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18.00 KB
- 文档页数:14
第 1 篇岳阳楼记[ 北宋 ] 范仲淹知识盘点一、易考实词梳理1.通假字(1)百废具兴“________”同“ ________”,意思: ________(2)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同“ ________”,意思: ________2. 古今异义(1)越明年..古义: ________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增其旧制.古义: ________今义:制度(3)属予作文以记之[F]..古义: ________今义:名词,文章★( 4)夜晚冥冥.古义: ________今义:跟“厚”相对(5)则有去国怀乡..①去:古义: ________ (1)今义:从所在地到其余地方,与“来”相对②国:古义: ________今义:国家(6)至若春和景.明(2)古义: ________今义:景色、光景(7)微斯人.古义: ________今义:渺小3. 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先: ____________.②后天下之乐而乐后: ____________.(2)动词作名词①百废具兴废[F]: __________.②或异二者之为.为: ____________(3)形容词作名词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贤[F]: __________.4. 重点实词(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守: __________..(2)越明年越: ____________.(3)予观夫巴陵胜状胜状: __________..胜: ____________(4)横无际涯...(5)朝晖夕阴.(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7)先人之述备.矣(8)南极潇湘.(9)迁客骚人...(10)若夫淫雨霏霏....(11)连月不开.(12)浊浪排空..(13)日星隐曜.(14)山岳潜形.(15)樯倾楫摧....(16)夜晚冥冥....(17)忧谗畏讥..(18)沙鸥翔集.(19)锦鳞游泳..(20)岸芷汀兰..(21)郁郁青青..(22)长烟一空..(23)宠辱偕忘..(24)把酒临风..(2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6)居庙堂之高..(27)吾谁与归.二、一词多义全扫描予观夫巴陵胜状[F].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横: ____________ 际涯: __________ 晖: ____________ 大观: __________ 备: ____________ 极: ____________ 迁: ____________ 骚人: __________ 淫雨: __________ 霏霏: __________ 开: ____________ 排空: ________ 曜: ____________ 潜: ____________ 樯: ____________ 倾: ____________ 楫: ____________ 摧: ____________ 夜晚: _______冥冥: __________ 谗: ____________ 讥: ____________ 集: ____________ 锦鳞: __________ 鳞: ____________ 芷: ____________ 汀: ____________ 郁郁: __________ 一: ____________ 空: ____________ 宠: ____________ 偕: ____________ 把: ____________ 临: ____________ 求: ____________ 古仁人: ________ 庙堂: __________ 与: ____________2.属3.行4.号5.或6.极7.临{8.求9.去10.胜11.异可远观而不能够够亵玩焉[F] (《爱莲说》).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引凄异(《三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忠之属也(《曹刿论战》).商旅不能够够[F].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出师表》)大道之行也[F](《大道之行也》).阴风怒号[F].故自号曰醉翁也[F](《醉翁亭记》).而或长烟一空[F].或异二者之为.或王命急宣[F](《三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南极潇湘.此乐何极.感极而悲者矣[F].初极狭[F](《桃花源记》).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把酒临风.执策而临之(《马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临溪而渔[F](《醉翁亭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欲有求于我也[F](《邹忌讽齐王纳谏》).求二石兽于水中(《河中石兽》).安求其能千里也[F](《马说》).求而不得者也[F](《送东阳马生序》).则有去国怀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诫子书》)予观夫巴陵胜.状弈者胜[F](《醉翁亭记》).得无异乎.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三、重点句子翻译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
正赶上(一家)大摆筵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架八尺宽的屏风,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风后面,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众多的宾客相聚而坐。
一会儿,只听得屏风后面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高声说话的。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远远听到长长的巷子里传来了一阵狗叫,随即就有一个妇人惊醒后打呵欠,伸懒腰,他的丈夫说着梦话。
不久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
丈夫也醒了。
妇人抚摩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小儿子含着奶头啼哭,妇人拍着小儿子,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接着大儿子也醒了,连续不断地说话不停止。
在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嘴里哼唱着哄孩子入睡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大儿子刚刚醒来说话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儿子的声音,同一时候一齐发出,各种声音都摹仿得极像。
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眼旁视,微露笑容,默默赞叹,认为好极了。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不多久,丈夫打鼾声响起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越来越轻逐渐停止了。
