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末穴位贴敷治疗咳嗽86例临床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69.62 KB
- 文档页数:1
中医穴位贴敷护理技术在慢性咳嗽中的应用研究发布时间:2023-01-29T02:22:02.470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23期作者:杜朋陈海英张瑞[导读] 目的观察组慢性咳嗽应用中医穴位贴敷护理的效果杜朋陈海英张瑞国药汉江医院中医科湖北丹江口 442700摘要:目的观察组慢性咳嗽应用中医穴位贴敷护理的效果。
方法随机将100例慢性咳嗽患者分成50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分别采取普通护理和中医穴位贴敷护理,对比观察组、对照组的中医证候分数、咳嗽症状分数、CAT分数、不良反应率和护理满意度。
结果比较两组的中医证候分数,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两组咳嗽、咳痰、打喷嚏分数,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两组CAT分数,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比较两组不良反应率,观察组和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
结论将中医穴位贴敷护理用于慢性咳嗽患者,改善了咳嗽症状和生活质量,提升了护理满意度,减少了不良反应率。
关键词:慢性咳嗽;中医护理技术;穴位贴敷护理;穴位按摩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难度较大,病程较长,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
因此,在临床积极治疗的同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咳嗽,促进患者康复。
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中医穴位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根据中医内病外治理论,穴位敷贴和按摩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起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本文对于慢性咳嗽患者应用中医穴位贴敷护理,观察其护理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咳嗽患者,时间为2020年3月-2021年3月,随机分成两组,50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
观察组,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范围3-80岁,平均(41.80±8.40)岁,平均病程(12.20±2.50)年;中医分型:24例为风热型、26例为风寒型。
穴位敷贴治疗慢性咳嗽的疗效观察与护理探讨李延梅(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中医医院 274000)【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慢性咳嗽患者中使用穴位贴敷治疗并开展针对性护理的效果。
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18年8月在本院治疗的156例慢性咳嗽患者设为研究对象,经电脑随机法分组为观察组(78例)以及对照组(78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疗法,观察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和穴位敷贴治疗,两组均开展针对性护理,分析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中患者的治疗效率比对照组要高(P<0.05)。
结论:临床上治疗慢性咳嗽采用穴位贴敷治疗,同时加以针对性护理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价值。
【关键词】慢性咳嗽;穴位贴敷;针对性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61X(2019)12-0062-02慢性咳嗽指的是持续咳嗽时间达8周或以上,进行X 光检查,得到的X 线胸片显示没有肺部疾病的一种咳嗽症状。
慢性咳嗽是一种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都有可能患上慢性咳嗽。
慢性咳嗽病程长、难以根治,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1]。
如今,临床治疗慢性咳嗽一般采取常规抗感染和对症治疗的方法,这种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治疗效果一般,难以彻底治疗慢性咳嗽[2]。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通过翻阅中医医书,发现中医使用穴位敷贴加上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来治疗慢性咳嗽的方法具有显著的疗效,可以有效解决慢性咳嗽病症。
为了探讨穴位敷贴辅以针对性护理的方法治疗慢性咳嗽的实际效果、临床价值,本文进行了相应的对照实验,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6年3月至2018年8月在本院治疗的156例慢性咳嗽患者设为研究对象,经电脑随机法分组为观察组(78例)以及对照组(78例)。
对照组男41例,女37例,年龄在15岁至59岁,平均年龄为(26.33±2.41)岁;观察组男38例,女40例,年龄在17岁至60岁,平均年龄为(27.51±2.56)岁。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风寒型咳嗽的疗效及护理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在风寒型咳嗽患儿中给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与护理的效果。
方法在我院2018.5-2020.5期间选出62例风寒型咳嗽患儿,采取随机数值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使用常规抗生素与护理干预、中药穴位贴敷与护理干预。
然后对比各组病人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55%)高于对照组(67.7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风寒型咳嗽患儿中给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与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关键词:护理效果;小儿风寒型咳嗽;中药穴位贴敷;疗效中医认为咳嗽是因肺气上逆、肺失宣肃而导致的一种疾病,可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外感咳嗽、内伤咳嗽,其中外感咳嗽包括风寒型、风燥型以及风热型。
内伤咳嗽可分为肺阴亏虚型、痰热郁肺型、痰湿蕴肺型、肝火犯肺型等[1]。
