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嗜题挽联_职场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15.98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曾国藩的几则小故事对于曾国藩你了解多少呢?下面是曾国藩的几则小故事。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曾国藩的故事来了解一下曾国藩吧!曾国藩给生人写挽联晚清重臣曾国藩死后,与他绝交的左宗棠为他写了副挽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其实曾国藩也非常爱好写对联,其中更是喜欢为人盖棺定论——写挽联。
他在世的时候就写了很多的挽联,无论是达官贵人、贩夫走卒还是青楼歌妓,一概挽之。
可平时闲来无事,手痒心动跃跃欲试的时候到哪里找那么多死人来写呢?他冥思苦想,终于有了对策——挑拣熟悉的亲朋好友,结合他们的生活为活人写挽联!在一个封建迷信社会里,对那些不幸被他"挽"了的人们来讲,这可是天大的忌讳。
曾国藩身为一朝重臣自然知道其中利害,所以向来藏得严严实实,没有被发觉过。
但是,常在河边走,焉能不湿鞋?这年新春,他的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汤鹏到他的寓所给他拜年,寒暄之后,让到书房两人就聊起天来,聊着聊着汤鹏突然看到曾国藩的书桌上有着几张纸,墨迹未干,以为是新作的诗文,便要拿来看看。
曾国藩死死护住,怎么也不给看。
汤鹏一把抢过来,只见包括他本人在内不下十几位曾氏好友,一一被曾国藩"敬挽"了一番。
新正吉日,吉祥话没开场,竟先看见这么一篇晦气冲天的"悼词",汤鹏不禁勃然大怒拂衣而去,回家之后立即宣布与曾国藩断绝往来。
曾国藩赊礼曾国藩主张节俭,曾经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告示说,凡以后我有事诸位不要送礼,诸位有事我也没钱可送。
有个同僚看他不惯,在他生日的时候,故意羞辱他,只送去五分银子,在封皮上写着:"送贺礼白银一钱,现银五分,赊欠五分。
"后来这个朋友嫁女儿,曾国藩也过府送礼。
同僚一检查,他竟送了个空信封来,封皮上也写了一句话:"送贺礼白银一钱,讨还你欠我的五分,再赊五分。
"曾国藩读书曾国藩小时读书十分辛苦,为了把文章背下来他常常熬夜。
[键入文字]曾国藩曾将写挽联当练笔喜欢偷偷给活人写挽联导读:曾国藩就有汪处厚这样的癖好,他也写了不少“只恨一时用不上”的挽联,并为此而开罪了好友汤鹏。
钱钟书在《围城》中有这么一段妙语:汪处厚虽然做官,骨子里只是个文人,文人最喜欢有人死,可以有题目做哀悼的文章。
棺材店和殡仪馆只做新死人的生意,文人会向一年、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陈死人身上生发。
“周年逝世纪念”和“三百年祭”,一样的好题目。
死掉太太——或者死掉丈夫,因为有女作家——这题目尤其好;旁人尽管有文才,太太或丈夫只是你的,这是注册专利的题目。
汪处厚在新丧里做“亡妻事略”和”悼亡”诗的时候,早想到古人的好句:“眼前新妇新儿女,已是人生第二回,”只恨一时用不上……曾国藩就有汪处厚这样的癖好,他也写了不少“只恨一时用不上”的挽联,并为此而开罪了好友汤鹏。
曾国藩在做京官时,居官问学之余,喜欢创作对联,尤其喜作挽联。
挽联颇有盖棺论定的意思,数十个字的篇幅,既要总结生平,又要表达情感,兼要发表评论,还要有一定的高度,不下苦功夫实在写不好。
只是,可作挽联的人多为新近死去的亲朋故旧,哪里会有那么多盖棺定论的死者等着他“敬挽”呢?此公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稍作变通,进行“生挽”——即给身边熟悉的活人预写挽联,以资练习。
这种做法当然不厚道。
但对提高水平,据说倒是助益显著。
当然,这事儿得偷偷地干,决不敢让被挽者知道。
道光年间的一个春节,曾国藩正利用春节闲暇在书房中创作挽联,比他大10 岁的好朋友汤鹏适时前来拜年。
二人关系素来密切,汤鹏也就不待通报径直到书房来找国藩。
说来也巧,国藩这时正写到“海秋(汤鹏字)夫子千古”,陡然见到被挽者现身,赶紧手忙脚乱地藏掖条幅。
汤鹏以为他在写春联,只是好奇为啥用白纸不用红纸,便要看1。
挽联中的近现代史作者:暂无来源:《廉政瞭望》 2014年第10期文_闫恩虎对联之始,盖肇于五代之桃符。
但挽联起于何时,却没有统一的答案。
