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学说
- 格式:ppt
- 大小:119.50 KB
- 文档页数:48
病因与病因学说的概念 病因,即是⼈体发⽣疾病的原因。
病因学说,就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临床表现的系统理论。
病因⼜称为致病因素、病源、病邪等。
它包括六*、疠⽓、七情、饮⾷、劳逸、外伤等。
另外,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有时是相互作⽤的,在某⼀病理阶段是结果的东西,在另⼀阶段则可能成为病因,如痰饮、瘀⾎等,既是脏腑⽓⾎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可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 关于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源流及分类,远在《内经》理论形成时期,即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
如《素问·调经论》说:“夫邪之⽣也,或⽣于阴,或⽣于阳。
其⽣于阳者,得之风⾬寒暑。
其⽣于阴者,得之饮⾷居处,阴阳喜怒。
” 汉代张仲景著《⾦匮要略》指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者,经络受邪⼊脏腑,为内所因也;⼆者,四肢九窍,⾎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肤所中也;三者,房室、⾦刃、⾍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他将病因按其传变概括为三个途径。
宋代陈⽆择著《三因极⼀病证⽅论》,在前⼈病因分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因学说”,他说:“六*,天之常⽓,冒之则先⾃经络流⼊,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之常性,动之则先⾃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饥饱,叫呼伤⽓,⾦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
”始以六*邪⽓为“外所因”,情志所伤为“内所因”,⽽饮⾷劳倦、跌仆⾦刃,以及⾍兽所伤等则为不内外因。
这种把致病因素与发病途径结合起来进⾏研究的分类⽅法较之以往更为合理、明确,对后世影响很⼤,故延⽤⾄今,即将病因分为外感性致病因素、内伤性致病因素和其他致病因素三⼤类。
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中医学认为,⼀切疾病的发⽣都是在致病因素的作⽤下,患病机体所产⽣的病理反应。
由于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不同,故其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也就不同。
因此,中医学认识病因,除了某些直接致病的病因外,即可根据各种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来推求病因,从⽽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十单元讲义1病因病因,指破坏人体相对平衡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
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
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所伤、劳逸损伤、痰饮、瘀血、结石,以及外伤和虫兽伤等。
中医学认识病因,除了解可能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外,主要是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即“辨证求因”。
一、六淫(一)六淫的概念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于人体是无害的,而且,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步认识了它们的变化特点,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所以,正常的六气不易使人致病。
只有当气候变化发生异常,如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或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冷、暴热等);同时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之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发生疾病。
此种情况下的六气,称为“六淫”。
(二)六淫共同的致病特点主要表现为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和某种性质的转化等方面。
如:1.六淫为病,其发病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2.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地区方域、居处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久居湿地多湿病、高温环境作业多燥热或火热为病等。
3.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亦可两种以上兼邪侵袭而致病。
4.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又可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如寒邪入里可以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三)风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风邪,是指其致病具有善动而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中医中药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查内容,本文带着大家梳理相关知识。
病因,就是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
古代中医病因学将致病因素分为三种:即外因(如六淫、疠气等),内因(如七情)和不内外因(包括饮食不节、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等)。
痰饮和瘀血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一脏腑组织,发生多种病证,故又属致病因素。
其实,中医的所谓“不内外因”,有的即是外因,如外伤等;有的则是内因为主,但常结合外因而致病的,如饮食不节、劳逸损伤等皆属此类。
没有一种致病因素既不属于内因,又不属于外因的,充其量是某一致病因素,可能由内因与外因的协同作用形成,因而严格说来,中医所认识的病因是内因与外因两大类。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病因有非常全面、深入的论述。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到:“夫百病之所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这也许是目前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天文、气候对人体影响的最早记录,大致意思是说环境中的干燥、潮湿、大寒、大暑、刮风、下雨、阴阳不调、过喜、过怒、饮食、居住环境都可以导致人体发病。
也就是说,《内经》所论述的病因内容主要有天气因素(风、寒、暑、湿、燥、火)、情志因素(怒、喜、忧、思、悲、恐、惊)和饮食起居(饮食、劳逸、房事、起居等)三大方面。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
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
具体内容:1.从整体上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
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
2.从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