西医常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但因小儿用药依从性差,导致其无法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
而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与护理,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
基于此,本文探讨在风寒型咳嗽患儿中实施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与护理的效果,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2018.5-2020.5期间选出62例咳嗽患儿,均是风寒型,采取随机数值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纳入标准:①所选患儿均是风寒型咳嗽;②所选患儿家属对本次试验内容知晓,并自愿加入。
排除标准:①排除对本次试验用药过敏的患儿;②排除无法接受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的患儿。
对比两组患儿一般资料,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表1 各组患者一般资料组别性别(例)年龄(岁)男女区间平均观察组(31)16152-13(7.04±1.29)对照组(31)14172-12(7.08±1.31)1.2方法对照组常规使用抗生素与护理干预,例如用药与饮食指导等。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使用中药穴位贴敷与护理干预,贴敷药物有5种,分别是桔梗、荆芥、防风、麻黄、甘草等。
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咳嗽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研究小儿咳嗽中应用穴位贴敷的效果。
方法:数据取自本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80例小儿咳嗽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西医组(40例,西医治疗)、科研组(40例,穴位贴敷治疗),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结果:相较西医组,科研组症状消退时间更短、有效率更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咳嗽可减轻临床症状、促进疾病消退,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崇。
【关键词】穴位贴敷;小儿咳嗽;症状消退时间;临床疗效目前临床治疗咳嗽以西医疗法为主,多给予抗感染、抗病毒及化痰等方式,虽可减轻不适程度、稳定病情,但疗效缓慢、极易反复发作,且易引起用药副作用发生,影响患儿疾病恢复、效果不理想,临床应用受限。
经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咳嗽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除了病毒、细菌感染外,机体缺乏钙、锌等微量元素也会引起咳嗽,原因是患儿缺乏微量元素,对体内酶的合成、淋巴细胞增殖造成影响,不利于机体建立免疫机能,导致咳嗽反复发作,影响患儿生长发育,故辅助中医疗法有积极作用[2]。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研究,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80例小儿咳嗽患儿,科研组(40例):男女比例23:17,年龄2-8岁,均值(4.82±1.15)岁;病程3-11d,均值(6.82±1.15)d;西医组(40例):男女比例24:16,年龄3-9岁,均值(4.96±1.24)岁;病程4-12d,均值(6.96±1.25)d。
P>0.05、可比较。
患儿家属知情,伦理委员会审批。
【西医诊断标准】①诊断标准与《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年版)》[3]相符;②咳嗽时间>3d;③表现为咳嗽、咽痛及咳痰等临床症状;④支气管激发试验呈阳性;⑤x线胸片或CT检查无异常;⑥临床未能确诊为哮喘;【中医诊断标准】①诊断标准与《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相符;②主症为咳嗽阵作、得温咳减,咳嗽昼轻夜重;③次症为背部恶寒、舌质淡红、苔白、脉浮;④多因感冒、受凉起病,或有反复史;【纳入标准】①与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相符;②年龄2-10岁;③病程>3d;④病情稳定;⑤有完整资料;【排除标准】①心肝肾功能异常;②其他原因引起咳嗽;③伴先天性心脏病或肺结核;④凝血功能异常、免疫系统疾病;⑤穴位对应部位皮肤有溃疡;⑥对中药或贴敷过敏;⑦精神异常;⑧中途退出研究。
穴位贴药疗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87例标签:慢性支气管炎;穴位贴药;疗效笔者于2000年采用穴位贴药疗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87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87例均属于门诊病人,均符合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47例,女40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71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30年。
2治疗方法用白芥子粉、吴茱萸粉、胡椒粉混和,用姜汁蒜末调和,选穴大椎、肺俞为主,辨证分型,肾虚加命门或。
肾俞;脾虚加脾俞。
用上药米粒大置于穴位上,胶布固定,根据患者皮肤情况及年龄不同,3~12h取下,以穴位发红或起小水泡为度,起水泡后注意消毒。
每年夏至及冬至各贴3次,每次间隔7~10天。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3.1疗效标准主要根据治疗2年前后的咳嗽,痰多,气喘的复发率来评定疗效。
1年内发作停止,症状消失者为基本痊愈;发作次数减少,症状减轻者为有效;发作次数无减少,症状无减轻者为无效。
3.2治疗结果基本痊愈17例,有效6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4%。
4典型病例李某,男,45岁,于2003年5月21日初诊。
病史:慢性支气管炎11年,每年冬季病情加重,反复出现咳嗽,痰多,气喘等症,近几年每年发作1~3次,每次发作持续近1个月,2002年因此疾住院3次。
当年6月夏至开始贴药3次后当年冬天仅发作1次,且持续时间明显减短;2004年再贴药,当年冬天未发。
5体会穴位贴药是祖国医学独特的一种外治方法,在我国民间流传已有上千年。
近年在防病保健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
《肘后方》记载:“治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
”《本草纲目》说:“以赤根捣烂,入元寸,贴于脐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则肿消。
”《太平圣惠方》:“治疗腰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即止。
”穴位贴药治疗疾病是依据经络学说的原理,经络内通于脏腑,外接于肢节。
大椎为诸阳之会,肺俞为肺之经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具有接受刺激,防治肺病之功效。
