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枢的本士心理学
- 格式:ppt
- 大小:212.00 KB
- 文档页数:22
从多元文化视角探索心理学本土化发展路径王进1,2李强1,3(1.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天津300350;2.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天津300222;3.南开大学滨海学院法政学系,天津300270)【摘要】本文回顾并梳理了40多年来中国心理学本土化发展的4条路径:(1)引进和修订西方心理学理论、概念、方法和测量工具;(2)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寻找和界定本土概念、理论;(3)从西方后现代科学哲学思想出发建构适用于本土现象的小理论;(4)对本土心理学做哲学反思和理论建构。
然后,从多元文化视角出发,探索了中国心理学本土化发展的第五条可能路径,即探索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人多元文化心理结构。
【关键词】心理学本土化;多元文化视角;文化混搭【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0166(2019)04-0074-03doi:10.3969/j.issn.1003-0166.2019.04.014收稿日期:2018-12-28作者简介:王进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博士生,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李强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通信作者,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世界心理学展开了两大革命:“认知革命”和“文化革命”,认知革命使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日益强调认知的观点和因素,文化革命使心理学逐渐重视文化的观点与因素[1];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也促使跨文化心理学范式、本土心理学范式、多元文化心理研究范式和文化会聚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展开[2]。
本土心理学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萌芽,主要在中国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及内地,菲律宾、印度、日本、墨西哥、德国、韩国等地推进[1],发展到现在已有4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本土化研究成果和有效的研究方法,用于描述和解释中国人独特的心理与行为。
1早期心理学本土化路径回顾本土化心理学这40多年来的发展,其研究路径可归纳为4种类型,早期的2条研究路径以扩展西方的心理学研究内容为主,随后的发展则更多地侧重研究方法上的拓展和本土心理学的哲学思考和理论建构,具体如下:第一条研究路径:引进西方心理学理论、概念、方法和测量工具,以中国人作为被试,对西方理论和测量工具进行修订,使之适合解释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成果是王登峰等对大五人格量表的引进和修订,并重新界定量表结构,提出了中国人大七人格的概念和修订后的大七人格量表[3-4]。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范围(2015年6月)题型分布:1、单选题 10道题每题1分 10分2、多选题 10道题每题2分 20分3、名词解释 5道题每题6分 30分4、案例分析题 1道题 20分5、论述题 1道题 2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在整个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历程中,哪类取向一直占据着首要地位并主导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向?A、社会学B、心理学C、人类学D、哲学2、社会化的核心是哪项?A、道德社会化B、政治社会化C、法律社会化D、性别角色社会化3、哪位学者首先提出儿童的自我概念是通过“镜像过程”形成起来的“镜像自我”,即别人对于儿童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就像一面镜子?A、米德B、库利C、弗洛伊德D、埃里克森4、社会认知的基本特性不包括哪一项?A、互动性B、间接性C、整体性D、矛盾性5、在利他行为的诸多理论中,我们所做的很多源于最大化我们的报酬和最小化我们的成本的动机。
以上说法是出自于哪一理论?A、社会交换理论B、社会规范理论C、进化理论D、社会认知理论6、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刻板印象具有哪项的意义?A、消极B、破坏性C、概括定型D、社会适应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哪项?A、相互性原则B、平等性原则C、强化原则D、交换性原则8、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受到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到他的活动效果,如果这一刺激促进了活动的完成,我们称其为什么?A、从众B、社会惰化C、社会助长D、社会干扰9、一群拥有同一目标和规范的个体,是相互影响、共同活动、具有内聚力的一个集合体称为什么?A、集团B、集体C、群体、D、族群10、社会心理学杨国枢认为,哪项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社会态度?A、金钱至上B、血缘关系C、社会取向D、民族意识11、明尼苏达多项个性量表(MMPI)属于哪种测验?A、速度测验B、智力测验C、能力测验D、典型反应测验E、最大成绩测验12、哪位学者提出了“镜中我”理论?A、库利B、米德C、弗洛伊德D、埃里克森13、有关自我的认知结构是关于自我的认知概括,它来自于过去的经验并对个体社会经验中的自我有关的信息加工进行组织和指导是指什么?A、自我认知B、自我观察C、自我图示D、自我内省14、奥斯古德等人认为,在评价对他人的印象时最主要的角度是哪项?A、评价B、力量C、活动D、热情15、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发生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利他行为的发生,其属于社会心理学哪种效应?A、马太效应B、鲶鱼效应C、旁观者效应D、罗密欧-朱丽叶效应16、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这是根据什么的影响?A、图式B、自我意识C、遗忘曲线D、印象17、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
