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选)【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汇总

(精选)【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汇总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复习资料汇总

考试时间:1月21日9:00——10:50

考试题型:单选:20个(共20分)多选:5个(共10分)名词解释:5个(共25分)

简答:3个(共30分)论述:1个(共15分)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中国的报纸始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2.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所收的题为《读开元杂报》一文。

3.敦煌进奏院状,分别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4.“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朝。宋朝流行于民间的称为“小报”。“小报”始见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是对官报的一种补充,信息量大,读者广泛。

5.“邸报”的内容(1)皇帝的诏旨。(2)皇帝的起居。(3)官吏的任免。(4)官僚的章奏。(5)军事情报。(6)刑罚。

6.唐以后各个朝代的报纸的管理机构:宋代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是“都进奏院”、元代新闻传播活动主要集中于“中书省”、明代邸报发行管理有“通政司、六科、提塘”、清代邸报发行管理有“通政司、六科、提塘”。

7.明代“邸报”的抄传和发行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首先是通政司。其次是六科,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最后是提塘。清代官报的发布方式、发行渠道和明代的十分接近,即经由通政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1.新闻史上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由英国传教士于1815年在马六甲正式创刊。

2.07年英国人马礼逊成为被派遣到中国的第一位传教士,也是来华传教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

3.22年9月12日创刊的《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4.27年11月8日,《广州记录与行情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

5.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第一份宗教性的报纸。

6.41年5月11日,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纸《香港钞报》。

7.2月20日,《德臣报》历时129年,是中国也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8. 10月1日创刊的《孖剌报》是香港最早出版的英文报纸。

9.850年8月3日创刊的《北华捷报》是上海第一份英文报刊。

10.857年1月26日创刊的《六合丛谈》是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11.万国公报》是在传教士所办中文报刊中影响最大、历史最长、发行最广由林乐知集资筹办并担任主笔的。

12.872年创刊的《申报》是上海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由英国人安纳斯脱·美查集资筹办。美查创办《申报》的目的是为了赚钱,因而十分重视办报质量。《申报》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了电报。

13.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一)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二)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三)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

1.最先发现并重视这种近代报刊的官员是林则徐。

2.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报刊数量多,数量从1895年的30多种增加至1898年的90余种;办报地区广,以上海居多,还深入到长沙等内地中小城市;

报刊种类多。除了政论性报纸见长的综合性报纸发展外还出现专业性、纯商业性、文艺娱乐性报刊以及以各类社会群体为对象的报刊。

3.维新派办报的活动的历史作用:向读者进行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向读者进行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4.《时务报》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由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一人担负全部编辑工作,并发表了著名的的政论文《变法通议》,打响了维新变法的第一炮。所刊内容包括:政论、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西电照译等。其发行量由创刊时的3000到一年后增加至12000份最高时达到17000分,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5.魏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6.第一个提出新闻自由的是弥尔顿。

7.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第一,在办报主体方面,创办者的身份比较复杂。第二,在办报性质方面,除个别报纸外,这些报刊一般是私营性质的。第三,在报纸内容方面,这些报刊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第四,在政治立场方面,这些报刊表现出了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第五,在业务工作方面,这些报刊在形式上大多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模式。第六,在报业环境方面,这些报刊的处境十分困难。总之,第一批国人办报,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发行时间不长,地域范围不广。但是,在维新运动期间中国民族报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开创了政治家办报的传统。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1.第一份以华人华侨为对象的华文报纸《金山日新录》于1854年4月22日在旧金山创刊,由美国基督教会主办,继《金山日新录》之后的又一份华文报是《东涯新录》,中国留美学生李根担任华文编辑,称为“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

2.《沙架免度新录》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也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由司徒源在1856年12月创刊并任编辑。

3.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标志着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中国日报》为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报纸。其宣传内容为:一、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鼓吹反清革命;二、宣传天赋人权、自由、民主的资产阶级思想,赞美共和制度;三、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

5.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成立,同年11月26日《民报》在东京创刊,这是一份大型时事性政论性月刊,其发刊使革命派有了一个旗帜鲜明的宣传平台。宣传“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民报》的报刊宗旨。在《民报》的创刊中孙中山亲自撰写的《发刊词》中,第一次将其革命主张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三民主义。

6.《开智录》是中国留学生创办的第一份刊物于1900年11月在横滨创刊;《国民报》是留日学生中最早显露革命思想刊物的于1901年5月10日在东京创刊。

7.苏报案:《苏报》1896.6.26创刊于上海,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章太炎发表在《苏报》上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更直呼光绪皇帝其名,成为清政府对其采取镇压的口实,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拘捕了章士钊,查封《苏报》。经多次开庭,1904年法庭宣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二年,《苏报》永远停刊,后邹容在狱中被迫害致死。

8. 沈荩案:这是中国第一位殉职的新闻记者,这是用生命说真话的湖南汉子。1903年在担任新闻记者,因探得中俄签订密约的消息,并及时在外刊上发表,引发世界各界和留日学生反对,被清廷逮捕,牺牲时年仅31岁。

9.大江报案:1911年7月,该报发表了《亡中国者和平也》与《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两篇享誉一时的评论。文章倡言革命,标题新奇,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湖广总督瑞徵极为震恐,查封《大江报》馆,逮捕詹大悲,何海鸣自动投案。瑞徵原拟对二人判重刑,但慑于民愤,不得不从轻判处。

10.评析资产阶级各派别的新闻思想:

A.资产阶级维新派新闻思想——报纸的功能,提出报纸应具有“监督政府”“向导国民”的两大天职;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健全舆论主张,具备五本: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

。提出两种报刊宣传办法即浸润法和煽动法。

B.资产阶级革命派新闻思想——高度重视报刊宣传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公开承认报纸党性原则,明确提出为革命半包的主张。党报重视舆论的制造和指导。党报要重视民意,反应人民的意愿、代表平民的利益。

11.《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史称“竖三民”。《中华民报》、《民国新闻》和《民权报》并称为“横三民”。

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

1.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繁荣和大发展的原因:繁荣——在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我国新闻界短暂的繁荣,全国报纸由十年前的一百多种,陡增近五百种,其中1912年2月向北京民政部进行登记的报纸,就多达九十余种,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特别是那时的政党报刊掀起了出版热潮。原因——一、旧的禁令的废除;二、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三、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运动和推动;四、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

2.简述癸丑报灾的前因后果: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的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的500家少了三分之一。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因而在中国新闻界史上把“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称为“癸丑报灾”。