穴位敷贴治疗慢性咳嗽的疗效观察与护理发表时间:2015-02-10T12:55:18.1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8期供稿作者:张丹丹[导读] “冬病夏治”的治疗方法是根据《内经》中所述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中医理论来拟定的[4]。
张丹丹(辽宁省阜新市中医院 123000)【摘要】目的对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咳嗽的疗效及护理措施进行研究。
方法收集我科室的慢性咳嗽的病人共88例进行研究,并把他们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病人给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及相关的护理措施,对照组则给予通常的治疗及护理措施。
对比两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病人在经过采取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后病人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后有明显差别(P<0.05)。
结论中药穴位贴敷在治疗慢性咳嗽上有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能够大大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值得在临床上大为推广。
【关键词】中药穴位慢性咳嗽护理【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8-0356-01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科室的慢性咳嗽的病人共88例进行研究,这些病人在发病时均表现出胸闷、气短、咳嗽、咳痰、喉问痰鸣等症状。
其中男性病人45例,女性病人43例,他们的年龄在1~46岁之间,平均为34.39±3.11岁。
把他们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病人给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及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则给予西药治疗及护理措施。
对比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治疗方法、疾病程度等一般资料没有明显差别(P>0.05),具有临床上的可比性。
1.2方法实验组病人给予重要穴位贴敷治疗及相关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则给予西药治疗及相关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如下所示:1.2.1 治疗方法把炒白芥子、甘遂、细辛、元胡按照2:1:1:1的比例研制成细末,然后研制成直径为1 cm的药饼。
在进行常规消毒完毕后,把药饼敷贴于大椎、左右肺腧穴上,每次时间为3 h~4 h之间。
穴位贴敷法治疗外感咳嗽120例临床研究【摘要】目的观察穴位贴敷治疗外感咳嗽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120例确诊的患者采用穴位贴敷的方法治疗。
结果治愈:82例,好转29例,未愈9例。
结论穴位贴敷法治疗外感咳嗽疗效显著。
【关键词】穴位贴敷;外感咳嗽;疗效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03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818-01咳嗽[1]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是常见病,多发病。
笔者通过穴位贴敷法治疗外感咳嗽120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的120例患者全部来源于xx医院,其中男性48例,女性72例,病程最长者10天,病程最短者2天,2-4天52例,5-7天46例,7-10天22例。
1.2 诊断依据[2]1.2.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①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紧。
②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③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
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1.2.2 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1.2.3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1.2.4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1.3 治疗方法1.3.1 穴位贴敷药物麻黄10g,桂枝10g,石膏6g,枳实6g,白芥子30g,甘遂20g,细辛20g1.3.2 穴位贴敷穴位肺俞、风门、膏肓、中府、大椎;痰多者可加丰隆。
穴位定位。
①肺俞: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风门: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③膏肓: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④中府:在胸前壁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直下1寸,距前正中线6寸。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CV A 90例临床观察及护理目的研究中药咳喘方穴位敷贴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CV A)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符合2005年全国第三届哮喘病会议标准来我院门诊就诊的CV A患者90例。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激素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穴位敷贴外治,将中药白芥子、细辛、苏子、吴茱萸、甘遂、延胡、麝香按1:2:4:1:2:2:0.3的比例碾成药末,用姜汁调成干糊状,捏为每个5g的丸剂,用胶布分别贴敷在双侧风门、肺俞、大椎、膏盲。
1次/d,贴4~6h/次,20d为1疗程,观察治疗前后咳嗽症状改善情况、肺功能改变情况、免疫功能测定结果比较情况。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咳嗽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肺功能改变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免疫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且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
