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备考重难点全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四章)
- 格式:docx
- 大小:14.02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1)最早出现的传播新闻信息的方式是口头传播。
(2)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它是进行宣传鼓励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它直接面向大众,能取得现场实效。
(3)孙樵的《经纬集》中有一篇文章《读“开元杂报”》开元杂报:指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
孙樵的文章证实了唐代确有官方发布、抄录、传播新闻的做法。
“开元杂报”就是抄件。
(4)中国古代报纸,通称为“邸报”。
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①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
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不仅设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访的新闻都没有。
②它的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也没有标题,更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
没有固定的形式和版面,当然也没有广告。
③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
那时还没有作为独立行业的报业。
(5)据考证,到唐代才有确证出现了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即今人所说的中国古代报纸。
(6)敦煌进奏院状(归义军进奏院状):是现在仅存两份唐代的官报,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怀申派驻在朝廷的进驻官发回沙洲的,因沙洲在今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即归义军进奏院状。
(7)邸报这个称呼是从宋代开始的(8)宋代太平兴国八年又成立都进奏院,统一管理各进奏院。
(9)定本制度:宋代的官报的审查制度,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
办法是: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据此发抄。
这种制度始于公元999年只实施到南宋末。
(10)小报: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中国新闻传播史每章复习重点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系列(三)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说明:1、主要参考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一、名词解释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二)关于人物:(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三)关于事件:(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3)起因、经过、影响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木铎2、露布(99传名)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7、邸报8、小报(90名)9、民间报房10、《急选报》(98名)11、《万历邸钞》(02名)12、《天变邸抄》13、揭帖14、旗报和牌报15、报房京报16、辕门抄二、简述题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01新)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01传)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情况。
(99新)4、中国古代民间报房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2、《蜜蜂华报》3、《广州纪录报》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5、《香港公报》6、《德臣报》7、《孖刺报》8、《遐尔贯珍》(99新名)9、《香港船头货价纸》10、《字林西报》(99传名)11、《六合丛谈》12、《万国公报》13、《上海新报》14、《申报》15、《新闻报》16、《京津泰晤士报》17、《中西见闻录》二、简述题1、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人在华办报活动。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1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在战国时期就有“露布” ,是进行宣传鼓动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
这是一种有效的的新闻传播方式。
2开元杂报:指的是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
3 A 唐代是我国最早有报纸的朝代。
B 进奏院:是唐代各地方当局(节度史、观察史)的驻京办事处,主要职责招待各地来京办事的官员、转递公文、收集情报等。
4 A 邸报这个称呼,是从宋代开始的。
B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 年)起,实行定本制度。
C 宋代邸报的内容日益丰富,并趋于规范化,其基本内容是: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程、官吏任免升降奖惩、战报等。
5提塘官:简称提塘,是各省巡抚、总兵委派在京师处理文书的官员,这个职位从明代开始设置,其职责四唐宋时代的进奏官。
6 A 明代邸报没有报头。