隐隐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盆碗器物倾斜翻倒,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
客人们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坐端正了。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中考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中考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故虽有名马:所以。
即使。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3、不以千里称: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或:有时;石:十斗为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同"饲",喂养。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的。
7、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普通,平常;/等同,一样。
9、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日行千里10、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方法11、食之不能尽其材:喂;通"才",指才能12、执策而临之:握;鞭子;到(它)跟前。
13、其真无马邪:难道15其真不知马也:恐怕三、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外文言文复习含答案鲍子都魏鲍子都,暮行于野,见一书生,卒心痛。
子都下马,为摩其心。
有顷,书生卒。
子都视其囊中,有素书一卷,金十饼。
乃卖一饼具葬书生其余枕之头下置卷书于腹旁。
后数年,子都于道上,有乘骢马者逐之。
既及,以子都为盗,固问儿尸所在。
子都具言,于是相随往。
开墓,取儿尸归,见金九饼在头下,卷书在腹旁,举家感子都之德义。
由是声名大振。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书生卒/身先士卒B. 有卷书一卷/琴棋书画C. 子都具言/不可言状D. 举家感子都之德/感慨万千C A.死/兵;B.书籍/书法;C.说出;D.感谢/感想。
10. 请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乃卖一饼具葬书生其余枕之头下置卷书于腹旁乃卖一饼/具葬书生/其余枕之头下/置素书于腹旁。
11. 鲍子都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鲍子都是一个热心助人、不求回报的道义之人。
在书生病危时他无私救助,可见他热心助人;书生死后,魏子都将其安葬并且把书生所属的金饼等物品一并葬入,可见他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
译文:魏国人鲍子都,有日下午走及野外,看到一名书生突然心痛发作,于是下马为他按摩,以舒缓心痛。
可过一会儿,书生殒命。
鲍子都看看书生随身物件,有一卷书和十个金饼。
于是鲍子都卖掉一块金饼用来安葬书生,并将其余的金饼放在亡者的头下,那一卷书放在身旁。
过几年以后,鲍子都在路上被骑青花马的人追,那人认为鲍子都是亡命之徒,问他儿子死在那儿了?鲍子都于是将前后具体讲来。
那人于是跟随子都前往,打开墓穴,想将儿子的尸骨带走,看到金饼在儿子头下,书卷在身旁,全家感恩于鲍子都的恩德。
此后,鲍子都声名远播。
高凤痴迷诵读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
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
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
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①流麦。
妻还怪向,凤方悟之。
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于西唐山中。
邻里有争财者持兵而斗凤往解之不已。
中考语文考前100天复习文言文实词及例句集录一(一)重点文言实词及例句集录重点实词例句意思1.习学而时习之。
〔?〈论语〉十那么?〕复习,复习2.愠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十那么?〕生气,发怒3.罔学而不思那么罔。
〔?〈论语〉十那么?〕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4.殆思而不学那么殆。
〔?〈论语〉十那么?〕有害5.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那么?〕真诚,老实6.闻村中闻有此人。
〔?桃花源记?〕听说7.长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增长,振作8.襄夏水襄陵。
〔?三峡?〕上9.疾不以疾也。
〔?三峡?〕快10.调调素琴。
〔?陋室铭?〕调弄,这里指弹〔琴〕11.濯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洗涤12.宜宜乎众矣。
〔?爱莲说?〕应当13.拂行拂〔fú〕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违犯14.恒人恒过然后能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常15.征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表现16.入入那么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国内17.伐十年春,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攻打18.专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曹刿论战?〕个人专有19.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虚报20.鼓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击鼓进军21.驰公将驰之。
〔?曹刿论战?〕驱车〔追赶〕22.辙下视其辙。
〔?曹刿论战?〕车轮轧出的痕迹23.轼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24.克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战胜25.盈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26.靡望其旗靡。
〔?曹刿论战?〕倒下27.讽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奉劝28.谏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直言奉劝,使之改正错误29.私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偏爱30.孰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古今异义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
