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陈风·月出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3
明月的寓意和相应的诗句明月的寓意及诗句如下:1、月是美的象征:诗经·陈风·月出最早以明月来喻佳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这里的“佼人”就是美人的意思。
2、月是故园、团圆的象征:苏东坡有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古人们很早就在月亮的圆缺和人的离别团聚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月圆之日常常被人们看作是家人团聚之时,那么明月就被披上了团圆的象征外衣。
3、月是永恒的象征: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不仅使他被世人所牢记,也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哲学道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月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的,与人的生命短暂形成了带有诗意的对照,这种对照让人们看清了自己,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是人生却早已不同。
李白在《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是如此这般的体验。
苏轼也有相似体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只是在感叹时光短暂的同时,寄寓了美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明月,为月球的通称,通常指其明亮的部分。
常出现在诗篇、人名、电视剧中。
关于明月的千古佳句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
释义:1、光明的月亮。
战国楚宋玉《神女赋》:"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刘大白《丁宁·黄昏》:"这秘密的黄昏,一霎时吞了斜阳,又一霎时吞了明月。
"2、指明珠。
楚辞·九章·涉江:"被明月兮佩宝璐。
"王逸注:"言己背被明月之珠。
" 唐·李商隐《利州江潭作》诗:"自携明月移灯疾,欲就行云散锦遥。
写明月最美的10首诗词,明月如霜,清景无限,意境太美了在世间,明月是永恒的存在。
李白说:今人不看古月,今月惯看古人。
我们头顶的明月,曾经陪李白喝过酒,安慰过思念妻子的杜甫,陪苏轼过中秋。
时光走过千年,诗人们早已化为了尘土,只有明月,依然用阴晴圆缺诉说着人间的悲欢离合。
写出月亮最经典的10首诗,明月如霜,景色无限,意境太美了!1.最相思的月亮:月亮,现在在海上长满,照亮了整个天堂。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大海呼出明月,明月悄然升起。
万里之外的人们共享这一轮明月。
看着满月,人睡不着。
诗人于是熄灭了蜡烛,穿上衣服,走出了门。
相思之夜,没有什么可以给对方,只有满手的月光。
可是相隔千里,如何互送?睡吧,也许我能在梦里遇见你。
年年月圆时,仰望古今同一轮明月,不知谁思念着你,你心里又思念着谁?当明月与相思撞了个满怀,相思也蒙上了缠绵的色彩。
2.最想家的明月:抬起头来看,我发现那是月光,又沉了下去,我突然想起了家。
《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作为中国人,不论你在天涯海角,只要听到有人读到这首《静夜思》,一定会勾起心中思乡的情绪。
《静夜思》成为中国人共同的乡愁。
身在异乡,当人仰头看着头上的那一轮明月,就会感到亲切,因为那一轮明月也同样在照耀着故乡。
身在异乡的人,都需要一轮明月,将乡思千里寄回。
3.最美最美的明月:连海平在春潮中,海上明月同生。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河水绕着方甸流,月光像霰一样照在花林上。
霜在空中流动,你飞不起来,但你看不到汀上的白沙。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我不知道江月在等谁,但我看到长江在送水。
白云已去,青枫不知所措。
《诗经·陈风·月出》解析《诗经·陈风·月出》解析类别:诗评作者:龙文鞭影发表日期:2011-7-13 7:29:57 阅读次数:2873编者按:对于高兄的几个论点,我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
首先,关于主旨的牵强附会,这是一种古人的思想桎梏,或者说是一种兼具了思维习惯和表达忌讳的表现。
其实现在也是一样,现在也不乏这样的人,喜欢把什么事情都与政策和道德关联,以为这样就是深刻,这样就是“正声”。
然后关于文中男女形象的关系,以及忧思的来源,我认为并不重要。
或者说,正是因为不明确,所以才分外地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
我的比喻是这样的:人生犹如长路,一段经历与抒怀可比作一条虹桥。
一条桥,会有很多人走过。
他们来自何方,去向哪里,充满了未知和莫测的可能性。
但我们可以知道两点。
其一,这些纷纭的可能性,让我们浮想联翩,在这种浮想中,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爱情与生活。
其二,就这一段特写的记忆而言,它本身充满了美感,我们何不暂时忘记纷扰,而全身心地被这段感喟浸润?而关于语境的虚实,我也倾向于是实境。
或者说,月亮是实的,而美人是虚的。
