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也有误诊时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如何识别胸部 CT检查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在胸部病变评价过程中,CT扫描很有价值,但是,由于诸多因素干扰,例如,CT检查存在局限性、变异、部分体积效应等,分析原因,是因为横断面解剖特点,这一情况会导致误诊,会发生将正常阴影判定病变的情况,本文对胸部CT检查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了综述,以便于临床有效识别。
1肺对第一肋软骨连接进行分析,若肋软骨钙化较为丰富,开展CT检查过程中,在CT横断面上,钙化邻近肺组织会误导临床医生认为患者钙化处于肺内,可以发生在单侧或者双侧,常见单侧,分析这一情况,常见肋软骨结合下方1cm层面之上,利用电笔,围绕这一“结节”画一个方框,在此方框内,上一层面上肋软骨结合部会处于其中。
对类似结节血管进行分析,在CT检查上,血管横断面可表现为结节状阴影,容易混合其他结节性病变,其中多见上下肺野,对解决方案进行分析,对血管走行以及解剖进行熟练以及了解,对“结节”直径进行测量,对是否邻近存在相等粗细血管进行细致观察且在必要情况下开展增强扫描处理,对增强前后密度改变进行相应测量。
对主动脉以及奇静脉弓进行分析,若血管弓不平行扫描层面,或者虽然平行但是没有被完全包括,这时,CT影像中,显影可被误诊为“实变”或者“肿块”,为了将此种错误消除,应对血管解剖进行熟悉,将相邻层面参考。
对奇叶进行分析,患者奇静脉弓不处于患者纵膈之内,内侧存在奇叶肺,会将其与纵膈分隔,当显影奇静脉弓一部分,类似于一肺内“结节”,为了对其进行识别,对相邻层面上“结节”加强观察,观察其与奇静脉弓走行延续,另外,由于奇裂内奇静脉,导致“结节”出现,在患者肺部边缘,因此,患者周围肺组织可表现为缺乏血运以及透亮。
对隔束进行临床分析,膈神经伴随静脉下行以及心包隔动脉,部分情况下,在患者心缘两侧,会导致小的突起形成,容易误诊脏层胸膜下发生了小结节,在患者心脏下部肺静脉以及其下方层面上容易见到隔束,分析右侧隔束,较为靠后,左侧反之,在数个相连续层面,均能看到,分析原因,是由于其为一垂直方向结构。
ct报告漏诊误诊质控要求
CT报告的漏诊和误诊是临床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质控
要求也十分严格。
首先,CT报告的质控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量。
一方面,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质控体系,包括规范的操作流程、严格的质量管理和技术标准,确保CT影像的获取和诊断报告的准确性。
另一方面,医生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以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可能性。
在质控要求方面,医疗机构通常会制定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要
求医生在撰写CT报告时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进行,确保
报告内容准确、完整。
此外,医疗机构也会强调医生对患者的临床
病史和症状的充分了解,结合影像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以避免漏
诊和误诊的发生。
另外,质控要求还包括对医生的培训和考核。
医疗机构会定期
组织相关学术会议、讲座等活动,加强医生的专业知识更新和技术
培训,提高其诊断水平。
同时,医疗机构也会对医生的临床工作进
行定期的质量评估,对漏诊和误诊的情况进行跟踪和分析,及时发
现问题并进行纠正。
此外,质控要求还包括对设备和影像质量的监控。
医疗机构需要定期对CT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影像质量的稳定。
