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整理01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4
北京大学新闻史论(614)+新闻实务(847)<跨考胜经>全套考研资料第一部分历年真题及答案1-1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2001-2003年新闻学基础知识,2002年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2001-2006年新闻学,暂无答案。
(本项不单卖,购买全套赠送此项)注:该专业近几年学校官方不出售历年试题,最新真题更新请大家关注跨考考研论坛,真题会随时在网站更新,大家下载即可使用。
第二部分专业课笔记、讲义等内部资料2-1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笔记。
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27页¥402-2《外国新闻史》笔记。
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50页¥502-3《新闻事业简史》笔记。
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28页¥402-4中国新闻史辅导笔记。
手写版,共56页¥60注:报名辅导班请登录跨考网进行详细咨询。
全套资料包含以上所有资料,套餐优惠价:¥168指定参考书目此科目没有提供参考书目适用学院/专业——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05030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史论(612)<跨考胜经>全套考研资料第一部分历年真题及答案1-12000年-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由于出题老师固定,历年真题参考价值很大。
该专业近几年学校官方不出售历年试题,最新真题更新请大家关注跨考论坛,只要收集到我们即会在网站更新,大家可下载使用。
第二部分专业课笔记、讲义等内部资料2-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本科生笔记。
出题老师授课,非常全面和清晰。
手写版,共29页¥402-2新闻传播考点精要汇集。
内部参考资料,介绍了传播理论考点、外新史考点等众多考试点。
打印版,共39页¥402-3外国新闻史复习要点。
陈立丹版《世界新闻传播史》复习要点,条理性好,重点突出。
打印版,共17页¥302-4新闻史硕士课程大纲。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史研究生资料,硕士课程同样为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的重点,内容详实,包括中国史和外国史两部分,主题分明。
打印版,共58页¥352-5新闻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二、简述题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01新)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证据:1)唐人孙樵的《经纬集》中有“读形杂报”的记载。
2)英国伦敦图书收有我国唐代手抄报《归义军进奏院状》的实物。
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朝的客观条件:1)唐代的藩镇割据局面使各个地方势力迫切需要了解朝廷的动态,唐代已经具备了发行报纸的物质条件。
2)由于实行科举制度,知识分子关心仕途信息。
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01传)(1)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口头传播,还有作为辅助手段的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最早的带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2)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传播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造纸术发明后,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3)三国和魏晋南北朝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烽燧也被继续沿用。
社会上传播手段普遍采用的是童谣和谣言,传播载体既有木简、竹简,木椟在内的简椟,也有帛和纸。
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情况。
(99新)中国古代报纸,从唐至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先后出现邸报、小报和报房京报等类报纸。
办报者从官员扩展到私人,并进而成为社会上一种行业;从官办为主到以民办为主,从类似新闻信件的手抄品到活字印刷的小册子,从非卖品到沿街叫卖收费订阅,总趋势是逐渐进步的。
但在封建专制政制中,古代报纸被严格定位在有利于专制统治的框架内。
作为封建统治者的信息传播工具,古代报纸是封建专制体制的体制内事物。
开元杂报:唐代开元年间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1、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2、露布(99传名)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7、邸报8、小报(90名)9、民间报房10、《急选报》(98名)11、《万历邸钞》(02名)12、《天变邸抄》13、揭帖14、旗报和牌报15、报房京报16、辕门抄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2、《蜜蜂华报》3、《广州纪录报》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5、《香港公报》6、《德臣报》7、《孖刺报》8、《遐尔贯珍》(99新名)9、《香港船头货价纸》10、《字林西报》(99传名)11、《六合丛谈》12、《万国公报》13、《上海新报》14、《申报》15、《新闻报》16、《京津泰晤士报》17、《中西见闻录》第三章民族新闻事业产生(1873-1898)1、《彙报》2、《述报》3、《循环日报》4、王韬(98论)5、《万国公报》6、《中外纪闻》7、《强学报》9、梁启超(99传论)10、《知新报》(00新名)11、《湘学报》12、《湘报》(90名)13、《国闻报》(02传名)14、唐才常15、严复16、《官书局报》17、时务文体(96名、03论)18、《弢圆文录外编》第四章清末民初时期(1899-1919)1、《清议报》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等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机关。