通常认为,挽联大约起源于北宋。
而挽联盛行则在明清时期,尤以清乾嘉年间到民初为最盛。
有时是组织给出的终评中国人有“盖棺定论”之说,但“定论”历来都未必是“公论”。
一者有“为逝者讳”说;二者或惧于其余威。
因此,不少悼词常常是溢美之语。
明清以后的文人们用自己撰写的挽联悼丧,算是对逝者的一种民间个性化的人生评议。
挽联既寄托哀思,又可从不同角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抒发情感,评事论人。
挽联之妙,在于以韵对的形式十分严谨而自然地将伤情和评价表达出来,集艺术与哲理为一体,融感性和理性于一炉。
当年曾国藩去世,同治皇帝御制挽联两幅:“本一代完人,先定东南,次平西北;为六旬元老,名扬中外,忠冠古今”。
“功在国,德在民,名在天下;出为将,入为相,殁为神明”。
当时同治皇帝也就是十几岁的孩子,不应有此学养气派,大抵是老臣代笔,形式而已。
有些老同志去世时,子女们总想听一下组织给他的终评,甚至有的为了悼词中的几个字吵得天翻地覆的。
其实,世间事哪有众口一词的。
孙中山在北京去世,举国哀恸,各界人士所送挽联就近三千幅。
但据传与之算是同道同志的章太炎却送去一幅刻薄的挽联:“孙郎使天下三分,当魏德初萌,江表岂让忘袭许?南国是吾家旧物,怨灵修浩荡,武关无故入盟秦!”(此联于中山先生倒无贬词,据传当时治丧委员会未敢悬挂,但许多人传诵,被认为是当时挽孙诸联之冠)民国初立,南京追悼阵亡将士,章太炎制挽联曰:“群盗鼠窃狗偷,死者当不瞑目;此地龙蟠虎踞,古人毕竟虚言”。
让革命党人十分愤慨,胡汉民等耿耿不忘!相比章太炎,倒是陈炯明的挽孙中山虽有怨气,但尚还不敢触及公论,“惟英雄能活人杀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凭一寸赤心知。
”曾国藩爱给活人写挽联曾国藩与左宗棠是晚清的“中兴名臣”,又同是湖南人。
曾国藩对联故事(共十六则)曾国藩对联故事(共十六则)一、为人处世之秘诀曾国藩出生于双峰县荷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
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满腹经纶,他望子成龙心切,便对曾国藩早早地进行了封建伦理教育,并写了一副自箴联,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有诗书,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时事不闻不问,只将艰巨付儿曹。
古往今来,凡是能成大事者,无不从立志始。
曾国藩立志完成儒家“内圣外王”之道,除了曾府“半读半耕”的家风陶冶外,主要是他终生遵循“五箴”的主旨修身,并由此而得出诸多为人处世的秘诀。
这些秘诀使得以独步官场,挺立于权力斗争的漩涡而不败。
在他的书斋里,有这样一副联:世事多因忙里错;好人半自苦中来。
上联自诫,指世事纷繁,一忙就容易出错,务必戒躁。
下联自勉,甘从苦来,人要吃得起苦、耐得住劳,历尽磨难才有可能成为完美之人。
1859年4月1日,曾国藩又作了一副自箴联: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乐以终身,忧以终身。
上联借《孟子》之典,表明要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下联表明了“终身有乐处”之意。
从以上曾家两代三联不难看出曾国藩为人处世之秘诀。
二、孟生一语双关曾国藩驻兵安庆时,当地有一位十二岁的诸生叫孟昭暹,诗文书法无不精通,尤其擅长对对子。
曾氏是个很爱才的人,于是召见了这位“神童”,面谈时问及他的家世,了解到他的祖父也是生员,于是顺口出了个四字对:孙承祖志;孟生未多加思索,即对道:孟受曾传。
孟,指孟子;曾,即曾氏始祖曾参,孔子的高足,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他的再传弟子,所以说“孟受曾传”。
同时在这里又一语双关,孟又指自己,曾又指曾国藩。
意即我小孟受益于您曾大人的教诲呢!孟生的恭维恰到好处,难怪曾氏听后即大加赞赏。
三、总算扯平了曾国藩、左宗棠都系湖南人,又都是清廷重臣,二人因政见不一,相互间不时戏谑嘲讽。
一天,两人相见时,左宗棠因听说曾国藩宠爱一名小妾,每天晚上都帮小妾洗脚,便微笑着对他说:“我想到一个上联,请大学士对个下联,不知肯赐教否!”曾国藩回答说:“季高(左宗棠字季高)请勿客气,只怕对得不妙。