概括起来,古今异义词主要有这样几种:1. 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2. 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3. 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4. 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下面择要列出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古今异义词。
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鄙:(古义:边境。
今义:品质低下。
)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顾:(古义:反而,难道。
今义:有看的意思;还有照管、注意的意思。
)3.卷卷有爷名(《木兰诗》)爷:(古义:指父亲。
今义:指爷爷。
)4.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但:(古义:只、只不过。
今义:转折连词)5.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安:(古义:疑问代词“怎么”。
今义:常用于安静、安全等)6.如是再三(《宋定伯促鬼》)再:(古义:专指第二次。
今义:常用于重复,表“又一次”的意思。
)7.阡陌交通(《桃花源记》)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
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是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
)9.无论魏晋(《桃花源记》)无论:(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10.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就是\“这样\”的意思。
)11.默而识之(《论语》十则)识:(古义:记。
今义:知道,认识)12.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居:(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
)13.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益:(古义:更、更加。
今义:多用于名词,利益、益处。
)14.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请:(古义:问。
今义:邀、聘、求之意。
)15.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16.故使人问这(《扁鹊见蔡桓公》)故:(古义:副词,特意。
中考文言文断句知识点梳理专题导入从前,有一位阔少爷,总希望找个漂亮妻子。
某天,他收到媒人寄来的提亲信,并描述那女子的样貌:“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阔少爷认为自己将会娶到一位“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的美人,非常高兴。
拜堂之日,阔少爷发现其妻属丑女,便找媒人算帐。
媒人说:“我没有说谎,早就告诉你,这女子:“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是你自己断错句,怎可怪我呢?”(由一个故事引出“断句”的概念,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过度到今天的上课内容。
)知识详解断句的方法:基本方法:读全文,通文意,确定文体。
1、叙述性文章,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跟谁对话,讲的什么话。
2、说理性文章,就要弄明白讲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示例:有老姥于路遇劫/喝贼 /路人为逐擒之/ 贼反诬路人老师支招一:找名词(或代词),标主宾,定句读。
名词或代词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陈涉世家》中,“吴广素爱人,……广故数言欲亡”,有时还会承前省略主语。
常用名词和代词名词有: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代词有:吾、余、予(表示“我”) 予、尔、汝(女) 公、卿、君、若(表示“你”) 彼、此、其、之 (表示“他”、他们)例: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做六尺簟王恭从会稽还/ 王大看之/见其做六尺簟(指导:找出句中几个名词、代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随堂练习1、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1、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2、少顷/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老师支招二:看虚词,找位置,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2010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一、易误读的字1、七年级鹤唳(lì)怡然(yí)土砾(lì)人不知而不愠(yùn)三省吾身(xǐng)思而不学则殆(dài)论语(Lún)碧瓦飞甍(mãng)倏忽(shū)高垣(yuán)睥睨(pìnì)连亘(gân)黯(àn)然缥缈:环谒(yâ)称前时之闻(chân)机杼(zhù)赴戎(rïng)机可汗(kâhán)大点兵辔头(pâi)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朔气传金柝(tuî)燕(yān)山胡骑(jì)中间力拉崩倒之声(jiàn)曳(yâ)屋许许声(hǔ)缀(zhuì)行甚远狼亦黠矣(xiá)意将遂(suì)入以攻其后也假寐(mâi)2、八年级芳草鲜(xiān)美黄发垂髫(tiáo)阡陌(mî)后遂(suì)无问津者唯吾德馨(xīn)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ï)清涟而不妖亵(xiâ)玩陶后鲜(xiǎn)有闻尝贻(yí)余核舟一八分有奇(yîujī)如闻泣幽咽(yâ)乘(chãng)奔御风素湍(tuān)绿潭飞漱(shù)其间属(zhǔ)引凄异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夕日欲颓(tuí)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京尹(yǐn)艨艟(mãngchōng)一舸(gě)无迹僦赁(jiùlìn)看幕晨兴(xīng)理荒秽(huì)带月荷(hâ)锄归缥碧(piǎo)鸢飞戾天(yuān)环堵萧然(dǔ)短褐穿结(hâ)箪瓢屡空(lǚ)晏如(yàn)其言兹若人之俦乎(chïu)衔觞赋诗(shāng)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俟其欣悦(sì)负箧(qiâ)曳屣(xǐ)媵人(yìng)以衾拥覆(qīn)右备容臭(xi