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课堂作业同步练习设计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第1课时 数学思考(1)
- 格式:doc
- 大小:674.65 KB
- 文档页数:4
总复习1 数与代数(1)数的认识第1课时整数的认识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前准备复习整数知识重点复习整数数位顺序表教学过程谈话揭题1.复习回顾。
小学阶段的数学我们已经学完了,到目前为止,我们都学过哪些数?(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正数、负数)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整数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整数的认识)⊙回顾与整理1.整数的意义。
(1)什么是整数?根据整数的意义,整数可以分成哪几类?预设生1:像-3,-2,-1,0,1,2,3,...这样的数统称为整数。
生2:根据整数的意义,整数可以分为"正整数、0、负整数"三类,或者说整数可以分为"自然数和负整数"两类。
(2)什么是自然数?什么是负数?预设生1: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叫做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它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
生2:像-3,-,-0.5,...这样的数叫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说一说整数的特点。
预设生1:整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整数,也没有最小的整数。
生2: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
2.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1)提问:怎样读多位数?①明确读法。
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
读亿级、万级时,先按照个级的读法去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或"万"字。
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其他数位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②举例说明。
(2)提问:怎样写多位数?①明确写法。
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哪一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占位。
②举例说明。
例如:五亿九千零二十万零五3.整数的大小比较。
(1)如何比较两个多位数的大小,谁能举例说说?预设生1:如果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大。
例如:100030>98320生2:如果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例如:469008>369999生3: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左起第二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三位上的数,以此类推,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综合与实践第1课时绿色出行一、某市今年新购私人轿车12000辆,每年每辆汽车行驶12000km,每辆汽车平均每千米排放160g二氧化碳,该市今年新购的轿车一年共排放二氧化碳多少千克?合多少吨?二、据测算,每生产5000双一次性筷子需要1棵大树的木材。
每棵大树每天可吸收0.1千克二氧化碳,产生0.75千克氧气。
一家饭店,如果平均每天使用500双一次性筷子。
(一年按365天计算)(1)一年使用的一次性筷子大约需要消耗多少棵大树的木材?(2)这样每天将少吸收多少千克二氧化碳?少产生多少千克氧气?参考答案一、某市今年新购私人轿车12000辆,每年每辆汽车行驶12000km,每辆汽车平均每千米排放160g二氧化碳,该市今年新购的轿车一年共排放二氧化碳多少千克?合多少吨?12000×12000×160=23040000000(千克)23040000000千克=23040000吨二、据测算,每生产5000双一次性筷子需要1棵大树的木材。
每棵大树每天可吸收0.1千克二氧化碳,产生0.75千克氧气。
一家饭店,如果平均每天使用500双一次性筷子。
(一年按365天计算)(1)一年使用的一次性筷子大约需要消耗多少棵大树的木材?500×365÷5000=36.5(棵)(2)这样每天将少吸收多少千克二氧化碳?少产生多少千克氧气?36.5×0.1=3.65(千克)36.5×0.75=27.375(千克)第2课时北京五日游小贝的爸爸、妈妈预计7月20日从长春出发,下午6时到达北京,从21日到24日在北京游玩,7月25日返回长春。
长春与北京间的火车和飞机票价如下:交通工具火车(硬卧)飞机(普通舱)票价265元998元说明身高1.1~1.4m的儿童享受半价票已满2周岁未满12周岁的儿童享受半价票一家人在北京的主要开支预计有以下几项:住宿每日150元伙食每人每日100元市内交通每人每日70元旅游景点门票每人200元(1)小贝的身高1.44m,年龄未满12周岁,如果他们往返都坐火车,至少要准备多少钱?(2)请你算一算小贝家这次北京之行至少花费多少元?参考答案小贝的爸爸、妈妈预计7月20日从长春出发,下午6时到达北京,从21日到24日在北京游玩,7月25日返回长春。
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单元教学总述整理与复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特别是在学生学完了小学数学的全部内容之后,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把数学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帮助学生完善数学认知结构,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五节,分别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数学思考”“综合与实践”。
第一节是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主要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比和比例。
第二节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和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三部分。
第三节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包括统计和可能性。
第四节是数学思考的内容,包括找规律、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等。
第五节综合与实践包括四个主题鲜明的综合实践活动。
1.系统地回顾和整理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
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能进行整数、小数加、减、乘、除的估算,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进行计算;会解学过的方程;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会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会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2.复习常用的计量单位,掌握所学单位间的进率,知道这些量及其单位的实际意义,能够进行简单的改写。
3.掌握所学几何图形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认识轴对称图形,会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巩固图形运动的基本方法;能用数对或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问题。
4.掌握所学的统计的初步知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基本的步骤与方法,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会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并根据数据做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能够解决一些计算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5.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体会数学的作用,掌握所学的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4.数学思考第1课时数学思考(1)【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体会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2.体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会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进一步体验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1+2+3+4+5+6+------15+16+17+18+19+20 =210你是怎么算的?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 1 + 20 ) ×20 ÷ 2 = 2102.揭示课题:教师:这就是我们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难的问题解决不了或不容易解决,我们就从简单问题入手。