以实引虚,终归还是实的。
有人觉得这是虚的,是因为美人是虚的,而且写作目的在于美人,所以就认为月亮也是为了配合虚像而出现的虚构的意象。
我说这是不懂两点。
首先,以实引虚是一种在《诗经》中常用的手法,也就是我们说的“兴”。
兴,就是以眼前之物,引发心绪。
其次,以明媚的月色引发美人的清婉,顺理成章、合情合理,在逻辑与感情上,都是说得通的。
所以,这当是以实引虚。
月出月出皎兮①,佼人僚兮②。
舒窈纠兮③,劳心悄兮④。
月出皓兮⑤,佼人懰兮⑥。
舒忧受兮⑦,劳心慅兮⑧。
月出照兮⑨,佼人燎兮⑩。
舒夭绍兮⑾,劳心惨兮⑿。
注:①皎(jiǎo):月光洁白、明亮。
毛《传》:“皎,月光也。
”郑《笺》:“兴者,喻妇人有美色之白皙。
”《说文》:“皎,月之白也。
”朱熹《集传》:“皎,月光也。
咏月抒怀的诗1、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诗经·陈风·月出》2、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三国魏,曹植《七哀诗》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4、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5、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6、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7、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唐,李白《关山月》8、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唐,李白《子夜吴歌四首》9、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唐,李白《忆东山二首》10、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唐,李白《把酒问月》1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唐,李白《把酒问月》1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李白《花下独酌》13、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唐,杜甫《漫成一首》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15、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唐,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16、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
——唐,岑参《敷水歌送窦渐入京》17、月色更添春色好,芦风似胜竹风幽。
——唐,贾至《别裴九弟》18、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唐,白居易《琵琶行》19、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唐,刘方平《月夜》20、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唐,韩愈《山石》21、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杨州。
——唐,徐凝《忆杨州》22、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宋,晏殊《寓意》23、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宋,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24、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
——宋,欧阳修《游龙门分题十五首》25、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
——宋,苏轼《西江月》26、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春。
——宋,苏轼《中秋月》2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苏轼《水调歌头》2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诗经关于月亮的名句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其中关于月亮的名句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诗经·陈风·月出》
2.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诗经·小雅·渐渐之石》
3.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诗经·小雅·庭燎》
4.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天保》
5.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鹿鸣》这些名句都以月亮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1。