曾国藩自省自律的故事_曾国藩励志故事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
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曾国藩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曾国藩励志故事: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
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
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
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
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那贼的记忆力真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而且很勇敢,见别人不睡觉居然可以跳出来“大怒”,教训曾先生之后,还要背书,扬长而去。
但是遗憾的是,他名不经传,曾先生后来启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说这位贼人与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
曾国藩孝敬父母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写道,“父母大人金福万安……阿胶两斤,高丽参半斤……”,托人带回湖南老家,以略尽人子之孝。
曾国藩后来出将入相,位极人臣,这些东西当然唾手可得,但在道光二十四年,他还是个翰林院编修,是个穷京官,弄到这些东西并不容易。
特别是在他的家书中,将阿胶与高丽参并列,而且阿胶位居高丽参之上,可见当时社会风尚,以阿胶为难得的滋补上品,甚至比名满天下的高丽参还难得。
后来曾国藩的家书中,屡屡出现寄赠阿胶的字句,阿胶成为曾国藩为父母尽孝的最好方式。
那么,阿胶对老年人的滋补功效,在医理上有何依据?对老年人来说,健康长寿是子女的最大期盼,那么如何才能健康长寿呢?《内经》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能长久”。
很显然,气血虚衰是衰老的根源,延缓衰老,就要从气血两字入手。
吊生问死无非人情下——从悼挽曾国藩的对联说起腾讯网作者十年砍柴9月13日11:12曾国藩的门生中,李鸿章和俞樾所送的挽联最佳。
这两人也是曾国藩生前最为器重的,一光大其功业,一光大其学术。
他曾对两位得意门生做出过定评:“李少荃(鸿章号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字荫甫)拼命著书。
”李鸿章的挽联曰: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代难逢天下才。
上联是李鸿章感念老师的栽培之恩。
道光二十三年(1843,是年李23岁),李鸿章离开故乡,进京参加顺天乡试,写下了豪气万丈的诗句:“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乡试中举后,参加1845年会试落第,这一年其父李文安、也是曾国藩的年兄,带着李鸿章入曾府拜师,从此李鸿章的科名与功业与老师紧紧联系在一起。
李的这一次拜师,距曾国藩去世二十七年。
所以说“师事近三十年”。
道光二十七年曾国藩任会试总裁、殿试读卷官,李鸿章是科高中。
曾氏既是他学习的业师,又是其科考的座师。
从这段曾、李师徒情缘,可看出教育的不均衡,从古到今皆然。
像李文安这样的官宦家庭,能将子弟交给当时最有学问的朋友教导,而且这个朋友恰好又是三年后的会试考官。
用不着科场舞弊,像李鸿章那样聪明的人,跟着曾国藩读两年书,自然就很清楚朝廷科考的衡文标准,知道阅卷考官喜欢什么样的文章。
——而那些乡下举子,还在老家苦苦地摸索。
挽联的上联也引起后世人的非议,认为李鸿章自诩“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是托大。
因为他的哥哥李翰章也是曾国藩的门生,早入曾氏之幕,多年担任湘军总后勤部长的角色。
怎么弟弟倒成了“门生长”呢?我认为李鸿章此语说得非常到位,而且他必须这样说。
此时李鸿章已是直隶总督,乃疆臣领袖(是年六月,被授予老师曾国藩担任过的武英殿大学士之位,则是宰辅身份了),在曾氏门生中他最有资格如此说。