毕淑敏:人生本没有意义,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我觉得中国人太讲究生存的数量,而不在乎生存的质量人生本没有意义,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死亡是一个自然的现象,现在却被工业化了毕淑敏说,她从来没和这么年轻的朋友谈过生死,她没有把握大学生对这个题目是否有兴趣,而我们这个民族是不喜欢谈死亡的,只谈人生的几大乐趣,就是福、寿、禄。
但是,当她站在大连大学礼堂的讲台上时,惊讶地发现,这个上下两层,能容纳一千多人的礼堂里,连过道中都挤满了年轻的面孔。
人生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为什么要和大学生谈生论死?“因为人的生存就是一个走向死亡的过程。
无论你有多么美好的愿望,多么奇异的幻想;无论人类怎样通过神话,甚至现代的克隆技术去追求不死,人的生命终究有一个限度。
当我们思索这个向着死亡的存在时,便会感到与生俱来的焦灼和恐惧。
不论你是年轻还是年老,每活一天,就是向死亡逼近一天。
我们要面对这个现实,思考如何让我们的存在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毕淑敏的开场白,将全场带入凝重的氛围之中。
毕淑敏说:“中国人有一句话说‘好死不如赖着活’,我不喜欢这句话。
我觉得中国人太讲究生存的数量,而不在乎生存的质量。
但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深度和高度。
尊严地活着和尊严地死去是一个人整体价值不可分割的部分。
”毕淑敏告诉大学生,台湾学者杨国枢1994年在大学首开死亡学课程,他想可能没人来听,所以贴出海报说有100人就开课,没想到来了300人。
为什么现代人对死亡越来越关注?杨国枢总结了四点原因:一是人类永远对死亡充满了好奇;二是现代人的苦闷;三是现代社会压力太大;四是许多人探索死亡是为了探索生命的意义。
生命不因外在而宝贵人生有何意义?这是当代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人生本没有意义,”毕淑敏的回答赢来大学生的一片掌声。
但掌声过后,毕淑敏的话又让大学生们陷入思索当中:“没有人会替你确定人生的意义,但如果你无法确定人生的意义,你将一辈子活在无意义状态里面。
第1卷第1期2001年9月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 U R NA L O F HU N A N I ND U ST RY P OL Y T ECHNI CV o l.1 N o.1Sep.2001[收稿日期]20010824[作者简介]燕良轼(1956—),男,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必要性阐释燕良轼(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湖南长沙 410081)[摘 要] 本文从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提高中国人心理素质所必须和中国文化资源与中国心理学家的优势等方面对心理研究中国化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 心理学研究;中国化;必要性[中图分类号] B849 [文献标识码] AExpounding the Necessity of Psychology Researeh Serving ChineseYAN Liang shi(Ps ych ology Dep.of Edu cation Scien ce Institute of Hu nan Nomal University,Changs ha 410081,Hu nan ,C hina)Abstract :Th is paper exp ou nds th e necess ity of p sych ology research serving C hinese fr om the point of requirements of developm ent inpsychology,necessity of promoting Chinese ps ychological quality and advantage of Ch ines e cultural resour ce and C hinese psychologis ts.Key words :psychology res earch ;serving chines e;neces sity 中国人正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速度奔向现代化目标。
在西方心理学120多年的发展中,许多心理学家都企图建立一个像数学、物理学、化学一样的学科概念体系,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具有统一范式的科学,但从冯特到詹姆斯,从华生到弗洛伊德,从皮亚杰到维果茨基,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大师都以失败而告终。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了向自然科学靠拢,心理学纯粹成为行为主义影响下以实验方法为唯一方法的实证主义学科,虽然期间产生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推崇人文主义研究取向,虽然后来也产生了模拟信息加工研究认知过程的认知心理学,甚至现在还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但心理学基本上成为微观理论越来越多、数理统计越来越复杂、研究课题与社会生活越来越远的玄学。
有人戏称心理学家越来越成为数学家,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越来越成为城市大学生,由于理论学派林立,概念统一困难,所以没有人再做理论体系建设的努力。
虽然20世纪中后期,也有心理学家提出理论心理学、文化心理学,试图矫正实证主义的弊端,但都没有引起心理学界的重视。
终于,在新世纪的到来前夜,西方心理学家自己发现,无论是坚持反射论的认知心理学,还是坚持还原论的认知神经科学,都已经穷途末路,于是有人提出必须建设一门理论心理学。
中国现行心理学基本上是进口心理学,所以西方的思潮必然反映到中国。
鉴于中国模仿的西方实证主义心理学的衰落,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复兴,为了整合西方本土心理学100多年历史中发展起来的各种学派理论,规范心理学的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本土的一些心理学家分别以自己的专业领域为视野,开展了理论心理学学科建设的讨论和探索。
新世纪西方理论心理学研究思潮的传播,使中国心理学家建设本土理论心理学的信心进一步增强。
因此,最近几年,关于建设理论心理学的论文开始增加,本文试图通过综述中国当代主要心理学者的本土理论心理学思想,就本土理论心理学建设提出自己的看法,就教与学界同人,以期促进理论心理学的发展。
120世纪70年代中国心理学的理论心理学探索中国心理学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进口,到解放初期,其发展里程步履维艰,个中原由不必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