B 现有的较为完整的明代邸报抄件有《万历邸报》和《天变邸报》。
7 A 旗报:是将文字写在旗帜上,大旗招展,引人注目。
B 牌报:将文字写在木牌上,也是一种可流动传观,或固定围观的新闻宣传方式。
C 揭帖:是一种传单,可张贴,可传阅,内容多为檄文、政策性的声明与公告等。
8清代官方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仍然是邸报,它的内容为宫门抄、谕旨、章奏。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11815 年8 月5 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它是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2《东洋西考》于1833 年8 月1 日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3第一家在华出版的外文报刊,是葡萄牙文的澳门《蜜蜂华报》。
4《广州记录报》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5上海出现了影响很大的中文报刊《万国公报》和《申报》。
6《申报》〈1〉《申报》在竞争中取胜的原因:A 它满足了中国读者的需求,力求适合中国人阅读。
B《申报》是一张较为完备的日报,既有新闻,评论,也有文艺作品,广告,上下阶层人等都可阅读。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上古—1815年)1.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有哪些?(3~~5个)结绳(结珠)、实物表意、肢体语言(动作体态)、声音、图画、语言、文字传播2.唐朝有报纸的根据是什么?(史料与实物)1.有史料为证:唐人孙樵《经纬集》卷三《读开元杂报》一文有相关文字记载2.有实物为证:1907年被取走收藏在伦敦大英图书馆和巴黎国立图书馆的两份“敦煌进奏院状”。
这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代最早的原始状态的报纸,特点是均无报头。
3.官报的称谓与形式答:唐代驻首都的各地进奏院发布的,被当时人称为“进奏院状”、“状报”、“报状”、“上都留后状”、“留邸状报”、“邸吏状”、“报”等,已经具有一定官报性质,是一种在当时政府机构内部发行和传递的官报,到了宋代开始出现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
4.宋代小报与官报有什么不同?答:1)小报是民间小报 2)小报消息快、内容新、新闻性强 3)小报是非法报纸,屡遭政府查禁 4)小报可出售,以营利为主要目的 5)小报读者范围更广 6)小报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往往是在野派对当权派的攻击工具 7)小报虚假新闻多5.定本制度与报房答:1.定本制度: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宋朝制定了对官报的定本制度,即进奏官将编好的邸报送请枢密院审查,通过审查的邸报样本称为定本,进奏院向地方发布官报以定本为准,不准擅自增删,该制度是我国第一个新闻检查制度。
2.报房:是指设有编报、抄报、印报、送报和兼有探报的综合性办报机构,它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6.两种民间小报:宋代小报与清朝《京报》的主要不同答:《京报》是册装的书,长方形的小册子,内容与官报基本一样,是合法民间报纸,“无官报之名,有官报之实”,基本印刷,而宋代小报是非法报纸,虚假新闻多。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1.《察世俗》的基本情况答:1)创办:1807年马礼逊来到中国,1813年米怜被派到中国协助,因在中国不能传教,所以米怜在马六甲于1815年8月15日创办《察世俗》。
第四章新闻事业✧新闻事业是一切新闻机构及其全部业务活动的总称✧现代新闻事业包括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通讯社、新闻图片社、新闻杂志社、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互联网新闻网站等新闻机构及其业务活动✧广义新闻事业包括新闻教育和研究机构及其教学、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新闻事业的主要功能是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第一节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近代新闻事业是,在社会分工中出现了专职的新闻从业人员及其行业性组织新闻事业产生的标志1)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制约着新闻事业具体媒体形态及传播手段的发展水平2)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决定着新闻事业发展的水平,影响着新闻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能动性发挥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社会和阶级的需要决定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第二节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功能→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技术手段,拓展了创新思维与能力表现的空间,也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本身的发展→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带来的交互式传播,一改以往传者主动、受众被动的简单关系,广大受众从单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具有一定传播能力的传播者,成为信息传播中的另一主体新闻事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适应这一历史阶段社会需要的产物,新闻事业是适应一定历史阶段下特定阶级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早期报纸:邸报1)称呼:条报、条陈、除目、报状、状;邸抄、朝报、进奏院状报2)内容:圣谕,法令,奏折3)特点:不由朝廷统一公布;内容不相同;无固定发布日期;无自己采写的新闻言论4)作用:宣传君恩;宣扬君臣之道;宣布君令;封锁不利消息;通信息5)定性:并非近代报纸的始祖,而是政府公报的始祖→古代新闻活动共同点:1)古代社会始终没有停止过新闻活动,但没有产生过以收集和公开向社会发布新闻为职业的机构,所以古代只有新闻活动,没有新闻事业2)古代社会的新闻活动规模小,新闻基本上是定向传播,及传播有明确的、具体的对象,而基本上没有无定向的大众传播3)统治阶级内部的新闻活动在规模上大大超过被统治阶级◆在社会和国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统治阶级总是从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出发,通过自己所制定的新闻政策和新闻法规来控制新闻事业的发展方向。