1898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该报第一撰稿人。
该报形式略同于《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明显提高,栏目丰富,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
其中,《国闻短评》栏是中文报刊最早时事短评专栏。
该报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一方面要求“尊皇攘后”,归政光绪,另一方面继续宣传维新,倡导民权,更明确提出君主立宪主张。
后因失火停刊。
总体上,该报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在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学说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客观上起到一定作用。
一、中国传媒大学1.新闻学(050301)【01新闻史、02新闻理论、03新闻业务、04网络新闻及新媒体、05报刊理论与实践】(1)《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哈艳秋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外国新闻史教程》李磊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3)《中外广播电视史》郭镇之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4)《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5)《新媒体概论》宫承波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6)《传播学总论》胡正荣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7)《广播电视概论》吴玉玲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8)《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刘海贵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9)《新闻编辑学》蔡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0)《当代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11)《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何志武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12)《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王振业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3)公众号:新传考研猫2.传播学(050302)【01理论传播与传播史、02应用传播学、03媒介与女性、04国际传播、05媒介素养、06传播研究方法、07传播心理学、08传媒政策与法规、09媒介与全球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罗杰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2)《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戴元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3)《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传播学总论》胡正荣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5)《传播效果研究:起源、发展与应用》段鹏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6)《传媒政治》李宏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7)《传媒经济学教程》周鸿铎著,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8)《大众传播心理学》刘京林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9)《文化研究读本》罗钢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0)《媒介文化通论》陈龙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11)《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刘海贵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12)《当代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攻略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国新、广播电视新闻学、舆论学、编辑出版学专业考研初试新闻学基础试题新闻史部分总汇一、名词解释部分1、邸报(90、98):我国最早的报纸。
始于唐,盛于宋,衰于元,复兴于明,结束于晚清。
“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2、新华通讯社(90、9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讯社,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简称新华社。
前身为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
1931 年11月7日成立于江西瑞金,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通讯社。
1937年1月在延安改名为新华社。
3、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90):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
1949年12月5日,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从诞生之日起,就担负起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使命,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壮大,如今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已成为世界知名的重要媒体之一。
4、Radio Beijing(1990):即北京电台。