同时,对于CT影像的质量也需要进行严格的监控,确保影像清晰、准确,为医生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总的来说,CT报告的漏诊和误诊质控要求涉及医疗机构的管理规范、医生的专业水平和影像设备的质量保障,需要全面而严格的执行,以确保患者获得准确可靠的诊断服务。
影像学诊断中的误诊原因影像学诊断在医学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误诊是一个存在于影像学诊断实践中的严重问题。
本文将探讨造成误诊的一些常见原因,并提供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1. 影像质量问题: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受到影像质量的直接影响。
影像质量差、模糊不清或者不完整的图像会导致诊断的困难和误判。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包括:加强影像设备的维护与升级、提高医务人员对于影像质量标准的培训和意识。
2. 影像学知识不足:影像学是一门高度专业化的学科,对于医务人员来说需要充分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医务人员在影像学诊断中的误判往往是因为对疾病特点和影像学表现不熟悉而造成的。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包括:提高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机会,加强对影像学的培训和研究。
3. 影像学报告错误:医生对于影像学报告的依赖是很大的,如果报告中存在错误或者不准确的描述,将会导致误诊的发生。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包括:医生需要仔细审查和核对报告,与影像学专家进行沟通和讨论以确保准确性。
4. 忽略临床细节:在进行影像学诊断时,医务人员有时会忽略患者的临床细节,仅仅依靠影像学表现进行判断。
然而,临床信息对于正确诊断非常重要。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包括:加强医务人员对临床信息的重视和获取。
5. 时间压力:医务人员常常面临时间紧迫的工作环境,这会增加误诊的风险。
在紧张的工作环境下,医生可能会出现疏忽和错误的判断。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包括: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减少医务人员的工作负荷。
综上所述,造成影像学诊断误诊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
然而,通过加强影像质量、提高医务人员的知识水平、改善报告准确性和重视临床细节等方面的努力,可以降低误诊的风险,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影像诊断漏诊及误诊原因分析和应对策略
一、影像检查漏诊及误诊现状
影像检查漏诊和误诊一直是医学检验诊断的严重问题,其影响患者健
康成果,严重影响医疗质量。
每年因忽视影像检查而导致的死亡病例超过
四千万,超过了其他一些慢性病的所有死亡总数。
影像检查中漏诊和误诊
的发生率很高,有研究证明,约有19%的影像检查报告存在报告明显不准
确的情况。
实际上,影像检查存在着漏检、误报和误诊的情况。
二、影像诊断漏诊及误诊原因分析
影像检查漏诊和误诊的发生主要由多重原因所致,包括技术原因、人
为因素和组织因素等。
(1)技术原因:检查技术不足,设备不精确,检查时间太短,不能
采集到有效数据,导致检查时不能发现病变。
(2)人为因素:主要集中在医疗从业者身上,包括医生的技术水平,诊断的经验,对病变的认识程度,以及对医疗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等,这
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影像检查的有效性。
(3)组织因素:包括技术、管理、经费等方面,技术支持不足,管
理不严格,经费不足,导致医护人员缺乏应有的培训和指导,以及影像技
术的更新换代,这些都会影响检查质量。