中国新闻史考研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中国新闻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 中国新闻史的定义与特征中国新闻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新闻发展的历史,包括新闻传播、新闻制度、新闻组织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新闻史的特征是悠久、丰富、多元。
2. 中国新闻史的发展阶段中国新闻史的发展可以分为古代新闻、近现代新闻和当代新闻三个阶段。
古代新闻以官方新闻和民间新闻为主,近现代新闻以西方传媒的引入和中国新闻现代化的为主,当代新闻以传媒市场化和多元化为主。
3. 中国新闻史的基本特征中国新闻史的基本特征包括载体多元、内容丰富、传播方式多样、制度多元等。
4. 中国新闻史的主要传播载体中国新闻史的主要传播载体包括文字、口头、画图、雕刻、印刷、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5. 中国新闻史的主要制度形式中国新闻史的主要制度形式包括皇家旨意、官方新闻、宣传机构、新闻组织、新闻自由、新闻监管等。
第二章中国新闻史的古代新闻时期1. 中国古代新闻的文字记载古代新闻的文字记载包括《春秋》、《战国策》、《国语》、《史记》、《汉书》、《世说新语》等史书。
2. 中国古代新闻的传播方式古代新闻的传播方式包括文字、口头、书信、壁画、石刻等。
3. 中国古代新闻的宣传机构古代新闻的宣传机构包括史官、书吏、佐史官、宣传使等。
4. 中国古代新闻的主要内容古代新闻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新闻。
第三章中国新闻史的近现代新闻时期1. 中国近现代新闻的传入与发展近现代中国的新闻传入主要包括西方传媒、新闻学理论、新闻制度等,进而促进了中国新闻的现代化。
2. 中国近现代新闻的主要传播工具近现代中国的主要传播工具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3. 中国近现代新闻的主要刊物近现代中国的主要新闻刊物包括《申报》、《京报》、《新民报》、《大公报》、《参考消息》、《人民日报》等。
4. 中国近现代新闻的主要新闻机构近现代中国的主要新闻机构包括官方机构、民间机构、外国机构等。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重点第一章中国古代报纸,通称为“邸报”,还有“状”、“报”、“朝报”、“塘报”等多种名称:其特征是:(1)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开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不设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访的新闻都没有;(2)它的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消息等;(3)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
宋代邸报内容: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开降奖惩、战报等;性质: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由都进奏院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作用:它为了巩固皇权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小报内容:以皇帝诏令,宫廷动态等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性质:是未经官方审查,自行传抄,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宫方报纸;作用:它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宋朝小报盛行的原因:1、封建王朝内忧外患交加,无暇顾及;2、人民群众关心抗金斗争时局。
宋朝小报发行的意义:1、冲破了封建王朝垄断新闻事业的局面;2、开始使报纸成为商品;3、使报业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事业。
明代邸报明代邸报依然是由朝廷或官方机构统一发布的官方报纸,但明代没有设置进奏院和进奏官,而是由提塘官负责将加工的邸报发往各省;明代邸报特征:1,通过官方自上而下传送各地衙门,也由私人朋友间借阅、传阅;2,在层层的抄送下,邸报内容因衙门或官吏需要而被添加或删减,即各取所需是明代邸报的特色;3,明代邸报每日抄送,消息约10条,每期字数5000字上;4,外地官僚阅读到邸报的时间取决于其与京城的距离;5,明代邸报以手抄为主,但也存在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
第二章《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该报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米怜为主编,署名博爱者,该报为中文月刊,以“阐发基督都义为根本要务”为宗旨,把宣传“神理”放在首要地位,大部分篇幅用来发表介绍教义和《圣经》的文章,是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它还宣传伦理道德,介绍各国情况,刊载天文地理知识文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1、“京报”—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京报”发展到完备形式,即可以用《京报》来指称。