《月出》原文翻译及赏析《月出》原文翻译及赏析《月出》原文翻译及赏析1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翻译月亮出来多明亮,美人仪容真漂亮。
身姿窈窕步轻盈,让我思念心烦忧。
月亮出来多洁白,美人仪容真姣好。
身姿窈窕步舒缓,让我思念心忧愁。
月亮出来光普照,美人仪容真美好。
身姿窈窕步优美,让我思念心烦躁。
注释皎:谓月光洁白明亮。
佼:同“姣”,美好。
“佼人”即美人。
僚:同“嫽”,娇美。
舒:舒徐,舒缓,指从容娴雅。
窈纠:形容女子行走时体态的曲线美。
劳心:忧心。
悄:忧愁状。
懰:音柳,妩媚。
《埤苍》作“嬼”,妖冶。
慅:忧愁,心神不安。
燎:明也。
一说姣美。
夭绍:形容女子风姿绰绝。
惨:当为“懆(cǎo)”,焦躁貌。
《集传》:“惨当作懆,忧也。
”鉴赏关于诗的主题,《毛诗序》认为是讽刺陈国统治者“好色”,朱熹《诗集传》谓“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
高亨《诗经今注》认为描绘“陈国统治者,杀害了一位英俊人物”。
多认为是月下相思的爱情诗。
诗从望月联想到意中女子的美丽,想起她的面容,想起她的身姿,想起她的体态,越思越忧,越忧越思……深沉的相思,美人的绰绝,月夜的优美,构成了动人情景,又别是一番诗情画意了。
“月出皎兮”,天上一轮圆月洒着皎洁的银辉,这夜色显得格外的美丽。
这是写景,也是写情。
这句交待了诗人活动的背景是在一个月光明丽的夜晚,这本身就富有很大的魅力和诱惑力,容易使人对景生情,发出许多美好的联想。
同时,结合下句,这句又有着比兴的作用,以月光的美来比喻所爱人的美,是很恰贴的。
“佼人僚兮”反映出这时在诗人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娇美的女子,引起他无限的爱慕和情思。
天上有着皎洁的月光,地上有着娇美的女子,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花好月圆,天惬人意。
“舒窈纠兮”一句写诗人仔细端详女子时的感觉。
在月光下,她不但显得容貌皎好,而且身材那么苗条、秀美,真让人神颠魄荡;而更吸引人的,是她还有一种气质美,她举止舒缓,雍容大方,性情安静,而这气比外表更富有魅力。
古诗中的月亮的指代1、月是美的象征《诗经·陈风·月出》最早以明月来喻佳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这里的“佼人”就是美人的意思。
而在韦庄《菩萨蛮》这首著名的唐词当中,更是以“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以月喻人,而且是容貌娇艳的女子。
诗词当中用月亮来比喻美丽的女子,不光是凡间的,还有神仙女子。
宋玉的《神女赋》中“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就是用明月来形容神女之美。
苏轼的《宿望湖楼再和》写出名句“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同样是抒写女子之美,月就是人们心中的美女之神。
2、月是故园、团圆的象征苏东坡有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古人们很早就在月亮的圆缺和人的离别团聚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月圆之日常常被人们看作是家人团聚之时,那么明月就被披上了团圆的象征外衣。
李煜曾《虞美人》写下:“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就是在对月亮的吟咏当中注入了故园之思,深切地表达出了和故乡和亲人团圆的愿望。
而在杜甫的笔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同样表达了对故乡、亲人团聚的盼望。
天上只有一个月亮,而人虽在异乡,但是自己和家人是共看一轮明月,这就将人的思乡之感与故乡的面貌融为一体,这就是月的团圆象征意义所在。
在羁旅之人的眼中,天上遥不可及的月亮就是自己那日夜想念的家,在孤独的夜晚,月之故园就是寄托的最好凭证。
3、月是永恒的象征人生短暂而月亮永恒,这也是诗词中最富有哲理意义的思考。
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不仅使他被世人所牢记,也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哲学道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月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的,与人的生命短暂形成了带有诗意的对照,这种对照让人们看清了自己,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是人生却早已不同。
李白在《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是如此这般的体验。
苏轼也有相似体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只是在感叹时光短暂的同时,寄寓了美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诗经》里赞扬女子美丽的诗有哪些古人形容美人常说:“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嘴一点点。
”如果再加上盈盈一握的楚宫腰,就算得上仙女下凡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诗经》里面赞扬女子美丽的诗,欢迎大家阅读!1、《国风·陈风·月出》原文: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译文:月亮出来多明亮,美人仪容真漂亮。
