骼发育成熟的患者由于脊柱退行性变而引起的侧凸畸形。
其Cobb角大于10º,通常小于40º。
其使动因素为腰椎椎间盘的退变、关节突的退变。
其临床特点是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节段性失稳和由此引起的进行性畸形和疼痛。
患者可表现为腰背部疼痛、步行距离缩短、下肢酸痛、麻木,不能久坐久站。
发生率随年龄增加,大约80%的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可出现侧凸的进展,每年进展2°~6°。
二病因腰椎退变性侧凸的病理基础包括:腰椎椎间盘的退变、小关节退变、相应节段的椎管形态发生改变、出现椎管狭窄。
腰椎侧凸易导致节段失稳;腰部肌肉软组织在凸侧受到牵拉,凹侧出现痉挛,出现慢性炎症;侧方滑移和旋转可引起神经根的牵拉,出现相应症状;同时常出现代偿性腰椎生理前凸消失。
此外,腰椎退变性侧凸与骨质疏松关系密切。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腰椎侧凸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
骨质疏松导致椎体不对称骨折,从而导致侧凸。
非对称性椎间隙塌陷导致塌陷严重侧受力加大,产生骨小梁微骨折,进一步加重侧凸。
三临床表现腰椎退变性侧凸的临床表现为:除畸形外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腰背痛,进展较快,药物不易缓解,活动时腰痛加剧。
症状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逐年加重。
患者可以出现间歇性跛行,其神经受压症状主要发生于凹侧(神经通道狭窄),也可发生于凸侧(神经受到牵拉和移位)。
腰痛症状常常为晨轻暮重,即腰痛在早起时较轻,随着白天的活动,渐渐觉得腰痛加重,难以支撑身体,以致于要弯腰,躯干前倾,以减轻疼痛。
部分患者需要卧床休息。
四检查1.X线片X线片包括正侧位,正位片上可以测量Cobb角,并了解整个脊柱躯干的平衡状态;侧位片检查矢状面,可以发现后凸和前凸的程度,也可以除外脊柱滑脱和椎体迁移。
2.CTCT能够帮助了解椎体,小关节的退变情况。
3.MRIMRI能清楚地显示椎管内的异常。
五诊断诊断很难与进入成年期的特发性脊柱侧凸区别,其影像学改变有利于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