ù)烨然若神人(yâ)缊袍敝衣(yùn)低绮户(qǐ)贻然不动(yǐ)俶然不动(chù)往来翕忽(xī)悄怆幽邃(qiǎochuàng)浩浩汤汤(shāng)谪守巴陵郡(zhã)阴风怒号(háo)岸芷汀兰(tīng)宠辱偕忘(xiã)林壑尤美(hâ)伛偻提携(yǔlǚ)觥筹交错(gōng)廿二日(niàn)鲜妍明媚(yán)汗出浃背(jiā)恶能无纪(wū)曝沙之鸟(pù)呷浪之鳞(xiā)停杯投箸(zhù)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bì)3、九年级辍耕之垄上(chuî)皆次当行(háng)度已失期(duï)扶苏以数谏故(shuî)乃丹书帛曰“陈胜王”(wàng)忿恚(huì)慰尉果笞广(chī)为坛而盟(wãi)免冠徒跣(guān)以头抢地耳(qiāng)休祲降于天(jìn)秦王色挠(náo)寡人諭亦(yù)因屏人曰(bǐng)挟天子以令诸侯(xi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dài)则命一上将(jiàng)将荆州之军(jiàng)中道崩殂(cú)以遗陛下(wâi)裨补缺漏(bì)长史(zhǎng)咨陬善道(zōu)夙夜忧叹(sù)猥自枉屈(wěi)陟(zhì)罚臧否(pǐ)以彰其咎(jiù)千骑卷平冈(jì)五十弦翻塞外声(xián)八百里分麾(huī)下炙(zhì)九下: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Yíng)胡不见我于王(xiàn)蹴而而与之(cù)乞人不屑(xiâ)非醴泉不饮(lǐ)又何间焉(jiàn)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期年之后(jī)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hâ)始龀(chân)子子孙孙无穷匮也(kuì)亡以应(wú)窈窕淑女(yǎotiǎo)二、通假字1、七年级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童趣》)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通“智”,聪明。
(《<论语>十则》)尊君在不“不”通“否”。
(《与陈太丘友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伤仲永》)对镜帖花黄“帖”通“贴”(《木兰诗》)满坐寂然“坐”通“座”(《口技》)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两小儿辩日》)止有剩骨“止”通“只”(《狼》)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桃花源记》)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右手攀右趾“攀”通“扳”,往里拉。
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选贤与能“与(ju)”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gua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大道之行也》)略无阙处“阙”通“缺”(《三峡》)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反”通“返”(《与朱元思书》)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语气词,表疑问。
(《马说》)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的意思。
(《送东阳马生序》)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全。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
(《岳阳楼记》)3、九年级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强迫去守边。
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将军身被肩执锐“被”通“披”,穿着。
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意图。
(《陈涉世家》)故不错意也“错”通“措”,筹划。
轻寡人与“与”通“欤”,表示询问语气,相当于“吗”。
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唐雎不辱使命》)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已”通“以”(《隆中对》)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抵抗。
子墨子守圉有余“圉”通“御”,防守,抵挡。
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
(《公输盘》)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孟子>两章》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鱼我所欲也》)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
(《曹刿论战》)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还,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愚公移山》)三、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的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根据不同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
现将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多义词整理如下。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备: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长:cháng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次:1、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当:1、承当,承受。
(当之无愧)2、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将要。
(今当远离)4、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5、值,正在。
(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抵挡。
(“锐不可当”)道:1、道路。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3、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2、敌人(盖以诱敌《狼》)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2、慰问(人皆吊之)度:1、duï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恶:1、怎么(恶能无纪)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4、征发(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2、总共(凡三往)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分:fēn1、划分,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