结论中药穴位敷贴治疗CV A,明显改善了患者的咳嗽症状及肺功能情况,提高了免疫功能,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标签:中药;穴位敷贴;咳嗽变异性哮喘CV A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支气管哮喘,以长期慢性刺激性干咳为主要症状,是以慢性刺激性干咳为主要或唯一临床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
有个人或家族过敏史[1],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
我科应用穴位敷贴治疗CV A90例,疗效显著。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共90例,均符合2005年全国第三届哮喘病会议标准。
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治疗组45例,男18例,女27例,年龄17~59岁。
对照组45例,男20例,女25例,年龄15~64岁。
两组性别、年龄及临床表现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两组均给予支气管扩张剂、中药雾化和激素吸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穴位敷贴,将中药白芥子、细辛、苏子、吴茱萸、甘遂、延胡索、麝香按1:2:4:1:2:2:0.3的比例碾成药末,用姜汁调成干糊状,捏为每个5g的丸剂,用胶布分别贴敷在双侧风门、肺俞、膏盲、大椎四穴,1次/d,贴4~6h/次,20d为1疗程。
吴茱萸的临床应用吴茱萸,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米辣子等。
嫩果经泡制凉干后即是传统中药吴茱萸,是苦味健胃剂和镇痛剂。
其性温热,味苦、辛,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燥湿止泻之功,用于治疗肝胃虚寒、阴浊上逆所致的头痛、高血压或胃脘疼痛等症。
1.口腔疾病1.1口腔溃疡:吴茱萸贴敷涌泉及神阙俞梦瑾,宋玉娟,余秀梅。
吴茱萸外敷治疗婴幼儿口腔溃疡120例【J】。
实用医学杂志,2009,25(8):1324—1325.马贵廷,马平,刘志省,等。
复方吴茱萸脐敷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报告【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3,29(2):94—95.1.2鹅口疮:吴茱萸贴敷涌泉陈晓红。
吴茱萸与冰硼散外用治疗婴幼儿鹅口疮30例【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9(2):42—43.1.3牙痛:吴茱萸贴敷涌泉金央,章勤,孙津津,等。
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早期妊娠牙痛39例【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8):796—797.2.呼吸系统疾病:2.1急性咽炎及急性扁桃体炎:吴茱萸贴敷涌泉葛善为。
吴茱萸肉桂涌泉穴贴敷配合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研究【D】。
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赵长江。
生大黄吴茱萸穴位贴敷辅助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胃火炽盛证临床观察【J】。
中医儿科杂志,2013,9(5):48—50.2.2咳嗽:吴茱萸贴敷大椎、肺腧、天突、脾腧、膻中王晶。
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咳嗽(寒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许坚,庚慧,许桂媚。
吴茱萸末穴位贴敷治疗咳嗽86例临床观察【J】。
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2):889.2.3排痰:吴茱萸贴敷天突、定喘、肺腧许媚媚,尹闺琛。
吴茱萸粉外敷穴位促进呼吸衰竭病人肺部排痰的效果观察【J】。
江西中医药,2014(7):40—42.2.4呼吸道感染性发热:吴茱萸贴敷涌泉、大椎韩选明,杨茹,郭建春,等。
穴位贴敷结合推拿治疗慢性咳嗽疗效观察慢性咳嗽是指咳嗽持续时间长达3个月以上的一种常见病症。
它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等疾病的患者,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很多人采取化学药物进行治疗,但这些药物有着一定的不良反应。
因此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
穴位贴敷结合推拿治疗慢性咳嗽是一种传统而又有效的治疗方式,本研究将对其进行观察探究其疗效。
一、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穴位贴敷结合推拿治疗慢性咳嗽的疗效,并比较其与药物治疗之间的差异,为慢性咳嗽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案。
二、研究方法2.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湘西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科门诊慢性咳嗽患者共计120人,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穴位贴敷结合推拿治疗组和化学药物治疗组。
穴位贴敷结合推拿治疗组:采用穴位按摩技术和贴敷中药贴布两大手段,通过推拿按摩穴位、贴敷中药贴布来改善神经免疫功能,促进气体代谢,调节患者机体代谢功能,提高免疫力。
具体方法:按摩穴位时间为10-15分钟,每天推拿2次;贴敷中药贴布按穴位贴敷。
针灸部位有肺俞、肺尖、内关穴等,贴敷方剂有清肺散滞、化痰止咳散、跌打风湿膏等。
化学药物治疗组:采用药物治疗咳嗽,选择常用止咳痰药、抗感染药等。
在坚持口服治疗2周后进行评估。
本研究的主要观察指标是患者的咳嗽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
三、研究结果3.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穴位贴敷结合推拿治疗组治疗2周后,77人(64.17%)的患者咳嗽症状明显改善;化学药物治疗组治疗2周后,63人(52.50%)的患者咳嗽症状明显改善。
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四、结论穴位贴敷结合推拿治疗慢性咳嗽的疗效优于化学药物治疗。
该治疗方法有利于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气体代谢,调节机体代谢功能,缓解患者身体疲劳等现象,并且无药物治疗的副作用,且操作简便,便于推广应用。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风热咳嗽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中药穴位贴敷治疗风热咳嗽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9月收治的70例风热咳嗽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成两组,观察组40例患者给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0.0%,观察组患者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穴位贴敷治疗风热咳嗽的临床疗效较好,其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咳嗽症状,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中药平;穴位贴敷;风热咳嗽【中图分类号】R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2-0264-02风热咳嗽患者主要体征为咳嗽,咳出的痰液呈黄色粘稠状,或间发风热,出现头痛咽痛,出汗口干,舌苔呈现淡黄[1]。