身姿窈窕步轻盈,让我思念心烦忧。
月亮出来多洁白,美人仪容真姣好。
身姿窈窕步舒缓,让我思念心忧愁。
月亮出来光普照,美人仪容真美好。
身姿窈窕步优美,让我思念心烦躁。
2、《国风·陈风·东门之池》原文: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
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
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译文:东门外面护城池,可以用作沤麻塘。
美丽善良三姑娘,可以和她相对唱。
东门外面护城池,可以用作沤纻塘。
美丽善良三姑娘,可以聊天话家常。
东门外面护城池,可以用作浸纻塘。
美丽善良三姑娘,可以和她诉衷肠。
3、《国风·邶风·静女》原文: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译文: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
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
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
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4、《国风·郑风·有女同车》原文: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
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译文:姑娘和我同乘车,容貌就像花一样。
体态轻盈如飞鸟,珍贵佩玉泛光芒。
她是美丽姜姑娘,举止娴雅又大方。
姑娘和我同路行,容貌就像木槿花。
体态轻盈像鸟翔,佩玉锵锵悦耳响。
语文学刊2013.5语文学刊[作者简介]苏黎,青海师范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
最是缱绻明月心———《诗经·陈风·月出》明月意象的美学意蕴及其意义○苏黎(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海西宁810008)[摘要]在浩瀚的中国古典诗海中,明月作为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拥有无可比拟的普度情怀。
明月是孤高霜洁的物理存在,也是缱绻迷人的审美存在。
《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作者首以明月意象入诗,月下怀人,开创咏月先风,使之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自此以后,中国许多文人士大夫藉明月表达他们浪漫豪情、忧愁相思、孤独失意、清高出尘等各种情感。
明月蕴含的美学意蕴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月出》;明月意象;美学意蕴;建构中图分类号:I 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5-0071-02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诗经》是浓墨重彩的开端之作。
它带着远古朴素的动人气息、精湛曼妙的艺术手笔、真挚饱满的浓烈情感,拉开了了上古时代最绚丽的诗歌序幕,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
《诗经·陈风·月出》是首月下怀人之诗,被后人推为三百篇中情诗的杰构,“后人骚赋之祖”(牛运震《诗志》):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
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
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
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
劳心惨兮。
将自己思念的女子置于如水月色之中,“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长相思》),朦胧绰约之美、迷离清雅之美、落寞孤寂之美,如同一幅缱绻缠绵的画卷。
它与同属《诗经》国风的《硕人》和《野有蔓草》两首美人诗相比,这里既没有“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描摹传神,亦无“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的强烈表白与炽热情感。
它仅是用水墨晕染般的笔调勾勒出月色之美、美人之美、相思之美。
《诗经·陈风·月出》
这是一首月下怀人的情诗。
《序》曰:“《月出》,刺好色也。
在位不好德,而说美色焉。
”这首诗“好色”的意味是明显的,但是“讽刺”意味却全无。
《正义》曰:“人於德、色,不得并时好之。
心既好色则不复好德,故经之所陈唯,言好色而已。
”则是回护诗序的婉曲之辞。
朱熹的分析就相对平实: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
高亨在《诗经今注》中给出了一种颠覆而荒诞的解释:陈国的统治者,杀害了一位英俊人物。
作者目睹这幕惨剧唱出这首短歌,来哀悼被害者。
这是把缱绻旖旎说成了暴力美学,完全曲解了诗意。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
均为首句起兴,兼以月光比喻佼人之貌,次句写身材之美,再次为姿态之美,最终抒发幽思愁苦之意。
先扬后抑,兴感无由,“三唱一叹”,感人至深。