曾国藩常说办大事要找替手——即政治接班人,如此才能保证其事业有人延续下去,而不至于人亡政息。
堪称传世名联的4副对联第1副对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这个对联是清代名臣曾国藩死后,同为晚清四大名臣的左宗棠送的挽联。
左宗棠靠着曾国藩的举荐,一步步走向辉煌。
不过左宗棠一直自视甚高,一直认为自己比曾国藩有才,两个人之间关系也曾经闹僵过。
而在曾国藩死了,左宗棠却意外地写了一个很谦逊的对联,盖棺定论,说自己比不上曾国藩。
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有一种死者为大的传统,既然曾国藩死了,所以左宗棠就大方点,这其实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另一方面这个对联也表达了左宗棠真实的情感,可以说他和曾国藩是对手更是难得的知己。
曾国藩死了之后,左宗棠就少了一个知己,所以十分伤心。
第2副对联:壮士奋挥拳,报韩已落秦皇胆;大王烦借箸,覆楚终函项羽头。
这个对联歌颂的是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
上联是说张良年轻的时候让大力士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的故事。
张良原本是韩国贵族,他为了替韩国报仇,所以想出了刺秦的计划。
虽然计划没有成功,但是已经引起天下轰动,足以让秦始皇吓破胆。
而下联说的是张良帮助刘邦打败项羽,最终建立汉朝的功绩。
可以说,这个对联在短短篇幅里就把张良一生大事概括出来,让人很快知道张良之所以是张良的原因,可谓十分巧妙,真是让人忍不住记在心里。
第3副对联: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个对联是称赞著名诗人屈原的传世名联。
招魂和九歌都是《楚辞》中的篇目,都是屈原的作品。
而上联中的香草则是因为屈原在《楚辞》中经常写江离、辟芷一类的花花草草,用香草来比喻他高尚的情操。
而三户地是指楚国,古代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
而下联中的呵壁是屈原被楚王放逐后,见到楚王庙堂上的壁画,有天地山川、诸神及圣贤行事等,就在壁上写了《天问》一篇,呵壁而问之,来抒发愤懑之情。
整个对联巧妙用屈原的诗歌篇名,来串联成篇,赞扬了屈原高洁的品行和崇高的文学地位。
联语融合讴歌、缅怀、凭吊于一体,将深邃的感情融合在短短联语中,读来唇齿留香,令人回味无穷。
曾国藩的“忘年交”王闿运,为何挽联对曾的一生作出全面否定?王闿运何许人也?今天的读者大都有点陌生。
王闿运祖籍湘潭云湖桥,出生地在今长沙天心区化龙池,出生日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公历到了1833年元月。
生逢晚清人才井喷时期,王闿运孤踪特立,翩然飘引。
他行走江湖六十余年,凭薄薄两片嘴唇,兴趣所至,骂遍天下。
大清王朝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地方督抚,被骂者难以数计,大多数挨骂者唯唯诺诺,忍气吞声,身心俱伤还得赔笑脸。
可谓是清末的一朵“奇葩”。
•与曾国藩为“忘年交”,挽联却对曾国藩一生作出全面否定王闿运与曾国藩最早打交道,始于1853年(咸丰三年)湘勇创立之时。
王闿运其年二十岁,他的初衷,本想加盟湘勇营,做曾国藩幕僚,建功立业。
但王母不予同意,只得作罢。
此后,王以曾国藩“忘年交”身份,往来穿梭军营。
王闿运1854年靖港战役前夕,王闿运建议曾国藩攻打湘潭。
实践证明他说对了,曾国藩开始对他有所好感。
两人第三次交往,在1858年曾国藩再次出山之时。
这次见面到底说了什么?双方记载均为“不详”。
当事人如此讳莫如深,很可能如野史猜测,劝曾国藩军阀割据,联合太平军推翻朝廷。
1861年,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前夜,王闿运再入湘勇前敌总指挥部,密室规劝曾国藩自立称帝。
曾国藩不置一词,但手点茶水书“狂妄”。
王闿运负气拂袖而去,从此对曾国藩积下怨气。
1872年3月,曾国藩去世,门生故吏前来吊丧者众,摆了一千多桌酒席,挽联堆放如白莲盖山。
王闿运赠联别出心裁:平生以霍子孟、张叔大自期,异代不同功,勘定仅传方面略;经学在纪河间、阮仪征之上,致身何太早,龙蛇遗憾礼堂书。
霍子孟即霍光,汉朝宰相;张叔大即张居正,明朝宰相。
上联指曾国藩志大才疏,军功只局限在南京地区。