3.民国初年的名记者:

黄远生:1921年在北京创办并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开始记者生涯,被誉为报界奇才,与刘少少、徐彬彬有民国初年新闻界“三杰”之称,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因采写新闻通讯而负盛名的记者。在1915年被暗杀其所有的通讯作品整合为《远生遗著》是我国第一部报刊通讯文集。其通讯录有以下特点:一、题材重大,内容翔实;二、分析深刻,见解独到;三、文笔生动,亦庄亦谐。其系统的新闻理论包括:第一、报纸应“主持公道,指斥时弊”;第二、新闻报道要客观、真实、公正、全面;第三、记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基本功能的训练,做到四能:脑筋能想;腿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邵飘萍: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辣手”为座右铭。

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讲师。他最擅长新闻采访,常常能够采访到别人所不能采访到的新闻。邵飘萍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邵飘萍既办通讯

社又办报纸,既精通采写业务有善于经营管理,既从事新闻实践,又从事新闻教育,并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1925年,在李大钊和罗章龙介绍下,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运动作了大量的报道。1926年4月26日,以“宣传赤化”的罪名在北京天桥被奉系军阀政府杀害。

5. 上海第一家登记在册的、由中国人自办的通讯社民国第一通讯社是公民通讯社。

6. 新闻编译社是邵飘萍创办,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最早一家比较有影响的通讯社。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1.新文化运动的创刊标志着中国新闻话运动的兴起,其发刊词:①主地而非奴隶的;②步的而非保守的;③取的而非退隐的;④界的而非锁国的;⑤利的而非虚文的;⑥学的而非想象的。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作用:①批判封建的旧道德,抨击尊孔复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新道德新思想;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③发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3.胡适被称为“白话圣人”。

4.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第一人,带来共产主义思想。

5.《每周评论》的创办原因:①巴黎和会迫切要求报刊加强对时事政治报道和评论;②想上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6.《湘江评论》:1919年7月14日创刊长沙的周报,为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由毛泽东主笔,新闻、评论全部用白话文写作,以评述为主,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李大钊评价为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刊物。

7.《天津联合会报》1919年7月21日创刊日报,为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由周恩来主笔以评述为主,被评为“全国的学生会报之冠”。

8.新闻工作在五四时期有何重大改革:①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②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③新文风的出现④副刊的革新⑤编排与新闻采写业务改进。

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1.《向导》是中共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向导》一创刊,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继《向导》之后,中共中央又创办了《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

2.《先驱》是团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是出版时间最长的,也是唯一的由地方团刊转为中央

团刊的。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建立团中央机构,《先驱》从此正式成为团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

3.《劳动周刊》于1921年在上海创刊,是党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工人报纸。

4.1920年,美国匹兹堡KDKA广播电台开始正式广播,是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

5.1923年,美国人奥斯邦办起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呼号XRO,发射功率50瓦。

6.简述《向导》、《中国青年》等报刊的创办经过及其作用和影响:《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1922年创刊于上海,首任主编是蔡和森,继任者是瞿秋白等人。作用:①用大量的典型事实报道和马列主义理论分析,揭露各国帝国主义想控制中国阴谋②在进行反帝主义的宣传中同帝国主义在华的报和通讯社进行斗争,对他们的反华叫嚣给予坚决的回击。③努力进行了打倒封建军阀的宣传。④大力宣传了各个革命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主张。⑤反对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各种错误思想和反动宣传进行了斗争。⑥帮助中国人民认清了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大革命运动。《中国青年》是大革命时期最出色的刊物之一。它的发刊词中写道“为中国的一般青年服务的”要引导青年到活动的、强健的、切实的路上,宣传内容有:①热情关心青年的成长,引导青年正确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

②报道评述国内外政治时事。③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各种侵蚀青年的反动、错误思想。形式上注意适合青年的特点,编排生动活泼,稿件内容要求“有益而又味”,且重视同读者的联系,除发表读者来信来稿外,还经常征求读者的意见。

7.中共早期报刊的主要特点:①把党的报刊作为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党性原则,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②继承与发扬五四时期报刊的革命精神,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斗争为基本任务。③在以广大工人为读者对象的同时,要面向民众,面向社会,扩大影响范围。④中国共产党报刊的出现,在中国新闻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在开拓具有中国特色新闻事业的发展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8.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广播,这是我国政府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1.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点:①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新闻宣传②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办报③开展批评与表扬④文字通俗,形式活泼。

2.《红色中华》于1931年12月11日在瑞金创刊,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也是我国在人民政权下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红色中华》从1937年1月29号在瓦窑堡复刊,史称陕北版。

3.“韬奋精神”毛泽东曾为他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这是对“韬奋精神”的精辟诠释。(名词解释)

4.关于邹韬奋思想的论述:①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②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为读者服务;③办报要有创造精神,形成报刊的个性和特色;④文风要“明显畅快”;⑤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与广告的关心;⑥新闻工作者应“视事业如命”,有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

5.简要评述斯诺在中国的新闻活动:斯诺——1930年到1932年,他任美国“统一新闻协会”驻远东游历记者、驻北平代表,报道“一·二八”淞沪抗战,写作《远东前线》一书。1933年到1935年,在北平任燕京大学新闻系新闻学讲师。在这期间,他热情支持、报道“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潜心编译出版《活的中国》一书。1936年6月到10月进入陕北红色区域采访活动了4个月。连续发表数十篇陕北访问报道。撰写出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为了便于在沦陷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发行,书名改换成较为稳妥的《西行漫记》。斯诺是进入革命根据地采访的第一个外国记者,《红星照耀中国》的问世,被评价为“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斯诺本人被推崇为20世纪新闻记者中的“一代风骚”。他撰写的《大河彼岸》一书,被称为了解新中国的“百科全书”。

6.三位一体:报纸《中央日报》,通讯社中央社,电台中央广播电台。

7.范长江:手无寸铁兵百万,万举千钧纸一张。

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1.《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进行改革的经过、成效和意义:

经过:由于政治思想还不成熟,《解放日报》在创办初期存在着党性不强,文风上脱离实际的党八股现象严重。该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成为新闻工作进行政风的纲领性文件增强报纸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同年4月,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加强了报纸的党性、群众性和组织性,在宣传党的工作中心、联系群众、联系实际方面迈进了一大步。

成效:重点报道党的中心工作;有力宣传大生产运动,推动大生产运动的深入发展;成功反击了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的反动言论;有效带动了其他报纸的改革。

