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各言尔志
- 格式:docx
- 大小:14.27 KB
- 文档页数:2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藩愿扫除天下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翻译: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报孙会宗书》杨恽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报孙会宗书》选自《汉书·杨恽传》》,是西汉的杨恽写给孙会宗的一封著名书信。
在信中,他以嬉笑怒骂的口吻,逐点批驳孙的规劝,为自己狂放不羁的行为辩解。
还赋诗讥刺朝政,明确表示“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卿大夫之制”决裂的意向。
全信写得情怀勃郁,锋芒毕露,与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桀骜不驯的风格如出一辙。
作品原文:报孙会宗书恽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底,幸赖先人余业,得备宿卫⑴。
遭遇时变⑵,以获爵位。
终非其任,卒与祸会⑶。
足下哀其愚,蒙赐书教督以所不及,殷勤甚厚⑷。
然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⑸。
言鄙陋之愚心,若逆指而文过;默而息乎,恐违孔氏各言尔志之义⑹。
故敢略陈其愚,惟君子察焉⑺。
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⑻,位在列卿,爵为通侯,总领从官,与闻政事⑼。
曾不能以此时有所建明,以宣德化,又不能与群僚同心并力,陪辅朝庭之遗忘,已负窃位素餐之责久矣(10)。
怀禄贪势,不能自退,遂遭变故⑾,横被口语,身幽北阙,妻子满狱⑿。
当此之时,自以夷灭不足以塞责,岂意得全首领,复奉先人之丘墓乎⒀?伏惟圣主之恩不可胜量⒁。
君子游道,乐以忘忧;小人全躯,说以忘罪。
窃自念过已大矣,行已亏矣,长为农夫以末世矣⒂。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不意当复用此为讥议也⒃。
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⒄。
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⒅。
臣之得罪,已三年矣。
田家作苦。
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⒆。
家本秦也,能为秦声。
妇赵女也,雅善鼓瑟。
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⒇,仰天抚缶而呼乌乌(21)。
其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
种一顷豆,落而为萁。
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22)”是日也,奋袖低昂,顿足起舞(23);诚滛荒无度,不知其不可也。
恽幸有余禄,方籴贱贩贵,逐什一之利(24)。
此贾竖之事,污辱之处,恽亲行之。
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
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25)?董生不云乎:“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所有篇目翻译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孔子北游(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孔子北游,东上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从焉。
孔子喟然叹曰:“登高望下,使人心悲。
二三子者,各言尔志,丘将听之。
”子路曰:“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闻乎天,旌旗翩翻下蟠于地,由且举兵而击之,必也攘地千里,独由能耳。
”孔子曰:“勇哉,士乎!”子贡曰:“赐也,愿齐楚合战于莽洋之野,两垒相当,旌旗相望,尘埃相接,接战构.兵。
赐愿著缟衣白冠陈说白刃之间解两国之患独赐能耳。
”孔子曰:“辩哉,士乎!”颜渊独不言,孔子曰:“回,来!若独何不愿乎?”颜渊曰:“文武之事,二子已言之,回何敢与焉!”孔子曰:“若鄙,心不与焉,第言之。
”颜渊曰:“回闻鲍鱼兰芷不同箧而藏,尧舜桀纣不同国而治,二子之言与回言异。
回愿得明王圣主而相.之,使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锻剑戟以为农器,使天下千岁无战斗之患。
如此,则由何愤愤而击,赐又何仙仙而使乎?”孔子曰:“美哉,德乎!”子路举手问曰:“愿闻夫子之意。
”孔子曰:“吾所愿者,颜氏之计。
吾愿负衣冠而从颜氏子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指武》)材料二: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赐愿A著缟衣B白冠C陈说D白刃之间E解两国之F患G独H赐能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接战构兵”与《阿房宫赋》“骊山北构而西折”中“构”词义不同。
陈恪勤市米陈恪勤之被逮入.都也,除夕,市米潞河①,主人问:“客何来?”曰:“陈太守。
”“是湘潭陈公邪?”曰:“然。
”曰:“是廉吏,安用钱为?”还.其值,问寓何所。
次日,门外车槛槛②,馈米十石,书一函,称:“天子必再用公,公宜以一节终始,毋失天下望。
”【注释】①潞河:地名,今河北通县东。
②槛槛:车子行走的声音。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陈恪勤之被逮入.都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还.其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得最准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位)廉洁的官吏,怎么能安心的用钱呢?B、这是(一位)廉洁的官吏,怎么需要付钱呢?C、是(一位)廉洁的官吏,怎么能安心的用钱呢?D、是(一位)廉洁的官吏,怎么需要付钱呢?14.文中主人用“还其值”、“____________ ”的行为来表达他对陈恪勤的敬重。
15.信函中“公宜一节始终,毋失天下望。
”体现了主人期望陈恪勤要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自己的话)各言尔志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①善,无施②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①伐:夸耀。
②施:散步、摆放。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谈你对文中三个人的“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颜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生猪胡御史牧亭言:其里有人畜.一猪,见邻叟辄.瞋目狂吼,奔突欲噬,见他人则否。
高考“文言文翻译”训练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题8分)1.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①裘,与挚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挚友信之,少者怀②之。