始于乾隆年代,清中叶以后日趋盛行。
名称开始固定,性质仍属于官场的情报资料,其内容仍是些可以公开的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
与前不同的只是有原来分散的雇人抄报,改为统一由民营作坊印刷。
这时,《京报》的性质已经出现变化,a)它继续邸报的余绪,在中央和地方官吏中发行,含有内部参考资料性质b)它公开销售于民间,只要付钱便可订阅,具有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特征。
它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
但还不能属于大众传播媒介。
因为它只有抄录和印刷人员,没有记者、编辑,只许照章抄录宫门抄、谕旨和奏章,不准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安排版面。
总之,《京报》与以前的同类在体相比,虽有很大不同,但仍没质2、《东西洋考》创办的目的和宣传的特点---(一)办报目的--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政府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二)宣传的特点--虽是宗教性报刊,但已没有解释教义的专文,宗教内容已退居次要地位。
A、言论:不再阐述教义,而是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
B、科学文化知识:除介绍西方的情况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C、新闻信息传播: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少数录自穗澳的地方新闻,后期也录有些“京报”的材料。
该刊所载《新闻纸略论》一文,为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它还比较重视贸易活动,后期曾多次看懂中外进出靠贸易的物价表。
D、编辑业务: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每期有目录,便于阅读,栏目也比较固定。
E、宣传策略:与《察世俗》相同,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主编署名“爱汉者”。
3、香港报业的发展与商业报刊的崛起---a、鸦片战争后中国报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现象,就是商业性报刊崛起并迅速成为报业发展的主流。
香港最早出现的4家商业性报纸为《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臣报》《子子喇报》。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以及练习题(有答案)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及练习题中国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
所以要确立“史”的概念,从宏观上把握课本,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
同时,要明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在新闻史上产生重大作用的人物要掌握其生平、重要的报刊活动,主要的新闻思想,并且能正确加以评价,在评价时绝不能用当今的眼光去苛求历史上的报人和报刊,要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及当时的时代趋势去分析和评价。
如何来组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呢?本文试着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本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概述第一章: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第二章:《察世俗每月统计考》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万国公报》的西学介绍与变法宣传;《申报》改革及其借鉴与启示作用;如何评价在华外报第三章:王韬和他的《循环日报》;时务文体;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新闻思想;《新民丛报》第四章:《中国日报》;《苏报》和“苏报案”的成因、结局和意义;竖三民;《大公报》;《明报》;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第五章:横三民;黄远生;邵飘萍;五四时期新闻业务发展概况第六章:李大钊与《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和《新青年》在建党过程中的作用;五四前,副刊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主要内容第七章:《申报》的改革;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第八章:《红星》报的性质及主要内容;邹韬奋;范长江及西北通讯第九章:《新华日报》;国民党新闻检查;《解放日报》第十章:反“客里空”及其现实作用△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的号码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1、我国古代报纸最普遍的称呼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 )。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一、填空选择1、唐代,孙樵《经纬集》中有一篇文章《读“开元杂报”》2、20世纪80年代,先后发现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各藏有一份唐代归义军的进奏院状。
3、明代:1)通政司(通政使司)2)六科:吏、户、礼、兵、刑、工六科3)提塘官4)《万历邸钞》《天变邸抄》5)图书馆《急选报》,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原件6)明代出现了“报房”7)旗报:是一种将文字写在旗帜上,大旗招展,引人注目的传播方式。
