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3课《乡愁》教案学习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4
3 乡愁【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程和方法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教学难点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大屏幕显示课题)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
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
(大屏幕显示)虽然,诗人的后半生是在台湾度过的。
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
《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
现在,我们一起倾听《乡愁》。
2、多媒体播放《乡愁》3、朗读指导深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
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
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
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学生齐读后提示字的读音。
4、我们再次倾听《乡愁》,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
《乡愁》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对诗歌深情地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2、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
3、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4、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学习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本课教学的指导方针是“以读代讲”,即通过诵读体会诗意。
共分为四个步骤:1、深情地朗读;2、细腻地品读;3、优美地解读;4、丰富地联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听歌曲——余光中的《乡愁四韵》,罗大佑谱曲并演唱。
)师: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
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剪不断的乡愁总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永恒描写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请你把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大声念出来。
(请生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乡愁》,看看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又是如何来倾吐心中的乡愁的!多媒体显示:走近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到了台湾。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海外,因此,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被称为“乡愁诗人”。
二、深情地朗读:1、播放《乡愁》的配乐朗读。
2、教师指导,学生自学。
请选择你擅长的方式来展示诗歌的情感:(1)、读——反复朗读,体会情感,读出“乡愁”(2)、讲——谈谈内涵,讲出“乡愁”(3)、写——写写思想,写出“乡愁”(4)、唱——找出同样情感的歌曲,唱出“乡愁”学生分成小组,自由发挥。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5篇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知识储备点: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培养点: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体验点: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探究法.教具准备:投影片、录音机.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台湾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
祖籍福建永春。
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诗人、散文家、学者。
三、研习新课:(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习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很多诗人却把它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托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3、结合上文,说说你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产生的联想,它们是如何表现乡愁的?(四)课堂互动。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一、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三课,是一篇记叙文,作者为余光中。
本文通过讲述作者在外地工作时对家乡的思念与回忆,展现了对家乡的热爱与向往。
本文话题广泛,情感真挚,文笔流畅,是一篇值得阅读的经典散文。
二、教学目标1.了解《乡愁》的作者、内容及文学风格;2.理解记叙文的写作方式、特点和常用语言技巧;3.学习如何运用描述、对比等写作手法描绘物象,唤起读者感情共鸣;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教学过程a. 导入导入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预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1.由学生自己提出“乡愁”的含义,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对家乡的神往和思念。
2.让学生阅读文章的标题和开头,引导学生猜测全文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b. 阅读理解重点教授记叙文的写作方式、特点和常用语言技巧。
通过此环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内容如下:1.让学生细读文章,尽可能了解作者写作的思路和技巧。
2.教师进行文字分析,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词语以及主题句、段落大意。
3.阅读理解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在这里列举几个供参考:–让学生完成文章的精读和泛读,再就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对文章中重点段落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进行小组或个人阅读报告,让每个学生都能表现出个人风格;–让学生分别朗读重点段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c. 课文扩展1.让学生写一篇以“我的乡愁”为题的自由作文,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回忆。
2.了解本地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让学生体验乡村风光和文化氛围。
3.教师带领学生制作乡村手工艺品,让学生了解、感受乡村民俗风情和传统手工艺技能。
d. 课后作业1.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本文的感受和看法;2.将课文整理成阅读笔记,包括自己的思考和问题;3.阅读其他记叙文,分析其写作特点和技巧。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乡愁》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乡愁》的诗歌内容和主题,掌握诗歌中的生字新词,学习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情感体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情感共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和家庭情感的珍视。
教学重点:诗歌中对乡愁情感的细腻描绘和深刻表达。
学生对乡愁情感的体验和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将乡愁情感与个人生活经验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翻译家、文学评论家,以其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乡愁情感的深刻表达著称。
教学准备:《乡愁》课文PPT课件,包含余光中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如不同年代的邮票、船票等,以及与家乡相关的景象。
学生作业本、笔、情感体验记录表、小组讨论记录表、“我的乡愁”创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与乡愁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简要介绍乡愁在文学中的表现。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乡愁主题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余光中的生平和《乡愁》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诗歌:请几名学生轮流朗读诗歌,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诗歌中的生字新词,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讨论诗人对乡愁情感的表达。
深入探讨(15分钟)1. 诗歌手法: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使用比喻、排比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2. 情感体验:讨论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诗人的乡愁。
互动活动(20分钟)1. 情感体验分享: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乡愁情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表达对家乡的眷恋。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乡愁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表现形式。
乡愁》教案教材分析:《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诗。
本单元是一个活动探究单元,要求学生学会自主欣赏,学会自由诵读,尝试创作。
在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乡愁》是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名篇,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它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
这首诗写于1972 年,是诗人余光中离开大陆整整20 年之时,当时正是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感情所致,一挥而就,用了20 分钟便写出了这首诗。
他抒写的不是一般的游子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
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
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添了诗的音韵美。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有关诗歌的基本常识2. 积累诗中名句能力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感知《乡愁》创造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理解和掌握诗人将抽象感情化作具体形象的艺术构思。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通过仿写学会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乡愁》中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深厚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 透过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乡愁》中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深厚情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喜欢听音乐吗?(喜欢)那我们就来欣赏一段由美籍华人费翔演唱的名曲《故乡的云》。
(播放音乐)提问:听了这首歌后,你想到了什么?唤起了你怎样的情感?抽学生回答。
第3课乡愁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
2.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
【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地图像什么?(鸡)那么宝岛台湾又像什么?(鸡蛋)没错,鸡蛋是鸡的孩子,而宝岛台湾就是我们祖国的孩子,但是,它曾经离开我们太久太久。
这让无数的赤子牵挂心头,无法释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让我们从这位台湾游子的心里感受那一份令人牵挂的浓浓的乡愁……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朗读提示及要求:
1.范读欣赏。
以第一节为例,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注意朗读重音、诗人的感情。
(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
学生明确: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2.读完整首诗,你的脑海里留下几个什么词语?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明确:
四个: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表达了诗人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小结:
二、深入探究——把握意象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却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乡愁?
明确: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四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2.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明确:诗中四个意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3.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能不能去掉?
明确:这一节画龙点睛,使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突
出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所以不能去掉。
三、诵读诗歌——品味语言1.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成是“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明确: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物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
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2.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
除此以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
前三节犹如汹涌的波涛,最后一节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潮。
四、拓展延伸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
同学们能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吗?(适当穿插评价、表扬) 示例: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
乡愁是母亲头上的乱发,理也理不清。
乡愁是一湾湛蓝的海洋,望不着边际,看不到底。
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
五、本课小结同学们,不同的事物赋予思乡之情有更丰富更深沉的内涵,这就是故乡情结,是中国人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
故乡情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根、文化之根,愿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家园中,都有一棵永不老去、没有年轮的树!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