其前身是1949年2月2日诞生的“北平新华广播电台”,1951年其更名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中央从陕北迁往北平,同时利用接收国民党北平电台的设备开始广播,即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5、北京电视台(1990):新闻史上的北京电视台是中央电视台的前身。
1958年5月1日开始试播,中国的第一座电视台,同年9月2日正式广播,1978年改名为中央电视台。
北京电视台的建立,标志我国的电视事业开始加入世界电视发展的行列;也标志中国的广播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现在的北京电视台是以北京市观众为服务对象的电视台,1977年筹建并开播。
6、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1992):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前身。
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诞生。
在中国共产党和周恩来同志的直接关怀下,由《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和新闻界同仁夏衍等人共同发起成立,60多年来,伴随中国革命的成长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824-新闻传播史论考研参考书目、考研真题、复试分数线824-新闻传播史论课程介绍《中国新闻传播史论》,图书名,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马艺;本书试图以大视野涵盖整个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经纬,以新世纪的研究需要和研究视角为基础,在吸收众多研究者最新成果的基础上,以史引论、论从史出,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生、发展状况,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件、新闻理论成果、新闻宣传政策、新闻宣传战役以及各时期有代表性的新闻媒体、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实践的经验与教训,作简明的论述与总结,展现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全貌。
本书依旧秉承作者一贯思路,是一部述评性的中国新闻传播史文集,在汇集上述两本书的基础上,对留存的不足进行了校正,不但增加了作者近几年的相关研究成果,还引入了部分新闻史学界专家、学者的新观点和新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考研复试分数线学术学位:学科门类政治、外语、专一(数学、专二、总分01哲学50509090330↓02经济学5555909036003法学50↓50↓909035004教育学5050180330↓05文学5555909035006历史学5050180335↑07理学4545909030008工学4545909030009医学5050180↑30012管理学50↓50↓9090350↓13艺术学45459090330专业学位:专业学位政治、外语、专一、专二、总分备注02经济类专业学位(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50509090340035101法律(非法学50509090340↓035102法律(法学505090903300352社会工作505090903300453汉语国际教育50509090315↓0552新闻与传播55559090355↓0651文物与博物馆4545180↑3200852软件工程454580803000951农村与区域发展50509090300100↓50170↓未通过提前面试1251工商管理同教育部A类分数线通过提前面试1252公共管理115↑50180↑12060225↑全日制1253会计120↑50205↑非全日制1255图书情报12055↓195↓40↓40↓9090325↑1351艺术注:1、各学院可根据生源情况上调复试基本要求。
中国新闻史发展综述报告目录引言 (1)一、文字载体技术:传播的缘起 (1)二、印刷术:新闻传播发轫的助力 (2)三、电子技术:大众传播发展的支撑 (3)(一)广播传播时期 (3)(二)电视传播时期 (3)四、互联网技术:传统新闻传播更新的基点 (4)(一)新技术颠覆了传统新闻的传播方式 (4)(二)新技术颠覆了传统新闻的传播过程 (4)(三)新技术颠覆了传统新闻的传播理念 (5)总结 (5)参考文献 (5)引言“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
”科技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新闻传播的不同阶段,科技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科技的推动下,传播媒介经历了纸质媒介、电子媒介(广播与电视)、互联网媒介等发展阶段,与之相应的,人类的信息传播发经历了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互联网传播4个阶段。
自有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传播开始,科学技术就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对于科技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现有研究多侧重于探究现代技术对电子传播、互联网传播两个阶段的影响。
本文拟系统分析探究科技在纸质媒介、电子媒介(广播与电视)、互联网媒介等发展过程中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对新闻和新闻媒介的定义学界也存在着不同看法,现采用一般意义上的定义:新闻是人们通过传播媒介而传播的具有社会认知价值的最新发生的事实信息。
[1]传播媒介是指传递信息的手段、方式或载体,如语言、文字、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电脑、电话、电报等。
[2]一、文字载体技术:传播的缘起文字传播时期对应的时间大概是文字产生之后,至印刷术流行以前,严格来说这段时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传播,主要是信息传播,是新闻传播的早期阶段。
技术演进表现为文字载体的不断优化,文字逐步由记事向传播过渡。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刻在陶器上的。