意义:《解放日报》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果,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确立了“全党办报”的思想。对党报的性质、作用、全党办报方针、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等问题作出了比较系统地论述。

2.延安《解放日报》在改革中提出并解决了哪些新闻理论问题:《解放日报》改版之后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文章,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理论,包括确立了全党办报的思想,党报的性质、任务,对党对党报的领导,党报的群众路线和文风,党

报的工作方针、编排方针和工作原则等,为党报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个是用马列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对新闻学的基本问题进行探讨,阐述了无产阶级有关新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包括新闻本源和新闻如何能真实两个问题。

3.创办《新华日报》重大意义:《新华日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同国民党展开了多方的斗争①同国民党反动新闻检查进行斗争。采取了“开天窗”的方法,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动新闻检查制度;②同国民党的封锁新闻来源进行斗争。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垄断新闻,限制《新华日报》的采访活动。《新华日报》则采取通过从内部电台抄收重要文件、发展可靠通讯员或根据其他报刊内容改写等方式获得新闻③同国民党破坏行为进行斗争,国民党想方设法破坏《新华日报》的发行工作,《新华日报》则招收培养了一批报童,把报纸直接送到读者手中。

4.《新华日报》重要经验:①坚定了正确的办报方向②建立了一直团结战斗的队伍③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④开展广泛深入的统战工作⑤坚持真实报道⑥坚持精益求精的编印技术。

5. 1941年后,中共中央决定将延安《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改出对开大报《解放日报》,毛泽东还为其题写了报头,撰写了发刊词。

6.抗战时期卓越的外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汉斯希伯。

7.《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唯一的一份大型日报。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1.评述“拒检运动”的经过与结果:经过——1945年8月,重庆国庆书店在其他进步出版机构的支持下,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了黄炎培《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结果——此书出版后,进步人士张志让、杨卫玉、傅彬然又起草了重庆杂志界宣布“拒检”联合声明,在征得十六家杂志社签名后庄严宣布不再送检,并将这一决定正式函告了国民党中宣部,国民党10月1日宣布废除战时新闻检查制度。

2.评述反“客里空”运动的经过与意义:经过——“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的一个战地特派记者的名字。他擅长吹牛拍马,胡编乱造新闻。1947年,《晋绥日报》采用在报纸公开进行自我批评和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虚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发起反“客里空”运动。次运动得到中央肯定,并通过新华社宣传报道,从晋绥扩展到其他解放区。1947年9月,反“客里空”运动进入高潮,一直持续到1948年春天。意义——反“客里空”运动是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的,同时也发动群众监督。改进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作风和新闻

业务工作,报纸注重读者来信的刊登,注意报纸的通俗化;从路线上确立和维护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3.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阐述了重要问题:①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②关于办报的路线与方针③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④关于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问题。

4.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阐述了重要问题:①深刻阐述了新闻工作的作用与任务

②提出了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四个条件——要有正确的态度;必须独立的做相当艰苦的工作;要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

5.对无产阶级新闻学有何贡献:意义——毛泽东的讲话,不仅仅是对《晋绥》的工作人员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和鼓舞,同时也是我国新闻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刘少奇的讲话,充满了对党报工作者的爱护和期望,同时也凝结着对党报工作中深刻的教训。

第十一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

1.怎样评价新闻工作“学苏联”:正面的影响评价——首先,通过学习苏联经验,我国新闻界系统地学习了列宁、斯大林的办报实践、办报思想和苏联新闻工作的传统,加深了对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认识,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建设我国新闻事业新体制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其次,全面学习借鉴苏联新闻工作的业务经验,包括新闻的采写、编辑、评论以及经营管理和发行等方面的经验,使我国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普遍得到大的提高。负面的影响评价——但是在学习苏联新闻经验的同时,也出现了脱离中国实际、对苏联经验盲目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矬,以至于束缚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从而阻碍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这种教条主义的学习在报业主要有——①片面强调不犯错误②每天一篇社论③业务路子越走越窄④国际新闻报道片面性严重。广播方面的教条主义倾向的错误——⑤

提出以中央台为基础,地方台补充的办节目方针⑥限制在广播中开展批评。

2.为什么说批判《武训传》、批判胡适、批判胡风是建国初期思想文化宣传报道的失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动的3次较大规模的学术文化讨论与批判运动,因采用了领导政治斗争的方法而造成了严重的失误:1)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实为政治批判,过于片面、极端和粗暴。2)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和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思想,把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加以批判,在精神上伤害了一些知识分子。3)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揭露运动,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阻碍了学术文化研究的正常开展,报纸的点名批评,严重伤害了一批同志。

3. 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创建,为新中国成立后新创办的第一个大学新闻系。

4. 1954年4月至7月,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赴日内瓦参加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参加的第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也是我国新闻界第一次采访报道的重大外交活动。

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1.《光明日报》总编辑是储安平,1957年6月1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召开的党外人士整风座谈会上,储安平大胆向中国共产党提意见,公然称党的统治为“党天下”,第二天《光明日报》竟全文发表了这篇文章,紧接着《文汇报》全文转载了该文。因此,储安平遭到严厉批评,成为这次运动中引出来的最大的“毒蛇”之一。毛泽东从新闻界开刀,最后钓上来的“大鱼”和“毒蛇”正是《文汇报》与《光明日报》。

2.沈力是第一位电视播音员。

3.20世纪六十年代宣传先进典型包括:雷锋、大庆、大寨、焦裕禄。

4.中国新闻工作者第一次会议1957年3月份在北京召开,正式宣布成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5.1960年报纸总数为1274种,期发数为2104万份,但报纸每年的总印数却达到509亿份,创下最高点。随后由于国民经济遭到严重困难,中央和各地对报刊进行了整顿和精简。之后经过国民经济的调整与恢复,报纸的总数又有所增加。但“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报纸总数再降。这其中的起伏充分说明了新中国报刊的发展和政治形势以及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第十三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1.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三家村”是指邓拓、吴晗、廖沫沙。人民日报社、北京日报社等首都新闻单位由于反应迟钝表现消极,为毛泽东所不满,成为被夺权的主要对象。《解放军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则替代《人民日报》成为制造舆论的旗手。