CT报告失误所导致的医疗损害目前在临床上使用CT扫描诊断在我国已经进入了普及应用阶段,基层县级的综合性医院及专科医院都配有这种诊断仪器,是目前比较先进的影像诊断技术之一。
CT诊断方法的应用,正在改变着传统的临床检查程序,代替和部分代替了过去某些有创伤性的检查方法,提高了疾病的早期正确诊断率,即使是我国传统的医学(中医)的医生也都使用这种仪器进行对疾病的诊断。
但是CT扫描也和其他辅助检查手段一样,有其一定的局限性,若不能正确地认识其局限性并合理使用也会出现误诊。
因此,在应用这一先进仪器的过程中,应当随时注意并预防其误诊因素。
根据临床上不完全统计可以总结有以下几点,所以临床医生一定要认真把握好这种诊断仪器的使用范围及可能出现失误的地方。
一、医院CT诊断机器的性能CT扫描仪有很多种,在八十年代有一批是外国淘汰下来的落后机器,性能差,分辨力低,扫出来的图像也有时模糊不清,此处情况下如果医生对机器的这处性能掌握不好,在临床上较易发生错误诊断,由于错误的报告导致医生对疾病错误的诊断,此种情况在基层医院是存在的,这主要是诊断仪器的原因。
近几年由于这种仪器的更新换代,在较大医院已经不存在这种情况。
临床诊断CT扫描虽然是目前比较先进的仪器,但是除了其应用功能有一定的限度之外,它所提供的信息资料的准确程度,还受操作者的技术水平、使用条件、机器的质量和性能及机器的故障和保养维修等因素的影响。
CT扫描和X线检查一样,都是通过图像来显示病理变化的真实情况,因此也受显影剂、胶片质量等因素的影响。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就是操作CT的医生技术水平的问题,在临床上确实出现过这种因阅片的水平较差导致错误的报告导致临床医师的错误的诊断。
例如一个CT胸片在某县中医院诊断为肺癌,同样的还是这张胸片拿到北京的一个肿瘤医院阅片后排除了肺癌,而是一个良性肺囊肿。
北京地区现在实行临床辅助检查通用,也就是北京地区的各大医院所做出的临床辅助检查,拿到其他医院是承认的,就不用再让患者重新检查了,只要是有完整的CT片(包括CT片号、拍片日期、拍片医院等符合患者的身份的等)复诊医院就可以作为诊断的参考依据。
龙源期刊网
CT也有误诊时
作者:薛谓三
来源:《祝您健康》2000年第06期
老杨在医院门诊看病时突然瘫痪。
门诊病历上写着:杨××,干部,男,54岁。
曾有心慌胸闷反复发作史,既往无高血压。
此次发病时心电图显示为心房纤颤。
病人神志清楚,烦躁不安,阵发性抽搐,左半侧肢体瘫痪。
按说,老杨在医院发病,救治应该是最及时、最有效的。
可惜,结局并不那么理想。
经过是这样的:为了查明瘫痪的病因(脑出血?脑梗塞?仰或是脑部肿瘤?),经治医生立刻让老杨做了脑CT检查。
不料,CT报告却是:“无异常发现。
”于是,医生只进行了镇静、脱水等对症治疗。
次日科主任查房,再次给老杨做了CT检查,这次报告为“右侧脑梗塞”。
看了报告,昕了医生的处理经过,科主任表情严肃。
在病例讨论会上他语重心长地说:“看来我得给你们讲些科普常识啦!”接着便谈了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CT为什么会误诊?对脑买质病变的诊断虽是CT的“强项”,但和其他检查一样也要选择最佳时机,并不是越早越好。
在脑出血发生3小时和脑梗塞出现12小时以内,因为病变部位还未出现明显的实质性改变,尽管症状典型,但CT的影像部毫无显示。
应该说,在发病后7~11天做CT阳性率最高。
有时为了早期诊断,最早也得在发病12小时后扫描。
经治医生处理这例病人时操之过急,在发病后1小时便做CT,怎么能不误诊?
其次是过分迷信CT。
患者家属迷信CT可以理解,但有些临床医生也过分依赖它,把救治方案的制订全部“托付”给CT,这就无法原谅了。
我们知道。
CT也有它的不足。
比如检查胃部疾病,它不如胃镜和钡餐x射线摄片;检查胆、肾结石,它不如B超和造影;就是在其擅长的颅脑诊断中,也很难显示后颅窝尤其是脑干的病变。
有时它甚至不能替代最原始的视、触、叩、听等物理检查。
我们之所以反复强调临床医生应重视一般检查诊断的基本功,就是为了防止过份依赖高科技检查而造成误诊。
老杨因为早期误诊而延误救治,就是迷信CT的后果。
其实只凭典型的、明晰的临床资料,当时就不难做出诊断,若及时进行溶栓治疗,完全有可能使病人很快康复而不留下后遗症。
如果优柔寡断、迷信CT,便会眼睁睁地看着病人失去宝贵的头3个小时内的溶栓机会。
使病人落下终身残疾。
老杨的教训若出在在座各位的亲人的身上,你能不痛心疾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