[3]陶器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石头、木棒,已经需要人类的技术加工,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技术发展的产物,陶器上的文字多是符号表象,反映了原始人类审美的精神世界。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1、主要参考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一、名词解释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二)关于人物:(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三)关于事件:(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3)起因、经过、影响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木铎:报纸产生前的一种原始传播载体,据贾疏云:皆以金为之,以木为舌,则曰木铎;据记载三代周秦时期,曾有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各地,宣达政令,进行必要的采风,这些活动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相近,前人一度把木铎当作新闻事业的象征。
2、露布(99传名):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起始于汉魏。
露布的内容主要是用来传递军事捷报,唐封演《封氏见闻记》有记“露布,捷书之别名也”;也兼记皇帝功德。
露布的公开性和时效很强,传播面也很广,是报纸诞生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3、开元杂报: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读开元杂报》一文,开元杂报是孙樵行文中随意加的称呼现已无存。
“开元杂报”记述的是唐开元十二年到二十三年的事,主要为皇帝与大臣的一些活动;关于外观,孙樵记述“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说明没有任何款识和正式名称,也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
新闻广角!"#$%&’()*"+,$+(,-中国电视新闻史上划时代的标志性事件"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韩彪中央电视台围绕伊拉克战争的直播报道,在报道推出的时效、报道持续的规模、报道品质的提升、直播节目的现场感、电视高技术的运用、组织运作的流畅等多个方面,超过了以往的国际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报道,成为中国电视新闻史上划时代的标志性事件。
央视围绕伊拉克战争的现场直播、新闻、专题等全方位、多角度、滚动递进式的报道,也是我国新闻媒体第一次迅捷及时、全程同步介入世界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是在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争夺话语权的有力出击。
无论从电视新闻实践的角度看,还是从电视新闻理论研究的角度看,中央电视台这次战事报道,其意义远远超过事件报道本身。
中央领导同志评价央视报道“总体把握很好,既满足了观众的信息需求,又很好地把握了导向”,“既客观准确地报道了我国政府的态度和立场,又快速、客观、充分地报道了战争的趋势,起到了很好的导向示范作用”。
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伊拉克战争的直播、新闻、专题报道特点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摆正了位置中央电视台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的指示,按照“三个贴近”的精神,做了细致的工作部署,确立了报道的指导方针。
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根据战况和国际社会的最新进展,及时开出直播窗口,结合演播室访谈,进行《现场直播特别报道》;《新闻联播》等重点新闻栏目和各整点的新闻栏目递进滚动报道事态进展;《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专题节目进行梳理和汇总;非新闻时间则在屏幕底端飞最新消息字幕,整体报道立体感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效快捷。
中央电视台的整体报道,及时、准确、鲜明、充分地宣传了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客观适度地报道事态的发展变化,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确保了报道有利于树立我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
! 月"# 日伊拉克战争打响以后,《新闻联播》节目注重发挥名牌栏目优势,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报道了我国政府关于伊拉克问题的原则立场,各档新闻栏目均滚动播出了外交部声明、我国各有关机构关于美国对伊拉克动武的声明,大力宣传了我国政府坚持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的原则立场,并且适度满足广大群众了解国际大事的信息需求,及时、客观、准确、公正地报道了伊拉克战争的事态进展和各国的反应。
1消息二则【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五部分,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过程与方法】1.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分析、评价新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
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3.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导入新课俗话说: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
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依靠什么知晓天下大事呢?生答:“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
是的,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知道天下大事,了解世界变化。
而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哪种类型的电视节目?哪种类型的报刊文章?生答:新闻、消息、通讯。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消息的阅读和写作。
二、资料助读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著有《毛泽东选集》。
文体知识: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的结构:●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题、主标题、副标题。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