8)牌报:是将文字写在牌上,也是一种可以流动传观,或固定围观的新闻宣传方式。
4、清代出现一种提塘小报,又称小钞。
主要见于清代前四朝,由提塘官发行,内容主要是提塘官和提塘报房的人员自行采录的消息,目的在为官员们提供更多的朝廷信息。
限制:小报在清初是公开存在的,虽非官报,但也未受查禁。
小报受到当局的限制,始于康熙末年,经雍正、乾隆两朝一再查处后,才被完全禁止。
小报受查禁的原因是:①先于部文到达地方,使获罪的官员得已逃避刑罚。
②报道失实。
③刊发了未经六科发抄的章奏。
例: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何遇恩、邵南山因编发小报被斩决。
清代民间报房私人办报活动在清初是被禁止了,直到乾隆中叶情况才有所改变,开始出现民间报房。
清代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是从一部分提塘报房中逐渐分离出来的。
所出报纸通称京报。
限制:由于京报内容基本上是官报的翻版,因此当局对其采取宽容态度。
京报: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抄,都称为京报。
其基本内容是宫门抄、皇帝喻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
京报的稿件是从宫廷有关部门抄出来,滑报房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评论。
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
PS:民间报房的发展和京报的刊行,是清代新闻传播史上的重要现象。
二、名词解释定本制度时间: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规定: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
据此发抄。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9:新闻事业的职业化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业的职业化第二节新闻事业的职业化【本节提要】政党报刊的衰落 /新闻事业职业化的形成背景:在中国,新闻事业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关头诞生,一直成为各种政治势力讨论社会问题的论坛,使政党报刊成为中国新闻事业主流。
新闻事业的内容与形式历来以政论为主,形成中国新闻事业的传统与特色。
中华民国成立后,最有影响的是:同盟会-国民党(1912同盟会联合一些小党派改组成国民党,成为全国最大的政党,反袁)和共和党-进步党(拥袁)。
两党相互对立。
同时其他政党也积极办报(如自由党的民权报)。
北洋政府时期,自由新闻体制被扭曲,中国新闻事业重视政论的传统中断,政党报刊盛行的时代结束。
而中国新闻事业的职业化进程得到加快。
新闻事业职业化的表现一、政党报刊的衰落,和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
第一批善于采写新闻的新闻记者涌现。
二、报纸企业化与商业性大报地位的上升。
(如此时期的申、新)原因:1北洋新闻专制;2一战列强无暇东顾;3上海金融中心租界环境。
意义:商业性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方针,突出以赢利为目的。
但在经营管理和新闻业务改革方面,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提供了有意的借鉴。
三、新闻通讯事业的发展与广播事业的诞生。
是民国初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现象。
“横三民”报同在上海出版,都拥护共和制,被称为“横三民报”。
《中华民报》:1912邓家彦创刊于上海,以“拥护共和,防止专制复活”为宗旨,是同盟会系统中反袁态度最坚决的报纸。
《民国新闻》:同盟会国民党系统报纸。
1912创刊于上海,以“维护共和政体”为宗旨。
《民权报》:自由党在上海创办,戴季陶等主编。
以言论激烈闻名于世,曾提出“以暴易暴,惨无人道,欲真共和,重在改造”和“报馆不封门,不是好报馆;主笔不入狱,不是好主笔”等激进口号。
(牛!!)黄远生中国新闻通讯奠基人,被戈公振誉为报界之奇才。
早年中进士,辛亥革命后全身心从事新闻工作。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中国古代特别是三国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工具,主要用帛,也有用木版的,因此也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二、“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开元杂报(06年名解):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开元杂报”并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
对于它的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原件早已失存。
敦煌进奏院状: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
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
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由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
因为沙州今在敦煌地区,所以被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这两份报纸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唐代的报状是从记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宋代的邸报改革:(1 )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
变成了中央报纸。
(2 )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中国新闻事业史串讲笔记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1、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