”(《论语·公冶长》)注:①“轻”可能是多出的字。
②怀:归依。
子曰:“盍各言尔志。
”译文:愿车马衣轻裘,与挚友共,敝之而无憾。
译文:子曰:“老者安之,挚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2.厉王虐,国人谤王。
邵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
”王怒。
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得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
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
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国语·周语》)(1)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译文:(2)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译文:(3)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译文:3.季文子相宣成①,无衣帛之妾②,无食粟之马。
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
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
”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国语·鲁语》)注:①宣成:指春秋时期鲁宣公和鲁成公。
②妾:指婢女。
(1)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译文:(2)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译文:4.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宠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默写题(每空1分)
1. 子曰:“不患无位,。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
2.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
”
3. 子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4.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
”
5.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
子曰:“,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然后君子。
”
8.《滕王阁序》中,在深秋时节,面对“,”的景象,王勃深感水色山光的变幻之美。
9.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文的一大特色。
如《兰亭集序》:“此地有,茂林修竹,又有,映带左右”。
10.《阿房宫赋》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提示秦王历史教训,文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11.《陈情表》中写道:“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表达了对祖母的深情。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各言尔志
颜渊、季路侍(侍:在尊长旁边陪着),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注释】
1. 盍:何不。
2.颜渊:颜回,孔子的学生。
3.季路:子路,孔子的学生。
4.子:指孔子。
5.盍:何不。
6.裘:衣袍。
7.敝:原意为名词,破旧,此处用作动词,用破。
8. 伐善:夸耀自己的优点或才能。
伐:夸耀。
9.善:长处。
10.施劳:张扬自己的功劳。
施,张扬、炫耀。
表白功劳。
11.安之:使他们得到安适。
【译文】颜回、子路在孔子身边陪着。
孔子说:“为什么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裘衣和朋友共同享用,(即使)用坏了也不遗憾。
”颜渊说:“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不宣扬自己的功劳。
”子路说:“我们想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说:“老人能得到安养,朋友能得到信任,青少年能得到关怀照顾。
”
【人物形象】
孔子:讲教育手法。
子路:很有侠气,胸襟开阔、气魄大。
颜渊:道德修养高,有善行贡献,却不骄傲。
谦虚谨慎。
【练习】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盍各言尔志?
2、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的志向是与朋友一起共同享受车马、衣服等物品,即便用坏了也没有遗憾。
可见子路性格慷慨豪放。
B、颜渊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可见颜渊的性格谦虚谨慎。
C、孔子的志向是让老人得以安养,让朋友间以诚相待,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可见孔子对自己的志向能够实现充满自信。
D、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度。
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3、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引导弟子颜渊、子路各自表达他们的志向,而孔子也抒发了自己的抱负,显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宽宏的怀抱。
B、师生之间在和谐的气氛下相互学习和砥砺,有切磋,有请益,循循善诱,很自然地呈现出了孔门教与学的情景。
C、在师生对话中,三人志愿不同,境界也有高下。
子路性情豪爽,讲话鲁莽,只讲朋友义气,境界最为低下。
D、相比之下,孔子的志向是希望老年人得到安养,朋友间以诚相待,少年得到关爱,其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志向更加高尚。
4、在这场师生对话中,颜渊的志向反映了怎样的品格?
5、本章叙述孔子及其弟子各述其志,志愿各有不同,境界也有高下。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三个人之“志”的理解。
【参考答案】
1、为什么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
2、C (孔子只是表达自己的志向,看不出他的自信)
3、C(子路性情豪爽,重朋友情谊,也是一种高尚的人格。
)
4、颜渊富于德性修养,乐意发挥自己的才干,为大众服务,而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张扬自己的功劳,具有肯奉献而又谦虚的美德。
5、子路愿意将自己的车马衣服与人共享,可以看出他重义气,轻财物;颜渊不夸耀优点,不宣扬功劳,重视自我修养;孔子的志向是让老者得以安养,让朋友以诚相待,让少者得到关爱。
自然流露出造福他人、各得其所的仁者之怀,境界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