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
3.探讨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六经传变病机、卫气营血传变病机和三焦传变病机等。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它将宇宙间的事物和现象归纳为阴阳两种相对的属性,并通过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关系来解释事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事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促进作用,相克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制约作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五行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1.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将人体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
脏腑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将人体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它们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经络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1.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内外因素密切相关。
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
病因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因,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病机学说病机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滞等原因引起的。
病机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它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环节。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练习题-病因学说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练题 - 病因学说1. 病因学说的概念和作用是什么?病因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用于研究疾病的发生原因和机制。
它主要探讨疾病的根本原因、发病机制及其与人体之间的关系。
病因学说的作用在于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来源,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疾病的发生。
2. 中医传统病因学说的分类有哪些?中医传统病因学说主要包括外因和内因两大类。
其中外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恼);内因则包括情志、饮食、劳倦和不良生活惯等。
外因和内因的相互作用会导致人体的阴阳失衡而出现疾病。
3. 中医病因学说与现代医学病因学有何区别?中医病因学说与现代医学病因学在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传统中医病因学注重观察病人的整体情况,以个体为研究对象,强调疾病的发生与人体整体的阴阳平衡失调有关;而现代医学病因学则偏向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微观层面的研究,更加注重发现和解释疾病的具体病因。
4. 病因学说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有哪些?病因学说在中医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指导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辨证施治,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
此外,病因学说还可以帮助医生制定预防疾病的措施,提高人体的自身免疫力,防止疾病的复发和扩散。
5. 举例说明病因学说在特定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以感冒为例,传统中医病因学说认为感冒是由外邪入侵人体而引起的。
根据具体症状和体质,医生可以辨证施治,采用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法。
如果主要表现为风寒感冒,可选用辛温解表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等;如果主要表现为风热感冒,可选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如连翘、金银花等。
通过针对病因的针灸和草药治疗,可以加速病程恢复,减轻症状。
6. 病因学说的深入研究对中医学的发展有何意义?病因学说的深入研究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病因的深入了解,可以推动中医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中医临床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经验总结,其中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病因病机学说是指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机理的认识与解释。
了解病因病机学说对于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以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1. 概述在中医理论中,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而病机则是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与规律。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方面,而病机则包括邪正斗争、脏腑功能紊乱等方面的内容。
2. 病因学说2.1 外感病因外感病因是指来自外界的各种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疾病。
中医将外邪分为六种:风、寒、暑、湿、燥、火。
不同的外邪入侵人体会导致不同的病症,这与人体体质和处于的环境有关。
2.2 内伤病因内伤病因是指人体内脏器官功能失调或损伤导致的疾病。
内伤的原因可以有多种,如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情志不畅、生活作息不规律等。
内伤导致的疾病多属于慢性病,发展缓慢但危害较大。
2.3 情志病因情志病因是指由于人的情绪变化所导致的疾病。
中医认为气机运行受情志的刺激而变化,情志不畅可能导致气机紊乱,从而引发或加重疾病。
常见的情志病因有喜、怒、忧、思、悲、恐等。
2.4 饮食病因饮食病因是指人体摄入的食物与饮品对于健康所产生的影响。
中医将食物分为五味,即酸、甘、苦、辛、咸。
不同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食物搭配可能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
3. 病机学说3.1 邪正斗争邪正斗争是指人体对外邪的抗争过程。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正气和邪气两种力量,正气指人体的自身防御能力,保持正常生理功能;邪气指外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病理变化。
当外邪入侵人体时,正气会与之斗争,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3.2 脏腑功能紊乱脏腑功能紊乱是指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疾病。
中医将人体内脏器官分为五脏六腑,每个脏腑有不同的功能。
当人体内某个脏腑功能失调时,就会引发疾病。