2.1966年5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期间,《解放日报》和《光明日报》同时发表题为《邓拓的(燕山夜话)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话》的材料拉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3.1966年5月,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这标志着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全面展开。此时期报纸的特点:①中央到地方的重要新闻单位被夺权,大批新闻从业人员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报纸广播电视形成了“千报一面”与“千台同声”的局面②报小刊急剧增多,泛滥成灾③“新闻为政治服务”的观点成为统治新闻界的主流观点,新闻事业成为发动和开展“文化大革命”的舆论工具,新闻事业失信于民,失信于社会。成为“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

第十四章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新闻传播事业

1.1978年3月26日,《光明日报》一版显著位置发表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唯一标准》则是真正掀起了渲染大波。

2.1978年国家规定报社是事业单位,可以实行企业化管理。

3.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我面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中国发展的重大的历史关头,新闻工作往往肩负着澄清理论是非、引导社会舆论的重大责任。在这场讨论中广大新闻工作者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坚持真理的立场,显示了他们的理论素养与知识水准,改善了新闻界自身的形象,提高了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

4.1981年《中国青年报》的《星期刊》首开星期刊之先河,是国内报纸关注休闲的开始、周末版的源头。

5.对于《苦恋》事件,周扬同志的意见为三条:①桦是一个有才华的作家,但作品《苦恋》有错误,可以批评;②该对作家采取帮助的态度,帮他把电影修补好,而不是对作品采取“枪毙”的办法;③评应该实事求是。

11

中国新闻传播史 复习资料

中新史 1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朝。最早的报纸是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2敦煌进奏院状两份,1907年前后被英籍匈牙利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取走,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3为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宋代实行定本制度。所谓定本,即是根据进奏官采集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宰相们进行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宋代的定本制度,始于真宗咸平二年。 4小报始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5明代“邸报”的传抄和发行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 6中国近代第一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米怜作为该刊的创办人,一直担任编委,中国刻工梁发是米怜办报的主要助手。 7 1822年9月12日,澳门立宪党的首领巴波沙创办了葡文周报《蜜蜂华报》,该报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8 1827年11月8日,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纸《广州记录与行情报》1828年该报改名《广州记录报》 9 1833年8月1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广州创刊 10 1857年11月3日,孖剌报馆创办《香港船头货价纸》,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报纸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 11《北华捷报》被视为“英国官报”,19世纪90年代,上海英文报界形成了《字林西报》,《华洋通闻》和《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 12在传教士所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该刊前身是《中国教会新报》,1868年9月5日创刊,周刊,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集资创办并担任主笔,他被称为在中国传播种子的人 13《中西教会报》,1891年2月创刊,由广学会发行,林乐知任主编,内容以报道教会方面的消息和宣传教义为主,是《万国公报》的姊妹刊物 14《上海新报》革新后不久,傅雅兰将编务交给林乐知主持。(率先头号字排版,四号字排正文) 15《字林西报》,《新闻报》创刊,形成了“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上海商业性报纸出现大发展的局面。 16《中西闻见录》在北京出版,突破了外人从事在华办报活动的最后一个禁区。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真题精选3.doc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真题精选3 (总分:50.00,做题时间:60分钟) 一、概念题(总题数:5,分数:25.00) 1.《循环日报》(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务报》(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韬(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梁启超(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弢园文录外编》(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15.00) 6.报章文体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特点?(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简述《澳门新闻纸》的情况。(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简述王韬创办《循环日报》的意义。(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论述题(总题数:2,分数:10.00) 9.评析中国国人创办的第一批近代报纸的发展及其遭遇。(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试论我国近代新闻史上“报刊政论时代”的成因、特点及其对我国新闻业的影响。(分数:5.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见麦多课文库

新闻学硕士

北京大学新闻史论(614)+新闻实务(847)<跨考胜经>全套考研资料 第一部分历年真题及答案 1-1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2001-2003年新闻学基础知识,2002年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2001-2006年新闻学,暂无答案。(本项不单卖,购买全套赠送此项) 注:该专业近几年学校官方不出售历年试题,最新真题更新请大家关注跨考考研论坛,真题会随时在网站更新,大家下载即可使用。 第二部分专业课笔记、讲义等内部资料 2-1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笔记。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27页¥40 2-2《外国新闻史》笔记。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50页¥50 2-3《新闻事业简史》笔记。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28页¥40 2-4中国新闻史辅导笔记。手写版,共56页¥60 注:报名辅导班请登录跨考网进行详细咨询。 全套资料包含以上所有资料,套餐优惠价:¥168 指定参考书目 此科目没有提供参考书目 适用学院/专业 ——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050301)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史论(612)<跨考胜经>全套考研资料 第一部分历年真题及答案 1-12000年-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由于出题老师固定,历年真题参考价值很大。该专业近几年学校官方不出售历年试题,最新真题更新请大家关注跨考论坛,只要收集到我们即会在网站更新,大家可下载使用。 第二部分专业课笔记、讲义等内部资料 2-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本科生笔记。出题老师授课,非常全面和清晰。手写版,共29页¥40 2-2新闻传播考点精要汇集。内部参考资料,介绍了传播理论考点、外新史考点等众多考试点。打印版,共39页¥40 2-3外国新闻史复习要点。陈立丹版《世界新闻传播史》复习要点,条理性好,重点突出。打印版,共17页¥30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真题精选16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真题精选16 (总分:15.00,做题时间:60分钟) 一、名词解释 (总题数:1,分数:5.00) 1.台湾“报禁”(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951年开始,台湾当局实行“报禁”。当年6月10日,台湾“国民政府行政院”以报纸、杂志“已达饱和点”和“节约用纸”为理由,宣布对此后新申请创办的报纸、杂志、通讯社“从严限制登记”。第二年4月11日又以行政命令宣布“停止报纸登记”。上述禁令被台湾新闻界习惯地称为“报禁”。所谓的报禁包括“三限”,除“限证”外,还包括“限张”和“限印”。 ) 解析: 二、简答题 (总题数:1,分数:10.00) 2.简述澳门“新闻纸”的情况。(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澳门回归以前,澳门政府唯一与新闻管理有关的机构是隶属于“传播旅游暨文化事务政务司”的“澳门政府新闻司”。其权力很有限,主要为澳门新闻事业提供支援和为政府负责公关工作。回归以后,掌管新闻的职权由新闻局负责,直接隶属于行政长官办公室,另设一名局长与副局长,附设有新闻厅,研究及刊物处。 随着澳门有线及卫星电视频道增多,广播事务的管理非常重要。现在牌照的审理及批准由行政长官办公室直接负责,内容及营支监管由新闻局负责,而电信暨资讯科技办公室负责监管频谱的动用。为了吸引海外媒体到澳门投资,特区政府多次强调对外开放卫星电视业务,只要申请者符合法律规定,妥善利用澳门频谱,保证播放内容符合规定,都会获得发牌经营。这政策有助于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政府税收以及提升澳门的国际形象,而澳门本地居民亦可获得更多的资讯。 ) 解析: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真题精选10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真题精选10 (总分:50.00,做题时间:60分钟) 一、概念题 (总题数:4,分数:20.00) 1.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948年4月2日,毛泽东接见了《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在听取报社工作汇报后发表了重要谈话,即《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其中精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①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毛泽东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是党的工作中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②无产阶级办报路线与方针。毛泽东指出报纸要靠大家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③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毛泽东指出党所办的报纸和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④ 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毛泽东认为报纸工作人员首先要向群众学习,要去做去看,应当出去参加群众工作,多听多看关于群众运动的材料,并且下功夫研究。 ) 解析: 2.《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948年九十月间,中共中央举办由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参加的学习班。刘少奇亲自去学习班作长篇讲话,后被命名为《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刘少奇在讲话中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主要包括:①深刻阐明了新闻工作的作用与任务。②提出了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四个条件:马列主义的修养;政策路线的知识;正确的基本态度;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 ) 解析: 3.拒检运动(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945年八九月间发生的“拒检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重庆国讯书店将《延安归来》一书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査而自行出版,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延安归来》出版后,进步