2、新石器时代,新闻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青海民和县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一个陶制的喇叭筒,是我国最早的面向大众的传播工具。
二、文字传播的出现和初期发展2、把文字作为面向群众的新闻传播是从秦代开始的。
秦代向全国发布新闻的传媒是皇帝的诏书。
4、“新闻”一词最早见于初唐,一位名叫孙处玄的官员。
(第一个用新闻一词的人)5、为什么新兴传媒产生于唐代:因为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繁荣的朝代. 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
唐代产生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封建官报中最重要的一种是“朝报”唐人孙樵“开元杂报”,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6、朝报:是唐代朝廷发布的公告,它是当时中央政府直接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最重要的形式。
12、小报: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屡禁不止。
是进奏官在编发合法官报的同时,又把“命令未行,差除未定”的材料另外抄录,编写非法新闻对外传播,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17、明代邸报的特点:明代邸报的主要内容还有诏书、章奏之类的宫廷动态,但在形式上有了重大的发展。
①开始采用活字印刷;②仍以手抄为主;③由于需要抄的邸报数量较多,京城有人专门以抄报为业,称“抄报行”。
④16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翻印邸报稿件,公开出售,人称京报。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1、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进入19世纪,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当时中国,政治上是个封建统一的大帝国,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外交上奉行闭关自守政策。
中国的外贸城市仅限广州一处,这就和急于扩大市场的英国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华政策。
英国的海外传教事业和它的海外殖民事业是紧密配合的。
产生中国的近代报刊。
中文报刊: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18 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宗教月刊。
中国新闻事业史(超详细)中国新闻事业史中新史总结(1-3章)第一章古代露布 3露布起始于汉魏,是一种帛制在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
内容:虽然大谈国威帝德,但更主要的是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特点:公开性和时效性都很强,传播面也较广,是报纸诞生以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唐代进奏院状 4唐代进奏院状是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官报的雏形。
机构: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京都设立办事机构,称为邸或进奏院。
进奏院的负责人称为邸吏或进奏官。
内容:①皇帝的活动。
②诏旨。
③官吏任免。
④臣僚章奏。
⑤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特点:①不定期,无报头,由进奏官从首都直接发给各地的主官。
②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但不同于一般的公文,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比正式的公文要早。
③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些与收阅者并无直接关系。
有不少是进奏官自行采集或筛选的,他们所着重传报的,往往是他们的主官所关心的那一部分内容。
“开元杂报”8见于唐代人孙樵的《读开元杂报》一文,其中提到的“开元杂报”可能是流传下来的开元年间“留邸报状”的原件残件,也可能是抄件。
属于进奏院状一类的古代报纸。
特点:无正式名称(“开元杂报”只是孙樵自己随意加的称呼)、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
意义:为唐代中期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留邸报状”即后来的“进奏院状”提供了重要的旁证。
“敦煌进奏院状”9是两份现存的进奏院状的原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
因为沙州在今敦煌地区,这两份进奏院状又曾长期被封存在敦煌莫高窟,故称“敦煌进奏院状”。
这两份进奏院状现分别存于伦敦和巴黎的图书馆。
①存于伦敦的那一份,是进奏官从皇帝的临时驻地陕西凤翔发回归义军的。
只残存了开头60行,没有结尾。
内容主要是归义军节度使派遣的专使们在兴元、凤翔两地的活动情况。
②存于巴黎的那一份,是进奏官从长安发回归义军的。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产生第一节: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1,口头信号文字2,口头新闻:简便,消息不胫而走,但是保真度差(马拉松)3,信号媒介:迅速,但传递复杂信息比较困难(烽火台,铜锣报警)4,书信新闻:远距离传递信息,邮路(驿站,风筝,信鸽)5,印刷媒介:刊登皇帝的懿旨,大臣的奏折等公文6,其他传播方法:露布,牌报,旗报,悬书,揭帖7,经济条件起决定作用:不可能产生面向社会大众的报纸第二节: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1,报纸的产生以及大量生产,正是适应了当时社会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其根源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出现。