祖国医学相关记载称治疗时遵循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的原则。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9月收治的70例风热咳嗽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中药穴位贴敷治疗风热咳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9月收治的70例风热咳嗽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确诊,均符合中医学中风热咳嗽相关诊断标准[2],排除患有严重结核病、慢性皮肤病、急性化脓性传染性病变患者,排除妊娠期、哺乳期女性以及确诊为其他疾病引起的咳嗽患者。
将其平均分成两组,观察组患者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5-63岁,平均(44.8±1.5)岁;对照组患者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6-62岁,平均(45.1±1.8)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如可以给予复方甘草合剂口服治疗,10mL/次,3次/d。
穴位贴敷结合推拿治疗慢性咳嗽疗效观察1. 引言1.1 研究背景慢性咳嗽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和理疗效果有限,易反复发作。
随着中医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结合穴位贴敷和推拿治疗慢性咳嗽逐渐受到关注。
穴位贴敷可以通过刺激穴位促进气血畅通,调整脏腑功能,起到镇咳化痰的作用;推拿则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改善机体免疫力,提高患者抗病能力。
结合穴位贴敷和推拿治疗慢性咳嗽有望取得更好的疗效。
目前关于这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尚未有详细的报道和研究,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观察。
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观察,评估穴位贴敷结合推拿治疗慢性咳嗽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穴位贴敷结合推拿治疗慢性咳嗽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治疗经验和疗效。
目前对于这种疗法的疗效和作用机制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和不明确之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患有慢性咳嗽症状的患者进行穴位贴敷结合推拿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能够进一步验证穴位贴敷结合推拿治疗慢性咳嗽的有效性,为临床中医治疗慢性咳嗽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1.3 研究意义慢性咳嗽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困扰,同时也给社会公共卫生带来了一定负担。
传统药物治疗通常效果不佳,容易出现药物依赖和耐药情况。
探讨穴位贴敷结合推拿治疗慢性咳嗽的疗效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为慢性咳嗽的辅助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丰富慢性咳嗽的治疗手段,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和负担。
观察穴位贴敷结合推拿治疗慢性咳嗽的疗效,有助于深入了解针灸推拿疗法对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影响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推动慢性咳嗽的治疗及相关疾病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次研究的开展,能够为推广穴位贴敷结合推拿治疗慢性咳嗽提供新的临床经验,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穴位贴敷法治疗外感咳嗽120例临床研究目的:观察穴位贴敷治疗外感咳嗽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120例确诊的患者采用穴位贴敷的方法治疗。
结果:治愈:82例,好转29例,未愈9例。
结论:穴位贴敷法治疗外感咳嗽疗效显著。
咳嗽【1】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是常见病,多发病。
笔者通过穴位贴敷法治疗外感咳嗽120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的120例患者全部来源于XX医院,其中男性48例,女性72例,病程最长者10天,病程最短者2天,2-4天52例,5-7天46例,7-10天22例。
1.2诊断依据【2】1.2.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
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1.1.2 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1.1.3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1.1.4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1.3治疗方法1.3.1穴位贴敷药物麻黄10g,桂枝10g,石膏6g,枳实6g,白芥子30g,甘遂20g,细辛20g1.3.2穴位贴敷穴位肺俞、风门、膏肓、中府、大椎;痰多者可加丰隆1.3.2.1穴位定位肺俞: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风门: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膏肓: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中府:在胸前壁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直下1寸,距前正中线6寸。
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段,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大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丰隆: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