新闻学考研资料-中国新闻传播史-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

新闻学考研资料-中国新闻传播史-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

2017考研已经拉开序幕,很多考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复习资料。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准备了【新闻学考研知识点讲解和习题】,希望可以助考生一臂之力。同时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考研集训营、专业课辅导、精品网课、vip1对1等课程,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 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领导人洪仁轩在向其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一系列新闻思想:①设新闻馆;②准卖新闻篇;③兴新闻官;④只须实写。 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中的论文《日报》提出“通民隐”、“达民情”的主张。 林则徐,现代有人说他是清王朝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所办的《澳门新闻纸》,它是我国最早的译报。《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月报》(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所用名)虽然名为报纸,但不公开发行。 《昭文新报》:1873年艾小梅、汉口创办,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 上海第一家中文日报《汇报》,9月改名《彙报》,以求政治上的庇护,实际产权未变。后于1857年再次改名为《益报》 .广州中国人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述报》。 《循环日报》:1874年、香港、王韬创办并任主笔,早期国人自办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王韬:1857年参加《六合丛报》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1864年兼任《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 1874 年创办《循环日报》。是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后发展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

(精选)【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汇总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复习资料汇总 考试时间:1月21日9:00——10:50 考试题型:单选:20个(共20分)多选:5个(共10分)名词解释:5个(共25分) 简答:3个(共30分)论述:1个(共15分)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中国的报纸始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2.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所收的题为《读开元杂报》一文。 3.敦煌进奏院状,分别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4.“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朝。宋朝流行于民间的称为“小报”。“小报”始见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是对官报的一种补充,信息量大,读者广泛。 5.“邸报”的内容(1)皇帝的诏旨。(2)皇帝的起居。(3)官吏的任免。(4)官僚的章奏。(5)军事情报。(6)刑罚。 6.唐以后各个朝代的报纸的管理机构:宋代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是“都进奏院”、元代新闻传播活动主要集中于“中书省”、明代邸报发行管理有“通政司、六科、提塘”、清代邸报发行管理有“通政司、六科、提塘”。 7.明代“邸报”的抄传和发行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首先是通政司。其次是六科,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最后是提塘。清代官报的发布方式、发行渠道和明代的十分接近,即经由通政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1.新闻史上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由英国传教士于1815年在马六甲正式创刊。 2.07年英国人马礼逊成为被派遣到中国的第一位传教士,也是来华传教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 3.22年9月12日创刊的《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4.27年11月8日,《广州记录与行情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 5.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第一份宗教性的报纸。 6.41年5月11日,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纸《香港钞报》。 7.2月20日,《德臣报》历时129年,是中国也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8. 10月1日创刊的《孖剌报》是香港最早出版的英文报纸。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复习精炼版 绪论 一、新闻传播史的含义 新闻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事业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它和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一样,都是新闻学的组成部分。 二、新闻传播史研究的对象 宏观的角度来说,需要研究的是整个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特别是阶级社会诞生以来,各个阶级和阶层,运用各种有效的新闻传播手段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 思考题:简述学习中国新闻史的意义。 第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新闻传播发展的优良传统。 第二,帮助我们更好地借鉴和参考历史上各种新闻传播媒介的工作经验。 第三,帮助我们更好地向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学习。 第四,帮助我们丰富有关新闻传播的历史知识。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唐--中国报纸的起源 三种说法:周朝说;汉朝说;唐朝说 唐朝说被公认。中国古代报纸起始于唐朝。唐玄宗开元年间(公713-742年)发行的开元杂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最古老的报纸,已被较多的历史资料证实。 《敦煌进奏院状》(2份)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887年。 现藏伦敦不列颠图书馆的敦煌进奏院状(1983年方汉奇先生考证) 唐代新闻传播活动的意义:唐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和带有官报性质的新闻传发活动,揭开了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序幕,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宋的新闻事业: 一、邸报──官报到宋代开始叫邸报。 二、宋代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 三、小报—非法民报 小报产生背景与屡禁不止的原因:(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小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非官方报纸 内容:未经发布的官员任免信息和臣僚奏章、时事性政治材料等。 产生原因:邸报的内容和发行受到严厉控制,民众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小报应运而生。 但一出生就受到查禁。 被禁原因:触犯了封建统治者议论朝政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有些内容涉及朝廷机密。 屡禁不止的原因:小报的新闻色彩远比邸报浓厚,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意。如宋高宗绍兴7年,御使胡铨写了一份奏疏,请求“斩秦桧以谢天下”,邸报不登,而小报全文照发。 小报的意义:小报的出现,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打破了封建官报的垄断局面,揭开了中国民间办报历史的第一页。

2016新闻传播学考研冲刺复习资料:中国新闻传播史(8)