纪河间即纪晓岚,乾隆朝才子;阮仪征即阮元,乾嘉道三朝思想家。
下联指摘曾国藩耽身军务,传世之作根本没有。
挽联对曾国藩一生作出如此全面否定,以致曾纪泽不敢公开挂出来。
曾国藩对联60幅,总有一幅成为你的座右铭【曾国藩自题联】时贤一石雨水;古法二祖六宗。
——曾国藩自箴世事多因忙里错;好人半自苦中来。
——曾国藩自题书斋这是一副自诫自勉书室联。
上联自诫,指世事纷繁,一忙就容易出错,务必戒躁。
一个“多”字下得十分贴切,避免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下联自勉,甘从苦来,人要吃得起苦、耐得住劳,历尽磨难才有可能成为完美之人。
一个“半”字也用得很妙,因为要做完美的人仅靠吃苦耐劳显然还是不够的。
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曾国藩自题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乐以终身,忧以终身。
此联于1859年4月1日作。
上联“取人”,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原句为:“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意思是说: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关于“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的辨正关系,作者曾以“大河”与“小河”作比说:“与人为善、取人为善之道,如大河水盛足以浸灌小河,小河水盛,亦足以浸灌大河;无论为上、为下、为师、为弟、为长、为幼,彼此以善相浸灌,则日见其益而不自知矣。
”下联“忧以”,语出作者的《圣哲画像记》,意为“终身有乐处”之意。
关于“乐”字,作者曾总结出“三乐”的经验:“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
”关于此联,吴恭亨曾评论说:“上下幅均仄声,落脚虽曰失律,然颠扑不破处,殊可喜。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曾国藩自箴禽里还人,静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极乐生。
——曾国藩自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曾国藩自箴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那有空闲的光阴。
——曾国藩自箴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曾国藩自箴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丈夫当死中图生,祸中求福;古人有困而修德,穷而著书。
——曾国藩自箴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静;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曾国藩嗜题挽联
曾国藩喜欢创作对联,尤其喜作挽联。
只是,可作挽联的人多为新近死去的亲朋故旧,哪里会有那么多人等着他“敬挽”呢?此公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稍作变通,给身边熟悉的活人预写挽联,以资练习。
道光年间的一个春节,曾国藩正在书房中创作挽联,好朋友汤鹏前来拜年。
这两个人关系素来密切,汤鹏也就不待通报,径直到书房来找曾国藩。
说来也巧,曾国藩这时正写到“海秋夫子千古”,而海秋正是汤鹏的字。
曾国藩陡然见到被挽者现身,赶紧手忙脚乱地藏掖条幅。
汤鹏以为他在写春联,只是好奇为啥用白纸不用红纸,便要看看写了什么。
曾国藩死死捂住,汤鹏秉性霸蛮,兼好奇心重,不管不顾地一把扯过来看个究竟。
不看则已,一看差点晕倒:好朋友竟然在这新春吉日给自己
写挽联!这还了得,汤鹏对曾国藩重重地吐了一口唾沫,拂袖而去。
不用说,这都是挽联惹的祸。
汤鹏是曾国藩的老乡,又都是重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一起做京官,过从甚密。
挽联风波后,汤鹏与曾国藩割袍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