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一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承接导语,对消息事实进行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中国新闻史重点*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是:㈠金石碑刻㈡写经修史2.“露布”——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
1 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那时的露布是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官文书。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露布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方式不变,传播的内容主要用于宣传战绩和发布捷报,即具有了军事新闻的性质。
3 露布的书写方式及传递形式,能保证其在当时的条件下,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传播,因此,露布可以称得上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
3.邸报:中国古代官方报纸的通称。
名称起源于“邸”。
“邸”是我国古代地方政府机关在京城设置的办事处。
邸报的产生最迟不晚于唐代。
*邸报的内容及其意义邸报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 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2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3 臣僚的奏、疏4其他信息。
包括一些军事信息。
明代始,也出现过一些社会新闻类信息。
所以我们将之称为原始形态的报纸,即古代报纸。
邸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之一。
清代邸报与明代内容相似。
从形式上来看由三部分组成:宫门钞、皇帝谕旨、臣僚奏疏。
*邸报的作用及价值作为封建时期产生的中国古代报纸,邸报自始至终都是封建王朝维护其专制制度的工具。
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邸报仍然起到了传播信息的作用,他所提供的主要是政治方面的信息。
这与控制它的机关有关,同时与读者群也有一定关系。
由于邸报大量登载官方文件,他在政治和学术上也就具有一定的价值。
*小报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民间私自发行的非法报纸。
估计约产生于北宋,盛于南宋,直至元、明清各朝,仍有小报存在。
小报并非报名,只是宋代读者对区别于邸报的非法传播物的称谓。
是比邸报更具新闻时效性的、被政府查禁的非官方报纸。
小报的内容以新闻与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
也主要等在皇帝谕旨、大臣奏议、台谏章疏、官吏升迁任免等。
不同于官报之处在于:一是其时效性比较强;二是传播信息中有许多是官方尚未公布或禁止公布的消息。
小报的发行人有两种:一种兼职者,主要为邸吏等政府官员。
二为专职者,大多为印卖书籍者。
两种发行人,目的均是商业性的,这是小报有别于邸报的一个重要特点。
小报的发行,受到士大夫知识分子、在野的官僚等读者的欢迎。
一来因为小报在发行速度上比邸报快,时效性强,迎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而来因为有些不可能从官方邸报中获得的机密,有时能从小报中了解。
小报在中国新闻史上的意义:打破了官报垄断地位,开始了中国民间办报历史。
*京报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合法的非官方报纸。
大约在明朝末期出现。
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的最高形式。
*第一份在华出版的外文报纸是《蜜蜂华报》,该报1822年9月12日创刊于澳门,葡萄牙文,周刊,主编安东尼奥。
*中国境内的外文报刊在这一时期发展远超过中文报刊。
其中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于1883年主编的《中国丛报》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也是中国近代报刊史开始的标志。
1815年8月5日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米怜主编。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中文近代报刊。
1833年8月1日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
13《万国公报》(1868——1883,1889——1907)鸦片战争后的宗教报刊中,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大的一份周刊。
1868年9月5日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并任主编。
《万》最早将马克思和他的《资本论》介绍到中国另外,在促进中国教育西式化方面,《万》也起了很大作用。
《万国公报》的变法宣传和西学介绍,启迪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新思想,推动了中国的维新运动,促进了西式教育的兴起,在当时的确起到了将西学传播到东方的媒介作用。
*《遐迩贯珍》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也是中国境内第一份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
1853年8月由香港马礼逊教育协会出资在香港创办的一份月刊,主编麦都思。
*《六合丛谈》上海地区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
1857年1月创刊。
月刊。
主编是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
1858年终刊。
*《中外新闻七日录》中国近代最早单张发行的中文周报。
1865年英国传教士湛约翰在广州创办。
1868年停刊。
内容以新闻、西方科学知识为主。
*《益文录》1879年3月创办于上海。
主编李木大,是第一个担任外国教会报刊主编的中国人。
该刊以传播西方科学知识、时事新闻为主。
*香港四家有影响的英文报纸1《中国之友》周报。
1842年3月17日由英商奥斯威尔德在澳门创办。
同月24日迁香港。
并《香港公报》。
1869年停刊。
2《香港纪录报》周报。
前身为1827年11月8日在广州创刊的《广州纪录报》。
《广》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纸。
创办人英商马地臣,第一任主编美商伍德。
1839年迁澳门,1843年迁香港,并更名。
1863年停刊。
3《德臣报》(一译《中国邮报》)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刊。
1845年2月20日,英商肖锐德在香港创办,并自任主笔。
英商德臣任发行人,故得名。