台山学习中心2016新闻传播学考研冲刺复习资料:中国新闻传播史(8)《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结果,性质和意义: 《民报》创刊后,为从思想上扩大革命派的影响,主动向改良派报刊《新民丛报》发起攻击,双方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论战: 第一,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这是整个论战的中心。第二,进行民权革命。第三、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第四、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论战中,《新民丛报》虽然具有一些合理的观点,但总体上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民报》从总体上把握了人民的心声,时代的潮流,即革命。简述“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论战的性质和意义: 1: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也是革命阵营与反革命阵营、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的斗争,也是一次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斗争,在“中国往何处去”这个重大问题上,革命派占了上风。 2:这次论战是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三民主义深入人心,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许多改良派的人也开始转向革命派,同时通过论战,革命派还培养起一批革命骨干。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早期的新闻思想: (1)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2)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对近代报刊的功能及作用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3)他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早期改良派的新闻思想,第一个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资产阶级新闻理论; (4)他的“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在今天仍具有指导意义。 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流亡,提出新的观点:一是报纸的“两大天职”说;二是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辛亥革命时期:(1)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他认为舆论是天地间最大的社会制裁力,报馆则是体现舆论最有力的机关;(2)提出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影响巨大。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均来自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学说。但是,他们的新闻思想与改良派的也有质的不同,他们更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因而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复习资料韩爱萍 绪论 一、新闻传播史的含义 新闻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事业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它和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一样,都是新闻学的组成部分。 二、新闻传播史研究的对象 新闻史,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需要研究的是整个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特别是阶级社会诞生以来,各个阶级和阶层,运用各种有效的新闻传播手段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 思考题:简述学习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意义。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唐:中国报纸的起源 三种说法:周朝说汉朝说唐朝说 唐朝说被公认。中国古代报纸起始于唐朝。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2年)发行的开元杂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最古老的报纸,已被较多的历史资料证实。 《敦煌进奏院状》(2份)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887年。 现藏伦敦不列颠图书馆的敦煌进奏院状(1983年方汉奇先生考证) 小结:唐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和带有官报性质的新闻传发活动,揭开了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 序幕,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宋:一、邸报──官报到宋代开始叫邸报。 二、宋代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 三、小报—非法民报(产生背景与屡禁不止的原因) 宋代新闻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1、出现了朝廷官报──邸报 2、出现了民办报纸──小报 3、出现了新闻审查制度──定本 4、出现了雕版印刷的报纸(雕版印刷始于隋朝) 明代:民间报房的出现——民间新闻事业的发展标志 《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 清代:提塘报房和提塘小报(何遇恩、邵南山)、民间报房与《京报》、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 复习思考题:为什么说中国的新闻事业开始于唐代?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蜜蜂华报》(创办时间、创办人、意义等) 二、《德臣报》《孖剌报》《字林西报》 三、《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万国公报》(《教会新报》)《格致汇编》 四、《申报》《新闻报》 五、在华外报的历史评价(分清传教士办的报纸和商业报纸、中文报纸和外文报纸) 复习思考题:外国人在中国主要创办了哪些报刊?性质如何?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报业大发展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资料

填空题20分(15小题)名词解释20分(5题)简答题46分(6题)论述题14分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开元杂报”:发行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一种由驻在首都的官员们向地方传发的封建官报,记载的大都是开元所间的朝廷政事。它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 头,"开元杂报"只是后人对它的一种称呼。它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 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 《敦煌进奏院状》: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因而带有官方的性质,属于古代官报的范畴,但不是中央政府统一下发的正式官报。 其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两份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 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邸报:是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由都进奏院负责其发布工作,是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 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朝报的商品化,是其得以产生的内在因素。(名词解释一个)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1、马礼逊: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1807年由伦敦布道会派出。他先在广州、澳门学习中文, 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同时出版《新约》和许多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后在米怜的协助下,加上刻字工人梁发,在马六甲创建了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2、《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1815年8月在马六甲由米怜主 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该刊是以传教为宗旨的,阐述基督教教义,宣讲伦理道德,以及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同时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3、《遐迩贯珍》:是1853年8 月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它是以新闻为主的刊物,以时事新闻为重点,大多是新闻报道和评论,而且是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1-3名词解释或填空) 4、《申报》的创新。 (1)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 (2)重视新闻的真实性; (3)为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 (4)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 (5)加强报纸的言论工作,认为在必要时要仗义执言; (6)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5、怎样评价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 (1)外人在华的报刊,总体上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其表现为:①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②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③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2)它们在充当列强侵略工具的同时,也有不少积极的作用: ①传播西方民主自由、进步成果、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②外报的出现也刺激了国人办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资料

1.宋邸报与唐邸报的区别 1.由上行文书,变为正式的官报 2.读者群的扩大 3.信息量与时效性更强 4.定期,连续P7和P10 2.“敦煌进奏院状”归义军(最早)P8-9 非法民报——小报P14-17 出现于北宋年间,盛行于南宋 小报的主要特征: 时事政治性材料为主 主办者多为下级官吏、书店主人 相对于官报,时效性更强 手写与印刷并存 合法民报——京报P34-35 报房与京报 京报的特点: 带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 有固定的刊期与形式 以官报内容为主,但开始出现社会新闻等接近现代的报道形式 发行渠道扩大并带有商业性质 最早的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P43-44 《月食》为中文近代报刊上的第一条消息 近代报刊在广州的出版P47-45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种英文报纸《广州纪录报》 郭士立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外人在中国境内所办之第一份中文报刊 内容:宗教、伦理与科学文化知识 香港第一份近代报刊:《香港公报》,P52 中文报刊的产生1853 《遐迩贯珍》,宗教 林乐知与《万国公报》,宗教P56-57 中文商业报刊的出现P57-58 《上海新报》上海第一份中文报纸总编为传教士伍德 中文商业报刊的出现P58-61 《申报》 英国商人美查等人创办 注重经营(比如纸张的采用,重视发行,重视广告) “中国化”——以中国人任主笔,书册版式 重视言论——每日一论说 重视新闻——以社会新闻为主(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多元经营——《点石斋画报》(中国第一份时事画报),《环瀛琐记》(中国第一份文艺期刊),《民报》,中国