且所用动、状词汇,多为方言,不可甚解,意蕴含蓄。
如陈子展所言:“但觉其仙姿摇曳,若隐若现,不可端倪。
”
月出皎⑴兮,佼⑵人僚⑶兮,舒⑷窈纠⑸兮,劳心悄⑹兮。
⑴《毛传》:皎,月光也。
朱熹从之说。
周振甫《诗经译注》:皎,美好。
高亨《诗经今注》:皎,月光洁白。
案《说文》:皎,月之白也。
高说为是。
⑵《方言》云:自关而东,河、侪之间,凡好谓之姣。
《集传》:佼人,美人也。
《今注》:佼,壮美。
案《礼记·月令》:仲夏养壮佼。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姣,谓容体壮大之好也。
《史记》有“长姣美人”。
古人有以大为美和以小为美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观,这里当为前者。
高说较近。
⑶《毛传》:僚,好貌。
朱、周从之说。
《今注》:僚,借为缭,束缚缠绕,即所谓“五花大绑”。
案《方言》:嫽,好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僚之本义也。
自借为同寮字而本义废矣。
当从毛说,高说牵强。
⑷《毛传》:舒,迟也。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解释“舒”为发声字。
《今注》:舒,读为杼,木名,即柞树。
案《故训汇纂》所载“舒”字诸种用法中,无“读为杼”“叚借为杼”或“为发声字”之例。
毛说为是。
⑸《毛传》:窈纠,舒之姿也。
《集传》:窈,幽远也。
纠,愁结也。
《译注》:窈纠,行步迟缓。
《今注》:窈纠,借为蚴蟉,老树枝干盘曲貌。
案《史记·司马相如传》:青虬蚴蟉于东箱。
《正义》曰:蚴蟉,行动之貌也。
由是观之,高亨之说过于婉曲。
朱熹之说则全凭臆测,当从《毛传》。
⑹《毛传》:悄,忧也。
朱、周、高皆与之同。
案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高诱《淮南子》篇注“劳,忧也。
”陈奂《诗毛氏传疏》:邶柏舟、出车篇皆云“忧心悄悄”。
重言曰悄悄,单言之则曰悄也。
这大概属于词语的同义复用,在文体不成熟的阶段多有此种用法,“舒窈纠”亦可作如是观。
王力《诗经韵读》:幽、宵部通韵——皎、佼、纠、悄
月出皓⑺兮,佼人懰⑻兮,舒忧受⑼兮,劳心慅⑽兮。
⑺《今注》:皓,月光洁白。
案《说文》:晧,日出貌。
经文作“皓”,是俗字。
“皓”本义是形容日光,这里借指形容月光的明亮。
⑻《集传》:懰,好貌。
周从朱之说。
《今注》:懰,古本作刘。
按刘是《诗经》原字,心旁
为后人所加。
刘,杀戮。
《尔雅·释诂》:“刘,杀也”。
《方言》一同。
《周颂·武》:“胜殷遏刘”。
毛传:“刘,杀也”。
案陆德明《经典释文》:刘,本引作“懰”,力久反,好貌。
《埤苍》作“嬼”,嬼,妖也。
“妖”即“妖艳”之意,也是“好貌”。
高亨之说虽通,但于诗意扞格不入。
⑼《集传》:忧思也。
《译注》:忧,舒迟貌。
《今注》:忧受,当是风吹老树的声音,忧如同颵,受如同飕。
案高本汉《诗经注释》云:《释文》:忧,舒也;《玉篇》:忧受,舒迟之貌。
两者意义相同。
正和第一章的“舒窈纠兮”相应。
同“窈纠”“夭绍”一样,“忧受”也是一个叠韵的连绵词,两个字合在一起才能表达完整的意义。
朱熹将“忧”解作“憂”是对的,但将“受”解为“思”就完全没有根据了。
⑽《释文》:忧也。
朱、周皆与之同。
《今注》:慅,忧愁心跳。
案《说文》:慅,动也。
段玉裁注曰:骚即慅之假借字也。
二字义相近,骚行而慅废矣。
当从之。
王力《诗经韵读》:幽部——皓、懰、受、慅
月出照⑾兮,佼人燎⑿兮,舒夭绍⒀兮,劳心惨⒁兮。
⑾案当为形容词,光明貌。
⑿《集传》:燎,明也。
周同朱。
《今注》:用火烧。
统治者烧化“佼人”的尸体。
案“僚”“懰”“燎”意当一致,“燎”也应是“好貌”。
⒀《集传》:夭绍,纠紧之意。
《译注》:夭绍,柔美。
《今注》:当借作“榣柖”。
《说文》:榣,树动也;柖,树摇也。
案高本汉《注释》:“夭”字如《周南·桃夭》篇“桃之夭夭”的“夭”,“绍”字在先秦典籍中没有同样的用法。
张衡《西京赋》有“要绍”,意思是“美”,和本篇的“夭绍”是一样的。
高本汉说得很清楚,“夭绍”同“窈纠”“忧受”一样,皆形容佼人美好的姿态。
⒁《释文》:惨,忧也。
朱从之说。
《译注》:惨当作“慅”,忧愁。
案《说文》:慅,愁不安也。
高本汉《注释》:所有清代最好的学者都以为本篇的“惨”字是传抄的人把义同形近的“慅”是写错了而来的,《诗经》原来应当是“劳心慅兮”,与“照”“燎”“绍”押韵。
这种说法显然是对的。
王力《诗经韵读》:宵部——照、燎、绍、惨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体现在三方面:
(一)句法。
句式上,首、二、四句都是2/1/1句式,第三句插入一个1/2/1句式,错综变化,节奏灵动,摇曳生姿;内容上,首句比兴,中间细描(分写身材之美、姿态之美,一动一静,一远一近),末句抒怀。
情景交融,抑扬反复,缱绻旖旎。
(二)用词。
首先是多用形容词。
除“月”“人”“心”三个名词,“出”一个动词,“兮”一个语气词外,其余皆是形容词,通过这些动、状词汇,塑造了一个丰满的“月下美人”的形象,光彩动人,风姿绰约;其次是以方言入诗。
“佼”“僚”,据扬雄《方言》,为一地“方言”;“窈纠”“忧受”“夭绍”亦为一地方言。
方言的使用,一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地域风格,一方面多不可解,使得诗意更为含蓄蕴藉。
(三)韵律。
句句用律,一韵到底,加上叠韵词的使用,使得全篇近一半的字都合韵,“委婉概括的丽词美和繁音促节的韵律美相得益彰”(蒋见元),加上重章复沓,一唱三叹,使得全诗朗朗上口,极具音乐性。
(四)意境。
氤氲的月光,若隐若现的美人,摇曳生姿的舞蹈……描绘了一副极具朦胧之美的图画,且用词含蓄,感情蕴藉,一唱三叹,更使得诗意绵邈,难以揣度,只能跟随诗人作那“始乎无端,卒乎无穷”的悲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