1862年2月1日改为日报。
1874年8月17日停刊。
4《子子剌报》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张英文日报,也是发行时间很长的英文报纸之一。
1857年10月1日美商赖德在香港创办。
英商子子剌任主笔。
1941年停刊。
*《北华捷报》上海第一份近代外文报刊。
1850年8月3日创刊。
周刊。
创办人英商奚安门。
*.《字林西报》外文报刊中,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报纸。
1866年开始由字林洋行经营,发行到1951年3月31日止。
《京津》以英国在华舆论代表自居,天津英租界当局亦默认其为非正式的机关报,并给以资助。
凡有政府公告及消息,也先送该报登载。
*《上海新报》上海第一张中文商业报纸。
该报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开中国报纸两面印刷之始。
*《申报》《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
由美国商人美查等四人合资创办,后资本归美查一人所有。
首任主笔蒋芷湘。
早期《申报》的内容大致有:本馆高柏、本馆条例、论说;本埠新闻、外埠新闻;广告及货物价表、船期。
而且创刊不久就开设了文艺栏目。
2针对商业报纸不足所进行的改革第一,重视言论,每日一篇“言论”,且都在头版。
第二,也重视新闻。
第三,改进新闻报道与写作。
第四,申报注重文艺与广告。
且刊登的文艺作品内容渐次扩大,趋于综合性,成为副刊之祖。
第五,创刊后几天,就刊出长篇文章,宣传报纸广告作用,此后它刊登的广告,在版面上占有相当大的篇幅。
第六,扩大报社业务*办白话新闻报《民报》。
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早的白话报。
*《申报》的地位和历史意义:《申报》是上海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中文日报,在我国近代新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到1949年5月26日,《申报》停刊,前后共历时78个年头。
特别应该提到的是,《申报》是以营利为宗旨的报纸,《申报》的主人将报纸作为企业来办。
因此,他们把商业经营原则运用于报纸管理,这是我国近代商业报纸的一个重要发展。
*《申报》与《上海新报》的竞争1《上》用上等白纸印刷,成本高。
《申》用廉价的毛太纸印刷,成本低,售价不到《上》的三分之一。
2《上》的内容主要是一些航运消息、商业信息、货价及一部分新闻。
相对枯燥单调,可读性不强。
《申》很快开设文艺栏目,受读者欢迎。
3《上》极少发表论说。
《申》则每天一篇“言论”。
而且都发在头版。
竞争结果:《上》难以为继,1872年12月31日自动停刊。
《申》和《上》的竞争是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具有影响力的报业竞争。
*《新闻报》1893年2月17日创刊于上海,有中外商人合办。
福开森时期的《新闻报》《新》确定自己的读者对象为工商界,提出“在商言商”、“经济独立”的办报口号,它密切注意商情的报道,努力适应商业需求,使得《新闻报》发行量不断上升。
在上海报界成为极具特色的报纸,从而对《申》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当时《申》逐渐实现了出版系列化、企业化,实力日渐雄厚时,《新》也明确提出报纸企业化的口号与之对抗。
同时,《新》率先开设“经济新闻”专栏,在商业界赢得了大量的订户。
*“澳门新闻纸”我国新闻史上翻译外国报刊的开端。
*《昭文新报》国人自办的第一份报刊。
1873年8月由艾小梅创办于汉口。
*《香港中外新报》前身为《香港船头货价纸》。
是中国第一家以商业新闻为中心的报纸。
*《香港华字日报》前身为《中外新闻七日报》《中外新闻七日报》作为《德臣报》的中文专页,1871年3月11日创刊于香港。
1872年4月停刊,改出《香港华字日报》,由华人陈蔼亭任主笔。
*《香港中外新报》和《香港华字日报》均由华人主持笔政,可以说是国人自办报纸的学步,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循环日报》我国近代报刊史上国人自办报刊中第一家影响最大的报纸。
1874年2月4日,由王韬创办。
该报也是中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
它仿西方报纸体列,几乎每天有论说一篇,“中外新闻”栏的头条位置每日登一篇评论。
初期多为王韬主笔。
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故出变法自强,提倡君主立宪,要求发展民族工业。
《循环》开我国政论报章的先河,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
1883年,王韬的政论文章被选辑成书,名为《韬园文录外编》,这是我国第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王韬的办报思想1办报的目的在于“立言”,即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在当时,即指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思想。
希望办报既能抵御外侮,又能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文化,以求中国“自强”。
2重视报纸的职能。
王韬认为报纸应具有交流、沟通君民与中外信息的作用。
他还认为,报纸能“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是国内人能通过报纸学习西方之长,也能用报纸作为与西人交涉、捍卫本国主权的武器。
*王韬在新闻史上的地位与影响1 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是国人在办报纸中最早的报纸之一。
2 他在该报上发表了数百篇政论文章,开创了报刊政论文体,同时为中国报界开创了一种以政论为主体的新式报刊。
3王韬的政论文体,还在形式上冲破了封建的僵化的文章格式,开创了不拘一格直抒胸臆的报刊文风。
4总的说来,王韬是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开创了我国报刊的政论文体。
在他的影响下,政论文章风靡一时,形成了我国近代报刊以政论文章为主体的特点,同时他也是我国近代办报思想的启蒙者之一。
*维新变法运动打破了近代史上由外报垄断中国新闻界的局面,这就是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
*《中外纪闻》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
1895年8月17日由康有为倡导并出资在北京创办。
梁启超、麦孟华为编辑。
*“时务文体”自梁启超始,通俗自由、自成一格的政论文随着《时务报》畅销全国,遂使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应时而生,时称“新文体”。
因这种文体是梁在主办《时务报》时所开创,故又被称作“时务文体”。
这种文体的特点是:1内容切中时弊,针对当时的政治现状,有感而发;2打破传统戒律,不守桐城派的章法、义法,自成一家;3力求平易畅达,以浅近文言文为主,杂以新名词、新术词、民间口语入文;4感情充沛,赋予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