最早的白话报 中国商业报刊的出现 《沪报》(《字林沪报》)P61-62 基本追随、沿用《申报》的办报模式(如降低售价,“亲中”,重视新闻与言论等) 附刊《消闲录》——中国最早的副刊 《新闻报》——中英合资商业报纸 沿用《申报》模式 侧重经济报道 第二章国人办报的兴起 第一节国人办报及其思想的源起 林则徐:《澳门新闻纸》P72-73 第二节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 1873年,艾小梅,《昭文新报》, 王韬与《循环日报》P74-78 1874年,创办《循环日报》 《循环日报》的特点: “弱即强之机,强即弱之渐,此乃循环之道然也” 宗旨: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 中国报界第一份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王韬的报业思想: 办报的目的是“立言”——“借日报以立言” 报纸的功能在于“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强调言论出版自由——“指陈时事,无所忌讳” 报纸文风应是直抒胸臆——“知文章所贵,在乎纪事述情,直抒胸臆” 报纸编辑人员的选择须慎重——“通才”,“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 第三节维新变法运动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 维新派早期三报 《万国公报》的创办——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P83 1895年8月17日,创刊于北京 出版三个月后,改组为《中外纪闻》 《中外纪闻》P83-88 1895年11月,京师强学会(强学书局)成立 1895年12月16日,改名为《中外纪闻》 《强学报》 1895年11月成立上海强学会, 1896年1月12日,创刊于上海 《时务报》 于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 特点: 重论说,宣传维新思想——《变法通议》 时务文体——“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 一、如何认识“古代报纸”这个命题? 研究、学习新闻学和中国新闻史的人们, 提及中国古代新闻, 大都认为“邸报” 是中国 古代最早的新闻报纸。 新闻传播:大概念,从人类组成社会以来就有新闻传播 新闻事业:小概念,是近代才产生的事物,在西方约三五百年,在中国一百余年。 “邸报”的主要内容为皇帝谕旨、谕书, 朝廷的法令、公报、臣僚的奏章和官吏任免、奖罚情况等官方文书。它的内容在发布前经过严格的检查, 有时甚至由皇帝本人亲自决定内容的取舍。因之, 邸报只能是辑录一些官方特准的文件, 并不刊载采访的新闻, “没有一般新闻和言论”。 1、朝廷官报 (1)名称 邸报起源于唐代的进奏院状,称“报状”;到宋代才有正式“邸报”(有时也称“朝报”),而且这个名称也在当时固定下来,并且开始通行。明清时期朝廷官报一般都称为“邸报”,有时也称“邸钞”。 (2)编发 由封建王朝有关中央机关直接编发。 2、非法民报 (1)发展 中国古代的非法民报称“小报”。它的出现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小报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隐现于明清。 传播史,还是新闻史? 传播史:针对一切社会信息的传播 新闻史:针对新闻信息的传播 中国古代的报纸从来就不是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17 世纪中叶的中国,是商业经济及思想文化发展的低谷期,而西方的启蒙运动在极大程度上解放了人权,使人们获得了更多的言论自由权和出版自由权。西方及欧美报纸自出现之日起就拥有强大的社会力量,而中国古代的报纸发展始终是步履维艰。古代的一些民办的报纸只能在政府的监控下出版,并且这些报纸只有抄写和印刷人员,没有内容编辑人员,更不允许自由发表任何评论和意见,因此,中国古代报纸虽历经百年,但是却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步。 其三:近代报纸产生的社会条件是什么?中国古代具备这种条件吗? 近代报纸产生的社会条件:信息市场的需求+传播技术的发展(“信息市场”最初是商业信息,其次是新闻信息及政治信息) 近代信息生产方式:报纸=纸质载体(技术)+社会信息(内容)+市场流通 文化与市场是理解近代报纸产生的关键;中国古代不具备这种条件。 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古代报纸的发展。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和经营环境,遏制了商品信息的需求和发展。报纸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是报纸取得发展的先决条件,中国古代的报纸是统治阶级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因此它注定难以摆脱与封建制度一起消亡的命运。

中国新闻传播史真题精选

中国新闻传播史真题精选 [填空题] 1最早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 参考答案:甲骨 [填空题] 2两汉和魏晋时期。首都长安设有工地方官员和周边属国通奏报,待朝宿的() 参考答案:邸 [填空题] 3为了能及时的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的传播魏蜀吴十分重视() 参考答案:驿传活动 [填空题] 4为了及时的传递军事信息,()这种船舶报进的媒介被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答案:烽火 [单项选择题] 5、露布主要用于() A.皇帝的诏书 B.各级政府的行政法令 C.战争的胜利的消息 D.报道征兵的名单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6、()是发出高皇帝谕旨奏章的机关。 A.通政司 B.进奏院 C.提塘 D.六科 参考答案:D

[单项选择题] 7、下列关于清代官报说法不正确的是() A.清代官报的读者主要是各级政府官员 B.清代官报基本上有门抄和上谕两部分组成 C.清代官报通常被称为邸报 D.六科由户,礼,兵刑工的六科组成 参考答案:B [多项选择题] 8、三国使其传播信息的主要载体有() A.木简 B.竹简 C.简牍 D.帛和纸 参考答案:A,B,C,D [多项选择题] 9、报状等饿部主要内容有() A.皇帝的起居,召旨 B.管吏的任免事项 C.臣僚的奏章 D.其他重要的军事信息方面 参考答案:A,B,C,D [多项选择题] 10、唐代的传播活动主要用于军事的是() A.武士传播活动 B.官方传播晃动 C.士人们的传播活动 D.民间传播活动 参考答案:A,B,C [填空题] 1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参考答案: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中文月刊,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米怜任主编,另一位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主要撰稿人,中国刻工梁发是米怜的只要助手。作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1812年12月,报纸因米怜病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总复习名词解释题论述题

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 敦煌进奏院状 即现在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官报,是199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现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其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两份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新闻传播工具。 宋代小报 “小报”始见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小报”是当时对非官方纸的习惯性称呼,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小报”本身并没有言论,只是通过他所选刊的文件和消息来表示他的倾向,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读者范围很广,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它是中国民办新闻事业的开端,也是世界新闻事业的开端。 黄皮京报 清代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京报。早期报房出的报纸,一般没有报头,也没有封面。同治以后各朝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普遍加了封面,大部分封面使用黄色连史纸,因而被称为黄皮京报,普遍有了报头。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钞、皇帝谕旨和臣僚奏章三大部分。它是臣民们获知朝政和国家大事的主要信息来源。其读者在清代的早期和中期,绝大部分是朝野的官绅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时务文体 一种“报章文体”,指维新派报刊开创的一种新的、不同于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通俗浅近的报刊政论文体,具有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的特点。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的最好,所以称为“时务文体”。后来,又因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的更加成熟,所以又称为“新民文体”。这种新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黄远生的“四能”说 1914年,他在回顾自己的新闻生涯时认为,新闻记者应该有“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所谓“能想”,就是“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所谓“能奔走”,就是“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所在,以时访接”;所谓“能听”,就是“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所谓“能写”,就是“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风度”。