2,社会急剧变动,人们为了适应这种变动的需要,不得不每日每时去追逐新闻。
3,社会需要:学校兴办,为报纸创造读者。
城镇大量兴起,人口剧增,使新闻采访比较容易,报刊发行集中又方便,保证报纸的销路。
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保证了新闻采集发布的迅速及时。
印刷纸张等工艺的日趋发展,保证了报刊的物资需要。
第三节: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1,合称新闻事业,又称大众传播媒介,简称大众传媒。
2,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最早的新闻媒体,生产力决定。
手抄新闻:意大利《威尼斯公报》,编写发行于一人新闻书:周期长,大量发行,不定期,没有固定订户,新闻迟缓,德国法兰克福周刊:奥格斯堡,德国观察周刊日报:德国的《莱比锡新闻》,最早的日报新闻事业产生:个体劳动不能胜任,一批人分工协作3,广播:以无线电波所传送的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意大利人马可尼,俄国科学家波波夫同时发明了无线电报4,电视:以无线电波所传送的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媒媒体5,从报纸到广播再到电视,从印刷文字到声音再到声画合一,传媒朝着更迅速更广泛更逼真的方向发展着。
更快更广更真,这是新闻的品格,也是传媒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考研备考重难点全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四章)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前后的新闻事业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
1、《中国日报》:1900年1月25日于香港由陈少白主持创刊,兴中会第一个机关报,打破了改良派垄断阵地的局面。
1902年与报黄牌广州《岭南报》展开笔战的第一次交锋。
报馆既是革命宣传阵地,又是革命联络指挥机关。
2、《开智录》(横滨,1900),由郑贯公(号自立)任主编,冯懋龙(号自由)、冯斯栾(号自强)任撰述,人称“三自”,《译书汇编》(东京,1900)、《国民报》(1901,东京)、《游学编译》(东京,1902)、《浙江潮》(东京,1903,发表了鲁迅第一篇小说《斯巴达之魂》)等革命派海外报刊。
3、《苏报》和“苏报案”
①《苏报》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舆论报刊,②1896年在上海由胡璋创办,内容低劣。
1900年由陈范接办后同情革命,渐成旗帜鲜明的革命派报纸;③章士钊担任主笔后,连续发表十几篇富有革命色彩的评论文章,《苏报》成为资产阶级的言论机关报,因发表章太炎写的《革命军序》介绍著名革命家邹荣《革命军》,引起清政府注意;④1903年6月29日,《苏报》发表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蓄谋已久的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查封《苏报》馆,逮捕章太炎等五人。
⑤章太炎、邹荣被捕后,一场以洋人为法官,清政府为原告,《苏报》为被告的特殊审判上演,章太炎、邹荣被判永久监禁,章太炎、邹荣以法庭为讲坛,揭露清政府压制言论和卖国求荣的罪行。
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最后改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荣两年,《苏报》永远停刊,史称“苏报案”。
4《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章太炎。
(1)《民报》:
①它是中国同盟会的第一个机关报,也是最主要的机关报,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报刊。
它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国人办报的第二个高潮。
②1905年11月26日在东京创办,主编有胡汉民、章太炎等;③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首先提出“三民主义”和同盟会十六字纲领。
④《民报》与保皇派刊物《新民丛报》展开大论战,使资产阶级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2)大论战:
①20世纪初,革命派与保皇派的激烈论战主要在《民报》与《新民丛报》之间展开,历时两年,双方投入的报刊达几十种之多;②《民报》一创刊,就全力以赴宣传“三民主义”,主动向保皇派机关报《新民丛报》发起攻击,公开批驳康梁的“君主立宪”主张;
③双方论战集中在三个方面:a、革命,还是改良?b、建立民主共和国,还是是实行君主立宪?c、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④《民报》由“以文章排满的骁将”章太炎为主帅,《新民丛报》的文章则出自“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之手,最后以改良派失败而告终。
⑤经过大论战,保皇派一蹶不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三民主义深入人心,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准备。
(3)章太炎:
①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职业报人、学者;②1903年因“苏报案”在报界声名大振,后担任《民报》主编,充当“以文章排满的骁将”;③生性耿直,为争取新闻自由,求
得《民报》生存,与日本政府坚决斗争,极大的激励了革命派活动;④后退出同盟会,参与讨袁被禁。
反对新文化运动,支持抗日救亡。
⑤其政论文章逻辑严密,气势雄壮,博引经史,但因“文必法古”,艰涩难懂,影响了传播效果,著有《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等传世。
5、《神州日报》、“竖三民”与于右任
(1)《神州日报》:1907年4月2日由于右任创刊于上海,是同盟会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张大型日报,也是于右任创办的第一份报纸。