通过比较、分析,找到规律,然后再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一策略来解决问题。
二、探索规律1.游戏引入: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请你们拿出纸和笔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并将它们每两点连成一条线,再数一数,看看连成了多少条线段。
2.教学例1。
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①给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老师边巡视,观察学生在做什么,怎么操作的,边询问学生是怎么想的。
②针对学生的情况,抽一两个人说说自己的发现。
其他同学听,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困惑——如果发表格,那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如果不发,那怎么揭示这个规律?(每人发一张白纸,这样难度拔高了,但可以试一试。
)(2)动手操作,(发现)验证规律。
已经发现的属于验证,没有发现的,可以依托这一环节去发现。
①连线填表。
学生同桌之间相互合作,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是合作还是独立做。
如果发一张白纸,就让学生自己设计,有可能就是这样的,也有可能出现其它结果。
看看图上的数据和自己的操作,思考一下,你会有什么发现?(课件说明:这张表格用课件展示,但是不完整,在课堂上边听学生回答边填写)②交流汇报。
整理和复习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与整理,不仅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点得以梳理,由点串成线,由线成面,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
本单元将教材编成五部分,分别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数学思考”“综合与实践”。
第一部分是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比和比例。
“常见的量”和“探索规律”没有单列标题,融合在相关的习题中复习。
第二部分是图形与几何的内容,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和测量(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图形的运动(平移、旋转、轴对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图形与位置(数对、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
第三部分是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主要包括统计图表、平均数和可能性。
第四部分是数学思考的内容,主要包括通过实际问题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感受简单的数学证明,体会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第五部分是综合与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主题鲜明的综合实践活动。
本单元尽可能通过问题情境(包括现实情境与数学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或联系数学实例,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加强对相关知识内在联系的认识。
同时注意所学知识的运用,特别是在实际问题情境中的应用,使学生学以致用。
教材注重将整理与应用相结合,每部分的内容都以提示性问题的形式呈现,把以前分散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同时,利用呈现的主要知识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交流,帮助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梳理。
练习的设计既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注意知识的综合应用。
本单元所涉及的知识,学生在之前都已经学习过,而且在每个学段的学习中,都有总结复习。
本单元只是将知识点再现,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总结概括的能力,所以在教学时设计一些让学生自主总结交流的环节,帮助学生总结个人经验,分享他人经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提高本单元的教学成效。
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第1课时课题数的认识(1)第( 1 )课时学情分析1.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进一步让学生联想到这些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学生已经涉及了十进制计数法、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因数和倍数等主要概念。
本课系统回顾,提出更深入的问题。
3.在数轴上表示几个数,因数、倍数,大数的含义,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习惯培养1.培养数感:沟通各数之间的关系,加强知识的联系与整合,构建数的认识的知识网络。
2.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例2让学生自由地在数轴上表示几个数。
课时教学目标制定1.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2.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3.通过整理和复习,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初步学会知识的整理。
教学重点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数的相关材料。
2.电脑课件教学过程教学复备一、提问引入(一)回顾知识1.课件出示P72情境图学生提取信息:总计人数10500名运动员花费4.96亿英镑约占总人数的3.77%金牌数约占总数302枚的八分之一第29届奥运会出现了25.5%的负增长提问:这些都是什么数?每个数有什么含义?完成73页做一做:(设计意图:对数的读法和写法进行巩固。
利用生活中的数,感受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非常重要,初步感知数的意义以及内在联系。
)2.同学们课下都收集了一些数据,请你汇报生活中用这些数的例子,并说说每个数的具体含义。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提问:有什么感受?3.请你给这些数进行分类。
好,我们来看这些数,如果把这些数分类,可以怎样分?教师监控 1①学生按照整、小、分、百、分类。
②这些数叫整数还可以叫什么?(自然数)③什么叫自然数?④自然数和整数有什么关系?⑤小学阶段我们研究的自然数就是整数,但以我们现在学习的知识来看整数还不只这些,我们还研究了负整数。
第1课时数学思考(1)
一、找规律,填一填。
(1)1,2,4,5,7,(8),(10),11,13,…
(2)1,2,2,4,8,32,256,(8192),…
(),(),()…
二、按规律画一画、算一算。
(1)请画出第④个图形。
(2)第⑩个图形共有多少个小三角形?
(3)第n个图形共有多少个三角形?
三、王老师、张老师和刘老师共同承担了六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和美术这六门学科的教学,每人教两门学科,现在知道:(1)王老师喜欢与体育老师、音乐老师交流;
(2)张老师不懂外语,但他常去听音乐老师讲课;
(3)数学、英语老师常和王老师一起去图书馆。
你知道这三位老师分别教了哪两门学科吗?
四、求图形代表的数。
(1)○+△=150
○=4×△
○=()△=()
(2)○+□=31
△+○=20
□+△=39
○=()△=()□=()
五、如图,AO垂直于BO,CO垂直于DO。
你能说明∠COA=∠DOB吗?
参考答案
一、找规律,填一填。
(1)1,2,4,5,7,(8),(10),11,13,…
(2)1,2,2,4,8,32,256,(8192),…
(10
25
),(
12
36
),(
14
49
)…
二、略
三、王老师、张老师和刘老师共同承担了六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和美术这六门学科的教学,每人教两门学科,现在知道:(1)王老师喜欢与体育老师、音乐老师交流;
(2)张老师不懂外语,但他常去听音乐老师讲课;
(3)数学、英语老师常和王老师一起去图书馆。
你知道这三位老师分别教了哪两门学科吗?
王老师:语文,美术
张老师:体育,数学
李老师:音乐,英语
四、求图形代表的数。
(1)○+△=150
○=4×△
○=(120 )△=(30)
(2)○+□=31
△+○=20
□+△=39
○=(6)△=(14)□=(25)
五、如图,AO垂直于BO,CO垂直于DO。
你能说明∠COA=∠DOB吗?
∠COA=∠DOB=90°-∠A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