中国新闻传播史真题精选

中国新闻传播史真题精选 [单项选择题] 1、法与政治都属于上层建筑,下列哪一个选项没有正确表述二者的关系?() A.法与政治体制密切相关。如果在分权型权力结构中,法的被需要还只是作为人治这种权力运行方式的点缀或辅助,则在集权型权力结构中,权力的配置和行使皆须以法为依据 B.政治在上层建筑中居主导地位,因而总体上法的产生和实现往往与一定的政治活动相关 C.法对于国家机构、政治组织、利益集团等政治角色行为和活动的程序性和规范性控制,表明法对重要政治角色行为控制、调整的必然和必要 D.政治运行的规范化,政治发展中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政治体系的完善化,离开法的运作都无从谈起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法与政治体制密切相关。如果在集权型权力结构中,法的被需要还只是作为人治这种权力运行方式的点缀或辅助,则在分权型权力结构中,权力的配置和行使皆须以法为依据。 [单项选择题] 2、法律与宗教是两类关系非常密切的社会现象。下列哪个选项没有正确指出这两者的关系?() A.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学、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之成为神学中的科目。因此,独立的法学消失了,这意味着法学思想的消失 B.在我国,宗教应在法律范围内活动,因宗教活动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均受法律规范的调整 C.自13世纪、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西方法学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和变革。一批出身于新兴中产阶级的思想家把君主(而不是上帝)或人性(而不是神性)作为国家和法律的基础,使法律和法学从天国重新回到了人间 D.宗教规范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与法律一样都起着调整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作用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A项错误。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学、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之成为神学中的科目。因而,独立的法学消失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学思想的消失。例如,在托马斯.阿奎那的著述中包含着丰富的法律思想。阿奎那通过把希腊人和罗马人的法律思想糅合在神学中,保存和发展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法律思想。

2020年中国新闻传播史真题精选

2020年中国新闻传播史真题精选 [填空题] 1最早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 参考答案:甲骨 [填空题] 2两汉和魏晋时期。首都长安设有工地方官员和周边属国通奏报,待朝宿的() 参考答案:邸 [填空题] 3为了能及时的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的传播魏蜀吴十分重视() 参考答案:驿传活动 [填空题] 4广告营销 参考答案:是指企业通过广告对产品展开宣传推广,促成消费者的直接购买,扩大产品的销售,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的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企业营销战略中广告营销活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企业营销组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填空题] 5为了及时的传递军事信息,()这种船舶报进的媒介被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答案:烽火 [单项选择题] 6、露布主要用于() A.皇帝的诏书 B.各级政府的行政法令 C.战争的胜利的消息 D.报道征兵的名单 参考答案:C

[填空题] 7为什么说古登堡引领了划时代的变化? 参考答案:(一)古登堡是德国美因茨的工匠,大约在1459年左右,它成功地发明了金属活版印刷术。他还成功制成了木质的,靠螺旋在印刷版上压力的印刷机,代替了纯粹的手工操作,从而提高了质量和效率。随后,他又印出了《拉丁文文法》、《四十二行圣经》、《教堂课读》等重要书籍。此后200年,德国成为欧洲印刷业最发达的国家。很多欧洲国家先后引进了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16世纪这一技术又传到墨西哥及美洲大陆其他各地。 (二)金属活字印刷术的诞生,标志人类传播史进入了印刷时代,定期出版、大量发行的报纸开始出现,西方近代新闻事业就此诞生。 [单项选择题] 8、()是发出高皇帝谕旨奏章的机关。 A.通政司 B.进奏院 C.提塘 D.六科 参考答案:D [填空题] 9简述范长江的新闻实践与思想。 参考答案:(一)范长江的新闻实践:范长江幼时家贫,读书靠母亲为人做针线活维持。辗转求学中,他当过兵、讨过饭,对中国国情有深刻的认识。后以特约通讯员身份赴中国西部旅行,《中国的西北角》使他一举成名,也使《大公报》因坚持民间报纸、独立言论的选择和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方针而闻名天下。抗战时期,他还参加了香港《华商报》的创办工作,担任过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和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等职务。1949年7月,与胡乔木等新闻界知名人士在北平成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委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政务院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职。 (二)范长江的主要新闻思想第一、新闻要以人民为本,关注人的生存际遇。他说新闻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民能享受民主、自由,还认为新闻必须反映“人民的生活”,反言之,不反映人民生活的人民意见、人民斗争的就称不上真正的新闻。第二,党报的新闻是讲阶级的,在宣传报道时就要很地把握无产阶级的纲领,不能为资产阶级服务。党报是人民的报纸,党报要讲阶级性、政治性谈论。第三,关于新闻价值的取向。党报的办报方针一定要密切联系群众,与以前的资产阶级办报不一样,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党报工作者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密切联系人民,要进行自我批评;党报的思想道德修养也是新闻工作者要加强的。第四,范长江对报约的三工具论及论言论自由。“三工具论”主要阐明报纸不仅是“政治的工具”、“宣传的工具”,还是“组织的工具”。他还认为“言论自由这个口号,是被压迫者对压迫者提出来的口号,一定是那个地方言论不自由,才提出这个口号。”

中国新闻传播史82道复习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82道复习题 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 ? 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古代最早官报的证据。官报——中国最古老的报 纸起始于唐朝。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 ? “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的最早的一份官报。 ? 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 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原因2 ? 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证据: ? 1〕唐人孙樵的《经纬集》中有“读形杂报〞的记载。 ? 2〕英国伦敦图书收有我国唐代手抄报《归义军进奏院状》的实物。 ? 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朝的客观条件: ? 1〕唐代的藩镇割据局面使各个地方势力迫切需要了解朝廷的动态,唐代已经具备了发行报纸的 物质条件。 ? 2〕由于实行科举制度,知识分子关心仕途信息。 2、为什么中国古代报纸没有演进成近代报纸? ? 内因:这是根本原因.在封建专制政制中,古代报纸被严格定位在有利于专制统治的框架内,内容长期囿于朝政信息,停滞在抄传官吏文书状态.作为封建统治者的信息传播工具,古代报纸是封建专制体制的体制内事物.中国古代报纸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具体反映. ? 外因:清代民间报房及其所办的报纸的没落,其历史背景是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封建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打进中国市场.从主观来说,由于官方对这类报纸控制过严,办报人除照录科抄和牌示之外,不能越雷池一步,古代报纸不能满足社会上日益增长的信息方面的需求;从客观来说,那么是兼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