(2)“竖三民”或“三民报”,1909—1910年于右任在上海相继创创办了《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当时国内发行量最多的日报,也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派报纸)
6、《中国女报》:1907年1月14日创刊,创办者秋瑾,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资产阶级革命家。
7、《大江报》案与清政府的报刊出版法律
(1)《大江报》与“大江报案”:
①《大江报》是辛亥革命时期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的机关报,创刊于1910年12月,初名《大江白话报》,主编詹大悲。
②詹大悲主编《大江报》的两大特色:一是以新军士兵及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二是旗帜鲜明敢发惊人之语。
③最使《大江报》享有盛名的是两篇评论。
1911年7月17日,何海鸣的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和7月26日黄侃撰写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激怒湖北反动当局。
最后,詹大悲被判监禁18个月,报馆被查封,这就是有名的“大江报案”。
(2)清政府对报业的管理与控制:
①制定法规限制报刊的出版发行:1906年7月颁布《大清印刷物专律》是清廷制定的第一部出版法;1908年1月参考日本报纸法制定了《大清报律》。
②迫害报刊、报人:苏报案、大江报案。
③出版官报控制舆论:1911年《内阁官报》,清政府的正式机关报。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思想:
1、为革命办报,重视报纸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
2、注重报纸形成、影响舆论的功能。
(孙中山“报刊是舆论之母”)
3、公开承认党派性;
4、讳言阶级性,宣扬国民性。
三、报刊业务的发展:辛亥革命时期报刊业务的改进,形成了现代报纸的雏形,为“五四”以后报刊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新闻报道、报纸编排、新闻评论、副刊的确立、新闻摄影图片的广泛使用、发行与广告)
四、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
1、短暂繁荣的原因:①旧法律的废除和新法律的保护;②各省军政当局对报刊出版发行的支持;③各资产阶级政党创办报纸为自己宣传或以报纸图财。
2、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的特点:①短暂繁荣很快转入凋零与黑暗;②由“政论时代”转入“新闻时代”,产生了一批著名记者、报人;③报纸副刊盛行一时;④由专人从事新闻采访,向各地发稿的通讯社达六家(上海、汉口)。
3、袁世凯对新闻界的摧残与“癸丑报灾”
(1) 袁世凯的统治是中国新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①创办御用报纸和收买报纸为己所用;②制定法律条例限制言论出版自由;(《戒严法》、《治安警察法》、《报纸条例》、《出版法》)③用暴力手段任意摧残报业、迫害报人。
(2 )“癸丑报灾”:1913年1月,因袁世凯独裁统治遭到威胁,遂派人刺杀了宋教仁,事情真相被报刊揭露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二次革命”,不久被袁镇压。
从宋教仁被刺到“二次革命”失败,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以大量篇幅声讨袁世凯。
于是,袁世凯对新闻界开始大规模摧残,北京、武汉、广州、长沙等地的国民党报刊及反袁报刊全被查封。
在上海租界出版的《民立报》等,采取禁止租界外发行的办法,被迫停刊。
到1913年底,全国报纸只剩下139家,于1912年初的500多家锐减了三百多家,同时大批报人惨遭迫害。
这就是新闻史上的“癸丑报灾”(1913年是癸丑年)。
4、民初著名记者:
(1)“民初三大名记者”:黄远生、刘少少和徐彬彬(凌霄)
黄远生:①“报界之奇才”,民初新闻记者中的巨擎,以擅长于写新闻通讯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②其新闻通讯有下特点:一是题材重大,记载翔实;二是针砭时弊,忧国忧民;三是须眉必现,幽隐毕达;就是通俗自然不拘一格,并发明了“新闻日记”的体裁;其文集《远生遗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报刊通讯集;③提出了新闻记者的“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并且身体力行。
刘少少:报界“怪杰”,其报刊文章“庄谐杂出”,“时有新意”,为部分旧知识分子欣赏。
徐彬彬:继黄远生之后任上海《时报》、《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是民初著名的报刊剧评专栏作家。
(2)“萍水相逢百日间”:邵飘萍、林白水。
邵飘萍:①“报界全才”,在新闻采编、评论与通讯写作、报业经营、学术研究与新闻教育方面都有突出贡献;②六日期间创办东京通讯社,较早将“二十一条”协定通报国内,推动反日倒袁爱国运动;③被聘为《申报》驻京特派记者,并在京创办新闻编译社;④创办大型日报《京报》,自任社长,揭露段祺瑞卖国政府,被迫流亡;⑤担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师,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⑥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被奉系军阀以“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罪名残忍杀害。
林白水:①戊戌变法时期创办新式学堂,主张教育救国;②为《苏报》撰稿,后二次赴日攻读法律及新闻,参加拒俄运动;③投靠袁世凯,在《亚细亚日报》鼓吹帝制;④1926年8月因时评《官僚之运气》讥讽国务院总理潘复,被奉系军阀张宗昌杀害。
(3)胡政之与张季栾
胡政之:1916年任《大公报》经理兼副总编辑,是赴欧采访巴黎和会唯一的中国记者。
张季栾:担任《大公报》总编辑兼副经理之后在新闻界享有盛名。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2017考研开始准备复习啦,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